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流表在 1/3 到 2/3 量程處最精確?
01-07
就是有這說法,但是不知道是否正確,也不知道為什麼。
是和結構有關嗎?請高人指點
不僅是對於電流表,對於很多測量儀器,都有這樣的誤差模型:儀器理想的輸入輸出關係是正比例函數,儀器的輸出讀數等於儀器的輸入量的正比:
題主主題結論是不是高中題,我不知道,也不關心。不過此主題結論倒是與電氣工作者們的日常工作密切相關,屬於應知應會的範疇。
10A:%;
20A:%;25A:%;30A:%;40A;%:50A:%。我們看到,這隻電流表的相對誤差越往量限左側,也即被測量值越小,則相對誤差就越大;反之,越往量限右側,則相對誤差就越小。考慮到絕對誤差與測量輸入強度、測量裝置的工作原理及其結構,都有一定的關係,往往測量值越大,絕對誤差也越大。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想像一輛汽車,已經開到最高速度,車身劇烈抖動,車速測量的絕對誤差當然很大了,我們還指望車載測量系統能準確地測量此時的車速嗎?如此一來,我們很自然地得出了題主的主題結論:電流表在1/3到2/3量程處最精確。在實用中,並不需要過分的精確,可用下圖來對儀錶盤面進行簡單區分:
事情到此並未完,我們還需要了解第三種誤差,即引用誤差。令儀錶量限最大值為Am,則有:%這叫做儀錶的引用誤差。若上式中的絕對誤差取最大值,則儀錶的最大絕對引用誤差為:%我們已經知道,最大絕對誤差往往分布在量限的右側,所以綜合考慮相對誤差和最大絕對引用誤差後,我們可以再次得到結論:電流表在1/3到2/3量程處最精確。最大引用誤差又叫做儀錶的準確度等級,一般會標明在刻度盤上。
例如上圖中,我們看到刻度盤右下側有CLASS2.5,表明此電流表的最大引用誤差為2.5%。此參數代表著儀錶的品質。以上規定可參閱國家標準GB/T 6379.1。另外,若大家想查閱相關的教材書籍,我推薦一本書——《電氣測量》,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書號:ISBN 978-7-111-27202-1。此書是我案頭工作書。在具體工作中,測量某參量時,要注意觀察儀錶的顯示值是不是落在1/3到2/3區間內。要求高時儀錶顯示值落在1/2~2/3區間內。若不在此區間,則建議要更換儀錶量程。對於測量電阻,要明確當測量表計內的電池電壓固定時,電流越大電阻示值反而越小,因此測量小電阻阻值的相對誤差小於測量大電阻阻值的相對誤差。結論:用萬用表測量大阻值電阻的誤差大於測量小阻值電阻的誤差。這個函數的導數什麼時候最小?
再看看這個圖
有沒有建立起相關性?這個世界很有意思,很多根本沒關係的現象,都會有相通的本質。多想想,對理解世界有幫助。電錶內部是由電阻和彈簧組成,一定的電流產生一定的力使得指針轉動,毫無疑問量程前部分因為精度問題誤差比較大,而後部分應該是因為彈簧的原因,接近量程最大值的時候 扭力和旋轉角度就不再是線性的了,但是錶盤的刻度還是線性的。
你說的是指針還是數學?如果是數字表而不是早期模擬表不存在這個問題。。。
很多儀器、晶元都存在非線性變化的情況,因為總會受到溫度,磁場等環境因素。只是在一個範圍內儀器是線性的,而超出範圍的非線性,有的是用插值盡量還原線性,自然在這個部分的精度不如範圍內的精度。
看了下電流表的結構,如下:原理如下:猜測是邊緣部分磁感線並不能保持均勻分布造成量程分度不準
而中心部位由於磁感線分布比較均勻可以準確分度
所以才有這種說法看看錶頭的刻度線分布,在整個量程範圍內是非線性的,大概就是輸入信號(電流)和彈簧圈扭轉角度之間的關係是非線性的。至於準確度高低,只是標準值和刻線之間的差小點而已,這樣子工廠里比較好做吧。
高中物理知識,是有這種說法,二分之一。
以我對高中的記憶,原因是防止電流突變而導致指針超過量程,損壞電錶,所以控制在1/3到2/3之間。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串聯電路中的電流處處相等?不是已經被用電器消耗了電能么?
※電學能以某個實際的、非微觀的模型類比嗎?
※鎳鉻合金絲和銅絲哪一個適合做電熱絲?
※為何金屬的電阻率都不同,求微觀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