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神廟興起的歷史,以及火神的來源?

中國古代的縣城城牆完成以後,一般要建設五大建築,分別是:城隍廟、孔子廟(文廟)、關公廟(武廟)、火神廟、財神廟。有些縣城,沒有火神廟,而建設泰山廟。

今天剛剛問了一個二郎神的問題,我看到有教授說二郎神似乎是來源於瑣羅亞斯德教。又看到有人說,火神廟裡供的火德真君,主要的任務是消防。實際上可能來源於波斯的雨神,而追溯不到祝融。

所以就來問一下這個問題,順便想了解一下中國火神祭祀的歷史。


謝@儒士伯宣邀

就我了解的波斯雨神崇拜的面貌,和中國的火神崇拜已經毫無相似之處了

波斯雨神名泰什特里亞(Tishtrya),其祭祀儀式名為「蘇幕遮」(Samache),也就是所謂的「胡旋舞」。

傣族潑水節也來源於此。可以看到它和中國「火德真君」的崇拜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火神廟和祝融之間的斷層當然存在,畢竟財神、文武聖也無法追溯至上古時代,沒有理由認為這個火神信仰就是從上古時代一脈相承的

但即使火神廟真的上溯不到祝融,起源上真的和波斯有關,如今那也是完完全全本土化的儀式和信仰了

(和二郎神沒關係,二郎神的原型之一是風神veshparkar


對於整個世界文明來說,對火的崇拜的歷史都相當古老。可以說火神崇拜是人類文明最古老的神話崇拜之一。

這個很好理解,火跟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原始人很早就開始崇拜火了。

當然,國內也不例外。

從文獻上來講,目前最早在商代甲骨文里有一個神「炒」,這個神可能就跟火有關。

說明從文獻看,至少在商代就開始祭祀火神。

至於對火的崇拜,無疑問,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原始時期。

國內火崇拜很興盛,火神也是一個大的種類。

題主提到的祝融,是中國最出名最主要的火神。

在西周的文獻《左傳》里,已經提到「火正曰祝融,」

全國各地都有火神廟的祭祀,歷史是非常古老。

至少在商丘的閼伯台,就是一處祭祀火神的地點。

題主提到的,火神廟作為常見的廟宇,是因為古代建築很多是木質建築,需要火神保佑不被火燒,這就跟消防功能有關了,所以火神廟是修廟時常見的會修建的一種廟宇。

以上已經提到,全國有非常多的火神,每個火神廟的祭祀對象也會有不同。

題主提到的「火德真君」,跟祝融確實沒什麼關係。

火德真君一方面屬於火神,另一方面是火星神。

對火星的崇拜,國內先秦時期就有,比如《左傳》:「火出而畢賦」。

但火德真君這個神,基本是在唐宋時期才定型的。

這個神來源於唐代開始的十一大曜崇拜。可能到宋代時,才有可考的文獻記載。

據稱唐代貞觀年間,有修築火德真君的廟,也是跟唐代的十一大曜諸神有關。


謝邀。

火神這個是很古老的,全世界各個民族都有的。因為這個是一種原型,根據榮格說的,既然是原型,那麼其實和民族地域都是無關的,是人類共有的。所以,說誰那裡傳到中國的,其實基本扯淡的。不能因為都有共同的元素就認為別處傳過來的,那麼怎麼不是中國傳過去的呢?一些磚家就是扯淡,民族不自信而已。具體對火的感覺,西方有一本《火的精神分析》,可以買來看看。一千零一夜中故事很大一部分都是伊斯蘭教和拜火教的爭鬥故事。

火代表文明,這個也和太陽神是聯繫的。所以,全世界崇拜火、太陽的到處都是。比如,阿波羅、普羅米修斯、拜火神教祆教、炎帝、祝融等等。往往火的來源也有一些共通之處。比如,東西方都強調火是偷盜來的。是從世界之外來的。這個在後面我會貼一個文獻。

中國對於火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相關的神也特別多,相關神話也多。比如,燧人氏、炎帝、祝融、帝俊、扶桑木、常曦、三足金烏等等。在中國人的獨到見解中,火是分兩種的。一種叫做相火,一種叫做真火。相火以位,真火以明。也就是說,一個和方位有關,比如五行的火。五帝就是這種象徵。一種是真正的火,代表文明,比如燧人氏是這種象徵。世界其他民族都沒有這種清晰的見解的。祝融這個似乎是後來的。根據這個見解,發展出中華文明獨特的一些技法,比如中醫的兩種火應用,比如丹道等等。

以下引用自《帝圓紋理》

06、天人互盜說燧人

  [一]盜火人

  所謂文明者,紋紋顯明也;顯明之覺在火,火由盜火人而取得。

  中國傳說中的盜火人是燧人氏,據《拾遺記》記載:「遂明國不識四時晝夜,有火樹名遂木,屈盤萬頃。後世有聖人,游日月之外,至於其國,息此樹下。有鳥類鶚,啄樹則燦然出火。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隧人」。《韓非子·五蠹》有記載:「民食果蓏蜯蛤,耠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燠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

  希臘傳說中的盜火人是普羅米修斯,在傳說中他用一根長長的茴香桿,算準阿波羅的太陽車準時經過某地的時機,將茴香桿伸到太陽車的火焰里,將其點燃,把火種取到了地上。

  這兩個故事,對盜火的性質描述各有偏重,中國的燧人氏「游日月之外」,因事有所動(啄樹則燦然出火),意有所感,故發現火產生的秘密。對燧人氏來說,盜火之器雖內在於我們,但是火發生的知識不在我們這個世界之中,而是在我們的世界之外(日月之外)。

  普羅米修斯,名字本義是先知,他用茴香桿做盜火之器,計算火出現的時間,將之引來,先知的預測能力成為盜火成功的關鍵。

  至於盜火之器,普羅米修斯是用的茴香桿,而燧人氏則用的是某種「管道」類的東西,因為燧人之「遂」本義是道,引申為「遂道」,遂字加火,義指引火之隧道。在《周易》中有這麼一句話:「易,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意思是:在無為之中,意忽有所感,如同隧道開通,指示了新世界。

  兩種版本的天人互盜,都強調了火不是人類已然在內的東西,而人類又對火是嚴重依賴的,於是,盜就成了唯一的生存層面上的選擇。

  [二]陰符三論

  在漢語世界中,《陰符經》[1]的重要性,不亞於《周易》之類的文本,這本道學經典,可能是因為其思想過於驚世駭俗,其身影正在被我們遺忘。

  由於對《陰符經》的遺忘,「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漸成主流,幾乎成了漢語世界唯一的價值觀,這使得中國人對文明世界的開展失去了真實的進路。

  在陰符一文中,它用「天人互盜」(或稱「三才互盜」)的境界取代「天人合一」的境界,把不真實的「天人合一」與「天人二分」的境界給予了轉化。

  陰符全文三百來字,內容卻非常豐富,概其要點,隱涵三論,即「奇器」、「盜機」、「顛倒」。

  論「奇器」,一方面否定了「天人合一」的優先論,因為如果是天人本來合一,用「奇器」就成了多餘;另一方面也否定了「天人二分」的優先論,因為,天人之間,物類不同,相分是個現象事實,而「奇器」則使天人相分的「不同」化成「相通」。

  論「盜機」,先用「盜取」一詞肯定了使用技術工具的人為性,保證了人事活動在世界創生中的積極作用;後用「時機」說明了技術工具的應時性,也就是技術的退火性,它要求技術的功成身退。

  論「顛倒」,強調技術是個逆水行舟的使命,人類文明不是已然而成的,同時也把已然的世界設在了一個需要尊重但不是價值因襲的要求上。

  陰符三論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涵攝的。

  比如,「奇器」,它是發現「盜機」呈現於何時何地的器具,同時也是對所盜之物進行「顛倒」轉化的器具;

  再如,「盜機」,它要求器具本身是陰陽完備的,能照隱顯,因為「盜機」的「機」,是一個世界由隱到顯的某個瞬間所呈現的一點微「幾」,滿足這個能照隱顯要求的才稱之為「奇器」。「盜機」所用的物之「幾」在兩可之間,所以「顛倒」物用,才不是用暴力強而為之的;

  又如,「顛倒」,這是要把已然的世界轉成文明的理想世界,所以要求「奇器」是無自性的,只是在內轉出「顛倒」所要之事,而「盜機」則給與了「顛倒」的最佳時宜。

  [三]枯山流水

  天地有情,方可通其意。此情不可與之徹合,徹合則無我而無情;此情亦不可與之徹分,徹分則無情而無我。

  偏差的思想進路,造就的往往就是偏差的世界,回到對圓的營造上,反觀「枯山水」與「流水別墅」的建立即是如此。

  枯山水意圖高雅,卻因其思想是源於對佛教「一砂一世界」[3]的偏差理解,而落入枯禪無情之境——這是一個本性寡寂、頑空、死亡的境界,只見其「空」,不見其「有」,如是斷滅見,導致三才分立,互不通其意!

  佛說一砂一世界,乃指一世界是與三千世界相互涵攝、互為緣起的,故一物可成一世界,且一物之內也能有其它世界,此一世界與彼一世界無有主客,天地之氣互盜互通,往來交互,枯山水於此可謂跑題也[4]。

  在枯山水所營造的審美境界中,它固定了自己嚴格的感受角度,即從旁觀者的視角來試圖權衡物我。它啟用靜態的近似窺視而來的世界,來取代佛教動態的相互觀待[5]的世界。

  流水別墅嵌陷于山,架水而居,水流穿屋而過,樹木破屋而出,不明者幾可視為「天人合一」之最佳作品。

  然而此宅是不能住人的,因為古典建築學可能要判其為「大凶之宅」,它更可能是天人互害的經典之作[6]。

  天人相分本是事實,若死循合一之路,洞穴而居似更合理;更進一步,可推倒一切建築露天而居,也許才是「合一」的最後終點。

  很顯然,我們借建築這個人類文明的象徵物,就可以看出,立足點的錯亂,會出現「合一」、「分立」進路都不對的兩難困境,使得「天人合一」與「天人二分」在本質上變成了不可能,二者的本性都標誌了文明進展的死亡方向,我們需要走向第三條路。

  注釋:

  [1]陰符的「陰」是隱的意思,「符」是符合的意思。此書最早是出現於唐代。

  [2]非我家之物,秘而用之,謂之盜。

  [2]日本人喜歡從一個角度看世界,並且把一個角度的世界放大到很精微。這一偏好的起源可能是受宋代畫家馬遠(後人稱其為「馬一角」)與夏圭(後人稱他為「夏半邊」)的影響,此二人喜歡畫「一角」、「半邊」之景。

  [3]道家也有類似說法,比如呂洞賓在《指玄篇》中說:「一粒粟中藏世界,半邊鍋里煮江山。」

  [4]《園冶》說的借景法之盜,其前提是盜天地有情之氣;無情之氣,不可借來,須要隔開。

  [5]說主客消融,萬物相互觀待,詩人卞之琳《斷章》說得更有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6]大凶之宅,是指不可住人的房子,因為住在裡面可能會出現各種病痛、災難等不利後果。一個幽默的故事是:菲利普·約翰遜曾在流水別墅中抱怨,瀑布的水流聲鬧得他只想上洗手間。而現在的流水別墅早已沒有住人了,並且每年的維修費也特別高。


中國最古老的長江中游楚系大文明及其歷史階段;從距今五千年前以來長江中游先民經過漫長的探索掌握青銅技術的過程,以及他們對神奇的冶煉產生的信仰與崇拜;硬陶與原始瓷器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精神文化的作用;楚系文明在夏商之際的變遷;楚商(早商)所組成的信仰體系,其內在意義、多元的源流以及與該信仰相配的禮儀活動,並賦予特定禮器以特定的神祕作用等等。還有:楚商時期其他族群與國家的信仰,其源流和內在意義,其包括對吳城、三星堆等南方國家文化的討論,同時也涵蓋北方遼河流域、渭河流域、草原地帶以及其它文化的脈絡;楚商文明與其它文明互相影響的脈絡;殷商時期跨文明帝國信仰的形成;兩商之間的傳承與失傳的關係;商文明信仰在兩周時期以及更晚期社會中的演化;信仰的哲理化及迷信化等等。

商文明信仰所展現出來的並不是零散的殘片,而是完整的宇宙圖景:天中有帝,先王等祖先在祂左右,天空四方有四鳳,在天上負責中與方的相合;天上另有龍負責降甘露,從天上通過吞吐實現上下之交;而地面之下水中有烏龜,能感受天意而參加上下之交;作為神靈雨的甘露自天降於地,而太陽從地下升於天,構成上下神明之交。

此外,地上中央有王,負責使中央與四方相合,並共同供明德祭天;同時,人王從地的中央通達天中的帝。這種信仰在當時文化中採用了與今天不同的語言來表達:用神獸形象、神祕符號、祈卜儀式、顏色等等非直接敘述的形象語言。

所以,對我們來說,無論是觀察禮器或閱讀甲骨文,都是解讀當時文化密碼的方法,但是由於文化的系統性,不同語言所表達的內在觀念是一致的。

在殷商時期隨著「宗教藝術」的興盛,以雙嘴夔龍母題基本圖案作為基礎,衍生出各種雙龍交纏造型,包括各種饕餮圖案的結構。在所有的構圖上,龍的頭嘴、尾嘴都是打開的,並且,在構圖上一定有成雙的嘴,在歷史發展中夔龍饕餮的形貌多樣化而涵蓋了很多其它神獸的特徵,但始終保留「雙」和「口」的核心重點。這是因為「雙」的觀念的本質為死和生,而「口」是死生的進出口,雙嘴夔龍、饕餮的主要神能就是以吞吐管理死生,神龍從天上吐下甘露,養育群生;在地上吞殺群生,使他們升天歸源。雙嘴龍的神祕符號,不僅成為商周多樣的「宗教藝術」造型的母題,同時也成為漢字「神」字的雛形。所以,依據當時社會的命名,可以將所有雙嘴夔龍紋及其變體,統一稱為「神紋」,因為當時神的唯一形象就是雙嘴龍或夔龍,也只有雙嘴龍或夔龍才符合當時「神」的概念。

甲骨文的分析補證、補充說明了商文明有關「神」的信仰的內容:天神神能的重點在於「神降」(吐泄甘露),以實現天地之交、上下關聯、萬物之生。但是負責上下相聯的神,不能只下降,亦須上升。自上而下的神降意味著盈生,而自下而上的神升即意味著死亡而再生。神龍負責一切萬物死生循環,並賦予人以神格化的奧祕形象,通過祂可以衍生「神人」;商王一方面是自己祖先的後裔,同時也是由龍形神母所衍生的「神子」,所以擁有超越性能力,而能獲得神龍的保祐。

我 :在商代信仰中,神和鳳分別構成「上下和四方」的天上空間觀念,而老虎是地上或山上之四方四緣的保護神。在此空間里還有一個頗為重要的點:即獨一無二的四方之「中」。在商文明信仰中,在人世,兩商王朝的「中」是神格化的「王位」;而在天上除了群龍、群鳥神獸之外,還有居於「中」的獨一之「帝」,即永居於天中的崇高對象。龍和鳳都在天帝手下,眾鳳可以說是天帝所派的「方官」,而眾神可以說是天帝所派的「司命」,兩者皆聆聽帝令而從之。在此信仰中,幾乎所有的崇拜對象,包括自然眾神和祖先都是群體性的眾神、眾祖,只有上帝才是天上獨一無二的崇高對象。

商文明「帝」的信仰應源自對北極天中的崇拜,而「帝」的字形也具體、充分地表達了其本義,不僅具體描繪了當時北極天中周圍的天空概況,也保存了當時巫師推斷北極天中位置的方法。這不僅符合商周信仰的內容,也符合當時重視天文觀測的情境,並且從「帝」字的形構、用意來看,也和商時實際的天文狀態相一致。

甲骨文極為常見的祭法是用「方」的禮儀祭祀帝以及用帝(禘)祭的禮儀祭祀方,皆涉及中與方的互補關係。這種中帝與四方的關係表達了商文明的核心觀念:雖然天在上,而地在下,但萬事一切並不是由天來獨權主宰,天地互補交合才最重要;同理,雖然中有獨主,但中與方之互補相合才是關鍵,所以不僅是四方來朝拜中帝,中帝也恭敬四方。並且,帝與方的關係不僅僅是表達空間關係,同時也涉及天上黃道四宮的星星旋轉,以及與其相關聯的時間季節的循環周轉。在地上中立的王也取象於天地巡四方而恭敬國家邊緣。

上帝的神能除了作宇宙原理之外,也直接象徵和表達商王的神聖權力。帝永居於天中,所以位於地之中央的王是直接呼應上帝的,甚至可以代表上帝。所以地上之王既受上帝的支持,亦被祂考驗、受罪孽。並且,在地上之王為地中,帝所關注的要點一樣牽涉到中與方的空間觀念:保護或破壞作為國家中央的都邑王城,或授權保祐國家領土之邊疆。換言之,商王室與上帝的關係密切,在位的王祈求天帝的授權和保祐,且死後升天永居於帝的左右,而構成天帝周圍的「紫宮」(即相當於漢代以來宇宙觀中的天上五宮之間中宮的星星)。


中國古代火神祭祀的記錄最早可從甲骨文中找到相關文字。

甲骨文中的火神並不是祝融,或者說不止是祝融。

祝融的神格,最初當是自水庸演變而來。天子大蜡,祭八神,水庸居七,水則隍也,庸則城也。實際是城隍祭祀之始。

先佔坑


推薦閱讀:

大禹治水時的應龍為什麼是西方龍的樣子 是否真實存在的龍就是西方龍?
三國時代之前的中國神話的始祖是誰?
為什麼中國的神話不能像西方神話構成一個清晰的體系?
東皇太一和帝俊是什麼關係?
為什麼中國神話里沒有出現過像吸血鬼這樣高貴冷艷有逼格的生物?

TAG:道教 | 神話 | 中國神話 | 瑣羅亞斯德教 | 神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