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戰爭中火槍、火炮已經大規模使用了嗎?

當時,明軍、清軍和李自成農民軍是否都大規模裝備了火槍、火炮?他們的戰術戰法是怎樣的?具體的戰例又是怎樣?有沒有出現雙方排隊槍斃的場面?


謝邀。

邀我的那個人明顯在這個問題上知道的遠多於我,我就簡單寫一點兒。

明清改朝換代戰爭持續了數十年,雙方的火器水平從早期到晚期有很大變化。

可以確定的是,雙方都對火器表現出了高度重視。明朝方面很多高層都主張引進火器,清朝方面進步速度則更快一步。

戰爭早期,自薩爾滸戰役之後明軍野戰處於下風,火器就成了明軍在守城中對後金軍最大的優勢。袁崇煥守城靠的就是紅夷大炮,藉此獲得1626年的寧遠戰役大勝。

在1631年的大凌河戰役中,後金軍表現出了很高的火器戰術水平,用仿製的紅衣大炮打垮大凌河外圍工事,也擊潰了明軍的增援。

等到1642年皇太極在錦州辦火炮廠的時候,清軍的火器從數量到質量早已遠超明軍。

這一時期雙方的火槍是火門槍(三眼加特林)和火繩槍(鳥槍)並用。有著很像「排隊槍斃」的排槍戰術,但離真正的線式戰術還有很大差距——線列步兵是建立在先進的燧發槍基礎上的。

農民軍方面可能有一些繳獲的火器,但相關資料很少,我沒什麼了解。


明末戰爭中的火器使用毫無疑問是很大的,而且隨著戰爭升級規模越來越大。但問題是,明末戰爭中,對於明,順,清三方而言,火器部隊仍是看作為一支獨立的特殊部隊,火槍不會普及為單兵必備的兵器。明末戰爭中冷兵器仍佔主地位。

以下資料大部分出自於朱棣吧大神的整理

上述資料中,火器的使用無論是明軍守城還是清軍攻城都有提及,「......馬步達賊約有三萬餘,駕推紅夷炮車,分為三股,用炮三處樓台」這是清軍的火器使用,「我官兵生軍民人等,勢不兩立,各用槍炮,火罐,長槍,弓箭......賊隨拖屍退歸」這是明軍守城的火器使用。而上述資料中,「准此,該本道看得,逆奴挾叛擁眾......架紅夷四十餘位......報去東被挫遺羞」清軍在孔友德降軍的幫助下已掌握了實心彈丸大炮的正確使用方法。

再來一份

「......仍各選精銳銃炮,鳥槍,弓箭等手,倚台紮營......」可見,火器在遼東前線已經較為普及了

還有壬辰初明軍動員中的兵器記錄

明遼東軍裝備的炮的數量是很大的,但類似於三眼銃和鳥槍之類的單兵火器在壬辰戰爭中較少使用,有也是裝備浙江南軍的

這是萬曆年間薊鎮明軍裝備

詳見火器記錄

再來一份,駁倒所謂明軍不大規模裝備鳥槍的謠言

由萬曆到崇禎,明軍的火器使用規模是越來越大,使用效率也是越來越高的。但這裡我說的規模大是指明軍火器部隊的擴大而不是指全軍。

明朝方面,對於武器的記錄有幾點不好,一是有時把槍炮並稱為炮,而是對槍械在戰爭時的分類不那麼細緻,基本上是把所有火繩槍稱為鳥槍,把火門槍全部稱為銃。而且大部分關於明末戰爭的書只記錄戰爭結果而不詳細描述戰爭過程,導致我們只能從某些明末出版的兵書中分析火器使用的戰術,而不像滿清,直接找外國人把戰爭過程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雖然根本原因是為了歌頌大清的武功勝績......)

不過滿清對於明代火器部隊(漢軍八旗,綠營)和各種火器戰術是全面繼承的,所以探討明末火器使用戰術也可以借用滿清的資料

上述圖中,清軍以騎射為主,而明軍一則應該是薩爾滸之戰中的浙軍--三眼銃和鳥槍輪流換位保持持續的火力,但這種戰術跟歐洲流行的槍斃戰術有很大的不同。

這圖應該更為出名,是出自於兵書對兵器使用--明軍對火器使用的態度就是保持火力的持續而非追求最大的火力輸出,於是三段擊神馬的就......所以很理解為什麼三眼銃在明末很流行

有時間在搬一些關於清朝對火器使用的資料,或者你們可以直接參考督公的答案......

中國為何沒大規模出現西方那種「排隊槍斃」式的火槍陣? - 知乎


火槍有,但是雙方都很少用,至於原因官軍用的火槍粗製濫造,會砸膛,李自成用的,哈哈就是繳獲官軍的。火炮呢,明朝官軍少部分準備有紅衣大炮就是葡萄牙人或者西班牙人在沿海製造賣往內地的。


不然努爾哈赤怎麼死的?


朱棣時期就已經大量使用火器了。那時候還有一支神機營。之所以明朝打得過蒙古鐵騎,就是有神機營的火力壓制。


相對於歐洲來說是比較粗糙的冷熱兵器混合水平

明軍前期擁有優勢,雖然質量低劣,但是數量多,還有部分進口火炮

登萊之亂以後後金軍逐漸趕上並超過明軍

農民軍用的比較少


推薦閱讀:

皇子有生母A,養母B,皇后C,等皇子即位成了皇帝,則誰是太后?
為什麼古代總是會有太后,妃子都比皇帝活的長?
在中國,為什麼很多時期都不允許私鹽?
古代中國真的沒有可能孕育出現代文明嗎?
如果有,真的不是一切皆有可能的那種可能嗎?

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神秘的王國?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