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清中國各王朝與中亞和西亞國家的關係?是否能把中國歷史和歐洲歷史聯繫起來?

中國每個朝代對應著中亞和西亞的哪些主要國家,或者說亞洲的幾個不同文明區在歷史上互相有過多少交流,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多大關聯?e.g.漢朝的時候中亞有烏孫、大苑、康居,西亞有安息;漢朝派張騫出使西域,增強交流等等內容。其它的朝代呢?如何才能大致弄明白?因為西亞歷史經常和羅馬拜占庭等有交集,我覺得這樣能把中國歷史和歐洲及世界歷史連起來。


謝邀

這是個dynamic的大坑,充滿時間/空間變數(233),我也並不是研究歷史的(雖然當年只差一點就可以拿歷史的minor),只能和大家以娛樂的心態來複習一下亞洲史。

特別說明:

  • 相關內容我很多是在美國學的,部分內容很可能和國內教的不一樣。因此這篇答案只負責提供宏觀概念,理清時間和空間主線。細節上的事情,請大家自己取捨,以專業書籍為準。
  • 這些內容基本都是複製整理自我以前寫過的東西或者上課的筆記,各種攢出來的,proof read了一遍,但可能還有不通順的地方,請告訴我。
  • 這是個容易引起罵戰的大坑。鑒於此,這個坑我只填到清朝前期,其中,詳細的只填到蒙古帝國之前。

上圖中是可能會經常用到的地名的大致位置。

要想搞清楚中國文明和亞洲其它文明之間的關係,主要得關注這幾個地區:

為啥呢?

看圖裡的那條紅紅的絲綢之路。

從地形上看,中原地區實際上是比較封閉的,四周有高原、沙漠、大草原等等。之所以我們自己不覺得封閉,是因為我們的地盤足夠大,古代小農經濟自給自足過得也不錯,因此一般人也沒想著要走出去。

這條漢朝形成的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和西域、中亞、西亞甚至歐洲之間溝通的最重要的紐帶。要沒有它,中國就會一直宅在東亞。要找中國和中亞西亞的關係,就得沿著它找線索。

絲路的沿線,又屬這五個區域最重要。古代文明的發展,得靠自然環境。要產生先進文明,這裡就不能太冷、不能太熱、地形要平、土壤要肥沃、水源要充沛、災害要少,風別太大,雨別太多......總之,條件挺苛刻的。別看亞洲的面積那麼大,刨去了沙漠、高寒等坑貨地區,剩下的也就不多了:

因此,那五個區域基本就是聯繫中國和歐洲兩地歷史的線索:

A-中原地區,或者說是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就是美國人所謂的China proper。這個就不多說了。

B-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

新疆有一堆沙漠,但也有河谷綠洲(比如塔里木河沿岸),古代就有很多城邦國家。這些蕞爾小國雖弱,但它們扼守著絲路,常常被四周的其它國家/民族惦記著。

C-中亞。

中世紀前的中亞,還不像今天這麼沙漠化。那時候的中亞既有游牧區域,也有像阿姆河、錫爾河沿線的綠洲城邦。北邊還有廣袤的哈薩克草原。經濟上農牧混合,但牧的比重大。中亞正處於絲綢之路以及各條支路的交匯地,四周文明紛紛向中亞滲透,於是,這裡一度成了商品、人種、宗教、文化、語言的大熔爐。

D-兩河流域及伊朗高原。

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沃土千里,水源充沛,是個被人愛在西元前的地方。它東邊是高得恰到好處的伊朗高原:易守難攻,又不太缺氧;比較乾旱,但又有雪山融水。因此,當地發展出了全球為數不多的成功的山地文明。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同屬一國的時期比較多,因此這裡將兩個區域合併。

E-小亞細亞及地中海東岸。

這是亞歐非的交匯處,長期被羅馬和拜占庭等佔據。阿拉伯世界興起後,這裡又和西歐來的十字軍展開過長時間對抗。因此,這裡的歷史既和西亞有關,也和歐洲有關。

這五個區域之間歷史上的聯繫和互動概括出來是這樣的:

這張圖裡包括了上述五個地區,以及附加了經常惹事兒的蒙古草原和最西邊的西歐。用簡單的話概括這張圖就是:

  1. 先秦時,西亞和中亞先後被波斯和馬其頓征服過。
  2. 馬其頓崩盤後,中亞及西亞形成大夏、大宛和塞琉古等國,和戰國時代的中國交集甚少。
  3. 漢朝時歐亞大陸形成漢朝、貴霜、安息和羅馬四大帝國並立的格局,絲綢之路產生。
  4. 魏晉時期薩珊波斯佔據西亞和中亞,影響力覆蓋西域諸國。
  5. 南北亂世時期,中亞霸主是嚈噠人,嚈噠人和北朝有交流,而薩珊波斯退守西亞。
  6. 隋唐時期,中亞和西亞被阿拉伯帝國襲占,並和唐朝交戰。
  7. 宋朝未能和中亞及西亞產生太多交集,其時中亞的霸主為塞爾柱和黑汗,後為花剌子模。
  8. 之後是蒙古帝國及四大汗國統治亞洲。
  9. 明朝因察合台汗國的阻擋,未能進入中亞。明朝前期的中亞霸主是帖木兒帝國。
  10. 清朝在中前期完成對新疆的統一,中國和俄國相繼影響中亞,而西亞屬於薩菲波斯。

再提煉一下就是:

對應上了吧!

下面是詳細內容,長文圖多慎入...

1. 很久很久以前的先秦時期...

本階段概括:

中國在東方獨立發展;西亞諸國(亞述、巴比倫、波斯)以及古典希臘 --&> 波斯進入中亞 --&> 希波戰爭 --&> 馬其頓崛起並進入中亞 --&> 馬其頓退出後,塞琉古佔據西亞,大夏佔據中亞。

1.1. 居魯士大帝:波斯進入中亞

中原文化並不是一直都和中亞有聯繫。在漢朝以前,中國和中亞聯繫並不緊密。[評論區有同學提醒,最新的考古發現好像顯示那時候中國和中亞還是有些交流的]

那時候的中亞和西亞基本上是屬於古典希臘文化圈的。

希臘?Excuse me?

不要跟著感覺走,覺得中亞到中原近,到希臘遠。實際上誰遠誰近還不一定呢。

Anyway,其實還是很遠。那麼,古典希臘的文化是怎麼輻射到亞洲的呢?

我們知道,西亞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從兩河流域到小亞細亞,先後有赫梯、巴比倫和亞述帝國等比較先進的國家,以亞述最為強大,迦南地區還有猶太人祖先建立的國家。

而在愛琴海沿岸,公元前776年(那時的中國正在烽火戲諸侯呢)之後,古典希臘逐漸繁榮,整出一堆城邦國家,包括雅典、斯巴達、底比斯等等。在愛琴海東岸也有希臘城邦,包括盛產哲學家的米利都,以及有木馬傳說的特洛伊等等。

愛琴海東岸的城邦孤懸在外,後來就被附近的地域豪強呂底亞(Lydia)給控制了。

到了大致是中國春秋時期的時候,米底人攻佔尼尼微城,西亞的第一位霸主亞述帝國崩潰了。一百年以後,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興起。波斯的創建者居魯士大帝建國後沒過多久就幹了一件重要的事:征服呂底亞。

一直欺負希臘的呂底亞派騎兵迎戰波斯,結果騎兵的戰馬見到波斯軍中比自己大一圈的駱駝,都慫了,呂底亞迅速滅亡。愛琴海東岸的包括米利都等等的那些希臘城市也被波斯笑納了。

從此,波斯帝國就吸收了不少希臘文化的元素,開始自帶希臘屬性。

居魯士愛折騰。滅了呂底亞之後,他又把巴比倫給滅了,成了當時西亞的唯一大國。居魯士還不滿足,率領大軍東進,來到了中亞,仗著自己人多勢眾武器先進,像打地鼠一樣地打土著人部落。但是在公元前529年,居魯士陰溝翻了船,一不留神被土著人幹掉了。

這個時候的亞洲形勢是這樣的:

東周諸侯割據,希臘城邦被波斯欺負,而波斯則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大國。

居魯士對於中亞來說特別重要: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有比較先進的文明進入中亞。

1.2. 大流士的捲土重來,波斯再訪中亞

居魯士死了之後,波斯繼續發展,攻滅了古埃及的第二十六王朝(古埃及最後一個繁榮期),又平定了內亂,之後迎來了另一位偉大的君主——大流士。大流士繼承了居魯士的愛折騰的精神,帶著大軍四處征討,再一次將波斯的勢力擴張到了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都成了波斯的地盤,還包括費爾干納盆地(Ferghana,古代也叫拔汗那,帕米爾高原以西)以及印度河流域。

這是波斯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注意東邊那個Sogdiana,就是中國文獻里的康居,粟特人的地盤。Bactria就是大夏。

正當波斯人在中亞打得起勁的時候,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起義了。大流士帶兵轉頭西進前去平叛,希波戰爭爆發,最後在馬拉松被希臘色雷斯給擊敗了。

大流士之後,波斯暴君薛西斯在西線和希臘糾纏,被斯巴達三百勇士扁了回去,他也無力繼續東顧了。這時候的中國是春秋後期,大致也就是孔子生活的年代。

1.3. 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

公元前330年左右,擁有希臘文化的馬其頓在亞歷山大大帝的領導下,反過來把波斯給撕了,建立了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繼承了遠征東方的傳統,要不是青藏高原擋著,他很可能一路打到太平洋。可見青藏高原這個『三危之地』,對華夏文明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亞歷山大大帝的進軍路線及征服的區域

馬其頓人帶來的是貨真價實的古典希臘文化,中亞徹底希臘化了。在中原文化染指西域之前,西域各部都崇拜的是希臘的宙斯,思考的是希臘的哲學,就連長相都和希臘人更接近。

2. 秦和西漢

本階段概括:秦漢統一--&>漢朝進入西域 --&> 漢朝影響中亞。塞琉古衰弱,大夏和安息建立;羅馬建立--&>安息進佔中亞,挑戰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

2.1.月氏人的西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原。這時候,河西走廊生活著一個叫月氏(Yuehzhi)的民族。月氏是雅利安人,外形上和中原人有明顯的區別。他們顯然是從西邊遷徙到河西走廊的,很可能是被波斯或馬其頓人攆過來的。

月氏再往西是西域,當時分布著一些城邦小國家,主人基本都是印歐人種。再往西的中亞是大夏和安息。伊朗高原是塞琉古帝國,小亞細亞(土耳其)是安提柯帝國,埃及是托勒密王朝,這些都是亞歷山大死後從馬其頓分裂出來的。再往西,羅馬已經吞併同化了義大利北部的伊特魯里亞,正處於『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的共和國時期,和北非的迦太基以及西歐的高盧人對抗。

月氏在河西走廊生活得好好的,結果蒙古草原上來了一群野蠻人——匈奴。戰五渣的月氏人根本打不過匈奴,大部分跑回了中亞,在草原上重建家園,叫做大月氏;剩下小部分沒跑掉的,躲在祁連山下,叫做小月氏。

2.2. 漢朝強勢入主西域,威懾中亞

漢朝建立以後,和匈奴各種不對付。

匈奴這個民族也有相當長的歷史了,先秦時期就活躍在北至蒙古草原南至河套平原的區域。至於他們是從哪兒來的,這個應該還有很多爭議,也許是先秦時期北方的各種游牧民族,比如山戎、犬戎、義渠等,融合而成的。到了戰國後期,匈奴人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覷了。位於北方的秦國、趙國和燕國都紛紛修起了長城,來防禦以匈奴為首的游牧民族。

匈奴在草原上有個主要競爭對手,活動在他們地盤的東部,被稱作東胡。不要小看東胡,他們可是後來很多少數民族的祖先。東胡的極盛時期大約在戰國時代,之後他們就被匈奴超過了。秦朝的時候,匈奴人出了位偉大領袖,叫做頭曼單于,他率領族人建立了東亞北方歷史上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游牧民族大國。他有個好兒子名叫冒頓,他的響箭一起,部下萬矢齊發,成功地把頭曼單于射成了刺蝟。從此,冒頓當上了新單于。

冒頓單于不光彩地奪權,國內形勢尚不穩定。東胡聽說了,趁機跑來訛詐匈奴,先是要戰馬,然後又要女人,冒頓單于都給了。於是東胡覺得匈奴可以欺負,跑來索要國土。冒頓大怒:戰馬女人都可以給你,土地是國之根本,怎麼給?於是冒頓領軍大戰東胡,殺了東胡的首領,從此東胡一蹶不振,余部往東退卻,逐漸分為南北兩支:北邊叫鮮卑,後來成為接替匈奴的草原霸主;南邊叫烏桓,後來被曹操滅掉。匈奴獨霸草原,信心大增,於是開始四處征戰,在河西擊潰了月氏,又在西域征服了烏孫等國,匈奴在冒頓的統治下盛極一時。

此時漢朝剛誕生不久,國力不濟,劉邦在白登甚至差點被匈奴包了餃子。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終於國力昌盛,兵強馬壯。而匈奴在經歷了冒頓單于、老上單于和軍臣單于三位偉大領袖帶領下的極盛期之後,因為內訌,開始有下坡的趨勢。漢朝可以和匈奴一戰了。這時候,有人給漢武帝講起了月氏的故事,漢武帝就派張騫出使西域,去聯絡月氏,組成反匈奴聯盟。

這一段大家應該比較熟了。張騫一度被匈奴扣押,九死一生到了月氏,沒料到月氏人好了傷疤忘了疼。當時的月氏跑到了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分成了五個大部,自稱大月氏,在水草豐沛的中亞草原上快樂地生活著,還征服了大夏。他們覺得混得挺好,不願意回去報仇了。

但張騫並沒有白忙活。他給漢朝帶回了珍貴的關於中亞的地理知識。當時漢朝人對帝國西部的認識幾乎為零,張騫相當於是第一個打開這扇漢朝通往西部的門的人。所以,張騫在某種意義上,和哥倫布一樣,對推動世界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沒有月氏的幫助,漢朝還是要打匈奴的。衛青和霍去病追著匈奴一頓暴揍,幫漢朝拿下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通了,漢武帝又派張騫去了一趟西域,向西域各國宣傳漢朝有多強大。西域諸國倒向漢朝,開始和漢朝通商。絲綢之路就這樣慢慢形成了。

但通商還不夠。當時,漢朝仍然和匈奴經常交戰,漢武帝希望進一步增強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從中亞遏止匈奴,同時避免西域和中亞的國家倒向匈奴那一邊。

為了防止這些國家不聽話,漢武帝就找了一個茬,殺雞給猴看。

當時西域的費爾干納盆地有個大宛國(Tayuan)。大宛是馬其頓退出中亞之後,獨立出來的畫風偏古典希臘的國家,後來由中亞本土的塞族人統治。大宛有種馬叫汗血馬,在當時算是豪車中的豪車。漢武帝就給大宛說,你們的汗血馬太拉風了,趕緊給我送幾匹過來吧!大宛國王看到信,氣炸了:這算什麼態度呀?憑什麼給你呀?不給不給就不給。漢武帝想,等的就是你說不給。於是漢武帝就以此為借口,讓李廣利遠征,最後把大宛的國王給剁了。

漢朝又有兵、又有錢、還不講道理,西域小國對漢朝是又羨慕又害怕,紛紛抱了漢朝的大腿,和匈奴斷絕了往來。但漢武帝窮兵黷武也逐漸損耗了漢朝的國力。晚年時,漢武帝下了輪胎罪己詔,反省了自己的過失,漢朝的擴張暫時告一段落。漢武帝之後,漢朝在漢宣帝時期休養生息,國力恢復,擊敗了叛亂的羌人,又滅了不聽話的車師國,並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此時匈奴陷入內亂,呼韓邪單于主動向漢朝示弱求婚。從此,漢朝擁有了西域,疆域往西北方向擴展了很多,並有了隨意干涉中亞國家內政的能力。

這張圖展示了漢朝向西域及中亞的擴張,並且告訴我們都護府的英語叫protectorate。

2.3. 漢朝樹立在中亞的絕對威信

到了漢元帝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兒,讓漢朝在中亞的影響力進一步升級。

匈奴的郅支單于遇到天災,往西逃到了康居國。前面提過,康居也叫索格底亞(Sogdiana),曾經被波斯征服過。漢朝時的康居已經發展壯大,核心位置在今天的哈薩克境內。

郅支單于在西域胡作非為,以前還殺過漢朝人,漢朝人對他恨之入骨。聽說郅支單于逃到了康居,西域都護府的將軍陳湯就自作主張,發兵深入康居境內,斬首行動,把郅支單于抓住給砍了。砍了郅支單于以後,陳湯派人把單于的首級送往長安,並附上了奏章解釋自己的行動。這份奏章里就有那句著名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讓西域各國看清了匈奴是個紙老虎,漢朝才是真大哥的本質,讓漢朝又在西域耀武揚威了一次。陳湯這人,其實個人作風有問題,貪污受賄投機倒把啥都來。但是他就憑著那句話,在史書上少挨了許多罵。從那以後,漢朝就算是在中亞立住了腳跟。中原文化風也在中亞刮起來了,把希臘文化颳走了。

3.4. 古典希臘文化在中亞的沒落

漢朝在西域如此耍流氓,中亞各國都紛紛獻上了膝蓋。西域和中亞開始被中原文化所影響。那麼,以前中亞的古典希臘文化去哪了?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馬其頓帝國很快就崩潰了。那時是公元前323年,中國這邊對應的是戰國,差不多就是羋月年輕的時候。馬其頓帝國崩潰之後,繼承衣缽的叫塞琉古帝國(Seleucid Empire中國史書上的條支)。塞琉古在文化上繼承了馬其頓帝國,是一個以希臘文化為核心的帝國。

塞琉古的實力無法和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帝國相提並論。在西部,埃及和小亞細亞等地都不再是帝國的轄區,歸了安提柯帝國和托勒密王朝。而東面的孔雀王朝也擊敗了塞琉古,控制了印度河流域。

後來塞琉古帝國的國力越來越弱。公元前245年(秦王嬴政即位之後的一年),埃及入侵塞琉古。趁著這個機會,中亞的帕克特里亞(Bactrian,千萬別寫成Bacteria)宣布脫離塞琉古帝國,在草原上建起了中國史書里的『大夏』。

大夏繼承了塞琉古的文化,是一個希臘化的國家。但是,大夏強盛了不多久就衰落了,後來成了月氏人的附庸。月氏人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一點大夏的希臘傳統,但分量越來越微弱,自從大夏沒落以後,古典希臘文化就在中亞逐漸消失了。

3.5. 安息帝國稱霸西亞

在大夏從塞琉古獨立的同時,伊朗高原上也有波斯人和斯基泰人豎起了反旗。幾經動亂之後,帕提亞帝國(Parthian Empire)建立,也就是中國史書中的『安息』。安息是一個文化多元的帝國,除了繼承塞琉古的希臘文化之外,波斯以及巴比倫文化都佔了很大的分量。安息建國以後,一直和西邊殘存的塞琉古帝國的勢力交戰,最後把塞琉古給徹底打垮,成為了西亞的一支強大的力量。

安息極盛時期的疆域

在西亞越混越開心的安息,在公元前1世紀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比它還強的怪物級別的大帝國——羅馬。羅馬滅了塞琉古的殘餘勢力,佔據了地中海的東岸,後來又吞併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幾乎把地中海變為內湖。好在,羅馬帝國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西歐和北非,對西亞的興趣不算太大,重視程度也不太高,於是安息成功地和羅馬展開對峙,在西亞站住了腳跟。

在公元1世紀初,東方的漢朝陷入了外戚篡權的混亂,無力管理西域。安息乘機東進,強勢進入中亞,把勢力範圍覆蓋到了西域諸國,嚴重挑戰到了漢朝在西域的地位。

3. 東漢時期

本階段概括:漢朝重振西域 --&>漢朝、安息開始有溝通--&>貴霜建立、安息退出中亞--&>漢朝、貴霜、安息、羅馬四大帝國並立。

3.1. 漢朝亂後重建、再入西域

歐亞大陸在中國東漢的時候逐漸開始熱鬧起來。

呼韓邪以來,匈奴和漢朝友好相處了幾十年。之後,王莽篡權,和匈奴再度交惡。王莽統治的後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匈奴人趁機扶持了一個叫盧芳的軍閥,在雁門、雲中(大概是大同附近)一帶割據,時不時南下侵擾,噁心剛剛復辟的漢朝。

公元25年光武帝恢復漢朝以後,忙著休養生息。漢明帝繼位之後,便開始著手打擊匈奴,以及恢復對西域的控制。隨後,匈奴在漢軍的打擊下,分為南北兩支。南匈奴歸附了漢朝,住到了河套平原一帶;北匈奴逃到了漠北。躲到漠北的北匈奴,承受著饑荒之苦,但仍然是漢朝的心腹之患。當漢朝派兵西出陽關,收拾西域的時候,北匈奴也發兵去西域找茬。漢朝打下車師國之後,派西域都護陳睦駐守金蒲城;戊己校尉耿恭帶兵駐守疏勒城,防衛天山以北;謁者關寵駐守柳中城,防衛天山以南。漢軍主力退走之後,匈奴人來了,他們派左鹿蠡王出兵,聯合了龜茲、焉耆和烏孫,分別合圍這三處漢軍據點。陳睦和關寵先後戰死,而耿恭一直堅守疏勒城,直到彈盡糧絕也沒投降。等到一年多以後,漢朝的援軍從甘肅趕到疏勒,和耿恭裡應外合擊敗了匈奴,而此時耿恭手下只剩下十幾個人。

匈奴人以為耿恭這些漢軍有神靈相助,並且自己也耗損頗大,因此也不再去進攻西域。而漢朝卻沒停下追擊匈奴的腳步。竇固、班勇、班超等先後出擊漠北或西域,蠶食著北匈奴的地盤。最終在公元91年,竇憲遠征漠北,一舉將北匈奴徹底擊潰。北匈奴的余部撒腿往西跑,逐漸消失在中國的歷史典籍里。

在漢朝和匈奴人大戰的同時,西部高原是羌族人的地盤。羌族人的歷史也是相當的長,至少從商朝開始他們就存在了,並且一直存在到今天。周朝的時候,羌族人在四川一帶建立了青衣羌國,算是比較早期的國家,今天四川的青衣江就是因為青衣羌國而得名的。早期,羌族人比較和平安靜,不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樣惹事兒,只是在東漢,羌族人曾經在西南地區起義,抗議漢朝的統治,但被從西域解圍回來的耿恭率軍鎮壓。耿恭的軍事生涯的後半段,基本就是在西南地區和羌族人周旋,直到自己獲罪免官。

至於匈奴衰落之後的西域,當然又是被漢朝收割了。漢朝派出了開掛的班超,把西域各國玩弄於鼓掌之間,在鄯善國一把火點了匈奴使團,又在於闐國斬了國師,還伏擊了貴霜。莎車、焉耆、龜茲、疏勒等與國家紛紛歸附了漢朝。

班超經營西域到過的地方

公元97年,班超聽說遙遠的西方有個同樣很強盛的大秦(就是羅馬),於是就派甘英去看一看。甘英奉命出使,走到了安息。安息人當時壟斷著絲綢之路。看到漢朝的甘英出使羅馬,安息人心裡有些不安:如果讓東邊和西邊兩個大怪獸手牽上了線,那自己夾在中間,日子可能就不好過了。於是他們就想辦法阻止甘英去羅馬。

安息國王派人很熱情地給甘英帶路,來到了波斯灣的岸邊。他們對甘英說,大海對面就是大秦了,但是這個海不好過,運氣好要三年才漂得過去,運氣不好就直接餵魚了。

其實從安息去羅馬根本不用跨海,直接往西走到敘利亞,就是羅馬和安息的緩衝區。就算要跨海,波斯灣風浪也不大,可以輕鬆過去。可惜甘英受了安息人的騙,原路折返回去了。漢朝和羅馬兩個大帝國之間的直接對話沒有發生。

公元101年,班超回到長安養老,不久就去世了。結果班超的繼任者氣場不夠,鎮不住場子,西域各國紛紛又脫離漢朝而去。漢朝趕緊派了班超的兒子、曾經和竇憲一起遠征北匈奴的班勇去重振西域。班勇果然是班超親生的,沒多久就再次搞定了西域諸國。雖然此後中亞又有幾次動蕩,但大體上說,漢朝較好地控制了中亞,後來把西域都護府改為了西域長史府。

3.2. 月氏人的貴霜帝國

後來,漢朝在西域又有了兩個新的主要對手。第一個叫烏孫。烏孫大概活躍在準噶爾盆地到巴爾喀什湖一帶,是斯基泰人的一支,在西漢的時候也是漢朝的附庸,還跟漢朝和親,國王娶了解憂公主,但到了東漢,烏孫的實力變強了,不再服漢朝管,成了自主獨立的部族,在漢朝和匈奴之間的夾縫裡生存。

漢朝在中亞的另外一個對手叫做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貴霜帝國的創建者,其實就是漢朝人民的老朋友——月氏人。

前面提到,月氏人分了五個大部,在中亞過著幸福生活。到後來,這五個大部中的一個突然出了個很強勢很有野心的領袖,統一了月氏,並且還對外擴張。於是南方印度河流域的小國們就倒了血霉,被月氏人佔領了一大片。西邊的安息帝國的邊境也被月氏人納入囊中。搶了不少地盤以後,月氏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就是貴霜。

貴霜用了幾十年的時間,開疆拓土,成了中亞地區的絕對霸主。隨著貴霜的壯大,整個歐亞大陸的形勢就比較明朗了,從東到西四個大國:東亞老大漢朝,中亞老大貴霜,西亞老大安息,歐洲老大羅馬。這四個大帝國一字排開,宛如四大金剛,把歐亞大陸的好地方都佔領了。

貴霜的文化,既不是東方的中原文化,也不是西方的波斯或者希臘羅馬文化,而是一個大雜燴。中原、希臘、印度、甚至非洲的文化,都在這裡交匯。帝國境內,佛教、印度教、拜火教、希臘宗教、原始宗教都攪在了一起,不分彼此,還產生了一種希臘式佛教,也就是希臘哲學被融進了佛教教義之中,以及用希臘的方式給佛教塑造偶像,即健陀羅文化。希臘式佛教在中亞轉了一圈之後,傳進了中原和青藏高原,分別和儒家文化以及苯教進行了結合,形成了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因此,我們現在的漢傳佛教,其實是有希臘文化的影子的,和東南亞的佛教有很大的區別。

當時的匈奴已經衰敗了;安息也快睡著了。能在中亞和貴霜有一拼的,只有漢朝了。公元90年,貴霜軍隊進攻漢朝的西域都護府,想把漢朝趕回中原去,結果中了漢軍的埋伏,大敗。貴霜了解到了漢朝的強大,再也不敢造次了。從那以後,中亞地區就同時處在漢朝和貴霜的影響之下。

4. 魏晉時期

本階段概括:四大帝國紛紛倒台:中國進入魏晉南北朝;貴霜解體後中亞沒有強國;安息被薩珊波斯取代;羅馬帝國分裂,拜占庭佔據地中海東岸。絲綢之路開始受阻。

4.1. 漢朝滅亡後,中國對西域失去控制

四大帝國的形勢保持到了公元3世紀初。

四大帝國里最先翹掉的,是我們偉大的漢朝。實際上,漢朝還沒進入3世紀,就已經不行了。黃巾起義發生在184年,之後就是董卓、曹操、袁紹等等各種亂,漢朝已經名存實亡了。最後在公元220年,曹丕正式讓漢朝進了墳墓。中國從此開始了一段長達三百多年的魏晉南北朝動蕩分裂的歷史。五胡十六國,游牧民族入侵,發生了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中原亂成了一鍋粥,西域自然就沒人管了。曹魏取代漢朝之後,名義上還擁有西域長史府,但實際上只管轄到涼州,勉強維持著河西走廊。西域諸國紛紛收回膝蓋,回到了漢朝人到來之前的狀態。

公元280年,三國歸晉。晉朝短暫統一後一度加強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被西晉派去管理涼州的人,名叫張軌。

張軌是個很有能力的地方官,把涼州治理得很好。而且他還多次揮軍西進,一度恢復了漢朝半個西域都護府的範圍。張軌死後,他兒子張寔子承父業,繼續經營涼州和西域。中原八王之亂,賈南風成天瘋,涼州都沒有被太波及到。可是不久之後,晉朝局勢有變,當年內附漢朝的匈奴人後裔打著恢復漢朝的名義起兵割據,前趙建國;四川的氐族人李雄也裂土稱王,建立成漢,十六國拉開序幕。永嘉之亂以後,匈奴、鮮卑、羯、氐、羌、丁零等民族各顯神通,大鬧黃河流域,晉朝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但孤懸在西北地區的涼州仍然宣布效忠晉朝,成了一塊飛地。後來看到晉朝實在是不行了,只能龜縮在江南,於是張寔宣布獨立建國,成立了十六國里的前涼。

前涼存在了七十多年,在376年被氐族人苻堅的前秦所滅。前秦在淝水之戰被晉朝打敗後又不靈了,西北地區又出現了後涼、南涼、北涼、西涼等等小國家,都屬於十六國範疇。然而它們對於西域的控制,多是名義上的,有時候甚至名分都沒有。後涼的呂光曾經向西成功發展過,但最後也沒穩定住。其它的幾國,實際控制範圍往西最多的是西涼(李唐皇室的祖先建立的),但他們也只是控制到了哈密以西一帶。

差不多同一時期,貴霜也玩完了。那時候的西域及中亞,恢復了城邦小國林立的狀態。這些小國家,南方的多是貴霜解體後留下的,而北方的一些則是以前的康居的殘餘,是粟特人的國家,統稱昭武九姓,包括石國、米國(不是美國哦)等。後來這些小國被嚈噠人所控制。嚈噠人俗稱白匈奴,我們等下再說。

東晉時期的亞歐大陸。

4.2. 薩珊波斯取代安息

說回3世紀。四大帝國里第二個掛的是安息。安息和漢朝一樣,早就日薄西山了。在公元2世紀前期,安息和羅馬撕破臉皮,結果被羅馬打得元氣大傷,之後就一直在丟城丟地。公元212年,安息國王的弟弟發動叛亂,羅馬趁火打劫,成了壓垮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公元224年,安息帝國壽終正寢。取代安息的是薩珊波斯(Sasanian Empire,也叫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波斯征服了西亞和中亞的廣大領土,擊敗了一度盤踞中亞的匈尼特人,又和羅馬人對抗過,是古典時期的西亞最後一任霸主,也是近代以前非伊斯蘭教的國家最後一次稱霸西亞。薩珊波斯是一個文化十分多元的國家。希臘、羅馬、印度、中亞、北非、東亞等等各種文化,都在這裡聚集。宗教方面,除了本土的瑣羅亞斯德教,以及佛教、摩尼教和印度教之外,基督教和猶太教也在薩珊波斯出現了。

全盛時期的薩珊波斯疆域圖,可見它把康居、大宛的故地以及印度河流域都佔領了。

對於當時的中國晉朝來說,薩珊最有名的就是『薩珊玻璃』了。當時的波斯工匠,非常擅長製作玻璃器皿。而『薩珊玻璃』晶瑩剔透的程度,是遠好於當時中國本土的玻璃的,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但當時北方的混亂,絲路受阻,薩珊的玻璃製品也無法大規模地賣到晉朝。物以稀為貴,因此『薩珊玻璃』成了晉朝高官貴族的奢侈品。

薩珊波斯建立之後,在西線和羅馬帝國發生不少衝突,但處於下風。在東線,薩珊波斯非常強勢,不僅拿下了阿富汗和北印度,還滲透到了中亞草原。這個時候,貴霜也撲街了。

4.3. 貴霜和羅馬帝國的衰亡及波斯人再入中亞

貴霜是四大帝國里第三個沒的。貴霜的統治者是月氏人,比較崇尚享樂主義,他們管理國家的方式很鬆散,屬於『一國N制』,境內各民族各地區各管各的,只要不造反就成。

久而久之,貴霜境內的很多地區基本都處於高度自治甚至事實獨立的狀態,根本沒有凝聚力和歸屬感。到了後期,月氏人久疏戰陣,戰鬥力大打折扣。這時候,西面的薩珊波斯以及南面的笈多印度先後崛起了。貴霜在兩面夾擊之下,很快就瓦解了。

貴霜瓦解之後,薩珊波斯趁虛而入,想要襲佔中亞。但是不巧,原本在貴霜倒台之後是半真空狀態、只有康居的粟特人後裔(昭武九姓)自娛自樂的中亞,冒出了一群嚈噠人。薩珊波斯不得不面對競爭,和嚈噠人爭奪中亞地區。但相對東邊的五胡亂華和西邊的日耳曼大戰羅馬來說,中亞在這段時間是相對比較和平的一個地區。因此在廣袤的中亞大地上,粟特人和嚈噠人建起了一座座繁華的城市,包括撒馬爾罕、塔什干、碎葉、布哈拉等,後來都成為戰略要地,也為中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4.4. 民族大遷徙和羅馬的分裂

四大帝國的最後一個羅馬,在公元395年一分為二。羅馬帝國分裂以後,占著羅馬城的西羅馬完全沒有了羅馬帝國的實力。他們只存在了不到一百年,就在哥特人的衝擊下滅亡了。這也是羅馬城以及義大利亞平寧半島最後的輝煌,從那以後,義大利在歷史上就只負責藝術和搞笑了。

羅馬帝國為啥會分裂?哥特人人為啥要衝擊羅馬?這裡有個理論,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多米諾式民族大遷徙,其根源很可能是漢朝跟匈奴的戰爭。

匈奴一直被漢朝追著打,到後來內部就亂了,分裂成南北兩支,南匈奴投降了漢朝。北匈奴繼續跟漢朝做對,但實力大不如前。到了公元89年到91年左右,漢朝的竇憲和班固(班超他哥)率大軍北伐,在匈奴的地盤上長驅直入,勒功燕然山。北匈奴徹底不行了,撒腿就往西跑,引發了歐亞大陸的民族大遷徙。北匈奴往西跑了一陣後,一部分和烏孫人混到了一起,後來形成了般悅國,其他繼續往西跑,逐漸消失在中國的史書里。

兩百多年後,一支叫做匈人(Huns)的游牧民族出現在東歐。有許多人認為匈人是匈奴人的後裔,但這個爭議很大,我們暫且提一下。不過匈人是受到了西遷的匈奴人的影響,這個可能性還是有的,很可能是北匈奴的一支,和別的民族混血之後,打著匈奴人的旗號跑到了東歐招搖撞騙。匈人看上了頓河流域的一片草場,就把當地的阿蘭人(也叫奄蔡,祖上是斯基泰人,和烏孫有些許的親屬聯繫)給打跑了。阿蘭人和不願意停下的匈人一起往西遷,又襲擊了南俄草原上的東哥特王國(大概在烏克蘭一帶)。東哥特人是日耳曼人裡面比較強的一支,但是他們也扛不住匈人,被打得焦頭爛額,於是也往西跑。

再往西,波德平原上就是羅馬帝國附近的西哥特人以及其它日耳曼小部落了(就是羅馬人所謂的『野蠻人』或『蠻族』)。

東哥特人湧入了其它日耳曼人的地盤,引發了日耳曼人的大混亂。遭到打擊的西哥特人,裹挾著其它日耳曼人部落,衝到了多瑙河和萊茵河的岸邊。公元375年,走投無路的西哥特人請求羅馬帝國的庇護。羅馬帝國答應放他們過河,進入了境內。但羅馬人很看不起西哥特人,對他們實行了嚴酷的統治。

羅馬的最後一代雄主迪奧多西大帝在395年去世了。一直被羅馬人壓迫西哥特人反叛起義,把羅馬帝國攪得雞犬不寧,然後羅馬就分裂了。而此時的匈人,實力卻越來越強。434年,匈人里出了位超級領袖——『上帝之鞭』阿提拉。阿提拉帶著匈人繼續西征,裹挾著很多日耳曼部落,刷刷刷地殺向西羅馬境內。他們橫衝直撞、燒殺搶掠,攻進了羅馬城。此後的西羅馬愈發衰敗,名存實亡。

最後,西羅馬帝國撐了不到一百年,就在這些『蠻族』的衝擊下滅亡了。

西羅馬滅亡後,西哥特人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西哥特王國,標誌著西歐從此進入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

與西羅馬曇花一現形成對比的是,東羅馬帝國在君士坦丁堡繼續存在了一千年。習慣上,東羅馬也叫作拜占庭,它在東地中海堅持過了整個中世紀,後來成了一個古典時代的活化石、千年老妖,也經常對西亞的歷史進程產生影響。

5. 南北朝時期

本階段概括:中國南北分裂--&>柔然崛起、嚈噠人席捲中亞--&>薩珊波斯敗給嚈噠人--&>嚈噠人和柔然影響南北朝形勢。

5.1. 鮮卑、柔然和嚈噠人的崛起

現在我們進入南北朝。這基本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文化撕逼最嚴重的時期,也是地圖炮開得最爽的時期。當時越有文化的人,越愛開地圖炮。

為啥要開地圖炮呢?南北朝的南朝,宋齊梁陳前後四個朝代都是漢族人建立的,但北朝則是鮮卑人建立的。北朝的第一個朝代北魏是少數民族政權第一次統一併成功經營黃河流域。南北文化差異太大了,自然要互相吵鬧。

鮮卑人是哪來的呢?前面說過,他們是東胡的余部之一。後來北匈奴遠走高飛,南匈奴內附漢朝,蒙古草原形成真空,於是鮮卑趁機西進,成了蒙古草原的新主人。東漢中後期,鮮卑出了一位雄才大略的領袖——檀石槐。檀石槐統一了鮮卑的各部,然後和漢朝開戰,並且處於上風。這是鮮卑人在歷史上的第一次高光表現。

檀石槐死後,鮮卑群狼無主,混亂了一段時間,後來在三國的時候又被軻比能再度統一。軻比能統一諸部之後,開始南下襲擾魏國,結果反而被魏國的幽州守將擊敗。從此,鮮卑人暫時停止了對中原的襲擾。軻比能去世後,鮮卑分裂成三個大部:東部、北部和西部。東部鮮卑又分為三支,分別叫宇文鮮卑、慕容鮮卑和段部鮮卑,活動在遼東一帶。

晉朝八王之亂以後,國力大衰。三支東部鮮卑卻在此時崛起,和晉朝東北部的封疆大吏王浚,以及高句麗,攪和在了一起,形勢十分混亂。後來發生的五胡亂華,其中一胡便是指的鮮卑。其中,段部鮮卑和王浚關係比較好,經常跟著王浚出去打仗,後來段部鮮卑的首領被晉朝封為遼西公,他們中一支在冉閔滅後趙的時候,一度趁機割據山東半島,建立了一個短命的齊國,但沒被算進十六國里。而宇文鮮卑和慕容鮮卑則互相撕逼。後來慕容鮮卑建立了十六國里的前燕,並滅掉了宇文鮮卑。前燕後來被苻堅的前秦吞併。前秦瓦解後,慕容氏又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後燕、西燕和南燕(十六國里沒有算西燕,而算進去的北燕是漢族人的)。宇文鮮卑的余部分散在遼西一帶,後來演化成了幾個其它部族,包括庫莫奚,霫族,還有契丹。

西部鮮卑裡面比較重要的有乞伏鮮卑和禿髮鮮卑等部,後來分別建立了十六國里的西秦和南涼。還有一支慕容鮮卑的別部跑到了青藏高原上,擺平了當地的一些羌族部落,以青海北部和羌塘高原為核心,建立了盛極一時的吐谷渾王國。

而最重要的是北部鮮卑。北部鮮卑的主體部分是拓跋部,他們的發源地是嘎仙洞。原本拓跋部是佔據蒙古草原的,但五胡亂華之後,拓跋部也隨大流南下,在雲中郡一帶建立了代國。代國的實力並不算太強,十六國沒把他們算進去,後來也被前秦滅掉。但前秦滅亡後,拓跋部復國,最後在十六國後期的混戰中脫穎而出,建立了北魏,也就是北朝里最重要的一個。這樣一來,蒙古草原就只剩下稀稀拉拉的高車部落。

高車人又是啥呢?高車人又叫敕勒人、鐵勒人或丁零人,其祖先發源於貝加爾湖附近,嚴格意義上說是西伯利亞的種族,漢代以來長期和昆堅人混據融合。昆堅人英文叫Kirghiz,就是後來的黠嘎斯、柯爾克孜以及吉爾吉斯,因此吉爾吉斯和柯爾克孜族人實際上是有敕勒的血統的。十六國的時候,敕勒人也南下中原,建立了一個叫翟魏的小國,但它實在太小了,因此十六國也沒有把它算上。

敕勒雖然分布廣泛,人口估計也不少,但並沒形成太多的凝聚力。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叫柔然的民族趁虛而入,把蒙古草原包場了。柔然人的先祖最初也是東胡的一支,東胡潰敗後,他們附屬於鮮卑人,後來是拓跋部的奴僕。當拓跋鮮卑在中原和十六國大戰的時候,柔然吞併了敕勒各部,又擊敗了匈奴人留在蒙古草原上最後的余部,佔據了整個蒙古草原,翻身奴隸把歌唱,成了新一代的草原之主。柔然人在草原上建立了正式的汗國,首任可汗是丘豆伐可汗汗庭設在鹿渾(今蒙古境內的哈爾和林),建立了還算完善的軍政體系。緊接著,柔然四處擴張。

柔然先瞄準了老東家鮮卑人的北朝。在北魏尚未完全統一黃河流域的時候,柔然的策略就是拉攏十六國中剩下的北涼、北燕、西秦、後秦、赫連夏等國家,圍攻北魏。然而這些十六國的殘餘早已經不復當年之勇,於是後來柔然又和南朝宋聯手夾擊北魏。然而南朝宋畢竟太遠,在更多的時候,柔然不得不在北方和北魏單挑,雙方進行了漫長的拉鋸戰,各有勝負。

柔然雖然給北魏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帶來了很多的麻煩,但柔然的總體戰鬥力還是不及北魏的,而且經濟和文化上畢竟無法和逐漸漢化的北魏抗衡。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之初,曾經一度在雲中郡被柔然圍困,後僥倖脫險。他在位期間,一心要洗刷這個恥辱,於是在掃滅了赫連夏之後大舉北伐,最終直逼柔然的汗庭。被柔然壓迫的敕勒各部也乘機起義,聯合北魏大破柔然,柔然的大檀可汗西逃,屬下很多部落投降了北魏。北魏於是覺得柔然都是戰五渣,智商低得像蠕蟲,於是嘲諷他們,管他們叫蠕蠕。

北魏搞不定,於是柔然就往東邊和西邊發展。他們搞定了敕勒等部,又在東邊降服了庫莫奚(宇文鮮卑之後裔)和契丹(東胡的另一支),還擊敗了西域的高昌和于闐等各小國,往中亞擴張。蒙古草原和西域的另一個游牧民族——嚈噠人(Hephthalite)——被擠壓了生存空間。嚈噠人於是向西遷徙,跑到了中亞。嚈噠人自稱白匈奴,但他們的真實身份是誰呢?目前沒人確切知道。有人認為他們是月氏人的別部,也有人說他們是高車人的一支,還有人說他們和突厥人有關係。

到了中亞的草原上,嚈噠人混得如魚得水,戰鬥力爆表,很快就征服了中亞腹地的小部落和小城邦,足跡遍布新疆到鹹海之間的區域,成了中亞的一股新興力量,在怛羅斯建立了汗庭(怛羅斯在今天的吉爾吉斯境內,記住這個地方,後面還會出現)。這個汗國在中國史書里經常被稱為滑國。前面提到的昭武九姓則全部被嚈噠人控制。

嚈噠人壯大了,就和附近的國家搶資源。離嚈噠人最近的,就是趁貴霜倒台之後,跑來中亞撈油水的薩珊波斯。於是,嚈噠人就和薩珊波斯產生了衝突。大概420年左右(南朝剛建立),嚈噠人渡過阿姆河,朝西南方向主動進攻薩珊波斯。但薩珊波斯也不是吃軟飯的。在國王巴赫拉姆五世的英明指揮下,化解了嚈噠人的這次進攻。

往西南走不通,嚈噠人就轉向正南,擊敗了貴霜的殘餘勢力,然後兵臨興都庫什山,繞道印度,從東南方進入了薩珊波斯。這時候薩珊波斯的老國王巴赫拉姆五世已經死了,新繼位的熊孩子能力遠趕不上他的前任。正好這時候,亞美尼亞人叛亂,薩珊波斯腹背受敵,被嚈噠人打得落花流水,被迫稱臣納貢。堂堂西亞霸主,竟然成了嚈噠人的附庸。

5.2. 嚈噠人和南北朝的關係

嚈噠人在中亞打得風生水起,威名遠揚。遠揚到多遠?遠揚到了中國。

控制黃河流域的北魏,曾經一度也想過恢復漢朝時中國在西域和中亞的地位。435年,北魏派出使者去中亞,要求中亞各國向北魏俯首稱臣。北魏的使者到了中亞,正好碰上了薩珊波斯和嚈噠人打仗,見識了嚈噠人是如何的驍勇善戰。

北魏和柔然一直在對抗。這時候,北魏人聽說了嚈噠人的光輝戰績,也聽說了嚈噠人和柔然有仇,於是就聯絡嚈噠,希望和他們結成聯盟,一起對付柔然。這和漢武帝派張騫去找月氏是一個道理。

嚈噠人不是數典忘祖的月氏人。聽說北魏約著一起去打以前的仇人,嚈噠就毫不客氣地沿著伊犁河谷東進,逐步控制了西域的疏勒、于闐、且末、鄯善、高昌等小國,嚴重壓縮了柔然的勢力範圍。

但這之後,在西亞被嚈噠打得很慘的薩珊波斯聽說東邊有個實力還不錯的北魏,就來聯絡北魏, 說能不能咱一起聯手做掉嚈噠。甚至他們還發現北魏南邊還有個和北魏差不多強的南朝,於是也派人聯絡,求著交朋友。見到薩珊波斯和北魏交好,嚈噠人把矛頭轉向了北魏。

這時候北魏正在推行漢化。北魏的馮太后和孝文帝推行了大改革,連姓都改了,首都也遷到了洛陽,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治理中原以及對付南朝上。嚈噠人趁機東進,襲擊了北魏的西境,讓北魏在西域的勢力範圍大幅縮水。

北魏要同時面對北方的柔然和西北的嚈噠,被迫減弱了對南朝(當時是梁朝)的對抗,避免腹背受敵。正因為北魏的求和,梁武帝前期的南朝戰事較少,經濟比較繁榮,佛教也得以在南方廣泛傳播。南朝幾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一大部分就是那時候修建的。

南朝的梁武帝吃著齋飯念著佛,莫名其妙地就被造反的侯景給揍了。而此時的北朝也不安寧。孝文帝漢化改革很成功,但是改革註定會損害一些人的利益。果然,防守柔然的六座軍鎮因為待遇下降而造反了,北魏國力被削弱。之後,北魏又出了兩大家族,一家是支持漢化的鮮卑人宇文家,一家是支持鮮卑化的漢人高家。原本統一的北魏,在這兩家的鬧騰下,在557年一分為二,成了東魏和西魏,兩邊還互相打個不停。這一來,北朝在和柔然以及嚈噠的對抗中就更處於下風了。特別是處於西邊的西魏,以及西魏的繼承者北周,基本上身邊一圈兒都是敵人(北邊的柔然,西北的嚈噠,正西還有個迅速發跡的吐谷渾,再加上南邊的南朝和東邊的東魏/北齊)。

後來柔然被突厥取代。突厥人興起,西魏更吃不消了,不得不和嚈噠求和,減輕自己的壓力。但很快突厥又和薩珊波斯一起把嚈噠人給打趴下了,成了西魏的繼承者北周的最大威脅。於是,北周就又聯繫薩珊波斯,請他們從西面牽制突厥人,來減輕自己的壓力,好讓自己專心對付東邊的北齊。

6. 隋唐時期

本階段概括:突厥崛起、進入西域和中亞--&>嚈噠人在薩珊波斯和突厥的夾擊下衰落--&>隋朝重新統一中國--&>阿拉伯帝國崛起、滅掉薩珊波斯--&>唐朝進入西域和中亞--&>唐朝和阿拉伯的怛羅斯之戰--&>安史之亂、唐朝退出中亞--&>吐蕃崛起、唐朝放棄西域--&>西亞和中亞的伊斯蘭化。

6.1. 突厥在蒙古草原及中亞的興起

嚈噠人在中亞橫行了兩百來年,然後遇到了麻煩:東邊的形勢變了。這時候的東邊發生了兩件事:柔然倒台了,以及隋朝統一了中國。

就在柔然趁著北朝分裂,走向復興的時候,他們內部的一個附庸奴隸部落造反了。這個部落叫做突厥。和很多游牧民族一樣,突厥人的族源在歷史裡的記載也有點模糊,目前很多人覺得他們是中亞塞族人的一支,後來遷到阿爾泰山(當時叫金山)一帶,和鐵勒各部雜居後形成的民族。柔然汗國崛起之後,西域諸國和鐵勒諸部紛紛歸附,突厥也成了柔然的一支附庸。由於突厥人擅長冶煉,因此被柔然稱為『鍛奴』。到了南北朝後期,柔然和北朝連年征戰,內部的鐵勒諸部也老不安分,讓柔然的實力大為削弱。而柔然和南朝之間早在南齊的時期就已經翻臉,成了孤家寡人。突厥在阿史那氏的帶領下,於阿爾泰山崛起,宣布脫離柔然,自己成立了突厥汗國,首領為土門可汗。

柔然發兵鎮壓,而突厥則在土門可汗的率領下,反而把柔然殺得大敗。土門在都斤山(蒙古杭愛山)建立了汗庭,鐵勒諸部也逐漸歸到了突厥的門下。柔然汗國迅速瓦解,分為東西兩支,後來西支被北周消滅,東支先逃到了北齊,後來繼續逃往東北,和靺鞨、室韋等民族融合。據說還有一部分跑到了東歐,成了後來威震一方的阿瓦爾人,但這個爭議頗大。

柔然沒落之後,突厥又反過身,蠶食盤踞中亞的嚈噠人的地盤。從此,突厥不僅佔據了蒙古草原,還擁有了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鹹海的廣大區域。突厥汗國也和從前的匈奴一樣,建立了比較先進的官僚制度,還發明了自己的文字。

突厥人天天和北周以及後來的隋朝鬧彆扭。他們如此高調,成了當時中原人的心腹大患。沙缽略可汗向北周求婚,北周皇帝乖乖獻上公主。護送公主去突厥的將軍名叫長孫晟,也就是後來唐太宗的長孫皇后以及唐朝開國功臣長孫無忌的爹。長孫晟到了突厥,和突厥的貴族們聚會。這時候,天上飛過兩隻老鷹,突厥人給他兩支箭,讓他射老鷹。突厥人覺得中原人都只能耍嘴皮子,不識弓馬,想以此奚落長孫晟,以耀武揚威。沒想到,長孫晟只用了一箭,就把兩隻老鷹都射下來了,這就是傳說中的一箭雙鵰。長孫晟讓突厥人對中原人刮目相看,特別是沙缽略可汗的弟弟突利設,從此和長孫晟傾心相交,把突厥國內的虛虛實實以及各派的勢力都告訴了長孫晟。

長孫晟返回中原之後不久,隋朝就建立了。建國之初的隋朝,南邊還有陳朝還沒搞定,因此想盡量消除突厥這個來自身後的威脅。長孫晟於是有了用武之地。他利用突利設和沙缽略可汗的不和,以及各部之間的矛盾,挑撥離間,讓突厥陷入了內訌,突利設、阿波可汗、都藍可汗、達頭可汗等各自擁兵一方。最後,突厥一分為二:都藍可汗在東邊統治東突厥汗國,核心區域為蒙古草原;達頭可汗在西域建了西突厥汗國,核心在西域。

內亂之後的突厥一時間無暇南顧,因此隋朝得以專心地南伐,滅了陳朝,統一了中國。之後,長孫晟再度離間東突厥,都藍可汗和『北可汗』染干翻臉內訌,最後隋朝扶持的染干勝出,成為啟民可汗。啟民可汗是隋朝扶持的,又是長孫晟的好朋友突利設的兒子,因此和隋朝的關係挺不錯,還娶了隋文帝的女兒安義公主和義成公主,汗帳也設在靠近隋朝的磧口。西突厥發兵東進,啟民可汗聯合隋朝的楊素,將西突厥擊敗。隋煬帝即位後,啟民可汗兩度南下,親自去朝見隋煬帝。

啟民可汗去世之後,繼位的是始畢可汗。和啟民可汗不同,始畢可汗對隋朝就不友好了。隋煬帝北尋雁門關,被始畢可汗的大軍圍困,不得不向嫁到突厥的義成公主求救。隋煬帝後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於是始畢可汗坐收漁翁之利,擊敗了隋朝的附屬國高昌、吐谷渾和契丹,並開開心心地給各路起義軍當乾爹。劉武周、王世充、高開道、梁師都、竇建德、薛舉、甚至唐高祖李淵等在北方起兵的反王,都向始畢可汗稱臣納貢,以獲得支持。

始畢可汗去世後,他弟弟處羅可汗繼續開開心心地當著眾反王的乾爹,處羅之後,他弟弟頡利可汗繼續如此。而西突厥則是在今天的新疆一帶,控制了西域的一堆小國。突厥也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就需要有很好的草場來放牧。新疆一帶沙漠遍布,草場不多,於是西突厥就看著中亞嚈噠人佔據的哈薩克草原流著口水。

被突厥打垮的柔然人,其中一支往西逃走,一路上和很多別的民族混居融合。在這一路西行的過程中,他們把突厥人超強的實力,講給了西亞的各國人。這個消息被薩珊波斯知道了。當年被嚈噠人欺負得夠嗆的薩珊波斯聽說嚈噠人身後崛起了一個叫突厥的強大部族,暗暗興奮:哼哼,你也有今天啊,此時不報仇更待何時。於是,波斯人就去聯絡突厥人,共同對付嚈噠人。

有了共同的目標,薩珊波斯和西突厥一拍即合,雙方一夾擊,嚈噠人就沒咒了。西突厥佔領了哈薩克草原,又擁立了幾個附庸的葉護國。而薩珊波斯也重新染指中亞,獲得了阿姆河以南的地區,包括吐火羅的地盤等。嚈噠人再也沒有東山再起,從此銷聲匿跡,逐漸被中亞的各民族同化。而臣屬嚈噠人的昭武九姓,則又歸降了突厥人。

中亞打得起勁,西亞也沒閑著。拜占庭重新搞定了埃及,夢想著恢復羅馬帝國的版圖,把地中海變成內湖。結果樹大了,就招來了一股妖風:阿瓦爾人。剛才說過,阿瓦爾人有可能就是柔然人的後裔(有爭議,他們可能是烏爾人的後裔,甚至烏桓的後裔)。他們協同倫巴第人和斯拉夫人,從東歐草原進攻拜占庭,於626年一路殺到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外,燒殺搶掠。拜占庭甚至一度考慮遷都到非洲的突尼西亞,以躲避阿瓦爾人的鋒芒。最後拜占庭向阿瓦爾妥協,每年給很多錢財作為進貢。但這些錢財最終給阿瓦爾人招來了法蘭克王國的進攻,最後敗於法蘭克和巴伐利亞的聯軍。

阿瓦爾人和拜占庭的形勢示意圖

趁著拜占庭陷入危機,薩珊波斯也在西線進攻拜占庭,一度拿下了敘利亞和埃及。拜占庭暫時退回了小亞細亞。到此為止,西亞幾乎都被薩珊波斯給佔領了,只剩下個阿拉伯半島,那時候沒人開採石油,半島上全是沙漠,河都沒有,所以自然沒人要。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東方,青藏高原上崛起了強大的吐蕃帝國,滅了孫波和象雄兩個古國,統一了高原地區。印度北部興起了戒日帝國,統一了恆河流域。唐朝也已經建立。就在阿瓦爾人強攻拜占庭的626年,中國發生了玄武門事變,不久後唐太宗李世民繼位。李世民龍椅還沒捂熱,東突厥頡利可汗兵臨長安,迫使李世民簽訂了渭水之盟。

李世民是一代雄主,哪裡受得了渭水之盟的恥辱。四年後,李世民派李靖(不是哪吒他爹)率六路大軍直搗陰山,前鋒蘇定方趁著夜色和大霧的掩護,大破東突厥的大帳,頡利可汗出逃,後來被李道宗在磧口生擒。隨後的幾十年里,唐朝把東突厥和西突厥一勺燴了,又滅了一堆像薛延陀、高昌、伊吾、吐谷渾這樣的漠北及西邊的小國,再度把中原王朝的手臂直接伸到了中亞。

唐朝處理這些佔領區的手段比較特別:讓這些突厥人、鐵勒人、突騎施人等等都保全部落,自己管理自己。頡利可汗這樣的大首領,扣押在長安,別的小頭目,給個封號,回去統領部眾。比如李世民就欽定了阿史那思摩當突厥的新可汗,在雲中一帶監視薛延陀部的真珠可汗夷男。頡利可汗的侄兒突利為北平郡王,監視拔野古部。周圍部落有誰敢出頭做大的,就打。聽話的,就賞。這些部落里能幹的人,都提拔成唐朝的官員或將軍(比如當時及後來的契苾何力、執失思力、阿史那社爾、李楷固、哥舒翰、僕固懷恩等等)。這樣一來,各種羈縻州,以及安西、北庭、安北、單于等幾個都護府就形成了。唐朝也節省了佔領這些地區的兵力,還獲得了周圍各部的感激和擁護,引進了很多人才,算是一舉多得。唐朝的控制範圍也深深地進入了中亞。

但是,7世紀亞洲最大的變化,源自阿拉伯半島的沙漠里。

6.2. 阿拉伯帝國的橫空出世

阿拉伯半島曾經是那種白給也沒人要的地方,被當做薩珊波斯和拜占庭之間的緩衝地帶。到了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半島的沙漠里,大部分地方的文明還相對落後。公元7世紀初,薩珊波斯和拜占庭不停打仗。戰亂之後,西亞地區一片蕭條。倖免於戰火的阿拉伯沙漠里有個不起眼的麥加城,這時候出了一位大牛人——穆罕默德,他創建了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靠伊斯蘭教拉起一支大軍,在阿拉伯半島一帶形成了一股准國家級別的新興勢力。這時候的薩珊波斯和拜占庭都自顧不暇,根本管不了興起的阿拉伯人。穆罕默德逝世以後,四大哈里發先後執政,阿拉伯人正式有了自己的國家。

四大哈里發的前兩位帶領阿拉伯人走出了沙漠。特別是第二任哈里發歐邁爾,帶著族人四處擴張,趁著拜占庭中衰,佔據了埃及、敘利亞、兩河流域,之後便襲擊了前任的西亞霸主——薩珊波斯。

薩珊波斯在後期經歷了嚴重的政治混亂,軍事貴族胡作非為,國力已經大不如前了。作為前任霸主,薩珊波斯被以前從來都看不起的阿拉伯人打得一敗塗地,逃到了吐火羅(原為突厥人的屬國)邊界上抵抗了一陣,最終還是亡了國。

薩珊波斯的一支殘部一路往東逃跑,最後一頭扎進了唐朝,尋求『政治避難』。唐高宗以此設立了波斯都督府和吐火羅都督府,名義上聲援並指揮波斯的故土,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唐朝的地圖把西部邊疆畫到了鹹海一帶。但唐朝對波斯故土的影響力很弱,畢竟太遠了。阿拉伯人於是取代了波斯人,成為了西亞的新一代霸主。

阿拉伯的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覺得地盤大了,管不下來,於是就派了很多親戚去幫他管理一些偏遠的領土區域,類似周朝的分封制。他的這些親戚里很多是倭馬亞家族的,結果其他派系就很不爽,找了個茬把奧斯曼殺了。

奧斯曼死後,反對派推舉阿里作第四任哈里發。然而,倭馬亞家族的那些手握重兵、獨當一面的大人物們不服阿里,其中包括鎮守敘利亞的穆阿維葉。穆阿維葉一煽動,內戰爆發了,阿里被迫退位,後來在清真寺做禮拜的時候被暗殺了。

阿里死後,阿拉伯內部發生了更大的動亂,伊斯蘭教也分裂成了支持阿里的什葉派和支持穆阿維葉的遜尼派。這樣的動亂持續到了685年才被平息。之後,阿拉伯就正式進入了倭馬亞王朝(Umayyad)。這一年也是唐玄宗出生的一年。

倭馬亞王朝建立以後,以非常驚人的速度開始擴張。到了715年,也就是唐玄宗登基後的第三年,倭馬亞的疆域已經西到伊比利亞半島(滅了西哥特王國),東到印度河,成為了真正的地跨三洲的大帝國。老牌國家拜占庭被阿拉伯人打得抬不起頭來,在西亞和北非的領土幾乎喪失殆盡。

倭馬亞王朝的疆域

到了746年,反對倭馬亞家族的什葉派平民造反了。經過幾年的混戰,另一個貴族家族——阿拔斯家族——漁翁得利,奪取了政權,建立了阿拔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阿拔斯王朝的旗幟是黑色的,因此被中國人稱為黑衣大食。倭馬亞家族最後的殘部逃到了西班牙,建立了後倭馬亞王朝,即白衣大食。

在西亞穩定下來之後,阿拔斯王朝在兩河流域營建了新的首都——巴格達。這座城市建設得相當先進繁華,成為了當時繼長安和君士坦丁堡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城市。這也反映出了阿拔斯王朝的國力。

阿拔斯王朝穩定了局勢之後,就把目光投向了東方。

那時的東方,唐朝和吐蕃正在熱鬧地相愛相殺。

6.3. 唐朝和阿拉伯的碰撞

由於文成公主的故事深入人心,因此很多人有唐朝和吐蕃一直是好朋友的幻覺。實際上,文成公主只給唐朝和吐蕃之間帶來了二十來年的蜜月期。之後,唐朝和吐蕃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是敵對狀態(別提後來的金城公主,那是唐朝的虧本買賣)。唐朝的很多名將,比如侯君集、薛仁貴、王孝傑、高仙芝等等,都和吐蕃打過仗。為了讓吐蕃服軟,唐朝除了正面硬抗以外,還想到了一個輔助方法:從側面圍攻。要想從側面圍攻,最好的方式就是佔領西域、入駐中亞。

有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做基礎,唐朝在唐高宗、武則天一直到唐玄宗的時期,軍事和經濟實力都是極強的。在擊敗了西突厥以及薛延陀之後,唐朝在西域地區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及北庭都護府,並轄安西四鎮(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座軍鎮)。唐朝的目的很明確:一是要保護絲綢之路的暢通,二是要震懾領導西域諸部,三是要從側翼牽制吐蕃。

唐高宗時,唐朝先後派程咬金和蘇定方兵出蔥山,平息了阿史那賀魯的叛亂。從此唐朝徹底地佔領了蒙古草原和中亞的廣闊區域,後來設立了濛池都護府,對吐蕃形成了夾擊之勢。之後,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降服了九姓回紇(鐵勒人)。西域和蒙古草原的的鐵勒、拔汗那、突騎施、葛邏祿、弩失畢等部,全都成了唐朝的附庸。

除了對吐蕃形成了半包圍以外,唐朝還在北邊蒙古草原上找到了一個真正的好朋友——回紇。那時候的回紇人,在唐朝的幫助下從突厥人的奴役下解放,建立了自己的汗國。回紇汗國也一直和唐朝保持著很好的關係。東亞和中亞的總體形勢對唐朝來說是一片大好。繼漢朝之後,中國又一次染指中亞。

唐代的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和安西四鎮

就在唐朝在中亞呼風喚雨的時候,不速之客阿拉伯人來了。當時阿拔斯帝國在中亞的領地有人叛亂,於是出兵平叛,在中亞部署了重兵。751年,從撒馬爾罕出發的阿拔斯王朝及西亞諸部(包括昭武九姓、鐵勒、突騎施、大勃律、小勃律等,又說還有吐蕃軍隊)的聯軍(據說是20萬人)沿絲綢之路東進,在怛羅斯碰到了高仙芝(效力唐朝的朝鮮人)和李嗣業率領的唐朝、葛邏祿(Karluks)和拔汗那(Fergana)的3萬聯軍。當時的唐朝軍隊剛教訓了不聽話的車師,正在征討另一個不安分的小國——石國。唐軍西去,阿拉伯軍東來,兩支軍隊就在怛羅斯附近碰上了。

唐朝和阿拉伯雙方都對對手缺乏基本的認識,但兩支大軍就這麼不明不白地開打了。一場火星撞地球級別的遭遇戰在怛羅斯打響。高仙芝和李嗣業都是沙場宿將,阿拉伯那邊的將軍也不是吃白飯的,剛開始的時候雙方勢均力敵。但是仗打到一半,高仙芝這邊出了豬隊友——聯軍里的葛邏祿軍隊突然臨陣倒戈了,估計是平時唐朝在西域太霸道,葛邏祿人見到阿拉伯人並不比唐朝弱,於是就抱了大腿,趁機報復唐朝。葛邏祿人反了,負責後援的、更加傾向於吐蕃的拔汗那也開始出工不出力,消極應戰。多行不義必自斃,此戰唐軍大敗,直接退到了帕米爾高原。

這就是著名的怛羅斯戰役(Battle of Talas)。雖然只是場遭遇戰,但它的影響力巨大:唐朝的軍隊暫時退出了中亞草原;阿拉伯人在中亞形成優勢地位,伊斯蘭教逐漸取代佛教,成為中亞的主流宗教;唐軍中有很多工匠被俘,把中國的很多技術傳到了阿拉伯,並最終傳向了歐洲。

唐朝和阿拔斯的形勢圖,包括絲綢之路的位置

此戰之後,唐軍暫時退到了碎葉以東。但此時唐朝的影響力暫時還沒有完全退出,唐朝在中亞大多數小國的眼裡,還是老大哥。而且,阿拉伯人和唐朝人的交往也多了起來,很多穆斯林的商人要麼通過絲綢之路、要麼通過海路(阿拉伯人擅長航海),進入唐朝來做生意。其中,走海路的穆斯林大多數都聚集在了廣州,客觀上對唐朝嶺南的經濟發展做了些貢獻。還有些穆斯林滯留在了東南亞,把伊斯蘭教傳到了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地。

但好景不長,四年之後,安祿山起兵造反,兵鋒直指潼關,威脅長安。當時唐朝最能打的兩支軍隊就是東北的安祿山和西北的高仙芝。安祿山兵臨城下,唐玄宗趕緊命令駐守西域的高仙芝率軍回援首都,勤王救駕。後來高仙芝因為不聽奸臣瞎指揮,被處死了。西域從此沒有重兵把守了。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唐朝最後在郭子儀等人的努力下,以及僕固懷恩的回紇、鐵勒士兵的幫助下,才終於平定了叛亂。然而中原地區已經是一片狼藉。唐朝從此幾乎一蹶不振,外有河朔三鎮割據,南詔吐蕃入寇,內有宦官弄權弒君,官員黨同伐異,走向了沒落。

而在此時,被唐朝壓制了多年的吐蕃則進入了極盛期。吐蕃趁著唐朝衰弱,大舉北上進攻西域。唐朝的安西四鎮以及西域及中亞的疆域,盡數被吐蕃佔領。唐代宗時,吐蕃還一度攻陷了唐朝的首都長安城,把長安城幾乎搶了個乾淨。吐蕃的強盛,雖然對唐朝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但客觀來說,它也成了阿拔斯和唐朝之間的一塊盾牌。唐朝衰敗之際,西域和中亞有個吐蕃,把阿拉伯擋在了西邊,讓唐朝免於遭受阿拉伯人的進一步攻擊。846年,吐蕃由於朗達瑪滅佛而內亂、瓦解。幾年後,漢族人張義潮帶領歸義軍脫離吐蕃,帶著瓜州和沙州等地(也就是敦煌附近)重投唐朝,唐朝因此在末期得以重獲河西走廊。

至於蒙古草原,回紇人後來改名回鶻,和唐朝關係一直還算可以。唐末,回鶻被黠戛斯(Kirghiz,柯爾克孜)擊敗,分成幾部向西方和南方遷徙。一支到了隴西,在唐宋之際建立了甘州回鶻王國,和歸義軍搶地盤。一支到了高昌,叫做西州回鶻,建了一個漢化的國家,信佛教,後來成為西夏的附庸,再後來併入西遼。西遼滅亡後,他們的一支到了甘肅,後來發展為裕固族。剩下的留在新疆,元朝時併入察合台汗國,後來經過和別的民族混血,改名叫畏兀兒,就是現在的維吾爾。趕走回鶻的黠戛斯,後來成了契丹人(遼國)的附庸。

7. 宋朝到蒙古帝國

本階段概括:宋朝遇到周邊政權的挑戰,無力影響中亞--&>佛教在中亞消逝--&>塞爾柱帝國的強勢--&>西遼稱霸中亞--&>塞爾柱退縮、花剌子模建立--&>開掛的蒙古帝國來了。

7.1. 混亂時代

唐朝末年的番鎮割據一直延續到了五代十國,直到960年以後,宋朝才統一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原地區。然而,比起漢朝和唐朝,宋朝雖然經濟繁榮,軍事實力卻實在不敢恭維。北邊契丹人的遼朝和西北党項人的西夏,把宋朝死死地鎖在了中原地區,根本就無法顧及西域和中亞(昏君宋徽宗的時期,宋朝的疆域反而到達了極盛,設立隴西都護府,佔據青海北部,一度聯通新疆,但不久就靖康之變了)。反而是遼朝,能夠通過北方的草原,和中亞取得聯繫。

宋朝初期的時候,西域發生了一件在文化史上比較重要的事:喀喇汗國(黑汗)滅掉了吐火羅人建立的西域強國於闐。為什麼這件事兒很重要呢?因為于闐國是西域及中亞地區最後一個純粹信奉佛教的有影響力的大國。于闐這個國家,是唐朝後期,吐蕃衰落退出西域之後,由信仰佛教的吐火羅人建立的有漢族文化風格的王國。而喀喇汗國則是在五代十國之際興起於疏勒地區的伊斯蘭國家。宋朝初年,喀喇汗國向塔里木盆地進發,於1004年滅掉了于闐。于闐國覆滅之後,佛教就漸漸淡出了整個中亞地區。雖然回鶻人的高昌國也信佛教,但其國力不強,影響力也不大,且佛教也不是他們的唯一信仰。

那這時的西亞是什麼狀況呢?

在唐朝後期,盛極一時的阿拔斯王朝沒落了。在它的東部,由軍人創立的塔希爾王朝脫離了阿拔斯的直接統治,佔據了整個中亞地區。沒過多久,阿拔斯的西南方也逐步脫離了帝國,成立了薩法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興起後,吞併了塔希爾王朝,又向西佔據了伊朗高原。阿拔斯逐步退守到了兩河流域,在那裡苟延殘喘直到蒙古人的到來。

薩法爾王朝的強盛只是曇花一現,不久之後它的地位就被薩曼王朝取代。薩曼王朝才是五代十國時期,伊朗高原的主宰。除了薩曼王朝以外,中亞值得一提的還有個伽色尼。它於宋朝初年在阿富汗地區建國,後來一度控制了中亞的很大一片地區。

唐宋之際在西亞興起的還有白益王朝和法蒂瑪王朝等。白益王朝誕生於裏海沿岸,趁著阿拔斯王朝衰落,迅速跑到伊朗高原上圈下了很多地盤。而法蒂瑪王朝是由什葉派建立的政權,在909年脫離阿拔斯王朝獨立,主要佔領北非以及阿拉伯半島,中國人叫它綠衣大食。

總之,這一期間的各種國家都沒有在西亞長時間立足。

西亞下一個真正的盟主是塞爾柱帝國。

7.2. 塞爾柱帝國和西遼

塞爾柱帝國的創建者是突厥人的一支。當突厥人在東亞和蒙古草原的輝煌已經成為了過去時,這支突厥人默默跑到了錫爾河流域努力發展,並逐漸壯大了起來,逐漸取代了一度佔領伊朗高原的伽色尼。1055年(包拯任開封府的前一年),這支突厥人攻佔了巴格達,滅了白益王朝,建立了塞爾柱帝國,迫使阿拔斯的殘餘勢力南面稱臣,當了附庸。

輕鬆搞定白益王朝和阿拔斯之後,塞爾柱四處征戰。先是往西打,拜占庭和法蒂瑪等西亞北非的國家被它揍了個遍,基督教聖城耶路撒冷也落到了塞爾柱手裡。這對於拜占庭以及整個基督教來說,都是接受不了的。耶路撒冷丟給異教徒了,基督教世界慌了。拜占庭向教皇求救,於是教皇在西歐組織了十字軍,於1096年拉開了十字軍東征的序幕。

十字軍沒完沒了地來騷擾,塞爾柱知道基督教徒真是不好惹,於是掉頭去東邊打。當時喀喇汗國鬧了內亂,一分為二,實力大衰。塞爾柱趁火打劫,進攻了西喀喇汗國,將其納為了保護國。塞爾柱的勢力範圍深入了中亞的腹地。然後,伽色尼的土地也被塞爾柱佔據。塞爾柱成了中亞和西亞獨一無二的霸主。但他們沒高興多久,就栽了跟頭,這是因為他們遇到了一個強敵:契丹人。

前面提到過,契丹也是東胡的後裔,長期生活在今天河北省東北一帶。隋唐時先臣服於突厥,後歸附唐朝。武則天時,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造反,於東峽石谷打敗名將王孝傑,迫其自殺。然而不久後契丹就被後突厥的默啜可汗襲擊,大敗。此後契丹就繼續在東北一帶蟄伏。殘唐五代,契丹首領耶律阿保基建國,打敗了東北霸主渤海國,又征服了室韋、靺鞨等各部,後來這個國家發展成了遼朝,佔了後晉的幽雲十六州,軍力非常強大。北宋建立後,一度和遼朝敵對,但澶淵之盟以後,雙方結為兄弟之邦,友好相處了一百多年。

到了1115年,遼天祚帝施政不善,一直被遼朝統治的女真人造反了,建立了金朝。女真也是有上千年歷史的民族,以前叫肅慎,後來叫邑樓,再後來叫女真,一直在東北。女真不滿萬,滿萬則無敵於天下。終於在1125年,契丹人的遼朝,被金朝的女真騎兵和宋朝的童貫南北夾擊給滅了。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率殘部遠走中亞,攻滅了西域的高昌回鶻以及東喀喇汗國,重建了家園,史稱西遼,也叫喀喇契丹。

西遼在西域站穩腳跟後,又進攻了塞爾柱帝國的附庸西喀喇汗國。西喀喇汗國的軍隊在費爾干納盆地迎戰西遼,結果打到一半,西喀喇汗國軍隊里的葛邏祿人臨陣倒戈了(葛邏祿人擅長反水,還記得前面說的怛羅斯之戰么),於是西遼大勝,佔領了西喀喇汗國的首都撒馬爾罕。

小弟被欺負了,塞爾柱不能不管。於是,塞爾柱的蘇丹桑賈爾糾合了土庫曼、古爾王朝、伽色尼、俾路支等各個附屬國的軍隊,組成聯軍撲向了西遼。當時的西遼東征金朝收復故土的計劃,因為遇到沙暴而失敗,正憋了一肚子火,沒地方發泄呢,這時候塞爾柱帝國打上門來了。

契丹人毫不客氣,1142年於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大草原上和塞爾柱大打出手。塞爾柱的聯軍人數雖多,但各個附屬國的軍隊之間語言都不太通,沒法指揮。西遼利用這點,把塞爾柱打懵。一仗下來,塞爾柱的蘇丹桑賈爾身負重傷,大軍死傷過半。西遼於是直接把塞爾柱扔出了自己的視線。塞爾柱從此日薄西山搖搖欲墜。

塞爾柱退走了,中亞草原又空出來了。契丹人佔據了富饒的阿姆河流域,但對其餘地區並沒有太多佔坑的慾望,因為他們還夢想著有朝一日殺回東方去,找女真人算賬呢。於是,中亞就歸了花剌子模。花剌子模在中亞活動了很多年了,至少唐朝就有了,但一直沒啥表現的機會。這次,花剌子模總算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但是他們的國王不叫國王,而是叫沙。他們名義上向西遼稱臣納貢。這樣,中亞就在契丹人的影響下,歸了花剌子模王國(Khwarezmian Kingdom)。

在阿富汗直到印度北部一帶,塞爾柱退走後,被由波斯人組建的古爾王朝所控制。古爾王朝和花剌子模是一對冤家,互相看不上,經常互相攻伐。他們和宋朝之間,基本都沒啥聯繫,但是都對西遼服氣。後來古爾王朝先衰敗、分裂,1215年被花剌子模做掉了。它的殘餘勢力跑到了三哥家裡,建立了德里蘇丹國,統一了印度北方。

花剌子模越做越大,完全控制了中亞的重要商路,還涉足西亞,進攻了巴格達,也不那麼聽西遼的話了,眼看要熬成中亞和西亞的唯一老大了。結果時也命也,他們正在high的時候,大腦發熱,自我感覺太過良好,結果突然就惹了大禍,招來了蒙古騎兵。

塞爾柱在東邊對契丹吃了敗仗,而西邊的十字軍還在一波一波地來。雖然歷次十字軍東征,基督教徒實際上都各懷鬼胎,各有各的目的,甚至有一次還順帶洗劫了隊友拜占庭,但塞爾柱帝國也架不住十字軍這種沒完沒了的襲擾,再加上塞爾柱自己統治得也不太牢固,因此到了12世紀,塞爾柱帝國就分裂了。分裂後的最大一塊是以前的附庸——羅姆蘇丹國,位置差不多是今天土耳其的東部。羅姆蘇丹國的實力大不如塞爾柱帝國,於是它和拜占庭和好,之後進攻高加索地區,開拓了一些疆域。

看到羅姆蘇丹國有做大的趨勢,拜占庭在1176年和羅姆蘇丹國翻臉,打了一仗。結果拜占庭丟人現眼地打敗了,又一次差點亡國。但是拜占庭總是命大,羅姆蘇丹國顧忌十字軍的報復,沒有對拜占庭窮追猛打,見好就收了。這之後,直到13世紀,西亞大致就保持了這麼一個格局。超級大帝國沒了,西亞分裂成了很多小國家,以及一個千年老妖拜占庭。

7.3.蒙古帝國的建立和西征

到了13世紀,蒙古草原上出了一個大bug,就是成吉思汗。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先是西遼作死,收留了成吉思汗的死對頭乃蠻部王子屈出率,還被他奪了權,於是被成吉思汗的大軍滅了。之後花剌子模又作了大死,仗著自己控制了商路,欺負過往客商,有一次見財起意地謀殺了一隊蒙古商人和使者。成吉思汗以此為借口開始西征,然後就停不下來了。此後,成吉思汗及子孫們帶領蒙古鐵騎席捲了幾乎整個亞洲。西遼、花剌子模、羅姆蘇丹國、基輔羅斯、伏爾加汗國、阿拔斯、木剌夷、阿尤布、西夏、金朝、吐蕃、大理、南宋、朝鮮、越南......除了海對面的日本和太熱的印度,別的誰都沒有逃得掉。

哦對了,有一個逃掉的,那就是——千年老妖拜占庭......由於蒙哥汗在進攻南宋的時候,在釣魚城被打死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內訌,蒙古西征大軍緊急返回,已經到了懸崖邊的拜占庭又沒死成。亞洲以外,因同樣原因僥倖不死的還有非洲埃及的馬木留克以及西歐的神聖羅馬帝國。關於蒙古西征的這段歷史已有太多的介紹,這裡就不詳細說了。

順帶一提,神聖羅馬帝國雖然免遭蒙古人的直接蹂躪,但是蒙古人帶過去的鼠疫他們沒躲開。蒙古人退走後,西歐發生大規模黑死病,死了很多很多人(當然,蒙古人只是貢獻了一部分疫情,另一部分是返回歐洲的十字軍)。於是,在中世紀崇拜了上帝很多年的歐洲人開始懷疑上帝了,教會的地位開始滑落,但丁和薄伽丘等人批判教會貪婪和蒙昧的著作紛紛問世,這間接導致了後來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這之後才有了大航海、啟蒙運動和殖民時代。

8. 元明清時期

本階段概括:蒙古各汗國在中亞的影響以及倒台--&>察合台汗國獨霸西域,阻擋在明朝和中亞之間--&>帖木兒稱霸西亞--&>清朝崛起--&>清朝剿滅準噶爾、進入中亞。

8.1. 統治亞洲的蒙古四大汗國

蒙古帝國雖然打下了幾乎整個亞洲以及半個歐洲,但卻沒hold住。這麼大個帝國,在1259年一分為五。最東邊的後來成了中國的元朝,滅了南宋。剩下還有四大汗國:新疆中亞一帶歸了窩闊台汗國(Ogadai Khanate)和察合台汗國(Chagatai Khanate)。東歐和南俄草原成了金帳汗國(Golden Horde Khanate,也叫欽察汗國)。西亞成了伊爾汗國(Ilkhanate,也叫伊利汗國)。此時的印度也成了深受蒙古人影響的區域。

這後面的歷史就比較清晰了。察合台汗國在1309年滅了窩闊台汗國,獨佔中亞。後來東部和西部因為互相看不順眼,於1346年一分為二。西部占著阿姆河、錫爾河流域,東部占著新疆一帶。西部在1369年(明朝建立後的第一年)被帖木兒帝國給滅掉了(下面會說)。東部一直存在了很久,建都亦力把里,直到1514年被葉爾羌汗國(Yarkand Khanate)取代。葉爾羌汗國到了清朝,於1680年被十分強大的新興勢力——準噶爾汗國(Dzungar Khanate)給滅了。

察合台汗國在西域和中亞延續了數百年。但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以及元朝,都沒那麼好的運氣。蒙古人擅長征戰,卻並不擅長管理國家。

金帳汗國又叫欽察汗國,它統治的區域以前是基輔羅斯。基輔羅斯是北歐人的後裔建立的國家,也是公認的俄國的雛形。金帳汗國和元朝一直有密切的交往。但是在1396年,金帳汗國遭到帖木兒帝國的侵略,從此一蹶不振,開始苟延殘喘。之後,中亞和東歐的很多汗國(喀山汗國和克里米亞汗國等等)紛紛脫離金帳汗國的統治。莫斯科大公國也在1480年獨立,後來轉變成沙皇俄國,逐漸發展為一個龐然大物。

統治西亞的伊爾汗國實際上和元朝的關係是最鐵的。但它跌跌撞撞只存在了不太久就因為內亂而分裂了。伊爾汗國倒台之後,西亞出現了一堆小汗國,陷入分裂,最後在明朝前期被帖木兒帝國收拾了殘局。

8.2. 夢想成為蒙古帝國第二的帖木兒帝國

四大汗國都先後滅亡,但是蒙古人在亞歐大陸上的表演還遠沒結束。前面提到的接替察合台稱霸西域的準噶爾汗國,其實就是蒙古人的一支建立的。除了準噶爾,中亞和西亞也冒出了一個新的蒙古人建立的帝國——帖木兒帝國(Tamerlane Empire)。

帖木兒帝國成立於1370年,開國君主埃米爾·帖木兒實際上也是蒙古人的後裔,但已經伊斯蘭化了。帖木兒帝國興起之地是阿姆河流域,首都是名城撒馬爾罕。從建國開始,埃米爾·帖木兒就夢想著複製蒙古帝國的奇蹟。於是,他四處征戰,四處惹事,疆域遍及中亞和西亞。

中國在1368年進入明朝。1404年,誓要打遍天下的埃米爾·帖木兒率軍東征,要和明朝一決高下。那時候明朝是永樂帝朱棣的時代,如果明朝和帖木兒帝國各自傾盡全力打一場,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但是帖木兒帝國東征的過程中,埃米爾·帖木兒去世了。群龍無首,帖木兒大軍就放棄了進攻明朝的計劃,並向永樂帝納貢稱臣,這一場大戰也沒有爆發。

埃米爾·帖木兒死後,帖木兒帝國退出了中亞,過了百餘年在16世紀的時候分崩離析。帖木兒帝國崩盤之後,西亞地區很大部分被奧斯曼土耳其佔領,剩餘地區分留給了土庫曼人的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並最終都歸入了後來崛起的波斯薩菲王朝;中亞剩下的大多數地區留給分給了哈薩克汗國、布哈拉汗國等幾個游牧民族國家。

東南方向,埃米爾·帖木兒的一個後代巴布爾建立了莫卧兒帝國,也反過來蠶食著帖木兒帝國的土地,同時也向三哥家裡擴張,幾乎統一了印度次大陸。而巴布爾的一個表兄弟,則跑到西域地區的塔里木盆地,建立了葉爾羌汗國,後來把盤踞西域數百年的察合台汗國給滅掉了。

明朝對中亞、西亞有多大的影響呢?對西亞的影響,主要是來自鄭和。鄭和下西洋,到達了紅海和阿拉伯海沿岸。鄭和自己是個穆斯林,所以下西洋的時候也夾了點私貨,去麥加和麥地那朝聖去了。相比漢朝和唐朝,明朝對中亞的影響很小,有一些中亞的小部落名義上奉明朝為宗主國,但也就只有這麼多了。畢竟中間隔著察合台汗國,又有個帖木兒盤踞在中亞,北邊還有蒙古遺部,以及後來的瓦剌韃靼,都在威脅首都。命都快保不住,肯定不會想著怎麼提高知名度。因此明朝對周邊國家的相對國力遠比不上漢唐。

鄭和下西洋到過的地方

明朝的時候還發生了一件事:1453年,千年老妖拜占庭終於歸天了。雖然在1453年之前,拜占庭早已失去了幾乎所有的領土,龜縮在君士坦丁堡附近,但直到這一年,奧斯曼土耳其才正式滅掉了拜占庭。從此以後,奧斯曼土耳其開始以東羅馬的正統繼承人自居,直到20世紀。

8.3. 清朝的統一

中國又一次直接影響到中亞,就要等到清朝了。

我們現在知道,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比現在的中國都大得多。但這麼大的疆域,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一點點打下來的。

清朝入關之後,迅速就剿滅了李自成、張獻忠、南明等割據勢力。後來康熙又平三藩,滅鄭氏台灣,安定了南方。這時候清朝號稱是統一了中國,但這裡的中國指的只是明朝時期的各省,即China proper外加東北。這時清朝的疆域是這個樣子的:

這時的亞洲腹地,分為了好幾個汗國,其中最強的是準噶爾,其餘的還有葉爾羌、哈薩克和布哈拉等等。同時的西亞,除了奧斯曼土耳其是老大之外,伊朗高原上的薩菲王朝也已經崛起。

準噶爾汗國是衛拉特蒙古人建立的,原本他們只是瓦剌屬下的一個部落,在明朝末年趁著周圍的國家衰落,建立了汗國。1670年,噶爾丹成了大汗。這人特別能打,滅了葉爾羌汗國,降服了哈薩克,又打敗了喀爾喀蒙古。在1690年,虐菜多年、自信心爆棚的噶爾丹遇到了康熙派來的清朝軍隊,領教到了什麼是真正的高手。噶爾丹被打得找不到北,落荒而逃。

噶爾丹跑了,但準噶爾汗國沒有倒。1717年,準噶爾還吞併了西藏的和碩特汗國(Khoshut Khanate,以前也是瓦剌的一個部。1642年趁明朝衰微西藏混亂,統治青藏高原)。準噶爾汗國在遙遠的西部驕橫跋扈,也確實有些實力,康熙到死也沒拿下它。

直到乾隆時代,清朝才趁著准格爾發生瘟疫,戰鬥力大打折扣的時候滅了準噶爾汗國,之後平定大小和卓,把新疆正式納入版圖。這時候是1757年,英法正在打七年戰爭。搞定準噶爾之後,清朝把中國的疆域又一次推到了中亞地區。

這時候的伊朗高原是屬於波斯卡扎爾王朝,再往西是已經地跨三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北邊有俄羅斯帝國,和清朝爭奪遠東和中亞的領導地位,並挺進北美。阿富汗地區也冒出來個杜蘭尼王朝,疆域包括了阿富汗和克什米爾一帶,還一度試圖進軍印度,實力尚可,但它還是向清朝稱臣。

準噶爾被清朝吞併之後,長期受到準噶爾壓迫的中亞主要國家哈薩克汗國重新成了中亞代表。可是哈薩克汗國對中亞的控制很不給力,內部根據不同的民族成分,一分為三(大玉茲、中玉茲、小玉茲)。後來,其中兩分成了俄國的小弟,一分成了清朝的跟班。清朝廢了半天勁殺到了中亞,俄國也是踩著喀山汗國等一大堆對手的屍體到了中亞,兩個巨人以這種方式碰面,那肯定沒法和諧共存了。之後在中亞地區,俄國和清朝之間各種鬧彆扭,直到清朝後期,俄國成功划走清朝在中亞的大量領土。

以上就是非常粗略的亞洲各大國的發展和互動歷史。再往後,就到了西歐列強殖民的時代了(實際上,美洲和非洲的殖民時代從16世紀就開始了,但到了19世紀,殖民活動開始大規模影響亞洲)。除了日本和清朝(以及北邊的俄國)以外,亞洲其它區域基本都被英法西荷葡等列強瓜分了。從工業革命開始,不僅是亞洲各區域之間的聯繫變緊密了,全世界不同大陸之間的聯繫也更大了。

知乎專欄:地球的那些事兒

微信公眾號 山中雜說 (ShanYeTalking)


好像這問題邀了很久了,不過我覺得這個時候答一下也不賴,因為我記得我剛來知乎的時候就是回答了個類似的問題。(更完了,長文,我也不再添加圖了,順便說下,前面標記的圖都可以保存下來來看後面的文,但是不許亂用,否則我會像上次撕那個貴州吃臘肉一樣批判你。)

  • 知乎專欄感興趣可以看下這個鏈接,其實不看也罷,後面我也會說。

一——地圖部分。

容我先打開一個純潔的谷歌地球,沒有地圖的指引個人覺得說啥都白說。

原則上我們還是應該看一下中亞和西亞到底在什麼地方——

圖 按照西方的定義,中亞的名字是Central Asia,也就是中央亞洲的意思。區域就是上面的中亞五斯坦——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記不住也沒事我後面會無數次提到這些玩意。不過其實按照地理概念,還應該包括中國的新疆。

而西亞的含義就是上面所說的這個新月沃土以及伊朗高原(某種程度來講小亞細亞一般被看為是歐洲的一部分)。

中亞地區,處在盛行西風帶的乾燥內陸,濕潤些的氣流基本都是北冰洋過來的,同緯度地區都是越往東越干,除了中國東北這個奇葩的季風性氣候。而這個新月沃土和伊朗高原又恰好在著名的——副熱帶高氣壓帶上,只要這個帶的區域基本上都甭想濕潤到哪裡去。除了同緯度的奇葩中國江南,前面也提到了,因為內亞高原造成的海陸熱利差讓這個區域充滿季風性的氣候,所以成了這一條線上少有的濕潤區域。

當然了,這一切的交匯點,就是那個帕米爾高原,這個之後會說。

而我們為什麼要打開谷歌地球呢,就是因為原來的麥卡托投影地圖太有欺騙性了,實際上我們看個圖——

圖 做了個微小的測距,黑龍江撫遠到美國阿拉斯加的距離比其到喀什的直線距離小了近1000公里。

也就是說,我們看地圖的時候總容易忽略,實際上東西方的距離是北越小的事實,等到了極點那就不存在東西了。所以我們如果看東西方交流的話,會發現,如果走蒙古——準噶爾盆地——哈薩克戈壁——東歐平原,其距離可以很短並且無太大阻礙的到達歐洲,我們看一下。

圖 如果從杭愛山奔襲到伏爾加河,直線距離3000來公里,就到了歐洲了,要知道哈爾濱到西安還要2000公里,所以我後面講到什麼突厥也好,蒙古也罷,你會發現怎麼人家搞個歐洲就那麼容易呢,實際上我們再看個圖——

圖 嗯,阿爾泰山到芬蘭和到廣東距離幾乎一樣。。

所以這麼第一個問題就是,東西方並沒有那麼遠,所以其文化交流是很可能存在的,所以問題就出來了,為啥我們總感覺東西方隔閡那麼大呢,我們知道北路乾旱不說,在早期甚至都沒有國家文明,那我們就看南路,按理說南路不也很乾燥么,這個問題就在這個帕米爾高原上。

圖 (可點開大圖)前面說了,其實中亞這個區域本身和新疆屬於一個地理單元,其核心就是和這個天山山脈,天山山脈和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脈,新疆西藏交界的喀喇崑崙山脈形成的山結,其實就是帕米爾高原。

說到新疆,這裡要講一下,別看現在已經是一個自治區,其實北疆和南疆的差別相當之大,北疆更多屬於蒙古——阿勒泰——哈薩克這個單元,屬於北亞游牧民區塊。而南疆地區確是天山的冰川融雪在沙漠邊緣中滋生出來的一個個綠洲,是典型的綠洲城邦文明。這個區塊再往西,是天山北麓發源匯入巴爾喀什湖的七河地區,七河地區包括北疆的伊犁,以及哈薩克的大多主要城市。天山西側的費爾干納盆地,是中亞犬牙交錯的爭奪地,各個國家基本都有大城市安插在這個寶貴的地方。這幾個區域正是因為這個「母親山」的存在,讓中亞出現了一片片澤國,為城邦文明提供了最好的條件。

再往西的區域,我們又俗稱「中亞兩河」,也就是阿姆河和錫爾河,這兩條河流最終注入大內陸湖鹹海,所以在這兩條河經過的地方,我們的稱呼是——河中地區,也就是說,天山南麓綠洲、七河地區、費爾干納盆地、河中地區這四個區域共同組成了中亞賴以維繫的生存環境,我以前回答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中亞五國的首都(前首都)都距國境線這麼近? - 安森垚的回答 - 知乎,實際上你會發現中亞雖大,但是主要城市基本都集中在這幾個區域。

(當然了,還有個很流行的俗記,說新疆的樣子就是這個「疆」,弓旁是曲折的國境線,三個橫分別是阿爾泰山、天山、昆崙山,兩個田分別是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除了山周圍的綠洲,而兩個盆地上的沙漠就是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我們順著從中亞看向南方,或者從帕米爾看向西方,嗯,這麼一個龐大的高原就出現了,我們來到西亞了。

圖 西亞的幾個大區塊。

要說西亞也是個乾旱地區,尤其是因為是東北信風帶控制,所以越往西越干。當年非洲大陸帶著阿拉伯半島硬生生撞在了亞歐大陸上,而印度三哥也從南邊飛了上來,這就造成了伊朗高原這種糾結的高原,山脈走向七拐八拐,不過也多虧了這個多山的高原,使得內陸寶貴的水汽聚集在這裡,反倒讓伊朗高原可以有既適合游牧又適合城邦的文明狀態。

而興都庫什山脈,現在一般認為名字就來源於波斯語Hindu印度、kush殺死,也就是殺死印度人的意思,這地方現在叫阿富汗斯坦,是個伊朗和印度以及東亞的三岔口,古代這地方叫巴克特里亞,以後還會經常提到。

西邊的新月沃土,已經不需要多說了,叫新月沃土和安拉胡阿克巴沒有關係,是因為這個區域長得像新月。西邊的尼羅河,以及地中海東岸的地中海氣候,發源於小亞細亞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一同組成了這麼一片新月沃土,沃土鏈接的埃及、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也都是響噹噹的名字。而北邊的小亞細亞,其西部更多算是希臘文化圈,東部屬於兩河的亞述文化圈。高加索山地區,曾經有過一個響噹噹的民族叫亞美尼亞,只不過倒霉在夾在兩個強權的中間很是尷尬。

至此,地理上的東西說的差不多了,我們再說這幾個區域的土著居民。中亞西亞的居民核心就是這麼兩個系——印歐人、閃米特人。按照墳冢假說,印歐人曾經發源於上面寫的高加索山北部的草原地區,是伏爾加河周邊的一個游牧民族。因為其游牧特性,這個民族被認為是最早馴化馬以及使用車的存在,最起碼以目前的證據,中國的馬和車是中亞印歐人傳過來的可能性很大。

  • 印歐人是非常善於遷徙的民族,其中進入到歐洲的部分,主要分為北歐的日耳曼人、東歐的斯拉夫人、中歐西歐的凱爾特人,南歐的拉丁人、希臘人等。而另外一方面,印歐人的東支有在前面說的中亞五斯坦游牧的斯基泰人,後來又有一波五斯坦的游牧人遷徙到了南邊的伊朗高原以及印度河流域,也就是後來所謂的「雅利安人」,換句話說,他們更像是定居的斯基泰人。而印歐人最東部的分支,就是在南疆的吐火羅人,他們在南疆最大的兩個綠洲建立了焉耆、龜茲這麼兩個城邦國家,而這倆哥們就和東亞糾纏不清了。

看到這裡,估計也就明白這個族群為什麼叫「印歐人」了,他們使用的語言又被稱為印歐語系,也就是說只要是印歐人的印歐語系語言,就算差別大如英語和印地語,我們還是能找到大量「一個爹生的」的證據。(x斯坦,-stan本來就是雅利安印歐語裡面,x的土地的意思,和英語stand也是同源的。)而另外一波閃米特人,就明顯顯得區域偏小,他們主要活動在阿拉伯半島、新月沃土區域,別看人家地盤並不大,確是人類最早最光輝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締造者和繼承者,現在的阿拉伯人、猶太人就是最著名的兩撥閃米特人。(閃米特這名字就來自聖經的故事。)

圖 印歐人和閃米特人,順便畫了一下東亞的簡易地理環境,華人的起源現在一般認為是青藏高原東部的古羌人,後來華、羌分裂,華人進入到了黃土高原的渭河谷地直到東部的華北平原從事農耕為主的生活。

可以說這個區域和中亞主要的通道,如果不看蒙古高原的游牧民與印歐人的游牧民的交流的話,那就只能是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夾縫,祁連山北麓的「河西走廊」,這個區域可以直接通往南疆地區,遇見印歐人最東端的吐火羅人,其實新疆不僅僅有吐火羅,昆崙山一帶,還有個被稱為婼羌的黃種人部落,或許和東亞羌人有一定淵源。

東亞的文明不同於歐洲和西亞,多木少石灰石的環境使得東亞並未發現巨石建築,其青銅文明也明顯晚於埃及,甚至根據目前的青銅遺址出土,東亞區域的青銅文明無疑大部分晚於新疆的遺址,尤其是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在一期二期都算不上「銅石並用」的文明,突然性的出現了大型青銅器,所以至今青銅技術西來說仍然是主流。

可是事實上,東方的青銅器水平又實在是太「後起之秀」了,可以說西方實在是找不出來如四羊方尊、司(後)母戊鼎一樣的巨大、精美的青銅器。其實東方使用的鑄銅技術,是用陶器作為「模範」灌入銅水進行鑄造的,這個就得益於東方更為發達的高溫陶器燒制技術,以至於可以在模子上雕刻進行象徵禮法的青銅器的鑄造。所以其實我們看後來,雖然最早的鐵器文明是小亞細亞的印歐人赫梯王國,同時期的中國還不知煉鐵是咋回事,但是漢代之後東亞的鍊鋼技術,可以說是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了。所以有時候我們也沒必要吹噓我們任何東西都歷史悠久,不是原生、進入的晚都不丟人,玩的溜或許才是最終要的吧。

同樣,前面說過很可能源自中亞的車馬,也是很大的影響到了東亞的,西周在滅商之前,曾和西邊的戎人關係很大,而周的登場就是帶著引以為傲的戰車技術來的。如果不排除戎人和西域游牧民的關係的話,這個很可能是一個傳播路線。戰車的大量應用也給周朝有了機動性的控制封國的能力,就算後來天下大亂,春秋諸國也是以「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等辭彙來形容。

二——上古時代。

中國整個的先秦時代,對於西域的記載一般也都是捕風捉影,畢竟忙於爭霸以及兼并的諸侯們,看其他的外族本質上都是差不多的。而對於西方來說,因為不存在大高原的阻擋,情況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希臘文明是印歐人建立的,但是印歐人確實一開始是個很「沒文化」的民族,我們也看到希臘這個地方挨著小亞細亞和埃及,所以從一開始希臘文明就是埃及的一個次生文明,希臘人也因此晉級為——最開化印歐人的行列。而在兩河流域,以亞述、巴比倫為代表的兩個閃米特政權打來打去,最後兩敗俱傷,沒想到讓在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首領居魯士佔了便宜,居魯士滅了巴比倫,最後又順便把埃及都給滅了,控制了整個新月沃土和小亞細亞,成了個巨大的帝國。

所以這個時候的希臘一臉懵逼,一個龐大的怪獸就這麼過來了,雖說也是自己的印歐人同胞吧,但是誰知道你烏拉拉的什麼東西。沒想到波斯皇帝大流士和薛西斯攻打希臘的時候,被一個馬拉松戰役和溫泉關戰役給打回了原型,弱小的希臘竟然戰勝了波斯,希臘頓時感覺自己非常棒棒,並且開始在地中海滲入自己的勢力,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影響到了西邊不遠的亞平寧半島(義大利),這也就是後來希臘的忠實好學生羅馬的來源。

結果沒多久,希臘人愛撕逼的本質就暴露了出來,沒有外敵的他們開始內鬥不止,這個也就是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我們熟知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等都是活躍在這個時期的,大約和孔子一個時期。所以打來打去終於打不動了,他們北邊的雅典斯巴達誰都看不起的城邦馬其頓崛起,吊打了這些自視清高的城邦們,在老大亞歷山大大帝的帶領下統一了整個希臘,不過亞歷山大的野心不在於一個希臘,他開始向波斯反撲,南邊進入已經成為波斯行省的埃及,往東進入小亞細亞,最後在兩河流域一個高加米拉戰役把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打回了原型。波斯不久後滅亡,亞歷山大收納了整個伊朗高原後,又跑到了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巴克特里亞(阿富汗),其實這個地方就已經接壤中國的新疆了,所以整個這個時期,中亞星羅棋布出現了不少的希臘化城邦和王國。

亞歷山大英年早逝,他三個小弟塞琉古(亞洲部分)、托勒密(埃及部分)、卡山德(希臘部分)分割了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這個時候相當於中國的戰國時期。

圖 亞歷山大的三塊帝國。(這是我以前做的,東部地區是有些問題的。)

後來秦統一了六國後,雄心大振要開始對外征服,南征百越北擊匈奴。卻一方面耗了太多國力不說,全國無差別推動郡縣制,兩種制度的差別矛盾過於激烈,最終導致了根基不穩形成的反撲,一夫作難七廟隳。當然了,笑到最後的是我們的劉邦同志。

劉邦同志的情況就反過來了,人家匈奴趁著華人內亂收了不少周邊的游牧民小弟,尤其是和劉邦同時期的冒頓單于還是個雄主,這哥們暴打了河西走廊的土著民族大月氏,並且嚇得西域民族以及中亞的斯基泰游牧民紛紛表示甘當匈奴小弟。所以整個漢朝的前期,全國都是被匈奴直接包圍壓制的,直到漢武帝上台,才開始把觸角伸到了每一個地方,切斷了匈奴的左右翼,最後霍去病自開GPS捅了匈奴漠北老窩。但是漢武帝知道只要西域一天不跟著漢混,匈奴控制他們就易如反掌,前面我們也看到那個圖了,蒙古高原到新疆實在是太方便了。

  • 所以這才有了,漢武帝號稱要找馬,派人去了中亞國家——大宛,這國家在現在的費爾干納盆地(前面提過了),如果按照歷史情況,其很可能是和巴克特里亞希臘王國(中國史書的記載是「大夏」)有關的的一個希臘化城邦,按照張騫出使的記載,這一片國家「殊同俗」,互相也無「異言」。漢武帝本來跑去要馬,結果大宛國王不敢得罪匈奴,反倒殺了漢使車令。這一下給漢武帝搞的很沒面子(很開心),直接派李廣利跨過帕米爾高原遠征大宛。結果第一次去遠征的時候,半路沒幾個城邦待見漢軍,最後打到大宛的一個附屬國的時候就被乾的差點全軍覆沒。給漢武帝搞的怒喊「宛小國而不能下,而大夏之屬輕漢?」最後拼了老本,舉全國之力攻打大宛,隊伍的長度數天都走不到頭。

  • 結果就是遠征的時候,在龜茲和焉耆中間的一個城邦——輪台,仍然表示不服,拒絕接納漢軍,結果這個西域第三大國,硬是被漢軍給「攻數日,不下,屠之」,這麼個國家硬生生的被漢軍給抹殺在了歷史上,從此後輪台就永遠的作為漢人政權的「西域都護府」存在了,到了大宛後,因為漢軍有速射弩的科技碾壓,最後給大宛射的國王被貴族內亂殺死,投降漢朝。從此漢朝基本確定了對整個天山南麓的控制。後來龜茲也因此給漢朝派去人質,希望漢朝可以既往不咎。

雖然這場戰爭的後果是,整個國家又一炮回到了解放前,經歷了巫蠱之亂的漢武帝因此頒發了《輪台罪己詔》來悔過,這才有了之後的昭宣中興。而匈奴從此之後就開始一蹶不振,以至於後來的「五單于並立」,最終分裂成為南北二部,南匈奴歸漢。

而這個時候的西方的情況是,其實在漢武帝西征之前,那個亞歷山大帝國殘留在亞洲的塞琉古王朝就一蹶不振了,首先就是中亞的斯基泰人和波斯殘餘勢力的造反,隨後復國「帕提亞帝國」,由於其奠基者名字「阿薩西斯」,這也很可能是中國對其稱呼「安息」的來源。而東邊的巴克特里亞也早就脫離了統治,巴克特里亞的貴族還跑到印度河建立了個「印度希臘王國」,總之這個時候的塞琉古王朝只剩下了個敘利亞了。

而當年希臘的好學生羅馬,在對北非霸主迦太基的戰爭節節勝利的時候,也不願意當他的好學生了,直接吞併了希臘地區,成為了地中海區域的霸主。在漢武帝西征之後不久,羅馬執政官凱撒被另外的執政官龐培、克拉蘇排擠,沒想到向北滅了高盧(現法國)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也早從北歐南下搞掉了如今德國的凱爾特人,從此這個歐陸霸主凱爾特地盤被羅、日瓜分。而龐培也一鼓作氣滅掉了塞琉古王國最後的敘利亞部分,克拉蘇一看你們都很會打仗啊,商人出身的他顛顛的跑去打安息,最後腦袋都被人家灌了金子。

  • 所以這麼一來的情況就是,羅馬基本確立了其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但是對於西亞地區,他卻沒法像亞歷山大時代一樣直接推過去了。後來凱撒除掉了龐培的勢力,他侄孫屋大維正式稱帝并吞並了到處勾搭人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克麗奧佩特拉),亞歷山大除了亞洲以外的遺產基本就被羅馬繼承了。

而對於東方,當年那個月氏被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一路西遷,融合了大量的斯基泰人、希臘人等,跑到了巴克特里亞(阿富汗)一帶被稱為「大月氏」,而就是這個大月氏後來以興都庫什山脈一帶的白沙瓦為政治中心,吞併了印度諸多雅利安邦國,建立了著名的——「貴霜王朝」,貴霜王朝本身就是個希臘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共同體,他們作為外族統治者,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宗教。而因為其希臘人的特性,他們怎麼都看不慣這個不拜偶像的佛教,於是著名的「犍陀羅文化」就出現了,他們按照希臘雕塑的方式大量雕刻佛像,並且修建石窟寺來供奉佛像,這個時候也正好是公元前後的時代,傳入東土的佛教,就有著很深的犍陀羅文化的印記了。(中國佛像和石窟寺。)

圖 犍陀羅佛像。

羅馬、安息、貴霜、漢這四個帝國的時代,被看做是「古代」發展的一個高峰,所以又被叫做四帝國時代。

圖 拿第一個那個換了個色,這不就是個四帝國時代了。(區塊還是那個區塊。)

西漢末期的時候,北匈奴的郅支單于,聯繫中亞的斯基泰人部落康居對抗漢朝,最終被漢朝小將陳湯一路打到了康居捅了老窩,不過他寫出的那句「明犯強漢者,猶遠必誅」深受某些群體的喜愛。

圖 陳湯攻郅支單于。

不過等到漢末的時候,由於中二少年王莽的搗亂,西域正式的脫離了中央的控制。等到劉秀復漢之後,就開始著手收復西域的計划了,號稱萬里封侯的班超就出現了。

班超是西漢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的侄孫子,到了他這一輩也就是個中央的文官記錄員了,可是班超卻覺得志不在此,而是有個很大的建功立業的心。其實這個時候的西域諸城邦,大約是這樣的。

圖 西域36國(烏孫、康居、奄蔡也叫阿蘭,都是斯基泰游牧部落。)。

其中最不好對付的,還是這個龜茲和焉耆兩個吐火羅人國家,班超最有名的一句話,就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連著強硬的殺掉了不少匈奴的使者和親匈奴的貴族、國王等,嚇得西域表面上都歸附了東漢,但是畢竟班超單槍匹馬,中央又不怎麼給派兵,搞的這群哥們貌合神離。後來班超坐鎮疏勒(現喀什),挑釁貴霜帝國攻擊漢朝,結果貴霜帝國跨過帕米爾高原之後,已經筋疲力竭,結果大敗。這樣導致了除了焉耆之外的西域國家因恐懼全部歸順,而班超最後一舉滅掉焉耆的故事,這裡也就不再多說了,總之班超在西域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終於讓這個地方又一次回歸了對於中央的歸附。

  • 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羅馬帝國(大秦),甘英至安息,安息國王帕科羅斯二世硬是說到羅馬必須渡海,甘英信以為真,無奈回國,而望著西邊的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北邊的斯基泰人,帕科羅斯二世仍然無法安心。

其實這個時候,羅馬和安息之間的糾葛就沒停過,看過我專欄應該也知道,這個羅馬稍微有點野心的皇帝都想去攻打安息,來實現征服東方的願望並緩解內部矛盾,但是終羅馬一朝,除了後來的圖拉真皇帝之外,沒有一個對安息取得勝利的,而是基本都身敗名裂。甘英出使安息的時候,算是安息最慘的一段時間,內亂加上漢的崛起,羅馬也進入了「五賢帝」時期,這之後不久就是圖拉真對安息的勝利了。

而班超的兒子班勇,也給了北匈奴致命的一擊,從此之後北匈奴在漢史書中先到了烏孫,後又到了康居,最後就銷聲匿跡了。

不過上天還是相對偏向安息的,東漢末年,就是三國了,羅馬也因為卡拉卡拉的昏頭,進入了一分為三的「三世紀危機」。東西方兩個帝國自顧不暇,中亞反倒是一片繁榮。其實對於漢朝來說,不僅僅是剛剛傳入的佛教,就連墓葬形式,也會看到明顯的從東漢之後大量石頭拱券墓葬的傾向,甚至希臘化的柱式也都出現在了漢墓中。中國戰國時期流行的「黃腸題湊」木造墓葬,不能很好的滿足漢人對於墓的重視,其實漢人看墓葬,和西方人對待神廟和教堂的態度是一樣的,這也就造成了這種建築的趨同性發展。

圖 山東沂南漢墓。(柱式和斗栱的優秀結合。)

而當年承載著鑿空西域重任的張騫,也帶回來了葡萄、黃瓜、大蒜、香菜、蠶豆、芝麻等等作物,讓東亞曾經的很多土生食材都黯然失色,這個對於吃貨來說我覺得比絲綢有意思多了。而小麥雖然很早就從西亞傳來(時間不詳,源頭在兩河,進入應該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但是中土人一般做成麥飯食用,而中亞西亞傳來的製作烤麵包(更類似饢)的技術,讓麥子有了更為合適的做法,適應力極強的小麥也終於逐漸取代了北方的土生作物粟(小米),成為了一大片區域的主食。

漢朝在三國的戰亂里走向滅亡,而主體民族也因為連年的爭鬥而喪失了大量人口。這樣就導致了蠻族僱傭軍在內部的空間上升,羅馬的三世紀危機雖然被戴克里先皇帝結束,但是不久之後卻又陷入了內亂,最後君士坦丁皇帝皈依了已經在衰敗的羅馬中很流行的一個猶太人的宗教——基督教。羅馬成了一個基督教帝國,在狄奧多西皇帝的時候徹底分裂。而東亞三國雖然被西晉統一,但是不久後就因為八王之亂國運徹底喪失,南匈奴屠各人劉淵建立的「漢」政權逐漸佔領北方,五胡十六國時期開啟。

而對於西方來說,攻打安息就總贏不了,沒想到一個不知道從哪裡來的民族「匈人」出現在了歐洲的大地上,他們帶著一幫斯基泰的阿蘭人,先後滅亡了日耳曼人的東哥特和西哥特王國,搞得西哥特沒有辦法只能攻進羅馬了。要說羅馬對於北邊的日耳曼人,在後期就一直都處於劣勢了。但是這個奇奇怪怪的「塌鼻子」民族卻把日耳曼人折磨成這個樣子,並且全都收了當小弟,匈人的征服確實不一般,東西羅馬幾次都差點被滅國。雖然後來匈人隨著首領阿提拉的死而解體,但這麼一陣風波讓日耳曼人是沒啥事,羅馬這個穿鞋的可就徹底廢了,至此之後日耳曼人全面佔領西羅馬的事情也就被提上日程了。

但是如果說到這個匈人到底是不是匈奴,最起碼按照文明程度應該是算不上的。不過《北史》卻記載過康居西北的一個國家——「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但是這個《北史》把康居西北的阿蘭都搞成了「粟特」,那把匈奴的帽子扣在這個不知名的民族身上也是有可能的。

  • 總之羅馬隨後不久,蠻族首領奧多亞塞廢黜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正式宣告滅亡。而在這之前,安息的波斯舊貴族阿爾達希爾一世開始反撲安息,最終滅掉安息建立「波斯薩珊王朝」,這個相對於居魯士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又被稱為「第二波斯」。

而貴霜帝國在波斯薩珊王朝以及北邊突然崛起的「白匈奴(嚈噠)」(一波斯基泰人)的攻擊下轟然解體,中亞又成為了部落林立的樣子,但是由於這個時候的內亞地區由於東西方的戰亂而越來越繁榮,大量的康居、大宛的斯基泰人成為中亞綠洲的定居民族,這個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謂的——「粟特人」,粟特人在好地方建立了不少城市,這就是文後經常會說到的撒馬爾罕、布哈拉、玉龍傑赤包括後來的塔什干、費爾干納等等。

至此,「四帝國時代」徹底的結束了。

三——中古時代。

五胡十六國里,第二個朝代叫做「後趙」,是羯族人石勒建立的,這個羯族到底是什麼現在也眾說紛紜,但是根據「匈奴別部」、「多須高鼻」的描述來看,應該是匈奴曾經帶到內陸的中亞白種人,不過這群哥們也被你冉天王一個殺胡令給殺的差不多了。而在北方高原,在北匈奴西遷後出現了權利中空,曾經活動在大興安嶺一帶的東胡人鮮卑終於翻身農奴把歌唱了,(東胡的另一波是烏桓,基本被曹操滅了,這才有的那個《觀滄海》。)。所以鮮卑很快的佔領了匈奴舊地,其中最強大的就是漠北的拓跋部和遼東的慕容部。

  • 隨著羯族勢力的崩潰,氐族逐漸成為了關中地區的霸主,這些外族想控制漢人,宗教其實是最好的武器,所以無論是苻堅還是後秦(羌)的姚興,都非常重視佛教,也就是這個時候,曾經留學貴霜一帶的龜茲高僧鳩摩羅什進入中國,這才有了《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等經書,這一系列經書也成為了後來漢地十宗的源頭,甚至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源頭了。

而就在各股勢力此消彼長的時候,人家慕容部、拓跋部卻一直悶聲發大財,當然最終還是拓跋部笑到了最後,建立北魏和東晉將軍劉裕建立的南朝宋分庭抗禮——南北朝時代開始,但是北朝並不太平,北魏皇室越來越漢化,而漠北的鮮卑部落卻被拓跋部的一個奴隸木骨閭的後代給統一,這個也就是很出名的——「柔然汗國」。不過別看北魏和柔然都曾經是一家人,但是人家北魏可是自視中原正統,才看不上你這蠻夷呢,最後兩家打了個不亦樂乎,花木蘭說的就是那個時代的事情。

柔然是個非常龐大的北部帝國,當年匈奴人一直拿東胡人當奴隸,這回柔然也要找個奴隸,他們就一直把一群在貝加爾湖一帶游牧的,和東胡淵源很深的——敕勒人當成奴隸。很多敕勒人不堪柔然統治,開始逐漸滲入西域,也就和當地的白人發生了一定的混血,剩下不願意去西方國家的敕勒選擇了南下,其實北魏裡面的什麼紇豆陵、斛律這些部族,就都是南下的敕勒人。

  • 說到紇豆陵,李世民他媽也就是李淵老婆是「竇氏」,雖然號稱自己是逃到漠北的漢朝竇氏,實際上她就是紇豆陵氏的敕勒人,而斛律家有個斛律金,北魏後來亂套,宇文泰和高歡各把著倆傀儡皇帝,斛律金就是高歡那邊的將軍,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個《敕勒歌》在歷史記載也是這哥們第一次唱的,總之我們這個時候看這個敕勒還是人畜無害的。

這個時候的敕勒混在西域,漢人反正也是隨便音譯,敕勒就變成了「鐵勒」,其實意思是一樣的,而這個鐵勒其實並不是一個部族,漢人叫鐵勒的部族為「姓」,實際上現在一看雖說他們號稱「九姓鐵勒」,實際上得好幾十個。

不過這些小兄弟因為有柔然這個共同的敵人,還是非常團結的,只不過阿爾泰山一帶有一個鐵勒部族狡猾狡猾的,他們因為打鐵打的非常好,一直受到柔然的賞(nu)識(yi),被稱為鍛奴,後來鐵勒這麼多部門終於召開大會搞個聯軍討伐柔然,結果這個鍛奴部落趁機半路劫了大軍,據說20000多人被俘虜,柔然太君剛要表示你的忠心大大的,鍛奴老大阿史那土門就留下弟弟阿史那室點密看家,隻身滅了柔然。(下一段奇奇怪怪的名字比較多,高能。)

  • 嗯,這個鍛奴部落的名字就叫「突厥」,他們也不是白種人而是黃種人,突厥一路狂飆,不僅僅吞併了很多柔然余部,還繼續吃自己的同胞們,土門和弟弟室點密說,你看大哥我這麼厲害,你就安心看家就好了,這個大汗就我來當吧,然後號稱「伊利可汗」,室點密心裡很不爽心想卧槽你怎麼這麼清真,你給我個蒙牛可汗或者光明可汗也行啊,你能打我就不能打,你能去東邊我就不能去西邊么?隨後他就拉了一票人西征,帶著投降自己的鐵勒的突騎施、處木昆這倆部族,半路還收了一個早就西遷的車鼻施一路打了過去,基本就要打到歐洲去了,大量的中亞白種斯基泰人被吞併,但是突厥的「民族意識」就是一路同化,管你什麼人種全都得是突厥人,所以靠著武力,大量的白人被同化成樣磨、熾俟等部落,其實這也是西突厥的雛形了,當然這些人並不多願意被突厥控制,最終在唐的支持下,熾俟部和樣磨、突騎施結成了三姓葛邏祿聯盟,而葛邏祿人,就是現在烏茲別克人的重要祖先。

圖 突厥汗國。

柔然鮮卑被滅後,曾經的殘部逃回大興安嶺,其中有一波就叫做「室韋」(之後還會提到),而曾經臣服柔然的契丹(也屬於東胡的一部分)也因此獨立在西遼河一帶,而歐洲又認為就是在這個時代,對歐洲進行大規模征服的阿瓦爾汗國,也是西逃的柔然人。

而東邊,鐵勒裡面最大的一個部落就是以十個部族組成的「袁紇」,實際上就是「On—Uyghur」,那個On是突厥語10的意思,而看到後面那個詞大家應該也就知道了,這個也就是所謂的十姓回紇,組成部分就是這個——葯羅葛、兀思渾都兒、胡咄葛、咄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葯勿葛、奚耶勿,按照回紇的傳統,要在葯羅葛和兀思渾都兒這兩個部落裡面選兩個首領,分別管理政治和軍事,後來慢慢這兩個部落就被合二為一(或者是在我們的記載被忽略),一般統稱「葯羅葛」了,所以後來袁紇就成了「九姓回紇」(Dokuz Uyghur),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回紇了,而回紇的老大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這個葯羅葛部的,而這個回紇一開始的老家就是現在的蒙古高原而不是新疆。

  • 回紇厭惡突厥的統治,所以就打算領著草原上其他幾個不滿的小兄弟「仆骨、同羅、拔野古、覆羅」等結成聯盟不斷騷擾突厥本部,突厥陷入了唐和回紇的內憂外患里。

總之這麼一來,不僅僅一個回紇部落聯盟,同樣強大的還有一個叫做薛延陀的鐵勒部落,都開始針對突厥進行反叛,唐也是看到了這個機會,最終唐太宗在薛延陀的幫助下滅掉東突厥,而西突厥也因為自身原因加上唐的攛掇開始分崩離析,李世民讓蘇定方一路推到了中亞,這也就是漢人在軍事上的最後一個巨大的榮光了。

  • 回紇一看你薛延陀什麼東西,我奮鬥這麼多年最後突厥被你滅了你當老大,最終葯羅葛(一說兀思渾都兒)老大時健俟斤被推成回紇首領,領著聽從自己的鐵勒部門崛起,他兒子的名字更好記叫「菩薩」,菩薩一路南征北戰,並且聯繫了西邊的葛邏祿人,一起夾擊薛延陀,不過回紇也發現抱誰的大腿都不如抱唐的大腿,而這個薛延陀也確實不聽唐朝的話,最終菩薩的兒子吐迷度跟唐朝來了一個——

「延陀不事大國,以自取亡,其下麕駭鳥散,不知所之。今各有分地,願歸命天子,請置唐官。」

後來在唐的幫助下,薛延陀被滅,吐迷度的忠心就已經表到天上去了——

「生荒陋地,歸身聖化,天至尊賜官爵,與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請於回紇、突厥部治大塗,號『參天至尊道』,世為唐臣。」

最終在回紇的帶領下「仆固、渾、拔野古、同羅、思結、契苾、阿布思、骨侖屋骨」九個部落建立聯盟,這也就是所謂的「九姓烏古斯」,其實很多人容易把這個部落聯盟和「九姓回鶻」給弄混,其實烏古斯一般認為就是阿爾泰語系部落聯盟的意思,西邊的白種突厥人也被稱為「烏古斯」,包括後來著名的塞爾柱、奧斯曼都出自他們,而後來成吉思汗的那個「大蒙古國」就叫「也克蒙古烏魯斯」。

  • 扯遠了,這麼一來,回紇也因為當唐朝的小弟,把名字改成了「回鶻」,也就是「迴旋輕捷如鶻」,總之這個名字比元朝的畏兀兒要好聽多了,這麼一來——現在蒙古高原的「回鶻汗國」就建立了。

所以唐朝鼎盛時期的領土,最西可以到達鹹海,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設立,並且最後已經和波斯接壤設立波斯都護府,中亞的粟特人昭武九姓國幾乎全部歸順唐朝。

可是這個時候,西邊卻出了大問題,穆罕默德本來是閃米特的阿拉伯人里——麥加的一個叫做「古萊什」家族的一個邊緣貴族,阿拉伯人不同於他們的同胞猶太人,是一個崇尚多神教信仰的民族。不過阿拉伯人是個游牧民族,貴族年輕的時候都要出去歷練,而穆罕默德也就是在遊歷過程中,路過了東羅馬和耶路撒冷,受到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影響,回去就說自己才是唯一神上帝(穆翻譯為allah真主)的最後一個先知,比諾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還要先知的大先知,總之穆罕默德以極快的渲shan染dong能力迅速的累積了一批簇擁,最終古萊什部落的主體——伍麥葉貴族都皈依了穆罕默德的一神教,穆罕默德帶著這群哥們南征北戰,迅速統一了阿拉伯半島,這個國家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阿拉伯帝國——倭馬亞(伍麥葉)王朝。

阿拉伯帝國的故事也沒必要多說了,不可一世的波斯薩珊王朝被伊斯蘭化,從此之後波斯人的宗教也就沒改過了,反倒是在波斯國教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以及其山寨版的摩尼教(明教)開始流傳於西域和東土。

阿拉伯帝國和唐朝,可以說是那個時代少有的兩個世界性的帝國了,倭馬亞王朝的鼎盛時期一直佔領了西歐的西班牙和屬於東羅馬的大量東部領土。所以兩個帝國的衝突也就不可避免了,終於在費爾干納地區的石國(撒馬爾罕一帶,安、康、石等又被稱為昭武九姓,安祿山就是其中之一),兩方爆發了——怛羅斯之戰,最終以唐方高仙芝的失敗而告終,但是阿拉伯帝國也沒有能力過度東進了。

  • 話說回來,早期的回鶻也一直是忠心耿耿,他們在極盛的時候甚至直接吞併了葛邏祿,回鶻早期也是對唐非常忠心,安史之亂的時候,回鶻也多次出兵幫助唐朝,不過這個時候的回鶻就有點歪心思了,他們想利用唐的混亂分一杯羹,不過整體來說,回鶻汗國應該是北方少數民族和漢關係最友好的了,通商和親一直不斷,只不過後來回鶻北邊出現了更野蠻的民族,西北鐵勒蠻族黠戛斯和薛延陀的遺民沙陀多次攻擊回鶻汗國,最終回鶻汗國被滅,回鶻人開始大量南遷西遷,很大一部分就融入到了漢族人的血統里,還有一大部分臣服於這個時候崛起的契丹,契丹皇后的蕭氏,本來就是回鶻人的述律氏。(說個題外話,後來我們五代的時候3個朝代的皇帝都是沙陀人。)

而最大的一波,跑到新疆,建立高昌回鶻王國,還有一波跑到了更遠的七河流域,領著一堆葛邏祿人建立了著名的——喀喇汗王朝。而這個喀喇汗王朝,就是第一個把伊斯蘭教引入西域的王國,也是個重要但是卻非常神秘的國度,不過他們也確實一直有個習慣,就是老大自稱「桃花石汗」,也就是中國的汗的意思。也就是這個時候,黃種回鶻人和葛邏祿這群白種突厥大量融合,才有了現在這樣混血的維吾爾人。

至於伊斯蘭化這個事情,也很神奇。

圖 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鶻王國。

喀喇汗王朝,也叫黑汗王朝,這個喀喇就是突厥語黑的意思,其實現在新疆有個城市克拉瑪依,就是哈薩克語黑色的油的意思。這個時候的西域來說,阿拉伯帝國已經由於內亂而衰落了,倭馬亞王朝之後是波斯地區崛起的阿拔斯王朝,但是阿拔斯王朝也沒挺得住很久,內部多股勢力先後讓哈里發淪為政令不出巴格達的存在,而且埃及的阿尤布王朝還控制了帝國西部和北非的大部分區域,而在中亞地區,一批波斯遺民在布哈拉(安國)建立了「波斯薩曼王朝」,但是別看這個王朝還叫波斯,但已經是個徹徹底底的伊斯蘭國家了。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喀喇汗的大汗奧古爾恰克迎來了一個神奇的客人,這哥們自稱是薩曼王朝的王子納斯爾一世,因為內亂逃亡到喀喇汗的地盤,奧古爾恰克一看小夥子挺可憐的,就收留了他。結果這貨偷偷的攛掇奧古爾恰克的侄子薩圖克皈依伊斯蘭教,並且煽動國內已有的穆斯林發動「聖戰」來推翻他叔叔的統治,薩圖克一看能當大汗我管信啥教,於是這樣薩圖克真的發動了對異教徒的征伐,推翻了自己叔叔,成了喀喇汗王朝甚至突厥人世界裡第一個皈依伊斯蘭教的大汗。

喀喇汗王朝在伊斯蘭化之後,簡直是所向披靡,不僅僅除了高昌回鶻以外一通西域,還向西和南邊巴克特里亞的突厥王國——伽色尼一起滅掉了波斯薩曼王朝,波斯薩曼王朝的遺民,就是現在塔吉克人的祖先,塔吉克也是中亞的五個斯坦裡面唯一一個不說突厥語而說波斯語的國家。

薩曼王朝滅亡後,沒想到又一個強大的力量崛起了,就是活動在現在哈薩克戈壁一帶,皈依了伊斯蘭教的西突厥部落——塞爾柱,這個塞爾柱打著復甦遜尼派正統的旗號開始從現在土庫曼一帶攻佔了波斯,並且一路打到美索不達米亞後直接差點滅了東羅馬帝國,而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也成了塞爾柱的傀儡,可以說這是突厥人在當年和唐朝吃了虧之後,最為提氣的一個時代了,正式塞爾柱突厥對於基督教聖地的征服,導致了西歐轟轟烈烈的「十字軍東征」,結果這群不要臉的打著東征的旗號還給人家東羅馬洗劫了一番。

而這個時候,唐玄宗加強了一輩子集權,江山卻毀在了自己最信任的粟特軍閥安祿山身上,從此節度使(軍閥)林立,一蹶不振的唐朝被黃巢滿城盡帶黃金甲,東方經歷了三個突厥沙陀人皇帝的洗禮後(沙陀,北疆薛延陀殘部,趁唐末內亂崛起,從首領李克用開始就坐鎮河東節度使,也就是山西地區。),在給契丹送了燕雲十六州(石敬瑭)的情況下被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經歷了宋遼戰爭,這之後本來是宋朝和北邊的契丹的遼國相安無事的時期,沒想到這個黑龍江土著女真的崛起,徹底的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

女真本來是遼國的附庸,遼國也總壓迫人家。遼國一個澶淵之盟和宋朝相安無事之後,又開始瘋狂的漢化活動,以至於「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所以遼在那個時候也基本漢化成了戰五渣,最後被滿萬不能敵的女真暴打,尤其遼的最後一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是個除了打獵對其他東西都不感興趣的人,而悲催的北宋還幫著金朝去打人家遼國,最後搞得女真人吞遼滅宋給人家一窩端了,這大宋朝本來殘缺不全的身體就這樣剩下了半壁江山。

遼國有個貴族叫耶律大石,本來是在北京長大的翰林,他在遼國生死存亡之際還堅持抗金,但是後來他也發現這個天祚皇帝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咬咬牙,打算跑到遼國最後的一個叫做「可敦城」的軍事基地謀求復國,耶律大石僅僅200人九死一生,終於來到了和高昌回鶻交界的可敦城,隨後收付了高昌回鶻在西域大力經營,而這個時候喀喇汗王朝已經走向衰落,分裂成了東喀喇汗和西喀喇汗,而西喀喇汗在河中地區,已經成了塞爾柱帝國的附屬國了。

耶律大石利用東喀喇汗的內部矛盾滅了國之後,又發現西喀喇汗的國王是個非常不願意當國王的貨,基本就等於給和平解放了。塞爾柱蘇丹桑賈爾一看,卧槽,這哪來的異教徒竟然滅了我的小弟——於是,盛大的「卡特萬之戰」就這麼打響了。

這個是怛羅斯之戰之後,中亞最為盛大的戰爭之一了,耶律大石帶著大量在血里滾出來的契丹兵和回鶻兵同桑賈爾的幾十部聯軍展開了鬥爭,耶律大石利用山谷包圍,把這群語言都不怎麼通的塞爾柱聯軍打的一潰千里,因為卡特萬之戰的失敗,塞爾柱帝國的威名徹底的喪失,至此四分五裂,原來臣服於塞爾柱的河中地區王國——花剌子模王國轉而臣服於耶律大石,這個消息也直接傳到了西歐,西歐那邊響起了一個傳說,那就是這個耶律大石一定是東方博士的後人,拯救歐洲的「祭司王約翰」,以至於整個東歐和中亞的語言里,對於「中國」這個詞的翻譯都是kitan,就包括現在的國泰航空,用的也是中古時代對於中國的叫法——Cathay。

耶律大石建立的國家,仍然叫遼,史稱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現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附近,也是唐朝的碎葉城。),耶律大石後來也常識舉大軍東征女真,沒想到當時200人能跋涉而來的沙漠,有20萬眾的西遼卻無法逾越,耶律大石最終帶著故國不能歸的苦痛,遺憾去世。

當然了,你覺得西遼厲害,東方卻有一個徹底改變了歷史進程的存在接連出現了,可以說中古時代的末期,簡直就是游牧民的遊樂場。

四——中古後期。

還記得前面說的,柔然的那個逃回大興安嶺的殘部室韋吧,室韋在東胡語言里被稱作室韋,但是在突厥語言里又被稱作韃靼。室韋分為很多個部,大多生活在黑龍江流域,其中蒙兀室韋只是很小的一個部,後來逐漸遷徙到大興安嶺西部放牧。金國崛起後,就像遼國欺負女真一樣欺負人家蒙古,蒙古大汗俺巴孩汗就被同胞韃靼的一個部騙到了金國給釘在了木驢上,等到首領傳到俺巴孩汗的侄孫也速該的時候,他為了報仇斬殺了韃靼勇士——鐵木真兀格,正好妻子臨盆,他高興地個自己的兒子取名鐵木真。

這個時候的蒙古高原,由於回鶻勢力西遷,又成了一盤散沙,經過多年的合併整合,剩下了五個大部落,一個是蒙古旁邊的韃靼,一個是貝加爾湖一帶的蔑兒乞部,一個是內蒙一帶的汪古部,還有一個是在中部的克烈部,和回鶻旁邊的乃蠻部。除了蒙古和韃靼,其他都是東突厥的殘部。

鐵木真這個人,也是很倒霉的,他老爸殺了人家韃靼勇士,就和人家結下了仇,最後帶著兒子去相親回來的路上被灌了毒酒搞死了。本來蒙古內部就派系林立,他老爸這麼一死,鐵木真孤兒寡母就帶著幾匹馬和兩個僕人在草原上苟延殘喘,從小到大除了他的好兄弟札木合,沒有一個人不想殺他,總之他就是在無數次追殺中活過了自己的童年時期。

沒想到長大之後,本以為可以好好的放羊了,剛把自己娃娃親老婆接回來,就tm讓北邊蔑兒乞部的人給搶了,鐵木真沒有辦法,只能去找自己兄弟札木合,和自己爸爸當年幫過忙的克烈部大汗脫斡鄰汗幫忙,等把自己老婆搶回來的時候,已經將近10個月了,嘿,果不其然老婆送給了他一個大胖小子。

所以吧,但凡是個正常人,有了這樣的童年經歷,心理也健康不到哪裡去,這之後的鐵木真一直都是各種復仇運動,滅搶了老婆的蔑兒乞、殺了老爸的韃靼。結果他哥們札木合一看自己這兄弟越來越厲害,竟然聯繫了乃蠻部要背叛了鐵木真,鐵木真的痛苦可想而知。沒想到他乾爹克烈部的脫斡鄰汗老糊塗,被兒子攛掇的也打算搞死鐵木真,鐵木真直接就雙重暴擊了。

所以鐵木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統一了高原諸部落,也表現出了其果斷和殘忍的手腕。要說這個乃蠻部和克烈部,是兩個已經皈依了基督教聶斯脫里派的,一口一個主耶穌的部落,足以看出在北亞區域,東西方的交流已經非常的廣泛了。

在鐵木真滅了乃蠻部之後,沒想到乃蠻部的王子屈出律奔逃到了西遼皇帝耶律直魯古那裡,耶律直魯古是個傻白甜,看見屈出律一表人才,就把女兒嫁給了他。沒想到這個屈出律攛掇西邊的花剌子模來對抗西遼,自己又趁機發動了兵變囚禁了耶律直魯古成了西遼皇帝。

鐵木真一看我還能讓你在這吆五喝六,立刻發兵攻打西遼,而這個屈出律也是作死,惹誰不行非要惹穆斯林,當年西遼皇室雖然推崇漢傳佛教,但是卻不限制穆斯林的信仰,這個屈出律表示既然我來了,你們所有穆斯林必須信仰佛教或者基督教,對於當時的穆斯林來說,你讓我不信真主那還不如讓我去死,所以拚死反對屈出律的統治,已經成為成吉思汗的鐵木正,令蒙古大軍滅掉西遼,也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西遼被蒙古滅國後,鐵木真另一邊已經把殺了自己祖宗的大金朝逼得簽了都,最後老家都丟了,很快就已經被打的只剩下河南省一塊地方了。鐵木真本來志得意滿,本來想經營中原的,所以就想處理好雙邊問題,和中亞西亞的霸主花剌子模搞好關係,結果成吉思汗樂呵呵派過去的商隊全都被花剌子模那邊的一個小貴族給幹掉了,花剌子模蘇丹摩訶末還死活不認錯,根本沒把蒙古當回事,這給成吉思汗搞的羞辱加上憤恨,令自己的心腹木華黎去攻打金國,封其太師國王,並發誓一定要蕩平花剌子模。

所以,那就蕩平了唄。

  • 摩訶末不聽他兒子扎蘭丁集中對敵的意見,撒馬爾罕、布哈拉、玉龍傑赤被連番gong?po,摩訶末蘇丹被追的不能後退後,逃到了一個裏海的小島上,在蒙古大軍的追擊下驚恐而死,如今這個小島已經消失了,誰也不知道到底屬於歐洲還是亞洲了。而王子扎蘭丁逃到了印度,成吉思汗怕又出來第二個屈出律,就在那邊死等,沒想到被派去探路的速不台和哲別回來報告,好像打到了一個叫做欽察的白皮膚突厥部落(和阿蘭關係很大),還有一個叫做斡羅斯的國家o(╯□╰)o(那個斡和俄就是蒙語的一個前綴)。也就是這個時候,成吉思汗也很勞累了,並且越來越不知道自己這一輩子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於是就託人請了金國的「神仙」丘處機給自己餵雞湯,可憐丘處機70來歲了,帶著徒弟尹志平、李志常從山東跑到了阿富汗給成吉思汗當心理醫生,成吉思汗後來班師,也把殘忍的性格收斂了很多,但不管怎麼說,我雖然很崇拜成吉思汗這個人,但是蒙古軍對亞歐各個民族的傷害,都是不可磨滅的。

李志常後來寫了一本《長春真人西遊記》來描述丘處機這一路,也是記載中亞的重要典籍。而全真教其實一直也是個金國教派,沒有金庸寫的那麼愛國情懷,蒙古帝國早期也一直周旋於皇室之間。可是丘處機尹志平無論對於道教還是蒙古征伐造成的人口死亡(勸入教歸降等),都有積極影響,只可惜金庸給尹志平黑了一發,這名聲也就很難正過來了。

  • 成吉思汗死後,幾個兒子本身就不和,大兒子朮赤總被其他幾個兒子認為是蔑兒乞人的孩子,最後被成吉思汗分封到了花剌子模的首都玉龍傑赤,二兒子察合台最為乖張,被分封到了西遼的國土,三兒子窩闊台最為溫潤,被指定為繼承人。而蒙古本來有長子出征,幼子看家的傳統,所以本該繼任汗位的四子拖雷卻沒有繼承汗位,這也為蒙古後來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後來蒙古的故事,就是朮赤的二兒子組成了巨大的長子軍,開始了北路的西征活動,在文章開頭也寫了,從蒙古的視角來說,這麼一個西征的軍隊就是勢如破竹,很快基輔羅斯、波蘭、馬扎爾(匈牙利)、奧地利、神聖羅馬東部邦國被接連攻佔,由於拔都打著朮赤的旗號西征,所以他認為領土應屬於自己的「金帳汗國」。沒想到這個時候一個消息傳來,窩闊台汗的兒子貴由汗掛掉了,拔都這也沒心思西征了,趕緊回到蒙古參與庫里台大會。拔都這個時候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和拖雷的長子蒙哥表示,只要你能讓我的金帳汗國事實獨立,我就支持你當大汗,就這樣蒙哥當了大汗,汗位又回到了拖雷系的手裡。

後來蒙古的歷史,就是蒙哥帶著拖雷的四兒子忽必烈對付南宋,而五兒子旭烈兀一看這也沒我什麼事,要不就往西打吧。

嘿——苟延殘喘的阿拔斯王朝又被滅啦,伊朗伊拉克被佔領啦,敘利亞被滅啦,埃及本來就馬木留克奴隸起義,阿尤布王朝徹底崩潰,時候旭烈兀已經派先鋒——怯的不花去對付馬木留克埃及(主要成分也有很多突厥奴隸),歐洲已經做好和蒙古談和,商量一起對付異教徒穆斯林的事情了。

結果蒙哥又掛了,在四川釣魚城,你可以認為是被楊過大石頭砸死的,反正到現在也沒人知道到底是誰殺了蒙哥汗,總之旭烈兀一看大汗死了,又跑回去爭位,因為蒙古大本營的拖雷小兒子阿不里哥也想當大汗,但是南征北戰的忽必烈顯然更想這樣,為了謀求旭烈兀的支持,他給了旭烈兀的——伊兒汗國充足的自治權,在旭烈兀的支持下,忽必烈壓制住了自己的弟弟,成為大蒙古國大汗,後來統一整個東亞,也就是這位元世祖了。

圖 名義上的大蒙古國(白字都是被滅掉的國家。)。

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大元(神tm國號就叫「大元」)又叫「也克蒙古烏魯斯」,也就是大蒙古國,坐鎮北京(大都)的大元皇帝又是大蒙古國大汗,也就是說整個從東到西的蒙古帝國領土,原則上是大元的附屬國,但是因為這麼幾個事情,人家這兩個汗國又事實獨立,所以除了在西遼舊地的察合台汗國,其他基本是一點都管不到了。

圖 分裂並且有一定萎縮的大元和四大汗國,分別有拖雷系的伊爾汗國、察合台系的察合台汗國、朮赤系的欽察汗國,窩闊台系的窩闊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很快被大元和察合台汗國滅掉了)。

蒙古的軍隊,也絕對不是所謂的野蠻征服者,他們能夠征服大半個已知世界,靠的也是發達的攻城器械以及火藥,這些很多都是從西夏和金繼承過來的,很多技術也要高於宋朝,所以可以說這是個全副武裝能征善戰的高科技軍隊(和他們的文化水平成反比),而這個過程也給整個西方帶去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影響也是巨大的。

而元朝的中國,雖然漢人地位不高,卻是個很離經叛道的時代,無論是行省制度還是元末小說和散曲,都有後世值得借鑒的地方。尤其是作為一個世界帝國的元朝,引入到了東亞多種多樣的技術、藝術,包括後期大量磚石建築的成熟,也和元朝的關係非常之大。元朝工匠地位有了顯著提升,這個也促進了明代製造業、手工業的發達,這也和中亞的影響息息相關。元朝所定的四等人政策里的色目人,和眼睛顏色沒關係,其實是波斯人以及西突厥人等部落為主,實際上也包括東突厥的「各色明目之人」,色目人也是後來回族的主要祖先,因為大多數人搞不明白回鶻和一部分色目人的區別了也就混著叫成了回回。總之中世紀後期的歷史,就是以蒙古為主角的征服史,因為蒙古破壞了巴格達和大馬士革這兩個伊斯蘭教的中心,伊斯蘭核心正式轉入埃及的開羅,還有就是塞爾柱留在小亞細亞的殘部,而這個殘部其中勢力最大的——就叫做奧斯曼。

五——近古時代。

其實近古時代的中亞和西亞,主要就是蒙古的幾個遺產和其後續問題了,首先就是這個察合台汗國,察合台汗國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越來越伊斯蘭化,引起了蒙古地區、七河流域很多人的不滿。而他們控制的河中地區全都是西突厥人,也並不滿蒙古人的統治,最終察合台汗國不可避免的分裂成了東西察合台汗國,西察合台汗國就基本被突厥人給架空了。

察合台汗國主要的對外戰爭,就是和印度的德里蘇丹國爭奪阿富汗。關於這個德里蘇丹國,前邊不是說過西遼和花剌子模么,本來這個花剌子模臣服西遼,但是這群人卻很壞的忽悠人家西遼去打阿富汗的突厥王朝「古爾王朝」,最後西遼和古爾兩敗俱傷,花剌子模去滅了古爾,也不把西遼放在眼裡了。而印度的這個德里蘇丹國,就是古爾王朝的突厥穆斯林遺民建立的一個國家。

當年因為蒙古西征,跑到哈薩克一帶的克烈部、乃蠻部,逐漸成為了這個區域的自由游牧民,而河中地區畢竟還是當年喀喇汗時代的遺民,所以蒙古的管理核心,主要還是北疆地區。東察合台汗國就是明朝所說的「別失八里」,其實就是首都吉木薩爾的名字,這個可是當時唐朝的北庭都護府。

西察合台汗國里出來了一個神人,就是眾所周知的帖木兒,這哥們到底是個蒙古人還是突厥人誰也搞不準了,但是他老婆確實是成吉思汗的後裔,這哥們篡權了西察合台汗國,打著要回復大蒙古國光榮的旗號開始南征北戰,佔領了中亞和伊朗的大部分地區。而他的曾孫子巴卑爾就是滅掉了印度的德里蘇丹國,建立印度莫卧兒帝國的開國皇帝,這個莫卧兒其實就是蒙古的意思,而那個著名的修了泰姬陵的沙賈汗,就是這個朝代的人物。

帖木兒汗國曇花一現,波斯地區又開始了無數的土庫曼人征服的過程,土庫曼屬於塞爾柱突厥的大本營(土庫曼就是turk man,turk就是突厥,man就是突厥語我的意思。),而小亞細亞的奧斯曼突厥可就真的不一般了,他們迅速的蠶食了東羅馬帝國幾乎全部的領土,東羅馬末代皇帝與其說是皇帝,不如說就是個拜占庭市長——

圖 本來四分五裂的拜占庭徹底被奧斯曼突厥帝國包圍,只剩下了拜占庭一個城市了。

就這樣,拜占庭在幾乎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迎來了突厥軍隊的最後一擊,突厥蘇丹利用烏爾班大炮和堅持不懈的追擊,終於在拜占庭高大的狄奧多西城牆上撕開了一個口子,至此說突厥語的民族徹底摧毀了這個屹立了1000年的東羅馬帝國,不過要是說東羅馬帝國的崩潰,和他們後來的民族政策關係很大,不過這就不在這裡說了。

滅了東羅馬之後的奧斯曼土耳其,又開始對整個伊斯蘭世界進行征服,最後連馬木留克王朝的埃及也都成了奧斯曼的領土,但奧斯曼土耳其在後來突厥民族主義大興之前,是不太願意承認自己的突厥身份的,就連穆罕默德二世還要加冕自己為「羅馬凱撒」這種玩意。

而佔領東歐大部的金帳汗國也在蒙古王公的內鬥中衰落下去,分裂成白帳汗國、大帳汗國等,最終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擊敗大帳汗國蒙古貴族,從中獨立出來,東歐的蒙古人不是突厥化就是俄羅斯化,伊凡三世希望建立以羅斯人為中心的民族國家,號稱要繼承已經滅亡了的東羅馬的法統,把國徽也改成瞭望著東方和西方的羅馬雙頭鷹國徽,而這個民族後來也確實以一己之力開始吞併我前面說到的過半的文明。

而東邊的明朝,在把蒙古趕回老家之後,蒙古自稱北元。回回在中國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很多針對性的指令壓縮了回回的生存空間,除了西北的一些聚集區,大部分區域表面上算是被漢文化同化了。後來北元的達延汗分封諸子,這也就有了後來外蒙和內蒙的雛形了。當然北元終究也沒法掛羊頭賣狗肉了,最後分裂成了韃靼、瓦剌兩部,那個把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的就是瓦剌的大汗「也先」。

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就越來越像現在的情況了。布哈拉的一個蒙古後裔昔班尼領著大批的葛邏祿人征服了河中地區,攻佔了撒馬爾罕,滅掉了帖木兒汗國,建立了歷史上的「布哈拉汗國」,這個區域的突厥人開始有了自我民族認同感,自稱烏茲別克人(源於金帳汗國的月即別汗),烏茲別克人畢竟是曾經的昭武九姓粟特人的後裔,嚮往城市的定居生活。而在七河流域,朮赤的後裔賈尼別克汗、克列漢帶著這個區域的突厥人蒙古人開始進行統一,號稱建立自由游牧民的汗國——哈薩克汗國,哈薩克本身就被認為是自由游牧民的含義,七河流域的哈薩克汗國人被稱為大玉茲,而哈薩克中部地區有著克烈、乃蠻、弘吉剌、蔑兒乞等蒙古高原轉移過去的部落,號稱中玉茲,而在歐洲部分,還有欽察等這些曾經屬於阿蘭人、康里(康居)人等突厥化的東歐部族的部落。總之這個哈薩克汗國本身就是個部落成分極其複雜的存在,愉快的漢子們在這自由的馳騁。

圖 三個玉茲。

其實現在哈薩克人的長相,也大多屬於蒙古類型——

圖 哈薩克總理納爾巴扎耶夫。

所以之後的故事,很多就是哈薩克汗國和布哈拉汗國(還有之後的浩罕汗國)撕來撕去的故事,南邊的土庫曼、塔吉克等區域相對來說還算好一些。而東察合台汗國其實法統一直沒斷,但是因為到處遷都,最後也搞得東邊對它的名字一直在改,東察合台的最後一個時代,又叫葉爾羌汗國(都城葉爾羌,也就是現在的莎車)。

也就是這個時候,蒙古又出來最後一個雄國,也就是瓦剌裡面分裂出來的準噶爾部建立的準噶爾汗國,這國家吞掉了東察合台汗國不說,壓迫西邊不可一世的哈薩克汗國的大玉茲地區,成為了西域最大的一股勢力,而那些曾經維吾爾化、伊斯蘭化的蒙古人,在準噶爾汗國的經營下,又以佛教為綱遍布了整個新疆地區。就連前面說的把回鶻汗國滅掉的吉爾吉斯人,都被趕到了七河流域東邊,天山北麓伊塞克湖一帶的山地里放牧了(吉爾吉斯斯坦前身)。但是有時候歷史也是個輪迴,這個時候這女真就又復甦了。

滿族,本來是東北地區三大女真里的建州女真,當年都被蒙古征服成了小弟,因為明朝硬點其中一波女真猛哥帖木兒部幫著自己抗蒙,遂成為自己的小夥伴,也是漢化最嚴重的一波女真。沒想到這個猛哥帖木兒的後代努爾哈赤搞了個七大恨扯旗造反明朝,在沒滅明之前就統一了內蒙地區的大量部落,等到建立清朝之後,更是以一個內亞帝國的態勢,開始對準噶爾汗國進行多次軍事征服。這個清宮戲動不動就提的梗這裡也不多說了,總之清朝確實滅掉了準噶爾汗國,以至於哈薩克的大玉茲都表示臣服於清朝,清朝不僅僅收回了已經脫離中央政權千餘年的西域,還使國土空前擴大,這一方面不得不說也是清政府的功勞。

清政府為了防止蒙古人再在新疆鬧事,搞死了大量南疆的蒙古人,這樣一來南疆的穆斯林勢力又開始復甦,其實直到現在這也是個遺留問題。

其實這個時候,已經距離新航路開闢200餘年了,絲綢之路已經再不如當年繁華,兩河、波斯、中亞都不可避免的進入衰落,而早期風光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不可避免的由於西歐的崛起而徹底衰落。與此同時,那個從蒙古人手裡解放出來的俄羅斯帝國已經解決了東歐,開始殺向西伯利亞,經過了彼得大帝的改革,這國家也算是半隻腳踏入了現代化進程,所以不僅僅中亞的突厥國家,衰落的清王朝也被幾個條約給剃了頭,哈薩克汗國最後一代大汗克涅薩熱,因為被叛徒出賣而被沙俄搞死,也是個很悲壯的人物。

圖 俄羅斯的征服其實和蒙古的征服也有類似。

而沙俄最終,也直接插到了中國的勢力範圍——

圖 西邊的區域就是原來哈薩克的大玉茲,也就是七河流域。本來伊犁地區控制大片七河地區,卻被割的只剩下這麼小一部分了。

這個時代再往後,就屬於近代史範疇了,那這個就屬於以列強為中心的時代,也就不適合在這裡寫了,我們寫到這裡會發現,其實這個亞歐大陸的內部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荒涼,而更是各個族群的故鄉,存在著各式各樣複雜的交流以及滄桑。其實對於東西方文明來說,每一個時代的變革,都是以交流為核心的。

世界5塊大陸,數不清的島嶼,但是只有亞歐大陸綻放出來這樣輝煌的文明,失去交流和自省的族群,可能終究都會和21世紀還是新石器時代的幾內亞、馬達加斯加的土著一樣歡脫的打獵。

所以這一切的開端,或許就是我看著阿姆河的波濤的時候吧。

當然了,這裡只是個概括,如果感興趣,也歡迎關注我和我的專欄——知乎專欄「祖先」。


西亞不用說了,一般稍微愛好點歷史的都知道波斯帝國。

我們就說說中亞,考古方面我不懂,我就不瞎扯了。

就從文獻來看,中亞第一次進入文獻,是希臘人的記載,也就是我幾次引用到的希羅多德的記載:東方來的Arimaspi人(阿里馬普斯人)霸佔了Issedones人(伊塞頓人)的領土迫使他們西遷,Issedones人打不過獨目人。於是霸佔了馬薩格泰人的土地,馬薩格泰人一氣之下西遷擊敗了西徐亞人,西徐亞人很生氣,西遷擊敗了辛梅里安人……

就這種簡單的記載,以及一些很魔幻的信息,譬如阿麗馬普斯人是獨眼族之類的……所以這種記載的考據也是眾說紛紜,根本搞不清嘛。而能確切的信息就是,根據希臘人的其他文獻記載,馬薩格泰人是在波斯東邊的,西徐亞人是遷徙到黑海北岸的,辛梅里安人是遷徙到安納托利亞的。所以就粗糙倒推一下,大略就是:

甘肅的獨眼怪人去了新疆,原本居住在新疆東部的伊塞頓人去了新疆西部,原本居住在新疆西部的馬薩格泰人跑到了中亞,原本居住在中亞的西徐亞人跑到了黑海北岸,原本居住在黑海北岸的辛梅里安人跑進了安納托利亞(今土耳其)。

而這個時代,正好處於秦穆公大舉征討西戎後的幾十年。所以這種猜測也解釋了這些游牧民族本來在自己地盤生活得好好的,幹嘛一個揍一個多米諾骨牌式地遷徙的原因。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得出,中亞原本居住的,是西徐亞人,也譯作斯基泰人。而斯基泰人被東邊來的馬薩格泰人人欺負了,中亞變成了馬薩格泰人的地盤。

不過話又說回來,馬薩格泰人和西徐亞人在波斯人自己嘴裡,是沒啥區別的,統統都叫塞人。所以在波斯帝國時代,中亞究竟是馬薩格泰人還是西徐亞人,沒人能分清楚,我們乾脆也就統一叫塞人吧。

中亞地區第一個計入史冊的君主,就是殺掉了波斯開國皇帝居魯士大帝的馬薩格泰人女王。第二個,就是被真正在制度上確立了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一世皇帝征服的塞人國王斯昆哈。再沒了。

而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波斯帝國以及征服波斯的亞歷山大帝國的地圖,中亞全境都被划進去了,似乎成了共識。

然而我們能看到,至少在波斯帝國統治時期,波斯帝國的各大行省比西周的諸侯還不靠譜,造反獨立是家常便飯,波斯皇帝的首要任務不是治理,往往是平叛。其實說白了,波斯帝國最看重的米底、埃及這些地方都叛亂獨立如家常便飯,他們對游牧民族的天堂中亞能有怎麼樣的控制就可想而知了。

古代文獻中能證明波斯對中亞統治的,就是銘文中波斯皇帝的一些自我褒獎,說什麼什麼人屈服了我的統治之類。就醬,也正因為文獻缺乏,所以這些被波斯皇帝說過的地方,一般都畫進了波斯的國界。

這有點像什麼呢?就像如果中國也文獻缺乏的話,如果忽然發現了齊桓公「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這樣的記載,畫出一個跟西周一樣大甚至比西周還大的齊國一樣的概念……

沒錯,許多理客中對我國的歷史是斤斤計較疑神疑鬼,對西方寬容得多,這讓人很無語。

不過能確定的是,雖然一般畫歷史地圖,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帝國都會把中亞划進去,但是希臘人的文獻記載還是出賣了這些吹逼貨。因為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在中亞南部確留下了政權,然而不屬於塞琉古帝國,而是巴克特里亞(今阿富汗)。

換句話說,亞歷山大帝國及其後繼者,對中亞的統治僅限於阿富汗。其他地方或許被亞歷山大及其後繼者征討過,但不代表統治過。

如果把整個中亞划進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帝國或者巴克特里亞王國的話,中國的漢朝地圖把中亞東部地區划進去也可以啊,但我們不會這麼不要臉。因為中國人記載了,中亞有自己的國家,有康居、有大宛、有奄蔡、有大夏。

這時候我們就不說希臘人了,希臘人對中亞的記載,就此為止了。因為中國人來了。

中國人來的時候,希臘的巴克特里亞王國已經瓦解了,因為巴克特里亞的主力入侵了印度,建立了印度的希臘王朝,這個王朝印度三哥沒臉認可,一般在史料上一筆帶過或者乾脆不記載。但是印度的佛經出賣了他們,因為佛經記載了這個王朝的開國君主彌蘭陀王……

由於希臘人的主力南征印度,巴克特利亞王國如釜底抽薪,該王國的統治者不但和統治波斯的塞琉古開戰,而且還和雄踞印度的希臘王朝開戰,所以很輕鬆地就被從中國遷徙而來的游牧民族吐火羅人征服,巴克特里亞改名大夏。但是吐火羅人各自為戰不統一,所以我國歷史上記載了,大夏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群小城邦小部落的混亂集合。然後又被新來的月氏人征服了。

而在中亞北部和中部,我國記載了有三個國家,一個是統治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一個是統治哈薩克一帶的康居、一個是統治哈薩克西南部和土庫曼一帶的奄蔡。

而在中國人知道這裡的時候,這三個國家都臣服於匈奴……

而這一次,西方人沒有再搞貓膩,因為中國人記載了這些國家,所以國際上常見的波斯帕提亞王朝(即安息國)的地圖,是不包含中亞的。否則的話,帕提亞人本來就起源於中亞西南部,按照西方人的尿性,如果沒有中國人對中亞各國的記載,肯定會默認中亞是被波斯統治的。

然而沒有人會把中亞划進匈奴的領土,雖然匈奴對中亞的控制,只怕比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對中亞的控制強得多,這裡給匈奴默哀下,可憐啊沒人疼。

話說回來繼續說中亞,這時候中亞主要這四個國家。其中,月氏征服大夏後,月氏的一個諸侯造反建立了貴霜帝國,然後征服三哥,做了三哥皇帝。而康居、奄蔡、大宛一直依附匈奴,雖然大宛短暫地被漢朝虐過一次,但漢朝離這裡太遠了,而被漢朝打殘的匈奴依然很強,所以這三國一般不會視為漢朝附庸,當然也不會視為匈奴屬國(畢竟只是依附,匈奴沒有派遣王爺管理),一般都視為獨立國家。而不同於被匈奴派過王爺管理、被漢朝派過都護管理的新疆各國。

然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候羅馬人的記載又來了。

波斯改朝換代,薩珊王朝建立。根據羅馬人的記載,薩珊王朝中期的雄主沙普爾二世向中亞發動了進攻,擊敗了中亞最強的游牧民族匈尼特人(又譯伊奧尼泰人),並且和匈尼特的國王結盟,裹挾匈尼特士兵入侵羅馬帝國。而在同時代,中國的前秦也西征西域,擊敗了龜茲國從中亞求來的強援獪胡人。從這個時候起,中亞的歷史就撲朔迷離起來了。

有人認為匈尼特人就是匈奴人,也就是匈人,不過這都是腦洞……

反正,漢朝時期存在於中亞的康居和大宛,已經衰落到消失了。因為在東漢年間,大宛第一個衰了,居然被體量比自己小的新疆城邦莎車征服過。康居呢,混著混著就不存在了……

而奄蔡還在,變成了羅馬史料中的阿蘭人。從羅馬的記載中看得出,阿蘭依舊是互不統屬的游牧部落。

中亞又出現個新國家,粟特國,但很快就被嚈噠人滅掉了。

嚈噠人,是又一輪從東方來的游牧民族,席捲了中亞,建立了鬆散的嚈噠帝國。茲後被突厥征服,然而在中國人征服突厥後再一次來到中亞的時候,中國人記載了突厥統治下中亞存在許多半獨立的城邦,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昭武九姓。而昭武九姓,肯定不是忽然冒出來的,大概就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波斯人和匈尼特人互相征伐時就已經存在的國家,只是這些國家的地位就像漢朝新疆的城邦一樣,從未獨立過,一直都是強權的附庸,所以被忽略了。知道中國人和阿拉伯人開始爭奪中亞的時候,阿拉伯史料和中國史料記載了這些國家。

以及,昭武九姓的主體民族粟特人發明了自己的文字,也留下了殘存文書證明了自己的存在。

總結下唐朝以前的話,那麼可以得出:

在春秋晚期,中亞被波斯征討過,是否有過統治存疑。

在戰國時期,中亞北部不為人知,中亞南部被希臘的殖民國家巴克特里亞統治。

在秦漢時期,中亞存在康居、大宛、奄蔡等國,臣服於匈奴,但不受匈奴統治,基本可視為獨立國家。南部出現貴霜帝國並征服印度。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亞短期內曾被波斯征服,奄蔡(阿蘭人)仍然存在,康居和大宛瓦解消亡成為昭武九姓。南部貴霜帝國瓦解為一大堆小國,臣服波斯。

魏晉南北朝晚期,嚈噠人征服中亞及貴霜殘餘各小國。緊接著突厥征服嚈噠,昭武九姓被西突厥完全控制,西突厥在中亞西北部設立可薩葉護國、在中亞南部設立吐火羅葉護國。

唐朝,波斯帝國被阿拉伯帝國吞併,突厥被唐朝吞併。中亞各國短暫地迎來獨立,卻又因為面臨阿拉伯的威脅,於是一致投降唐朝。隨後被阿拉伯帝國蠶食殆盡。

……

累了,不寫了


500多關注,4個回答是啥情況…

這個坑太大了,各種小國什麼康居大宛焉耆,各種小部落葛羅祿突騎施難以窮盡。

我從一個比較另類的眼來介紹一下南歐、波斯-阿拉伯、中國這世界最重要的三頂皇冠其十分同步的發展歷程,其中夾雜一些其他民族,包括其餘兩頂皇冠(印度拉賈,草原可汗)的情況。希望有人看。圖最後一道補齊。

第一章

華夏族建立商朝,是在前16世紀。但是,它仍然是個年輕的文明。在這一個節點上,埃及已經是中王國時期,已經輝煌了近兩千年;兩河流域則繼續上演著文明絞肉機的好戲,巴比倫人,亞述人以及蠻族胡里特、加喜特,伊朗高原的土著文明埃蘭人你方唱罷我登場。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正在發生,最瘋狂的一場文明風暴,正在醞釀———那就是印歐人大遷徙。

如今被我們稱作印歐人的「蠻族」,從亞洲的某一角落開始大遷徙,一支進入中亞,一支從東歐進入歐洲。

小亞細亞的土著哈提人與南下的印歐人涅西特人聯合建立了赫梯帝國。印歐人也進入了希臘,在土著米諾斯文明的基礎之上建立了邁錫尼文明。這群人,是我們的第二主角。

中亞的印歐人又分為兩支。

一支南下進入印度河流域,此同時高度發達的古印度河文明在此時突然謎一般的消失,留下了一堆廢墟。這群自稱「雅利安人」的人,便在印度河的廢墟之上,宣告了文明新篇章的開始。(但是他們並不是本文的主角)

剩下的一支「雅利安人」,有的留在了中亞,有的則西進入伊朗高原,參與到西亞那場文明的相互絞殺中去了。(他們,是我們的第三主角。)

主宰世界的幾個霸權,就在此時開始種下種子。

插曲一

前2千紀,兩河流域文明在地中海東岸地區(敘利亞、黎凡特)創造了一個衍生文明——西閃米特文明。

同時,一個「蠻族」從阿拉伯半島(中閃米特)亂入,他們就是古希伯來人。

(誰也沒有想到,這群既非四大文明古國,也非歐亞三大皇冠的小民族,在後來對世界產生了多麼巨大的影響)

第二章

時間進入前二千紀與前一千紀的結點。姬發建立周朝,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頂峰。

亞述人四處征戰,加喜特、胡里安異族被趕走,兩河流域重新回到了東閃米特自己的手中,也是兩河流域文明的巔峰時期。但可悲的是,輝煌了快三千年的兩河流域,也終將陷入發展的瓶頸,等待他們的,將是最後輝煌之後的隕落。

而黎凡特地區的西閃米特文明,則開始大放異彩。腓尼基人在此時控制了整個東地中海的貿易。他們因為貿易需要,發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拼音文字腓尼基字母,被鄰居阿拉米人學習,發明了阿拉米字母,阿拉米人的語言成為了黎凡特通用語。

希伯來人在兩河-黎凡特文明的基礎之上,迅速發展了自己的文化,建立了自己的城市與王國。

伊朗高原的土著文明埃蘭,其實有著「伊朗土著文明」與「兩河流域文明衍生文明」的雙重屬性。埃蘭也積极參与與兩河流域文明的交流,攻陷過一次巴比倫城,並篡奪了漢莫拉比法典。

那麼進入伊朗高原的伊朗雅利安人,則具有「雅利安人」、「兩河文明衍生文明」「埃蘭文明的後人」三重身份。他們由游牧轉向農耕,並發展自己的文明。我們稱他們為西伊朗人。西伊朗人中,最重要的兩個部族,就是米底和波斯。(請記住這兩個偉大的名字。)

三哥由於印度河的遺產,以及這片土地本身的恩賜,也迅速進入農耕社會。種姓制度確立,古印度吠陀文明開始發揚光大,婆羅門教(古印度教)開始廣泛傳播。

赫梯帝國國祚千年,最終在內憂外患中崩潰,被亞述撿了人頭。繼承小亞細亞霸權的是赫梯人的兄弟呂底亞人,他們不是什麼好武的民族,也打不過亞述人,於是和腓尼基人做起了生意,將赫梯的冶鐵技術用於鑄造了世界上第一枚硬幣。

一波沒文化的希臘人—多利安人入侵了希臘邁錫尼文明,大水沖了波塞冬廟。希臘進入了幾百年的黑暗時期,原來的原生文字失傳。但是黑暗,同時也就意味著黎明的開始。

西邊的義大利半島上,一群被叫做「伊特魯里亞」的說莫名其妙語言的人,相繼建立了一些城邦。雖然他們是「前印歐時代」的土著人,但是論文明輩分,怕是還得做希臘的學生,更是埃及、兩河的孫子。可誰知,就在這個「文明世界邊緣」的義大利半島上……

歷史發展到這裡,似乎仍然是一盤散沙,三大帝國都尚未建立,彼此也沒有交流。但這也是暴風雨之前最後的寧靜。


第一次在知乎上寫這麼多文字,好累呀。求給贊。

每段敘述的文字下都有一個對應時期的區域圖

------------------------下面是正文

在中原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孔子,莊子,和韓非是其代表人物,這是一個奇蹟,然而發生深思的是這個奇蹟是全球性的,在西方或者說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在印度有釋伽牟尼,在西亞有猶太先知。這個全球性的奇蹟似乎預示著今後的2000多年裡,在這幾片領土上必定會發生什麼,的確,後來的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使這片歐亞大陸持續散發出了2000多年的耀眼光芒。

首先產生碰撞的是位於歐洲的古希臘與佔據中亞和西亞的波斯第一帝國,而一部分原因竟是因為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了希臘後對一無所有的歐洲沒有絲毫的興趣,他說:「那裡沒有城市,沒有文化,沒有尊嚴,沒有利益」,而他所想要的統統都來自於東方的波斯帝國。於是,在宏圖大略的亞歷山大指揮的軍隊以閃電般速度橫掃了整個波斯帝國。無疑,這個人的成就是非凡的,但更深遠的一點是這個人給人類留下了巨大遺產即為古希臘文明與波斯,印度及中國的文明碰撞埋下了伏筆。(春秋-亞歷山大一統天下)

碰撞發生了。因中原的強大帝國-漢將其疆域擴張至西域即今天的新疆,而此時西方一個不起眼的小鎮-羅馬已經發展成龐然大物,亞歷山大帝國分解後的塞疏古王朝也沒能堅持多久就被帕提亞人的安息帝國取代並且擴張到了如今的阿姆河地區,歐亞大陸的幾個強大帝國(歐洲的羅馬,佔據西亞和中亞的安息,東亞的漢朝)自然地連接到了一起。由於文化,貿易的需要,隨之而誕生的便是影響歷史走向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起點是漢朝,終點是羅馬。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影響著世界。當然,次大陸也沒有閑著,他們通過海路和陸路繼續與羅馬人保持良好的貿易。(亞歷山大一統天下~~~絲綢之路的建立)

不知道為什麼羅馬人特別喜歡來自東方的奢侈品,特別是絲綢,來自於東方的傳說開始在羅馬人的耳朵里不斷的迴響,這些安逸的生活讓羅馬人原來剛毅,果敢,勇猛的時代精神一點點褪去,然而他們統治整個世界的夢想卻從未消失,公元113年圖拉真進攻安息帝國,在取得節節勝利後,羅馬皇帝因病逝世,美索不達米亞各城市的反攻號角吹響,於是一個強大的集權王朝-薩珊帝國的建立,它標誌著羅馬的入侵失敗,同時,在這樣大的折騰下,羅馬帝國逐漸走向了衰弱。而此時一顆冉冉星星正在升起,它就是地處中亞的貴霜帝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是屬於之前被羅馬,安息,中原欺負的弱小的月氏部落建立的。(絲綢之路的建立~~~貴霜帝國的建立)

在貴霜帝國正處於鼎盛時期的時候,中原王朝正處於漢末紛爭逐鹿群雄的時代,更巧的是西邊的羅馬在最後一位五賢帝-馬可·奧勒留去世之後政局不穩,其程度不亞於東方的東漢帝國,據說在它之後的24個皇帝只有一個是自然而死,再看西亞的安息在於羅馬長達多年的戰事後也是疲於奔命。這也許也間接導致了貴霜帝國的一枝獨秀,似乎它成了整個歐亞大陸的主人。同時,這個時期信仰的文明也開始綻放,由於貴霜,打破了南亞和中亞之間的屏障,所以在神奇的次大陸的林林種種的教派開始在歐亞之間急速傳播,佛教走向了西亞,同時傳入了中國,基督教也開始向東浸入。可以想像下一幕的好戲,便是教派間的鬥爭。不過這鬥爭到白熱化的階段還要等到默罕默德的伊斯蘭教的加入。

貴霜帝國也不是長治久安的,也許是太多宗教的存在各種價值觀的衝突,所以一國多制一直是它們的國策,這一定會在不久以後導致各地區的高度自治,所以在公元220年左右貴霜帝國開始沒落了,幾乎在同時亞洲的另外兩個帝國,安息被薩珊波斯取締,東漢也被曹丕的魏國取代,中原大地進入了混亂不堪的三國時代。至於羅馬亦亂做一團,名存實亡。

在公元前220年到伊斯蘭教加入之前這300年的時間裡,幾乎是匈奴人唱主角,中原五胡亂華,而佔據中亞和西亞的薩珊波斯於公元395年被匈奴人打到了泰西封,而當時的羅馬也處於五個蠻族的包圍之中,西哥特,汪達爾,勃艮第,法蘭克和東哥特把羅馬當成了戲劇場,你方唱罷我登場。這與中原是何其的相似,但並不只是相似而已,可能還有關聯,把這些蠻族趕到羅馬的正是中原,包圍羅馬的五個日耳曼蠻族都是被匈奴人給趕到羅馬的,而匈奴人卻是被大漢趕走的,這就是所謂的歐洲的民族大遷徙的原因之一。匈奴人為何要趕走日耳曼蠻族呢?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公元350年到360年,氣候急劇變化,資源競爭激烈,導致了匈奴人從東向西遷移。歐洲的這場浩劫的結束最後是因為匈奴人的皇帝阿提拉在床上的大出血而趨於穩定,哦,對了,這個人還要一個綽號叫「上帝之鞭」。當然,穩定是在阿提拉收回鞭子的23年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取而代之的是法蘭克,西哥特,勃艮第,汪達爾和東哥特。我們可以想像,在這個蠻族當道的300多年的時間裡,文化,科學幾乎是停滯的。另一方面,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劇總是要結束的,而結束這一戲劇的卻是一個宗教組織-伊斯蘭。(貴霜帝國的建立~~~伊斯蘭文明的出現)

伊斯蘭教的出現標誌著古典文明終結(不包括中原),東羅馬帝國變成了拜占庭,薩珊波斯變成了伊斯蘭帝國,至於東亞則被混血的隋唐一統天下。這個教很有趣,因為你不僅可以說他是教會,而且可以稱呼他為帝國,沒誰聽說過基督國的吧,或者佛國?而伊斯蘭國卻是耳熟能詳,其根本原因是伊斯蘭是先有教後有國,而其他文明都是先有國再有教,其次便是其教義不僅是一種信仰,而且又是一種社會法規和政治制度,最後的便是伊斯蘭教是一神教,且強調穆罕默德是人不是神,只是神派來的信使,這一下就解決了基督教爭論了幾百年的「基督是人還是神的問題」。種種因素都讓伊斯蘭人特別的團結,特別的有規律,特別的有章程,所以當伊斯蘭人聚在一起時自然就無可匹敵。同時,在東亞,一個用心胸看世界的王朝拔地而起,極盛時控制著整個中亞,甚至和伊斯蘭帝國瓜分了歐亞大陸,它就是大唐帝國。然而它的成功,和伊斯蘭帝國截然不同,大唐沒有一個統一的宗教,在這裡儒釋道三家齊頭並進,其次不是一個民族,連大唐皇帝都是混血。其成功的原因歸結可以歸結於其自由,寬容的外交國策,和優越的政治,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可以想像,在幾乎只有兩個帝國的歐亞大陸,文化,科學和技術傳播的輝煌程度。在這個時期,中國的陶瓷器(唐三彩)大批量的出口,熱門的絲綢也不甘落後,這些日益頻繁的貿易活動增加了政府的經濟收入,於是將這些收入部分投入到了科學研究中,造紙術和指南針就是在這個時期由中國傳入了伊斯蘭世界,同時伊斯蘭人整理翻譯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古典名著後將其傳播到世界各地。可以說這是一個黃金時代是各大民族互相交融的時代,但是這並不屬於歐洲。

在伊斯蘭世界和中原的唐宋帝國被革新,進步的新觀念充斥的同時,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卻極度萎靡。這是一個完全和今天的世界相反的時代,創新和進步在亞洲,而歐洲的科學卻是停滯的。然而科學,文化,技術停滯不前的歐洲卻沒有被伊斯蘭帝國給攻破?裡面的原因令人好奇。我認為有三大原因,首先,佔領歐洲首先要佔領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所以必須要海戰,而此時的拜占庭海軍也是有相當實力的。第二,伊斯蘭人的強大駱駝兵在沒有沙漠的地方几乎沒用,我們可以看下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很大部分都是沙漠地帶。最後,因為歐洲蠻族(比如羅斯人)和歐洲城邦(比如威尼斯)的對拜占庭的支援。於是就在這樣緊張的局勢下度過了300年。(伊斯蘭教的出現~~~伊斯蘭帝國的衰落)

公元923年某天,歐洲的轉折巴士拉遭遇什夜派叛亂分子的洗劫導致了本來關係日益惡化的地方權貴進行了相互奪權的戰爭。拜占庭帝國趁機從伊斯蘭政權的動蕩中收復故國河山,而且善於貿易的羅斯人也開始將東方轉移到了西方,於是拜占庭就像爆發戶一般變得盆滿體缽。另一方面,伊斯蘭政權爭奪也進入了尾聲,結局也許是出人意料的,推翻伊斯蘭政權的盡然是它們之前和羅斯人在奴隸貿易中僱傭的塞爾柱人,此時歷史驚人的相似又出現了,在東亞的中國,來自僱傭軍里的安祿山發動了一場著名的兵變-安史之亂,其代表著東方帝國的落寞。讓我們把目光從新轉移到中亞,此時塞爾柱人將伊斯蘭政權從新歸於一統,並且自己也被伊斯蘭文明同化了其經濟,文化程度不亞於之前的伊斯蘭政權,火藥便是從這個時代傳入伊斯蘭和歐洲的。於是拜占庭陷入了恐慌,和300年前一樣,其向歐洲各國請求支援,其中就包括教皇烏爾班二世。此人便是主導十字軍東征的首要人物。由於基督教教義和以耶路撒冷作為回報,號召一呼百應,公元1096年,幾萬人的十字軍開始像耶路撒冷進軍,到公元1099年7月15日,耶路撒冷被攻破,聖城重新歸屬於基督教,然而,十字軍違背了之前許諾即如數歸還所有以前屬於拜占庭的城鎮,並且在聖城發泄了它們的反猶太情緒,無疑,在那個時代的人心是可恥的。這可恥延續了2個世紀,在這兩個世紀內,總共發生了8次十字軍東征,其中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時候,這支拜占庭僱傭軍和唐朝的胡人,伊斯蘭的突厥人一樣,佔領了帝國的首都,其同樣也標誌著拜占庭黃金時代的結束。當然,和其它兩個帝國一樣,大唐的安祿山有大燕國,突厥人有塞爾柱帝國,十字軍也有教皇國,只不過這些教皇國存在的時間較長,直到蒙古鐵蹄的到來才暫時歸於塵土。

這是屬於蒙古的世界,你能想像一個東起渤海,西至波蘭,北到貝加爾湖,南鄰海南島的這麼一個巨大的帝國么?據說其開創者被譽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在其一生的征服戰爭中砍下了近2億人的頭顱,並留下了一句名言:「男子最大之樂事,在於壓服群眾,戰勝敵人,奪取其所有的一切,騎其駿馬,納其美貌之妻妾」,這當然有些誇張,但其反應了蒙古人的戰鬥是怎樣的兇殘與血腥。但隱藏在兇殘與血腥的表面下的是蒙古人的政治商業智慧,比如對宗教的寬容與尊重,對貿易的大力支持,所謂打帝國靠武力,守國家靠智慧,蒙古人深諳其理。正因如此,蒙古政權(注意是蒙古政權不是元朝)才能維持4個多世紀,並且影響著全世界,比如俄語中吸納了很多來自蒙古的詞語,現在10%左右的亞洲人是蒙古人的後裔,在文藝復興時期風靡整個歐洲的漢寧帽都是深受蒙古人的影響,但我個人認為在有意義的影響中,最大的還是海上貿易的繁榮帶來的航海技術的長足進步,可以說這個為後來的鄭和,麥哲倫,哥倫布及達伽馬帶來的世界航海史奇觀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話說回來,蒙古人在砍下了近2億人頭顱的這一罪惡行徑一定會被上帝所懲罰,而這個懲罰對於整個人類來說,甚至可以說是世界末日。(伊斯蘭帝國的衰落~~~黑死病的發生)

黑死病,這個世界末日的代言人在公元1346年登上了世界舞台,橫掃了整個歐亞大陸,特別是在歐洲就有2500萬人死亡,這個數字將近是整個歐洲人口的1/3。這促使缺乏人口的歐洲不得不做出變革,這個變革是根本和全面性的,技術的提升,文化的復興,對未知事物的渴望。同樣,黑死病也刺激了亞洲的社會經濟改革,這變革並不像西方來得徹底,分析其原因可能除了宗教以外,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經歷過黃金時代的亞洲大陸有一種優越感導致他們不思進取,故步自封,妄自尊大,比如自稱天朝的大清帝國和把法奧同盟當成豬與豬結合的奧斯曼帝國。而此時一場現今為止都極大的影響世界的西方文明正在孕育。

隨著來自伊比利亞半島的哥倫布,達伽馬等大航海家不斷的發現未知的大陸,人們對這個世界越來越充滿好奇,並且需要更有效率的工具及技術去開發這些資源豐富的地區,孕育中西方的文明終於在16世紀中期爆發了,政府對科學技術的重視和獎勵,導致了那段時間的學術著作出版量的急劇攀升,隨著技術的爆炸性提升,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開始擴張,隨後的17,18世紀是以英國和荷蘭為代表的西北歐國家佔據了世界的主要地位,到19世紀,英國與16世紀的西班牙一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全球七大洲均有自己的殖民地)帝國。

但是黃金時代的黎明並不只屬於西歐,俄羅斯人開始登上世界舞台,在東北歐的莫斯科大公國在「恐怖的伊凡」的帶領下逐漸崛起,由於莫斯科公國的地理環境限制,其並無法通過海陸進行擴張,但在西北亞的這塊土地依然是一塊大肥肉,在17世紀中葉,莫斯科公國已經征服了西伯利亞和烏克蘭,成了一個無論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能與世界性帝國匹敵的超級大國,此時的俄羅斯已經和正處於康乾盛世的大清朝毗鄰了,於是俄羅斯在擴張的路上遇到了麻煩,在經歷了若干場小型戰役後,兩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於是兩國的貿易,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俄羅斯人特別愛喝茶證明了這一點。(黑死病的誕生~~~16世紀末)

然而對於此時西亞和中亞有三個強大的帝國,西亞奧斯曼土耳其,中亞莎菲波斯和印度的莫卧兒帝國,在16世紀這三個國家在開明的君主統治下並沒有達到傲慢無禮,故步自封的程度,總體來說還是較為開放的,而且老本還是有的,其之前的財富積累足以養活幾百萬人的軍隊,也可以購買來自歐洲的先進武器(但他們缺乏自己的技術和工業)和僱傭來自歐洲的火炮兵也可以與歐洲強大的帝國交鋒。然而如同黑暗降臨之前的黃昏,17世紀由於越來越強的民族優越感和保守的國家戰略加上「碰巧」遇到的無才的君主,著幾個國家先後走向衰落,並滅亡。(16世紀~~18世紀)

時間來到了19世紀,這個世紀是屬於大英帝國的,一直低調的英國紳士們的突然崛起發人深省,地理位置恐怕是其保持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17,18世紀因殖民地等問題的歐州各國的衝突中,其能夠置身事外,並恰到好處的進行干預,從中獲得了不少的利益。其次此時在次大陸的東印度公司生意興隆,英國的國庫就像一個無底洞,永遠也填不滿,並且巧的是改革人才,科學家在這個時代的英國也層出不窮。大英帝國的崛起帶動了整個歐洲的科學,經濟與技術,在歐洲各個國家都進行了不同程度上的革命其代表便是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它的影響是偉大的,其標誌著資產階級的勝利,從此資產階級成為了歐洲的中堅力量。

革命不僅是在歐洲發生,遙遠的北美洲也同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國由於啟蒙運動的影響,其作為殖民地的獨立精神正在不斷增強,殖民地自治的需求不斷提升和帝國對殖民地的強力控制及剝削導致了美國革命的發生,在經過兩次獨立戰爭後,美國基本解放。並且藉助之後的兩次世界大戰和精明的政治策略成為了如今唯一的超級大國。

19世紀中葉,由於英國的一系列革命進入尾聲和中國的閉關鎖國,英國迫切希望打開如此龐大的中國市場從中獲取高額利潤,於是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從此進入了長達近一個世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19世紀初~~~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以後有機會再寫)


這其實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善良的微笑(揮爪發功中)。

歷史的真相一定是在對照中顯示出來的,這個真相就是,歐洲是怎麼走到現在這樣子的?

第一階段:羅馬——商,一個崇尚酒神和日神精神的,和後來歐洲隔膜很多的時代。

第二階段:日耳曼封建主分割羅馬——對應周克商,相對更加落後的西北諸姬蠶食核心區的商朝,並且開始分封建國(這個過程從周文王祖父時代就已經開始)。

這個過程的主線是墨洛溫——查理曼——東法蘭克——德意志——神聖羅馬,這是拒絕說羅曼語的日耳曼人的脈絡,支線是墨洛溫——查理曼——西法蘭克——法蘭西,周和楚在此分野。

神聖羅馬帝國,奧託大帝——西周,諸日耳曼封建國家體系。

哈布斯堡王朝——晉國,西周體系崩盤後最主要的秩序維護國。

哈布斯堡王朝一度統治了大半個世界,成為第一個日不落帝國,最終分崩離析,分出來的奧匈——魏韓。

邊緣的勃蘭登堡——趙國。

三十年戰爭開始,哈布斯堡封建體系逐步被瓦解,各個邊緣國家,英國(齊國),法國(楚國),俄國(秦國)開始對中歐地區施加壓力。

直到一戰形成德國和奧匈背靠背面對所有邊緣國家壓力的局勢。

所以呢,羅馬之後的歐洲歷史,就是邊緣國家逐步從封建體制中自我解放,並對歐洲中部最肥沃地區的德語世界進行壓縮的過程,對應了西周崩盤,齊,晉,秦,楚始大,政由方伯的歷史。

接下來詳細看三十年戰爭之後的歐洲歷史進程:

法國這個說羅曼語的蠻夷不斷分化日耳曼諸國,這是第一步。

在神羅失去了勃艮第和義大利後,哈布斯堡繼續喪失西班牙(吳越),法國東、北方向,這是第二步。

邊緣的瑞典(犬戎,褒國等留在西北的夏人和周人親戚),普魯士(趙國),俄羅斯(秦國)不斷介入中歐事務,奧地利不得不面對普魯士對帝國核心區的爭奪,最後損失的其實是所有德語民族,這是第三步。

拿破崙戰爭導致歐洲出現空前的反法團結,法國對諸日耳曼的擴張結束,這是第四步,可惜的是反推法國(楚國)最大的得益者並不是奧地利或者普魯士,而是英國(齊國,東帝,最大的海權)和俄國(秦國,西帝,最窮的陸權)。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的一百年是法國再次以逆天的外交手段形成對德語中歐世界包圍的歷史,這是第五步,日耳曼人在對法作戰中流血犧牲,但是這些犧牲的好處卻被別人拿走了(對應了晉國解體後三晉在對楚,對秦戰爭中的不斷損失。)

一戰是第六步,環繞整個德語世界的包圍圈徹底形成,唯一的裂縫是可以被土耳其影響的巴爾幹,不幸的是,塞爾維亞跳反了,也成為了一戰爆發和奧匈毀滅的導火索。

一戰之後的二十年是第七步,奧匈帝國被徹底肢解,巴爾幹支離破碎,拿破崙夢想的世界終於得到了實現,本來可以成為歐洲帝國中心的多瑙河平原區周邊被徹底切碎了(看戰國史就可以發現,反正不管怎麼樣,輸了就去切一把三晉,總是可以撈回來一些東西的,誰讓你在地圖中間。)

二戰是第八步,作為日耳曼諸國最後的希望,德意志第三帝國(趙國改革)決定吞併奧地利做殊死一搏,歐洲最後一次可能出現日耳曼的復興,英國(齊國)和俄國(秦國)被分割在大陸兩側,直到俄羅斯完成徹底的暴兵去反推德國——

然而。。。。。。這個時候。。。。

美洲大陸的新羅馬(商)的艦隊在歐洲登陸了.

歷史的齒輪戛然而止,一切都變得不可挽回。

歐洲gg。

如果說可能有歷史的終結的話,就是這樣子吧。


亂說一個:

讀中國史書的時候啊,注意一下西域傳;歷史上沒有把自己觸角伸到西域的中原政權,讀一下外國傳。

然後再讀一下有關中亞的歷史書。

再然後讀一下波斯/阿拉伯的歷史書。

最後讀一下羅馬史。

高興的話再讀一下印度通史。

這樣我覺得一比照能夠了解不少東西。

世界境域志挺賽艇的。看一下。


突然看到這個問題就來回答一下吧。先佔個坑,慢慢回答。

畢竟這個問題太宏大了,不是三言兩語就是說清楚的。說的簡單了題主不宜理解,說的繁雜了我自己看的也煩。我盡量按照我自己的語言來寫,以下都是本人原創。

首先申明一點

本人才疏識淺,回答的可能有失偏頗望專業人士輕噴。

我們先說中國各王朝和中亞、西亞的關係。畢竟相比於歐洲這兩個地方離中國更近。

先給題主推薦幾本書,畢竟如果連一些基本的地名、人名等都不知道的話,說再多也是無益。

答主想理清中國和西亞,中亞各國在歷史上的關係。翻開大量的書籍肯定是少不了,地區史系列的《中東史》《中亞史》肯定要看,還有哈安全教授的《伊朗史》《土耳其史》等都要看。至於拜占廷方面的歷史,陳志強教授的《拜占廷通史》你可以看一下。還有一系列的《中東國家通史》一共13卷,強烈建議題主看一下。

多卷本叢書《中東國家通史》系由西北大學211工程標誌性成果,彭樹智教授任主編。這是我國出版的第一部中東各國通史。它是一套包括13卷本的地區國別史,每卷由一個國家或國家群所組成。全書各卷依次為:《阿富汗卷》(彭樹智、黃楊文)、《沙烏地阿拉伯卷[1]》(王鐵錚、林松業)、《以色列卷》(肖憲)、《巴勒斯坦卷》(楊輝)、《伊朗卷》(王新中、冀開運)、《土耳其卷》(黃維民)、《伊拉克卷》(黃民興)、《敘利亞和黎巴嫩卷》(王新剛)、《埃及卷》(雷鈺、蘇瑞林)、《葉門卷》(郭寶華)、《約旦卷》(王鐵錚)、《塞普勒斯卷》(何志龍)、《海灣五國卷》(林松業)。每卷約25萬字,全書共計300餘萬字。2000年開始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計划到2005年全部出齊。參加本書撰稿的除西北大學外,包括雲南大學、西南師範大學、山西師範大學等外校學者。 《中東國家通史》依照通史的體例,來把握中東地區的整體面貌,各卷自成一體,但又互為聯繫。各卷採用歷史敘述方式,由古及今地闡明各國歷史變遷的過程、特徵和規律。同時,注重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雙向考察與反思,從現實出發,追溯歷史,再從歷史高度審視現實,從而達到「關照現實」與「反思歷史」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各卷關注世界及中東的宏觀背景,並用中觀視角,對各國的社會、政治、軍事、經濟、教育、學術、藝術、科技、地緣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掃描。各捲入史的眾多事實和歷史細節,都在參閱國內外大量圖書文獻的基礎上,經過嚴格的篩選和慎密的推敲與考證,融匯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因此,史實準確,立論中肯,結論客觀,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中東各國的歷史發展進程,堪稱目前國內中東國家通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答主在掌握西亞,中亞的基本歷史之後才能拿他們和中國各朝代做對比。我以時間順序的說一下。

華夏(可能那個時候還沒有這個概念)在中國大約龍山文化晚期時候,中國和西方(姑且就說西方)的第一次交流便是印歐人入中國。在內蒙古河套平原的老虎山文化疑似印歐人建立的文化遺址,他們大約在公元前2300左右(這裡講龍山文化的下限修改為公元前1900年左右,基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時間之前史學界認為是公元前2300年)南下滅了龍山文化,從龍山文化到新砦文化期間有大約400年的時間,華夏平原的發展趨於停滯。繼龍山文化之後的岳石文化和此前號稱「黑陶」文化的龍山文化相比落後太多,岳石文化遺址發現的只是一些 灰陶還有一些粗糙的骨器這些特徵明顯是戰爭破壞所為。就相當於把希臘世界打入「黑暗時代」的多利安人一樣,印歐人很有可能是龍山文化的破壞者。

現在可以百度小河公主的詞眼,裡面的介紹還算中肯。我發一下小河公主的照片

按照百度詞條的說法,最東邊的一波印歐人稱為吐火羅人,我們所孰知的樓蘭人,焉耆人,龜茲,月(以前讀rou)氏(zhi)人等都屬於吐火羅人。吐火羅人最東邊遷徙到了甘肅的河西走廊等地,很長一段時間內從巍峨的天山到綠色走廊――河西走廊都是印歐人居住的地方。中國在殷商時期社會上存在著大量的白人,這個從安陽殷墟遺址裡面可以窺探一二。

而我們都知道,印歐人發源於南俄羅斯草原也就是現在的烏克蘭平原,在公元前3千紀掌握了車輪技術和和青銅冶煉技術之後開始向外遷徙。印歐人入中國可以算是中西方的第一次聯繫交流。這次交流時間跨度比較長,相當於中國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周時候。

這裡拋一個現在學術界還在爭論的問題,中國的青銅器,青銅冶煉技術是印歐人帶過來的還是我們的祖先自己發展創造的結果。現在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青銅器是甘肅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但是其中馬家窯文化又分為好幾個類型,從目前世界範圍內青銅器的傳播來看,青銅器(注意是青銅器而不是銅器冶煉技術)發源於安納托利亞半島東部到高加索山脈這一塊,而且逐漸向周圍傳播。而且中國各個文化遺址的青銅器的發現也是從西到東分布的,中國最早的青銅器並不是在關中豫西晉南等傳統意義上的中原。

題主感興趣的話可以搜索一下克爾木齊文化、安度羅諾沃、阿凡納謝沃文化(這兩個都是中亞地區新石器文化的重要代表)等詞條。

我們都知道在西周時候周公旦始設禮制,「天命」觀念逐漸形成,華夏文明圈的基本文化內涵開始確立。這裡的文化內涵更多的是指中華傳統文化的一些特徵或者說是基因,比如:禮制思想,天人合一,重倫遠鬼等等。西周時候的宗法分封製成為了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並且把當時的社會從殷商時候的神學化傾向中拉了回來。(不過這個也不能一概而論,殷商時代每逢大事都要占卜祭祀祖先,像遷都、戰爭、國王的壽典等等都要祭祀,不過商時期已經有了祖先崇拜,比如他們的六祖 王亥,這個王亥出現在殷墟甲骨上的頻率非常之高)春秋與戰國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這數百年間社會動蕩不安,戰爭就像家常便飯一樣。這是一個新舊社會交替的時代,也只有在這種巨大的變革的時代,才能孕育出一些新事物。因為這個時候舊秩序的阻力越來越小。因此從這個時候開始,傳統文化才逐漸祭奠下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了解一下墨翟的思想,雖然世人對孔子的評價有『』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讚譽,但是墨子的思想更加的難能可貴。在東漢之前,墨子是和孔子相媲美的巨子。可惜,從西漢之後,所謂的儒家思想逐漸佔據了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地位。

周前後延續700多年,從時間上斷代大致是公元前1046年(這個時間來自陝西郿縣天亡簋上的銘文推斷出來)到公元前256年(當時的西帝秦國直接把周最後一位國王 周赧王給廢了)。然後我們在看一下這幾百年年間西亞、中亞發生了什麼大事。

這一段世界在世界範圍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德國偉大的哲學家亞斯貝爾斯提出了著名的――軸心時代。這個軸心時代指的是公元前800到公元前200這段時間了這段時間是世界思想文化極大發展繁榮的時代,世界各大文明的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開始確立。

當然這個時候,我們中國陷入了無休止的戰亂紛爭,大大小小的侵略、兼并戰爭不斷。兩河流域北部的亞述崛起。古埃及再也不能恢復新王國時候的雄風;伊朗雅利安部落逐漸進入文明階段,隨後米底、波斯相繼出現,當時絕對不會有人想到這些在伊朗高原以游牧為主併兼有農耕的雅利安部落最終會一統整個中東地區,囊括了古典世界裡面物質精神文明最豐富的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文明;在大衛統一12個以色列部落之後,猶太人的國家出現,大衛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修建了現在的耶路撒冷城,在大衛兒子的所羅門去世之後他的國家不可避免的分裂了兩個國家,推羅、西頓等傳統的腓尼基城邦也在亞述大軍的壓境之下衰落了,黎凡特地區的兩個文明一度的衰落;當然,這個時候希臘進入了城邦時代,從阿羅斯,到雅典、斯巴達再到底比斯,各種政體的城邦都有代表,人們總是自然而然的想到說希臘以雅典城邦為代表的政體是多麼多麼民主,其實古希臘城邦更多的是實行寡頭制(科林斯)、僭主制、貴族制等等,就連雅典城邦在梭倫改革之後,城市大權還一度集中到僭主庇西特拉圖手中。這個時候華夏與外界的聯繫非常少,北方是號稱東胡、北狄的以游牧的少數民族,當然這些騎射的胡人究竟屬於哪個族群、哪個集團沒有人說的清。

長狄,白狄,赤狄是春秋戰國時代對北方遊獵民族的稱呼,戰國初期的中山國其實就算是半個狄戎建立的國家。

我們再往後看,看一下秦掃六合之後的大一統秦朝和西方有什麼聯繫。大家應該會想到北印度摩羯陀國的孔雀王朝,其實阿育王比秦始皇早一個世代。這個時候(公元前220到200)西亞是塞琉古王朝的天下,他正在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爭奪敘利亞的地盤。其實在新航路開闢以前,世界諸文明之間只是有著簡單膚淺的認識,除非是那種自古以來就是領居的國家。比如拜占廷和薩珊波斯,法蘭西和德意志,中國和朝鮮等等。就算聯繫也是以經濟貿易為主的聯繫,比如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等。這裡我特別說一下,我國西南的貿易路線形成和出現的時間比張騫的絲綢之路早幾個世紀。不過這20年間,西亞的帕提亞人慢慢的崛起了,中國史書稱騎為安息。安息對絲綢之路的貢獻也很大,他大約充當了絲綢之路的保護神,帕提亞的騎兵會經常保護在絲綢之路上來來往往的商隊。這個時候,中亞有一群人,他們就是粟特人,他們以善於經商而聞名絲路各國。粟特其實是一個地名,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活的人群就是粟特人。希臘人稱粟特為索格狄亞那,當時也是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在大夏的北邊。粟特人往大了說也是屬於印歐人,他們說的語言是印歐語系中的東伊朗語。看到這裡,很多人不明白了,這個印歐人真的是陰魂不散,怎麼哪裡都有他。入侵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屬於印歐人、滅了巴比倫第三王朝的赫梯國也是印歐人建立的、把米諾斯文明破壞的那幾支人也是印歐人。其實這個印歐人就是所有操(說,使用)印歐語系的人都屬於印歐人,其實他們彼此之間誰都不認識。而且有些人群的生活年代差了幾個世紀。唯一的共同點就是說一些類似的語言,換句話說說他們的語言之中有相似之處。粟特在中國的史書稱之為康國。他們買了中國的絲綢和美玉然後再賣出去。總之,從秦到元這段時間中國與西亞、中亞的關係其實更多時候只是表現為一條陸上絲綢之路和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如果在扯的細點,還可以涉及到文化思想方面。比如就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佛教、祆教、景教,明教等等。

在唐時期,中國尤其是黃河流域有著非常多的外來文明,根據文獻記載如下,中亞和西亞的有康國(撒馬爾罕)、安國(布哈拉)、曹國(伊什特汗)、米國(主麻把扎)、何國(阿克塔什)、石國(塔什干)、史國、拔漢那(費爾干納)、吐火羅、骨朵、謝玉(伽茲尼)、拂菻(伊斯坦布爾)等等

慢慢更


這個我好像能答……如果有人對粗略梳理這些感興趣,可以看下後面我的淺薄經驗和小感悟,不保證正確,但可以參考。

-------------

理科出身IT行業,好奇心比較強,歷史是其中一項。下面這些截圖是我在碎片時間純手打出來給自己看的,前前後後加起來得好幾年了才擠出這些……

樂趣在於弄完後可以發現:

雅典vs波斯大戰的同時越王勾踐正在卧薪嘗膽;

亞歷山大東征時戰國正在合縱連橫;

穆斯林崛起於貞觀之治;

諾曼底公爵征服英格蘭與包拯斷案在同一階段;

和珅斂財時拿破崙在練兵,而同時還有個貝多芬在寫曲子……

非常基本,還在繼續整理的路上。

上面這些,說實話,不值愛好者一哂。而且這一類的東西有很多比我這個專業完善得多的文章,東西方做了表格、分了年代還配了圖。

但作為野生好奇者,只有自己的記錄才最懂自己,而且每一個事件都是自己查證過的,了解前因後果的過程也很有樂趣。

既然是大事記,當然會有去粗取精的篩選過程,這時也很有成就感,想想自己可以主宰哪些事件有資格出現在自己的年表裡,有種莫名的大權在握的感覺……所以裡面其實有彩蛋,偶爾會有奇怪的點出現比如亞瑟王的傳說……

手機打字,簡單說下怎麼入手做這種東西吧

非常建議先對整個框架有個大致了解,然後不要刻意,閑暇時看一本可起步的書,至於作者的個人觀點可以抱著「半信半疑、半疑半信」的態度。

我看的是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純粹碎片時間看的,來源是名字很low的「必讀名著60部」,也就是下面截圖靠右的app。(其實看到我把1500年作為一個分界線應該就能知道我受到了這本書的影響……)

有了框架就簡單了,因為是純業餘,所以再參考百度百科、維基百科的國內外部分(不得不說維基更靠譜一點)、再搭配點《世界歷史地圖集》、《人類的故事》、《xx簡史》、《xx史話》就可以梳理出一條相對完整的線出來了,再之後自由發揮即可,是深鑽是休閑憑君自決。再次強調,本人是野生好奇者,都不敢稱愛好者,所以只從好奇者的角度來說事情,不擅自推薦任何艱深書籍。但有了這個框架基礎,想再研究專業書籍的話上手就會很快了。

說到收穫,其實談資是其次,因為不見得身邊常有能一起談這些東西的人。更主要收穫的是對認知的改變吧。

起碼對我個人來說,價值觀在變化。越來越感覺世上其實無所謂對錯,對存在即合理五個字有了更特殊的體會,以前看不慣很多東西,現在慢慢嘗試著去接受和理解。不再按習慣符號化任何人或事。

現在知乎的風氣充滿知乎正確,一言不合就懟起來,其實我更希望能有兩個或多個高票答案同時輸出完全不同的價值觀,百家爭鳴才好。

舉個簡單的例子,以前的我穿越到今天,估計一定會狂鄙視low逼電視劇電影,鄙視非理智狗粉,鄙視喊麥,鄙視一些熱點事件等等,但現在會不自覺地去想這些東西出現的原因是什麼,是在什麼樣的土壤長出來的,它出現和成長是不是有催化劑或者必然性。

有人說現在階層分化嚴重,我覺得有部分原因就是大家只接受自己圈子的價值輸出,對或更高雅或更低俗的異類直接貼標籤、拒絕溝通。其實所有的圈子都只是小眾,相對地所有圈外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數。固守自己的圈子只可能固步自封,然後生命不息,YY不止。


利益相關歷史系本科大三在讀,專業課全部學完只有選修了。

同時代歐洲是羅馬共和國,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時期,與我國並無直接交往。

再接著說班超出使西域。

同樣是因為北匈奴的侵擾,漢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重建與西域斷絕65年的關係。

公元73年到102年,班超在西域呆了三十年。

同時期歐洲同上。

接著說唐代與西域的交往。

以下引用一段《唐代文明與西域文明》的引言。

唐代與西域交往甚繁,文物方面所受影響亦所在可見。

馮承鈞先生曾為《唐代華化蕃胡考》①,日本桑原隲藏博士亦有《隋唐時代來住中國之西域人》②一文,考證俱甚精確,可為隋唐史研究上辟一新葉。唯馮先生文僅以蕃胡華化為限,材料亦止於兩《唐書》;桑原氏之作,範圍較廣,以人為主,而略及於各方面之文物。然俱語焉不詳,欲明唐代與西域文明關係者仍尚有待焉。 

   

李唐一代之歷史,上汲漢、魏、六朝之餘波,下啟兩宋文明之新運。而其取精用宏,於繼襲舊文物而外,並時採擷外來之菁英。兩宋學術思想之所以能別煥新彩,不能不溯其源於此也。今試即戲曲繪畫諸方面言之。     

元曲出於諸宮調,諸宮調導源於大麴。然大麴唐已有之,《教坊記》備記其目,率為舞曲,隸屬胡部。唐代大麴,中國久已失傳,而日本曾傳唐樂,尚有可考:大麴有《破陣樂》、《團亂旋》、《春鶯囀》、《蘇合香》;中曲有《北庭樂》、《回波樂》、《蘭陵王》、《涼州》、《皇獐》、《夜半樂》、《打球樂》、《還京樂》、《感皇恩》、《蘇幕遮》;小曲有《甘州》、《拔頭》之屬;其帖數拍數備具。①由此以求唐樂,固可以窺知梗概,更由此以下溯宋代大麴,不難得其彷彿。此一事也。又如般涉一調,元曲中屢屢見之,此顯然即龜茲蘇祗婆西域傳來七調之一。陳澧於凌廷堪由西域以溯源古樂,固詆為猶航斷港絕潢以至於海,然於宋元以來俗樂與蘇祗婆七調之關係,固亦不能否認。誠能求唐代大麴中曲小曲之音節於西域,而得其解,則宋元戲曲演變之痕迹為之大白。其貢獻於中國樂舞戲曲史者豈非甚大!此又一事也。

又如中國繪畫,唐以前以線條為主。至唐吳道玄始以凹凸法滲入人物畫中,山水樹石亦別開生面。逮王維創水墨山水注重暈染,遂開後來南宗風氣。宋代米芾亦以潑墨法為世所重。摩詰竺信象教,元章或亦疑為異族。誠能以西域古代之畫風與唐宋以來中國畫家之作比觀互較,究其消息,則宋元以後中國畫之遞變,不難知其故矣。     

此外如胡服之日盛,波羅球自唐以及於宋、元、明由極盛而趨於衰微以至滅絕,並可從以窺知中外關係之繁密,以及一代風尚之變易。此種史實俱可於李唐一代窺其倪。 

余愧不足以言此,茲唯刺取唐代傳入中國之西域文明與長安有關者,稍加排比,述之如次。唯為此事,亦必須對於中國與西域文明有深切之研究,然後可以互相比較,得其實際。顧在此間,西域史料不易尋求:如言胡服,無從知唐代西域波斯諸國之服裝;言樂舞,雖知胡騰、胡旋、柘枝、蘇幕遮之屬來自中亞,而無由知西域古代樂舞之梗概。茲篇唯能將中籍史料,就耳目所能接及者,為之抉擇爬梳,藉供留心此一方面史實者之捃摭。偶有推測,亦等於扣盤捫燭,是則尚祈博雅之士有以晉而教之耳。 

同期歐洲。

唐代與當時阿拉伯帝國並稱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

(啊安利一波我大甜甜的大唐榮耀,知道很多大號說這劇豆瓣分偏高了,反正反正反正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強。我這麼愛楊冪,原著抄襲的劇,不看。)再說宋。

同期歐洲。


實際中國和西域中亞關係交集是很深的,我們可以用一匹馬,一個封號,一個城市把中間一段歷史串聯起來。

這是一個國家的國徽,這個國家國徽的中心是一匹馬。儘管歲月流轉,代表isl宗教的新月在這個國家還是在上邊邊緣,中心是留給這麼民族的驕傲,馬。

  2002年和2006年,土庫曼分別贈送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胡錦濤汗血馬「阿赫達什」和「阿爾喀達葛」,前者全身黑亮,後者也是「三蹄踏雪」的黑馬。此次系土庫曼首次贈送中國金色汗血馬。

這馬就是阿哈爾捷金馬(拉丁學名:Akhal-teke horses), 這個馬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的坐騎。這種馬基本只能在土庫曼科佩特山脈和卡拉庫姆沙漠間的阿哈爾綠洲才能成長成寶馬,因為這個綠洲5個月夏天,5個月冬天,特殊的環境能賦予馬完美的速度和耐力。後來的成吉思汗的座騎,一直到1945年朱可夫元帥在紅場閱兵騎的白馬,都來自這個綠洲。

24日上午10點,騎兵出身的朱可夫元帥騎白馬出現在紅場上,標誌這場將被載入史冊的閱兵式正式開始。朱可夫的坐騎名叫「偶像」,是一匹名貴的阿哈爾捷金馬——在我國被稱為汗血寶馬,這匹馬的後代之一曾作為國禮送給中國。

當今世界上有3種純種馬:汗血馬、阿拉伯馬和英國馬。其中汗血馬是最純的馬種,阿拉伯馬和英國馬都有汗血馬的血統和基因。馬史專家認為,汗血馬其實就是現在還奔跑在土庫曼的阿哈爾捷金馬。

汗血馬從古至今繁衍生息,從未斷過血脈,在土庫曼、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總數量為3000匹左右,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庫曼。聽說中國境內純種此馬11匹。

由於阿哈爾只有300來平方公里,能承載的馬匹放養量也就在3千匹左右。這裡馬的歷史,馬的血統,還有馬的數量,和史記大宛列傳里記載的一段話都是完美對應的。

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牡牝三千餘匹,而立宛貴人之故待遇漢使善者名昧蔡以為宛王,與盟而罷兵。

這裡插一段老泉個人評論,歷史學家可以不懂馬,但懂馬的人肯定明白,能出頂尖寶馬的地方,絕對是有極其特殊之處的。如果亞歷山大,成吉思汗,朱可夫都知道最好的馬在那,那漢武帝也是玩馬的行家,不會不知道什麼樣的馬才是好馬。漢武帝本來見到中國傳統寶馬烏孫馬(也就是伊犁馬)後激動不已。但他後來見了汗血寶馬,就不惜代價要得到汗血馬,顯然這馬比伊犁馬好的多。我們今天仍然值得伊犁馬是好馬,那個費爾干那盆地,可從古至今,沒聽說能出什麼寶馬。

土庫曼首都

阿什哈巴德 Ashgabat

我們注意一下這個城市的名字,因為這個城市開頭的發音,和歷史上那位漢朝去奪馬的將軍的封號頗為一致。就是貳師將軍李廣利。

「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漢使。」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宛國饒漢物,相與謀曰:「漢去我遠,而鹽水中數敗,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絕邑,乏食者多。漢使數百人為輩來,而常乏食,死者過半,是安能致大軍乎?無柰我何。且貳師馬,宛寶馬也。」遂不肯予漢使。漢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宛貴人怒曰:「漢使至輕我!」遣漢使去,令其東邊郁成遮攻殺漢使,取其財物。於是天子大怒。諸嘗使宛姚定漢等言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彊弩射之,即盡虜破宛矣。天子已嘗使浞野侯攻樓蘭,以七百騎先至,虜其王,以定漢等言為然,而欲侯寵姬李氏,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

很多中國人實際對一些距離沒有概念,比如喀什到莫斯科遠比到北京要近。土庫曼首都 雖然感覺極其遙遠,實際它離玉門關的距離並沒有很遠。

這個距離和從烏魯木齊到廣州差不多,換算成這個概念,你可能就覺得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吧。

當然以當時的條件,加上沙漠高山地形,肯定大軍開進花的時間比較多,這點史記里也忠實反映了。

貳師將軍軍既西過鹽水,當道小國恐,各堅城守,不肯給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數日則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過數千,皆飢罷。攻郁成,郁成大破之,所殺傷甚眾。貳師將軍與哆、始成等計:「至郁成尚不能舉,況至其王都乎?」引兵而還。往來二歲。還至敦煌

初,貳師後行,天子使使告烏孫,大發兵并力擊宛。烏孫發二千騎往,持兩端,不肯前。貳師將軍之東,諸所過小國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軍入獻,見天子,因以為質焉。貳師之伐宛也,而軍正趙始成力戰,功最多;及上官桀敢深入,李哆為謀計,軍入玉門者萬餘人,軍馬千餘匹。貳師後行,軍非乏食,戰死不能多,而將吏貪,多不愛士卒,侵牟之,以此物故眾。天子為萬里而伐宛,不錄過,封廣利為海西侯。又封身斬郁成王者騎士趙弟為新畤侯。軍正趙始成為光祿大夫,上官桀為少府,李哆為上黨太守。軍官吏為九卿者三人,諸侯相、郡守、二千石者百餘人,千石以下千餘人。奮行者官過其望,以適過行者皆絀其勞。士卒賜直四萬金。伐宛再反凡四歲而得罷焉。


嘿嘿

占坑,待答。

其實想答這道題的初衷很簡單,就是看到某個冷知識「秦朝是多民族多人種國家」,突然有了好奇心。怎麼的?那些來自中亞北亞西亞甚至歐洲的人是怎麼來到秦朝的?再想,自漢朝滅亡,失去西域,到後來幾百年後唐朝重新收復西域,他們早信伊斯蘭去了,和我們合不到一塊兒去。為啥?期間發生了哪些事情?佛教起源印度,是怎麼傳入我國的?奧斯曼土耳其影響的是歐洲國家,可為啥佔據的是絲綢之路,這對我國有什麼影響?……之類的。各種問題。

在正文一一解答!


建議看看《地緣看世界》裡面有詳細分析


中西交通史是一門較為成熟的學科了,沒必要在網上看一堆愛好者/民科亂BB,去看專門的學術書就好了啊


有個簡便方法,站在中亞西亞國家或者游牧民,以及各種世界征服者的角度看世界,和大部分地區都有交集。比如亞術,波斯幾個王朝,亞歷山大,白匈奴,綠,蒙古人,耶律大石,鐵木爾。

最極端的,想了解10到13世紀的世界史,只要跟著蒙古人的視角屠殺全世界就行。比如蒙哥汗在位的時候旭烈兀滅亡了阿巴斯和阿尤布,蒙哥又戰死釣魚城,可以知道阿尤布和宋朝差不多是同一時間的王朝,南宋滅亡時間略晚。同時可以知道旭烈兀沒有滅掉埃及的馬穆魯克。再順著這些王朝往前往後捋,比如阿尤布是怎麼建立的王朝,撒拉丁怎麼揍十字軍,馬穆魯克是怎麼回事,敢殺成吉思汗使者的花拉子模是怎麼回事,這樣附近很長一段時間的歷史拼圖你心裡就有b數了。

這樣就把世界歷史串起來了。不要以中國為中心,也不要以歐洲為中心。這倆其實都是世界邊緣。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還挺帶感的。整個人都清真起來了。


不學無術之人冒昧回答個,全腦補。

中亞這個地方由於地理條件太差了,生產力極其低下,基本上沒產生過什麼強大的國家,但地處東西方交通要衝,各種移民都有,游牧的,通商的,打了敗仗逃竄的,吃飽了來征服的……,所以各類部族曾出不窮,但都不長久。

這個地方被東南西北各個方向入侵過,東邊的中國,蒙古,南邊的波斯,阿拉伯,西邊馬其頓,北邊俄國,也可見這個四戰之地多麼凄慘了。也許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這地方沒被印度侵略過,反倒入主印度好幾次吧!


推薦劍橋中國史系列

——來自歷史小白的強答


怎麼越看越像是自問自答?不過樓上回答的挺專業的,其實歷史串起來很簡單直接用時間軸就行了。以前高中都是這麼學的,後來看全球通史的時候更是可以分的很清晰。


多讀書就能理清了。

當然能聯繫起來。

關鍵問題是為什麼一直有各種奇葩非要覺得聯繫不起來。


不必長篇大論,中國自西漢張騫鑿通西域以來,西漢在西域確立了勢力範圍,但最遠只及河中邊緣,東漢班超之後無人可繼,前秦時呂光再征服,之後又失控至唐朝,唐將其勢力至於鹹海,與大食交兵,安史之亂後,遼與哥疾寧有過溝通,耶律大食西逃敗賽爾柱,蒙古西征,及於埃及,明與帖木兒蘭有使者往來,清借平定準噶爾,進據新疆,清與浩罕烏茲別克人及哈薩克人有往來,奧斯曼也曾派使者來過北京。

歐洲國家多是經中亞間接聯繫中國,沒有任何歐洲國家經過中亞和中國建立官方聯繫。

1840年後的不提。


看了一些回答,感覺歷史觀真的有問題


推薦閱讀:

五胡亂華是必然還是偶然?
為什麼奧斯曼帝國境內沒有出現像中國南北朝時期那樣的民族融合?
火藥、造紙術、活字印刷術和指南針真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畢昇與古騰堡的活字印刷術在技術方面有什麼區別?
印刷術的發明是否導致了中國的優秀書法家大量減少?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世界歷史 | 中亞 | 西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