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好人有好報這句話?
現如今貪官污吏,嗜血的資本家,往往有更好的生活質量和結果。
善良的老百姓,往往困苦一生還烙下一身的疾病。要麼維權無門,要麼看不起病。人吃人的社會來說,還是更有競爭力的人能有更好的結果吧,善良老實的總是吊絲,不知高人們怎麼看
這個在《自私的基因》這本書的倒數第二章「好人終有好報」里,有很漂亮的解釋!
人類歷史是長期的重複博弈,而不是短暫的單次博弈,在重複博弈的狀態下,那種「毫無底線甘心忍辱」的好人會死得最早,自私自利的騙子會風光一時,但最終會進入「囚徒困境」集體滅亡。活到最後的是「一報還一報」的「好人」。
所以,我們不僅要做好人,而且要「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保障自己應有的利益,對惡人惡事果斷地拒絕和阻止。
保護好自己很多時候也是在保護愛你的人,而不讓壞人無節制地欺負自己,就是震懾他們「行惡」的膽量,也是為社會減少了壞人的比例!我感覺提問者混淆了兩個問題——行善和有能力。所謂的好人和壞人,應該是指此人是否行善,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普世的道德以及價值觀。而一個人是否生活質量好,有時候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能力而不僅僅是行善與否。所以,基於這兩個衡量標準就會有四種人出現:
- 有能力的好人
- 沒能力的好人
- 有能力的壞人
- 沒能力的壞人
其中有能力的好人和壞人,常常會得到好的生活質量。這裡面有能力的壞人就常常成為某些人口中的貪官污吏、嗜血的資本家。
而沒有能力的好人和壞人,基本都得不到好的生活質量。沒有能力的壞人,倒霉也沒人同情,所以自然沒人關注。而這裡面沒有能力的好人,則會得到很多人的同情。也就是所說的困苦一生還烙下一身病。所以,我認為提問者問到的是有能力的壞人和沒能力的好人之間的問題。至於該不該行善的問題,我這裡不講道德上的問題,僅從科學角度上來看。
首先,要有一個好的生活質量,最根本還是要有能力。從生物進化的歷史來看,沒有能力、無法適應環境的總被淘汰,不管是好還是壞。所以,如果想要一個好的生活質量,在討論是否行善之前,要先保證自己有足夠的能力。
那麼在能力相同的情況下,是好人有利還是壞人有利的話。絕對是好人有利。因為目前的人類社會,總體還是以利他主義為高尚品德的。不管這一結果是如何產生的,這一環境絕對是對好人有利的。因為大多數人的價值觀還是會對幫助過自己的人表示感謝的。那麼,作為一個好人,一定會去幫助他人。而且,一個真正的好人不是為了得到回報才去幫助他人。那麼他總會在不經意間得到他人的回報和幫助。同時,大家願意與其結交。最終成為一個得道多助的局面。無論走到哪裡都很方便,在能力足夠的前提下,勢必可以得到好的生活質量、好的結果、好的心理狀態。並且,好人充滿自信,走到哪裡不擔驚受怕,胸襟坦蕩,也就可以獲得一個好的心情以及幸福的感覺。再看看壞人,有能力的壞人都是自知的。他知道自己是壞人,至少知道他的所作所為與社會的普世價值觀相悖。因此他必須處處小心,而且坑過的人不會再願意被他坑。所以,結果是失道寡助。如果不是擁有更強的能力,通常很難保證與好人有同樣的成果。另一方面,壞人必須處處設防,心理緊張,很難獲得幸福感。至於提問中提到的那些不良現象,恐怕大多都是新聞報道中出現的。之所謂成為新聞,說明其數量相對較少,不符合主流社會的認知。從這些不良現象成為新聞這一點,正可以證明現在的社會的普世價值觀還是有利好人的。
否則,這種就不是什麼新聞了,因為在一個對壞人有利的社會中,不認為這是正常現象的人是少數。可能某人某人借了別人一筆錢,一段時間後居然還了才是新聞吧。綜上所述,好人是要做的。因為從客觀規律來看,好人會有好報是在統計學上一個佔大百分比的結果。但同時不能做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否則無論好人壞人,都會落魄悲慘的。想做一個有能力的人,就要有進取心,肯於付出……那是另一個問題了。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很多時候你只是以你自己片面的認識,來判斷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而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有沒有得到報應,其實你根本無法了解。
不要用你眼中看到的別人的經歷,來決定你的價值觀。你說說的」貪官污吏,嗜血的資本家,往往有更好的生活質量和結果。善良的老百姓,往往困苦一生還烙下一身的疾病。要麼維權無門,要麼看不起病。「這也只是你通過別人的口中或自己的眼中看到的一些事情,然後就作出了做好人沒好報,所以我們不能做好人的結論。而這些都只是片面的認識,你對這些事情真的了解前因後果嗎?恐怕有些事情除了當事人,誰也不能真的了解。
好人的定義是什麼?好報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我認為好人要符合兩重標準。首先是符合基本的社會道德和法律制度,不殺人放火等等,最基本的吧;其次,符合自己的內心。不是為了別人說「某某某,人真好啊」之類的,那就變成了老好人,而老好人絕對是會吃虧的,且當你為了獲得好人這個標籤而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是帶有功利心了,你自然會不停地問:」為什麼我做好人,總是沒好報呢?為什麼那些壞人,反而過得比我好呢?「,這就已經步入了一個誤區。你必須明白,這個好人,不是一味地討好別人,要有自己的原則,遵照自己的內心,說得通俗點就是人們常說的」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而這些的前提是,你必須有一個相對正確的價值觀,這樣在獲得自己的認同的同時,才有可能得到別人、社會大眾的認同,才會有所謂的好報,不然就會常常有吃力不討好的事發生。至於價值觀的正確,其實沒有確切的定義,多讀讀書,多經歷一些,人在成長中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每種價值觀雖然各不相同,但又總能找到共鳴。所以每個人都會有朋友和相處不太融洽的人,可能在一部分人眼中,你是好人;在另一部分人眼中,你就是個壞人。但只要你所做的一切符合你自己的價值觀,你在心中認為自己是好人,做的是好事,那麼就沒必要在意另一部分人。
至於好報,什麼算好報,每個人定義不同,關鍵取決於你的價值觀和期望值。並且,你必須要明白的是,做好人不是為了好報,為了你的利益而做的好事,還算是好事么?那就是交易了。
還是一開始說的,那些看似很有說服力的例子,其實你只是片面地在理解。可能你看見一個人在辛辛苦苦工作,沒做過壞事兒,可是卻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另一個可能是貪官,吃喝嫖賭,壞事做盡,可他竟然家庭美滿,還陞官了?於是,你仰天長嘯:」天理何在?!「,你頓時覺得做好人根本沒有好報,還不如就向那個貪官一樣。 可是你真的知道那個你所認為的好人,是真的沒做過壞事嗎?那個你認為過得很好的貪官,他真的幸福嗎?
不要再用別人的例子說事了,做不做好人取決於自己,而不是有沒有好報。
人生的公平,那是上帝的事,我們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好了。昨天有人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
他認為人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品質是善良,他無法理解,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首先,我想先剖析一下這個同學的心理。他首先認為自己是個善良的人,然後認為這種品質,應該給自己帶來利益。
但他無法理解,為什麼這種品質無法給自己帶來利益。所以他就開始問這個問題了。當你去思考,好人和好報的關係的時候。
其實味道就變了。就是你做好事,是為了有好報。也就是,善良是一個交易的籌碼。交換好東西的籌碼。那麼,如果這個世界真實運作都是如此這般的話。
我相信中國人,人人都會選擇去做好人。因為,能夠帶來巨大利益嘛。
那麼這種善良,到底是真的善良,還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品質呢?我更傾向於這是後者吧。
試圖通過一種簡單偷懶的方式,就想換到世界上的好東西。但重點不是在這裡。重點在於。
好人確實是有好報的。但是這個好,是自己覺得好,別人覺得好。別人就是伴侶覺得好,孩紙覺得好,用戶覺得好,老闆覺得好,市場覺得好,,自己覺得好往往是自我感動,別人覺得好,才是真的好,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好,孩子卻覺得父母在傷害自己,父母會有好報么。
產品經理覺得產品好,市場覺得產品跟坨屎,產品真的會好么。你覺得對另一半好,另一半覺得你根本不懂他的點,他也不覺得你的好。好人會有好報,關鍵是你是不是做了對別人有價值的事情,關鍵是對別人的價值,,而不是你認為的價值,自大的人會認為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別人就一定覺得好。其實這很愚蠢。
好人有好報的前提是,別人覺得好,是別人覺得你對他好。
而不是自以為對別人好。統治者自以為對老百姓好,老百姓覺得統治者是殘暴的,那就是殘暴的。你對朋友一味付出,朋友覺得你只不過在迎合我們,那就是迎合。你自以為對公司好,天天加班加點,但公司沒覺得你為他創造任何效益和價值。那你就是對公司不好。昨天一個新聞講一個男生苦追女生8年,送了將近4萬的禮物,以為就可以換得真心。
一味的傻傻的付出,從來不去了解別人要什麼。總覺得靠自己的好去換,去交易。這種人,自允是好人。但是,在我看來是非常自大自戀自私且愚蠢的表現。心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往往,世界上最邪惡的事情,都是出於正義或者善良的動機。
打著對你好的旗號,做了一些特別傷害人的事情。例如,愛國主義,父母說我是為了你好。愛國主義不說了,你看看日本多愛國主義啊,打著愛國主義殺人可以是不眨眼的。所以奧斯卡才說,這個世界上最邪惡的美德就是愛國主義。父母也可以打著父母對你好的旗號,對你做任何不尊重你,或者傷害你的事情。
所以啊,對別人好這件事情,不是一個心理動機問題,而是一個能力問題。
首先你要有耐心去了解別人,或者把自己位置擺低,去了解。然後了解別人需要什麼之後,你還有有能力去滿足別人的需求。
你才能叫做對別人好。比如,你特別善良,想幫助一些窮人。
可你窮的要死,窮人不會覺得你善良的。反而,他會覺得那個富豪是很善良的。因為他有能力。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有心是很好,但是,真正的實質,還是要你有能力。能夠真正解決別人問題,為別人創造價值的能力。這個才是真的好。光有善良不行,你得還要有智慧去駕馭。
一些人認為的好人,就是做好事,行善,有寬容,善良,大度等等特質,但這些行為和特質的受益人全是他人。所以這種所謂的好人,就是做讓他人舒心,舒坦的事情。
同時,這一些人期待「好報」,又類似於天上掉餡餅,因為覺得自己已經積了德,這個「德」的積分理所應當換來好報。而不需要再做其他的事情。
綜上所述,一些人認為的好人有好報,就是,我做人讓他人舒坦,我就應該被餡餅砸到,過上好的生活。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將「得到好報」定義為「過上幸福美滿安樂的生活」,那好報的必要條件並不是「當好人」,而是目標明確,努力上進,擁有某種聰明才智,有頭腦等等。
感覺看問題描述,感覺題主好像認為「有競爭能力」是「好人」的對立面,因為在「競爭」的人們,都在上演「人吃人」的戲碼,而「善良老實的人」,卻總是屌絲。
有競爭能力的人當然很有可能獲得好結果,因為一個人有競爭能力的重點不是「他會競爭」,而是「他有能力」。能力是通過很多個人努力,很多知識儲備得來的,不是通過當好人得來的。社會資源就那麼多,該給「有競爭能力」的人,還是給指望通過「當好人」獲取積分進而獲得「好報」的人,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我不是說「好人」都不努力。
首先,我的意思是,僅指望「當好人」的積分能換取「好報」是不可能的。一個只是善良,寬容,奉獻的好人,最終沒有得到好報並不是因為社會多麼不公,而是好報本來就不是這麼獲得的。
其次,前面提到過了,「努力」等,是獲得「好報」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其他還需要出身,機遇等條件,展開說就太多了。
如果題主所認為的「好人」和「好報」不是我所說的這樣,那應該還是給明確定義,但不管怎麼定義,人生就不是化學反應,不是A+B,然後加上某種特定條件,就一定能得到C的結果,太玄了,我們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提高某一嚮往的結果出現的幾率吧。好人好報,惡人惡報,某種程度上講可能也只是我們的一種美好希冀吧。這種俗語過於籠統,稍微變下定義就可以在有道理和沒道理之間轉換。如果把「好」理解成做一件「善事」,把「報」理解成收穫一份核算的「經濟利益」,那麼這顯然是不成立的。大部分情況下做善事都是賠本買賣。如果把「報」理解為「幸福感」,那麼結果要因人而異,有些人可以通過行善獲得巨大的成就感,有些人則不然。再說一下我自己的理解:我傾向於把「好」理解為:做一個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好人。「報」則是:獲得「更」容易幸福的生活我認為這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成立的。注意這裡並不是說好人更容易比壞人幸福,而是對於同一個人來說,做好人往往比做壞人更容易幸福。生活中我們確實會看到一些不幸的好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不幸往往不是「好」造成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大部分家長才更希望教育孩子做一個好人,這實際上是為孩子選擇簡單模式。畢竟大部分情況下做壞人需要的能力和運氣都遠比做好人高。
好人有好報,在邏輯上並不能推出壞人有惡報。什麼樣的人是好人,什麼樣的報是好報,都沒有明確定義。好人有好報是普遍規律還是統計規律,也沒有明確的說法。所以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都可以拿出論據,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是一種願望,不是一種定理。
是不是有好報,和是不是好人之間,沒有邏輯上的必然關係。
並且,詭異之處在於,你對一些人來說是好人,對另一些人人來說可能就是壞人了,所以就算好人有好報這個說法成立,也不可能在人類社會實現,除非遍地都被發好人卡。這句話和「胸大無腦」是一個道理。
請注意這個道理是,前後是並列關係或比較關係,而非因果關係或條件關係。讓我堅持信念做一個好人,遠離那些黑暗負面的想法,我覺得就是好報了。
「好人有好報」,當然是錯誤的,而且錯得離譜!
第一、大家所看到的那種「惡有惡報」,往往是肆無忌憚的、沒有意義的、無聊的、持續性作惡。這種人不是「惡」,而是「傻」,這種人是因為「傻」才招致不好的下場。
真正聰明的「作惡」,是在最關鍵的時候不要臉、不要良心,而在常態下不作惡,這種人混得很好的幾率很大(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總之很多太祖太宗都是這樣的)。
第二、善有善報,當然也是錯誤的。善分兩種,一種是善良,另一種是正直。
善良,也許會給當事人帶來一些麻煩,也可能帶來一些回饋,各有一定的幾率。舉一個例子,老實巴交、從不傷害女性感情的男人,與一個傷害過女人感情的男人,誰能獲得真愛?也許是前者,但也有可能是後者。甚至我們在生活中看見有些花花公子獲得真愛若干次,最終走進幸福的婚姻;而有些老實巴交男一輩子都沒有獲得過女人的真愛,婚姻也不幸福。這顯然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諸位看看你周圍的朋友,你敢說傷害女人心最少的男人,婚姻就幸福么?你敢說傷害女人心更多的男人,婚姻就不幸么?你敢說傷害男人心最少的女人,婚姻就幸福么?你敢說傷害男人心更多的女人,婚姻就不幸么?
正直給當事人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舉個例子,假定一個人下決心一輩子不行賄不受賄,此人在政界與商界的前途就比較渺茫了。再舉一個例子,極權社會的異議分子,會招致滅頂之災。還舉一個例子,外敵入侵,民族英雄往往先死。
在無神論框架下,「
好人有好報 」是極為膚淺的想法。德行與福氣不一致,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我們來到人世間,就是面對著一個德行與福氣不一致的社會。
————————————————————————
對於廣大能力一般般的人,追求現實利益的最佳的道德策略就是隨大流。你可以比周圍人的道德壞一些,也可以比周圍人的道德好一點,但是不要偏離大流太多。
——————————————————————
有網友希望拿出點證據,我就拿一點吧:
1、「《時代報》報道,聯邦銀行對2013至2015兩個財年間,200萬名聯邦銀行客戶和185所慈善機構的交易情況進行了分析發現,澳洲低收入者平均每年捐款286元(澳元,下同),中等收入者每年的捐款僅為222元,高收入者的捐款則為306元。澳人平均每次會捐獻出50元左右,而冬天則是捐款最多的季節。」
http://toutiao.com/i6195347963494384130/
如果考慮到捐贈金額與家庭消費支出之比,在這個樣本中,顯然是窮人最慷概、中產階級其次、富人最摳門。反過來說,最慷慨的人最窮、物質生活質量最低。
2、在某國某些歷史時期,在出身同樣普通的大前提下,堅決不行賄的基層官員升遷的幾率就是低,行賄的官員升遷幾率就是高。
3、攫財大亨(下):財富與政治
布拉德福特?德龍|文伯克利加州大學經濟系教授
「大批財富大亨的出現往往與美國政治的嚴重腐敗緊密相連。」
我可以說美國的有錢人發財之路還算是相對乾淨的(畢竟美國是清教徒建立的新世界)。但是,即便是美利堅合眾國,在科技含量很高的行業(如IT業)興起之前,不也是心黑臉皮厚的人發財嗎?(當然,我承認很多壞人辦正事的能力也很強。但是,在當時的美國,光辦正事的能力強但是心不黑臉皮不厚依然成不了大事。)
——————————————————————————
提問者可以看看民國年間出版的《厚黑學》作為可憐的弱者,我天天告訴自己「好人有好多」,所以一定要心存善念、多行善事。
我的行為和做法在圈子裡和社會上產生了良性反饋,獲得了好報,所以我是好人。
總有人覺得自己心地善良是個好人,怎麼就沒有好報呢?不不不,你那只是良人而已。因果報應從來不空!
遵從自己的內心 你是個什麼樣人 就做什麼樣人的事 有的人比如最近很關注的伴郎團事件 這已經是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問題 你說他怎麼知道他做的不是惡事 所謂善惡 無非是世人給下的定義 可是事情就非有一定的善和一定的惡么.
若是要回報,那不叫行善,叫行賄。
見到他人作惡,卻不敢吱聲,只敢祈求天降花盆砸死他丫的。
作了些小善,就想上天保佑升職加薪,合家平安,長命百歲。耶穌,我不做佛祖了!有一點,看我們如何看待「好報」這個,如果是僅僅追求物質上的滿足,那麼不顧一切的追求金錢似乎就夠了~但我們人不是動物,根據馬洛斯需求原理來說,物質追求只是我們的需求最低兩層,我們需要依次滿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而從第三層的社會需要開始,我們就需要去發揮作為社會人的屬性,去和社會上其他人互動,我們需要在幫助他人中獲得滿足感,在與他人分享知識等過程中獲得認同,甚至於我們需要在追求理想,事業中獲得自我滿足,這些遠不是物質利益能帶給我們的。
當然,如果非要說這些個貪官過著奢靡的生活,但他們依然要擔心著東窗事發的一天,而且還得應付官場爾虞我詐的生活,我並不認為那樣的生活是幸福的。
所以還是各人有各人的追求了,不過我依然相信真正的幸福感是來自內心的,來自與人為善,來自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他人,來自努力積極地生活,而這些帶給我們的滿足與幸福感是很多東西都代替不了的。絕對是有問題。首先好人的定義本身就有問題,大自然是以是非對錯來回應的,不是說你無知,你啥也不做就不犯錯誤了。很多好人身上藏著大惡,只是因為大家都如此而不覺得錯了,因為好多善惡好人標準是政治原因灌輸到我們腦子裡,自己察覺不到而已。看看一本書,烏合之眾,就是知道那些大眾中的好人其實都是被洗腦的結果:統治者讓你當好人,他們自己暗地裡當壞人才有機會。米國的建國憲法就是假定人是邪惡的作為基本出發點,通過權力的制約與平衡來限制作惡。很多宗教說人是有原罪的有一定道理,好人本來就是個偽命題。那些世人堅固的認為是好的善行,在有些情況下也有可能是大惡。所以道德經里說,上德不德。只是沿著天地大道為事。
善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惡人行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