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應該被稱為"現代游擊戰之父"嗎?

根據評論,提問應該修改為「現代游擊戰之父」更為妥帖。


看上面回答的一大堆,你們仔細研究老毛的游擊戰略了嗎?老毛的游擊戰略根本是獲得當地人民的支持,才能在此基礎上開展游擊戰,還要建設和發展根據地,一旦發展壯大了就進化成運動戰。人家根本不想流動,想的是擴大根據地,真用「流寇」來看待的,都是只看表面。你見過大轉移(敗逃)時都把自己當正規軍來要求的「流寇」嗎?老毛真正喜歡的是運動戰,迫不得已才會搞游擊戰。老蔣都說了,跟TG打,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光從軍事角度看問題的,就等著失敗吧。

切格瓦拉的游擊戰思想就是只顧單純軍事思想,才被老毛、朱老總、周總理等人批評的,認為他成不了事。


不請自來,不瀉藥~這問題嘛,之前各位寫的所有回答都不用看。

看咱家的:

戰略的樣式

  依照雙方所能動用的相對資源,以及所爭執問題的重要性,戰略計劃通常可以分為若干不同的樣式。下面是最典型的幾種。

  (1)如果目標只有中等程度的重要性,所能動用的資源比較大(或者所擬採取的行動有可能使強大的盟國資源也被引入行動之中),那麼,也許只要以使用這些資源作為威脅就能促使敵人接受我方所提出的條件。(後略)

  (2)如果目標仍只有中等程度的重要性,但所能動用的資源卻不足以構成一種決定性的威脅,那麼,要想達到理想的目標,必須採取比較陰險的方法(後略)

  (3)如果行動自由是受到限制的,所能動用的資源也是有限的,但目標卻具有巨大的重要性,那麼要想達到目標,則必須採取一系列連續行動。(後略)

  (4)如果行動自由很大,但所能動用的資源不足以保障軍事勝利的實現,那麼,也許就須求助於一種長期鬥爭的戰略。其目的是使敵人士氣低落、身心疲憊。為了保證這種鬥爭能長期堅持下去,所使用的資源必然是極為原始的,但其技術卻要迫使敵人作極大的消耗,以至於無法持久,這通常就是在廣闊的範圍內使用游擊戰術為主的總體戰爭。這種戰略樣式稱為低軍事強度的持久鬥爭。通常應用於殖民地解放戰爭中,並已取得成功。其主要的理論家是毛澤東。值得注意的是,採取這種戰略需要戰爭的參加者有相當的精神忍耐力,其先決條件就是在鬥爭中必須有強烈感情因素和高度發展的民族團結精神。因此,這種戰略在解放戰爭中最為適用。不過,要能獲得成功,則所爭的目標對於作戰一方的重要性必須遠比對於另一方重大(在殖民地解放戰爭中就是如此);或者必須獲得正規兵力的援助,而游擊兵力只居於輔助者的地位(例如1944年到1945年的歐洲解放戰爭,和1813年到1814年的西班牙戰爭)。

  (5)如果可動用的軍事資源很充足,則可以通過軍事勝利來解決問題。(後略)

~~~~~~~~~~~~~~~~~~~~~~~~~~~~~~~~~~~~

戰略的原則

  (概述部分略)

理論

  若干最負盛名的戰略作家所提出的原則,有相當大的差異。我在下面對它們的綜述太簡短,以致在某些方面也許曲解了它們。但我的綜述至少表明,這些原則可以歸為3類。依照克勞塞維茨的想法,戰略一共只有3條主要的原則:(下略)

利德爾·哈特提出了6條積極的原則和兩條消極的原則,實質上可以歸併成為下述4條:

(下略)

這些原則也象克勞塞維茨的一樣,只與全面戰略和作戰戰略有關,但一般應用於上述第3種戰略樣式

毛澤東制定了6條原則

(1)敵進我退,

(2)敵退我追,

(3)戰略上以一當五,

(4)戰術上以五當一,

(5)補給取之於敵,

(6)軍隊和人民緊密團結。

這些也還是只與全面的和作戰的軍事戰略有關,但應用於上述4種戰略樣式

列寧和斯大林制定了3條主要原則:

(下略)

這又是總體戰略,但把重點放在威懾和對武裝衝突的限制上,這些主要應用於上述第1種戰略樣式。

回過頭來看,馬漢也曾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原則,即公海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麥金德卻認為大陸戰場是至高無上的。到了30年代,杜黑預言空中力量具有決定性作用。

最後,以福煦為代表的法國傳統戰略學派也曾總結出兩條高度抽象化的原則:(1)兵力的節約,(2)行動的自由。這些原則都是如此的抽象,所以可應用於一切的戰略樣式。

~~~~~~~~~~~~~~~~~~~~~~~~~~~~

「內部動作」的概念

  在確保了某種程度的行動自由之後,下一個步驟就是擬制出在希望達到一定結果的地理區域內的動作方案。我打算稱此為「內部動作」。

  這個問題的主要成分是三個可變而又相互關聯的因素:物質力量,精神力量和時間。如果可以動用的物質力量遠比敵人優越,則精神壓力也就變得不大需要,而軍事行動就能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從另一方面說,如果能動用的物質力量相當微弱,則精神壓力就必須非常的強大,而軍事行動勢必是長期性的。所以兩種不同的戰略形式,各居於天平的一端。

  就第一種情形說,(略)

  就第二種情況說,其理想是達到某種(可能相當重要)的目標,不過多依靠軍事上的勝利,主要靠經過精心設計和組織的長期鬥爭,把敵人弄得越來越不堪重負。這叫「削弱」法或「腐蝕」法。其主要的特徵就是持久鬥爭。毛澤東既是這種方法的最主要的理論家,也是採用這種方法最成功的指揮員。最近的也許是最完整的一個例子是阿爾及利亞。柏林也屬於這一類,不過那裡的動作遠較陰險。

 當然,這兩個極端之間,還可以有許多逐漸轉化的階段。朝鮮戰爭最初趨向於「蠶食」戰,而結果卻變成了消耗戰。反之,印度支那戰役最初以「腐蝕」戰略為基礎,但幾乎是以一種軍事「蠶食」行動告終。

腐蝕法

  腐蝕的概念十分有趣,因為事實上,它運用起來很巧妙。其含義是促使一個實力遠較你強大的敵人,接受可能極端苛刻的條件,而你對付他僅僅用了非常有限的資源。這就必須充分運用上述的三個可變而又相互關聯的因素:行動持續的時間越久,就越能利用精神壓力,以補償軍事力量方面的劣勢。這樣作戰應同時在兩個領域進行:物質領域,即使用軍事力量的領域;精神領域,即採取心理行動的領域。

物質領域

  在物質領域,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支持下去。照艾侖看來,這是一切戰略的最後目標。不管怎麼說,這顯然是以腐蝕戰術為基礎的一切作戰的最後目標。如果一方在物質上處於相當的劣勢,那麼它就只有拒絕會戰,並用困擾的戰術使衝突繼續發展下去,然後才有維持生存的希望。這種困擾的戰術就是游擊戰。它具有極悠久的歷史,但已為幾代人所忘記,需要重新學習。而在最近40年間,對於這種作戰方法,已經制定出了一套極重要的戰略原則 [ 作者註:尤其是勞倫斯制定的成為蘇聯官方指令的戰略原則和毛澤東制定的戰略原則。 ] 。因此,這方面的行動現在就可以根據一些經過良好思考的原則來進行,從而獲得相當高的效率。並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物質力量上的劣勢。毛澤東曾擬定了7條原則當作游擊戰的基礎;(1)軍民密切合作;(2)敵進我退;(3)敵退我擾、我打;(4)戰略上以一當五;(5)戰術上以五當一;(6)實現後面這一條的主要方法就是他所說的「集中退卻」,也就是在退卻中集中兵力(因為他在中國有充分的空間,所以才能如此);(7)最後,在補給和裝備方面,游擊隊必須以敵方為供應來源。上述7條是成功地進行游擊戰爭的最低限度要求。不過常常有人不承認這是「最低限度」要求,例如,有人曾考慮在阿爾及利亞可以建立一個「多面堡」式的基地,而美國人更批准了在古巴建立常規的「橋頭堡」的構想。

  除了上述的最低限度要求以外,還有兩個基本概念,對於保持游擊戰行動的自由也是必要的。第一個概念是蘇聯人首先提出的,雖然過去愛爾蘭也曾使用過。這是一種有系統的恐怖政策,其目的是阻止人民把任何情報供給敵人,我們在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都曾看見這種方法如何有效,但是這種方法所帶來的野蠻性卻不曾引起世界輿論的抗議。第二個概念是勞倫斯就漢志鐵路①問題提出的。其原則是盡量擴大游擊威脅地區的範圍,而不致惹起敵人的任何反應,但結果卻使敵人面臨著越來越難解決的安全問題。於是敵人被迫使用強大的兵力,去防守那些不斷增加的據點。這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補救了游擊隊在兵力方面的劣勢。以阿爾及利亞為例,30餘萬法軍對付不足3萬的抵抗者還感到很吃力。

  最後,游擊隊員的數量不僅應維持現狀,而且還要不斷擴大,這樣對敵人的壓力才能增強。但游擊隊對物資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必須首先建立一套軍人走私的體系(或者採用象1944年在法國所用的空投方法)。接著就要儘可能在鄰近的境外建立基地,以「外部動作」產生的威懾作用保障其安全。在印度支那戰爭期間,在中國的基地所擔負的就是這種任務。在阿爾及利亞戰爭中,先在埃及,後在突尼西亞和摩洛哥建立了這樣的基地。在葡屬安哥拉作戰中,原比屬剛果也建立了這樣的基地,某些作者認為這種基地的組織在這一類戰爭中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即使不具有決定性,但它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卻是可以斷言的。應當指出,所有失敗了的游擊運動,例如在肯亞和馬來亞的游擊運動,事實上無一不是孤立無援的。這就表明,「外部動作」除了對於全面行動自由的保持起關鍵作用外,對作戰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心理領域

  在心理領域,總的概念也是要盡量拖下去,為了做到這一點,戰鬥人員和一般人民的精神素質都要保持在高水平上。對精神狀態的控制至關重要。其目的仍然是用這種腐蝕的方法,促使敵人放棄鬥爭。在這一情況下,為了從任何的成功中抽取最大的利益,心理方面的行動也是必要的。

  這一心理行動是一種極複雜的工作,因為它同時以我方和敵方的軍民為其對象,它必須接受兩個主要因素的指導,即基本的「政治路線」以及所選定的心理戰術。

  這裡的基本政治路線,必須與在「外部動作」中所運用的政治路線協調起來。它要能激發人民那種希望投入行動的潛在感情(包括愛國感情,宗教感情和社會感情等)激發起來,而爭論的結果應能表明,籲請他們支持鬥爭的理由是正當的。同樣對作戰的勝利應堅定信心,相信我們必勝並不是「因為我們是強者」,而是「因為上帝(或者某一歷史潮流)向著我們這一邊」。要宣傳歷史決定論,以引導形勢穩步地朝著我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這樣就能鼓舞群眾去從事類似十字軍東征的壯舉,就能使他們產生一種宿命論的心理狀態,但這是塗上樂觀主義色彩的宿命論。它同敵人的塗上悲觀主義色彩的宿命論恰好相反;這種心理狀態不同於穆斯林的宿命論,穆斯林認為不做征服者就得做奴隸,別無其他選擇。

  這最後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從未真正認清白種人當年迅速征服世界有一個極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被征服的民族都覺得,白種人是天之驕子,任何東西都不能阻止他們主宰未來。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已被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西方人的屢遭挫敗所證明。我們西方人從此失去了面子,於是那些過去為我們起有利作用的精神因素,現在反過來為敵人起有利作用了。

  心理戰術明顯地包括今天各種著名的技巧——宣傳、訓練和組織群眾。它們由紀律森嚴、控制嚴密的幹部來執行。在這一類的戰爭中,必須把握著一個事實,那就是只有心理上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所以在戰場上,一切的行動只有當它們能夠提高我方軍民的士氣或威望時,才是有價值的。一般說來,進行游擊戰必須以這一觀點為基礎。從另一方面說,如果未能取得勝利,或者勝利很小,就應故意作誇大的宣傳,必要時可以完全歪曲事實。同樣,敵人也會擴大他可能採取的行動的心理效果,其辦法是發表大量聳人聽聞的消息,這些消息也正是西方報刊喜歡報道的。這裡應該提醒的一點是,儘管政治路線應當形成相互關聯的統一體,但宣傳有對內和對外之分,二者的性質完全不同。

  如果內部動作和外部動作能夠充分配合起來,則衝突就會象星星之火一樣,會迅速發展,而形成燎原之勢。只要造成環境氣氛的行動能夠產生必要的最低威懾作用,而局部性的行動不是一開始即被撲滅,那麼這種作戰總是會有最後成功的機會。最好的結果是敵人自動放棄這一鬥爭(例如突尼西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如果「外部動作」未能阻止其他強國插手,則可能以劃分成幾部分的形式達成一種妥協(以色列和印度支那)。如果「外部動作」不能給「內部動作」以適當的支援,而敵人又有充分的決心,則作戰就會失敗(肯亞和馬來亞)。儘管如此,那些在鬥爭期內所播下的種子,以後還是會萌芽生長的,或至少能夠迫使敵人作極大的努力,而我方所消耗的資源卻很小。

  這最後一點指出了腐蝕法十分重要:如果作戰是經過很好的思考並順利進行的,則所冒的危險將極小,而可能的收穫卻極大。即使作戰失敗了,而敵人也會被迫花費巨大的努力來對付我方微不足道的努力。23年前,我曾以希特勒的戰術為例,預言這類衝突是註定了將來要發展的。今天的事實早已超過了我所預言的範圍。今天,我相信在核保護傘掩護之下,除非已能找到一種有效的對策,除非在這個領域中也能象在其他領域中一樣建立有效的威懾,這一戰爭一定仍會繼續發展,而且會越來越厲害。我們將在稍後再談這個問題,現在先談「蠶食」法。

(後略)

~~~~~~~~~~~~~~~~~~~~~~~~~~~~~~~~~~~~~~~~~~~~~~~~

游擊戰本身不出奇,但是把游擊作戰的樣式發展為一個專門的戰略樣式,以政治工作為中心,以游擊作戰為手段,並形成一整套政治、軍事、行政管理技術和宣傳策略,太祖是古今第一人。

所以,此書作者將他與哪些人並稱呢?

咱們一個一個來看:

克勞塞維茨-著名軍事理論家、著名軍事理論家安托萬·亨利·約米尼的一生之敵、《戰爭論》的作者、老毛奇的精神導師。

利德爾哈特-「戰略沙皇」、「間接路線戰略」的創立者,裝甲機械化作戰模式的鼻祖(之一,與其導師富勒共享),是古德里安等人公認的精神導師,在西方戰略學界有崇高的地位,其在為美國海軍陸戰隊准將塞繆爾。B。格里菲思將軍翻譯的《孫子兵法》所寫的序言中,自詡是孫武的精神繼承者......

列寧-著名政治家、戰略家、革命導師

斯大林-著名政治家、革命導師

杜黑-著名軍事理論家,空權論的創立者,"戰略空軍之父」,呃,他是個義大利人。。。。。。

福熙-法國元帥、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法國傳統戰略學界的代表

麥金德-哈爾福德·約翰·麥金德,英國著名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學家,他的學說後來成為納粹地略學說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裡所舉的每一個人,都在某一個領域,開創了全新的模式,並對世界造成過重大的影響。

把太祖與他們並列,就是因為太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對抗樣式,而且是以弱對強的對抗樣式(前文中的「戰略的樣式4」),這種樣式和理論為戰略領域強弱對抗中以弱化強、以弱勝強的操作手法,提供了實例和理論依據

這不叫前無古人,叫啥?!你們說~!

PS:

本書作者是安德烈·博福爾。懶得查WIKI,直接用百科材料吧。

法國戰略家,上將。1921年入聖西爾軍校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自由法國陸軍。1956年在蘇伊士戰爭中指揮法軍對埃及作戰。1958年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總參謀長。1960年晉陞上將。主張法國擁有獨立的核力量。

他的戰略領域的作品為《戰略入門》、《戰略的本質》、《戰略與行動》,合稱「戰略三書」


看到問題不請自來

我曾經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好吧這句定性我是在有限知識儲備下吹牛逼)隨口說過一些觀點。可能有諸多謬誤,請批判。

如果說到「游擊戰」,我倒覺得先應該說說現代意義上的「反游擊戰」(英語為counter-insurgency,字面意義是「鎮壓叛亂」)

現代「反游擊戰」的開端應該是七月王朝時代對阿爾及利亞的征服,代表是Thomas Robert-Bugeaud(拿破崙時代的老兵,後來因為在非洲的功績晉陞元帥),主要特徵是:使用精幹的快速反應部隊,靈活行動(裝備和人員上都適應本地作戰的需要,反應速度要快,準確),使用清野戰術消除游擊隊的民間來源(抽水乾死魚)

這套曾被法國人在印度支那和摩洛哥繼續使用(加利埃尼和利奧泰)。歐洲列強們後來也都借鑒了其中的內容(特別是清野戰術與「集中營」的出現):西班牙的魏克斯將軍在1890年代的古巴首先開創系統性的「集中營」,英國人在布爾戰爭、美國人在平定菲律賓的時候都使用了這套東西。

基本上傳統游擊戰在這套做法下就沒用了,著名的如西非的薩摩利-杜爾,堅持鬥爭數十年還是最後被法國人剿滅

但是到了毛,傳統游擊戰在「反游擊戰」的理論和實際高度上終於出現了相應的、革命性的質變,就是「根據地」學說的提出。

上面已經有回答者提到了「群眾路線」,對,這個實際上就是毛式游擊戰的關鍵所在,也是中國革命之所以能以蘇維埃性質的共產主義革命勝利告終,奪取全國政權的核心

就說一個事情,關於抗戰的「持久戰」。

很多人說蔣介石已經想過這樣打,蔣百里從日本留學也認識到要這麼打,這很正確,因為這麼打是當時中國和日本互相之間國力對比、形勢對比之下,中國人面對日本的侵略擴張和蠶食鯨吞必定選擇的一條路:簡單說就是「耗死他」!

但是怎麼耗掉呢?

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抗戰思路是「消極抗戰」(我覺得這是中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裡面比較真實的一個例子,雖然很多人學歷史的時候也許並不明白「國民黨政權消極抗戰」是什麼意思)。

這個消極就是真正的「等桃子」:其核心是。中國這麼大,我就不信你日本能真吞的下去。我就這樣堅持打,正面戰場打不過跑也行,總有跑的地方。我堅持打,等待有利國際局勢的到來,看列強收拾你不(很有趣,日本人也是這麼看待日中戰爭的,所以他們會認為「蔣介石政權居然能堅持下來,這肯定是美國和英國幕後支持的結果」,最終和美國徹底鬧翻)。說句題外話:老蔣到了台灣也是這麼想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一來,我就反攻大陸去嘍)

這個戰術最終等來了結果,但是中國在這場大規模抗戰之後,說實話沒怎麼改變自己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地位。這也是源於這種思路:珍珠港消息傳來東京和重慶都在歡呼,蔣介石想的是「接下來收拾日本的事情,美國人做就好了」。結果導致了1944年豫湘桂的潰敗(那可是紅軍十次攻勢向著德國腹地前進、英美盟軍諾曼底登陸和推向阿爾卑斯山、美軍從菲律賓和中太平洋接近日本本土的時刻)。當時中國的現實也的確是那樣,但是蔣介石的政權也並沒有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國內力量去投入到抗戰之中(我這裡說的重點是:他的動員效率問題,相比於他分出精銳的軍隊「把手」陝甘寧邊區而言,更重要的是——簡單說,國府動員壯丁,路上就死了一大半了,說的不好聽點,除了美國盟友提供物資,根本沒有自存的能力!——因為你有自存能力,就表明你一定是動員了所有你手頭資源,而且是有效使用的能力!這就是共產黨做的事情,自力更生)

前面有人說毛是「保存實力下山摘桃」,這裡面有兩個邏輯點,首先你要保存住實力,其次你要有獲取實力的可能,也就是有效動員一切成分去獲得實力。

我不否認共產黨同樣使用敵後游擊戰,趕走日本侵略者的時間(如果從獨立因素考慮),會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是我絕對認為這是在我們等待範疇內,甚至比我們預想的要少的一段時間

原因就在於毛的根據地和群眾路線方針

這個東西會讓敵人的佔領地在事實上變成他的墳墓。

現在我們想下另一個例子:英屬印度。

我們知道,英國人只是使用了900名(不超過1000人)的行政管理人員和7萬左右的軍隊(另有印度本地土兵12萬多),就能夠控制和統治擁有數億人口的印度次大陸(大致數據是1880-1900間左右的數字),奧秘是什麼?

就是後來在東非的盧加德醫生在他的書中總結的「間接統治」(其實在英屬印度一直使用,但是英國在非洲參與列強瓜分的時候,使用的最多,也被作為一種經驗記錄下來,是非白人、絕大多數本地人口的英國殖民地的一種普遍經驗)

這其實不僅是英國,也是其他列強(包括法國人在非洲和印度支那、荷蘭人在東印度、乃至日本人後來在台灣)使用的殖民地治理方式——在本地傳統秩序的基礎上

這對於毛來說,簡直就是徹底的從根子上剷除敵人。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中共實際上在抗戰的同時,對敵占區之下的傳統秩序——日本人要想進行殖民地統治就必須依賴的秩序——進行了徹底的改造(當然建立在最大限度爭取支持的基礎上,但是能做的絕對是釜底抽薪!)

這才叫「積極抗戰」,這是在你看不見的、地下進行的戰爭,但是最終達到的,是不僅毀滅了日本佔領者,而且徹底將中國傳統社會進行改造的巨大嘗試

在這種基礎上進行的游擊戰,那是一種全新意識的游擊戰,那就是真正難以根除的游擊戰

對付的方式?

軍事剿滅和討伐仍然是需要的,但是更多的採用了分化攻心、甚至真正進行針對性的保護傳統秩序(或者將其進行為我所用的「改造」,同樣秘訣在於——最大限度爭取支持,這裡的方向是不同的,爭取的是領導階層的支持)

這是英國人在馬來亞緊急狀態下的勝利方式(也有美國人在希臘的勝利方式)

這個地方就涉及外來勢力的支持問題了

總之,毛可以被看作「現代游擊戰之父」,因為他的確開創了、現代意義上的游擊戰。


從金三角國民黨殘軍辦的反共游擊大學,到拉美叢林中的毒販子,人人都學老毛的游擊戰理論。現代游擊戰之父老毛不敢當就沒人敢當。當年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帶著12個人10桿槍進叢林打游擊前還特意到中國大使館要二百五十套英文版的毛澤東選集,中國大使怕擔上干涉別國內政的罪名,只給了他五套,五年後他就奪取了天下。


0.毛肯定不是游擊戰的發明者,但他和喬幫主重新定義手機一樣,把游擊戰理論抬到一個新的高度,並廣泛推廣。

1.運用游擊戰戰略上取得成功(牽制大量日偽兵力,減輕正面戰場壓力。具體參見日本防衛廳《華北治安戰》)

2.廣泛發動群眾,有史以來規模最大,面積最大的游擊戰爭

3.總結大量的游擊戰爭經驗,構建一個有創新又很成熟的理論體系,多年來為外國研究。包括《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游擊戰爭》等等

4.使一種偏門的戰爭藝術,成為一個政權軍事力量的主要支柱,並能長久不衰、不斷發展完善。

5.出處不可考的外國友人讚譽:

http://zfxy.hrbu.edu.cn/qihang/news.do?method=news_detailnews_id=273pto=newlook

6.二戰後游擊戰爭的領導者如格瓦拉,卡斯特羅、胡志明甚至塔利班,都聲稱受過毛澤東軍事理論影響。

=============游擊戰歷史==================

游擊戰在中國是有悠久歷史的,我所知道的最早最成功的運用是公元前512年,吳王採納伍子胥建議騷擾楚國——

吳子問於伍員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惡人之有餘之功也。今余將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對曰:「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若為三師以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闔廬従之,楚於是乎始病。——《左轉?昭公三十年》

翻譯過來就是伍員根據楚王年幼、貴族不和、缺乏有力領導及楚都距東境較遠等情況,提出先疲敵、誤敵再行決戰的方針,即將吳軍分三部,輪流侵襲楚邊境要地,楚援即退,援退再來,俟楚軍疲憊而戰鬥力削弱後,伺機集中全力進攻。

待續。。。


不是

因為後來的游擊戰只用了老毛的部分,但有很多借鑒。

可以說老毛作戰部分是現代游擊戰大戰術之父,尤其是戰役級別的。

而整體游擊戰爭角度來說,不是

因為之後再也沒有一個這樣的案例,目前是孤例,還沒有子孫後代呢。

所以就戰役級別的,毛澤東是現代「游擊戰」之父,但是並不是現代游擊戰爭之父。

因為後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能較為完整的打類似的一場戰爭,甚至連規模稍大的都沒有。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游擊戰能在自己國家內推行一套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的社會秩序並穩定下來(古巴只是穩定,但並沒有直接發展),更沒有依託其發展力對於現有政權的碾壓而獲勝的。

換句話來說毛氏游擊戰的程度實在是太高了,天時地利人和都要有(自己天才+對方豬+豬有一群豬隊友+豬隊友有一群豬隊友),後來的要麼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要麼水平還是不夠,只能在軍事(最多在大戰役和部分社會控制上)和老毛有一點相似,但是無法做到社會秩序的獨立運轉,更不用說發展生產能力了。

所以說水平不同,老毛的游擊戰術和大戰術還行,而且現代做得更好,但是游擊戰爭這一塊,目前人類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包括環境上)。

另一點很重要的是——老毛的很多游擊戰爭思想已經用於正規戰了。

老毛為什麼能夠取勝?那是因為老毛實行的游擊戰爭實際上是未來的正規戰(現在老毛的戰爭歷程拿出來,根本就不算是游擊戰了),只是當年叫做游擊戰而已(同時代的人沒有此認識),是因為老毛其認知水平超出了同時代的人的緣故(大約領先40年左右,這40年還是從49年開始算的,世界平均水平是到了80年代末才研究到類似的可實用的水平,並在21世紀初真正運用在佔領區社會控制上,但到老毛這個程度,可能還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大體上老毛的整體思路要到今天的實踐層面,而且是由霸權國家來實行,也是整整領先接近一個世紀的)。

如果非要說有多難——按照現行的社會運轉的話,這個人必然是一個能看透30年國際各種期貨和股票市場大致行情的人,並且能通過極少量的資源顛覆整個大範圍的金融市場,而且還能突破性創新軍事管理體制(理論落實到實踐)……是一個能單挑集索羅斯+蘭德公司+國務院+發改委的人……

媽的……所以怎麼可能是現代游擊戰之父啊……


毛澤東的游擊戰是必須結合根據地建設的,所以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之處在於把游擊戰提升到戰略高度,使它成為草根對抗高帥富的現實可行的戰爭方略。

至於戰術上的游擊戰,根本不需要發明。


@無名 請問晉冀魯豫的那些日本師團難道是來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嗎?

附:「中國派遣軍」序列(1945年8月)

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

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中將

華北方面軍

司令官:根本博中將

參謀長:高橋坦中將

第一軍:司令官 澄田賚四郎中將;轄第一一四師團、獨立混成第一旅團、獨立步兵第六旅團、第十四旅團

第十二軍:司令官 鷹森孝中將;轄第一一0師團、第一一五師團、騎兵第四旅團等

第四十三軍:司令官 細川忠康中將;轄第四十七師團、獨立混成第五旅團、獨立步兵第一旅團等

方面軍直轄坦克第三師團,獨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團,獨立步兵第二旅團等

第六方面軍

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大將

參謀長:中山貞武少將

第十一軍:司令官 笠原幸雄中將;轄第五十八師團,獨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團

第二十軍:司令官 板西一良中將;轄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師團,獨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團

方面軍直轄第一三二師團,獨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團,獨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團

第六軍:司令官 十川次郎中將;轄第七十、一三三師團、獨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團

第十三軍:司令官 松井太久郎中將;轄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師團,獨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團,獨立步兵第六旅團

第二十三軍兼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司令官 田中久一中將;轄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師團,獨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團、獨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團

「中國派遣軍」直轄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師團,第十三飛行師團

以上「中國派遣軍」共105萬人。

二、第十方面軍(1944年9月,「台灣軍」改稱第十方面軍)序列

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

參謀長:諫山春樹中將

第三十二軍:司令官 牛島滿中將;轄第二十四、二十八、六十二師團,獨立混成第四十四、四十五、五十九、六十旅團

方面軍直轄第九、十二、五十、六十六、七十一師團,獨立混成地七十五、七十六、一00、一0二、一0三、一一二、六十一旅團,第八飛行師團

以上第十方面軍共約12.8萬人。

退一萬步講,如果你覺的共軍對抗日貢獻不大,那抗日主力也是美軍,什麼時候輪得到國軍了?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部分其源頭是朱德的軍事實踐

在殘酷激烈的戰爭年代,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敵強我弱,我軍作戰的主要戰略戰術原則是採取游擊戰和運動戰。而這一作戰原則的提出者和創始人首推朱德。我這決不是標新立異,危言聳聽,這是由毛主席的著作所證明了的。

毛選四卷第一卷(1966年7月橫排版),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第188頁,毛主席寫道:「我們的戰爭是從1927年秋天開始的,當時根本沒有經驗。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是失敗了,秋收起義在湘鄂贛邊界地區的紅軍,也打了幾個敗仗,轉移到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地區。第二年四月,南昌起義失敗後保存的部隊,經過湘南也轉到了井岡山。然而,從1928年5月開始,適應當時情況的帶著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已經產生出來了,那就是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很顯然,這個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原則——十六字訣,是由朱老總1928年4月28日與毛主席會師後,帶到井岡山上來的,所以才有「從1928年5月開始」這種情況發生。

毛主席還指出,在此之前「當時根本沒有經驗」,說明在朱老總未到以前,他是不知道這一戰略戰術原則的。聶帥於1986年12月1日在紀念朱德誕辰100周年的講話中闡明「朱德同志通過實踐,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打法,然後上升到理論,提出了有名的十六字訣,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肯定。」他的話,有力地印證了毛主席在上面的敘述,證明朱德是游擊戰「十六字訣」的創始人,毛主席是肯定者和應用者。此外,當年井岡山時期的老將領和老戰士,也多有記述。例如楊至成、何長工、宋裕和、范樹德、龔楚等。他們曾經回憶說:「朱毛會師後,原來井岡山的同志們紛紛奔走相告,說『這下好了,來了個會打仗的』,又說『朱軍長有一個禦敵的十六字訣』。」參加南昌起義,時任南昌軍官教育團總務處處長的趙鎔老將軍,在1983年6月14日接受中央文獻研究室黨史工作者的訪問時,他說:「你們寫朱德同志的傳記,有一件事提醒你們,就是關於『十六字訣』的問題。一般都認為『十六字訣』是毛澤東同志提出來的,其實是朱德同志最早提出來的,他是在許多地方做過試驗的。最早起源於1913年,他在滇南箇舊戡亂、剿匪。」他又說:「我就曾問過他,『十六字訣』不是您提出來的嗎?怎麼成了毛主席提出來的了?他說:只要對革命有利,誰提的都一樣」。朱老總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與他的一貫風格一樣,表現出極其博大而寬厚的偉人胸懷。

  關於運動戰,毛選四卷第一卷,在同一篇文章的第214頁寫道:「『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就是今天我們的運動戰的通俗的解釋。」也就是說,它是運動戰的戰略戰術原則。而這一原則,是早在1925年,朱老總在蘇聯莫斯科郊外莫洛霍夫卡村秘密軍事訓練班擔任學員隊長和軍事輔導教員時,回答教官「回到自己國內怎樣打仗」的問話時就提出來的,他的原話是:「部隊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這是有明文記載的。而且,這句話是地道的四川方言,是朱老總用他自己的家鄉話來形象生動地表述自己的運動戰戰略戰術思想。毛主席把它寫在這裡,同樣也無異於告訴世人,這項著名的運動戰戰略戰術原則,其發明權是屬於朱老總的,他僅僅是接受運用並發揮。

  上述史實,特別是毛主席自己的表述,白紙黑字,鐵證如山。

  如此說來,對於我軍游擊戰和運動戰戰略戰術的鼻祖是朱老總的結論,難道還有什麼可以值得懷疑的地方嗎?還有必要再去爭論不休嗎?

以上文字摘自:《2009年第7期 炎黃春秋雜誌》朱德 不可替代的總司令

此外,如@李琛 所述,中國游擊戰思想古來有之,明朝的毛文龍亦是此種翹楚,而且作戰環境甚至比毛主席還要差····所以說,游擊戰之父帽子加之太祖雖然不大,但名不副實,略有不當。


我覺得老毛是個戰略預測大師,我們這些上帝視角的在這瞎逼逼當然很容易,但是在那個時候能透過歷史的霧霾準確地預測到了那個時候戰爭的走向,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不是專業的,那就讓大家看看今年五月份《參考消息》上一篇名為《軍事名家談抗戰 | 肖天亮:毛澤東對抗戰的預見意義非凡》http://view.inews.qq.com/a/20150527A006WY00

肖是國防大學副校長

截取該文章片段

為了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毛澤東深入研究和揭示了這場戰爭的特點和規律,精心繪製了指導抗日戰爭的「大圖樣」。

對戰爭結果的預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是毛澤東對抗日戰爭最重要的預見,也是其他預見的前提和基礎。

對戰爭發展進程的預見:抗日戰爭要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毛澤東指出:「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禦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

對戰爭形態的預見:犬牙交錯的戰爭,戰爭史上的奇觀。毛澤東認為,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是由於日本的野蠻和兵力不足,中國的進步和土地廣大這些矛盾因素產生出來的。他還具體分析了內線與外線、有後方和無後方、包圍和反包圍、大塊和小塊等犬牙交錯的四種情況。後來,戰爭的發展竟然與毛澤東的預見完全一致。

對具體戰略方針的預見: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抗日戰爭的總方針是持久戰,對於具體作戰方針,毛澤東提出了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即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他認為,日本雖強,但兵力不足。中國雖弱,但地大、人多、兵多。敵以少兵臨大國,就只能佔領一部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並處於我多兵的包圍之中。我不但應以多兵打少兵,從外線打內線,還須採取速決戰的方針。在整個對日作戰中,正是採取了這一方針,逐步贏得了勝利。

對作戰形式的預見:主要的是運動戰,其次是游擊戰。毛澤東認為,在整個戰爭中,運動戰是主要的,具有解決戰爭命運的作用。游擊戰是輔助的,但具有戰略地位,在戰爭中「將表現其很大的威力,實在是非同小可的事業」。八路軍的方針是:「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對戰爭勝利根本的預見:軍隊和人民的進步。抗日戰爭要取得勝利從根本上說靠什麼?毛澤東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兵民是勝利之本。軍制要現代化,要有進步的戰略戰術和政治工作,要放手發動群眾,建立鞏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最終,抗日戰爭的事實對於毛澤東的預見幾乎沒有什麼「校正」,其預見沒有例外地一一實現了。這在世界兵學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游擊戰大師不知道算不算是,但是他富有遇見性的戰略意識,也值得我們肯定。


《太公兵法》 里記載的六韜里的 「犬韜 」才是游擊戰的理論基礎


不應該

什麼叫「現代游擊戰之父」?首先得是首創性,這一點毛澤東沾不上,因為蘇聯的游擊隊比他入黨出現的都早。其次是傳承,所謂有父必有子,世界上游擊隊不少,但學習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恐怕寥寥無幾。因此毛澤東頂多只能稱為「中國現代游擊戰之父」。

而且這個「中國現代游擊戰之父」的歸屬權仍然很有爭議,因為紅軍時期軍隊的靈魂人物是朱德,朱德在雲南當軍閥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摸索游擊戰了,其留學期間又研究了一戰的經典戰例,有著更加成熟的軍事思想。著名的「十六字方針」便是爭議的核心,毛選認定其由毛澤東提出,但據龔楚和趙鎔的回憶錄都記載是朱德所提,龔楚的回憶錄更是精確到了哪一次會議。這個說法也得到了陳毅的肯定。同時,毛選收錄的原文也是「適應當時情況的帶著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已經產生出來了,那就是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毛澤東本人所說的也是「產生」而非其本人提出。

而且即使拋開朱毛中央紅軍,張國燾和劉志丹的部隊也是獨立開展了游擊戰的。因此即便是「中國現代游擊戰之父」的帽子,毛澤東也是帶不住的。

如果非要給毛澤東在軍事史上留一個爸爸的位子,我覺得「現代土地革命之父」或「現代農民戰爭之父」更加適合。

因為在共產主義世界中,毛澤東是第一個轉變對蘇聯革命成功方式的盲目崇拜性,大膽放棄攻擊中心城市,而提出「以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人,並且是第一個實踐者,第一個成功者。甚至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正是這種思想才拯救了中國共產黨的命運,拯救了中國革命的命運。


大家在講這些問題上,都似乎忽略了朱德。其實做為領袖毛無疑是最好的總結者。這些東西並非一個人就能做出來的!


老毛是游擊戰之父也是群眾運動之父。

游擊戰和群眾運動是一個辯證統一

游擊戰是寄生在群眾運動基礎上進行的軍事運動,沒有群眾運動的基礎就沒有游擊戰,

而沒有游擊戰就無法發揮群眾的力量。

切格瓦拉,雖然也是游擊戰大師,但是這個人不擅長搞群眾運動,

沒有群眾基礎的游擊戰就是一盤散沙。


老毛的那套不應該叫游擊戰。它實際重點在戰略上,而非戰術上。它的主旨是控制基層、發展壯大、隱藏實力、游而不擊、悶聲發財、下山摘桃。


不要高估游擊戰對抗戰的貢獻,沒有國軍正面戰場的殊死抵抗,游擊戰根本成不了氣候。可以參見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後,留下的人打了幾年游擊戰,什麼成果也沒有,就是在國民政府時代,游擊戰都沒有效果,更不用提抗日戰爭對抗比國軍戰鬥力強十倍的日本鬼子了。由於國軍的貢獻,日本鬼子騰不出手去清剿游擊隊,才使八路的根據地壯大。我們讀歷史,要注意歷史上各種因素的複合作用,切不可就事論事,以成敗論英雄。知道除了中國古人說過此話外,還有什麼人說過不以成敗論英雄嗎?概率論奠基人之一,他發現結果受到太多的因素影響後,對世人提出了如是的忠告。


連war3里都有hitrun……


從理論上講,他有一整套游擊戰爭理論,把游擊戰從戰術地位提高到了戰略地位,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

從實踐上講,毛澤東的游擊戰爭,使得在抗戰初期以八路軍和新四軍為主的六七萬共產黨武裝到抗戰後期牽制侵華日軍百分之六十和幾乎全部偽軍。發展了百餘萬武裝力量。在世界範圍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東南亞國家的游擊戰,基本都受毛的思想影響。在游擊戰領域,確實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我想毛澤東同志不會在意這些無聊的虛名。


毛澤東是現代戰爭游擊戰大師,我認為游擊戰之父是彭越。


推薦閱讀:

1958 年炮擊金門是怎麼回事?
誰是明代最強悍的將領?
顏值比較低的飛機有哪些?
韓國成功抵擋了朝鮮的進攻,為什麼南越抵擋不住北越的進攻?

TAG:軍事 | 軍事研究 | 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