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學裡,什麼叫模仿效應?
近期全國各地的惡性事件(北京機場爆炸,深圳男子砍死路人),是否與新聞媒體的報道有關?
還是要區分是什麼樣的報道,跟媒體的渲染是有一定關係的。比如前一陣的幼兒園傷害事件,一些媒體對犯罪細節報道的有點過於明確,比如犯罪分子選擇上下學的時間、刺傷的都是要害部位等。
但是,個人認為媒體在犯罪模仿效應中起的作用並不很大。畢竟在報道的過程中,媒體還是受到很多限制,既有來自體制的,也有自身警惕的。之所以會覺得最近惡性事件頻發,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媒體都會扎堆、集中報道一類事件。比如顏艷紅事件後,關於虐童的新聞就明顯增多。
倒是在現在很多文藝作品中,這類的細節已經足夠「完美」製造一起傷害事故了。許多犯罪行為借鑒自電影、電視、小說的成分遠比來自新聞的信息多的多。
這不是說新聞報道可以無限制地「挖掘」,也沒必要去限制文藝作品的創作。個人認為這是一種社會現象,只能依賴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提升和道德底線的堅守。
還有就是想起郭德綱相聲裡面的一段,有人指責說段子太低俗,孩子聽了都學壞了。郭德綱說,要想學壞有的是機會。我覺得的確是,僅供一樂~國內主要不是犯罪模仿,而是新聞報道模仿。
媒體總是會把與爆炸性事件相關的新聞放上頭條,讓大家誤以為此類事件發生得頻繁。
新聞事件總體內容其實應該是差不太多的,只是相關事件平時沒放在頭條而已。犯罪上的模仿效應大抵來說是建立在反社會人格上的模仿犯罪。模仿只是一種形式,反社會人格才是根源。
模仿理論創始人塔爾德的「模仿法則」中有一條「自上至下法則」,低劣者模仿優越者,下層人物模仿上層人物。而持有反社會人格的「犯罪」的行為,正是通過模仿「偶像」來讓自己獲得「成功」。心理學家愛蘇雷特補充道:「哪怕是被描述成魔鬼,這樣的出名對有些人仍很有吸引力。」——和靜鈞:犯罪模仿與反模仿的思考
再比如蝙蝠俠槍擊案件,雖然模仿殺手不是第一次出現了,但電影是無辜的,這和殺人犯無關,而是本已有了殺機的人通過電影去找尋自己的影子,合理化自己的動機,並實施了犯罪行為。用知乎舉個栗子:有些時候是突然想去寫點什麼說點什麼,於是去搜索相關問題再回答,而不是機緣巧合發現這個問題而作答,嘿嘿,圖乃衣服了吧。事實上,在槍擊案發生前,這雜碎剛被大學退學,充滿絕望, 蝙蝠俠的上映,只不過給了他一個報復社會、並為自己辯護的動機。
其實在美國,類似於蝙蝠俠槍擊案之類的模仿犯罪很多,比如:
有個叫John的真(nao)愛(can)粉刺殺里根,只是為了吸引朱迪福斯特,因為朱迪的一部電影《計程車》裡面有這樣的橋段。John將影片中男主視為偶像,甚至愛屋及烏愛上他的情侶愛麗絲。片中特男主角拉維斯行刺總統候選人,John則將對象升級成里根,行刺前,同樣也學電影里男主給朱迪寫了封訣別信(麻痹此舉害的朱迪女神低迷沉淪了十來年);還有《十二宮》也是,片中的殺手去向成謎,但現實中的模仿者肯定不會,即使他模仿得很像,比如會在特定時間選擇特定星座的人下手,會在案發現場留下神秘符號,署名十二宮。 他殺到第8人時,目擊者的供述和他留在字條上的指紋暴露了凶獸的身份,結果被判了200來年「有期徒刑」;
還有個製片人Mark,這廝是個美劇迷,尤其喜歡《嗜血法醫》。對那種白天法醫斷案,晚上殺人逞凶的時尚生活十分嚮往。於是他編寫了一段類似的劇情,在SNS上聲稱自己是「求約炮」的萌妹紙,將一名男子騙到一間租用的車庫中殺害。但智硬的Mark在租車時用了真名結果被抓;
15歲的鄰家女孩來Thierry家做客,Thierry想和她「蹭蹭」遭拒,於是借上廁所的時間,換上了黑紗戴上鬼面具模仿《驚聲尖叫》朝女鄰居捅了30刀,並且像電影一樣在死者身上挖出一個大傷口這樣。一般來說模仿犯罪的起因都是模仿者感官上的錯誤認知,被模仿者的崇拜或者殺人動機的相似模範犯罪的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小說,新聞,甚至是現在流行的微博都有可能成為模仿犯罪的載體,因為信息的高速化和清晰化的傳遞,也就給了模仿者更多的信息接收途徑,其實模仿者是會進化的,很多模仿者慢慢的會在模仿中樹立自己的標誌,以區別於被模仿者
推薦閱讀:
※搶劫時不幸被警察當場包圍,於是劫持了人質,在這種情況下對劫匪來說怎樣處理才是最好的方法?
※網路轉發不實信息500條可構成造遙罪的規定是否是對言論自由權的侵犯?
※如果有人向你要求把錢都給他。不給他就自殺。那麼該怎麼做呢。會不會有法律責任呢?
※如何防範入室盜竊 ?
※「吳小姐家門鈴響了,她迷迷糊糊起床發現一個穿黑色外套的男人站在外面……」的故事謎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