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對中國有積極影響嗎?


顯然是有積極影響的,那不然都是統治者一拍腦門想出來浪一把的么

先說結論:無論是整個傳統時代一以貫之的重農抑商政策,還是明清時期出現的海禁、閉關鎖國政策,在長達兩千年的時間鞏固了國家的權力,維繫了社會的穩定和正常運轉,甚至於說,單純以傳統農業社會的標準來看,無疑是利大於弊的。

我們先來談重農抑商,之後再把海禁、閉關鎖國作為一個特殊時期的政策具體討論。所謂的重農抑商實際上包含了兩個含義:第一,鼓勵農業發展,第二,限制民間商業發展,猛地一看這不就是字面意義么,但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隱含的意義:抑商政策不是單純的限制商業,而是限制民間商業,實行國家主義的經濟政策,進行壟斷貿易,將商業的利益收歸國有。

重農政策其實可談的不多,這是農業社會的根基所在,政府存在的最根本意義就是維繫社會秩序和農業生產的有序進行,農業的成果也是國家稅賦的主要來源,可以說重農政策就是傳統社會的核心觀念。

而抑商政策實際上是出於兩個目的:第一,防止商業過於繁榮,影響了農業生產,這一點很有理解,如果大家都去經商,農業自然荒廢,第二,防止民間出現巨富,直接威脅國家政權的穩定,這一點在漢初表現的最為明顯,商人巨賈利用文景之治的時間成為了一種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然而商業本身是農業社會必需的補充要素,那麼如何處理這種矛盾呢?這實際上便造就了中國傳統社會一直存在的國家主義經濟政策。

這種國家主義傾向最早可以追溯到管仲在齊國的【官山海】政策,而其正式成型則要等到桑弘羊時期,桑弘羊可以說是國家主義經濟政策集大成者,鹽鐵專賣、官鑄銅錢等政策實際上已經完整的體現了國家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而後世諸如王安石、張居正的改革,基本精神也與其一脈相承。

然而這種官方壟斷貿易實際上是存在弊端,就以鹽鐵專賣為例,西漢武帝時期的鐵器在質量上是不高的,這是因為國家能夠集中的資源畢竟是有限了,其流動性和自動配置能力都是和社會不能相比的,然而國家主義經濟便是如此,政府的富足和秩序的穩定才是第一位的,社會的發展是第二位的,諸如王安石【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的理想終究只能是理想,而這一政策延續到明清時代,演變為海禁和閉關鎖國,更是將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明清時代的海禁政策實際上是自西漢武帝以來的國家主義經濟政策在大航海時代的特殊表現,是與漢唐時代的政策一以貫之的,而非獨特的創造或者政策轉向。無論是朱元璋還是康熙都強調海外張士誠、鄭成功等人在海外對國家的威脅,這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是比起國防,海禁政策更為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經濟。

明代海禁最早的明確記載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這裡的主體是瀕海民,可見其主要針對的是民間貿易,其主要目的和漢唐一樣,是為了防止出現民間的強大社會勢力,把商業的財富收歸國有。這在明清時代具體表現為朝貢貿易和一口通商的政策,這實際上是漢唐壟斷貿易的延續,是重農抑商政策到了大航海的時代具體表現。這裡要特別提到的是,朝貢貿易除了兩國官方往來的貿易產品外,還包括使臣自進物、國王附搭物,而明朝政府則要從其中抽取50%的貨物稅,可以說朝貢貿易既是政治行為也是商業行為,不過說到底根本上還是個政治行為。

最後我們再來提一個明清時代新出現的社會群體:官商。大航海時代,隨著國內貿易和海外貿易的迅速擴展,僅僅依靠國家的力量已經無法徹底將貿易壟斷了,因而政府開始將一些社會勢力吸收進入政府體制之內,這就是官商。無論是官商還是商幫,在本質上都是官而不是商,因為他們所立足的根基不是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恰恰相反,他們所依靠的是官方給予的壟斷特權,他們是反市場的存在,是國家主義經濟政策在明清時代的新主體。

總而言之,無論是重農抑商政策還是明清時代的海禁政策,實際上都是為了抑制民間商業發展,通過進行壟斷貿易將財富收歸國有,維持政府的富足和社會的穩定,應該來說,若以農業社會穩定、秩序的基本精神而言,這種政策毫無疑問是利大於弊的,只是恰好因為明清時代趕上了西方的現代化,所以顯得海禁政策與資本主義格格不入罷了,如果真要說格格不入,並不是明清時代統治者的決策出了什麼問題,而是中國傳統社會和西方現代社會本身就是截然不同的。

=====================分割線====================

參考資料:

許倬云:《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

安峰:《明代海禁政策研究》

李金明:《論明初的海禁與朝貢貿易》

李憲堂:《大一統秩序下的華夷之辯》

晁中辰:《論明代的私人海外貿易》

以下是幾個硬廣:

明清時代和西方社會的關係請參考:明和清誰該對中國近代落後負責? - 何越曦的回答

我的知乎專欄,從社會史和政治史的角度解讀中國古代史:欲以觀中國之政 - 知乎專欄

知乎歷史群,有興趣的知友可以進群討論問題,QQ群號:283338991,么么噠


中國史不懂,不過就這個話題可以做一下輔助。我們在批評中國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等政策的時,總是隱含了這樣一些默認的前提假設:「不重農抑商國家會變好」、「不實施海禁國家會變好」、「不閉關鎖國國家會變好」。籠統而言,這些假設是正確的,更繁榮的工商業和更開放的社會理論上確實可以帶來更長遠的發展。但如果我們落實到一個一個具體的國家,就會發現這些假設是很可疑的。

按照通常的教科書,西班牙是大航海時代最早的開拓者,也是16世紀大航海時代早期的最大贏家。但是教科書並沒有說,西班牙並沒有藉此實現長期的增長,相反西班牙的發展水平在17、18世紀是停滯甚至微微下降的,現代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也沒有出現在西班牙。在西歐各國中,西班牙有一些和中國乍看起來頗為類似的元素,比如比較強大的皇權、發達龐冗的官僚和文書系統、強大的傳統觀念、廣大的欠發達的內陸地區。這些是阻礙西班牙實現現代化的因素嗎?沒有人知道。

事實上,在近代歐洲,利用大航海時代和國際商貿真正實現長期進步的國家並不多,也就是圍繞北海的英格蘭和荷蘭,可能還包括一些北歐國家。而其他國家(無論是積极參与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綜合國力強盛的法國、還是最早出現所謂資本主義萌芽的義大利諸城市國家)雖然工商業和科技在發展,但經濟和社會水平總體看來在16、17世紀是普遍停滯的狀態。

如果回到中國明清時期的環境,如果不實施「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之類的政策,明朝或者清朝能夠實現長期發展,甚至走上現代化道路嗎?反過來能否保持起碼的社會穩定嗎?反正我是不知道。

看到下面有個答案質疑我有沒有學過歷史,我不是很清楚她質疑的是哪個部分,不過可以補充一下數據。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重農抑商,海禁不過是大陸型農業國難以對抗海盜的簡單化選擇,閉關鎖國更是農業國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而作出的保守反應而已。所以本文重點說一下重農抑商的問題。

所有人都知道商業來錢,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生活在這樣的國家。

現代人討論歷史,總是喜歡忽略一些他們認為不那麼重要的事情,其實這些事情才是真正的關鍵。商人本身並沒有生產力,一斤大米從南方運到北方,也許價格變了,但是它依然是一斤大米,不會多養活一個人。

商業賺錢,原因是資源的不均,商業活動可以對資源進行調配,這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前提有兩個,一是資源相對富足,二是商人不會故意破壞資源平衡。

西方為什麼重視商業?因為西方國家資源不均現象比中國嚴重得多。西方文明早期的核心地區是埃及,是巴比倫,是希臘。埃及糧食資源集中在尼羅河三角洲,巴比倫集中在兩河流域,希臘則全境被山脈分割。他們需要將不同的資源在產糧區、漁區、沙漠、海濱、林牧等完全不同的區域見運輸,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商業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重要,重要到某些地方缺少商業就無法生存的地步。

中國則不同,中國是農業國,最重要的資源就是農田,而中國恰好佔領了東亞地區最適合農耕的土地。中國的商業並非必須的,海濱的珍珠運不到內陸,不會讓內陸人餓死,南方的大米運不到北方,北方人可以吃麵粉。相反的,更多的人從事商業活動,就會減少糧食產量,商人為了盈利,還喜歡人為的製造「資源不均」現象。

西方文明包括歐洲、西亞、北非等地中海沿岸的地區,論土地資源應該比中國更多,但是人口一直不如中國,對國家的管理能力也不如中國。人口少是因為生活艱苦,國家管理能力不足是因為管理人員不夠。因為中國人吃飽喝足了可以供養更多的人讀書,成為國家的管理者,而西方人則不得不去經商。

不要以為經商很愜意,經商需要面對海難事故、海盜、強盜、軍閥、重重關卡,還有一些國家就是靠專門搶劫商隊存在的,還要離家千里,每一趟段則數年,長則數十年,每一趟都可能送命。相比於中國人只需要下田種地就能養活自己,大部分經商的古人都是生活所迫的。

因此,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是選擇了esay難度,西方則是選擇了hard難度。只不過hard了千年,居然成精了,正所謂生於憂患嘛。


當然有意義,而且幾乎是必然的。因為當時的世界市場沒有中國需要的商品。中國向西方出口茶葉、瓷器、絲綢。但中國最需要的商品是什麼?是糧食、布匹啊。特別是王朝中後期人口膨脹。那麼問題來了,中國能從當時的世界市場獲得糧食嗎?顯然不行。所以如果大量進行貿易要消耗大量人口用於商品生產,換回來的白銀只能造成物價飛漲,甚至流民遍地。


我寫過一篇知乎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34630683/answer/60710717

關於鄭和下西洋,我的評價是非常高,可以參看我的知乎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873842/answer/73348079

其實,資本主義的成功和工業革命某種程度是一個bug級的存在,缺乏一定條件歐洲或許也永遠不會按現在的這條路演進成功。

看了很多答案,都在抨擊中國大一統中央集權下對商業文明的打壓,閉關鎖國云云。

但大家不要忘了,封建古典時期在全球範圍內,壟斷商業這塊肥肉,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絕不是中國文明獨有的現象。 中國對商業勢力的限制既不是最激進,也不是執行力度最大的。

實際上中國皇權集權只能做到縣郡層面,中基層控制力非常薄弱,在漫長的古典時期地方士紳階層基本都身兼大地主大商人,山西安徽這種商業發達農業欠發達的地區出來的舉子進士出身大商人之家的可不少。

而歐洲中世紀教會勢力滲入社會基層組織,長期認為從事商業是賤業,只有無法融入基督教社會的猶太人才不得不從事的職業。但商業的巨大利潤又是掌握社會資源的世俗封建領主和神職教會組織無法捨棄的,不斷的一茬一茬剪猶太人的羊毛。

而古典文明中真正對商業文明最寬容,最大力支持的卻是從波斯,阿拉伯,印度次大陸的一干國家。

但最後為什麼只有歐洲誕生了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誕生了工業革命?

一直沒有閉關鎖國,堅持開放歡迎葡萄牙,西班牙,英法各國來做生意的印度,為什麼沒有在與歐洲的充分經濟交流中爆發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卻悲催的先被歐洲諸強各勢力分割,最後英國在打跑其他競爭者後徹底吞併了印度?

這些疑問,還需要回過頭來看一看古典時期商業,農業,游牧等幾種文明的特點和發展軌跡來分析。

農耕文明作為人類第一個形成穩定物質供給,提供大規模組織化保障的文明形態,在這種文明基礎上誕生並形成了古典時期所有主流文明國家組織,越大的強權國家就越依賴於這種文明模式。

什麼是這種模式的核心,私以為核心是穩定。無論內部的組織崩潰,還是外來力量的入侵都會對農耕文明帶來致命性的打擊。

在社會生產力提升在可見的範疇內無法明顯提升,碎片化地理交通隔絕,如何提升國家組織對天災和外來軍事入侵的抗風險能力,是農業文明的頭等大事。中國這樣的巨型陸權組織演進出中央集權模式,加大國家對風險應對和調控的能力,鼓勵農業生產同時一定程度限制商業文明在流通分配環節收益,避免區域性勢力膨脹帶來政權國家秩序的不穩定因素。這種模式一定程度實現了國家治亂周期拉長到了百年以上,放眼古典時期的全球文明,這是非常非常成功的體制。

當然,以現代人眼光來看弊端也非常明顯,穩定的社會系統,缺乏外來輸入,系統熵值變高走向崩潰在所難免。社會組織活性不足,缺乏競爭,低水平的循環就在所難免。

雖然農業文明很多弊端,但相比人類古典時期的商業文明而言,卻有非常明顯的優勢。人類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地中海古典商業城邦式的國家與兩河流域新月沃地古典農業文明有強烈的地緣競爭關係,兩者的競爭中出現過希臘和早期羅馬這樣區域性商業城邦強權。

但商業文明在古典農業作為第一大產業的社會時期並不具備非常強大的生產力推動作用,新產品的投資和創新需要天量的資本持續投入,基於創新的商業積累是非常高風險的,大多商人還是利用地理區隔需求不對稱去謀求超額利潤,而非生產效率的提升。因此這樣的文明對人口的承載非常有限,可以使城邦內部迅速富甲一方,也可以通過殖民手段快速擴張,但組織內部的矛盾衝突強烈,無法形成穩定的巨型組織去積累實力。最終,商業城邦文明要麼如羅馬那樣轉型為農業封建國家,要麼如希臘雅典一般衰落。商業的勢力,在古典時期是難以擺脫掌握人口和土地的農耕勢力的控制,只能依附於封建傳統文化之中。

但歷史的魅力就是在於充滿了偶然,當舊世界的格局越來越穩定,人類發展軌跡已經變得也許千秋萬代都清晰可測的時候,大事件就不期而遇,徹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歐洲作為環地中海文明發展起來的文明,海洋和商業還是留存在他們的血脈基因之中。當奧斯曼帝國封死了他們東方交流之路,神羅,英法等大國為土地打得一塌糊塗的時候,邊角中殘存的歐洲封建領主小國獲得了熱那亞威尼斯再無用處的航海人才,邁向了更廣闊完全未知的遠洋,去賭國運。

非常非常幸運的是,他們不但發現了帶來巨大財富的航線,還收穫了舊世界最大的bug,新大陸,而且還是一個擁有改變舊世界力量格局的天量貴金屬的新大陸!從此人類文明的大船開始慢慢轉舵,陸權文明一步步的慢慢退出權力中心,海權文明強勢登場。

在新大陸貴金屬刺激下,歐洲的資本主義獲得了原始積累,資本高度集中卻不會激發引起社會崩潰的社會矛盾,這是數千年舊世界無法想像的事,在中國王朝末期共性就是土地等資源高度兼并,國家組織調控能力喪失,出現大規模的內亂,社會發展巨大倒退。但這一歷史鐵律卻因為新大陸的刺激在歐洲並沒有發生,商業力量在充足的貴金屬刺激下收益巨大,也因為海洋貿易爭霸集中力量點了火器科技樹,從而讓商業文明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為大國全球爭霸遠超農耕文明力量。通過源源不斷貴金屬交換獲得中國印度以及殖民地大量物資,支撐了五百年歐洲諸強爭霸戰爭,這一過程中徹底改變了歐洲整個社會組織模式,生產力,以及科技發展路徑,資本主義這個大殺器就這樣徹底摧毀了農業文明的社會基礎,在持續百年的資本密集投入,最終在英國開花結果,實現了人類文明一次飛躍。

其他古典文明,無論中國,阿拉伯,印度都不可能有這樣的條件。人類驚險的社會演進,從來不是能脫離自身環境和歷史,感謝歐洲無畏的祖先,在極端困境下沒有自甘沉淪,邁進無比危險的深海,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發展軌跡。創建於 2015-08-25作者保留權利


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寫到:我們討論歷史制度,全該注意當時的歷史傳統與當時人的歷史意見,作為主要之參考,不該把我們的時代意見來抹殺當時的歷史意見。


你們現在站在不腰疼,我問你們糧食在哪。


積極作用都是對封建地主階級而言的,對中國來說則體現了其負面作用。


凡事自有利弊,這幾個詞語於現在來看肯定是不太好的政策,但是如果考慮到當時那個幾千年來大農業的社會背景,這些政策也不無道理了,總體考慮如下:

一、中國封建歷史雖有王朝更替,但無巨大撞擊(近代列強侵華),大農業社會背景根深蒂固。

二、封建社會需要的是遏制人們思想,把人們困在土地上,所以對於皇帝來說,農業才是首選。

三、那幾個政策都是鮮明的遏制民商而生,注意,是民商。

四、官商一直都在發展,沒有被遏制。

五、商業聚集財富快古今一樣,封建社會不允許民間有商賈大亨的出現,因為有了經濟實力後在當時的相對封閉的環境下容易產生地方性割據政權,威脅皇權。

六、國家進步事小,皇權穩固事大。


對中國有沒有不重要,對統治階級有就夠了。


存在即合理。請參考英國的光榮孤立政策及其他國家的關稅壁壘。


作為剛畢業的高三黨,在文綜沒忘乾淨之前來答一次。

首先,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要辯證的看待問題,所以「重農抑商」 「海禁政策」等都是有好處的。

先來說一下重農抑商:因為商人流動性大,商業收入不穩定,以及商人投機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等特點,國家很難對商業有固定或者強制性的徵稅,這就不能保證國家財政的充盈 ,這直接影響了國家在外交,戰爭,對內賑災方面的控制力。

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有不穩定性等特點,需要統治者對此加以扶持,只要沒有出現天災,或統治者的過度剝削,小農經濟發展的就比較平穩,也是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

其次,要先區分「海禁政策」與「閉關鎖國」的區別。「海禁政策」是朱元璋在位時提出的,其原因是當時剛即位根基不穩,在東南沿海地區經常有倭寇騷擾。這是小範圍的海禁,而且還保留了很多外貿的港口。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新王朝根基的穩固。

而閉關鎖國在清朝被提出,這個政策帶著天朝上國自大狂妄的想法。關閉了大多數的貿易口岸,僅保留了廣州十三行。刨除弊端不說,優點在於這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國內的小農經濟,免受國外商品的衝擊。這樣保證了國家財政的收入,保證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出超地位,以及沿海的安定,保證了清王朝在一段時間內的穩定。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有,明朝就是政策沒執行好才滅亡的。

商業發展如果沒能引起技術革命,是註定要腐壞,挑戰當前政權。


重農有什麼問題?不注重農業誰給你提供糧食?沒有足夠的糧食供給,如何保證足夠多的人口市場、保證足夠多的人可以從事第一產業以外的工作?

抑商有什麼問題?在自給自足為主要特徵的農業時代那群以投機倒把為主營業務的商人跟今天的金融大鱷有什麼區別?還以為中國古代的商人是製造商為主嗎,拿衣服!

海禁有什麼問題?檢視歷代關於外貿的議論,無論是陸貿還是海貿,最擔心的都是貨幣的外流,對於中國這種貨幣經濟本來就不甚發達的國家來說拿著真金白銀銅錢買來的是傳統社會的必需品嗎?別告訴我香葯、珍珠、犀角、象牙這些東西是你農業社會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啊


題主可以玩玩全面戰爭系列,這遊戲簡化的內政系統體現了統治者要顧及的很多方面,我等種田派玩家表示不能光靠商業,沒糧食分分鐘老百姓要造反,軍隊也要減員。想工業革命?還是得先解決吃飯問題!


當然有,見高中歷史課本,任何一種國策無論封閉還是開放,都得有益處不然皇上腦子壞了要強推,商代即因其國人言商,到春秋還有商戰大師管仲,商業無疑對國家有巨大積極意義,但是在生產力相對較低的時代,選擇全國務農的秦國顯然完成了對扶持商業的一系列政策的淘汰,大家都種地,方便政府戶籍管理,統治就更穩定,所以說重農抑商的政策,至少古代秦以後歷史的前一半時間是正確的,海禁亦有一個封鎖台灣的目的,也因為利益反覆開禁再恢復,再說了大清可不覺得閉關鎖國是落後的事情,天朝無所不有的優越感可是盛行到近代


推薦閱讀:

匈奴人最後去哪了?
《聖經》里為什麼沒有貓?
《聖經》中為什麼沒有貓?
中國古代的鳳、凰與西方的Phoenix有什麼關係?為什麼翻譯成鳳凰?中國的鳳凰有重生這一說嗎?
宋太祖進行統一戰爭時,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嗎?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