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翻譯的過程中聽到了不會的單詞和短語怎麼辦?
問一下英語大神和翻譯前輩,在口譯以及和老外的對話中會遇到過不會的辭彙和短語嗎,如果遇到的話一般是怎麼解決的,是會停下讓對方解釋一下,還是點點頭敷衍過去?
首先,平時里的積累非常重要,個人認為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所謂「譯前準備」。翻譯在前往會場之前,雖說能夠提前拿到會議資料(ppt等),也會做大量的research,但是保不準某位講者會腦洞大開,突然就把話題扯到一個和會議主題毫不相關的地方去了……這種情況只有依賴你自己的常識儲備了。
其次,有一定經驗的譯員如果真的聽到了不會的詞,通常都能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大概的意思。就語言本身來說,意思的傳達並不是以單詞為單位的,簡言之,一個人在講話時不一定每一個單詞都會有實際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口譯員在翻譯的時候首先要梳理的就是語言的邏輯,而非去死扣每一個詞的意思,因為你會發現當邏輯清晰以後,講者說出來的詞語肯定存在不少「啰嗦詞」或是「廢話詞」,所以口譯員的reproduction通常都會更加精鍊。
第三,有一定經驗的口譯員還需要有一種重要的功底,就是判斷ta聽不懂的這個詞是不是關鍵詞。那什麼叫「關鍵詞」呢,一般說來,就是通過上下文都無法猜出意思的,因為這個詞本身就扮演著過渡上下文、串聯上下文意思的關鍵作用。或者有一些真的挺專業核心的內容詞,不懂就真不懂。這種時候口譯員是可以直接向講者提問的,沒必要擔心,不然真的翻譯錯了反而會引起聽眾的質疑。
最後,想分享一個故事。小時候我跟我爸爸一起看球賽,就發現有的時候儘管有球員被絆倒,裁判也不會吹哨。當時我還問我爸來著,為啥有人摔了裁判不吹哨,我爸就說,裁判本人會對場上的磕磕碰碰作出一些預判,如果每次有人摔跤了都吹哨,那會十分影響比賽的節奏的。這其實也可以類比翻譯的工作,聽不懂的詞時不時都會有一些,有的可以略過,有的可以猜出意思,有的是真的需要詢問講者的,這種時候重要的判斷力也是成為一名合格譯員必備的修養之一。
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說一句謝邀了,好激動。
謝邀!!!
咳咳……
我交傳同傳都碰到過不會的辭彙,感覺這也很正常。首先一個人的辭彙量有限,譯前準備不可能天衣無縫;其次我作為學生譯員,客戶也以鼓勵為主【捂臉】。當然還是要努力準備,畢竟丟的是自己的臉……
說一下我個人的處理方法吧:
交傳時如果生詞屬於列舉類,就用它的上義詞概括。比如「我公司生產智能洗碗機、掃地機器人和xxx」後一個如果沒聽出來,但能推斷是智能家電,就直接說「智能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等智能家電」即可。我之前臨場碰上過「青蒿素、阿膠、海狗油」這一點東西,才疏學淺、沒準備過,只能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tion materials and the chemical compound that TuYouyou synthesized帶過了【捂臉】。雖然是列舉,沒影響,但當時真的急出一身汗。
但如果生詞是關鍵詞,不要瞎編,一定要停下來問。現在中外雙方客戶都能聽得懂基本的英語,關鍵詞人家更是比你熟,畢竟天天打交道。你一知半解的去瞎編,會被吊打的。【我就碰上過外國客戶會後找到我說(用中文)「其實我在中國呆四年了,聽力沒問題,口語一般般,過來就是看看會議策劃方找的譯員能不能傳達到我們所有要表達的內容的」……還好那次譯前準備比較充分……】
同傳的時候,不能問,只能概括、替代或者自己加解釋了。比較考辭彙量和人品,所謂人品就是能不能提前拿到發言人的演講稿,是原文還是提綱,有沒有幻燈片。做的不多,所以只能講這些~
希望有所幫助
長期準備是平時要積累
短期準備是根據任務主題提前大量突擊準備
如果真到現場了,是重要的信息,需要跟對方確認;
如果不是那麼至關重要的,保持說句子是完整通順的,不要亂編,在接下來的幾句里看能不能補上,如果有同伴可求助做點提示。
實在是漏了,回去要好好補起來
謝謝邀請。其實我口譯經驗很少,如果不是一次性的,沒有商量餘地的情況,碰到沒有懂的地方,我是會和對方溝通確認的。其實就像平常用母語交流一樣,也會有不懂的地方,術語或者第一次聽到的詞,是可以去溝通確認的。不論中文還是英文不懂的單詞,短語,基本都有其他同義的替換選項,或者通過解釋,你也可以明白,不要覺得有壓力。
純交流就更輕鬆了,交流本身就是一個反覆的輸入輸出,而且任何交流都是有語境的,會幫助你理解。
在只有一次翻譯機會的情況下,個人的理解是,如果出現不懂的,肯定不能卡在那裡不動,只能根據情況靈活處理(當然這是句廢話),這需要平日里就學習怎麼應變。就算是被你跳過去了,也不要去想它,專註後續的內容,繼續做好餘下的翻譯,不要亂了陣腳。現場翻譯,苛求完美,糾結於字詞容易亂了節奏。可能一次現場翻譯,你轉達的內容只有實際的百分之七八十,但在平時的練習中,還是要追求盡善盡美。因為練習可以重來。其他答主回答得挺好了,我就來補充個小故事。做inhouse的時候,有一次跟著帥哥老大參加一個國際論壇研討會。老大很識趣地把耳機給我,讓我聽聽同行們翻得咋樣。
那個時候的我剛進公司一年多,天天受到工程師們的中英文專業轟炸,回到家天天抱著機械專業的基礎教材啃,不會就恬不知恥地去騷擾同事,被迫受了不少內行人的熏陶。回到正題,當時在會場里,聽到英譯漢的時候,我是有些懵逼的,因為譯員的表達和工程師們的習慣用語有不少不一樣的地方,而且模糊化處理地有點多,即使譯文一樣,讀音不同,作為聽眾的我還是要反應一下,比如說chromium,翻譯成鉻,筆譯沒啥問題,口譯要咋念,根據新華詞典,要念ge,那你就錯了,行內普遍念luo,是「歷史傳統」,這和淬(zhan)火是一個道理(但catti考試的時候還是按詞典來吧)。出現這種問題,可以理解,畢竟很多術語和表達是我在工作中查了ASME,API, ASTM等標準、請教了國內外工程師和工人師傅或和老大糾結抓狂了很久才確定的最終譯文,何況這些沒有經過行業訓練的譯員呢?所以任你平時積累多少東西或譯前準備吐了多少血,口譯遇到不會的還是會跟家常便飯一樣,即使你覺得會了,很可能只是你覺得,比如行內人士根本不會這樣表達,或讀音出錯,或你吐出來的詞和別的術語搞混了。。。你怎麼能比得上天天研究這個的內行人士呢?但也別把專業人士看得太神奇,他們每個人只懂這個行業里的分支的分支的分支(的n次方,n大於1),同事告訴我,她知道有一個老工程師,研究熱處理這項工藝就研究了一輩子。所以你問設計發動機的人關於汽車內飾設計的問題,他頂多知道個大概,不會比你多多少,唯一的區別就是因為他有系統地學科基礎,學起內飾設計肯定要比你容易比你好。老大這位幹了十幾年的工程師,有一天跟我感慨道:翻譯。。。太難了。。真的太難了。。。我笑而不語。
作為一個高中生…
我做的大多數口譯工作都不是在那種十分嚴謹和專業的場合,所以辭彙鮮有很高級的,而且每次工作之前我都會盡量聯想很多談話中會涉及到的方面然後提前做一些準備,但是難免有過一兩次不會說某個詞或者沒聽清的時候。在「突然想不起來怎麼說」這種情況下一般就是會比較簡短的解釋一下這個詞的含義,比如前幾天在做口譯的時候提到了中國的「相聲」,實在是不知道官方的翻譯詞是什麼,我就說「literally, xiangsheng means face and voice」先解釋字面意思其實是我的一個習慣,給自己腦子裡整理語言一點時間,然後再說「which is a for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medic talk show」
沒聽清或者沒聽懂的話,我會儘可能簡短的向說話的人確認一下。比如,有一次口譯的時候,人家提到了一個詞「ambidextrous」 ,我之前沒有聽說過這個詞,但是很顯然我認出來ambi有兩邊的意思,所以我就問「I』m sorry, I assume the word 『ambidextrous』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both-side』?」後來對方告訴我ambidextrous是形容「someone who adapts both hands equally」 (雙手通用的)
並不是專業的翻譯工作者,只是做過一些口譯工作,也參與過一些筆譯工作,作為一個只是單純喜歡語言的高中生,我還有很多要學習。我是做技術類的筆譯和交傳。這種個把詞沒聽懂的情況遇到過好多次。剛開始做的時候不自信,不敢問,生怕別人覺得我太生,不夠好。後來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不怕"露點兒怯"了,聽不懂的就要問清楚。
那麼不問裝懂為什麼不可取呢?這就好像說謊,一句謊話到最後一百句都遮不住。口譯更是,剛開始是一句話里一個詞,扔了就扔了,但是下一句人家開始針對這一個詞展開了說了,怎麼辦? 蒙不過去了啊!當然這時候問也還來得及。
我的經驗是,事前功課要做好,辭彙表很重要,該查的理論先搞明白。
口譯過程中的聽不懂的詞,英譯中時可以根據經驗快速判斷一下是不是重要的,需要先扔掉,看看下面的內容是不是能補上這個缺? 還是當時就多問一句? 不過口譯還有個原則就是保持流暢,所以這個問題沒有定論,要根據譯員自身情況以及現場實際情況判斷。中譯英時如果沒有口音的問題,幾乎不存在因為聽力障礙導致的沒聽懂; 如果沒聽懂那就是不懂,一定要問清楚,有可能對方說的是行話,請他用白話解釋一下,有可能是涉及原理,這個我在做技術翻譯的時候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問! 一定要問! 不能猜。一旦胡亂翻譯,把意思翻擰了,就麻煩大了。
林超倫的實戰口譯里有針對口譯的各種經驗,我記得他的理論是,問,補,扔。聽不懂不是世界末日,翻譯目的是輔助雙方交流,達到會談參與者的目的,交換信息意見或達成一致;翻譯的目的不是讓譯者表演兩種語言的技巧。
如果停下來問會導致雙方尷尬,或者場面太大,則少問,多想,多用一般化的用語,比如「...之類」。
如果是小場面,氣氛融洽,且沒聽懂的是關鍵信息或反覆出現,則停下來和對方確認;非關鍵信息不必糾結。
?策略1:複述對方的主要意思,和講者確認之後再翻譯。
現場口譯最好能在雙方之間建立一種輕鬆的、融洽的談話氣氛,這樣會對錯譯、漏譯有更好的寬容度。
但最基礎的是語言能力的鍛煉和譯前準備。對於短語而言,in light of 之類的不明白,說明評論性書面語言較少;catheter之類的聽不懂說明專業語言欠缺;a walk in the park之類的不明白說明口語化文章和日常交流體裁鍛煉不夠。
?策略2:隨身帶錄音筆,會後回溯,亡羊補牢。
出差途中就寫這些,有問題再說,謝謝邀請。
謝邀
不是英語大神,也沒什麼口譯經驗。
但就我個人而言,如果是在工作中要和外國人進行翻譯,那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要向對方提出,外國人是會願意向你重新說明,或者更進一步釋義的,如果不注意這些細節,下文接著又出現了,到時候難道也要跳過嗎?尤其是在工作中,如果因此造成業務損失,影響效果,那就是很嚴重的錯誤了。
如果是在一般的閑聊中,根據聊天氣氛和上下文自我判斷,如果不是很重要的點,那就可以讓它過去了。但是如果有些話有隱含意義,或者對它的用法不熟悉,多問問,問清楚還是好的。
謝邀 @Dragon
可能要辜負你的期望,我並不是英語大神,也不是翻譯前輩,僅僅能勉強算是一個愛好者,所以並沒有正規的口譯經驗,也沒辦法提供專業的見解。但既然被拉過來了,也只好勉強答一波,說一下自己的想法了。
竊以為,翻譯還是要追求「信」「達」「雅」的,「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口譯當然沒必要苛求「雅」,但似乎與「信」相比,「達」更加重要,文辭暢達才是在口譯的多數場合中最重要的。所以如果不影響大局,不會造成事故,暢達的翻譯下去更加合理。至於無法迴避的辭彙該怎樣處理,我就不清楚了。
關於自己與老外的對話,看題主的意思應該是是重要的辭彙,「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該問還是要問的,一點都不丟臉,不懂裝懂才真的要鬧笑話。
問
某次遇到口罩這個詞,當時腦殼短路,一時想不起怎麼說,後來一咬牙一跺腳翻成了a piece of cloth covering one"s mouth。。。
謝邀,我認為如果聽到不懂的單詞,應該立刻表達對方不理解這個單詞,試著解釋他的意思,如果對方不認可,請他用其他單詞描述下這個單詞的意思。一定要保證翻譯的準確性!
瀉藥
很多時候漏聽一兩個詞不影響翻譯
經驗多了說上句就知道下句要表達什麼了,靠猜不是大神,強打一波。
我的看法是,看場合看情況。重要信息一定要確認,無關緊要的可以權衡一下。還要根據當時的場景,判斷打斷speaker讓對方解釋合不合適,權衡miss的內容值不值得讓聽眾等待。
聽到不會的單詞短語太常見了,要避免這種情況,最好事前找speaker要點參考資料,了解一下背景信息,做點準備。要翻著翻著聽到不會的,就直接和對方確認,因為我多半情況是現場和會議口譯,和speaker離得近,直接確認問題不大,尤其是一些key words,一定要確認清楚再翻。
當然,要是大家是開完會一塊吃個飯隨意聊聊天,就沒必要這麼較真,讓大家都聊得樂呵呵就行了。人家隨意開了個玩笑,你還較真的去讓人家解釋,反倒沒必要,還不如想個法子讓聽的人也笑笑,大家都開心。
推薦閱讀:
※一個外語單詞有很多種音譯是漢語特有的現象嗎?
※在內蒙的店鋪的名字都有相應的蒙語翻譯,那麼他們翻譯的準確嗎(比如說肯德基是怎麼翻譯的)?
※《魔獸爭霸 3》獸人英雄 Blademaster 被譯為「劍聖」,與《風雲》有關嗎?
※「作死」用英文怎麼說?
※如何看待手游陰陽師中使用日語中的漢字生造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