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的心理根源是什麼?人為什麼會愛上自己?

自戀一說最早應起源於希臘神話:

厄科是一位希臘女神,因說話喋喋不休,受到天后的責罰,只允許她重複別人向她說的最後一句話。她狂熱地愛上了英俊的河神之子那耳客索斯,卻遭到拒絕。那耳客索斯厭煩地說:「別夢想我為你著迷!」厄科只能重複:「我為你著迷。我為你著迷…」從此厄科躲進山洞,不久憔悴而死。山洞裡只餘下她的回聲,重複著別人的話。厄科死後,復仇女神娜梅西絲為了懲罰那耳客索斯,讓他愛上了他自己泉水中的倒影。那耳客索斯被自己倒影迷住了,卻又無法得到它,最後抑鬱而死。死後,他化作一種鮮花,即水仙花,永遠開在水旁。

現實中也確實有人產生這樣的畸戀,從心理學上講,人為什麼會愛上自己呢?這種病症在心理學上如何定義?


如果你說的是Narcissistic的話,那其實並不是「愛上自己」,一般來說是指一個人極度自我中心到了目中無人的地步的情況。當然,這個是有程度區分的,一般人多多少少有些自負之類的是沒什麼大礙的,嚴重的話心理上是有「自戀型人格障礙」這種障礙的。這種人一般特點是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做到,看不到自己的任何缺點,在和人交往時有完全忽視他人存在的傾向,但同時又需要別人圍繞在他周圍;一些失敗的自戀者則有自我封閉的傾向。總體來說自戀者生活在自己為自己製造的一個殼裡。

其實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自我中心的階段,而發展出這樣人格障礙的人通常是在嬰兒期有過創傷或受到父母嚴重忽略,所以其與外界的交流逐漸切斷,沒有學會分清外界和自我的差別,認為外界的一切變化都歸咎也歸功於自己,形成了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套人格系統而已。


首先在心理學上關於自戀並不能稱之為一種病症。只有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的時候,才會稱為病症,不過那一般都是妄想症,部分的幻想症會伴有自戀為外在表現。

其次,之所以會自戀是因為我們的心理的路程一種經過。正常的自戀出現在我們幼年時期,那時自戀是我們對於自己的一種了解,是我們將心理能量指向了自己,而後因為了解逐漸增多我們漸而轉移,自戀就慢慢消失。

最後,到了成年之所以還有自戀的人是因為他的幼年的生活受到太多的追捧和不合理的讚美,或者是他發現關注自己"會給他一種愉悅的感覺而這本應該是正常的人際關係獲得的。


自戀是一種自慰。自慰傷腎,自戀傷神。快感的反面就是傷痛,猛然醒悟火柴熄滅後你發現,上一秒你的生命不過是賣火柴的小女孩看到的幻象。


一個人要讓別人相信自己有地位、負責任、有才華、善良,首先要讓自己相信自己有地位、負責任、有才華、善良。自戀應該也是一種適應器,過度自戀才是功能不良


自戀,形容自我陶醉的行為或習慣,自拍也是現代人自戀的一個表現。在古希臘神話中,那耳客索斯因自戀而死,在現代因自戀而身亡的也不是個例。

就拿自拍來說,2015年全球就有27人因為自拍死亡。

在飛馳而來的火車前自拍被撞身亡;

在船上野餐時自拍遭遇翻船;

在懸崖邊自拍,卻因泥土鬆動墜落峽谷;

在風景優美的河邊自拍時落水;

在泰姬陵自拍時摔下台階死亡;

駕駛飛機時忙著自拍導致飛機墜毀;

......

這是不是說自戀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呢?

事實並非如此。

實際上,並非只有人會自戀,動物同樣具有自戀的表現。比如說大猩猩憤怒時的兩手捶胸,就是具有高度自戀感的表現,而海豚也會對自己的形象表現出自戀的關注。

自戀源於生物自我展示和自我認可的願望,從根本上說,每個人都具有自戀的本性,每天洗漱、化妝、穿衣等都是自戀基本外在表現。20世紀70年代,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就在研究中發現,自戀是如此普遍,從人類出生到臨終之際,自戀一直貫穿其中。

科胡特把自戀被定義為:自我價值感,對自我珍惜的一種狀態。

不當「巨嬰」,正確認識自戀

過猶不及,凡是都講究一個「度」,自戀也是如此。

自戀的三種形態

準確的來說,自戀包括了三種形態:

1、健康自戀,即適度具有適應性的自戀,這是我們大部分人的形態;

2、極端自戀,即只顧自己的感受不能共情別人感受的自戀,是會被別人嫉妒或者攻擊的自戀形態;

3、防禦性的極端自戀,這是過去自戀受傷的個體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這種自戀是為了和他人保持距離,但會讓自己陷入無法自拔的困擾中。

在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上,過度的自戀可以變成病態,或者會有嚴重人格分裂表現,例如自戀人格分裂,而極端自戀表現為以自身為性戀對象的一種心理障礙。

從嬰孩到成年,自戀人格存在一個自我修復的過程。嬰孩時期的人格叫全能自戀,即絲毫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只顧自己的需求。

精神分析中的自體心理學派假定,每個人剛出生時都有兩種心態,一是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認為這個世界是圍著自己轉的;二是覺得父母無比強大,什麼事情都能做到,而自己因為與父母一體,所以也就變得同樣強大。這兩種心態合起來稱為原始自戀。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心態逐漸被現實所修正,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父母也並非如自己想像的那樣強大,於是他會變得越來越能夠面對真實的世界,在承認自己和父母並非全能的基礎上建立起現實的自尊、自信和自我價值感,這就是健康的自戀。

自戀如何走向極端

在健康自戀形成的過程中,父母的影響是巨大的,管教不足或者管教過度都會導致自戀走向極端。

養育不足,父母完全不顧及孩子的自戀感受,打壓、嚴厲管束造成孩子的自戀被壓抑。被壓抑的願望在未來生活中以更加不可掌控的方式表現,形成極端自戀、防禦性自戀等,成為心理疾病的誘因。

養育過度,父母則會以溺愛的方式滿足孩子的幾乎任何需求,把父母自身的自戀投射給孩子,因此無法為孩子提供一個稍稍帶有挫折,能鼓勵孩子獨立的生活環境。過度的溺愛導致孩子過分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無法理解他人,也無法真正獨自面對社會,成年之後仍似「巨嬰」。

所謂自戀型人格障礙,或者說通常被人認為不好的自戀,是因為由於種種原因,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受到了阻礙,直到成年時後整個心態仍然停留在嬰兒時期的全能自戀狀態中(巨嬰心理),也就是說,他的自戀沒有經過現實化的發展而達到健康的狀態。

巨嬰心理作祟朋友圈

當你好不容易花兩個小時的時間,畫好精緻的妝容,對著手機自拍不下200張照片,最後挑出最好看的1張發到朋友圈的時候,總是會出現個別這樣的評論:「別自戀啦」、「不太像你」、「圖P得不錯」,「整天發自拍,醉了」吧啦吧啦吧啦之類的話。愉快的心情瞬間一掃而空,不過是自戀一下,在別人眼裡成了可恥的行為。

其實你一個月就一兩天心情不錯發幾張自拍而已,但是總有這樣的人跑出來聖人般地批評你,說你自戀,愛臭美,挑出照片的各種缺點,如果是和朋友一起拍的,還要連同朋友一塊評論一通。你要是生氣地與TA對峙,TA反倒要說你小心眼,心直口快一句玩笑而已還這麼較真。你要是朋友圈不對TA開放,沒過兩天TA還會跑過來質問你,為什麼看不到你的朋友圈了。

其實換一個角度看,屢屢批評別人的自拍,容不下他人自我認可的行為,從某種角度而言,其實是以自我為中心、無法理解他人、對外界敵對心存惡意的表現,這也是典型的「巨嬰」。(注意,這裡不要曲解了,我們說的是偶爾自拍卻被批評的現象。每天自拍刷屏的並不在其列,因為那確實會有點惱人。)

健康自戀不僅無罪,還挺有用

由於自戀一詞帶有批評性質,導致人們容易把常態的自信、自尊和自我價值感也當做是自戀而加以貶抑,結果引發另一些心理上的偏差。被壓抑、打擊的自戀,導致人的自我價值感降低,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學生的巴史克還提出了一個模型來解釋自戀。

自戀是對於自我勝任感的體驗,開始於大腦的期待型態,實施決定後付諸行動的實踐迴路——當個體在現實實踐後,將得到的反饋再次輸入大腦,大腦將反饋信息與期待型態配對。配對成功,則個體就可能立即獲得自體勝任感的喜悅。如果配對不成功,大腦會再次決定、計划行動、實踐,然後又反饋大腦以求得配對的成功。

如果反覆多次修正依舊失敗,個體就可能會放棄這一迴路構成,用別的方式替代,或是徹底放棄。這時候,不合適的迴路調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戀的失敗——無法獲得自體勝感或自我價值感。因此產生自戀失敗的暴怒及焦慮,當焦慮過於強大時,人會體驗到消極的防禦——抑鬱。

簡單地說,就是自戀成功會使人獲得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而自戀失敗嚴重的可能導致抑鬱症的發生。

自戀作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是每個人心理活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關鍵在於要看一個人的自戀是原始態的還是健康的。

健康的自戀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這話或許有人聽起來覺得彆扭,其實它的含義就是每個人都需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與現實相應的自信、自尊和自我價值感,它包涵一種生活的積極態度,對個人的發展有利的一面。這樣理解自戀是不是就不會覺得有多麼刺眼了呢。

最後,你的自戀是健康的還是過度的,我們不妨來自省一下。

關於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標準。一般認為其特徵主要如下:

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 (儘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

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10.親密關係困難,(婚姻關係,親子關係等)。

只要出現其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

小夥伴們可以自我審視一下,也可以試著幫助身邊的朋友擺脫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困擾,必要的時候可以向心理醫生諮詢。

本文首發微信號貪美,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GzvO1s3EmZDmrYm1924J (二維碼自動識別)


自戀與其說是一種心理上的認識,不如說是一種文化現象.只要人有意識,自然會對世界發生興趣,當然自己本身也在觀察的對象之內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戀.只是高與低的問題.內心敏感度較高的更容易發生較高的自戀度.因為他本身對世界比較感興趣.而恰巧這個對象是他自己.


關於自戀:

1,自戀是自我欣賞與自我接納。。這種人通過愛自己而產生性慾,並不是藉助對另一個人的想像、佔有或侵略而產生性慾,所以自戀是一種超道德

2,自戀也分暗戀或明戀。。。自我暗戀的人通常內斂,有思想,有內心。。。而太容易表現給人看的自戀是自私

3,經常有優質自戀的人會把自我肯定的方式帶給別人,他們擅長自我肯定,也容易肯定別人。。他們在乎自己的感受,也容易在乎到別人的感受。。。並且因自戀產生的自尊----而尊重別人。。而醜人容易蠢,容易缺休養,因為不敢在夜晚反思自己。他們不自愛,當然缺乏德行。相反,美麗的人會多智慧,因為他們通過夜晚自戀獲得能量,順便反思自己,糾正言行與錯誤觀念

4,自戀的程度往往與一個人面目靈性的清晰度有關,即,美麗的人常由於自我觀賞而進入一種我稱為「人靈迷幻」的狀態,這種劇烈的迷幻中的----鏡像里的自我欣賞----會產生劇烈的性慾與成功體驗 ,而滋潤身心。。。不過這種人靈迷幻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的,極美的人偶爾才有,並藉助這種終極神秘體驗刷新心靈與世界觀

5,不要把自戀視為可恥,相反,不自戀才是本質的恥辱。。不要輕易詆毀另一個人的自戀,除非他因自戀獲得的能量形成了攻擊與侵略人格,這時你需要攻擊他的自戀,損傷他產生能量與欲的基礎

6,每個人表露出自戀的方式不一樣,紳士是把自戀轉化為得體與優雅,糙人把自戀發展成狂妄與侵略

7,很多人通過內心修養可以成佛,佛是某種極度自戀的狀態。。。佛是命大的人,因佛能從自戀中獲得能量,青春不老


作為個體的人,自己不愛自己,那還能活並且獲得更好嗎?

愛自己,愛自己,然後就漸漸的帶了一些所謂的自戀了。


想起木心先生在文學回憶錄的回答,很貼切: 整個人類文化就是自戀,自戀文化是人類文化。人類愛自己,想要了解自己。人類愛照鏡子,捨不得離開自己。


引用:"戀愛進入了自身,以防止其滅亡「


這個我有體驗,在塑造自我的過程不知不覺投入了太多感情,時常沉醉於自身無意中顯露的美好,有時陷入一種迷幻境界,撫摸自己並渴望交融,真是非常奇妙的境界,周圍的一切都在模糊,唯有愛意清晰的浸潤,盈滿整個空間,在此之前從未有過和人親蜜接觸的想法。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對自身的感情己衍生出愛欲,並不覺有異,只是這種狀況持續不久就會覺得非常疲倦,我想我還是愛著的,即使沒有回應也會繼續愛下去。或許和身邊的人無法讓我去愛也有關係。為什麼人們那麼容易愛人,多半是愛那人裡面的自己,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愛自己?這也是我一直不解的。人一定要通過鏡子來認識自己么?美是永生攬鏡自照,但你是美也是鏡子。


有過這樣的經歷。

那段時間我連續經歷了兩場失敗的戀愛,讓我覺得異性是沒有感情的,反觀自己用情頗深,再加上臉長得比較中性又不錯,又想到自己是個很專一的人,所以就喜歡上自己了,不得不說那種感覺挺好的……


自信點不好嗎?


推薦閱讀:

按紅色按鈕 100% 獲得 100 萬,按綠色按鈕 50% 幾率獲得 1000 萬,該怎麼選?
為什麼摳身體的一個地方,別的地方也會疼(附圖)?
為什麼被誤會也不願意解釋?
為什麼不壓抑的平靜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
搬家時如何克服「捨不得扔」的心態?

TAG:心理學 | 心理 | 社會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