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種讓人很爽的學習方法?

為什麼總感覺學習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有沒有一種讓人很爽的學習方法,然後愛上學習?


一切不談效果的方法論都是耍流氓。

說到「覺得很爽」,就不得不提到獎賞迴路。「追求快感」是我們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的本能,多巴胺會驅使我們做「渴望」得到「獎勵」的事。我們要想讓學習的過程也變得「很爽」,就要主動尋求刺激獎賞迴路分泌多巴胺的方法。

先把結論寫在前面。只有「有成效」的學習才會帶來持久的快感。通過儀式感、給自己小的獎賞的辦法是必要的,但僅通過這樣的方式保持「學習的快感」是很難持久的。

對於有考試的學習,考試分數的是檢驗有無「成效」的直接標準;對於沒有考試的學習,個人能力是檢驗成效的標準。換言之,「考高分」與「能力提升」帶來的快感遠比「完成這個目標就給自己獎勵一塊巧克力」的快感要多得多。

所以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的重點其實是「如何高效地學習」,當然,儀式感、心態與技巧也是重要且必要的,但現在先來解決主要矛盾。

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學習帶給我的快樂大抵分為三個階段。從小學時 「這個問題大家都不會,只有我會,於是我覺得自己很特別」,到初中至大學時看到成績單與排名時數字帶來的成就感,再到參加工作以後真正享受學習的過程,享受獲取知識帶來的喜悅,享受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感,享受解決難題帶來的成就感,享受因為學習而得到自我提升

也許一開始你會「強迫」和「催眠」自己,讓自己相信「學習很爽」,但是相信有一天你會和現在的我一樣,單純地愛上「學習」這件事本身。

下面我就從自己的成長經歷及自我思考方面來和大家分享我是如何成為一隻熱愛學習的喵~

當我還是一隻小小人兒的時候,是媽媽牽著我的手,領著我一步步走進了「學習」這個新世界。之前在回答什麼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 知乎的「學習篇」中具體寫過。

小學一年級,媽媽就開始教我寫日記,告訴我「要寫下自己的心情」。當時手機還不普及,每天下午放學回家我都能看到媽媽在桌上擺放的留言條,內容一般是安排我在她下班之前完成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

每次生病的時候去醫院打吊針,針扎在手上以後媽媽都安慰我說「乖乖等我回來啊,我去給你買書了」,然後就出去了。如果同一病房裡有別的小朋友嚎啕大哭,我就和護士姐姐說我不要跟他們在一起打針,影響我看書了我不開心。因為生病的時候能買新書,於是覺得生病也沒有那麼難受了呢~

給你們看其中一次生病時麻麻給我買的書 (*^▽^*) ~後來她覺得我長大了,就沒有經過我同意送給了我妹妹。耐不住我心心念念的相思又給要回來了。只是我洗了手才肯讀的嶄新書回來卻成了這般模樣,嗚嗚嗚嗚……

家裡經濟最拮据的時候,一家人都不買新衣服,我因為還在長身體沒法穿前一年的舊衣服,就穿親朋好友接濟的衣服。即使這樣,媽媽依然沒有削減我買書的開支。

媽媽不會把書扔給我一個人看,而是會和我一起看。每天吃晚飯的時候我要向她複述今天看的書是什麼內容。比較有意思的內容我們倆還會一起討論,書里的人物為什麼要這樣做。我的語言表達能力與邏輯能力就是這個時候形成的。而且因為是以親子交流的形式進行的,完全沒有覺得是負擔。

她從來不逼著我學習,而是身教多於言傳。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媽媽開始考註冊監理工程師證——那時候她已經39歲了。一直到我上大學,這9年間媽媽共考上了註冊造價工程師、一級註冊建造師、註冊監理工程師、註冊水裡造價工程師、註冊水利監理工程師5個證。

她從不在房間里監督我學習,而是讓我學會自律。在投入學習之前,她會讓我先把桌面收拾整潔,與學習無關的雜物完全移出視線。只在書桌上擺放一杯白開水、文具和需要用到的書籍。每學習45分鐘,她就會叫我從房間里出來吃點水果什麼的,休息15分鐘,然後再投入新的一輪學習。但是那45分鐘的時間她要求我完全投入。之所以是45分鐘,是因為這個時段與學校學習每節課的時長是一致的。我在工作以後接觸一些關於認知心理學與「系統學習」的書籍時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在很小的時候用到了「番茄時間法」呀。

學齡前啟蒙到小學六年是我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媽媽在我身上投入了無數心血。在我最崇拜媽媽的年紀,她是我極好的榜樣。因為這個時段年齡比較小,也不會進行思考與總結,基本上能做到的就是「聽媽媽的話」。此時學習帶給我的快樂主要源於媽媽陪我一起閱讀時的親子互動、生病買書時的精神安慰、還有每次課堂上回答問題之後老師的表揚。(好吧我就是這麼膚淺的一個人)似乎想不到什麼更深層面的意義了呢。

人只有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才會開始進行反思。高中生活則對我產生了如當頭棒喝般的警醒。曾經每次都考滿分的數學課第一次聽不懂、跟不上了,老師已經講到了後面的知識點,我還糾結在剛剛講完的題目中。我曾經以為自己是因為「聰明」才取得的好成績,其實是好的學習習慣造就的對基礎知識的紮實積累,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更要命的是,我發現那些比我更聰明的同學,他們在我荒蕪又自大的時間裡早都超前學完了高中某些學科的內容。我陷入了失去掌控感的恐懼之中。

真相往往是並不美麗的。但是我很快意識到難過是並沒有用的,老師不會因為我難過就在下一次考試中給我高分。我分析了自身的優勢與劣勢:生物、化學和英語課堂內容消化後,抓緊課間時間完成作業就能保持現狀;數學和物理對我來說比較困難,需要比別人花更多時間才能理解接受;文綜科目因為高二分科時打算選理科,目前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為此我給自己制定的學習計劃是,儘可能在學校完成其他科目的作業;數學和物理每天要預習第二天的內容,要處理白天講過但是沒有完全理解的題目,還要完成當天的作業。這兩門課基本佔據了每天晚上8:00~12:00的學習時間。

一直自詡「熱愛學習」的我厭學了。聽著晦澀難懂的數學課和物理課,我的眼瞼愈發沉重。看到男生們為一道題在課堂上爭論不休,我卻只覺得睏倦。我開始意識到,人會對自己沒有掌控感的事情本能地逃避。我們總是習慣於呆在心理的舒適區,並且不願意向困難邁出一步。我開始意識到為什麼小時候自己愛學習——因為我覺得「容易獲得成就感」,而不是「付出了很多但是收效甚微」;而現在,我發現自己「投入了很多時間卻在原地踏步」——這應該也是大部分同學不愛學習的主要原因吧。

當持久地得不到獎勵時,我們就會對這件事失去興趣。獎賞迴路使我們有「追求快感」的本能,當我們意識到這件事可能很難有收穫時,它就變得索然無味。但是事情又不得不做,於是我們就安慰自己「等等再做吧」,就這樣患上了拖延症。

逃避問題不會使你獲得長久的快感,反而會將你推向深淵!

我開始改變自己的學習策略。首先要走出心理的舒適區,停止「等等再做」「現在這樣也不錯」的想法,克服畏難情緒,強迫自己相信「數學和物理其實也沒那麼難,別人都能學好我一定也能學好」這種鬼話。然後開始著手於找到自己「覺得困難」的原因。自己不會做的題,通過問同學和老師得到了答案,一定要重新算一遍。我還會多一做一步,捋出來究竟是哪個知識點讓自己困惑了,把自己「不理解」或者「繞進去」的原因完整地記錄下來,然後換一種顏色的筆在下面寫下自己理解之後它的含義。

這個做法非常有必要。我們在練琴或者背課文的過程中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一首曲子最難的部分花很長時間彈會了,但是一段時間不練下次撿起時,會先忘記最難的部分;一篇古文最拗口的段落花了很長時間背會了,一段時間之後,最難的地方最先被遺忘。

每個周末,我會對本周「不理解的知識點」合集進行複習,只看不理解的原因,問問自己,這個「當時已解決的問題現在是否還困擾我」?如果很難回憶起,再看下面記錄的注釋。

每道不會做的題目都這樣解決,然後就會驚奇地發現,原來自己不會做的很多題本質都是一樣的呀!只要解決了這個知識點的理解問題,一串相關聯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高考的知識點畢竟是有限的,我用這個方法進行整理,然後反覆記憶,雖然數學和物理依然學不到優秀的程度,但是至少不會再給我拖後腿。

我才不會因為「很多不會的題」而覺得「學習很爽」,否則也不會厭學了。這個時段學習對我的激勵一方面來自於成績和排名本身——我的努力終於還是有回報的,另一方面,來源於「啊這個問題終於解決了,心裡的大石頭又少了一塊」的如釋重負。最多算是「痛並快樂著」吧。

終於熬到了高考。遵從父母「好找工作」的建議,我填了一個讓全班同學大跌眼鏡的志願——是的,如你們所見,我學了電氣。高中時候物理和數學已經虐我很慘了,然後我又選了一個四年間所有課程都建立在這兩個基礎學科上的專業。大約應該沒有比這個更抖M的決定了吧。

我們再回顧一下,「小學時候媽媽教給我如何學習」吧。

在投入學習之前,她會讓我先把桌面收拾整潔,與學習無關的雜物完全移出視線。只在書桌上擺放一杯白開水、文具和需要用到的書籍。每學習45分鐘,她就會叫我從房間里出來吃點水果什麼的,休息15分鐘,然後再投入新的一輪學習。

通常我會在學習前練上1小時鋼琴,大學以後沒這個條件了就是認真寫一頁字帖來幫助自己靜心並很快地投入。整潔的桌面會讓自己覺得「學習」是一件「神聖而令人愉快的事」,而休息的15分鐘里吃東西總是讓我感到滿足。

這很重要。我們的大腦很難做到長時間專註於一件事,一次性持續的時間越久越容易懈怠。在完成一個時間段的學習後,我們需要做一些簡單的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來放鬆自己,以便在下一個時段能夠保持高效。比如說用15分鐘時間站起來接杯水,去一下洗手間,或者刷刷知乎,回復微信等等——而在專註學習的時間裡我們必須做到不碰手機。我們需要把注意力放在過程上而非結果上,專註於「預習」、「完成作業」或者「複習」本身,而不是去想「這樣我會考高分」。

相鄰的兩個時間段可以更換科目。比如說高中的時候第一個45分鐘先用來寫數學作業,第二個45分鐘用來學習英語(對於我應該是物理)。交替科目會減少持續專註於一件事帶來的疲憊感,「給大腦放個短假」。

每個時間段只用來做一件事,一心多用會使自己迅速陷入疲勞。「一邊聽歌一遍寫作業」的命題與這個觀點並不矛盾,因為你的全部注意力都被「作業」所吸引,音樂只是作為環境聲出現。

說到高效學習,有必要把我在剛剛那篇文章里的內容再重申一遍。學習專業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構建知識圖。

作為鋪墊,我們先來了解幾個概念:

圖論:組合數學的一個分支。運用直觀圖形、數學方法來研究圖及網路的組合關係。它的研究對象,是圖以及網路的結構,即具有「點」與「線」之間二元關係之系統的數學模型。系統的元素,看作為「點」,元素間的某種結合關係,看作為「聯線」。(《簡明數學詞典》)

圖的定義:圖G=(V,E)是一個二元組(V,E)。集合V中的元素稱為圖G的定點(或節點、點),而集合E的元素稱為邊(或線)。

樹的定義:聯通無迴路的無向樹,簡稱樹。樹是n(n&>0)個結點的有限集T,其中有且僅有一個特定的結點,稱為樹的根。當n&>1時,其餘結點可分為m(m&>0)個互不相交的有限集T1,T2,……Tm,其中每一個集合本身又是一棵樹,稱為根的子樹。

喵在以前的一個回答寫過自己是如何在入職以後掌握業務知識並且對這個體系進行了簡單優化的。把每一個知識點看作獨立的點,知識點之間的聯繫看作線。由一個知識點聯繫到另一個知識點,並形成一個知識網路,這個過程就是搭建知識圖。類似地,如果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是兩兩之間有聯繫,沒有形成一個閉環網路,由一個知識點發散為多個知識點,這個過程就是搭建知識樹。

用小學語文老師教過的8個字來代替上面那段話,叫做「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中學時候我們去買教輔書,很多教輔都會提供一個「知識體系」,用各種大小的花括弧把教科書上一個一個標題括在一起。看上去很拉風,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其實這是我們最早接觸到的圖論了,只是那個時候沒有接觸計算機科學與離散數學,不知道它有這麼高大上的名字罷了。

為什麼教輔書上的「知識體系」沒有用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只有你自己參與到搭建知識圖的過程中,才能清楚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個圖才是真實地存在於你的腦海中的。如果是別人總結好的內容直接拿來用,對你來說和整整一本教科書里的文字元號並沒有什麼區別。

並不是圖論不好用,只是你沒有親自動手建這個圖罷了。

規則約束了你的行為,同時也禁錮了你的思考。我們要了解工具,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是工具的主人,工具是為我們服務的,我們並不應該被它牽著鼻子走。

下面還是以我所學的專業課為例,說明怎樣構建知識圖和知識樹。

教材是《電能系統基礎》2013年7月第1版。下面給出的這張圖是電力系統中電壓調整方式,書中的順序是在第7章出現的。在構建知識圖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教材中是怎麼寫這部分內容的:

一大段話對嗎?看起來很累。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過電力系統潮流計算、會簡化等效模型、學過架空線路等效模型的電壓降落方程。我們來看一下這些知識點可以怎樣構成一個圖。

K為變壓器變比,VL是負載端電壓(即為所求),VG是發電機端電壓,P是有功功率,Q是無功功率,R是電阻,X是電抗,U是研究線路範圍的末端電壓。根據電壓降落公式,潮流計算歸算到高壓側,可以推出圖中負載端電壓的公式。由這個推導公式我們可以看出改變不同參數對負載端電壓的影響,在圖中都用箭頭標註出來了。甚至能得到比教材中還要全面的方法。

類似地,這張圖展示的是電網中節能降損的措施。看起來是一道死記硬背的簡答題,其實也是由公式推出來的。理論基礎是第三章學到的電路損耗公式。

還有高壓空載長線路線路首末端電壓高低的經典問題,可以拆解為三個條件構建模型進行分析。

一個方便理解與記憶的小技巧是,對於書中直接給出的公式,可以自己在旁邊簡單地寫幾步推導過程。其實電學裡幾乎所有公式的基礎都是在之前的課程里或者是這門課一開始的時候出現過的。

還是說電力系統調壓方式中的調整變壓器分接頭調壓,書中給出的公式是U1max=U』max?U2N/U2max,直接看這個公式很容易被繞進去,雖然它只有4個變數,然而這4個量簡直都是同一個親媽生的……我們不妨依然轉化為等效模型,根據變壓器變比相同這一條件給出一個比例等式。我在圖中用粉色標註了哪一個量分別是怎麼得到的,哪一個量是待求的。

其他學科同理,比如說學電力電子的時候,第一章先講的是大功率半導體器件,其關聯學科是一年前學過的《模擬電子電路基礎》,這些元件的特性與普通半導體器件既有類似又有不同。如果模電學的比較好這個部分就很容易理解。講整流電路的時候,三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三相橋式全控整流電路、單相橋式全控整流電路都是以單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為基礎的。其電路結構、觸發導通波形圖、加續流管以後的特性,都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如果單獨記憶的話,很快這些內容就在腦海中成了一團漿糊。這時候可以以單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作為知識樹的根,其他三種整流方式作為知識樹的葉,利用學習編程時繼承與派生的思路去理解、記憶。這是同一章節內不同知識點的小樹。把它放大到整本書,整流、斬波、逆變、調壓各有什麼特點,之間有什麼聯繫,可以構成電力電子這門課程的知識圖。

類似地,繼電保護中電流保護、距離保護、輸電線路縱聯保護、電力變壓器保護、發電機保護、母線保護也可以列出相應的圖和樹。

電機學中的同步電機與非同步電機,凸極機與隱極極……

總結一下本篇文章的內容吧。

只有「有成效」的學習才會帶來持久的快感,通過儀式感、給自己小的獎賞的辦法是必要的,但僅通過這樣的方式保持「學習的快感」是很難持久的。

「有成效」的學習,一方面來源於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來源於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學習習慣部分,我介紹了小時候媽媽對我的教育,講了具體的做法;而在學習方法部分,我給了一個關於此方面更加詳細說明的文章鏈接,並且以電氣工程專業課為例介紹了如何對知識點進行總結概括,通過搭建「知識圖(樹)」來完成知識點之間的融會貫通,達到最好的理解與記憶效果。

寫了好多,累死小貓了。看我寫的這麼認真,不如關注一下我吧~如果覺得有用的話,記得給喵點個贊呀~


謝腰。

小夥伴經常在微信的後台,跟曾少詢問如何高效學習的方法,雖然我之前陸陸續續發過不少文章提到了這個話題,但是依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也有一些人帶著譏諷的語氣來問,自己年紀輕輕就輟學,現在不也混地挺好的,從他的字裡行間,我可以得出他對於讀書十分鄙夷,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會說說秉持「讀書無用論」的人,他們的理論依據,究竟來自於哪裡。

好,以下是正文!

1,大腦只喜歡快准狠的多巴胺獎勵

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在白鼠的腦袋裡插根電極,然後在它生活的籠子里按上一個踏板,只要它踩一下踏板,電極就會刺激白鼠腦中可以產生多巴胺的區域,使它感到相當愉悅,最終的結果是,白鼠不停地踩踏板,接著不停地受到多巴胺獎勵,最後活活「爽」死。

做為萬物之靈長,我們一直以擁有思考能力為榮,但說實話,在可以立刻得到快感,也就是所謂的多巴胺時,我們傾向於放棄思考,轉而安於現狀。

為什麼那麼多學生在學生時代,選擇抽煙、酗酒、逃課打遊戲、談戀愛,甚至早早輟學去打工,就為了賺那兩三千的工資?

因為相比於讀書和學習,抽煙和喝酒,都能在短時間內獎勵學生足夠的多巴胺,他們一旦提前享受到了這滿滿的快感,就更有動力去抽煙和喝酒,於是就形成了一個負循環。

進入社會,這種一味追求多巴胺獎勵的行為,已經愈演愈烈。

文章的標題要足夠挑撥人心,不然我們是不會點擊的;而且字數不能超過500個字,否則就立刻評論「太長不看」;段子手和短視頻盛行,滿足的都是人們越來越短暫的耐心......

所以你可以在公交或者地鐵上看到這些畫面:

絕大部分的人,抱著手機不停地在各種軟體上切換來,切換去,即使偶爾點開了一篇文章,發現字數太多,或者比較有深度,都帶著很不耐煩的語氣抱怨說:好沒意思,看得好累,還不如刷刷搞笑的短視頻或者頭條新聞呢!

多巴胺的刺激一旦上去了,就很難再下來,這跟古人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其實是一個道理。

玩王者榮耀入迷的人,你叫他立刻進入學習的狀態,可以說是非常難,除非deadline臨近,或者有更大的刺激源出現,比如要去追求學霸型的女神,自己就能從高刺激的狀態(打農藥)轉向更高的刺激(追求女神)中去,不然真的非常難,巨難,超難。

最近公眾號流行這樣的一篇文章:「男朋友打翻了我的神仙水,給了幾十塊叫我重新買。」,說實話,曾少對於這種只負責挑動情緒,不做任何分析的雞湯文是非常鄙視的,但沒有辦法,因為這種雞湯文有極大刺激多巴胺分泌的特點,所以閱讀量10W+,是分分鐘的事情。

不是曾少有多麼特立獨行,而是這樣的文章,如果一名剛剛畢業的女孩,就沉浸其中的話,很快就會營銷號給成功洗腦,他們不斷給你灌輸應該怎麼樣去精緻生活,不管你現在的收入水平有多麼拮据,多麼困難,仍然要你去追求不切實際的消費。

當你不斷地按照他們給出的消費水準生活時,要麼經常裝修出租屋,要麼花大錢去買一個包,要麼來幾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那你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的多巴胺分泌水平,已經如同火箭般,硬生生地被營銷號給拔高了。

上天的感覺,通常是非常爽快,但要下來,可沒有那麼容易。

2,留意你的學習狀態,不斷加以複製

那沉迷於可以即時得到多巴胺獎勵的人,應該怎麼樣才能進入學習狀態?

我的建議是,留意你自己的學習狀態,在學習力爆棚的時候,一定要記下當時的情境,以便可以在低谷的時候,可以成功加以複製。

在很多人的眼裡,學霸都是神一樣的存在,每天都精神滿滿地去學習,不知疲倦,心情也不會有任何起伏。但實際上,即使是文壇老司機,自己對於自己管控,也達不到神一樣的高度。

不信?我們來看看胡適先生在《胡適留學日記》是怎麼記錄的:

7月12日

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 《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打牌。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我相信胡適先生之所以敢如此拖延,不自律的原因,是他經常性地記筆記,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情境之下,生產力可以達到最大化,此時此刻的拖延,完完全全可以在將來彌補回來。

這也是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區別之一。

所以,我建議在學習的過程中,即使你極度沉迷於玩遊戲,打農藥,也希望你在每一天結束前,能夠花點時間審視一下自己今天的學習狀態,如果偶爾有一天學習爆表,你就要特別留意造成爆表的原因。

是老師不經意的一次誇獎,滿足了你的虛榮感?是今天沒有帶手機去自習室,專註力不會被分散?是因為回家看到爸媽那麼辛苦,心底有點內疚,於是讀了點書?

只有通過不斷回顧,你才能知道自己為什麼能夠進入學習狀態的原因,然後,你就只需要通過對這個原因,不斷加以複製就行了。

這可以說是閃光點的不斷重現。

3,建立專屬於你的外部大腦,減少認知負擔

好,我假設你是得到老師的誇獎之後,才會去努力讀書的,於是你準備第二天好好複製下這成功的經驗,但在聽課時,發現有太多的東西需要記下來,而自己的腦袋容量又有限,記不得了那麼多,一遇到這種情況,你往往會心生怯意,接著就放棄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你過多兩年,依舊是個loser。

但如果你知道如何去建立自己的外部大腦,減少因為上課的時候,需要在短時間內佔用大量認知的話,那你往往能夠不斷堅持下去。

建立起自己專屬的外部大腦,可以選擇以紙質版的形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做讀書筆記,也可以選擇電子版的形式,利用各種記筆記的軟體,實現關鍵內容的準確輸入,以便將來可以隨時查閱和分享。

當自己的筆記記錄下來之後,我有一個記憶的技巧分享給大家,就是在每次記東西的時候,要做到讀一次,閉上眼睛至少回憶三到四次。

例如你現在讀到「認知失調」這個心理學概念,當你完整地看了這個名詞的解釋之後,試著閉起眼睛將這個概念回憶三到四次,這樣你會比之前記得牢固許多。

至於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你可以想像當第一次記某個概念的時候,你腦海中記憶的河流,就有了這個概念專屬的小溪,當你再把這個概念給回憶三到四次時,這條小溪就不斷拓寬和加深,以至於成為了一條河流,這樣在很長的時間內,這條河流都不會斷流。

這也是為什麼我高中的時候,文科之所以那麼厲害的原因。

4,激發你內心的情感,找到持續學習的動力

複製學習狀態和建立外部大腦,其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不難,畢竟這兩個行為,你只要一天的時間,就能完成。

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如何才能堅持下去,才是最令人頭疼的問題。

越長大,就越知道人之所以長時間堅持一件事情的原因,不是他內心有多少渴望成功,而是他清楚,自己一旦失敗後,會是怎麼樣的一種結局。

據我所知,很多人之所以成為學霸,是因為自己除了學習可以實現逆襲之外,已經不存在什麼其他事情可以讓他看到希望,他害怕自己學業失敗之後,會回家干農活,在無數個重複且單調的日子裡,慢慢忘記自己曾經也是一個熱血少年。

不努力,他只有死路一條。

對於失敗的恐懼,這強烈的情感,一直盤旋在他的腦中,進而刺激他的行為——不斷學習。

情感可以改變和增強一個人的行為。

忘了是什麼時候看過這個故事:

一個去農村支教的城市老師,對於農村的孩子不讀書,想盡了各種各樣的辦法,都無法奏效。直到她找到了一個機會,把學生都帶進了城市,去感受都市的繁華和生活的豐富多彩,一和農村的閉塞落後相對比,一些學生因而產生了極大的學習情緒:只有努力讀書,走出大山,才有資格去追逐更美好的生活。

你所恐懼的事情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你渴望不斷讀書和精進?又是什麼樣的緣由,讓你在大冬天的早上,不顧寒風刺骨,依舊跑去背單詞?

找到那個原因,也就找到了你精神的支柱。

5,拆解和組合,學會傳授給其他人

之前在知乎上看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有些學霸那麼擔心教別人?有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因為有些學霸認為知識的總量是不會變化的,一旦教會了別人,別人也可以像自己一樣,甚至超過自己。」

當然,學霸沒有義務去教會其他同學,但如果轉換一下思維,把知識視為總量不變,轉變成知識是可以在教會別人的過程中,通過拆解和組合已經學習到的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或許能達到雙贏的效果。

人的記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工作記憶,即我們通過接觸周圍環境的事物,並加以注意,短時間內存儲在大腦中的記憶,如你今天在我的文章中學到「認知失調」這個概念;而長期記憶是一個存儲你關於世界的事實上知識的巨大倉庫,如現在問你地球有幾個大洋,有幾個洲,你會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學霸可以在教會他人的過程中,從長期記憶裡面提取出有關的知識點,加以拆解和組合,從而使這些知識在工作記憶中,得到鞏固和提升,從而加深了對這些知識的認識。

同時,檢驗對一個知識點把握是否透徹和正確的一個標準是,你能不能用一句簡短的詞語來描述這個知識點,如果能,說明你已經掌握地足夠充分,如果不能,那你很有可能陷入了「假裝學會」的盲區。

所以,不要吝嗇你的知識,遇到合適的人,就互相取經吧。

6,利用外部環境帶動自己,減少認知的佔用

很多人往往忽視情境的作用,覺得學習是屬於個人自身的問題,自己不讀書,還能把這責任推脫給誰?

但實際上,情境往往會對一個人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人希望自己和周圍的人保持一致。

你可以試想一下,當你進入一個周圍的人都在努力學習的外部環境中時,你自己如果不讀書,肯定會成為異類,而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承擔做為異類帶來的心理壓力,所以這個時候,迫於外部環境的力量,你往往會拾起書本讀起來。

知乎之前有人提過這樣的一個問題:相對比於家里或者宿舍,為什麼到教室去之後,人會情不自禁地想要讀書?

高票回答大概的意思是,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只是一個人在場的話,他往往會以隨意和舒服為主,而如果到了一些公眾場合,那他就成為了社會人,需要特別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和他人一致。

所以,你可以想想這樣的一個畫面,你自己在宿舍或者在家裡的時候,想以什麼樣的姿勢學習就以什麼樣的姿勢學習,躺著,卧著、趴著都行,只要你樂意,在孤身一人的情況下,你往往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和警惕,因而導致你學習效率低下。

而到了教室、咖啡廳、圖書館,因為不止你一個人在場,別人偶爾會把目光投注在你身上,所以你不能為所欲為,畢竟你還得維繫下自己個人的形象。

為什麼很多家長不惜花重本,也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好一點的學校去讀書?

因為只有學風優良的外部環境里,才會存在大量愛讀書的人在場,進了這樣的學校,這個孩子很有可能會被其他同學給同化。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請你到教室、咖啡廳、圖書館去讀書,效率會比你在宿舍或者家裡,要高出許多。

好,我們來溫習一下高效學習的重點:

  1. 管控好自己的多巴胺分泌水平
  2. 留意你的學習狀態,不斷加以複製
  3. 建立專屬於你的外部大腦,減少認知負擔
  4. 激發你內心的情感,找到持續學習的動力
  5. 拆解和組合,學會傳授給其他人
  6. 利用外部環境帶動自己,減少認知的佔用

學到了這些有什麼用?

你可能也會這麼問,畢竟在一個尋找多巴胺持續高漲的今天,想要靜下心來讀一篇長文,對於很多人來說,實在是難如上青天。

有這樣的時間和精力,不然刷刷微博熱榜,看看頭條小火山視頻來得爽快。

但我相信,總有一些人,會為了發現一些新知識而高興不已;會有一些人,在獲得新理念的時候,會如同發現新大陸一般,歡呼雀躍;也會有一些人,在探索知識邊界的同時,發現自己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已經脫離原來的框架和桎梏。

找到這些人,和他們做朋友,其實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希望對你們有用!


這個回答將會分成兩個部分。

part1從宏觀上講,part2從細節上講。

此回答2000字,預計閱讀時間5min,值得閱讀。

如上圖所示,斯科特.楊(Scott Young)在《如何高效學習》(Learn More,Study Less)中把高效學習的關鍵分成上面五步。

順帶著介紹一下Scott Young此人,他應用了自己發明的這套學習方法,10天學完了線性代數,1年學完了4年MIT(麻省理工學院) 的課程。

OK,來點儀式感。膜拜一下學霸。

1、 能量管理

他分析發現自己保持學習的高效率具有以下特點。

(1) 管理體型

a. 每日運動,保持體型,不熬夜。

b. 每周休息一天

(2) 絕不拖延

建立每周和每日目標

(3)類似的工作批量完成

(4) 有組織

2、時間控制

@梁豆子 在上面舉了一個例子

柳比歇夫的某日工作時間表。

實際上,不僅僅柳比歇夫有這個習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是一個自律的典範。每日10點睡覺,4點起床,跑步吃早點後,打開電腦固定每天寫10頁字。這種高強度的時間控制是他穩定輸出作品的保證,而反觀其他天賦型作家,往往一本驚世之作後再無建樹。

而在實際操作中,我發現絕大多數人的每日計劃日程都完不成。以前我和許多人一樣很焦慮,老想著今天的學習或者工作計劃沒有完成,其實大可不必。

完全做到當日的時間安排表才是不正常的。

心理學中上有個定律叫墨菲定律」(Murphy"s law),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在股市裡散戶的追漲殺跌把這一定律表現得淋漓盡致。恩…或者說表現得慘絕人寰…

主要內容: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這樣的: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此處by百度百科)

為什麼計劃總是完不成,墨菲定律的第二條闡釋了,所有的事兒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說點題外話,這個定律也適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你炒股,認為股市裡的錢很好賺,買入了一隻橫盤的股票,並且渴望它上漲,害怕他下跌。根據墨菲定律的一三四條,炒股沒有表面那麼簡單,上漲的到來會比你想像中的久,如果你害怕它下跌,那麼它就更有可能下跌。

知道為什麼股市裡面一賺二平七虧損了吧。

對大部分人來說,想靠炒股實現財務自由...

但是一個不錯的時間管理還是可以做到的。

3、習慣養成

據研究,大腦構築一條新的神經通道需要21天時間。所以,人的行為暗示,經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而90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習慣的形成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一7天,這個階段你必須不時提醒自己注意改變,並刻意要求自己。因為你一不留意,你的壞情緒、壞毛病就會浮出水面,讓你又回到從前。你在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的同時,也許會感到很不自然、很不舒服,然而,這種「不自然、不舒服」是正常的。

第二階段:7—21天,經過一周的刻意要求,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你不可大意,一不留神,你的壞情緒、壞毛病還會再來破壞你,讓你回到從前。所以,你還要刻意提醒自己,要求自己。

第三階段:21一90天,這一階段是習慣的穩定期,它會使新習慣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這個階段,你已經不必刻意要求自己,它已經像你抬手看錶一樣的自然了。

如果你使用此法失敗了,如果你聽過了卻沒有切實改變,請你彆氣餒!切記,潛意識只有在習慣成自然之後,才能任你隨意驅使,你可能還沒有了解持續的力量,你要有耐心,務必堅韌不拔。

但是,很多的壞習慣,由於你以前不止90或100次的暗示甚至更多的是親自實踐,已經根深蒂固了。所以,你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但方法很簡單,就是你重做一次。(By 搜狗百科)

4、5其他

這裡就一筆帶過了,批處理就是將同類似的事情,一次性處理,如收納衣櫃,洗衣服,洗鞋子之類。

自我處理,是總結自身得失。

------------

PART2

從細節上來說,學習的過程即類似於計算機輸入,處理,輸出的過程。

a.一次學習開始的時候擁有儀式感

如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學習,可以是家裡的書房也可以是大學裡的圖書館。

每次開始前,將準備工作做好。如擦拭眼鏡,將書桌整理潔凈,書本或者kindle擺放整齊。

b.學習過程中,可以每一小時固定出10min休息,開始下一階段,如果是比較枯燥的學科,如高數,數電,模電等,換一門學科學習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糟糕情緒。當然如果是小說,或者喜歡的學科,那就想學多久學多久啦:)

c.題目中有一個詞語叫做爽,爽的根本原因在於正向反饋。從短期來看,可以用某個獎勵激勵自己,但短期激勵雖然有一定作用,但難以持久。(加粗免得你們說我偏題)

從長期來看,加薪升職或者一張滿意的成績單都是很好的長期目標。長期目標一般長期有效。

就如同知乎的V寫回答,用戶的點贊和關注對答主的正向激勵。(寫了兩個小時….看到這兒是不是該關注我給我正向激勵呢:)

其實一個人的學習習慣有先天的智商影響,更有環境的促成。例如很多國學大師都出自書香門第,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子女最好的老師。讓子女耳濡目染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是不是也是很爽的學習方法呢?

最後來一句席捲quora打臉讀書無用的雞湯:

When I was a child I ate a lot of food.Most of it』s long gone and forgotten.But,certainly some of it became my very bones and flesh.

「當我還是一個孩子時,我吃過許多東西。

它們已經遠去,埋沒在我的記憶中。

肯定的是,它們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

閱讀對人的改變也是如此。


http://weixin.qq.com/r/kS24oPHEBax6rbXD93iD (二維碼自動識別)

目前創作重心已移步公眾號:暢先生說(ID:betterlife2019)(公眾號可見個人微信)公眾號福利1.公眾號後台回復「辭彙」可獲得美國國家語料庫的最高頻2W辭彙。2.公眾號後台回復「大學」獲取來自頂尖法學院學長的建議,迷茫的大學生必看。

在拼盡全力與世界交手的同時,也請你好好地對待自己。我在這裡等你來。


怒答,長文乾貨。

在寫這道題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定義一下什麼是「爽」。

「爽」,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是「舒服,使人感到愉悅」,放到這道題之下我個人覺得可以把它定義成「快感」,能把學習學出快感,也可謂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之一了。

而把這種境界量化成一種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到底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

當然是有的,我把它們整理成如下內容,並且歸納成一個系統,全文長約3000多字。

這個系統里包含了六種學習方法,也是答主一直在堅持用的,涵蓋了學習的前中後三個階段,並且親測高效可靠,建議大家在閱讀的時候不要跳讀,閱讀時間大約三分鐘。

只願這些經驗方法也能對你們有所幫助。

————————正文分割線————————

在這篇回答的開頭,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覺得自己在做哪些事時是最能獲得快感的,而你又覺得這種快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比如,同樣是讀書,你為什麼對武俠玄幻小說全神貫注地讀兩三個小時而不覺得累,但是一看單詞書專業課教材就覺得渾身難受很難沉浸其中?

這裡面其實包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邏輯,因為你在看武俠小說的時候,你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每章的情節和懸念以及趣味性會推著你繼續閱讀,為此你可以刻意跳過一些描寫,自動腦補一些場景,甚至一目十行,這其間你的大腦對這些文字的處理是連貫的、一氣呵成的。

(或者反過來想,如果這些武俠小說全部變成繁體豎排的,而你又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的話,你還能像平常那樣讀得連貫順暢嗎?)

但是,當你再看專業書的時候,就很難保持上面的專註度了,因為教材書的知識密度大,有效信息點又多,你很難像讀小說那樣一目十行,無法連貫起來,其間的知識盲點還會對你的閱讀形成阻礙,消耗你的注意力,所以很難有那種「爽」的感覺。

再比如打遊戲,很多人能在電腦前一打遊戲就是一下午,或者通宵開黑也不覺得累,但是讓你坐在電腦前絞盡腦汁寫論文或者敲代碼時就很難有快感,因為你會發現遊戲中的反饋都是及時的、量化的,包括打一個boss爆的裝備,每個等級習得的不同技能,拿到五殺後受隊友的膜拜……

這些及時的反饋會帶給你一種被認可的快感,從而在心裡產生了那種「爽」的感覺,而相對而言寫論文或敲代碼的反饋周期較長,很容易就丟失了你的注意力。

所以綜合上述經驗,我們會發現幾條很有意思的「爽點」:

第一, 做你熱愛的事最爽。

第二, 有實在而及時的反饋最爽。

第三, 利用這些反饋促進良性循環最爽。

我依據以上這些關於「爽點」的規律,再結合自己學習的經驗,製作了一套可供大家參考的學習方法,其中包括學習前、中、後以及檢測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可以結合一起用,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點進行嘗試,親測有效。

A.學習前:

  • 定計劃,羅列目標清單。

你可以按照一周或者一個月為單位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學習任務,並且量化到具體的某一天。

定計劃的目的不是為了束縛自己,而是為了在大體的方向上不出問題,在一張白紙上記下你當天所要完成的任務,每完成一項就用不同顏色的筆劃掉,任務內容不必寫得太細太雜,自己看得懂就行,然後有了明確目標後不斷做減法,直到把當天的任務完成。

  • 保持學習的儀式感。

說是儀式感,不如講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暗示,你在心裡暗示自己馬上就要進入一種嚴謹而專註的學習狀態,並為此提前做好準備。

第一步,把可能學習中用到的工具提前準備好,其中包括你要看的書、必要的文具、鐘錶、飲用水、一張A4白紙(後面我會講有什麼用),然後放在桌子一字排開。

第二步,看看鐘表上的時間,並在心裡規划出接下來學習的大致時間長短,以及學習任務的大致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第三步,選擇你認為最舒服的學習姿態,深吸一口氣,使自己的內心儘可能地平靜下來,然後帶著一種期待和喜悅,看好時間點,翻開書本,安靜地進入學習狀態。

(A4白紙的作用在於,在你學習過程中如果突然想到什麼重要的事,且完成時間超過兩分鐘,可以隨手記在身邊的白紙上,然後在休息期間統一完成)

B.學習中:

  • 番茄工作法

以25分鐘為一個番茄工作單位,每完成一個番茄,休息一小次,每累計完成4個番茄,休息一大次。把學習上的大任務劃分成小任務,分而治之,集中精力堅持6個25分鐘顯然比連續學習4個小時容易得多。

但是要注意,使用番茄時鐘法要因人而異、因任務而異,找到適合自己的時間長度(答主本人是30分鐘一個番茄),靈活處理。

一般來說,番茄時鐘法適合那些容易拆分,並且有明確目標和界定的任務。

關於番茄時鐘學習法在我的另一篇回答中已有詳細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有沒有一種讓人慾罷不能的學習方法? - 知乎)

  • 自我激勵法

在完成那種大的、時間跨度長的,並且沒有明確界定的任務,自我暗示和激勵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比如你要準備一個資格證考試,在複習期間可以用這樣的心理暗示激勵自己:現在好好準備考試,等考試結束之後一定要找自己的朋友們出去大吃一頓。

這種自我暗示激勵的方法可以貫穿在你的整個複習任務中,也算是一種特意為自己準備的驚喜

C.學習後:

  • 柳比歇夫時間統計法

柳比歇夫是前蘇聯著名的昆蟲學家,他在26歲時獨創了一種「時間統計法」,通過記錄每個事件的花銷時間,通過統計和分析,進行月小結和年終總結,以此來改進工作方法、計劃未來事務,從而提高對時間的利用效率。

期間他不斷完善這一統計方法,並且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簡而言之,這套時間記錄法的核心就是記錄你每天的「純粹工作時間」,即你真正拿來工作的時間

如上圖所示,這是柳比歇夫本人在1964年某天的時間記錄表,裡面細緻地記錄了他當天的純粹工作時間,使用柳比歇夫時間記錄法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儘可能地記錄精準,選擇適合自己的記錄方式,不要過度追求完美,可與番茄時鐘法搭配使用。

等你堅持一段時間後就可以做二次統計,就能計算出自己一天能專註的總時間是多少,能不間斷地持續專註的時間上限是多少,以及怎樣去調整改進。

D.檢驗學習效果

  • 費曼技巧(使抽象具體化)

這是由著名物理學家費曼發現的技巧,也是一種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好辦法。

關於費曼技巧的發現,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據他本人的原話所說: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書》,父親常讓我坐在他的膝上,給我念裡邊的章節。比如有一次念到恐龍,書里說,『恐龍的身高有 25 英尺,頭有 6 英尺寬。』
父親停頓了念書,對我說,『唔,讓我們想一下這是什麼意思。這也就是說,要是恐龍站在門前的院子里,那麼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腦袋湊著咱們這兩層樓的窗戶,可它的腦袋卻伸不進窗戶,因為它比窗戶還寬呢!』
就是這樣,他總是把所教的概念變成可觸可摸,有實際意義的東西。
我想像居然有這麼這麼大的動物,而且居然都由於無人知曉的原因而滅絕了,覺得興奮新奇極了,一點也不害怕會有恐龍從窗外扎進頭來。
我從父親那兒學會了『翻譯』——學到的任何東西,我都要琢磨出它們究竟在講什麼,實際意義是什麼。」

後來,費曼依據這個來自於他父親的經驗發現了「費曼技巧」,簡而言之,就是讓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用你已經理解的東西去掌握你未理解的東西

以上就是所謂「費曼學習法」的具體步驟,但是就我個人而言,「費曼技巧」其實可以換個角度理解,即你要把自己當作老師(可以是假裝,也可以是真的傳授),把學習的內容當成學生問的問題,甚至可以想像成是你喜歡的異性朋友在向你詢問,想像這時你該如何去回答或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使用「費曼技巧」其實也是自己檢驗學習成果的過程。

你要考慮自己如何給學生講演這個問題,才能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其深刻內涵,看懂了不代表你會了,只有你能講出來才是你自己的

這個技巧甚至還可以作延伸,回憶你看過的某本書或某篇paper的脈絡,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的?最能抓住你的核心點是什麼?文字有沒有值得改進的地方?如果是你,你又會怎麼寫

寫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疑問,我只要做到前面的幾點就夠了,幹嘛還要費勁心思去檢驗自己呢?

其實這裡涉及到一個很顯然但是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那就是,你的知識水平的提升和你完成了多少學習任務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可能你一天能完成十幾個番茄,但是那些任務當真成為你的知識儲備了嗎?那些知識你真的會靈活運用了嗎?把單詞看許多遍就真的會背了嗎?

懂了這個道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費曼技巧」會受到那麼多人的追捧,而我們又為什麼要用它去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以此促進學習上的良性循環了。

———————分割線————————

以上四個部分六個方法即是我個人使用過的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但是還是有必要強調的是,學習方法這種東西因人而異,再好的方法,如果不去自己親自實踐也只是一紙空談

本文全文長3400多字,我花費了整整3個小時去編輯回答,期間沒有使用番茄工作法,也沒有走神,因為我知道這篇回答寫下來會幫助許多需要它的人,而你們的反饋是我寫這種純乾貨類文章最大的快樂了,所以收藏的時候別忘了贊贊哦

嗯,最後為了湊足3500字的整數,請容許我多加一句自己的口號:

關注豆子,每看7個故事或者段子穩定收割一篇乾貨,我們一起召喚神龍hhhh。

@梁豆子 的相關回答:

閱讀分享:我們現在怎樣讀「經典」? - 知乎專欄

美好的文字是什麼樣的?

你堅持過哪些細小的好習慣?

想寫純文學小說,但感覺自己不會編故事,但思辨能力較強,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豐富的閱歷在未來能不能彌補? - 知乎


不知道為啥原答案被知乎刪了,無所謂,我再回答一次!

請大家耐心看完全文,至少能給一條新的思路,覺得不錯順便點個贊就更好了,哈哈。

因為很多人總是在心態差、身體狀態差的情況下強迫自己進行學習,越學越難受,這種情況下豈能感到爽快?

大部分人的學習,基本上就是枯燥的搬磚式勞動,而且往往是搬了半天磚,全砸在自己腳上了(努力學習卻沒有進步,甚至退步了),豈能不痛恨學習?

那麼,要如何擺脫這種痛苦學習的狀態呢?怎樣才能考出高分呢?請往下看:

  • 作者:辛雷
  • 來源:《辛雷學習方法》

心態第一、身體第二、學習第三
要考試成功,就要長期從心態、身體、學習等方面不斷嚴格訓練自己,不斷斷的保持和提高學習狀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斷總結考試經驗。

經過長期訓練之後,你的心態越來越好,身體越來越好,學習不斷進步,考試成績越來越好,高考成功了!

好心態才能學習好:好心態者,學習時總是充滿鬥志、從不灰心失望、心情總是輕鬆愉悅振奮,考試時總是「拼勁」十足,反應靈活。

身體好才能學習好:身體越好,學習時大腦越清晰、每天學習時間越長、學習強度越大,考試時反應越靈活。

心態差、身體差的人很難學習好:有的人學習時急於求成,經常在氣恨、壓力過大、緊張、煩悶的學習狀態下學習,不注意睡眠和休息,不鍛煉身體,學習時大腦經常發木、頭暈,很容易生病。這樣的人很難學好。 如果心態始終很差、身體始終很差,而每天學習時間非常長、學習強度非常大,對於大多數人,學習就不能持久,有的人,甚至還沒有爬到學習這座大山的高考峰頂,就在半路躺下了。

提高心態和提高身體往往更容易提高考試成績
學習的目的是運用,如果不能靈活運用知識,那麼,你無論知識積累的多麼厚實,考試成績也不會最好。

每天超負荷學習,必然導致身體狀態下降,大腦清晰度下降。不斷提高心態和身體,你學習時就能始終心情愉悅、大腦清晰、反應靈活。 學習時心情越愉悅,你越能體味出知識的精妙細微之處;心情越平靜,你思考的越深入;身體越強,你每天有效學習時間越長;大腦越清晰,學習和考試時反應越靈活、迅速。

實際上,經過一段時期的訓練,你很快就會發現,隨著心態和身體的提高,學習進步的快多了,考試成績越來越好!

強化心態
有的人考試時非常緊張、壓力非常大,為什麼?原因是心態不夠強。

有的人鍛煉身體時稍微感到難受痛苦,就放棄鍛煉身體了,為什麼?原因是心態不夠強。

不堅持鍛煉身體,鍛煉身體時達不到一定的強度,身體會不斷增強?不能!

心態強的人,從不怕考試;心態強的人,從不怕挫折和困難。

強化心態的方法有:不斷激勵自己,產生「狠勁」、產生自信心等。

經過長期的強化心態,你的心態越來越強,無論平時學習還是考試時,碰到多麼大的困難和難題,總能迎難而上,不斷強攻猛打。

靜化心態
遠處的大山崩塌了,你依然在專心學習;有隻狗不停的叫,你仍然在平靜思考;無論是愛情、電視等等如何誘惑你,你心始終不動。

靜化心態的方法有:杜絕對愛情的期待、保持輕鬆愉悅振奮的心情、不斷平靜自己、凝志等。
經過長期的靜化心態,你學習時就會非常平靜,考試時無論出現什麼情況,你也不會慌張。

純化心態
罵我吧、嘲笑我吧,我仍然笑嘻嘻。考試考得好,我真高興;考試考砸了,我也很快樂。

純化心態的方法有:消除不良心態、化解社會不良影響等。

經過長期的純化心態,你學習時就不會有「氣恨」、「憂鬱」等各種不良心態,你就不再受各種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你就很少生氣了,你甚至可以做到從不生氣!

增強身體
通過嚴格作息、休整、堅持體育鍛煉和提高運動強度等方法,你的身體活力不斷提高,身體越來越強。

一般的,學習者每天至少用一個小時的專門鍛煉身體時間,並長期堅持。

經過長期堅持運動,循序漸進的增大運動強度,漸漸的,你就能在每次運動時都有產生力量的感覺。這樣,當你每天因學習時間長、學習強度大產生「氣恨」、「憂鬱」等不良心態,或者感到身體疲憊、大腦清晰度下降時,你通過高強度運動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就又能精神振奮、活力十足、心情愉悅的學習去了。

心態真好啊、身體好強啊:長期訓練之後,你的心態越來越好,身體越來越強。爬過了數座山後,你感到力量垂盡,但突然,你又充滿力量;連續學習了數個小時之後,你好疲憊啊,深呼吸了幾下,你又學習了幾個小時;考試時做出了多道難題之後,考試時間剩下很少了,你咬咬牙,又做出了幾道似乎不可能做出的題目。

學習者無懼
無論你面前的敵人多麼強大,無論學習的路途多麼曲折,你都不要絲毫畏懼。有時,你感到自己很渺小,感到自己很微弱,你要堅持學習,產生學習心得之後,產生自信心之後,你就會產生力量,就會感到自己的強大。

只要你今天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了,就行,不要在意考試成績!不要因別人說你不行就認為自己不行。在任何時候都要確信自己能把任何一門課程學習好!總有一天,我會成為最好的!

自信心極端重要
怎麼算高考成功?你超越了和你同等實力的其他人,就算成功!

產生自信心,是指不斷超越自己,產生一種來源於內心深處的最強大力量的過程。產生自信心後,你就會產生一種很明顯的毫無畏懼的感覺、一種「戰無不勝」的感覺產生!自信心有一個獨特性,就是源於超越自己、表現為超越別人。在高考中,自信心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最終成敗!

學習「狠」為先
心態第一、身體第二、學習第三。心態中,強化心態最重要。強化心態中,自信心極端重要,但自信心很不容易產生,要達到時時刻刻都產生自信心,更難。而「狠勁」,只要經過一段時期的堅持,就可隨時產生。隨著「狠勁」的產生和提高,學習的凝聚性越來越強,抵禦外界誘惑的能力增強,更能堅持學習,更能把潛力發掘出來,學習時攻堅能力增強,考試時就越能拼!

高強運動在學習和考試中的直接作用
長期堅持高強運動之後,如果能在每次高強運動時都很快的產生有力量的感覺,那麼,在平時學習和考試時,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將狀態提高上去。

例如,你受到了老師和父母的無理由的過分的責備,受到了某些同學無端的騷擾和欺負,或者學習受到了挫折,感到心情非常差,身體狀態也很差,這時,你跑到操場,很快跑完1000米之後,又做了100個引體向上,100個俯卧撐,然後,你感到全身充滿力量,憂鬱、困惑、疲憊一掃而光,你就充滿鬥志的進入教室,開始學習!

再例如,在考試時,如果你在考完一門課程後,感到心情鬱悶、大腦不清晰、身體疲憊,你可以在考場外的地上做數十個到上百個單手俯卧撐,做完之後,你會感到全身充滿力量,精神馬上振奮、身體活力十足、大腦非常清晰。於是,你就充滿鬥志進入考場!

身體、學習、心態的互相促進
通過在體育鍛煉中提高「狠勁」,可以增大運動強度,從而更快的增強身體;你可以通過體育鍛煉提高心態,體育鍛煉之後,心情往往就會愉悅,體育運動的強度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產生「狠勁」,甚至產生自信心;可以把學習產生的「狠勁」用於鍛煉身體;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某些方法來提高身體狀態,例如,把學習產生的滿足感用於「潤澤」身體,這樣,隨著學習時間的延長,你的身體狀態不但不會下降,反而提高;心態和身體到達一定境界之後,你還可以把心態、身體的優勢充分發揮到學習中,如不斷延長每次最長學習時間,在學習中不斷超越「極點」等。

心態、身體、學習的融合 你不但要從心態、身體、學習等方面不斷嚴格訓練,使自己的心態越來越好,身體越來越好,學習越來越好。你還要把心態、身體和學習融合起來,確保學習狀態良好。 學習狀態越好,你學習進步的越快。

以數學為例

————————————————————————————————————————

2017年5月26日更新:

看到評論區裡面有人說「看上去挺對,實際沒啥用」,這裡就回復一下:

  • 首先

這只是一段總論性質的敘述,也就是說,僅僅只是說了一些原則(定理)而已,看完了這些內容,不會運用是正常的。有幾個人能在看了數學公式後就能直接用它解難題?(其餘的內容可以看我其它的回答或者去網上搜索。)

  • 其次

實際上你們也沒有真正用過,理解得都不太對。

這裡說的「心態好」、「身體好」不是廣義的「心態好」、「身體好」。大家要注意,「心態好」、「身體好」都是完全針對「學習」的,其最終目的還是要最後在考試中拿到高分。

所以,什麼叫「心態好」?從學習的角度來說:你的心態能夠推動甚至是極大的推動學習的那一類,才是有用心態,才是好心態!

比如你學習的時候平靜能力越強,就越能體會知識的精妙細微之處;狠勁越強,就越能激發自己的身體活力,攻克一道道難關;心態越純凈,就容易產生「直覺」、「題感」;不斷收心靜心,就能很容易就能進入學習狀態等等。

反面的,比如一個人整天都挺開心、也不生氣、與人和氣大方,但是一學習就容易分心、急躁、陰暗等,那他平常的「好心態」對學習而言又有啥用?

同樣的,從學習的角度來說,能夠推動學習的身體才是「身體好」,不是說你練出肌肉了、能夠做多少俯卧撐了,你學習就會變好,這些都沒用。你的鍛煉效果要能提高自己的學習狀態,那才有用!

比如因為你每天堅持鍛煉,且在鍛煉的時候盡量產生「力量」感,然後將這種感覺用於學習,且將身體的優勢在學習中盡量發揮出來,你能不斷推動學習了,那才有用。比如能提高你的學習強度,加大自己做題的速度、記憶的編書、理解的深度、回憶的廣度等,但你的身體還是能承受住;比如能夠提高你的大腦清晰度,明顯感覺記憶、理解的準確率高多了,且長時間的學習大腦居然還是比較清晰;比如能夠增長你的有效學習時間,能比以前多出不少的有效的學習時間(你在大腦很不清晰、身體活力低的情況下學習,往往就是負的學習時間,還不如不學)等等。

這樣,你的「身體好」就有意義了,你就明顯就比其他人會有優勢了:你能夠長時間高強度學習而身體不會垮掉或者只是覺得很累,然後通過運動就能很好的恢復過來。其他人高強度學習一會就會不由自主的降低強度了,然後大腦一會就頭疼、頭暈,有些身體更差的還會心慌氣短、大腦一片空白等情況,且往往只能通過睡覺、玩遊戲等方式來恢復。

否則,錯誤理解「身體好」的含義的話,那些「體育生」豈不應該是學習最好的或者至少很好的人了嗎?

  • 再次

未完待續……

我的其他回答:

本人高一,請問要怎麼平衡考試和自主學習的關係?

怎樣擁有學霸那種一學就是十幾個小時的精力? - 知乎 (2017年6月30日,原答不知道什麼原因案被刪過一次,重新回答)


以上的回答基本上在理論上說的很好了。但是我不是教育學方面出身的人,對這塊也一點都不了解,只是特別想說一下關於英語學習的訣竅。以英語為一個小小的突破口,來展示一種「很爽」的學習方法。

高士其說,學習是一種艱辛而複雜的腦力勞動。學習作為與遺忘做鬥爭的一個過程,一樣令人抓狂。而「很爽」,就是在這以抓狂為常態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屬於你自己的正反饋和成就感,從而讓一個抓狂的過程變成屬於你自己的開心的進步。但有時候人的意志就是這麼弱小,你必須承認。所以,在又一次放棄了每天背單詞之後,不應該是給自己灌雞湯,或者自怨自艾。因為這樣除了進一步削減你本來就已經很虛弱的自尊心以外,別無好處。你應該去尋找更好的方法,來激勵自己而不是打擊自己。

下面,正文開始。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Native, 更不用說什麼語言環境,什麼自然習得,什麼文化認同,這些都和我們大多數人沒有半點屁關係。我知道大多數人讀到傳道書那些晦澀而充滿智慧的語句時一般直接跳過去,我知道大多數人基本上也還喜歡故作高深地說莎士比亞的「古英語」。所以,要通過文化、興趣、文學這些東西吸引你學習英文,那可行度基本上等於逼迫一個追慣了芒果台的人去看四書五經。只會更厭惡那一套。

當然,我不是那種人。我還是比較喜歡英美文化的(逃)

你要做的是,尋找一個突破口,並且集中全部力量攻克。對於新手來說,最容易取得成就感的部分應該是辭彙。對我來說,在高一時,因為提早打算了讀文科,所以我的時間會多一些。於是課餘時間被我全部用來弄英語。當時,我採取的策略是從辭彙下手。

於是我買來了一本專四辭彙集,一共8000詞。當時就是利用一切的課餘時間,不停地背,但是我的背是有方法的。也就是快速的狂轟濫炸式的增加數量,以總詞數的提升來輔助記憶。也就是把8000詞拆成了10個list,每個800詞,我已經計劃好了,每天只要大概花4個小時左右,包括一遍掃視,一遍細看,一遍默寫或者默背,實際上800詞能夠看得完。

解決專四過得很快。遠遠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大概一個學期,3~4個月左右,背完了,不敢說全部記住了,但實際上我的辭彙量就從初中畢業的2500左右躍升到了6000~7000。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經濟賬。

如果你用傳統的背單詞模式,也就是從A開始背,一般會有兩種結果,第一,背到C,然後放棄。要麼就是一個月里精挑細選地背了800個詞,記住了600個。但是如果你大段大段地看,就能在一個月裡面複習20遍800詞的list,也就是說,你複習了16000個詞。即使只記住10%,你也已經記住了1600個詞。而事實證明,我的記憶速率基本上就是如此,一個月左右記住了1200~1500個詞,在3~4個月的時間裡,將自己的辭彙量從硬生生提高了4000詞。

這種背辭彙的方法能夠帶來極大的正反饋。幾乎是一周一次的,你能夠發現完型中不認識的辭彙越來越少,閱讀中的「馬賽克」越來越少,最可觀的是,你發現你的默寫越來越順利,而你默寫滿了的、堆在手邊的紙越來越多。

這意味著你花在辭彙上的有效時間正在越來越多,每一張默寫滿了的紙都是一個進步。這些乾貨成績是無可否認的。

而最終的反饋則是絕對值得為之努力的:你能夠逐漸地讀懂那些原著作品了。當時毫不誇張地講,我已經能夠基本上看得明白《欽譯聖經》。這對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尤其是當你的同學還在生生澀澀地背新目標教材上那些兔子尾巴般的短文時。

此後,你就要加強一些別的練習。聽寫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寫作也是一件好事。用你的筆法,把你想表達的東西寫下來,也許會非常幼稚,但是總比什麼都不寫要好。用專業的話語來說,這就叫以寫作輔助輸出,語言充當腳手架,輔助習得語言。記得我當年在背了那麼多辭彙之後,勇敢地試著用英語寫了一篇關於中國古代戰爭的小說,大概是1000詞左右,描述的是曹操在赤壁摧毀了周瑜,統一全國的腦洞故事。題目叫做「On the shining path of the reunification」(大意是三分復歸一統)。這個題目本身取得並不好。而且當時的很多辭彙仍然用的很稚嫩。比如,我將三國中的「主公」一詞自作聰明地譯作head,但是如果今天,我會譯作warlord。當時我形容曹操南下赤壁的艦隊為「massive warship groups」(巨大的戰船隊),但如果我今天來寫,我會使用「stalwart armada」(偉岸的艦隊),或者按照 Lawrence Venuti 關於歸化和異化的理論,直接譯作Armada(無敵艦隊),來讓外國人直接明白這個艦隊的強大。雖然當時譯的不夠好,不過,當時那種受到讚歎和崇拜的成就感至今仍然記憶猶新——那種被注視和欣賞的感覺是難以抗拒的。

寫作之外,你也可以適當地加強口語。畢竟隨時能夠爆出許多地道的口語會進一步為你提供更多的正反饋,分泌更多的多巴胺。這才是真正的「爽」啊!我記得,當時我的方法主要是刷新概念的聽力,新概念1、2的聽力部分我都至少刷了超過30遍。以至於現在我說起那些課文里的原話時,都是拿腔拿調的,連停頓和略讀、連讀都和課文本身一模一樣。輔助策略是刷電影,許多相當經典的電影我都刷了20遍以上,它們為我提供了許多引人注目或者妙趣橫生的對白,永遠地被我銘記於心中,至今也能脫口而出。

當然,有時候我個人喜歡的方法是去記憶一些遊戲裡面的對白,作為一種極為次要的輔助方法(因為你畢竟還是在打遊戲,而不是在學英語!)……當年的紅警,星際,命令與征服,英雄連,這些亂七八糟的遊戲裡面基本上每個兵種的對白我居然都基本上記得,有時也能為你的口語交流帶來一定的便利,並且和他人一起玩遊戲時,向他人解釋遊戲里的小人說的是什麼也是極有成就感的舉動。而且這個,有時候會提供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有一次和老外談論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不知道我是哪根筋抽了,突然模仿遊戲里那種特別邪惡的語音,冒了一句紅警2輻射工兵的對白:

It will be a silent spring!

(這個話大意是說輻射工兵坐下來的時候就會有很多輻射,敵人小兵都死完了就很寂靜了)

結果老外盯了我半天,試探著問:Desolator?(輻射工兵)

我忙點頭,yes! yes!

結果我們就開心地聊起了紅警……

還有一次是和蘭卡斯特大學的一個教授談論時事,他說他是蘭卡斯特大學來的,我就馬上接嘴說蘭卡斯特balalala怎麼樣怎麼樣,最後說,It is also a sort of strategic bomber used by the RAF……(蘭卡斯特也是皇家空軍使用的一種戰略轟炸機)

老外一下子又興奮了啊!忙點頭,yes!yes!說他有個叔叔以前就是飛那個的,去炸過北歐的德國人,然後還感嘆中國這邊的人見聞怎麼這麼廣博……這麼冷的知識都知道,中國人牛逼啊!我擦汗哪!還不是我玩遊戲裡面,打下來了多少架這種飛機哪……

於是我們就開心地聊起了二戰……

不過,如今想起來,感覺這些策略並不是那麼好。其一,新概念的對白不是不好,而是有時候太過於正式了,因此在和老外談笑風生時會顯得很怪異,不合時宜。所以現在很多時候我要脫口而出裡面某句話時,都必須先反應一下,嘿,這個話別說,要說就說輕鬆點兒!其二,電影太長,比較耗費時間,而且有時候生活場景比較少,裡面的對白或者梗並不適合使用,尤其是和中國人交談時,基本上不能期待對方懂了你的梗。所以有需要的小夥伴可以轉向其他的材料,比如老友記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生活大爆炸可能顯得太難了。

因此,這種從辭彙開始突破的方法能夠比較好地幫助我們這種沒有環境,也不是native的人學習英語。經歷我親身試驗之後,的確能說是一種很爽,並且帶來極大成就感的學習方法。

中國有句古話,事在人為,也希望能夠幫到你們。


首先,為什麼平時的學習讓我們感覺不爽?因為它不夠吸引我們。

上圖介紹的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要是指吃喝拉撒,安全需要是指保護自己不受到危害,社會需要是指和別人交朋友,尊重需要是指受到他人的尊重,到了自我超越這一個階段時,我們才會想到主動的去看書去思考。

那麼,在你餓的滿地打滾的時候我讓你去看書,你爽不爽?不爽吧。那如果我告訴你你看完這本書才有飯吃,看書這件事情爽不爽?

看書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個高收益的事情,看書可以讓我們賺更多的錢,不讓我們挨餓;看書還可以提升我們的氣質,讓我們更容易交(liao)到(mei)朋友;看書可以讓我們有更好的社會地位,可以受到他人的尊重。

那麼為什麼我們還會認為學習是一件讓人感覺不爽的事情?

因為人的大腦趨向於即刻滿足,並且不一定能夠把學習和獎勵聯結起來。

比如說以下幾種情況

1.無法使學習與獎勵之間形成聯結,認為學習是一件無獎勵的事情。

我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去看一本有關於如何提升氣質的書,在看完這本書的時候,你不會感覺到你的氣質突然就有了一個大的提升,但是這本書卻改變了你的一些思想。

你可能會想,「我花了一下午的時間我的氣質也沒有提升啊,看書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用。」

但是真的沒有用嗎?我們繼續往下看。

2.在獲得獎勵時,不將獲得獎勵的原因歸於學習,也使大腦認為學習是一件無獎勵的事情。

由於這本書改變了你的一些思想,並且使你在無意之中去做出改變你氣質的事情,但是很可惜,等你認識到你的氣質有一個大的提升時,已經過了半年了。

這期間發生了無數的事情,你可能會認為,你的氣質之所以會提升是因為你換了髮型;你的氣質之所以會提升是因為你的升職;你的氣質之所以會提升是因為你開始健身。

卻忽略了,正是半年前的那一本書,使你有意無意的去改變自己,才使你的氣質得到了提升。

在我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 我認為如果我們意識到了學習對我們的真正影響,就會發現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我個人有一個經驗,我暫且將其稱為「客觀的評判學習產生的影響」。

前面我說過我們認為學習不爽原因是我們無法把我們的成就歸因於學習。

反智主義的出現可以證明這一點。「初中學歷的小王年入百萬。」「清華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賣豬肉。」這些會使我們對學習做出錯誤的評價。

那麼我們如何對學習做出正確的評價呢。我覺得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表格。

這是我自己的一個例子。

我們可以看到第一種歸因可以把獲得關注和學習聯繫起來。獲得關注是一種獎勵。基於社會需要形成的獎勵。這樣更容易使學習變成一種高刺激的事情。

而第二種歸因則把學習歸於「我存在」。我存在並且說話了就會獲得關注。便不會把獲得關注這個獎勵和學習聯繫起來。並且注意到了學習付出缺少獎勵。

那麼有哪些思維會使我們無法形成正確的歸因呢,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

1.以偏概全:從局部的信息得出對整體的判斷。

例如我前文中所舉的有關氣質提升的例子,這時我們只看到了短期的做法所帶給我們的收益。

T^T(舉例待補充)

2.外歸因:歸咎於他人,認為是他人或環境原因造成事件的發生,忽略了自己的影響。

(舉例待補充)

3.情緒推理:把感覺當成推理的要素。

你把自己的情緒當做真理的證據。你的邏輯是:「我覺得自己自己變得有氣質是因為你開心,你覺得自己毫無氣質是因為你不開心。」這種推理是一種誤導,因為你的感情反映了你的思想和信念。

如果它們被扭曲了——許多情況下都是這樣,你的情緒就沒有了合理性。可以作為情緒推理的例子有:「我覺得有罪,所以我肯定干過壞事。」「我感到滅頂般的無望,所以我的問題肯定不可能決。」「我感到有欠缺,所以,我一定是一個無價值的人。」「我沒心情做事情,所以我最好躺在床上。」或「我很惱你,這表明你做得不好,而且總是想利用我。」

在學習上也是如此,「你感覺學習是一件讓你感覺不開心的事情,所以學習就是一件讓你不開心的事情。」的推理方式。

同時推薦使用@梁豆子 @葉倩倩 的方法。


且說19世紀有一奇人,出身名門望家,拿今天的話就是典型的「富二代」。

「你爸我是有名的商人,你將來要也要負起咱家這個責任,你明不明白啊?」父親覺得兒子太天真。

他假裝點點頭,不甘的背影得像被奪走理想的孩子。有實力的人才配談理想,什麼是實力?金錢,地位,他都不缺,理想卻不是再多搞幾棟房子,染指紅塵,滿城風流。

賺了幾年錢,他還是和父親說:「我愛學習。」

撇下這麼一句,他非要去做哲學,順便當個大學霸:掌握七門語言,博覽群書,並用相應的語言做筆記。

你也許猜到了,他就是那位英傑輩出的時代,著名的哲學家——叔本華。那位被埋沒的智慧老人,那位不喜歡女人的學者,那位被大家稱之為「悲觀」的老頭。

以叔本華先生作為引子,是為了提他的這麼一句話:

「不加思考地濫讀或無休止地讀書,所讀過的東西無法刻骨銘心,其大部分終將消失殆盡。」

讀書需要思考,不思考就會走神,長久不思考便會逐漸遺忘。

什麼學習方法會讓你「很爽」?我倒覺得,方法不在於華麗與否,或是好玩與否,關鍵是它能起到輔助你思考的作用,以致於助你養成「學習勤思考」的習慣。

思考一個艱深的問題忽然靈光乍現,思考一種現象悟出了它的背後原理,思考一個概念然後可以用自己的話表述:「哦,就是這麼回事兒嘛......"

讓你很爽的不是方法本身,真正讓你很爽的是:思考出某樣東西的時候。它切實地賦予你這樣一種感覺——我靠自己的力量獲得了一個微小的成長。

因此,本文主要立足於:輔助思考的一些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項。

【5.6k字】

提綱

一 心態

二 提升獲取有效信息的速度

三 一些策略

四 Thinking aside

我不是個理論家,我曾經親身實踐過知乎上不少高贊回答,有的堅持了很久,最終70%以上都漸漸放棄了,結果,搞來搞去還是得靠自己。我也常上Quora看看國外的點子,有的讓我眼前一亮,有的和我想的殊途同歸。所以總的來說,這篇文章是各種方法的融合。直到最近,讀書學習的速度慢慢上來了,所以我很想回答這個問題。這篇文章算是我目前寫得最長的了。

正文前先提個醒:別人的方法,是拋一枚硬幣——反射的光亮點醒了你的思路,究竟是不是正面還是得看概率。個體差異性那麼複雜,不管做不做得到都請不要懷疑自己。

提供思路。

「你可以試試這樣?這是我的經驗。」

「根據XXX科學理論研究表明我們這樣做才能更高效。。。」

所有回答都是提供思路,借鑒思路就可以了,然後抱著「如果失敗就換個辦法」的心態去做。

進步最重要,而不是結果最重要,心理學上稱之為:「成長心態」。秉持這個心態,哪怕將來的某一天,高贊回答早看膩了,也能自己悟出來。

Focus on Progress and Process。關注進步和進程。

一 心態

別人強弱與否,與你何干?

哪怕某一次學了一天,也別自己感動自己。

重要的是成長心態,一步一個腳印。

二 提升獲取有效信息的速度

你聽說過「心流理論」嗎?

「心流」指的就是你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里的狀態,並且不想被打擾。下棋、打球、藝術創作都很容易進入這種狀態。也就是說,全神貫注,毫不分神。

作為一個普通人,一下子就要做到完全的沉浸不太現實,但至少可以保證一點:減少走神。而憑我的意見,減少走神的關鍵就是:是否有持續的正向反饋。

我是不是每學一會兒就會感覺「有所得」。背了10分鐘一個單詞都記不住,看半小時書心裡疑惑「我都看了些啥啊?」。比方說如果玩紅警,我玩了半個小時才造出來一個建築那還玩個寂寞啊摔!

如果沒有持續的正向反饋,就會懷疑當前從事的有效性。

玩遊戲能不斷地獲得正向反饋:我幹掉了一個敵軍/我升了一級/我打贏了一場團戰。為什麼這就是「正向反饋」?到底是什麼在推動你長時間地玩遊戲?

是愉悅。

優勝感帶來的愉悅。哪怕是被不停地虐殺,只要我能有那麼一個機會往前邁進了一點點:我到存檔點了/我終於搞死這個boss了/哈哈哈你也有今天!

那我就還不至於卸了這遊戲。

為什麼玩久了會感到空虛呢?因為你潛意識裡是知道的,這種愉悅來源於優勝感。這是一種廉價的愉悅,不管你採取何種方式,哪怕是意淫,只要你能把別人「比下去」,你就能獲得這種愉悅。

而學習上的愉悅就不一樣了。學習上的愉悅,是要「學到了什麼」,比起優勝感,它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而,你不能在和遊戲一樣的周期里收穫愉悅。

說白了,學習沒法讓你那麼爽。

不過道理是相通的:學習的過程中,只要能在忍耐極限到來之前,我能有向前邁進了一點點的感覺,我有所得了,那我就還不至於睡著。

曾有一篇知名回答指出「學習和娛樂的區別在於刺激的高低。」習慣了高刺激的信息娛樂,就難以投入低刺激的讀書學習。高刺激就是你能在單位時間內獲得很多你感興趣的信息。低刺激就是單位時間內,你獲得不了足夠的讓你感興趣的有用信息,當然會無聊以致走神。

所以,為了高效學習,你得用點辦法加快速度,單位時間內獲得更多有效信息,這種持續的「有所得」帶來的愉悅,能減少走神。久而久之,更能進入「心流」的狀態,全神貫注。

1.緊緊咬著你的目的,限定你想學習的範圍

在學習前,你得明白要學點什麼,但是不是模模糊糊有個大概方向,而是心裡充滿無與倫比的決心,像:「當然是選擇原諒她!(正義臉)」那樣地充滿決心。

前兩天我在讀《拖延心理學》,我用一下午就把這本書讀完還順帶記好了筆記。這可能嗎?完全可能。因為我沒有拖延症。

那我讀它幹嘛?——研究拖延症的心理學!我身邊有個拖延症。這就是我讀書前的目的,無比明確的目的。

在看書之前,我就明確了:看這本書,是為了研究拖延症的心理。所以書本開頭描述癥狀的具體例子,我可以跳過,後面的方法論部分,我也可以很快地掃過,我只要看看有沒有什麼新奇的對策就行了。對於中間的心理學研究,我就仔細看然後做筆記。

這樣我就不會被前面的「癥狀描述」帶進去:「哇塞中槍!說得對啊!」,然後呢?沒有然後了。現在我直接切入我想了解的,不相關的就剔除,每次多知道點,我就有所得。

2.大膽飛躍!

簡直就像處女情結,很多人對讀書也有著「完滿情結」——沒有從頭到尾把書看完那能叫看完書嗎?

——你是傻子嗎?

——做傻事的才是傻子,先生。

每個字都死磕,是在做傻事。仔細看完一大段話也沒看到有用的信息,是對有限意志力資源的浪費。去廢存精,學以致用,才是明智的決定。

比如,最高贊回答提到的學神斯科特·楊,他寫過一本書叫《如何高效學習》,那我必須得拜讀一下。然而,前半部分廢話很多。舉個例子。

天啦,一篇作文了。需要看多久?10秒內就夠了!

第一段的第一句顯然是中心句,講了結構是緊密聯繫的知識。我很早就聽過這個概念了,要把知識聯繫在一起,有點文化的誰不知道?

後兩段發現是在舉例,跳過。

「理解就是結構高度發達完善的結果」。這句我稍微停下來一下,然後準備看看後面他會不會具體闡釋。結果沒有,還是舉例、比喻,掃到最後一句知道是在說「知識結構就像地圖。」

總共6段圍繞著就講了一個有用信息:「知識結構是高度聯繫的知識。」對我來說,其實還真沒用。

也許,從來沒聽說過這個概念,或是學神的迷妹,才需要一字一句讀下來,然後做個筆記:

①結構就是緊密聯繫的知識,像頭腦中道路發達的城市

②理解:結構高度發達完善的結果。

徒有其表的華麗形式,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讀罷你甚至不會再翻看一眼。

讓我們再回想第一步,我現在決定讀《如何高效學習》,學習範圍,或者說我的目的明確了是想了解大神的學習方法,我當然就要汲取沒見過或者沒用過的學習方法,為了在我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增設新的聯繫。

千萬別拘泥於形式。

在明確目的的指引下,我可以大膽飛躍!

3.筆記流

《如何閱讀一本書》說得好:思考總是傾向於表達的。你如果真的思考了,別把你的所思所想憋著!想到什麼,把它寫下來,但不是用大量文字多費口舌,而是用儘可能簡單的文字和圖像,把你的想法像流水一樣快速展現在紙上。

學習的即時,不要拘泥於形式,筆記粗糙點,是為了輔助思考。《如何高效學習》的後半部分,就提到了這種方法。

為什麼要這麼做?

① 讓你保持清醒,還是非常清醒。

② 一個人如果有想法卻說不出來,那只是他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麼。

③ 自己的想法是作者想法的衍生品,這樣做便於記住原作者的想法。

不過,筆記流有一個缺點:缺乏可讀性。為了使思維清晰,最好隔段時間再作一下整理。之前,我思考過讀書有什麼作用的時候,在筆記本上草草寫了一堆,後來整理成了一篇小文章:

知乎 - 知乎

這對我的思考過程形成體系是很有幫助的。

三 一些策略

這一部分為你介紹一些我認為很有用的策略,在獲取信息的速度上升以後,結合它們大有裨益。

1.基於項目的學習方式

我特喜歡這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其實我之前早有體會,但是沒引起重視。閱讀《如何高效學習》後,我才深表認同。

跟導師做項目,投資項目,工作上必須要完成的項目,你肯定對「項目」這個詞並不陌生。做出項目就是給出某種工作成果,一般來說都有具體的形式:程序,機器,論文......

你為什麼不嘗試自己做做項目呢?不會就邊學邊做,以在規定時間內做出某個項目為目標。

你如果在學習編程,可以做這個項目:1-3個月內,設計一個小應用程序或者小遊戲。

你如果在研究歷史,可以做這個項目:就某個歷史問題寫出一份探討性的文章。

你如果在學習財務,可以做這個項目:對你想投資的公司的財務報表寫一篇分析。

它和單純地設立量化目標不同,像這種:下個星期要背200個新詞。基於項目的學習方式,是要做出一個成品,這會讓我很有動力。

設立一個你感興趣的項目,然後儘力做它做出來。這個過程你會進步很快。

比如,我之前寫過的兩篇回答就相當於我做了兩個小項目——

  • 搜集資料,研究英語的修辭:知乎 - 知乎
  • 結合讀過的書,研究它們的文筆何以見長:知乎 - 知乎

像寫報告一樣,儘管一開始我的頭腦也是模糊的,但是做出來後很有成就感,自己的理解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加深。

2.投身於環境

這個策略其實相當於上面一種的「被動版」:報考考試,參加競賽,加入某個小組等等。這針對的是主動性可能較差的人。

很多人都有這個意識,像什麼組隊考研、抱團互相督促養成習慣就是表現。環境的影響還是不小的,這不失為一種激勵自己的策略。像我有拖延症的同學,強迫自己參加一些考試和競賽,自己還是會動起來,相反,如果什麼都不加入,他就會墮入無聊的深淵。

如果自己難以動起來,嘗試藉助外力吧!

3.Morning routine

你一天精神最好的時刻是什麼時候?中午,晚上?你可能會回答「早上」。

準確得說,應該是擁有充足睡眠第二天起床後的2-3小時,經科學研究指出,這是你一天中最巔峰的時刻。

早上是人最精神的時候,如果養成一些簡單的晨間習慣,國外稱之為「morning routine」,將使你受益終生。

參考:閱讀報紙,學習外語,散步,騎行,冥想,跑步等,任意一個做30min-1h都是很好的選擇。接著在你最精神的時刻——起床後的2-3小時,攻克你當前想解決的難題。

Quora上如是評價——

4.Inertia 慣性定律

你是否留心過,你本不太願意做某件事,總是一拖再拖,玩手機,打遊戲,掃地,總是就是做一切除了「那件事」的事,好像這樣會讓你好受一點,但是「那件事」始終在那兒,沒有增減一分。直到你在心理上過不去了:「不行,再不開始就晚了!」然後著手開始做,忽然你想道:「好像沒什麼難的啊。唉!我幹嘛不早點開始!」

許多人並不是真的「拖延症患者」,你只是單純懶而已。

針對這個問題,Quora上有這麼一個回答:如果你現在不想做,就先把什麼能真正讓你動起來的事做個100遍。

100次蹲下起立,寫100次「我可以」,跳100下,跑100米...... 100次做完,我還不想開始,那就再做另一個「100次」,直到你有勇氣面對。

如果你覺得100次誇張,那就定為50次,40次。先讓自己動起來,總比癱在那裡空想「我不想做/我做不到」要強得多!

What does matter is that you take action,

The inertia will get you going.

真正重要的是你行動了,

慣性會帶著你跑。

5.Countdown 倒數讀秒

你憧憬的成功,往往缺的就是臨門一腳。

考試髮捲,倒數5分鐘開始考試;運動員起跑前,等待哨聲的到來。「倒數」是一個行動即將開始的標誌,喊出「0」的時刻,就是進入另一個狀態的瞬間。

你本來認為自己做不到,可有人起鬨著「5,4,3,2,1」的時候,你最後明明能豁出去。你覺得要來不及了,你的速度竟然還能飈得更快。

人們總說,你不逼自己一把,不知道自己有多牛逼。「倒數」就是一種逼自己的手段,它其實在短時間內直接把你放到了一個deadline前。

它蘊含著巨大力量,可少有人主動運用它作為激勵自己的技巧。如果你意志清醒,多嘗試一下這個技巧,拖延或者畏怯的時候,也許這個技巧就可以給你來個「臨門一腳」。

四 Thinking aside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精力管理》)里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

《如何像達芬奇一樣思考》一書的作者麥克爾·蓋博曾經拋出一個問題:「當你冒出好主意的時候,你都在哪裡?」他在幾年內問了好多好多人,最常見的回答是:「淋浴。」「在床上休息。」「在自然環境里散步。」「聽音樂。」還有很多人提到「冥想」「在沙灘上」等等,但幾乎沒有一個人提到「在工作時。」

你也有所體會吧?我本來和一道題目杠上了,解了半天也解不出來,灰心喪氣,扔在一邊,結果隔一段時間再做突然就知道怎麼做了。

所以,有一種休息叫「Thinking aside」,我把它譯為「換一邊思考」,這個「一邊」既指大腦的「一邊」,也指身處位置的「一邊」。

人的左右腦思考方式是不同的,人大多數時刻用左腦思考——線性的、邏輯性的思考方式,可靈感往往閃現於當你用右腦思考的時候——離散的、直覺性的思考方式。

休息不一定就是要「葛優躺」或者倒頭睡一覺,可以做些右腦的活動——音樂、繪畫、空間幾何......

當然你也可以不追求所謂的「右腦活動」,想想你平時什麼時候心最輕鬆,最容易想到好點子。當遇到難題無法前行,可以先停一停,換一邊思考也許反而會迸發靈感。

拿我來說,總是會在走路思考的時候湧現不少奇妙的點子!什麼有關寫作的啊,文學的啊最常見......散步時不僅放鬆,頭腦的運作方式也非同一般,所以我休息的時候一般都要起身離開座位,走一走,再喝點水。

That"s it.


自我獎勵學習法。把一個漫長的任務分成一個一個短小的任務,完成一小部分就獎勵一下自己玩一會手機,這樣一點一點的你就會覺得手機特別好玩


咳咳~

我突然猛然發現被收藏次數比被點贊次數多兩倍!只收藏不點贊的孩子,你們的良心真的不會痛嗎?(習慣性套路問候)

------------------------------------------我是正文--------------------------------------------------------------------

其實這是一個經常被提及,但是很少有人可以執行到位的,真的很爽很爽的學習方法呀!!

在我眼中,沒有思考的努力,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努力並不是也不是抱著教材,翻來翻去,或者翻開一本教輔書就開始狂做,

就我自己的十多年學習經驗而言,在我們學習中,有一種資源, 經常被同學遺忘。

那就是作業和考試中的錯題。

我相信,每個中學生,最不缺的肯定是作業和試卷了。我們的學習時間,除了花在聽課上,還有很多是奉獻給了作業。

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寫作業,改正作業。問題暴露出來了,有些同學是沮喪的,覺得錯了那麼多,很難受(完全無感的不在討論範圍內……),難受勁兒過了,又開始新的循環。做題,對答案,發現錯題,難受,忘記……這簡直就是一個檢查錯誤率的過程。

其實很多同學問我什麼教輔資料比較好。除了一些比較權威的,最適合每個同學自己的還得是「錯題集」這個不起眼東西。

如果把我們的錯題整理成冊,沒有其他教輔書比它更針對性了。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的錯題是一筆財富後,才會去整理自己的錯題。才會有接下來的步驟:

要把所有的錯題,不看答案,自己做出來,如果可以很快寫出,才是真正掌握了。注意,必須得「很快」!因為中高考有時間限制,必須熟練。

反之,錯題是整理了,但是從來沒有去看過,更別說寫出來,那就真的是「花架子」,流於形式了。如果僅僅是看懂了,也不一定掌握。可能為自己挖一些隱形的「坑」。

因為能看懂或者聽懂,和自己會做,是兩種水平。如果不獨立做一遍,就不知道這類題型到底掌握沒有。這種不確定性越多,給自己挖的「坑」就越多。考試遇到似曾相識的題目,也許就掉進坑去了,不一定可以做對。

具體怎麼操作:

(1)第一個月:我們的錯題來源可以是平時作業,也可以是測試卷子裡面的,只要是第一次沒做出來、或做錯的題,謄抄到專門的本子上。

比如第一次月考前,之前一共收集了5頁的錯題,全部遮住答案自己做。做對的,可以去掉。卡殼兒了的,標註一個(五角星,大紅花,三角形任你挑!),表明是「難啃的骨頭」。然後,得趕緊弄懂,召喚一下任課老師和熱心同學幫忙!接著,在自己獨立的做出來。

(2)很快到期中考試了,又累積了5頁的錯題,現在一共有10頁錯題了。該怎麼操作呢?先獨立寫一遍有上次發現的, 有的題,先掃一遍,如果做出來,就把劃掉。又被卡殼兒的,看看答案,對比一下上次被卡的地方,經過梳理,再遮住答案做一次。然後該題號前,再打個,這樣,針對自己的超級短板,前面就有了,這些就是很「難啃的骨頭」

至於新累積的5頁錯題,和上個月第一次接觸的新錯題一樣,把沒有做對的題,遮住答案做一遍。沒有一次性做出來的,打個

(3) 很快,到期末了,又多了5頁錯題,共15頁,又如何處理呢?

這次拉通把前面所有的打了的錯題拉通做一遍。

對的都劃掉(希望你可以劃很多)。沒有做出來的,加一個。所以遇到那種3次都沒有做出來的,就變成了。我們稱之為「超級難啃的骨頭」。每次都卡在哪些題上面,可見有多麼容易出錯!

在操作中,只要每次卡殼兒後,找人問懂了,自己再獨立做了一遍了,一般來說,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大多數書在被標註成了,也就是被卡殼兒了兩次,重做了兩次之後,就被消滅了。

想想這些被標記出來的,不正式自己的短板嗎?平時把這些攔路虎分批次,一個一個消滅掉,考試即使遇到類似題型,也可以淡定處理。

這個方法,是我自己通過物理學科探索出來的。中間也有過曲折。

開始我也以為光是看懂就行了,後面發現對成績並沒有多大幫助。後面不知道怎麼開竅了,突然和自己較勁兒了,告訴自己,一定要錯題做出來!開始實踐的當月月考,我的物理成績就從中游變為了中上游。這無疑是很大的激勵。

嘗到甜頭的我,就悄悄的繼續踐行我的「做錯題」大計。到了期末,我考了一次全班第一。後面的物理考試,我也一般穩定在前三。

為什麼這個方法,有效呢?

對於大多數學生,題目已經練得足夠多,常見題型,老師也有歸納到。但是在自己消化的這個環節,程度參差不齊。

像數學、物理這些學科,聽懂≠學會!看懂≠得分。錯題反饋出來的就是我們失分的地方,抓分,就得這些地方入手。

我們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看到很差的分數,或者錯誤連篇的作業,心情會不好,看都不想看一樣,就扔到抽屜裡面。大腦也會本能的逃避這些讓人不愉快的東西。

當意識到這一點,為了更高的分數,我們得學會去克服這些本能。去有意識的調節不良情緒。

最後,錯題集只是一個方式。把錯題全部做對,消滅知識盲區,才是目的。也可以

不做錯題集,直接在試卷上標註。

看個人習慣了。

是不是很乾貨,聽了有點躁動……

這樣一個簡單易操作無腦的學習方法,你get到了嗎?

願大家都不斷超越昨天的自己!加油!

最後,獻上呆哥寶貴的乾貨。

想提高數學成績的同學可以關注下面的這個專欄:

高中數學每日一題 - 知乎專欄

希望把每日一題列印出來學習的同學,

可以微信聯繫我:daigemath666

領取電子版喲~


由於很多童鞋私信我讓我寫詳細點怎麼用我描述的方法背單詞,我就在另外的問題裡面把我的方法更詳細地寫了下來,大家看完這篇回答後,可以去:怎樣背英語單詞才高效? - 知乎

————————————————————————————————————————

乾貨來了!

第一,通用的方法:只看自己不知道的內容

你們有發現過自己經常反覆看教材上的某一句話或者某一段話么?要麼是你在走神,要麼就是你真心不感興趣。

你要給你自己設置個心理遊戲,專門找書上你不知道的東西出來,把它們消滅了。一頁裡面有幾個觀點,還是有幾個概念你沒聽過?找到它們,然後幹掉就行了。如果你看懂了,理論上這頁紙對你就沒用了,你願意的話,把它撕了都行。

第二,對英語的方法:在你還很渣的時候,沒有方法。

你如果連單詞才認識500個,那麼很遺憾,沒有任何方法適合你。但是聽我講:一旦你單詞達到10000了,你就掙脫英語牢籠了。在這之前,請採用最粗暴,最無情的方法來背單詞,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我考GRE的時候把紅寶書背了47遍(在半年內),後來把Verbal考了近700分(那個時候還是老GRE的計分,滿分800,大多數人都只能考到500),就是不理會任何別人說的方法,我只用粗暴的手段一遍一遍地干。但是有個訣竅:背單詞只記畫面和感情,不記中文意思。然後看到單詞的第一反應就是類似於母語的反應,中間不會藉助中文了。

第三,對數學的方法:請學習數學史。

如果你一上來就解題,估計你也培養不成興趣了。學微積分的時候,我就去查維基百科,看看萊布尼茨和牛頓這兩個老哥到底抽了什麼風,或者是得到了神的感召,能建立這麼牛逼的一套數學理論,從此把人類帶上了高速發展的科學的道路,物理,工程,建築,經濟都在用這玩意兒。學微分差分方程組的時候,我就去看龐加萊怎麼研究混沌系統的,《三體》不就是個混沌系統么?這玩意兒有解么?無解咋辦啊?太有意思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單獨解釋下什麼叫只記畫面和感情。

第一個例子,blighted,見過這個單詞么?沒見過更好。看下圖。

這個葉子的狀態就是blighted,你何必要找個中文意思來解釋呢。你就要做到看到這一類自然顯現,就用blighted這個詞來形容。

第二個例子,parry,見過么?見下圖,左邊那個人的動作就是parry。你懂了就行了,何必非要找個中文辭彙來對應上呢?

————————————————————————————————————————

如果大家對歐洲留學,移民,文化,旅遊感興趣,請關注我的專欄,我來給大家歐洲的深度見聞與奇聞:看懂歐洲 - 知乎專欄


真能推公式的人,

往往是不屑於推妹子的,

比如牛頓 。

所以,

要帶著推妹子的心態去「推」學習。

如果不夠殘忍,好:

1.北上廣深的房價,

還不足以讓你爽快的投入到學習中嗎?

2.如果不夠爽,

報名加入「全國第一大考」的司考大軍試試,

過了會讓你狠有成就感

3.其實爽的不是學習方法,

而是學習後得到的成果。

如果學習後收穫甚微,

也許就沒了學習的動力。

所以,

必須為了學習後的爽,

爽快的投入學習中!


跟你媽對賭下次考試名次,你贏了你媽給你加零花錢,你輸了你媽給你扣零花錢。

絕對管用。


不請自來 作為一個水了那麼久的高三狗 想認真的回答一個問題 為這個社區做個貢獻。

英語

英語首先是辭彙 。辭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的方法是 ,通過大量的做題,並且是長期堅持。因為我屬於那種單詞根本記不住,記了容易忘的那種,通過這個方式,從高一的80分 穩定到現在的120+。 在這裡我想提出,在積累單詞的時候,別忘記積累句子,各種句型。還有就是,每天的早讀,務必大聲讀書,這樣可以培養你得語感。語感這東西太重要了好嗎,我就不贅述了。最後是作文,我認為 作文不用大量記憶的,我作文從來都不背,因為你想啊,好的作文也都是人寫的,為什麼你不能自己寫呢,當然,這就要求你對課表的辭彙能準確掌握。聽力,學校每天放的聽力認真挺就夠了!

竟然沒有贊嗎 第一次回答好傷心 句型比如啊It"s significant that 還有what 開頭的主語從句 以及 各種定語從句 例如 I am privilege to visit there,which is my favourite place. 之類的。 還有一些萬能句型 比如 it"s universary acknowledge that 這簡直就是萬能 而且還特別高級。 還有短語 to sum up.以及每次結尾的我特別期待你得回復 你完全可以寫成I am eager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學會恰當實用一些形容詞 。

這是平時英語的學習方式,日結單詞。

語文

對於語文,我最有心得的是作文。作文我認為,立意是遠大於形式的。永遠記住,好的引用,必須是建立在你得中心明確,立意深刻的基礎上。簡而概之,各種名言引用是錦上添花,而不是主體。 然後就是結構啦,字體啦,名句還是要積累的。

其實就是選擇題要做好,對於語文不要有為難情緒。

列舉一些我喜歡用的句子標題。

誰都不是一座孤島 這個羅爾事件我用過

還用海明威最經典的 「喪鐘為誰而鳴」 這個可以當插曲。

誰終將聲震人間 比長久深自緘默。於無聲處驚雷。這個我經常用來作為時評類的結尾。

還用用詩 ,辛棄疾的詩,之類的。

數學

對於數學 不是太擅長。通用的方法是刷題。刷題不是題海戰術,而是通過大量的積累訓練,達到對知識的掌握,所以就要刷易錯題,基礎題,難題。在這裡我想推薦,《高考必刷題》這本書,而且我覺得外研社的書都挺好的。

理綜

選擇題選擇題一定要做好。選擇題一定要做好,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一方面,確實沒有太好的建議,因為本人的理綜也不是很好。

最後我想給個建議

就是請務必學會每一課都要記筆記

就是心態調整問題。

要學會勞逸結合

要學會獨立學習

要學會有必勝的決心

百二秦關終屬楚 三千岳甲可吞吳 苦心人天下不負 有志者事竟成。

無論高中的那個時候 都要堅持 !加油

最後附上自己喜歡的圖

對於英語我想補充一點, 就是單詞不能僅限於課本單詞 你得去拓展。其次,英語單詞就是要 不斷的重複重複重複 一直重複。每個人重複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得自己領悟。

再次補充一下

在最近的學習中領悟到 英語閱讀是需要理解大致意思會做題 而不是考單詞的。

————————————————————————————————————————————————我是一條分割線。補充一下

找個本子去記錄各個學科的知識點吧。

會有人看到么~( ̄▽ ̄~)~?(ˉ?ˉ?)

編輯於 21:32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背十個單詞,找同學炫耀一下;

做一篇閱讀,找同學炫耀一下;

寫一篇作文,找同學炫耀一下;

做一個ppt,找同學炫耀一下;

讀一章名著,找同學炫耀一下;

曬一次被子,找同學炫耀一下;

寫一頁作業,找同學炫耀一下;

……

這不就極大的縮短了反饋周期了嘛!

p.s. : ……前提是這樣炫耀能活到畢業的話_(:з)∠)_。


我能從年級倒數,用半年時間逆襲到全省前100名,靠的其實就兩個字:

重複。

做題的意義何在?做題,最理想化的狀態就是碰到原題吧?而且是高考遇到原題。

可問題是,大多數題,都會在你的學習生活中重複不下5次。而你每次都會錯。

你通過做題,提升了能力嗎?沒有。如果有,遇到原題早就做對了。那麼做題的意義何在?

我認為,沒意義。

或者說,做題必須要講方法,要高效的重複。

10.2更新:

看了眼評論,我再補充幾點。

重複,是我自己的學習方法的邏輯起點,是我學習方法的核心理念。就好比數學之中的公理一樣,由這一個公理我又推出來很多。

重複的具體路徑,我也是經過長期摸索才主角成熟的,但不是一兩句話能講清楚。我準備近期推出知乎live,歡迎關注。

10.02更新2:

想起來啥說點啥吧。

我高三的時候,有野心有想法,可無奈沒方法,成績差。

一個國家也好,一個人也好,舉什麼旗,走什麼道路,堅信什麼理論,是非常重要的。遺憾的是,大多數學生忽略了對方法對道路的考量,只注重單純的時間的投入,浪費了大量的精力。

忙是很忙,辛苦是很辛苦。但好多是無意義的重複,是低效率的表現。

你想想,同樣是聽課做題考試,為什麼會有成績高迪之分?因為每個人的基礎、方法都不一樣。

基礎不同沒關係,每個人都能找到合適的方法道路。

時間還長,沒關係,現在才10月,足夠了。

這兩天點贊的關注的多了,還真有點不適應。我這兩天校慶返校聚會有點多,沒有專門的時間。

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些問題,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了,道路其實也就出來了。起碼我當年就是這麼乾的。

1.你要上什麼層次的大學?

2.考試的本質是什麼?高考的本質是什麼?

3.做題的意義是什麼?如何做題?

4.為什麼老師說的話不能全信?誰能為你的高考成績負責?

10.02更新3:

知止而後有定。

作為一個學生,肯定要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呀?如果沒有個目標,那就是盲人瞎馬。

有了目標,你要有具體的實現路徑(學習方法)。

路徑怎麼確定?

你看下邊這個邏輯是不是無懈可擊?

大學的層次——全省排名的層次——年級排名的層次——班級排名的層次——各科的名次、成績(增加優勢,補短板)——各科的學習方法——投入時間做題、背書、整理錯題。

邏輯是不是很完美?

呵,只能說是貌似很完美,實際上犯了致命錯誤,空中樓閣。

什麼致命錯誤?

1.不同考試的考試目的和篩選策略是不一樣的。因此不同考試排名並沒有可比性(信度效度)。不同考試的排名沒有傳遞性。比如說,有的人全市統一的期末考試能取得高分,而高考不行;有的人高考很好,平常不行。

2.考上名校,不能有弱勢科目。所以不存在優勢和劣勢,只存在隨機因素導致的分數差別。

3.學習方法需要調試,需要經過實踐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4.老師,是一個職業還是一個事業??如果能有更好的工作機會,比如去機關去銀行去阿里去百度,有多少人會去中學教書?

他可以花一節課的時間講一道題,可你要用一節課的時間寫完一整張卷子啊!

(這個不夠政治正確,改天詳說)

10.03更新;

一會要去校慶,大家可以去人大官網看直播!

1.理性看待教師這個職業,不要過分神聖化。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2.我看到評論里有個人編段子說我吹牛逼。我認為這代表了一類人的心態。當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套邏輯,他做的不是去分析是否合理是否對自己有意,而是下意識的去批判諷刺,以此為能事。

你要想真正實踐用好我的方法,需要有敢於面對各種嘲諷挖苦打壓的勇氣和野性。

中學生不缺乏野心、聰明、想法、胡思亂想、能力、幹勁,缺乏的是勇氣、野性、毅力、閱歷,和獨立判斷的能力。

有哪位同學覺得我說的還行或者還想看可否點個贊或者評論一下?求別讓我整天看到通知全都是負能量!!火氣越來越大!!心情越來越差!!失去了繼續下去的動力!

10.03更新2:

10.03更新3:

我本來的打算是寫成書,已經寫了4萬字了,10月底形成初稿,2月前爭取能聯繫到出版社出版。前兩天看似乎知乎live也不錯。

但這兩天一看到評論里那麼多的負能量。我是真的有點退縮了。唉。

10.04更新:

這兩天比較忙。今天還要見未來岳母。我也很緊張。

這個問題不再更新了,最後說幾點。

1.私信我的我都看到了,沒有一一回復很抱歉。我能理解你們的心情,我也明白你們的處境。你們不要急,明年六月才高考。時間絕對是夠的。

我請你們相信,只要找對了路並堅持,每個人都可以實現逆襲。基礎好的逆襲人北清,基礎差一點的次之。我之前指點過一個學妹,高中成績比我還差。後來也去了北外。現在她自己也挺知足的。

逆襲是完全完全可能的。你可以從我的回答里找信心,但最終還是要靠你自己努力奮鬥。自己一定要

相信自己。一定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

2.我一直以自己能做到「不動心」感到驕傲。可現在才發現自己還是修鍊不夠啊!總是被評論里那些負能量激起情緒波動。

我就是語文差廢話多做廣告,so what?愛看不看,不看拉倒。不想一一解釋。不值。

受眾說我行我就很知足了。

3.最近會自己完善書稿,在各相關問底下進行零散的問答。10.31之前不會有其他安排。

(完)


基友學習法

在考試前一兩天,雙基都已經完全過完了。找個好基友,尋個幽僻之所在,你問我答,互相抽查(不是抽插),互相出題(不是出精),以難倒對方為宗旨,看誰更厲害。

對於需要記憶複述的內容,無往而不勝。

來美國才知道,原來這叫猶太學習法。怎麼看怎麼像搞gay啊,難怪gay讀書都好,幽僻之處互相擼完了,賢哲時間如此這般,哪兒有讀不好書的。


文字不重要請看圖


謝不邀。

我最近一直在持續自我更新,持續學習新知識,並且感覺有點上癮了,自以為有點小小的心得。

簡單總結下我的方法,跟大家討論下。

1.明確動機:你為什麼要學?

這是最、最重要的。

在這之前,你要問自己:學到了這些知識/技能,你能獲得什麼,也就是獎勵是什麼。

純粹是為了自己的好奇心?還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是僅僅為了通過考試?還是為了拿一個非常漂亮的績點?還是為了需要在公眾面前做個演講而準備資料?

此外,還需要評估不學習此知識/技能的後果,也就是懲罰是什麼。

因為掛科而延遲畢業?不能拿到年終獎?措施晉陞機會?

很簡單,如果你掌握了一個技能,年終獎翻倍,如果掌握不了,年終獎扣除,也喪失了升職機會,會不會好好的去學?這就是直接影響經濟利益。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在出國前準備GRE的時候,為了激勵自己,把可能拿到獎學金的總數除以要準備的單詞總數,等效為每記一個單詞就掙了多少錢,結果準備效果出奇的好~

學習的動機(獎勵/懲罰)決定你所需要投入的精力及優先順序。

很多人之所以沒有堅持下來或者沒有動力去學習,是沒有沒有想清楚,到底為什麼要學習。

另外,多說一句,內心的好奇心是最大的驅動力,有時候,好奇心真的比知識重要。

好奇心能驅使你一直尋找,直到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2.明確目標:你要學什麼?

了解了動機之後,接下來要確定到底要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

譬如學習一門語言,是只是想能夠讀懂學術論文,那辭彙、語法和書面閱讀能力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需要到國外去旅遊,那麼只是需要能夠聽懂和會說一些日常用語即可。

明確了目標,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什麼都想學,結果什麼都學不好。

我一般在學習之前,會先設定一個最低目標,也就是必須要達到的目標。在滿足最低目標的前提下,如果還有興趣和餘力,可以適當的多花一些時間,去達到更高的高度。

3.明確學習資源:你要怎樣學?

你所能利用的資源,通過什麼渠道去學習。

是去課堂學習?還是網路公開課的視頻資源?還是去圖書館查資料?是去找私教一對一交流?

不同的渠道,獲取知識的效率是不一樣的。

一般說來,閱讀書籍要稍顯枯燥一些,觀看視頻更有趣一些,而面對面交流能夠及時反饋自己的想法和困惑,互動性更好,效果更好一些。

有時候你會發現,去圖書館翻一個月的書,不如和行業內的專家深入交談一個小時。

同樣,每個人的平台不同,所能利用的資源差異也很大。由於工作和生活的圈子不一樣,有些人能夠獲得其他人難以獲得資源。

同樣是學習理財,一班人最多手頭幾個閑錢買點股票理財產品了,而王思聰,已經拿手頭幾千萬的小錢去思考該投資什麼公司了。

再比如說,同樣是追星,人家甜馨就可以請自己的偶像陪自己過生日。

人和人,有時候也確實沒得比。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渠道的獲取效率的高低,對每個人並不完全一樣。

有的人比較適合閱讀,有的人則喜歡面對面交流,通過不斷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渠道,讓自己在學習的時候能夠快人一步。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資源的收集也要適度,不要花太多資源放在尋找資源上,很多人耗盡了洪荒之力,收集完了很多資料,然後再也不想看到它們了,自然也就徒勞無功了。

4.形成整體的框架和計劃:我學到哪了?

曾有妹子在知乎上問的問題:為什麼有些男生,我拒絕了幾次之後,就不再搭理我了呢?下面有回答說:你TM倒是給個進度條啊。。

學習也是如此,所以在開始學習之前,最好要學習的內容先有個大概的認識,並預估這項學習任務對自己的難度,形成初步的學習計劃,形成了進度條。

每完成一部分之後,進度條前進了一步,方便自己正向反饋和正向激勵,也方便了解自己還有多少能完成,每次不至於每次一看還有好多內容,感覺遙遙無期,因挫敗而放棄。

就像讀一本書要先看目錄,通過目錄知道這本書大概介紹的是什麼,根據自己對內容的熟悉程度和感興趣程度來初步判斷閱讀每一章需要花多少時間,能對困難有初步的預期,也不至於遇到困難就知難而退。

不過學習計劃一定要有彈性。如果計划過於緊湊,過於細緻,一旦偶爾懶癌發作而計劃延誤,會產生挫敗感,不利於正向反饋和正向激勵。

5.攻克難點:遇到攔路虎怎麼辦?

在學習中遇到不理解的,怎麼辦?需要跳過去嗎?

如果不影響整體目標,可以記錄下來,視進度而跳過,等到完成了之後再去看,說不定已經很好理解了。

如果這個難點對於整體理解有很大影響,不攻克不行。

則應該中斷當前的任務,去攻克這個難點。很多時候,對某個地方不理解,只是因為你不能能夠掌握足夠的信息而已,學翻閱相關的資料,掌握足夠的背景知識去,等到積累足夠了之後自然就理解了。

不過難點攻克的分支任務完成後,注意不要迷失,要立刻返回到主線任務中去。

就像獵狗去追兔子,兔子追到了,獵狗應該返回,別兔子追到了了,獵狗卻不見了蹤影。

6.定期反饋總結:我學到了什麼?

一定要有反饋。反饋才能有持續的動力。

很多時候,之所以看完書,合上書之後沒有任何印象,是因為沒有主動思考,沒有主動串聯起來。只有串聯起來,讓剛學到的知識在自己本身的知識大廈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這些內容才有意義,也會能記得牢固。否則,就像海灘邊散落的貝殼一樣,海浪過後,就不見蹤影了。

7.結束後梳理鞏固:我學的怎麼樣?

學習結束後,要對整體梳理思路,形成自己的體系,利用自己的思維方法串聯起來。

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費曼方法,想像自己對小孩子解釋自己剛學到的知識,如果發現自己解釋不清楚,說明你還沒有完全理解,需要返回頭繼續深入理解,直到能夠完全解釋清楚為止。

一般我還會整理好自己的學習筆記、課程資料等內容,以方便以後自己查看。

最好的梳理方式是以文字的方式梳理好,在用文字進行梳理的同時也是自己思維架構的搭建和重構,是主動思考的過程,往往能夠迸發出很多全新的想法和思考。

最好還能分享出來,幫助別人。

比如讀完一本書之後,把讀書筆記做一個思維導圖,學習了一些新知識之後梳理成脈絡清晰的科普文,都是利人利己的好事情。

結語

其實讓自己學習的爽不難,難的是一直堅持下去。堅持下去的關鍵,在於保持專註、正向反饋。

保持專註的小技巧,推薦番茄時鐘。非常簡單的APP,功能足夠,容易上手,用過之後你會欲罷不能。

我觀察過,身邊那些優秀的人,就是那些能夠始終堅持學習、自我更新的人。

或者說,正因為這些人始終堅持學習並自我更新,才成為了優秀的人。

我是一個堅持自我更新的終身學習者,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和知乎專欄:聊聊汽車那些事兒,我會不定期更新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思考。


循序漸進的學習最爽。

學得不爽主要是因為難度曲線太陡了。


推薦閱讀:

初學者應怎樣學習 Linux?
到底應該怎樣通過CATTI二級筆譯?
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完成作業怎麼辦?
解題的本質是什麼?有什麼解題的方法論?
錯題本怎麼做省時間?

TAG:學習 | 生活方式 | 學習方法 | 高考 | 高中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