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翻譯中有哪些難翻譯的詞?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機器之能 X 語言之美,更多「人工智慧」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歡迎各位分享。列舉幾個我覺得比較難處理例子:profile, portfolio, availability.....
回答最好提供句子背景。
預警:本文有車,注意安全
--------
「乖」如果是指小孩子的那種,用behave就好了,沒什麼難的。
難就難在,在中文裡,這個詞是有很廣泛的調情應用的。比如說你可以跟男朋友賣萌說,「人家一直都有乖乖的啊」,「寶寶最乖了,寶寶要表揚」當然你可以很拽的調戲他,「老娘不在家的時候你最好要乖一點」我跟老外約會的時候,真的嘗試過無數種表達,但都不能表達出中文語境里相近的意思……反而每次都弄得很奇怪、很尷尬。
我:「I have been behaving myself...」
「我一直都表現很好的」這個說法很呆,而且不是可愛的那種呆萌,是真的小朋友(不超過十歲)在跟長輩在說話。一般老外的反應是:???我:「I haven"t been naughty at all」
「我一點都沒有不乖」但是naughty是種有點小性感的不乖,所以老外並不會喜歡這種沒有不乖的「乖」,這一點都沒性感的吸引力。(PS:這麼說,naughty也有點難翻,但大概可以是「你的小惡魔,你的小淘氣」之類的)一般老外的反應是: I wish you could be though……(我倒是希望你不乖啊……)至於什麼obey,subordinate這些表示服從和順從的詞,我都不好意思說了……
這樣翻,如果對方是個字母圈抖S聽到會很開心,不然的話效果會很驚悚……我讓人家「乖」的時候就犯過類似的錯誤。
有次我調戲了一個正在約會的英國帥哥,他想親我的時候,我捏住他的下巴說,「Hey cutie pie, I"m calling the shots here and you better behave」意思大概是「小可愛,這件事的節奏老娘說了算哦,你最好給我乖乖的」他當時完全被我震住了,我以為我終於找到了「乖」在英文里的正確用法!結果沒過幾天我倆玩真心話·真心話,他很嚴肅的問我是不是女S,讓我說實話,並表示他願意嘗試新鮮事物,不會介意的……
我:……後來我想,可能不是我單詞量不夠或者看書閱片不夠,而是真的存在中西方文化差異。
也許我沒辦法很好的翻譯「乖」只是因為西方的一般戀愛關係中比較少用幼齒化的方式去賣萌和調情。他們也會用強勢和弱勢的落差去營造浪漫,但那個的尺度很難把控,一不小心就往字母方向發展了。所以翻譯的最高境界大概是在文化差異的溝壑中找到一個可架橋樑的支點吧?剛才突然想通這一點之後,我覺得以後遇到很難翻譯的東西大概就有了一個思路,「中西結合找最大公約數」。
比如在「乖」這件事上,比起直接生硬的翻譯,更好的調情方式是不是可以把西式的野性和東方的可愛揉合起來?是不是可以這樣調情,類似於,
「I"m your purring kitten to cuddle and your roaring tiger to conquer. Just be courageous enough to imagine and ask.」(這只是我一個單身狗在半夜瞎意淫,不要真的這麼跟外籍男友說啊!畢竟我也沒試過……)我覺得漢語的「神仙靈不靈」的「靈」很難翻譯成英語。因為中國人信神比較功利,可能很少會想上帝到底能不能給自己帶來非常切實的利益。
最開始想到這個問題,是跟日本人交流的時候。當時日本人說,我們這裡有個神社,裡面的神管姻緣,好多人來參拜。我就以一個中國人的思維,想問一下這個神靈不靈。但是想了半天,也找不到一個詞來翻譯「靈」。要是說「効く」,感覺就把神當成了一副葯似的,似乎不太禮貌。然後我就想用英語。但是想來想去也沒想到貼切的翻譯,難道說effective?usable?
後來接觸了一些基督教徒,發現他們很少考慮上帝「靈不靈」的問題。所以我猜測可能英語里壓根沒有對應的詞。
===========================================================
更新一下。
其實對上面所說的內容我也不是很有信心,畢竟沒有在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生活過,雖然接觸過英語為母語的人,但是交流都比較淺。我試著在谷歌上搜了一下「phrases to express effectivity of gods」,"words to express effectivity of gods",但是出來的結果都是一些跟宗教有關的。評論中提到的work等詞在形容方法,機器,或者裝置的時候是挺自然的,不知道用在神身上合適不合適。我谷歌了一下,結果出來的也都是跟聖經有關的內容。
如果要把「他們說那個廟的神很靈」這句話如果翻譯成英語的話,個人覺得可以按照評論里 @周黎安 的思路翻譯成「they said the god in that temple shall always answer your call/prey」,這樣翻譯違和感是最小的。如果用work或者help翻譯成「they said the god in that temple always works」或者「they said the god in that temple will always help you」,就感覺沒那麼順暢。不過,如果要把「他們說那個廟的神根本不靈/不太靈」翻譯成英語,這個就比較麻煩了。我想了想也許可以說「they said the god in that temple doesn"t listen to prayers at all/not always listens to prayers」,但感覺跟漢語還是差得很遠。
有興趣的知友可以去quora問一下,我沒有探索精神,就到此為止吧。
隨手想起兩個,音樂的 session,和足球(其他情形也有)的 deliver.
比如,我說我是一個 session player, 或者我們今天湊一塊兒彈了一個 session. 意思是幾個樂手(有時還有製作人錄音師等,有時樂手兼任)在一起演奏了一段時間,典型來說就是兩個小時(十個小時也有...),這種 session 有時是目的明確的,比如錄一首歌或一段影視配樂,有時並無明確目的,在 session 之後製作人會檢查剛才演奏的片段(整個 session 過程當中一直在錄音),有時能挑出一些不錯的,拼貼到有需要的地方去或者留著備用。... 所以 session 該怎麼翻?此處提問@圭多達萊佐圭神,紅神@Sherry Li 和白神@RAX XU...
ーーーーーーーー
Deliver.
當你說一個球員能否 deliver,不是什麼跟快遞相關的意思,見過很多不靠譜的譯者望文生義了。Deliver 指的是你能不能把你該乾的事情幹了,尤其是在球隊需要的時候。並不一定是進球助攻,最典型的就是皇馬的貝爾,賽季初也不是沒進球沒助攻,仍然因為沒有高光表現而被伯納烏主場球迷狂噓,直到打皇家社會又拿出看家本領狂奔幾十米超車進球,球迷才算滿意ーー對球迷而言這才算貝爾的 deliver, 當然對教練來說又是另一番標準了。
所以,deliver 該怎麼翻?
ーーーーーーーー
經@王瑞恩提醒,郵差馬龍的綽號 Mailman 就是一個巧妙的雙關,郵差送信叫做 deliver, 馬龍在場上也總能 deliver. 所以跟送快遞送信什麼的不是毫無關係,而是在英文里雙關,在中文裡就莫名其妙了。
評論區的討論激發了一點靈感,我認為在部分不用很嚴肅的場合,可以把 deliver 翻譯成「出貨」,如果硬要翻譯的話。你們知道「出貨」還有羞羞的意思嗎…1
不是難翻譯的詞,但是是我最近碰到的一個有意思的點,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只是幫助大家理解概念背後的含義。
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提到這樣一句話:
Tony Fadell, a former senior VP at Apple who helped invent both the iPod and the iPhone, said in a recent interview.
大多數人都會直接譯成xxx是蘋果的前高級副總裁,或前高副總。但對於讀者和我們(中文使用者)來說,副總裁是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上面只有總裁(正)。但我在查閱維基百科時,發現歐美對於職位階層的分類是這樣的:
Hierarchy of vice presidents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organization, the following may be an example of the hierarchy of the vice presidents:Deputy President (DP)
First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FEVP)Senior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SEVP)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EVP)Senior Vice President (SVP)Corporate Vice President (CVP)Vice President (VP)Assistant Vice President (AVP) or Executive DirectorSenior DirectorDirector
也就是說,高級副總裁(SVP)上面還有DP,FEVP,SEVP和EVP四層,和我們的管理模式是有些區別的。這樣看,高級副總裁行政等級類似於我們國內的科長處長一級。
但是在翻譯實踐中,我還是用了前高級副總裁這樣的說法。首先是考慮到忠實原文,其次便是,如果把SVP處理成科長處長級別的話,那麼以上一連串所有職位名稱都要去修改,就涉及到一個職位名稱規範化,標準化的問題。這裡估計要做一個龐大的工程,類似今年上外姚錦清教授等前輩(原諒我只認識老姚)主導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鏈接如下:
http://old.moe.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1/13/20150113091910679.pdf
所以我認為在規範化尚未出現之前,(而且也不太可能短時間出現)遇到這類名稱,還是按照逐字翻譯的方法比較好。若覺得容易引起理解偏差,可在旁邊標明譯者注,略微解釋。畢竟這也有中西文化不同的原因在。擅自處理成科長或處長,只是從行政等級角度考慮,而非綜合實際權力等其他因素處理。
2
昨天看到一句話,準確內容忘記了。大概是這樣的一句名人名言:
We cast a shadow on wherever we stand.
這句話標準化有些難度,不同群體有不同理解。比如環保愛好者會理解為,人類會給所到之處帶來破壞(對環境的),有些貶義色彩;具有開拓精神的人會從征服自然,開闢新世界等角度去理解,有些褒義色彩;而在談論人際關係時,這似乎與薩特的「他人即地獄」有些類似,人與人一旦產生交集,便會互相留下影響。(銀魂迷可能會想到那句「我的劍所指之處便是我的國家」)。
想起來一個學長的建議:「我在遇到意思模糊,不好處理的句子和詞的時候,通常會最大程度貼近原文處理。」我覺得這樣是很可取的,因為如果脫離開文本語境來解讀句子,不同的立場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理解。
功力尚淺,姑且試一下:「不管我們身在何處,都會(在那裡)留下影響。」
我的版本肯定存在偏頗失當之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另向大家推薦公眾號:取經號JTWest,裡面每天會選外看上的文章進行精讀翻譯,大家可以借鑒對比。我都是這樣練習英譯中的。
學術論文里的各種表示抽象概念的動詞+er,比如某個現象的determiner。
因為不是人,用「者」不太合適,在漢語里只能構造一個定中結構實現名詞化,但又很難找到確切的上位概念作為中心語。
community…
用作「團體」的意思遠多過「社區」、「小區」,而且很多時候還是一種抽象的「共享文化的一群人」,也不是什麼組織的團體…謝謝@譯胥梟君的啟發:「圈」!judge
今天看人問「don"t judge」怎麼理解的問題,想起來這個詞,經常表示對別人的事件發表意見時,「持反對態度,並批評和指正」。單說「反對」、「批評」、和「指正」好像都不夠到位,因為,judge別人的人,通常還帶著一種「我覺得不對,你也應該這樣」的勸說口吻?結果我今天才看《紙牌屋》第五季!「指責」。還有很多,再想到再來添。我覺得中文裡形容飯菜的「香」這個詞很難翻譯出來。Delicious, 是一種打著飽嗝揉著肚子時安逸的讚許; Tasty,是挑剔地咂巴了幾下嘴,不溫不火的一句客套;Yummy,那就是三歲小孩子才會用的詞了。只有「香」,是小時候在外面瘋玩了一下午,在樓下就聽到了炒鍋的滋啦聲,推開門衝進廚房,不管媽媽喊著「洗手了沒有」,自顧自揭開鍋蓋時撲面而來的幸福味道。您說,這該怎麼翻譯呢? 反過來,英文的「Craving」 也很難翻譯成中文,不是餓,不是饞,是那種肚子里時而像是有個火球,時而像是有個黑洞。是慾望,是理想,是碌碌無為結束一天後的不甘心去,是明知用食物也無法填滿,但只能拿大漢堡和炸雞糊弄糊弄自己,給自己一個理由重整旗鼓的心理治療。這也很難用一兩個詞說明白。
available
已經到了每次看見它都菊花一緊的程度
Campaign
這個詞在廣告行業非常常見,可以理解為商家以推廣產品或者銷售為目標而設計的一系列活動,還可以指比如說網站為了吸引用戶註冊而推出的一系列活動。這種活動可以是線上也可以是線下,線上主要以現在在平台上打廣告,線下比如說在專櫃做活動。
很多地方把這個詞直接翻譯成活動,但我覺得並不準確,因為商家做活動會讓人聯想起通過打折的促銷,然而campaign可能僅僅是為了讓人知道某一種產品而做出的推廣,跟打折沒有任何關係,從這個角度講,活動更確切的翻譯應該是on sale,如果是在選舉這個語境下,這時把campaign翻譯成競選活動可能還更貼切一點。很喜歡這個問題,會一直更新。
1. crush.字典釋義為:
n. [singular] 擁擠的人群 | [C] 尤指對年齡比自己大且並不熟識者的〕迷戀,痴情 | [C] 〔不大熟識的〕熱戀的對象,痴情的對象實際上,crush的意思遠遠沒有熱戀,痴情這麼簡單。我個人理解的crush的意思非常微妙,屬於某一時刻在特定情境下對某人產生的突然又強烈的好感,但這種好感又是短暫易逝的。就比如說,你突然覺得某個女生的劉海斜斜地灑下來的樣子特別好看,進而對這個女生產生了強烈的好感,接下來的幾天,你看到斜斜灑進房間的陽光和影子會想到她,看到吹拂的楊柳枝條會想到她,滿腦子全是她,而當她出現在你視野里的時候,你已經無法將目光移開。但是這種感情沒有一般的愛慕的佔有慾望,你不會想表白,再過幾天回頭看,又突然覺得她的頭髮也沒有那麼好看,她的手也沒有那麼好看,她在社交網路里發的文字也沒有那麼觸動。轉瞬即逝的美好愛戀。這是我理解的crush。
當然,「不熟悉的痴情對象」這個義項也是完全成立的,只是不全面:like I would say, my celebrity crush is Joseph Gordon-Levitt.(迷妹本色暴露)
2. juxtaposition
字典釋義:
n. 並置,並列;毗鄰。juxtaposition的實際意思應該是「將兩樣東西有意並列而達到強烈對比,反諷,襯托,或營造某種氛圍的效果」。參見中國文學中的例子:「碧雲天,黃葉地。」「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例子不太恰當,抱歉)。
一些更恰當的例子:
約翰·彌爾頓 《失樂園》,是上帝與撒旦的「並置」。狄更斯《雙城記》的著名開頭: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對生的渴望和死的接受的「並置」: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by Dylan Thomas
電影《教父》中,對洗禮和謀殺二事的並置。
電影《聖誕快樂》中,情侶相擁和士兵擁抱著自己死去的哥哥兩個鏡頭的並置。
3. parody
字典釋義:
n. [C,U] 〔文章、音樂等的〕滑稽模仿作品 | [C] 拙劣的模仿 v,T. 滑稽地模仿若說前兩個的字典釋義只是不全面的話,我覺得這個的字典釋義可以說是錯誤的。
parody,確實是對文章,音樂,戲劇的滑稽模仿,但它的模仿目的在於產生某種諷刺的喜劇效果,或者是荒誕劇效果;它的「拙劣性」是為了達到諷刺荒誕效果而有意產生的,和「拙劣的模仿」的一般的意思有著質的區別。恰恰相反,很多時候parody比原作有價值得多。我個人是非常喜歡parody的,曾經用數學模型寫過一個《愛樂之城》的parody。(請關注我的公眾號MATLife查看歷史文章!強行植入廣告)
一些例子: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130,就是對於他所在的年代那種泛濫的愛情詩的parody:
「My mistress』 eyes are nothing like the sun;Coral is far more red than her lips』 red;If snow be white, why then her breasts are dun;If hairs be wires, black wires grow on her head.I have seen roses damasked, red and white,But no such roses see I in her cheeks;」與此相似的parody還有魯迅的《我的失戀》:
「我的所愛在豪家;想去尋她兮沒有汽車,搖頭無法淚如麻。愛人贈我玫瑰花;回她什麼:赤練蛇。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罷。」
卓別林在《大獨裁者》電影中滑稽出演希特勒一角。
《堂吉訶德》是傳統騎士故事的parody。
著名美國電視節目《周六夜現場》,常常出現對於時事政治的parody。
to be continued...必須是"Digital Nomad"這個片語,它也是過去兩年中我一直想要給國人介紹的一種生活理念。
1997年,一個名為Tsugio Makimoto 的日本日立公司高管寫了一本名叫《Digital Nomad》的書,作者在書中大膽預測到:「未來的人類社會,高速的無線網路和強大的移動設備會打破職業和地理區域之間的界限,成千上萬的人會賣掉他們的房子,去擁抱一種在依靠互聯網創造收入的同時週遊世界的全新生活方式,這些人通過互聯網賺取第一世界水平的收入,卻選擇生活在那些發展中國家物價水平的地方,他們被稱作Digital Nomad。這種生活方式讓他們徹底脫離了朝九晚五,辦公室格擋和令人煩惱的通勤。
以上就是這個片語最原始的出處,目前被主流媒體認可的一種翻譯方式是-「數字遊民」,也是我的選擇。
要準確理解「Digital Nomad"這個片語,就必須要強調:它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非一種職業。在英文中」Digital「的意思是數字或數碼的意思,其引申含義即為互聯網,而「Nomad「則泛指居無定所的游牧民,因此它的另外一種比較流行的翻譯是」數字游牧「,我之所以沒有選擇」數字游牧「這個翻譯有三點原因:1.數字遊民是被各種百科和Wiki認可的更為主流的翻譯方式;2.從詞性角度來看,」Nomad」這個詞在英文中是個名詞,而「游牧」在中文中則是一個動詞,因此直接用動詞來代替名詞這種翻譯方式也是不準確的;3.在」Digital Nomad」這個詞中「Nomad」使用的是其更為通用的引申含義,即「a person who roams about without a fixed route or destination」,而並非特指放羊的游牧民族,因此用游牧這個含義層面略窄的詞放在這裡也是不合適的。
搞清楚了數字遊民這個詞的含義我們就不難解釋數字遊民到底是幹什麼的了,在我看來,無論任何職業或者生意,滿足兩個條件即可:1.完全依靠互聯網創造收入。2.通過完全依靠互聯網創造的收入實現地域不受限的生活,即所謂的location independence(同樣是一個非常難以翻譯的片語)。滿足了上述這兩個基本條件的人理論上都可以被稱為digital nomad。
有關digital nomad更為詳細的解讀,請參考我原創的數字遊民掃盲貼:
數字遊民(Digital Nomad)掃盲帖2017最新修訂迭代版
pitch這個單詞我真的不知道怎麼翻譯…有的時候什麼意思都不知道歐陸字典 15個意思還不是那種意思很接近的意思…真的有好多次從人家嘴裡說出來一句話,能聽懂,但就不知道pitch什麼意思…然後去查字典…結果仍然一臉懵逼…
empower 賦權? 有的口譯合直接這麼說覺得還是不太順
"music scene",讀樂評類文章的時候很容易遇上的一個詞
A music scene is any kind of music community.
——wikipedia
維基給的定義是「一種音樂共同體」——這個定義也夠抽象的。在我理解,這個詞一般指某段時間內某個地區集中出現的一批風格相近的音樂人/樂隊。比如舊金山灣區說唱Bay Area Rap是一個music scene,新奧爾良金屬是一個music scene,德國Krautrock是一個music scene,兵馬司他們的No Beijing也是一個music scene,等等。有時候也可以用來指代某一地區的音樂產業情況,比如「the local music scene of Montreal」就是「蒙特利爾的當地音樂情況」,當地的livehouse啊 club啊演出啊 樂隊啊廠牌啊都算在內
很多人翻譯樂評的時候直接就和genre(流派),style(風格)搞混了,其實不是一個意思。以前我翻譯樂評的時候,苦於沒有中文對應詞,將local music scene草草翻成「當地音樂圈」,其實也不合適。
像Vice這類媒體會用直譯的「音樂場景」來對應英文的music scene,我覺得這個詞雖然是外來的,但還比較貼切,希望能保留進漢語里
Initiative用作組織或機構的名稱時。
比如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舉一個醫學翻譯里的例子:exposure這個很多文獻中都翻譯為「暴露」,但實際翻譯中我覺得用「暴露」一概而之的話有些句子會顯得不大準確。比如「暴露在紫外光下」這個譯文實際上也就是「以紫外光照射」的意思。
DEADLINE!
還有due!沒法兒翻譯吧?
deadline用於作業或論文(assignment essay這倆還勉強可以翻譯)的截止日期
due是說截止日期馬上要交了,代替「交」我這個essay後天due
我這個essay後天就要交了我們的project下周ddl
我們的project下周到截止日其實差別不大,但用截止日期真的很怪
另附一個表情包:
surprise!
當你陳述一件事可以說「等下我們一起給xx一個驚喜」但到了給xx驚喜那一刻,大家從沙發後面柱子後面窗帘後面跳出來彩帶一爆然後大叫「驚喜!!」,那場面就會變的非常難看了喲presentation這個詞我們一般不翻譯,直接說英文。
accountable / accountability
e.g. Find a gym partner to keep your daily exercise accountable.最近遇到的一個例子。意思就是找一個搭檔一起去健身,你們可以互相監督,更能堅持下來。
我暫時把accountable翻譯成「可監督」,accountability就是「可監督性」。但是這樣又缺少了「更能堅持下來」這層意思,只能再加一句話補充。
英語里有很多這樣的詞,中文沒有對應的辭彙,只能用句子表達。不請自來
profile:視上下文而定取何意。
portfolio:同一類產品的組合,也是根據上下文而定如何翻譯。
availability:多譯為可用性 in high availability。
類似的詞語多半是中文沒有直接對應的含義,我認為這裡是譯者可以發揮、創作的地方。
又如:
engage/engagement
presence
well-positioned/placed
insight,目前多譯為 洞察、洞察力。
relevant/relevance
cost-effective
available在不同語境下也有多種含義。
to be updated...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國外影視作品的中文片名跟原名含義完全不一致,甚至很粗暴隨便?
※「燃」有沒有非常贊的翻譯?
※如何將「出來混,遲早要還」翻譯成英語?
※為什麼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英文地名中有許多與實際發音無關的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