如何評價《看電影》雜誌,以及其近年來發生的變化?
《看電影》曾經是我的必買讀物,並且每一期都收藏,原因就在於,她的信息量是極其龐大和龐雜的。每一本雜誌都密密麻麻的,裡面有無數的信息。
在DVD時代,在前中國影迷培養時代,剛剛井噴的影迷對電影信息有著極為饑渴的慾望,《看電影》戰勝所有電影雜誌脫穎而出,功不可沒,實在是及時雨。
現在我是偶爾買《看電影》,也看,但是不那麼日常了。原因在於電影信息接觸面太多了,已經不像以前那麼難得,同時我也關閉了許多電影網站如http://moviesoon.com的RSS,不是我不需要電影信息,而是信息太多太多,大腦接受不過來了。
而現在《看電影》依然是密密麻麻的,看得我頭疼。或許這種快速閱讀的時代,大而全雜誌這種方式日漸式微,我看《看電影》雜質不能再變厚,變臃腫,而應該短小。
另外,我對她的國產電影廣告文日趨泛濫感到反感,現在我只看他的「探班」版面,因為是好萊塢的。
期待那位大仙弄一本雜誌叫《好萊塢每周報道》,我一定買。我從2002年開始接觸電影,同時也奉「看電影」為圭臬,每期必買、詳讀,直到今年不再購買任何電影雜誌。
「看電影」雜誌這兩年的變化大致如:
1、版式上:a. 頁數增加,記得早年似乎只有68頁左右,現在大概將近180了b. 印刷紙張做過一次調整,早期的銅版紙不再,估計是為了降低擴版後的成本考慮c. 曾經作為副刊攜帶的「挺進報」後來逐漸融入雜誌本體並大幅擴充內容,幾乎和資訊主體各佔半壁江山,今年的第一期是我收集的最後一期,當時似乎做了一次很大的變動,從前從後都能閱讀,印刷格式正相顛倒,還蠻有意思的,像我以前讀過的一本小說《冷靜與熱情之間》2、出版上:
a. 增加午夜場b. 變半月刊為周刊
3、內容上:隨著版式的增加,「看電影」的內容也是與日俱增,各類雜七雜八的東西都有,我相信能充分滿足各類讀者的喜好。當然,資訊仍然是「看電影」的強項,也是它不斷擴充的內容之一,這兩年的變化可能包括:a. 全球全時段全方位覆蓋世界各大影節,基本國內資訊類電影雜誌無人出其右者b. 午夜場側重專題策劃,不過我一直認為這個是「看電影」的軟肋,因為它的專題偏文學性,讀多了既無營養也沒多大意思c. 影史資料類專業性較強的知識不斷擴充版面d. 廣告與日增多,這是一直以來遭讀者詬病的地方,而且是屬於那種多到會影響閱讀的地步,甚至用大量軟文版面進行廣告——————————————————————————至於個人越來越不太看電影雜誌的原因,一方面如@羅登 所說,是現在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增多了,其次越來越覺得雜誌不好看的原因(緬懷當年一字不落的細讀的往事)也在於自己的電影看得越來越多,早過了需要通過外界指引介紹的程度了,所以尤其對於那些盤點類的內容,我是起初喜歡到逐漸厭惡的。買了小十年,能讓我看下去的內容越來越少,而且定價太高,看見國產封面就堅決不買! 裡面的廣告有些無厘頭,我就搞不明白擦屁股用的濕巾為什麼要登廣告在電影雜誌里? 但國內其他電影雜誌也不見得比他好多少, 還是國外的好看
上大學的時候開始買這本雜誌,一本10塊對當時每個月三四百塊生活費來說屬於價格比較高的了,而且還是半月刊,後來又出了午夜場,一個月要花十分之一的生活費去買,實在承受不來,買了大概三四十本之後就放棄了每期必買,只挑感興趣的買。現在網路發達了,資訊獲取容易多了,一年能買一本就不錯了。
上上個月的時候買了最後一本,和書報亭的老闆娘說以後不買了不用簡訊通知我了
高中的時候上網不便,每個月幾乎完全靠《看電影》來獲得當時的電影信息但是隨著進入大學,網上的電影信息更新的更快,更豐富雖然還是買,但是《看電影》的地位明顯就下降了個人對於《看電影》比較喜歡看的板塊包括:封面專題,因為會有比較詳細的這部電影相關過去和整理審片室,最近一段時間幾個電影的影評,簡短但是總體質量不錯,也是這上面注意到了紅袖添飯情愛參考……恩……最後就是專欄了,不用多說補充的是,改版之後審片室多了一個現場還原的板塊,這個感覺到是很有意思另外一個很重要的plus,就是每期送的海報
買了6年左右的所有海報我全都收著而直接導致我停止購買的一點就是,6月5日出版的那期的海報,是一張廣告,完全的廣告廣告的問題其實很多雜誌都存在,但看電影的問題已經嚴重到,有些文章開頭我以為是影評,讀著讀著居然是廣告……至於國產電影上映前的軟文,反倒是更能接受一點,反正也不會去看……當然,半月刊改成周刊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改成周刊大概是為了跟上電影信息的更新頻率,於是一個月不算午夜場的話,就是60塊……60塊我買兩本電影書不是更好么……《看電影》的文字量和《環球銀幕》《世界電影畫刊》相比,是非常大的隨手一翻感覺就是滿滿的,但現在的閱讀時間根本不夠分給一本雜誌這麼多因為自己不買碟,所以DVD那本單冊對我也就是個雞肋
可能別人不這麼覺得吧總的來說,《看電影》還是個更適合學生的雜誌
電影信息的深淺程度也比較尷尬隨著網路信息的普及,雜誌的沒落也是很難改變的吧。順便為同為大嘴傳媒下的《Hit輕音樂》的休刊點一根蠟燭。真的很迷過一些編輯啊。當年最喜歡紅袖添飯,微博現在還關注。
高中時開始痴迷這本雜誌,每期必買,直到上班幾年後。
現在只會偶爾去圖書館時,翻翻這本雜誌。或者等飛機時,買本午夜場翻翻。買D碟,同理;
換手機,同理;買水果,同理。從全英文手機到iPhone6,
從iPod到iPhone6。前後竟然也過去了十幾年。這十幾年報刊雜誌江河日下,互聯網卻突飛猛進。
這十幾年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深刻改變的歷史。想想現在,比讀書時手頭寬裕多了,但雜誌只訂了讀庫、讀書、收穫、小說月報之類。也許只有文學的東西更難被digital或互聯網革命吧?畢竟大段的文字,還是紙質閱讀體驗更好。
我在上海是一個文化工人。我來上海就是整天寫作,上海資本家就整天敲詐我,逼得我成了寫作機器,我一天不寫就沒有錢,沒有錢在上海就沒辦法生存,因此,我只能拚命寫。」老闆只給他很少的錢,逼著他簽合同,榨乾凈他身上的每一滴血,榨乾他所有的智慧。在這種壓榨下,他疲勞不堪,一點創造興趣都沒有。在上海,他始終是一個文化工人的角色。
——上面所引是沈從文曾經在滬的工作經歷,令人驚訝的是,竟和今日《看電影》編輯們的待遇一模一樣。所以,熱愛電影的小夥伴千萬別被「電影雜誌編輯」這樣一個好聽的頭銜迷惑,這個雜誌社本質上就是一家「流動性強的勞動密集企業(私企)」!!!
內容很水,一月四期內容,靠極低工資壓榨小編血汗得來。國內電影雜誌里,讀者大多青睞《看電影》,無非字多。其實大多是國內外最新爛片撐起的垃圾,還不如關注微博公眾號,他們寫得更有趣。至於報道的時效性,自然拼不過新媒體,所以它也辦起了新媒體。但是內容。。。還不如雜誌。
看電影的內容來源,分編輯自己寫和外稿兩部分,外稿質量不錯,但畢竟比例少。大部分還是沒多少專業素養剛畢業的編輯翻翻網上資料編出的。《看電影》的編輯位於雜誌社最底層,工資職位高的怎麼可能天天加班寫稿。如果你不幸當上責編,下場更慘,得了個虛名,寫稿時間少了,工作量少了,錢當然也少了。沒錯,在《看電影》的老闆眼裡,編輯=文化工人,被他用最少的錢,榨乾每一滴血和所有的智慧。
正刊,趕周期比內容重要,新聞性大於趣味性和專題,所以2015年正刊幾乎沒有專題!要知道,專題最能體現創意與趣味,可見《看電影》江郎才盡。2015年沒有一部華語片登上封面,考慮到過去一年華語片的稀罕佳績,加上小時代和郭敬明都曾上封面,實在令人無語。寧選國外爛片,放著國內佳片不要,自然和《看電影》重廣告的原則有關。登上封面就等於打廣告,顯然華語電影,無論好壞,土豪與否,都不搭理它。雜誌的品位和地位可見一斑。
至於不少人喜歡的午夜場,早已走低俗路線,完全沒了最初的「午夜」趣味(有人說是陽春白雪,可謂一語中的,當然現在被一掃而光了)。媚俗是它信奉的至高準則。如果說,正刊是熱飯變冷(諮詢滯後),午夜場則是冷飯炒熱(鞭腐爛屍)。
再說說《看電影》雜誌的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實在不高。早期或有名校生海龜出入,但基本上待不了多久,待久了也會明白是浪費青春,自掘一座文字墳墓。《看電影》有視編輯若民工的傳統,自然留不住人才。但是北京上海人才眾多,所以《看電影》福利待遇差並不妨礙它吸納那些三四流人才,尤其是剛畢業的,甚至非上海土著的,這樣才能開出低工資。可以說,能寫字+剛畢業 就符合《看電影》的編輯入職標準,寫出來的東西水準如何,可想而知。再加上《看電影》昔日名聲,曾經擁有的一批讀者已經成人,用理想做誘餌,吸引一些文藝電影青年,綽綽有餘。尤其是
毫無疑問,《看電影》只有人事與財務制度處於行業領先水平。《看電影》有無休無止的加班,領導會告訴你,早下班是你沒活干,等待分活吧;晚下班不是你活太多,而是你沒白天沒好好乾,繼續加班吧,除非你在明天早晨之前完成。據聞,該雜誌某小編因為打算加班寫稿,而去吃了個晚飯,竟被執行領導SY以為提前回家,發來恐嚇信息以威脅。而且SY還會在小編調休的時候,發來工作命令。可見《看電影》並不存在真正和諧的人際關係,瀰漫在《看電影》十幾年不翻新的盧灣老辦公室的,只有催稿與被催稿的緊張焦灼的白色恐怖氛圍。
說說《看電影》的領導(阿郎已被說過太多,就不提了)。執行領導SY(名字縮寫也這麼猥瑣),據說酷愛讀書,幾乎隔幾天在豆瓣標記自己讀過的書(多為文史哲,且與電影無關),以示「博學」。對於文字編輯,讀書越多,似乎越能提升逼格。這位領導帶起這股風氣,底下拍馬屁效仿者甚多,也在辦公桌周圍堆起書牆。當然,《看電影》的工作量是不會讓你有閑暇讀書的,編輯堆書自然是為投「書迷」領導所好。這位逼格最高的領導將大部分工作時間花在讀書上,可謂愛書如命甚於電影,讀成了禿頭大肚的中年好色糙男(好油膩的畫面感),雜誌工作自然退其次,純屬敷衍應付。(看書沒什麼不好,但是,SY用大量的工作時間花在與本職無關的閑書上,玩忽職守,自己負責的欄目能敷衍就敷衍,手下編輯的策劃基本不看,導致編輯跟著他無法學到任何東西,轉而投奔阿郎負責的華語部門或者《午夜場》)
SY早前在午夜場,後來雜誌人才逃走,他臨危受命,執掌正刊半壁江山,可算熬出了頭。但是奴才一旦當上了主子,不會因為以前做奴才的悲慘而可憐其他奴才,卻一變而為更兇惡的爪牙,對其他小編施以「變態」般的壓迫,加班至九、十點以後的命令也往往由他下達。據說此人是富二代,進入《看電影》的小編們若非衣食無憂,顯然不能將他當成在《看電影》的職場指路明燈,而那些或已經或剛剛或即將離職的人,才是小編的未來。
若你看過《穿普拉達的女王》,那就不得不提這位「人物」——《看電影》女魔頭+綠茶婊WC(名字縮寫也這麼臭)。人稱C姐,資歷老,作威作福。WC不懂電影,天天花痴抖森、開花。此人似乎繼承家族基因,擅耍官場手段,對她有用便百般討好,無用則變相排擠羞辱。WC人到中年,眼看更年期,步入絕經,卻又天天好似姨媽登門。 凡是在她手下的編輯,無不被折磨摧殘。最擅長的技能是討好頂頭老大。眼看紙媒沒落,WC見風使舵,接手微博,管理不善後,轉而領導新媒體(此後便對雜誌的同事冷面相待),繼續施其暴政。
一方面,《看電影》如同其他紙媒,首要目標是廣告費,於是幾年間迅速擴張成每月四本,內容自然放在不起眼的位置,更不會提高編輯待遇,導致編輯更替之快堪比公廁馬桶沖水,質量下降;另一方面,面對日益下滑的銷量,如樹懶般變革的《看電影》終於將目光投向新媒體,並且搭上互聯網創業潮,順利融資,在北京總部成立了新媒體中心,日益壯大,而曾經的上海總部搬離高大上的盧灣市中心,退居閘北偏僻的角落(據聞,執行領導的家就在附近,所以這幕悲劇竟然令他沾沾自喜),編輯也開始多多招聘實習生。位置決定地位,可見《看電影》未必會消失,但上海的雜誌分部的地位今不如昔,雜誌何時消亡只是時間問題。而未來的《看電影》大概會在APP上繼續苟延殘喘。
另附一張雜誌工作圖,以解答《看電影》雜誌如何以低工資的壓榨方式保持每期如此大的信息量
了解更多,請看在《看電影》雜誌社上班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 匿名用戶的回答
另外再說一下某個留學生的真事(想去《看電影》的海外黨一定要看這條):他們找實習生是為便宜,那麼留學生呢?《看電影周刊》編輯部總是少不了海歸的身影。《看電影周刊》因為要去報道國外電影節,採訪外國導演和明星,所以需要這些外語好的留學生,這也是他們所謂的「福利」。這些留學生大多數是女生,文藝青年,以為自己去了這家雜誌社,可以報道歐洲電影節(戛納威尼斯什麼的,其他沒有留學經歷的小編可沒這個機會),就變得很文藝了。比如某副主編,經常報道戛納電影節,幾乎包了三大電影節影片的稿子,常被在例會上誇寫稿很多,在不知情的小編眼裡,她似乎是個工作出色而且受重用的前輩。其實她有苦難言,天天被壓榨寫更多的稿件,加班最晚,工資卻不對等,只能住簡陋混亂的隔間房,買個東西都捨不得,更是從來沒有時間打扮自己(她可是副主編啊)。本來她很漂亮很有前途的,就這樣在這裡浪費了好幾年的時光,完全沒有個人時間,即使有空休息,可憐的工資也無法讓她有能力去交際和生活,剩下的只有偶爾去國外電影節這樣文藝卻虛無的「福利」。最後,這個幹了四五年的副主編還是狠下心,(像其他老編輯常做的一樣)離職了,跳到某知名電視台工作,結果立馬不一樣了,雖然是一樣忙碌,但是她學到了更多東西,生活也過得更好了(她的微博以前都是很可憐的熬夜加班的慘淡自拍,現在則是美食美景更加富有情趣的生活照,如果她早點離開,是不是更能過上她想要的生活呢?)。
剛出刊的時候還是每期必買的,覺得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一方面有獨立觀點,另一方面整體裝幀設計也還精良。
《英雄》的那期專題開始有點讓我倒胃口,到了《十面埋伏》專題就徹底告別了,敢問你還能再沒節操點嗎?媒體,尤其是平媒要生存不假,但搞清楚你的生存基礎關鍵在於讀者好嗎?沒有了足夠數量或質量的讀者群體,沒有了基本的影響力,哪家電影公司或發行公司還會對你有興趣?比較喜歡後半部分,經常能在那裡找到一些合心意的好電影。影評人專欄也很不錯,abc的文章必看。
只是覺得半月刊就足夠了,完全沒必要改周刊。過了很久再買的時候發現情愛參考不見了!差評!信息量很大的雜誌,經常會做些有意思的專題。
最重要的是有周黎明的影評專欄(就是近段時間狂貶《小時代》引起爭議的那位)。
現在不看了。看電影的編輯部人事輪換那個快那個亂,連以電影為理想的朋友約瑟夫K都走了.一個平台的塌陷一定是從建立他的人都想撒手開始的.至於內容,呵呵呵呵,interesting.大家去看看盜夢空間的那篇所謂點映報道吧,帶點腦子都知道這裡面的忽悠.
我的第一本看電影是99年張藝謀英雄的封面. 她伴隨我走過中學大學到現在.這14年,對我而言更多的是陪伴。下班回家或雙休日路過報攤,總習慣性問一句,新的看電影到了嗎,固定問候語。但最近五年,內容越來越水,定價越來越高,錯字越來越多,態度越來越不真誠。但依然還是買,就是一種習慣,有時候只是單純翻翻裡面的劇照,不是不愛看字,只是覺得寫的越來越浮躁無趣裝逼。
謝謝你曾伴我走過青春,只想說句謝謝。
連阿郎這種都能成為《看電影》的主編,寫回答說《雷神3》是個塑料電影... 這水平的影評人,不說知乎了,遠遜微博,不如天涯,跟貼吧有的一拼,跟彈幕水平不相上下~你說《看電影》還有的搞么?
《看電影》主要還是高中看得勤,上大學後買了兩本,發現看不太下去。究其原因,一是信息渠道多了,少了依賴性;二是質量有所下降。情愛參考曾經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分,推薦的電影質量都挺高。直到有一期,推薦的是安達佑實的《花宵道中》。這部影片在我看來完全達不上情色片的標準。情色片有別於色情片,是因為它必然有其主旨和內涵。《花宵道中》劇情經不起推敲,和以往情愛參考的電影來說質量低下的不只一星半點,從此失望
原來一直買,買到上高中就不買了,可能因為沒時間了吧
《看電影》是以學刊轉型的雜誌的成功代表。其前身是電影理論雜誌《電影作品》,原刊物極具藝術性和風格,但是也由於太小眾,幾年前開始「變臉」,利用封面設計巧妙淡化「作品」二字,凸顯「看電影」,內容上迎合、滿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國外最新的碟片資訊、超級碟蟲的影評、鮮艷清晰的海報和劇照,幫助碟友淘碟、讀碟、品碟。與廣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http://kandianying.baonian.net/
變短小? 你在逗我嗎
應該堅持本色
我覺得反而是現在的公眾號碎片閱讀讓我頭疼
愛看電影,超愛看電影
高中的時候沒有智能機,基本是和外界隔絕的,雜誌就成了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雜誌是從高中才開始看的,畢業了就再也沒看了,但是也算是見證了變化吧。一開始看的時候是學校的過期雜誌,破破爛爛的,有的地方還被人給剪掉了。但是還是感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樣特別高興。舊版本還有情愛參考,情色片推薦太棒了!知道了情色片和色情片是有本質區別的!情色先有情後有色,色情先有色後有甚至可以沒有情……這就奠定了看情色片的基礎(突然害羞(●"?"●)?)後來情愛參考就沒了,可能被和諧了……失去了一大吸引力……
那時候班裡還有幾個人愛看電影,買了就幾個人搶著看。小地方雜誌出的慢,時間差不多能差一個月,每天跑好多遍書店就看看有沒有新回來。真是太瘋狂了
那時候有啥電影上映就看《看電影》,影評質量特別高,推薦的電影也很好。碰見評價好電影就會拿個小本本特別虔誠的記下來準備以後看。一個本子上密密麻麻都是電影。雖然後來小本子找不見了記得的電影也沒看多少,但是那時候真的是太好了啊~~
但是到後來,出《從天而降》《小時代》這些臭片兒的時候卻有好大的篇幅介紹,很明顯感覺到質量下降了。廣告也大幅度增加。但是可以理解,畢竟那個時候大部分人都有了智能機,信息獲取渠道多多了,受眾減少銷量下降是肯定的。為了維持收益,肯定要打廣告來賺錢了啊。
說實話,《看電影》還是有點兒貴的,一本15,一個月3本,還有一本午夜場,光是看電影一個月就要花60還有其他雜誌 書……一個月光這些就要差不多200………
自己買加上從學校搜羅出來的舊雜誌差不多有半米多高,前面的每本都看得特別認真,後來就連包裝都沒拆……其實到後來買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收集欲……
畢業以後這些雜誌就都被放在柜子裡面了,捨不得扔也不會看。下載了看電影的APP但是也沒看過。和看電影的交集基本就沒有了。
不是它不好了,而是我變老了。
及 說實話要是沒有看電影老子高考還能多考20分哼
又及 哪位大佬有指環王和霍比特人專題的看電影和環球熒幕,可以賣給我嘛(要專題!專題的!整本書都在講的!)謝謝大佬嘖,我大學同學畢業了跑去當編輯了,不知道現在還安好嘛?以前還總買,不過已經很多年沒買過了....
推薦閱讀:
※造成醫患關係緊張的導火線是媒體嗎?
※虎嗅網優秀在什麼地方?為什麼?
※如何評價遊戲多發布會上說的:「不能導量?還叫什麼遊戲媒體!」
※有哪些比較好的雜誌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