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政權的經濟發展情況是什麼樣的?

如題


謝謝邀請

前幾天看見奶爸的那條說說感覺心裡很不舒服,所以特意寫下這樣一篇純乾貨來反駁他所謂的「再也不會有優質內容了」。知乎給了我很多東西,一些虛的東西不說,至少給了我標籤里的那份工作,就這一點來說我也會繼續在知乎上保持初心地持續創作優質內容,一直目送著知乎走進墳墓。我本來也想嘗試一些變現途徑來改變知乎上人心惶惶的現狀,但我沒有微博沒有公眾號不接廣告不接宣推。只好在文末推一個可愛的小姐姐來做一些基礎嘗試了,這小姐姐是我在英國這邊的同學,是個火不起來的笨蛋網紅,大家喜歡這種性冷淡風格的可以關注一波(笑)。本文全長7000字,請謹慎開啟閱讀,以下正文。

  • 氣運之末

公元184年,隨著一首兒歌的傳唱,橫跨四百年的漢王朝終於迎來了開始與終結的序章,蒼天鼎訖,神棍遍地。蒼天已死雖是事實,黃天當立卻是未必,至於後面的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更是為整個漢族立下了一根鐵杆Flag。自此而始,是為全漢昇先生所斷代的「中古自然經濟時期」,貨幣與價值體系徹底被摧毀,歷史開了整整五個世紀的倒車,直到盛唐才複位於正軌。

漢武帝時期,中央王朝如日中天,對外擊潰游牧民族的襲擾,對內瓦解反對中央的地方勢力,一個軍事文化科技經濟全面領先世界的超級政權誕生了,以至於在此後的兩千年中,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皆以大漢為正朔。然而,東漢末年的混亂局勢,正是在此刻埋下的禍患。

漢武帝元狩五年,在曠日持久的摸索與實踐中,漢朝政府發行了新設計的五銖錢,每枚約重10.41克,外圓內方,方孔用來穿繩以便攜帶,擁有內外郭以防剪邊,上書五銖二字。簡潔大氣而又功能完備的設計讓人刮目相看,遠勝同時代華而不實的羅馬兩塊半。貨幣經濟的迅猛發展直接地為中央政府帶來了極為可觀的收入,漢武帝因此能得以繼續開疆拓土。然而,長年累月的戰火終究是擊潰了這個小農經濟國家,漢武帝也不得不發表輪台罪己詔來修正帝國的路線方向。與此同時,一個在之前史書中絕少出現的詞開始在我國的歷史上頻繁出現,最終成為壓倒漢王朝這個巨人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詞是「大疫」。

  • 不潔之金

從漢桓帝開始,外戚和內宦的鬥爭進入了白熱化,雙方各自在皇帝面前請求更多地封地和權力以傾軋對方,由此導致土地兼并日益加劇,農民大量流民化農奴化,社會矛盾空前激烈。而歷史上的這位皇帝陛下卻很樂得如此,甚至公開賣官鬻爵就為了多撈點錢;有趣的是,這位皇帝斂了錢之後既不像他的祖先一樣東征西討,也不像他最遠的後任一樣修航母和大型射電望遠鏡,而是修了一個萬金園,像守財奴一樣把收集來的金錢和布帛屯在裡面,頗有我當年玩暗黑2之風。大量貨幣從市場中被移除,民間私鑄假幣之風日益加劇,伴隨著實體經濟的萎縮,漢朝進入了可持續性崩潰當中,只需外力輕輕一腳,便是那呼啦啦似大廈傾的光景。

  • 死亡脈衝

光和五年,二月,大疫。漢武帝東征西討帶回的瘟疫成為了擊潰創世之柱的最後一擊;顯然,樂於圈錢的中央政府並不太關心人民的死活,一個名叫張角的神棍因而得以趁虛而入,他在冀州為人民治病,為官府解憂,將黃天的信仰傳遞給了當地人民,以及,官府。在黃巾起義的初期,許多已經被黃巾軍滲透的地方政府直接在門上畫上對應的記號就能表明自己已經參加革命了;在周邊地區出現了大量「黃軍托我給您帶個話」。一個月內,全國上下七州二十八郡都陷入了戰爭,是可謂:

殊不畏死,父兄殲殪,子弟群起,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魏志·陶謙傳》

為了避免黨錮之禍中的黨人和黃巾軍聯合,漢靈帝特赦了辛亥政變中的黨人,同時啟用了外戚何進為大將軍,封鎖各地關卡,與黃巾軍作戰。由於黃巾黨中央的核心人物張角的病逝和剩餘領袖的無能,黃巾軍在有組織的漢朝軍隊的攻擊下節節敗退,最終被基本剿滅。剿滅了黃巾之亂後,沒心沒肺的漢靈帝同樣沒有吸取到任何教訓,該吃吃該玩玩;而何進也瘋狂沉迷與宦官的政治鬥爭之中難以自拔,作為旗鼓相當的對手,何進大將軍愣是和一群宦官從第一次黃巾之亂斗到了第二次黃巾之亂。

公元188年,第二次黃巾之亂爆發,我們三國時代的主角們即將於此閃亮登場。在介紹這些史詩級策略大師前,我打算先介紹兩個食屎級的謀士。第一個就是劉焉,也就是暗弱の劉璋的爸爸,這位大哥建議朝廷設置州牧凌駕於刺史和太守之上,黨政軍一把抓,以便平滅黃巾之亂,最終導致了包括劉焉在內的州牧黨成為了新興軍事貴族,割據一方與朝廷分庭抗禮;第二位則是袁紹,他建議何進招董卓入京。在日後的實踐中證明了這二位其實都是頂級的套路大師,只是這兩個建議的實施對於風雨飄搖的漢王朝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

  • 血色殘陽

漢室傾危天數終,無謀何進作三公。 幾番不聽忠臣諫,難免宮中受劍鋒。

本是限制董卓的最後一道屏障的何進,由於鬥爭失敗被剁成了肉泥,董太師就此進入中央成為了財政改革的總設計師。隨著董卓軍在外日益頻繁的軍事行動,董卓集團內部的財政狀況也日益堪憂,為了緩解財政危機,董卓做了三件小事:

第一件便是打土豪,拿財產:

董卓收諸富室,以罪惡誅之,沒入其財物,死者不可勝計。

——《資治通鑒》[1]

第二件便是掘墳墓,得寶具:

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

——《資治通鑒》[2]

第三件則是廢五銖,鑄小錢:

悉壞五銖錢,更鑄小錢,盡收長安及洛陽銅人飛廉之屬,以充鼓鑄。又錢無輪郭,文章不便。

——《晉書》[3]

飛廉是一種長成這樣的裝飾品:

董卓為了聚斂錢財連這麼點銅都不肯放過,可見其為人多麼愛財如命,當然這也是當時的風氣。據小道消息記載,後面某個皇帝鑄小錢時,連各大戶家勾床簾用的銅鉤子都給熔了,跟這位大哥比起來,董卓還是大方的。

這三個微小工作中的第一個暫且不論,這是每個新興豪強的必經之路。第二條直接導致了後來薄葬的流行,王侯將相們不期望薄葬能如同戴澤的技能一樣給自己續上五秒,只求自己的屍身百年千年以後不要被從墳里刨出來不得安息。而第三條則引發了全方位的基於五銖錢的貨幣經濟的崩潰,中原大地徹底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時代,是為中古自然經濟代。

被稱為超高校級禍亂的董卓的這次鑄錢行為在當時引起了史上最大最惡的通貨膨脹,以至於:

谷石至數萬錢[4]

是時谷一斛五十萬,人相食啖[5]

谷一斛至數十萬[6]

當然,史書上的描寫還是偏向了誇張,畢竟黑董卓是後代史家的政治正確。但是根據當今的考古發掘結果,我們還是可以判定董卓是被黑了的。1987年,許昌的漢魏城遺址發現了一個大型錢幣窖藏,共出土錢幣32550枚,其中有11310枚符合史書上記載的「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最大的直徑17毫米,最小的不足10毫米,重量一般小於0.5克,考古學界認為這就是歷史上董卓鑄的劣幣。然而就算按照一萬/0.5克來計算,這些銅材的價格也是遠遠高於當時應有的米價的,所以可以判定上面三句應當是史學家對於那個時代物價飛漲的誇張性描寫。而上文我們也提到了真正的五銖錢重量大約為10克左右,就算到了東漢末的桓靈二位執政的時候,製造出的錢幣的重量也有4.3克左右(上海博物館藏有186年鑄造的五銖錢)。而董卓一腳踏穿了底線,將貨幣內摻雜鉛、錫等廉價金屬,同時造的得又小又薄,終於造出了0.5克一個扔在地上摔成八瓣的董卓小錢,嚴重擾亂了當時的經濟秩序,使貨幣徹底失去了流通價值,以至於史書上寫:

自是後錢貨不行。

學術界也比較認同董卓此次鑄錢行為導致了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由強盛逐漸轉向衰落。這次鑄錢所帶來的惡劣後果是嚴重地制約了此後三國時期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之政府並沒有及時制定符合時宜的貨幣政策,諸如曹魏的不鑄錢政策與賦稅改收實物,這些貨幣政策對當時的經濟環境產生了破壞性影響,以致最終形成了三國時期貨幣混亂的局面,由此也揭開了中古自然經濟的序幕。

  • 混沌支點

大護法 Kaiser 在某篇文章中提到的氣候對於歷史事件的影響使我印象深刻,而事實確實如此,公元200年前後氣溫的驟降使得疫情橫行,熱積的減少對應著糧食的減產。我們可以看到在公元200年前後,中原地區的氣溫進入了下行期。

也就是說,不僅僅是貨幣經濟面臨著全面崩盤的局面,實體經濟同樣危如累卵。第一個中招的就是四世三公的袁紹,公元191年,公孫瓚與袁紹交惡,雙方開始拉鋸戰,直到公元199年公孫瓚兵敗身死,河北兩大勢力間的角逐一直沒有停歇,這期間加諸在山東河北山西一帶人民的負擔愈加深重,大量人口外逃。而剛剛戰勝了公孫瓚的袁紹覺得自己牛逼壞了,趕緊叉個腰,想直接把曹操一舉拿下,放棄了一個很好的休養生息的機會:

師出歷年,百姓疲敝,倉庾無積,賦役方興,此國之深憂也。[7]

戰後不修耕植,被曹操所破,回來發現自己一個偌大的冀州僅剩三十萬戶人家,失去了翻盤點的袁紹兩年後憂憤而死,而曹操也在公元206年團滅了袁氏,統一了整個北方。

而此時的中原,由於戰爭踐踏,天災頻仍,糧食減產,百姓流離導致生產力驟減,比起剛剛收復的河北地區更加山河破碎。其他的什麼史書中經常出現的套話咱們就不說了,一個事實足以說明一切:

太祖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8]

將人肉批量做成軍糧,還供了三天,可見那個時代的道德底線早已一腳踏空,不復存在。

在吞滅了袁紹之後,曹操在董卓廢五銖錢17年後終於重啟了五銖錢的使用。之所以說是17年主要是因為:

曹公為相,於是罷之,還用五銖。[9]

曹操當丞相是公元208年,所以恢復五銖的使用也應當是這一年,但畢竟已經過去了17年之久,因此效果並不是很好:

是時不鑄錢既久,貨本不多,又更無增益,故谷賤而已。[10]

因為公元196年,為了拯救破落的漢王朝,曹操決定接受棗祗和韓浩的建議!開始屯田!屯田制度同時摧垮了地主經濟和小農經濟,使戰時共產主義下的屯田制度成為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

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11]

——《瓣B變巨肚》

大量的糧食和勞動力在政府的掌控下,市場上自然也沒有多少餘糧,更沒有多少五銖錢,因此這次貨幣的復興遭受到了通貨緊縮的沉重的打擊。儘管貨幣經濟的復興受到了阻撓,北方這個老牌經濟重心還是證明了他的潛力,在屯田制度的帶領下,在以曹操為核心的漢魏中央的支持下,曹魏政權的經濟秩序得到了極大的恢復。

黃初二年,曹丕重新推行五銖錢,可是這項政策僅僅實行了七個多月便廢止了,其原因我們以不得而知,但是曹丕後來指定的由布匹和糧食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做法也為社會埋下了巨大隱患。

至明帝世,錢廢谷用既久,人間巧偽漸多,竟濕谷以要利,作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

由於長時間不鑄造新錢,市場上居然出現了在糧食里灌水以及專門編織超薄面料的團伙組織,且無論怎麼封禁都無濟於事,畢竟一般等價物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形制和性質要穩定。於是,司馬芝等舉朝大議,要求恢復五銖,皇帝應允了大臣們的建議,因為他想修建宮殿:

而帝盛興宮室,留意於玩飾,賜與無度,帑藏空竭。

根據現今的考古發掘,我們發現在明帝以至晉朝時期,流通最為廣泛的還是漢武帝時期的五銖錢,相反,明帝時期鑄造的四柱五銖並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據此我們可以判定曹叡這個孫子為了修建宮室才發行的新貨幣,由此可見這次發行的又是劣質的會導致通貨膨脹的貨幣。果不其然,在1996年的曹魏五銖問題聽證會上,史學界確定了在馬鞍山朱然墓里出土的20mm,重量約大於1克的垃圾貨幣正是魏明帝時期發行的新五銖。政府的一次又一次失信終於擊垮了人民,以至於漢武帝鑄造的五銖錢一直用到了公元700多年,漢武五銖大法好成了那漫長的五個世紀的民間共識。

不過曹魏的糧食儲備已經讓統治者有了任性的可能,在魏明帝的傳記里,多次出現了賜谷這樣的記載:

賜天下男子爵二級,鰥寡孤獨谷。

——《三國志·魏書·明帝本紀》

這在之前是沒有出現過的,說明國家的糧食儲備已經到了可以大規模賜予人民食物的程度了。

  • 虛妄之諾

比起曹魏政權,蜀國和吳國的吃相可就難看多了。建安元年,

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

此時距離董卓鑄造小錢已經過去六年,糜竺還進獻貨幣說明中原的貨幣危機還沒擴散到益州地區。

然而建安十五年劉備伐張魯時,暗弱の劉璋捐贈給劉備的東西就變成了米面油布帛鐵,側面說明了益州地區的貨幣經濟於此時也受到中原貨幣危機的衝擊而瓦解。建安十九年,劉備入主成都,面臨經濟危機,劉巴建議:

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以助軍資。

劉備聽從了他的建議,於是鑄造了名為「直五百銖」的金屬貨幣。直五百是蜀漢政權鑄造的第一種貨幣,根據現如今的考古結果,最早期鑄造的一批同漢武五銖錢形制一樣,重10.2克,越到後期越水,最小的居然僅有2.5克,而劉備要用這個東西向百姓換相當於五銖錢一百倍的東西。從重量和價值的比值上來看,這又是一次惡性通貨膨脹,使本就躁動不安的益州地區進入了資本寒冬。

然而益州這裡的血崩開局並不是蜀漢政權的錯誤,而是前任統治者的問題。劉焉劉璋父子在這邊

貪殘放濫,取受狼籍,割剝百姓,賦斂煩擾。

——《三國志·劉二牧傳》

而另一的方面的漢中原本是

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

的寶地,但曹操在降伏張魯後將當地的人民遷徙出了漢中用以充實被毀壞的中原地區,之後杜襲又從漢中遷出了八萬人口,隨後曹操擔心劉備佔領武威搞事情,又從漢中遷出五萬人口。至此,漢中人口被遷徙一空。蜀漢政權甫一開始,就面臨著崩潰的局面,而後二爺丟荊州,玄德亡白帝,更是讓這個新政權雪上加霜,進入了形而下的壞死。那價值五百銖的大錢是劉備給人民的虛妄之諾,而答應光復漢朝也是諸葛亮給劉備的虛妄之諾。

  • 守夜豐功

益州是個好地方,當初公孫躍馬而稱帝之時,憑藉的就是四川:

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

——《後漢書·公孫述傳》

所以假設沒有北方曹操和東方孫權的威脅,這裡是很適合作為一個開局點的。於是諸葛亮因勢利導,實行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政策,五年沒有發動對外戰爭。在這期間,諸葛亮一方面派李嚴帶人去漢中殖民屯田,另一方面派人修補都江堰保證下游的農業水源供給,最後親自帶人去南中地區教當地人如何用牛耕地,三礦經濟流。除去農業,商業上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諸葛亮瓦解了曾經被世家大族壟斷的鹽鐵生意,改為國家專營制度,鹽用來賣錢,鐵用來打造兵器。與此同時,織造業也被重新振興了起來,早在西漢時期,蜀錦就有「女工之業,衣被天下」的美譽了;諸葛亮自然不能放棄這麼好的當地產業,在他的帶領下,整個蜀國上下

闌閱之里,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

——《華陽國志·蜀志》

就連諸葛亮自己都在自己家後院種了幾百棵桑樹以顯示自己對手工織業的支持。其他兩個國家一度被傾銷:

三國時,魏則市於蜀,而吳亦資西道。

——《太平御覽》

大量財富流入蜀國才使得蜀國偏居一方卻有和中央政權抗衡的能力。因此在蜀漢政權中後期,出現了

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的太平景象。有人講,諸葛亮是透支人民的勞動力達成的目標,實際上民怨沸騰。但是季漢政權穩定下來後,僅發生過三次農民起義,比起其他二位二十多次的農民起義,已經是很好的成績了。

  • 異端之盟

接下來說說蜀國的盟友孫大帝治下的東吳吧。孫十萬首次鑄錢和劉備是一毛一樣的,直接鑄了「當五百」的大錢,並且勒令百姓上交鑄錢用的銅料。兄弟們,想一想周瑜周老總來到江東時說的話吧:

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12]

扒開山就是銅,煮了海就是鹽,這種開局點愣是讓孫權搞成這樣。有人說他不是和蜀漢造一樣的錢嘛,怎麼就抓著我權御天下黑?因為,這個臭不要臉的日後又鑄造了「大泉當千」貨幣,卻比之前鑄的當五百還要小。你以為這就完了?史書里沒有記載,很有可能是孫權把記這件事的人全都宰了,因為2011年在湖南出土了兩種新貨幣,一種叫大泉兩千,另一種叫大泉五千...

由於所鑄貨幣屬於虛值貨幣,造成了市場的嚴重混亂,政府不得不於赤烏九年把大泉五百和大泉一千全部廢除,但僅僅八年以後,又重新發行這些貨幣,而政府這八年做的事情,就是偷偷把失去價值的貨幣回收...

雖然貨幣經濟搞得一團糟,但是孫吳政權對於江南地區的實體經濟開發還是值得稱道的。至少,他們把牛耕技術帶到了江南地區:

今孤父子親自受田,車中八牛以為四耦,雖未及古人,亦欲與眾均等其勞也。[13]

而在此之前是有明確記載這裡一直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的。雖然農業上的開發並不充分(水利等)使得作物的畝產量大約只有中原和四川地區的七成左右,但是個別地方能做到一年兩熟,可以說是很強大了。

為了抵抗北邊曹魏政權的攻擊,孫吳政權也進行了相應的屯田。建安十九年,在呂蒙的建議下,孫權親征皖城,並在當地屯田,聲勢浩大。然後魏明帝清龍三年,被魏將

摧破諸倉,焚燒穀物而遷。

孫吳政權再接再厲,繼續在皖城屯田,然後被西晉政權的王渾:

燒毀積穀百八十萬,稻田四千餘頃。

可以說是很尷尬了...每次都屯好多,然後守不住被人家一把火燒掉...

在手工業方面,吳國的會稽郡是中國的青瓷製造中心,燒造的瓷器通行全國,成為新的高級陪葬品,在三國和晉朝的大墓中多有發現,也算是穩穩地賺了一筆死人錢。

  • 終結與開始的序言

這篇文章到這裡就該結束了,前面說了那麼多廢話,主要還是希望讀者明白一件事,要想真正理解三國時期乃至之後數百年的經濟亂象,武帝鑄錢和董卓廢錢這兩件事是不得不理解和認識的,而中古自然經濟代也是輔助理解的必需品,所以希望各位不要嫌我啰嗦,而是耐心的把文章看完。

時至今日我也沒能理解為什麼董卓會那麼貪戀錢財,以至於要廢五銖,鑄小錢。

可能是為了將他的義子呂布束縛得更緊?

可能是為了讓自己的部下李傕郭汜更加信服自己?

亦或是只為了獲得

貂蟬那性冷淡風的惡念瞥視?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以上

——————————————————————————————————

參考文獻:

[1][2]《資治通鑒》卷五九《漢獻帝初平元年》,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1912頁。

[3][5][9][10]《晉書》卷二六《食貨志》,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82頁。

[4]《資治通鑒》卷五九《漢獻帝初平元年》,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1916頁。

[6]《三國志》卷六《魏書·董卓傳》,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77頁。

[7]《三國志·魏書·崔琰傳》,中華書局1982年版。

[8]《三國志·魏書·程昱傳》,注引自《世說新語》,中華書局1982年版。

[11]《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4頁。

[12]《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傳》注引《江表傳》,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261頁。

[13]《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吳主傳》


吳國最慘,吳國是兵民比例最高的,大部分百姓是將領的私兵部曲,也就是佃農+無限期勞役+兵役,自耕農很少,對少數民族也很殘暴,基本上是不服的殺,服了的強制遷出,分給將領為部曲。

蜀國略好,蜀國兵民比例和吳國差不多,都是1:10左右,但部曲少自耕農多,對少數民族也較吳國寬大,基本上是羈糜,只征少量兵(5000人左右的無當飛軍),不過話說回來,蜀國在諸葛亮時期和費禕死後(221-234,253-263)這二十多年基本上是傾全國之兵連年伐魏,租稅兵役應該不會輕於東吳的部曲民,只有蔣琬費禕(234-253)執政的這20年不興大兵(給姜維北伐的兵不超過1萬),百姓負擔較輕。

魏國最好,因為家大業大,不用折騰全國百姓,對吳蜀戰爭的負擔主要加在邊境屯田區(淮南和雍涼),內地負擔較輕。魏對少數民族也最好,北方早年戰亂人口減少田地荒蕪,魏國將羌,鮮卑,南匈奴內遷墾荒,充實了北方人口,不過也埋下了隱患,是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的間接原因(直接原因當然是司馬家眾腦殘內鬥)。


強答。其實三國時期的經濟狀況應該較漢末好一點的。東漢中後期土地兼并嚴重,從安帝開始就出現了大量流民。所以到了三國時期,解決經濟問題的首要就是解決流民問題。解決流民問題又以曹氏為先。

1.魏國的政策

前段時間很火的《軍師聯盟》里有個片段:鄧艾獻屯田策。其實在三國時期首創屯田策的是曹操,建議曹操這麼做的是滿寵和毛介(蔡瑁死後的那個水師都督),曹操的屯田為他以後平定北方奠定了好多基礎的。屯田策也就解決了流民問題,解決了流民問題,我們才可以談發展農業和手工業。

魏國為了發展農業,主要做的是水利灌溉,各郡動員人民俢造坡壑,廣開稻田(三國志劉馥傳賈逵傳裡面都有提到),這樣做帶來的成效是"比年大收,租入倍常"。所以當時無論是國家財政收入還是農業發展整體上都是挺好的。

其次曹魏時期中原地區手工業發展也是挺好(這裡不說工業,一般認為一五計劃前中國是沒有工作的)。重點是鐵的生產,曹操設立了「鋼鐵部」(認命王修為司金中郎將),由於鼓風技術的發展(當時已經開啟燒煤了),鐵的產量達到之前好幾倍(韓暨傳)。鐵的發展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馬鈞對織機進行了,紡紗業得到了發展(有沒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子)。

所以曹魏時期,北方經濟還是有發展的。

二,季漢

提到季漢的經濟發展就不能不提諸葛亮,諸葛亮治都江堰,西川沃野千里,不知飢餓。在加上本來西川經濟受戰爭衝擊就比較小,所以蜀漢的農業還不錯。

蜀漢紡織業和商業也不錯。蜀人織錦有「百尺離房,機杼想和」的說法,商業有「魏則市於姝,吳亦資西道」的記載。

所以蜀漢經濟應該也不錯。

三、孫吳

孫吳的發展是最迅速的,我們從小背歷史書就知道(得,我是個理科生。。。),從東漢末年開始,經濟中心開始南移。農業和魏蜀沒多大區別。重點是商業,繁榮程度可以參考吳都賦。


魏國地大物博,多平原。關鍵在於氣候好,當時還沒有全球變冷,導致北方土地產糧多於南方。(而荊南,交州,甚至揚州南部那些地方簡直不能看)。

而且魏國有河北中原之地,文化技術先進。只要給我種子,我就能產糧。幾年後甚至能達到十人養一兵的地步。豐衣足食應該不是問題。

而孫吳之地,與江北淮南與長江沿岸並沒有本土破壞,加上靠著中原近點。所以,南遷經濟帶來了些富裕。但由於孫吳的戰爭打的太過於頻繁,幾乎每年都干一架。相比魏國的廣大農村地區之下,他們算是小康。但僅僅是能活著而已。所以大發貨幣,導致人民財富貶值很迅猛。

季漢嘛,佔領兩川之地。季漢戰亂破壞雖然不小,但也不大。而且是除了江東外極少遭遇巨大戰亂的地區。產糧多,水利多。

但多是本土人口,因為入蜀的兩條路實在難走。入永安的路也有千里。

但季漢政府要去打仗,先軍政策玩的不亦樂乎。導致季漢軍隊多是精銳。種田的軍隊太少。(也就是魏邊軍為什麼打不過季漢北伐軍的原因),但加重了政府負擔。

他們不得不發展國營手工業這種戰爭時期的非正常經濟,把蜀錦當奢侈品賣給豪強士族換去錢糧兵器。造成了國富而民有菜色的景象。就是因為剝削人民太多了。

所以人民富裕為吳國,蜀國,魏國(人吃人)

國家富裕為魏國 吳國 蜀國(地盤太小)

當然了,我在一本正經的胡說


推薦閱讀:

如果當年一統三國,魏蜀吳哪個都城適合用來做國都?
如何評價東方朔?
隋朝的財富從哪裡來,為什麼後代的唐朝沒有超過?
北宋滅亡後為何金國不直接統治而要建立偽楚和偽齊?
關於清朝覆滅,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TAG:經濟 | 三國 | 發展 | 中國古代歷史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