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張唱片只有1-2首歌好聽並且會廣泛傳唱,剩餘的8-10首歌相對來說會比較沒有特色,一個歌手在收歌的時候,為什麼還要把這些歌收進去呢?難道只是為了湊數么?


好聽是主觀的,因人而異,不同人的標準可能截然相反,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標準也可能不同。

音樂性相對客觀,但也會隨著欣賞者的鑒賞能力不同而有不同評價。

好聽的歌,更多人傳唱的歌,在音樂性上未必也是有價值的。

同理,音樂性出色的作品未必就讓(大多數)人覺得好聽、更容易傳唱。

最廣為傳唱的只代表它符合大部分人的口味+大部分人都容易唱,但未必真的是最好(聽)的,事實上更可能是平庸的。

做音樂不是標準流水線,好的音樂作品不是說有就有,就是出現了也不是隨便哪個發行人想要就一定能拿到。

所以湊數的作品確實是有的。不過基本也是發行人能拿到的(在他主觀標準上的)最好的了。

音樂專輯收錄作品不是必須迎合聽眾口味的,音樂歸根到底是音樂人自己的,是因為他有想表達的東西。

音樂人把自己的音樂方向局限在一種固定的風格(不等於流派)上是很危險的,也註定是短命的。

差不多每一首作品誕生的剎那,它的創作者都覺得這是世間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了。沒有參照物,就沒法準確定位。

一朵鮮花,丟進一堆鮮花里,和丟進一片草叢裡,哪個畫面更讓你意識到它的美麗別緻?

專輯的概念不是把N首歌攢一塊兒就行了(雖然現在已經真不是所有發行人都懂得這點了)。

真正意義上的專輯是一個整體,是有結構,有起承轉合的。

因此,專輯裡的歌曲價值不是僅以好聽與否來判斷的,好不好聽跟它有沒有用沒什麼必然關係。

當一盤專輯的製作方向是大多數聽眾可能覺得什麼好聽、什麼容易流行的時候,這盤專輯本身已經沒有聽的價值了。

一盤所有歌曲風格完全一致的專輯,謝謝那不叫專輯,那叫民間作坊自選集。

稍微調整了下前後順序,不過邏輯上可能還是不流暢,見諒= =。


有的人是喜歡一個歌手的一兩首歌。

有的人是喜歡這個歌手。

我喜歡的是這個歌手的聲音,以及她的的歌曲風格。

所以,我會仔細聽她所有的歌。

唱片公司發行歌曲,總會要符合各種喜歡聽這個歌手的歌人的需要的。


因為好聽不好聽都是個人感受,未投入市場之前誰都不知道哪首歌會紅。不然現在應該遍地都是《念你》。


相對來說國語圈這個問題比較明顯,專輯裡的歌曲風格跨度大,再加上歌詞的個人體會容易出現極端的選擇情況。歐美專輯相對風格較統一,這個問題幾乎可以忽略。


周杰倫的不是


所以說一旦出現專輯裡每首歌都認真製作的歌手,他的人氣就會爆棚.比如周杰倫.


第一,愛聽廣播的朋友一定很熟悉「第一主打」「第二主打」,最多到「第三主打」,很難能夠聽到第七、八、九主打的,說明歌手(唱片公司)很清楚哪些歌被廣泛接受的可能更大;

第二,每個人喜歡的風格迥異,而歌手們通常不會在同一張專輯裡邊收錄統一的唯一一種風格,特別是現在的多數歌手都在不斷創新的情況下,一時半會兒還沒有接受這種風格,傳唱起來有一定難度;

第三(我猜的,純屬胡說),我們現在到KTV唱歌的時候,哪些被「廣泛傳唱」的歌曲基本上轉來轉去差不多就100多首吧,要一個唱片公司將所有「最棒」的詞曲的歌都扔給一位歌手,那別的人……


經常覺得非主打歌也很好聽, 不過很少覺得一整張都很好聽的. 不過一個歌手既然要做整張專輯,一般都會多嘗試幾種曲風和風格. 無形中可能會滿足各種人士差異化需求.


看喬布斯傳里寫一開始唱片公司不同意賣單曲,因為它們是主打幾首再拿些湊數的打包在一起賣的。

確實大部分唱片都是有幾首特別突出,但是還是有些唱片是都好聽。


我認為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規律而已,沒有「沒有特色」的歌曲的陪襯,怎麼突出「只有1-2首歌好聽」呢?所謂的好歌精選也是在好歌出現之後才能出現。


長尾理論可以解釋。各有各的受眾,1-2首好聽只是你個人的感受而已。


主次分明,從小學的作文就開始是這麼要求的吧,有主有次,有高潮就會有低谷啊,人生如此,就別說唱片了


推薦閱讀:

李榮浩會成為下一個「周杰倫」嗎?
哪位歌手清唱的哪首歌最好聽?
如何評價李榮浩的新專輯《李榮浩》?
如何評價U2的吉他手The Edge?
如何評價薛之謙的《火星人來過》這首歌?

TAG: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