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語,每秒鐘能表達的信息量有多大?

新聞節目中的手語小窗口所表達的內容能否和語音同步?

那麼多專業名詞怎麼辦?


在此不論純粹自然手語(自然手語是聽障者們日常生活中所運用的語言,表達流暢、富立體感),畢竟電視播報所使用的乃是手勢漢語(這種手語形式利用了漢語的語序,與自然手語的語法規律存在很大差別)。

PS:不得不說聽障者們對於手語運用要遠勝正常人,好些聽障者的國際會議,不同國籍、手語不同的聾人經常能在會議後餘興節目的交流當中,在互相認識了對方的手語十來個基本辭彙後,繼而以淺白辭彙解釋更深的辭彙的方法繼續交流,很快地就能做到在沒翻譯協助的情況下以手語交談,很多不了解個中因由的健聽義工或社工會對這種情況不解而感到奇妙。

1.手語每秒鐘能表達的信息量?先上一張統計圖表:

以上數據來自台灣啟德學校口語手語配合度的研究(其實質是口語手語相互轉化)。

簡要講下實驗規則,講師口手並用邊說邊用手語表示講話內容,先用專人聽寫口語,記錄其文字量,然後消音利用手語專家將手語譯成文字,統計其文字量,之後對比對應比率。

或許你要問了,手語新聞又不是要邊說邊打,但是實際在電視手語新聞中,手語翻譯員所使用的手語基本上來自於《中國手語》書中規定的「手口同步」的手勢語,聽障者不懂還可以參考嘴型,視頻可以參考下面幾個,手語主持皆有口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yMTI1Nzk2.htm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ZVwavVkxHo/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AwNzYwODI4.html

通過圖表,我們可以發現手語幾個特點

1.手語語句長度普遍不及口語語句長度(做了簡化)。

2.手語口語對應比率參差不齊,其跨度為52%——93%,因此手語所傳達的信息常會丟失細節

3.口語手語同步比率比較良好,最差也有93%。

4.平均口語速度約是196字/分(3.27字每秒),手語速度只有122字/分(2.03字每秒),最好可達3.1字每秒,最慢只有1.3字每秒。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平均下來,手語的有效輸出文字約為2字/s,算上簡化掉的無用成分(先假定為真的無用),推測最大的平均信息量應在3-4字/s(只計算有效的輸出,按照上文數據,最好的壓縮比為52%),但是個人並不同意聽譯或者口譯(此處指的新聞,報告之類情景)當中手語每秒能夠表達3-4個常用詞語還能有效輸出,詞語按照兩個單字來算,每秒能說6-8字,足以匹敵口語,而且新聞,報告各種術語難稱常用。

下面來看一則新聞:

在長達1小時55分鐘的時間裡,周曄始終端坐在鏡頭前,表情親切活躍,神態從容。據估計,1.5萬多字的政府工作報告,她打了1.4萬個手語動作。

專業報告,基本一字一個動作,每秒2-4個動作比較靠譜...

下面來談內容是否能夠同步?

形式上的同步不難辦到,參考以上的第三條結論(以及以上三個視頻口型),只是稍有滯後(貌似因為播音先說)。

至於實際意義上的同步?下面來看一個例子:

中國政協新聞網2008年曾做過一個調查:記者帶領一群聾中專生觀看從網上下載的中央四套電視手語新聞「觀察欄目」報導的「3·14西藏事件」,半個小時的視頻,聾啞學生只能看懂一群人在打架、砸門、搬東西,只能從節目里採訪有關當事人時的字幕顯示中知道達賴集團、「藏獨」分子等零星的信息,而對手語翻譯中傳達的內容多數學生表示看不懂。網上的一些聾人論壇也探討過這個問題,他們也非常相信手語翻譯員的嫻熟程度,可大多數聾人還是表示難看懂。

聽障者的一些反饋:http://bbs.cndeaf.com/read.php?tid=268424

為什麼會這樣?

  • 首先,手語窗口太小,聾人手語是靠交流雙方的手勢和面部表情來實現的,因此也稱之為「表情手勢語」。我國手語畫面很多很多縮在屏幕的一個角落裡,由於畫面太小且無字幕,聽障者看不清手語,更看不清打手語者的面部表情(還有唇語),而且缺少字幕配對,無法及時看明白。

  • 其次,新聞播報的速度相當快,內容也多,手語翻譯只能選擇重要的打,即使是勉強跟上了,由於手語太快,動作也難以到位(難稱有效輸出)。
  • 另外,手語辭彙量不夠,手語翻譯只能自創詞,包括大量的人名,兩集《中國手語》才編5000多個辭彙,文化低的聾人掌握的又相當少,而且他們掌握的都是簡單的會意字。

2001年《中國殘疾人》雜誌上有一篇聾人謝洪賓的文章《電視手語新聞的困惑》,他說:我的老 伴喜歡看電視,偶爾調出手語新聞,她看也不多看一眼,馬上跳到另一個頻道。問她為啥,她反問:你看得懂嗎?給她一激,我耐心看了,一看也只好服輸。其實那天的新聞我在報上先看過了,是以色列和黎巴嫩邊界上發生衝突。然而,翻譯出來的手語是「名字」和「名字」在邊界上發生戰爭(衝突)。由於以色列和黎巴嫩翻不出來,只好用「名字」這個手語來代替了。類似的很多,地名、人名,手語翻譯不出來的,只能做個所謂「名字」的手勢,說明是名字,至於是誰?哪個地方呢?你猜吧。國內新聞,如..副市長率團訪問西部..地區,這個..也只好用「名字」代替了,如果不出現字幕,你能知道是哪位市長哪個地區?

  • 再者,手語也有方言,北方和南方的手語差異很大。

  •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在電視手語新聞中,手語翻譯員所使用的手語基本上來自於《中國手語》書中規定的「手口同步」的手勢語,是按照正常人的語法而非聾人所使用的自然手語的語法來打手語的,這樣的表達方式顯然不符合聾人運用視覺獲取信息的特點,因為聾人更習慣於將要表達的或需強調的重要信息放在句子前面,且呈現出很大的情境性和簡約性的自然手語。而規範的手勢語會造成大量的有效語言信息的流失,聾人無法完全看懂或了解手語翻譯員所表達的內容,自然造成了手語新聞看懂的微之甚微。

下面來看專業名詞如何的打?

估計有不打的,有瞎打的,下面簡單說下普通打法以及文藝打法:

  • 一般人名和地名,可使用拼音法,拼音法是指用手指做出代表有聲語言的字母各種形狀,並按照語言的順序和規則,連續打出漢語讀音的手語的一種方法。而且一般都只打每個字的頭一個字母。例如,毛則東(因為這個會被審核,所以改一個字試試),拼音是Mao z dong ,只用手指打m c d 三個字母就行了。

  • 陌生名詞要靠意譯,例如下面這則新聞:

「奧薩瑪賓拉登」譯成「長了大鬍子很高的那個壞人」,「飛毛腿飛彈」先儘量比出武器的形狀,並搭配型號,最後再加上外電畫面或動畫解說。

  • 另外手語還有很多的造詞法,可以適當參考,具體可以參見:

http://www.chineseaudiology.com/jiaoyu/html/201241105212.html

答完這個問題感覺好心酸啊,謝謝您的閱讀。

主要參考資料:

實驗文檔地址:http://www.docin.com/p-9265393.html

http://zh.wikipedia.org/zh/%E6%89%8B%E8%AA%9E

http://www.modedu.com/msg/info.php?InfoID=47170

http://see.pts.org.tw/news/001-050/news-046.htm

http://res.hersp.com/content/1654729

http://218.85.73.168/eml_view_letter.jsp?id=97635


我知道有這樣一段三四分鐘的新聞視頻,即使去掉聲音和字幕,廣大知乎用戶也能從老先生的動作中讀出語音。


怒答,問了一下手語專業的朋友。

手語表達大概一秒是三到四個常用詞,新聞里翻譯大多是把複雜的句式簡化,表達的只是大概意思。而專有名詞在沒有準備過得前提下簡單解釋概念,或者用拼音首字母表示。


我就說下我說知道的,手語只是聾啞人的一種交際手段,能滿足普通的對話,在專業辭彙與特殊地名人名方面,只能「意譯」,而且手語也有區域差異,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是統一的。

至於我個人對於新聞節目里的手語小窗口,我只能說,還不如放字幕來的好。


經典手語實例,圖源自a島,歡迎各位業內同仁前來參觀學習膜法。


看到手語,總覺得對不起曾經對我多加照顧的老大~來答個題好了

就我所認識的聽障朋友們,大多是隨身帶了紙筆,也能手機敲字兒,專有名詞先用拼音首字母,不懂就寫,實在沒有工具,手掌攤開,手指劃字。

手語交流中表情語言也很豐富,他們會根據你的表情反應來確定你是不是懂了,見過兩聽障朋友聊天,眉毛勾一勾就完成交流了,我看著一臉懵。

純靠手語來完成交流的話,信息量確實很小,但是有了表情,以及根據對方的表情反饋,日常交流的速度和健全人應該區別不大。

沒有看過國際手語,只知道中國手語中有很多音譯詞,例如「地方」就是手指先指一下地然後比個正方形,樓上有說不同國籍的聽障朋友交流沒障礙……我是不信的。

新聞上的手語啊,專業性太強了,照著書一個字一個字打下來,等你打完一句話,新聞都已經結束了。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個手語翻譯?有什麼標準和規範嗎?
手語還有盲文的原理是啥?
手語零基礎,如何自己系統學習手語?
是否應該區分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

TAG:新聞 | 語言 | 手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