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阿富汗的地緣環境?為什麼美國和蘇聯都吃不掉它?


應邀把雲石壓下去~

阿富汗的地圖

阿富汗的北部,沿著阿姆河是平原,沿著阿姆河的地方,還有北部的幾條河流:哈里河、穆爾加布河、巴爾赫河、昆都士河沿岸是灌溉農業區,是阿富汗主要的農業區,古代一度非常繁榮。在北部除了河流沿岸和高山以外,一般低海拔地區都是沙漠覆蓋。

阿富汗東北部是興都庫什山區,從中國邊境延綿到中部,高山深谷,地勢崎嶇,海拔普遍在3000米以上,雪山很多,氧氣稀薄,山谷地區勉強可以種地,大部分地區只能游牧。喀布爾河河谷-開伯爾山口是印度通往中亞的主要交通路線,除了賈拉拉巴德附近的盆地以外,都兩邊群山矗立,道路險峻。山谷中有很多大型洞穴,交叉縱橫,深不可測,稍加改造就是完美的游擊戰戰場。

中部是荒涼貧瘠、地勢崎嶇的哈扎拉賈特高原,海拔一般1000米-2000米。

哈扎拉賈特高原西面、南面地勢平坦,發源於高原呈放射狀的幾條河流兩岸是灌溉農業區,其他地方几乎都是沙漠、荒原覆蓋。

坎大哈所在的洛拉河河谷再往南到巴基斯坦邊境,又是山區,海拔雖然不如興都庫什山脈,但是同樣道路艱險,地勢崎嶇。

阿富汗雖然大部分地區都是荒涼貧瘠,但是河流沿岸地區歷史上灌溉農業非常發達,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國外援助的農藥化肥良種幫助下,每畝達到300斤以上,尤其是北部戰亂較少的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地區。所以雖然戰亂頻繁,但是並沒有大量餓死人。

阿富汗的語言分布

阿富汗,稱其為一個國家有點過,根本就是一個毫不牢固、披著國家外衣的部落聯盟。

東北部是塔吉克人,居住在東北部的山區,他們的語言達里語是波斯語的一種方言,在西部的赫拉特也有很多人講達里語,塔吉克人占阿富汗人口的30%左右。

中部的高原是哈扎拉人,他們自稱蒙古後裔,很多人和我們長得很像,還使用十二生肖,信奉什葉派,占人口的10%左右。他們也是講達里語。

南部和西部是阿富汗最主要的民族普什圖人,其語言也是伊朗語族的一支,占人口40%左右。

其他比較大的民族:

北部還有講突厥語的烏茲別克人和土庫曼人,東北部還有努里斯坦人(周圍的人稱他們是卡菲爾!),西北部還有艾馬克人,南部有俾路支人。

由於這個國家的地理特點:被大片的游牧區和高山沙漠分隔開的一個個孤立的河流灌溉區。2011年北部才有一條很短的鐵路開通——是通往烏茲別克,各地的割據形勢是天生的,所有的民族事實上都是語言風俗類似的N個部落,N個部落聯盟臣服於當年的阿富汗國王,形成了這個國家。

各個部落聯盟或者說民族,內部都有N個彼此對立而又互相通婚的部落,打打談談,談談打打。A部落的敵人,就是B部落的朋友,覺得打得煩膩了,或者面對共同的敵人,大家再彼此通婚休戰。

19世紀才改奉伊斯蘭教的努里斯坦人和信奉什葉派且長相不一樣的哈扎拉人是阿富汗民族歧視鏈的最底端。

今天稱為阿富汗的這塊地方,歷史上長期屬於波斯歷史的一部分,中亞的花剌子模、帖木兒帝國、印度的莫卧兒帝國也客串過。

1747年,波斯歷史上曇花一現的戰神納迪爾·沙被部下刺殺,納迪爾·沙的部下普什圖人阿布達利部落的艾哈邁德·沙帶領著本部落的兵馬和納迪爾·沙宮廷的財寶回到家鄉,擊敗了普什圖人的其他部落首領,攻佔坎大哈,被普什圖人各部落首領擁戴為阿富汗國王,然後四處攻略,大致奠定了阿富汗今天的疆域,再往東南遠征印度,攻陷德里,大肆殺掠,滿載而歸,獲得了各個部落暫時的忠心擁戴,也為英國徹底征服印度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他還把自己部落的名字改成「杜蘭尼」,意思是珍珠。

1773年,艾哈邁德·沙去世,他的二十多個兒子立刻開展內戰。王室內訌與部落衝突有機結合,杜蘭尼王朝的基業也開始走向衰落,被巴拉克扎伊王朝取代。巴拉克扎伊王朝不如杜蘭尼部落強勢,地方上各部落割據,中央政權衰落,各民族各部落表面上賣個面子,臣服於衰弱不振的巴拉克扎伊王朝,最大程度上保持本部落的獨立自治。

話說印度被阿富汗進攻殺掠之後,莫卧兒帝國和馬拉特聯邦都走向解體衰落,最終被英國征服。英國人橫徵暴斂,天高三尺,奠定了日後大英帝國的基業與今天和諧美好的英國。英國人一邊搜刮,一邊也害怕有別人過來搶,看看周圍,波斯的卡扎爾王朝被俄羅斯吊打,正在走向衰落;緬甸對孟加拉阿薩姆剛剛伸出手,就被英國暴打一頓,割地賠款;大青果已有藥丸之象;只有阿富汗幾十年前剛剛洗劫過印度,就是他了,但是1839-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戰爭,入侵的英印軍隊遭全殲(同一時鴉片戰爭被打敗的大清朝情何以堪……)。

艾哈邁德·沙的四齣征伐,第一次英阿戰爭,普什圖人打出了名聲,成為了阿富汗毫無爭議的主體民族。

大英帝國當時如日中天,在阿富汗卻吃了敗仗,原因在於:

1、地形複雜,槍炮優勢難以發揮,英國人排隊槍斃的戰術難以發揮。

2、氣候惡劣+高原反應,冬天和夏天溫差巨大,夏天高溫,冬天飄雪,戰鬥力大減。

3、開伯爾山口、喀布爾河谷地的道路艱險,沿途各部落看準英國人的後勤運輸,刀刀見血。

4、複雜的部落割據局勢,根本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看得住場子的傀儡或者盟友,打了A部落,聯姻的B部落前來干架,拉攏了C部落,敵對的D部落也要抽份子,一個個部落去擺平,又沒這個工夫。而各個部落都TM沒油水可搶卻又桀驁不馴彪悍善戰。

再往後,俄國熊的爪子伸到了中亞,英國看著毛熊也心裡發毛,第二次英阿戰爭,同樣損失慘重,無功而返,阿富汗最終成為英俄兩國勢力範圍之間的緩衝國。

到了20世紀,現代化的風也吹到了阿富汗內陸,查希爾國王也實行了一些開明的政策。和現代化生活方式一起進來的還有自由民主思想、共產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思想、瓦哈比主義……部落貴族出身的知識分子們有的要求實行民主選舉、君主立憲,有的要求搞社會主義,有的想搞蘇聯式的共產主義,有的想恢復伊斯蘭榮光……內戰的思想準備已經做好了……

表面上的現代化,並不能掩蓋整個國家的社會結構仍然處於部落社會,和幾百年前一樣,國王只不過是各個部落聯盟的盟主而已,國王和政府對地方的統治,是通過部落首領的效忠來獲得的。王權不下省,省內靠部落。普什圖人最大的兩個部落,杜蘭尼和吉爾扎伊,結成鬆散的聯盟,內部各個支系矛盾重重,對外基本上槍口一致。各個民族之間、各個部落之間、各個部落內部各個支系之間,為了爭奪牧場、水源、田地、牲口,彼此之間經常大打出手。

各個所謂的民族之間,其實界限並不分明,尤其是山區,今年效忠普什圖,明年掛靠塔吉克,並不是什麼難事,達里語反正全國通用。除了什葉派的哈扎拉人和被視作卡菲爾的努里斯坦人。

冷戰背景下,達烏德總理在蘇聯的背後支持下發動政變,然後阿明、卡爾邁勒、納吉布拉輪流上台,阿富汗中央政府本來就虛弱的權力在成為蘇聯衛星國之後更加顯得離經叛道。共產主義不清真,教會全面反對,土地改革直接要了部落首領的權力,各部落紛紛起兵,卡爾邁勒還是塔吉克人,普什圖人怒了,外面米帝、天朝、巴鐵、阿拉伯國家一起下藥。

國內,蘇聯人面對的局勢和當年的英國人幾乎一致。表面上有了現代文明的痕迹,但是這個國家,仍然是一個部落聯盟。蘇聯扶持的卡爾邁勒是塔吉克人,普什圖人根本不鳥,而塔吉克人也覺得他離經叛道,里外不是人。蘇聯突襲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捷克斯洛伐克很快就放棄了抵抗,而蘇聯在阿富汗四處討伐,也只能在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的白天勉強看住場子。為啥?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有完善的國家政府官僚體系,控制了頭腦,自然身體聽話,而阿富汗沒有完整的國家機器,只有N多矛盾重重的部落……

蘇聯雖然很快就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幹道,但是蘇聯人從中亞到喀布爾的補給線經過興都庫什山脈的薩朗山口,道路艱險,沿途各部落看見運輸車輛毫不客氣,今年開齋節就等著搶你軍糧吃一頓大餐呢。

更重要的是,戰火一開,本來就落後的阿富汗經濟,立刻崩潰,農業衰落,商業荒廢,大量難民四處逃荒。這些本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安善良民,現在在巴基斯坦的難民營裡面,心裡只有仇恨,想著打回老家去。這些人為各路游擊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邊境地區又是山區延綿,形勢複雜,兩邊都是普什圖人,武器走私根本管不住。

蘇聯的鋼鐵雄師,面對這些外國武器武裝起來的游擊隊、部落武裝,根本就是高射炮打蚊子,現代社會,又不能像日軍在華北一樣搞三光。

蘇軍進剿的經典劇本:

第一階段:大軍開入主山谷,游擊隊放開大路,撤往各個山洞和支谷。

第二階段:大軍扔下重裝備,輕裝分頭前往各個山洞和支谷搜剿,和游擊隊大打麻雀戰。

第三階段:蘇軍受不鳥,宣告清繳行動」勝利結束「。或者游擊隊主力安然撤退,去另一塊山區跟你玩,蘇軍主力也只好奉陪撤離,山谷中留下幾個孤零零的據點不時挨冷槍。

這些山溝溝不打又真的不行,不然自家後勤補給線被人拱著打。

補給困難、高原反應、無休止的游擊戰、治安戰,換了任何軍隊都會士氣暴跌的。除了一路屠城的蒙古大軍。

十幾年的戰亂,阿富汗的部落組織出現解體跡象。傳統的部落首領權威遭到動搖,烏茲別克的杜斯塔姆將軍、塔利班首領奧馬爾,都是貧苦出身,沒有部落背景。塔利班運動某種意義上也是普什圖人在民族危機中,試圖以伊斯蘭聖戰為旗幟,打破部落隔閡界限的一種努力。沒有部落根基,只有巴基斯坦和基地組織援助的塔利班和杜蘭尼部落豪門出身的卡爾扎伊短暫合作之後,很快就分道揚鑣,成為死敵。塔利班希望建立純粹是普什圖人的阿富汗,塔吉克人滾回塔吉克,烏茲別克人滾回烏茲別克,哈扎拉人下地獄!塔吉克人貴族出身的潘吉希爾雄獅馬蘇德、烏茲別克軍頭杜斯塔姆的北方聯盟和普什圖人的塔利班始終敵對。

美國在阿富汗同樣也陷入了部落衝突的海洋。

雖然美軍在阿富汗的行動沒有遭到中俄明顯的反對,塔利班和基地組織也沒有外部的有力援助,但是戰鬥過程和蘇聯劇本差不多。大城市和交通幹道很快控制住,但是清繳行動就變得無比蛋疼。

托拉博拉山區聲勢浩大的清剿行動實際上失敗了,最後塔利班和基地組織主力安然逃脫。

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哈扎拉人很大程度上對於美國人推翻塔利班心存感謝。但是他們也得到俄國的大力支持,北方聯盟才能夠撐到美軍趕來。北方各民族能夠和美軍合作,但是對於美國扶持的普什圖人喀布爾政府聽封不聽調,也不想成為美國遏制俄國、滲透中亞的馬前卒。普什圖人某些和塔利班有仇的部落,比如卡爾扎伊的部落,自然也很樂意和美國人合作。但是同樣也有很多和塔利班合作的部落,和卡爾扎伊結下過梁子的部落,對美國心存敵意。根本沒有什麼宗教極端勢力和溫和派,只有各個部落,所謂極端武裝,很大程度上是看你丫不爽,和你丫有仇,就是想抽你的部落,所謂溫和派武裝,很大程度上是你是我敵人的敵人,可以暫時跟你合作,或者要麼拿了你的錢,要麼實力不濟,暫時不來尋你晦氣。

塔利班已經越來越放下宗教革命的旗幟,轉向與部落首領合作,和阿富汗政府談判,對於跳槽伊斯蘭國的部下,清洗起來比對敵人更加兇狠。

阿富汗整個國家經濟崩潰,財政完全靠外國援助,而外國援助必然是通過喀布爾政府和場面上的各省部落首領和軍閥,傳統的部落首領權力正在恢復。

整個國家在北部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哈扎拉人地區,戰亂相對較少,局勢比較穩定。

南部的普什圖人地區,衝突仍然時有發生,塔利班不會輕易停火,要政府開出夠高的價碼才肯接受招安,而且武器不會上繳,隨時還會再次起兵。

阿富汗值得一提的資源,只有鴉片和銅礦,艾娜克銅礦雖然據說儲量很大,但是運輸到中國,困難重重:北面走薩朗山口,修路困難,中亞費爾干納同樣局勢不穩,南面走開伯爾山口,巴基斯坦的普什圖人部落地區,也是窮山溝溝,巴基斯坦政府同樣搞不定,運輸費用高昂,而且沿途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槍杆子,都想抽份子,同樣喀布爾政府都擺不平他們。

任何一個阿富汗中央政權,對外都必須是表現出人畜無害狀,才能夠獲取外國援助,活下去,讓敵對部落不至於太囂張。

對於這樣的一個貧窮的披著國家外衣的不牢固部落聯盟,任何出兵直接控制的企圖都是非常愚蠢的決定,N多部落,誰是誰都搞不清楚,打了A部落,不知道咋的就add了B部落。

沒有油水,無法以戰養戰;戰略地位重要,一出兵,就會招來全球各大流氓的干涉,國際上限於孤立;沒有成熟的國家機器,永無止境的治安戰會拖垮任何國家的民心士氣。


說點跑偏的……

歷史上吞併和試圖吞併阿富汗的帝國包括但不限於:

1.波斯帝國(前6世紀中期-前330年)

2.亞歷山大帝國(前330年-前312年)

3.塞琉古王國(前312年-約前250年)

4.巴克特里亞王國(約前250年-約前135年)

5.大月氏、大夏、罽賓(前2世紀-8世紀)

6.貴霜王國(公元1世紀-3世紀)

7.薩珊王朝(3世紀-5世紀)

8.嚈噠(5世紀-568年)

9.西突厥汗國(568年-660年)

10.大唐帝國(660年-710年)

11.阿拉伯帝國(710年-822年)

12.塔希爾王朝(822年-873年)

13.薩法爾王朝(873年-900年)

14.薩曼王朝(900年-962年)

15.伽色尼王朝(962年-1151年)

16.古爾王朝(1151年-1215年)

17.花剌子模(1215年-1220年)

18.蒙古帝國和伊利汗國(1220年-1337年)

19.克爾特王朝(1245年-1389年)

20.帖木兒王朝(1389年-1507年)

21.莫卧兒帝國和波斯薩非王朝(16世紀-1747年)

22.大英帝國(1839年-1919年)

23.紅色蘇維埃帝國(1979年-1989年)

24.美利堅帝國(2001年-2014年)

帝國墳場真的不是亂叫的


如果僅僅從揚名立萬的角度出發,阿富汗還真要感謝本拉登。正是這位恐怖大亨的911「驚世之作」,讓阿富汗這個身居亞歐大陸內陸的閉塞小國,在21世紀初始便聞名全球。而美國隨即發動的阿富汗戰爭,更使這個原本毫不起眼的貧弱小國,在十多年的時間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新聞熱點。

不過,這種戰爭帶來的聚焦,對阿富汗來說絕對不是什麼好事——雖然消滅極端勢力,符合阿富汗整體利益,但這一打就是十多年,自家地盤上經年累月的戰火紛飛,任誰也不喜歡這種局面。

而對美國來說也同樣如此。堂堂世界霸主,在這塊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一打就是十年,最後卻慌不迭的急著撤兵退場——這實在有些顏面無存。

不過美國也不必太過懊喪。把時光倒退30年,七八十年代的蘇聯也同樣攻打過阿富汗,也同樣推翻了當時的政權。而蘇聯的結局更慘——這場同樣持續十多年,同樣耗費天量資源的蘇版阿富汗戰爭,不僅同樣以狼狽退出收場,還直接引發了蘇聯的危機,成為其土崩瓦解的重要推手——相比之下,美國能全身而退還算好了的。、

全球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均在阿富汗慘遭滑鐵盧,這個中亞小國何以有這等魔力?我們從地緣的角度來做個分析。

首先看一下阿富汗的基本面。阿富汗位居亞歐大陸內陸腹心地帶,領土面積近6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3000萬。地理格局上,興都庫什山脈從東北橫貫西南,是其與東亞和南亞的地緣分割線,伊朗高原由西延生向東,佔據了阿國領土的絕大部分。

阿富汗全境多山,高原與山地佔全國面積的4/5,僅有以馬扎里沙里夫為核心的北部邊緣,和以坎大哈為核心的南部邊緣為低地平原地形。雲石公眾號:yunshi911由於地處內陸腹心,阿富汗為典型的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降雨十分稀少,所以這兩塊極為稀有的平原,也都是一望無垠的沙漠,可開發程度十分之低。

這實在是一個十分糟糕的地緣條件。從內部看,阿富汗內部基本上沒有任何高價值的地緣板塊,國家可開發程度不高。

外部看,由於地處內陸,阿富汗沒有任何出海口,周邊又都是高原、山脈、荒漠,將其四面包圍,形成了天然的閉塞格局。

還有一點,由於阿富汗地處亞歐大陸腹心,無論是以長江——黃河流域為核心的東亞文明,以恆河為核心的南亞文明、以新月沃地為核心的伊斯蘭文明,還是以東歐為核心的俄羅斯文明,都與其相距遙遠,且關山阻隔,所以阿富汗也很難承接其他主要文明的輻射。這種種因素,決定了阿富汗很難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只是,阿富汗自身條件惡劣,但在地緣格局上,身居東亞、中亞、西亞、南亞四大板塊交匯之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卻使他成為各個主要地緣勢力的衝突核心。無論是誰,只要佔據此處,便獲得了向周邊其他板塊拓展地緣影響力的通道,對這些地緣勢力構成巨大威脅。

所以,自古以來,阿富汗就是各大地緣勢力的必爭之處。

由於地緣關係上相對更加緊密,所以在農耕時代,這裡成為伊斯蘭文明的範圍;而到近代以後,伊斯蘭文明整體衰落,佔據北亞和中亞的俄羅斯,和佔據南亞次大陸的英國又從南北兩個方向,對阿富汗展開爭奪。兩次世界大戰後,日不落帝國解體,英國勢力退出,俄羅斯便成為唯一有能力對阿富汗施加影響的主要地緣勢力。

但是,先頭的伊斯蘭也好,後來的俄羅斯也罷,對阿富汗的影響力都是十分孱弱的。遙遠的距離,和阿富汗極端封閉的地理環境,大大降低了他們投射地緣影響力的能力。

就伊斯蘭而言,雖然憑藉農耕時代的強大實力,將阿富汗納入自身勢力範圍,但這種納入只是文化上的。政治上,任何一個以西亞為本部核心的伊斯蘭政權,只有在最強盛的大一統時期,才有能力將這個既邊遠又閉塞的板塊納入旗下。一旦稍有衰落,阿富汗就成為最先獨立的地區。從某種意義上說,阿富汗與伊斯蘭文明的關係,和農耕時代越南與華夏文明的關係極為相似——文化上可以融入,政治上難以吸納。

而俄羅斯的形勢更為不利。在之前介紹中亞的地緣政治系列文章中,雲石君已對俄羅斯與中亞的地緣關係有所介紹:由於俄羅斯國土呈東西走向,本部又位於最西端的東歐,其向亞洲投射地緣影響力的方向是由東至西;中亞由於遠離東歐本部,又位於俄國矩形國土的南方,屬於半島型凸出部,遠離俄羅斯的地緣主軸,故受其地緣影響較弱。

而阿富汗更處於中亞五國南方,屬於中亞與南亞的交匯處,加之地理環境閉塞,基本上已是俄羅斯地緣影響力的末梢。除非俄羅斯強大到極致,否則很難將其徹底掌控。

不過,70年代的蘇聯,也正處於俄羅斯文明強盛的頂峰。所以蘇聯才進軍阿富汗,希望通過對該地區的掌控,輔之以自身的強大實力,進而改變西亞、南亞甚至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

當然,以蘇聯的強大實力,摧毀阿富汗政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在掌控上,蘇聯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由於地緣關係太過疏離,俄羅斯文明很難輻射到這一地區,而且阿富汗惡劣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其在經濟上與俄羅斯的可融合程度較低,所以俄羅斯無法通過經濟和文化融合的方式,實現對該地區的有效控制。政治和軍事上的高壓統治,成為蘇聯控制阿富汗的唯一手段。

但是,經濟和文化上不能融合,決定了阿富汗對俄羅斯不存在依賴和認同。這種情況下,阿富汗人沒有理由放棄獨立自主的政治權力,聽命於遠在東歐的莫斯科。換句話說,阿富汗人的反抗意識是不可消除的。

而阿富汗以山地為主的內部地緣結構,也大大增加了蘇聯對其有效掌控的難度。阿富汗人可以憑藉複雜的山地地形,大幅削弱蘇聯的軍事優勢。

當然,僅憑這兩條,也未見得就一定能逼退蘇聯。畢竟蘇聯也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超級大國,而阿富汗的實力又微不足道。就算存在巨大的先天不足,但憑藉懸殊的實力對比,只要蘇聯願意多花些時間,依然有可能取得最終勝利。

但這個地球上,不只是有蘇聯和阿富汗兩個國家。至少,上的了檯面的大國中,還有美國和中國,不願意看到阿富汗落入蘇聯之手。

美國雖然遠在東半球,但畢竟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中國雖然國力孱弱,但畢竟與中亞為鄰。固然,地緣關係決定了,此時的美中,都無能力直接干涉阿富汗,但通過一些方式加以影響,還是可以做到的。

於是,以美國為主,中國打下手,大量的美金和武器輸入阿富汗,落入抵抗蘇聯的阿富汗土著勢力之手。而以意識形態為標準的部分伊斯蘭勢力也加入其中——本拉登即於此時入阿。

雖然美、中、伊的幫助都比較有限。但猶如最後一個砝碼,扭轉了阿富汗的形勢。雖然這些支持不足以幫阿富汗擊退蘇聯,但也使蘇聯始終無法取勝,最終在實力消耗殆盡後狼狽退場。

蘇聯侵阿的失敗,證明了在阿富汗特殊的地緣條件下,任何一方勢力對其的影響都是極為有限的。這決定了外來力量縱然實力超強,面對阿富汗本土勢力時,也最多就能維持個微弱優勢。就算侵入者不惜血本,但只要其他勢力稍做幫助,土著勢力就能將侵略者拖入泥潭。

鑒於阿富汗地處各大地緣板塊交匯,想讓其他勢力坐視不理,實在難如登天。帝國墳場,正是在這種讓外來者內外交困的格局下得以形成。

不過也有例外。

蘇聯退出後,阿富汗落入塔利班之手。隨後,本拉登以此為根基,建立基地組織 ,並在911一戰成名——而此舉也遭來美國瘋狂報復,美版阿富汗戰爭隨即打響。

此時的美國正是如日中天,放眼全球無人敢阻。正是這份超強實力,使他有能力以反恐劃線,迫使中、俄、伊等周邊勢力都不敢向塔利班和基地施以援手,從而使自己獲得了在幾乎不受任何外力干擾情況下經營阿富汗的難得機遇——這幾乎是幾百年來頭一回了!

但即便如此,美國的阿富汗戰爭依然步履維艱,最後只能草草收場。

回顧這段往事,有幾個關鍵點:為什麼美國要打阿富汗戰爭?僅僅為了本拉登,就值得美國勞師襲遠十多年?除了反恐,美國還想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什麼目的?為什麼最後只能黯然收場?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篇中解答。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第46節——阿富汗之第1部分。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可關注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謝邀!

因為:

  1. 蘇聯當時遇到來自阿富汗內部和外部(中美巴基斯坦)的聯合抵抗。
  2. 而美國從來沒有想過要吃掉阿富汗。


看到話題想進來答一發,竟然是私人領地,還是知趣的離開……

離開前言簡意賅的說一下。阿富汗位於大陸島中央,是美俄中角力的焦點。也是伊斯蘭勢力錯綜複雜的地區。誰想獨吞,別人都不會同意。遮遮掩掩的使絆子是常有的事。跟這個國家落後的戰鬥力沒什麼關係。


列隊歡迎雲石提問題。恩,順便把問題答了!


俄羅斯人在沙皇時就有意圖吞下印度洋入海口,然而一直拖到蘇聯時期,他們開始有實力施行,可是卻被另外的大國坑了一愣一愣。

當時中國出武器,美國出錢替阿富汗人買中的武器,阿富汗地形複雜加上部落之間關係複雜,使蘇聯陷入泥潭。再加上此前太空競賽和除中國外的社會主義的攻打態勢還是將蘇聯給拖垮。

而此過後,美國發現阿富汗正是貫通中俄印和雙伊的一個美好「可控性」國家(相當於奧斯曼曾經的戰略地位,經濟如果得到充分發展可建設幾個類似於新加坡一樣的港口城市),也就一味支持xxx,意圖平衡多國。從印度洋中亞插入社會主義陣營一把利刃。

結果阿富汗不聽話,那就打唄,換一個更好的傀儡。結果可想而知。

美國失敗原因並不是軍事行動的失敗,而是政治的失敗,民主不是每個地方都需要的,但在反恐方面還是打擊了極端分子,促進了伊斯蘭世界對美國的仇。


有請雲石大師來自問自答!


討論的問題是好的,但這樣子搞下去的話我可以舉報嗎?


白痴問題!!我也是醉了,停留在十八世紀。


因為蘇聯和美國不能使用三光政策,難道還有其他原因


一個樹葉形的國家,葉莖根部是通往中國的瓦罕走廊,這裡是座大山,好比井岡山。


類似泰國,英國緬甸和法國印度支那相互角力,少出海口不能發展經濟,


推薦閱讀:

阿富汗為何會被稱為帝國墳場?為什麼蘇聯與美國都征服不了這個又窮又弱的小國?
女生可以和女友一起去阿富汗旅行嗎?
反恐名義下,美國入侵阿富汗的真實戰略圖謀是什麼?
只靠游擊隊能否打贏一場戰爭?
阿富汗為什麼能在 1919 年實行婦女選舉權?

TAG: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