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追求智慧還是知識?
《聖經》中說應當追求智慧而不是知識,但知識又是不可缺的,但又不想成為書獃子,如何處理智慧與知識?
知識不過是獲得智慧的手段方式,而有些人獲得知識後只會濫用。我們現在的學習不過就是學習前人對經驗的總結,其實就是站在眾多巨人的肩膀之上所獲得的果實。這就是知識,知識就是經驗的總和。而智慧我個人認為是一種懂得思考的能力。而在這裡我們的教育卻十分諷刺。我們的教育獲得的不是知識,而是如何的變得貌似很有知識。而且往往我們獲得的是標準答案,而且對標準答案幾乎不用懷疑。因為懷疑是無用的浪費時間的。
而且看看我們的娛樂節目,他們的製作人不能不讓人感到驚嘆。天才般的頭腦將軍般的膽識。節目很娛樂很賣座。但觀看的大眾呢,無一不是受害者。我們在社會中尋找最弱勢的人,把他們推上舞台加以嘲弄———嘲笑他們變成了我們的運動和娛樂,這時感覺這是智慧的結果嗎?你在哈哈大笑看著某些「奇葩」的時候還會悠然自得嗎?
我們嘉獎那些最膚淺的人,最愚笨的人,最賤的人和嗓門最大的人。我們不再知道何為正派,不知道羞恥,不分對錯。品行道德最差的一群人既有名望又受敬仰。我們應該獲得的還是知識嗎?我們都是人類我們可以運用智慧去否定這一切的扭曲,但是我們沒有這麼做,我們依然繼續麻痹自己。呵呵,就說這麼多。剩下的題主自己可以想到,不然管理員又刪我的東西。.感謝邀請,有前人珠玉在前,小子何敢妄言,只好老老實實地當個搬運工:
年輕時讀蕭伯納的劇本《巴巴拉少校》,有場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業巨頭安德謝夫老爺子見到了多年不見的兒子斯泰芬,問他對做什麼有興趣。這個年輕人在科學、文藝、法律等一切方面一無所長,但他說自己有一項長處:會明辨是非。老爺子把自己的兒子暴損了一通,說這件事難倒了一切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怎麼你什麼都不會,就會一個明辨是非?我看到這段文章時只有二十來歲,登時痛下決心,說這輩子我幹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個一無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因為這個原故,我成了沉默的大多數的一員。我年輕時所見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淺(且不說是荒謬)的原則,就以為無所不知,對世界妄加判斷,結果整個世界都深受其害。直到我年登不惑,才明白蕭翁的見解原有偏頗之處;但這是後話——無論如何,蕭翁的這些議論,對那些淺薄之輩、狂妄之輩,總是一種解毒劑。
……
倫理(尤其是社會倫理)問題的重要,在於它是大家的事——大家的意思就是包括我在內。我在這個領域裡有話要說,首先就是:我要反對愚蠢。一個只會明辨是非的人總是憑胸中的浩然正氣做出一個判斷,然後加上一句:難道這不是不言而喻的嗎?任何受過一點科學訓練的人都知道,這世界上簡直找不到什麼不言而喻的事,所以這就叫做愚蠢。
摘自《王小波文集·第一卷·自序》
.
我覺得智慧(而非智力)是從獲取各種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而知識的獲取又需要一定的智慧作為保障。而這相輔相成,很難割裂了來追求。智慧讓人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更容易獲取到更多知識,知識有自己的領域和範圍。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宗教所載的智慧,教人學會處理好自己與世界的關係,與行走在世上所必備的知識,並不矛盾嘛。
兩者有必要取捨么?智慧難道不是一條條知識堆積起來的么?有時間向這個問題不如多讀書。
沒有知識哪來的智慧??!!
請看智慧三角形:方向我就不寫了,你懂的。
智慧遠比知識重要,尤其是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候。
大道理誰都懂,但這個懂只是字面上的懂,「知識」上的懂,而不是實際體驗得來的理解,也就沒有形成所謂的「智慧」。「知識+體驗=智慧」我們得到的知識已經足夠多了,甚至過於多了,但智慧卻不多,因為缺少了體驗。而缺少體驗,不斷吸收知識,就是成為書獃子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書讀的廣,而未讀通」就成為書獃子了。《如何閱讀一本書》《反常識講座》第五章渡邊淳一 (個人認為這篇文章非常值得去看,本想把全文摘錄下來,但比較長,於是摘錄了一些表觀點的段落,而一些例子則沒有摘錄,會有些影響理解,但相信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足夠理解其大意了。而最後的一部分講的是如何獲得體驗,與問題的關係就不大了,所以也就不摘錄了。)所謂知識,就是讀各種各樣的書,積累各種各樣的學問,把大腦填滿後而形成的東西,仔細考慮一下,它只不過是用大腦記憶的,即所謂的留存在大腦的東西而已。
誠然,學習各種各樣的東西,了解萬事萬物,這件事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何況有時它能提供諸多便利,所以也常常為他人所稱道。然而,對生活在現實中的人來說,更為重要的東西與其說是知識,倒不如說是類似智慧的東西。關於智慧是什麼,人們給它下過許多定義。在辭書等典籍中寫著諸如此類的注釋:「悟出事物的原理,並做出恰當處置的能力。」然而,我自己也給智慧下過定義:「一種知識成為一種體驗,並通過實際感受沁入實踐者的身心裡而形成的東西。」換言之,已成為人的血肉的東西我想才稱之為智慧。因此我覺得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智慧:它是知識和體驗合而為一,然後通過實感而被吸收到人體內部的東西。譬如說,地球上有個叫北極的地方,我們得知那裡是一片冰雪的世界,非常寒冷,氣溫低到零下數十度,而且終年寒風肆虐。以上情況只不過是一種知識,並且這種知識在大多數人頭腦中已經根深蒂固了。然而,在了解這種知識的基礎上親自去北極一趟,親身體驗一番北極的嚴寒,之後你就能獲得這方面的智慧了。事實上去過北極的人所說的北極與未身臨其境僅憑書本知識談論北極的人所描述的北極截然不同。當然,寒冷的程度,疾風肆虐的情形都是一樣的,然而在此基礎上再邁出一步,談論起居住在如此地方的孤獨感時,或說起因受當地自然地況感動而流淚的美感及恐懼感時,進而在談起對棲居於該地域的小動物的愛憐之情時,我認為只有去過北極的人才會具備這種視野,才能談出真情實感。當然,小說所極力表現的事物也不屬於知識範疇而是智慧性的,
總而言之,人類生存方面最為有用的東西就是智慧,即,知識加體驗之後浸透到人體內的東西最為重要。
不論上多麼好的學校,了解了多麼豐富的知識,或者說不論你在知識競賽上獲得了多麼好的成績,對現實人生而言,都沒有太大的意義。雖說是知識,例如北極的溫度如何啦,北極生存著什麼動物啦,這類事情只消翻閱百科事典馬上就能弄明白。說的極端一點,只要你懂得查事典,你就擁有知識。我認為對世人而言,在最緊要的關頭,較之表面的知識,更為寶貴的是豐富的體驗。因此,對只掌握飄忽不定的知識、學問的人我幾乎不願作出評價。相形之下我倒想高度評價那些雖未上過幾天學,卻頗有「智慧」的人。
實際上,小說之類的也不是因為你了解的東西多便能寫得出來的。小說里所需的不是知識,而是對人生的洞察力和智慧。由實際體驗得來的理解遠比通過知識得到的理解更具有深遠的意義。譬如說我本人吧,我從父親的死學到了很多很多。父親的猝死終於使我生平第一次了解了活的真正含義。屆此,「欲行孝而父不在」這句話對我來說已不是什麼「知識」了,它終於變成了「智慧」,浸入了我的血肉之軀。然而經歷慘痛教訓獲得的智慧居然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淡忘掉,更何況那些只是裝進腦袋中的知識了。
動輒喧嘩的知識分子並不是什麼壞人,然而,當處於某種極限境況之際,知識這東西就全然失去了效用。只有這種關鍵時刻,才能顯示其真正的為人。我認為,雖被識世人稱為知識分子而腹中空空者遠不如那些雖然沒有知識文化卻頗有智慧的人出色。(可見與智慧更為相密切的不是知識,而是體驗)
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出良好的社會人才,然而現在的教育只著眼於培養優異的知識分子,而他們僅是懂得某些事物的人。換言之,教育者只著重培養知識分子,卻不想培養出有智慧的人。另外,如今的教育只會教導孩子們遠離危險,逃避受到傷害,結果,孩子們體內萌發的積極進取的人生嫩芽就被無情地摧殘掉了。當然,要想積極地探索人生之路,勢必會遇到種種危險和曲折,這些都需要我們用智慧去戰勝、去克服。然而僅有學問是絕對掌握不了智慧的,因為智慧里也包含著危險。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體驗,經歷種種艱難險阻,然後我們才能獲得智慧。
知識和智慧本身並不矛盾。但我覺得智慧比知識更重要。如果二者只能選其一的話,選智慧。
知識是死的,它沒有方向,它不會把你引導到哪裡去。知識僅僅告訴你「就是這樣」,至於你想「怎麼樣」才是智慧的體現。
智慧是對知識的一種運用,智慧其實是不能用文字來描述的。它體現在你的言行,道德,處理事情的態度與方法等等上面。
知識像是一種礦產資源,只是提供了一種能源而已。 智慧則是能夠發現好的資源,併合理運用。
以牛奶產業三聚氰胺事件為例。
如果蒙牛當初目光長遠,不被短期的利益誘惑,在牛奶中不摻雜三聚氰胺,那麼現在肯定銷量暴增,前途一片大好。因為其他的很多奶業都這麼做了,只有蒙牛為大眾的利益著想,沒有放三聚氰胺,必定受眾人愛戴,」得民心者,得天下「。蒙牛有知識啊,知道牛奶中可以摻雜三聚氰胺來降低成本謀取利益。但不合理的運用這種知識,做出損人利己的舉動就是沒有智慧的表現。我相信德是智慧的一種。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有智慧,行善積德,清凈自心是重要的一步。
鼠目寸光,心胸狹隘,損人利己的人可以有知識但是卻沒有智慧。又如道德經中所言:
以不爭爭,以無私私,以無為為。
這話反過來是不成立的。即」為了爭而不去爭,為了私而去無私,為了為而去無為。」不成立。發心不正怎麼也成不了。」無心插柳柳成蔭「就是這個道理。
補充:其實說知識越多越會阻礙智慧的增長是個偽命題。其本質原因是,你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知識了,而沒有時間去想怎麼運用它或者不用它,沒有時間去修養自己的品德。如果說知識和智慧有衝突的話,那就是如何去安排時間的問題。在時間上,世間萬物都是有衝突的,有得必有失。知識是對自然力量的觀察結果。智慧是對自然力量的運用過程。
既然讀聖經里的《箴言》呢,就該把它讀完,你要的答案,裡面就有。
《箴言》1章7節(9章10節又重複一遍)就寫的很清楚,「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2章6節又說,「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4節後還說,「智慧必入你心;你的靈要以知識為美」,等等。什麼是智慧?智慧是認識神,是認識仁義、公義,是走正道,是勤奮做事,是不要被外貌所迷惑,是熱愛真理,……是知道要敬畏神。
知識則是我們在人生路上學習到的點點滴滴可能有用可能無用的東西,正像前面有人所說,有些人知識非常多,心卻愚頑。可見知識積累得多未必能使人一定有智慧,所以首先該追求智慧,就從敬畏神開始。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只想給題主一腳!!分什麼智慧和知識?有必要不?就算有必要,追求任何一項都足以讓你受益終生。搞不清你~~~
智慧是方法論,知識是方法論的結果。更簡單粗暴的說,智慧是漁,知識是魚,老子不是說了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不讀書的獃子大家只會認為他是個獃子而已,但讀書的獃子就會被人認為他的呆是讀書導致的。。。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就像交流一樣,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引導你自己說。而偽知識的人老炫耀你不懂的知識。
首先考慮的不應該是智慧,也不應該是知識,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目的,而且並沒有主次之分,更沒有先後之分。 如果你說智慧比較重要,那麼你不妨告訴我,智慧是什麼。事實上,我們無法給智慧下一個稜角分明的定義。它不像騎自行車,我可以比較清楚的定義怎樣才叫會騎自行車。在我們被這兩個高級的抽象名詞迷惑之前,我們不妨先不去考慮它的重要性和優先度。我們往它的下面看,稍微比它低級的是什麼,比如獨立思考,比如生活體驗。我們先從這比較基礎的層次開始學習,而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處處充滿這智慧和知識,對於有心人可能唾手可得。所以,我們應當追求的是,智慧和知識之下的東西,比如獨立思考,比如生活體驗,比如自律,等等......
宗教里都愛把『智慧』吹上天,大肆吹捧入教是因為有慧腦有慧眼。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興許有信仰,但沒有宗教,或者說已經沒有宗教間的分門別類了。智慧的存在,必須由知識去牽引。
六祖慧能可以在沒有知識的前提下開悟,只能說他碰到了一個好命題——存在與不存在
咱們給他換一個命題:為什麽存在和爲什麽不存在,也許,六祖慧能坐禪坐到長痔瘡也未必想得出來。因為世界萬物的基本前因他並沒有弄清楚。知識是一種存在而智慧是弄清楚它為什麽存在比如你知道1+1=2,這是知識。你可能會說,因為1個人加上1個人變成2個人,這還不是智慧,這是常識,或說是歪理。如果你硬要我說個智慧的話,抱歉我沒有那麼高深的層次,如果努力想,我可能會腦袋短路或者藍屏死機。但是我可以舉一個例子:1+1=1因為: 1個物事+1個物事只能變成一個物事。無論哪個大或者哪個小,或者兩個一樣大,都是交融重疊,看起來還是一個。----------------------------0×00000050-----------------------------藍屏正在重啟..........12%......我覺得迄今為止,我覺得最有智慧的一個人——紅色三代:毛某宇能這樣提問,還是應該先多吃點補腦的東西,舉例來說,孫子不知道蒸汽機、坦克、飛機、原子彈這些無數現代人耳熟能詳的科普知識,但是他寫出了孫子兵法,並作為戰爭學的一部分供現代人學習,你覺得他的智慧是因為知識得來的嗎?又從何談起"應該補充知識還是智慧?",我覺得排除你刷人氣可能,應該先補腦,即思維方式,也就是IQ
親愛的樓主,
上帝已經很明白地告訴你了:追求智慧,然後你的智慧會告訴你如何去追求知識。你無非是怕成為一個一味追求知識的書袋,那麼,智慧地去追求知識,不正是你所想要的么。智慧是知識量變和質變的結果。
人應該學習知識,追求智慧。
知識:少數人知道,大多數人不知道,但對大多數人都有用的法理。智慧:極少人數擁有,極大多數人不具備,但對所有人都有用的最適匹配。智慧更強調一種悟,是富有創造性的,是一種分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在現代社會知識將越來越多的成為常識,而智慧是學習不來的,只有靠悟。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音域上限?
※如何欣賞舞蹈?
※跨專業考書法研究生難度大嗎?書法研究生的專碩和學碩的區別大嗎?
※你怎樣欣賞詩歌朗誦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