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多讀些書,然後把那些忘掉,使自己變的笨一點」這句話?

忘了是在哪看到的了,原本覺得深以為然,但最近看了些讀書方法的書後,又迷惑了,究竟是應該盡量把書中的知識盡量記住呢?還是要拓寬視野後盡數忘掉?


多讀些書

——Stay hungry

把那些忘掉,使自己變的笨一點

——Stay foolish


.

謝邀

《洗兒詩》蘇軾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如果想知道東坡居士為什麼「願愚且魯」,推薦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


hmmm...個人感覺這句話沒有大家理解的那樣這麼「勵志」,感覺其中也沒有太多情感也不想指導什麼就是比較純粹的一句話...

他不苦悶也比較隨性對生活充滿極大的熱情,沉浸在思辨的樂趣中...

他也會「矯情」致讀者:「讀者,這是一本真誠的書。我一上來就要提醒你,我寫本書純粹是為了我的家庭和我個人,絲毫沒考慮要對你有用,也沒想贏得榮譽。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沒讀過《閱讀蒙田》無法引用其中的句子來佐證這只是為了生活的樂趣,在網上搜了一下其它的評價/書中的句子

不要像孩子一樣想從中得到樂趣,也不要像野心家一樣想從中得到指示。你閱讀他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生活」

我們想問蒙田:該怎麼生活?他說,多讀書,然後忘掉你讀的那些,把自己變得笨一點。

他說,凡事存疑,但要與人自在相處,並守住你的人性。他說,把工作做好,但不用做得太好

身為一位貴族及地方官,米歇爾.蒙田好奇心盛、勤於探問,卻說自己的腦袋就像一隻漏水的瓶子,健忘得要命。他長袖善舞、懂得交際,卻不願在眾人面前做作演戲,對最崇敬的人反而稱讚最少。他具有同情心、同胞愛,但畏懼責任,寧可「淡定」。他熱愛命運,卻又充滿懷疑。蒙田集所有矛盾與不合理於一身,但他說,這就是人性,「如果我必須再活一次,我也會照原來的方式再過一遍」。

個人感覺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倒是有點勵志,其實也比較純粹...

The European: You mentioned the idea of surprise and amazement. On the back cover of the 1974 Whole Earth Catalogue, it said something similar: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Why?

Brand: It proposes that a beginner』s mind is the way to look at new things. We need a combination of confidence and of curiosity. It is a form of deep-seated opportunism that goes to the core of our nature and is very optimistic. I haven』t been killed by my foolishness yet, so let』s keep going, let』s take chances. The phrase expresses that our knowledge is always incomplete, and that we have to be willing to act on imperfect knowledge. That allows you to open your mind and explore. It means putting aside the explanations provided by social constructs and ideologies.

http://theeuropean-magazine.com/268-brand-stewart/269-life-the-universe-and-everything

感覺一定要從每句話中學到一個道理這個實在太不好玩了..不喜歡...


曾寫過一篇文章:《讀書的危險性》,發在左岸讀書網頁上:

http://www.zreading.cn/archives/2546.html

至於@陳章魚 提到的

《洗兒詩》

蘇軾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出自馮夢龍的《古今笑》,真偽未辨。其中的道理,也並非字面上的「愚且魯」理解這麼淺。

東坡如果真的希望自己孩兒"愚且魯",自會讓他去做」白衣「,何言無災無難」到公卿「?

東坡想做公卿,滿腹詩書而碰壁,悶悶不樂,牢騷而已。

假若再給他一次人生的機會,蘇東坡還是會選擇飽讀詩書,出人頭地。

喜歡這首詩的人,大約是碰了一些壁,借古詩也發發牢騷。但如果說讓人遠離詩書,則是大謬。

如果你讀的書對你沒有幫助,只能說你讀的量還不夠

人要不要聰明且讀書?要。

樓上許多長篇大論,而哪一位肯真的想做文盲,一畝田兩頭牛,黃髮垂髫,怡然自得,Stay hungry和Stay foolish?

為什麼說要先讀書,後忘記

用獨孤求敗練劍的經歷就可以解釋:

1、「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這個時候的獨孤求敗,年少輕狂,藝業未成。因此他用一柄鋒利的寶劍,與群雄爭鋒。其實,這時候未成熟的,又何止獨孤求敗的劍法?他的心態和劍道,都還很幼稚。二十歲前的年輕人,都是這樣的。年少、衝動,以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縱橫天下了,卻不知道此時的他們,僅僅只能與「河朔群雄」一爭短長而已。

-----讀書的第一階段覺得比周圍人聰明很多,驕傲頓生。

2、「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三十歲前,正當闖蕩江湖、建功立業的時候。青春熱血,難免犯下錯誤。此時的獨孤求敗,便是這樣的。武功比起少年的時候,自然精進了許多,但是人生觀卻變得模糊了起來。這是這個年紀的人經常犯的錯誤。誤傷義士的來龍去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能夠知道的,是金庸想要傳遞的人生哲學--人年輕的時候都會犯錯的,而且會是不堪回首的錯誤。當我們年老體弱的時候,再回首,依舊羞愧難當。唯有「棄之深谷」,以期引以為戒。

--------讀書的第二階段,理論很多,理想豐滿。而到社會上,往往被現實碰了一鼻子老灰,吃了虧,且怨且恨。

3、「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三十歲後,圓滑老辣,於人於事,漸漸看透。所謂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結合到武學之道,也是這個意思。此時的獨孤求敗,橫行天下,無人可比。春風得意之際,想必也開始回首前塵、總結半生。這個時候,終於明白了,所謂的高手,不過就是這麼回事,天下無敵卻又如何?因此,他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的,變得注重起個人的修為來了。重劍便是這個時期獨孤求敗心境的最佳解讀,也是金庸對於不惑之年的最佳解讀--舉重若輕、沉穩老成。

---------讀書第三階段:知識累加,懂得靈活應用,明白文理含人理,處事圓熟。

4、「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讀書的第四階段;忘記階段。如蜜蜂採花釀蜜,跳出三界外,完成了獲取知識最終的使命:開展自己的理論。大徹悟者,不需引經據典,言談自是風雅。此類人,布衣襤褸,亦如浣紗西子:」亂髮粗服,不掩國色。「


基本上看了這句話就去絞盡腦汁求解的……已經夠笨了。等你想明白這就是句無用廢話的時候,這種句子隨便能敲個幾百句出來。


多吃點食物,然後把那些排泄掉,使自己變得苗條一點。


倚天屠龍記裡面有一個比較經典的段子,背景是張無忌臨時學太極劍:

張三丰畫劍成圈,問道:「孩兒,怎樣啦?」張無忌道:「還有三招沒忘記。」張三丰點點頭,放劍歸座。張無忌在殿上緩緩踱了一個圈子,沉思半晌,又緩緩踱了半個圈子,抬起頭來,滿臉喜色,叫道:「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凈凈的了。」張三丰道:「不壞,不壞!忘得真快,你這就請八臂神劍指教罷!」

我認為世間的絕大部分知識不過是「道」在一種具體情境下的演繹,不去了解具體的知識,很難對知識背後的東西有更深的認識,但只局限於具體的知識,則會讓自己被細節蒙蔽了雙眼。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起了下面這個場景。

在公園裡面帶孩子玩,就能看見孩子的各種:在草地上打滾;啃草皮;找草裡面的螞蟻;熱了就脫衣服,即使是冬天;抓住一個花揉阿搓阿....

總有大人不停的說不行不行不行,這個更好玩那個更好玩......然後,總有老者就那麼微笑著看著孩子。他就是那種書讀了很多,但卻已經變笨的人。


套用三少爺的劍一句話:取其魂,忽其招。

喬布斯說:聰明的人竊取靈魂,笨蛋則模仿表面。


但願這本書能給你教益,使你對自己比對它更感興趣,進而對其他一切比對你自己更感興趣——《人間食糧》


當記住了,你實際只是背書的機器而已,只有當你看過之後,沒有刻意記住,但是深刻的影響你的時候,你才算讀書吧。

我想這就是很多人知道很多道理,過不好這一生的道理吧。


不要被一招一式蒙蔽雙眼,多理解精髓。


忘掉了是因為已經成為你頭腦中的一部分,已經不用刻意去記住了,笨一點 說的是謙虛的態度吧


「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蒙田」?

」常識就是人到十八歲為止所累積的各種偏見。 Common sense is the collection of prejudices acquired by age eighteen.--Albert Einstein。

知識讓你成長,知識又形成偏見,阻礙你成長.

孩子,歡迎來到迷茫的世界.享受,加油.


我個人也有那種讀書的習慣。個人感覺,讀的東西有很多種。不同種類的書都有對應不同生活狀態,不同心情的人來表述一些東西。而作家又是生活中的敏感和表述者。所以看書多了,也就對生活有種懵懂的感覺了。可讀者若是還未體驗過描寫的事物或感覺,那豐富多彩的生活對於讀過書的讀者豈不是多了一層面紗。。。所以才會忘掉吧,這樣當事情真的發生時,沒有了畏縮,也沒有所謂的厭倦。


應該不是忘掉吧,是融入到腦子裡,在心裡督促自己,但不表露出來。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村上春樹筆下的「發卡」「手鐲」?
學霸真的是智商特別高還是說是學習方法和勤奮問題?
如果只讓你推薦一本小說,你會推薦哪本?
為什麼看書會越看越寂寞?
kindle上有什麼適合碎片時間閱讀的書籍?

TAG:閱讀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