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跨專業考現象學哲學研究生,不知該如何準備才能考上呢?勞煩各位指點一二,多謝!?
本人目前在某建築老八校讀建築學院二年級。讀到建築學院的大二,一是感覺建築行業不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二是高中就想考哲學系但是苦於各大大學本科好像都不招理科生。。三是偶然得知還有跨專業考研這樣厲害的事情,於是萌生考哲學方向研究生的念頭。因為建築專業是學習5年的,所以目前應該還有三年的時間可以用,並且平常的學業要是動作快一點還是能擠出很多時間的,所以時間上應該還綽綽有餘。從高中開始接觸康德順藤摸瓜讀了叔本華、尼采,又讀了海德格爾,非常感興趣,苦於才疏學淺,很多地方都不懂。看到哲學專業的論文還是感覺和自己相距甚遠,應該說自己的分析能力還是很弱,一想起研究生考試要考這些就有些頭疼,不知道自己和正規科班出身的哲學系本科生差距到底有多少,而且畢竟高中是理科生,對於論述題目的考試沒有什麼概念。。不知如何才能趕得上哲學系本科生的知識高度啊?實在是對如何準備研究生考試感到迷茫。。
現有的知識儲備大概有斯通普夫的哲學史讀過兩遍,所羅門的哲學導論讀過一遍,小邏輯、純粹理性批判、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尼採的悲劇的誕生,道德的譜系,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讀過好多遍也看了一些論文,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看過一遍以及一些論文,柏拉圖的斐多篇也讀過幾遍,稍微接觸過列維施特勞斯的神話學結構主義以及德里達的著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略有涉獵......實在是對哲學特別感興趣,第一次知乎提問,望各位指點一二,實在感激不盡。
從你讀書的選擇來看,是走對了路的。知道先讀導論性的教材,知道讀原著要參考研究論文,已經算是入門了。從讀書的量來看,知識儲備也絕不比哲學系大二學生差。語言方面你也已經有所準備。你擔心的主要是「分析能力」,其實無非就是如何提問和如何論述。這在哲學系是通過課堂交流、討論班和課程論文來培養的。你如果對這方面缺乏信心,可以先去哲學系蹭一兩門課,一學期課下來,會對自己的水準有更清楚的了解,也會知道怎樣進一步訓練。
華南理工本身應該就有哲學課,科技哲學那邊好像就有做現象學的人。如果在那裡找不到滿意的課程,也可以再辛苦一點,多走點路去中山大學蹭課。上課有很多好處是獨自讀書代替不了的。既然有決心考研,盡量擠出一點時間去聽課,參與課堂交流,這就是最好的準備工作。課上到了提問時間就主動提問,不用擔心自己的問題聽起來很外行,這是學習必經的過程,不用怕,不會趕你出來的。如果現階段你自己的專業課比較忙,可以先修一門西方哲學史類的課,等以後課餘時間較多的時候,再去修一些原著選讀類的課。修課的目的不是為了補齊知識點,而是為了熟悉哲學專業的提問方式和討論方式,所以不必面面俱到,選擇優秀的老師開的課即可。課程內容也不一定非得是現象學,讀笛卡爾、亞里士多德、中世紀哲學等等,也都是同樣有效的哲學訓練,而且最終也都會跟現象學研究發生關聯。你現在才大二,不要這麼早就急著開始專門針對考研題目而學習,先把基礎打牢,培養專業眼光,訓練自己提出嚴謹而獨到的問題,這些更重要。到考研之前那半年再去練習做真題也不遲。
平時可以注意了解一下國內各高校都有哪些老師是做現象學的,了解一下他們的研究方向和學術風格。雖然做現象學的主要集中在外國哲學專業,但科技哲學、美學裡面也是有的,都可以了解一下。看哪幾位老師的研究最讓你感興趣,把他們列為你的報考目標,找機會跟他們建立聯繫。最好是能夠當面認識,比如聽課、聽講座時向他們提出問題,課後、講座後再上前去介紹自己。另一個途徑是先結交他們的研究生,如果你的學術熱情能給這些學長們留下印象,他們自然會幫你引見。重要的是,不管通過什麼途徑認識,不要當成是為了考研的目的,就當成是純粹的學術交流,純粹為了跟老師和學長探討一些你自己經過深思熟慮仍未能解決的疑難問題,這樣對你幫助更大。目的性太強對自己思想的成長會有很大限制,也容易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到了該保研和考研的時候,再跟老師提報考意向,了解錄取名額和其它注意事項。老師從平時的學術討論中看出你的潛力,自然就會儘力幫你,即使他那裡錄取不了,也會幫你推薦到別的地方。
除了準備考研外,也應該積極爭取保研機會。現在不少大學的哲學係為了爭奪優秀生源,會舉辦大學生夏令營,實際上就是保研資格考核。北師大、人大、 復旦、武大、中山等學校都有。你留意一下,去夏令營爭取到保研資格可以省掉很多無謂的辛苦,即使差一點沒爭取到,也能在考研複試中佔有優勢。進入夏令營需要自己本專業的課程成績優秀,還需要有推薦信,以及自己寫的學術論文,這些都需要儘早準備。比如修一門原著選讀課,到期末應該就能寫出一篇論文來。平常跟幾位老師經常討論學術問題,求兩封推薦信應該不難。
因為從你的自我介紹里能夠看到的信息有限,沒法給出太具體的幫助。既然來到知乎,不妨提幾個哲學問題,也試著答一些題,讓大家對你的學習情況有更多了解,或許可以給出更有針對性的建議。
哲學永遠歡迎像你這樣自由而好奇的靈魂。祝你成功!謝邀。
@oldgoat建議得對,你該去問 @趙守卿,至少你可以先把他在知乎上的回答都看一看,我印象里有幾個回答蠻靠譜的,至少在現階段,你拿去當範文參考是沒問題的。比如這個心靈是不是一種實在? - 趙守卿的回答
@晚舟 (重名的太多,不知道 @ 對了沒)說得也都很對:語言要學好;要保持對哲學的熱情;專精某個問題領域;留心學術寫作的方方面面;要像高考應試那樣對待考研……
那我能告訴你什麼呢?
拿我自己說,我以前也是理科生,高考考到數學系。但隨後就和你一樣,覺得自己不適應數學系的學習模式或者教學內容,而且討厭被市場趨勢推著走的感覺,更討厭被標籤化,不喜歡一談未來,就是對各種國外牛校拿全獎學編程金融統計等等的事迹的艷羨、或是誇誇而談年薪幾十萬的高薪職位、又或是某某企業前景如何如何;不喜歡一聊眼下,就是有關誰誰誰托福雅思如何如何、誰誰誰考准精算師注會巴拉巴拉各種證如何如何、分科後學統計還是學計算、今天吉米多維奇刷了幾道題。我之所以離開數學系,並不是自恃清高,只是覺得當自己長期處在周圍人都看向一致的目標,而自己卻始終找不到動力的狀態時,空氣真的太壓抑,內心真的無所適從。當然,這種在人群中的孤獨感或許只是過分敏感的產物也說不定。
和你一樣有著對自己原有專業的不歡喜,和你一樣考慮到了轉專業的可能,和你一樣從很早就喜歡哲學,和你一樣順藤摸瓜讀過不少東西,和你一樣距離考研還有三年。當然,和你不同的是,我大二的時候就轉去了哲學系,並且在接下來的三年里拚命用功,最後沒有真的參加考研,而是通過自招的方式延續了自己的哲學之路。
我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如果能轉,就趁早轉。一個直接的好處就是能夠接受比自學更有效率的訓練,而且訓練效果上的差距會隨時間滾雪球,同樣的三年,學院式訓練出來的自己遠不是自學出來的自己所能比擬的,至少這一點對你我這樣的一般人而言是不錯的。
我的第二個建議就是,天性懶惰的人(至少我是如此),在放鬆狀態下保持熱情是很難的,如果多給自己一些壓力情況就會很不一樣。我自己親身體驗過轉專業之後長期處於亢奮狀態的自己是進步飛快的。而且源源不斷的新知和接踵而來的認可,追趕時的緊迫感和超越時的爽快感是並存的,也就是說,當自己裹著壓力接受雙倍挑戰的時候,每時每刻都似乎充滿意義(即便可能是一種虛幻),就好像在玩一場豪賭,如果勝利,就收穫成倍歡愉。
我當然不是有意要在這裡熬雞湯,但如果你遇上了,這雞湯如果好喝,那你最好多喝兩口,因為在三年里一直保持極高的熱情,把精神和意志像柴油一樣燃燒,通過榨取心靈上的養分來換取行動上的驅力,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尤其是對我這種懶惰的人而言。
現在憑興趣讀原著是一回事,今後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問題意識、前沿視野之後,為了理清某些極其細緻的東西再度回到原著中去又是另一回事。從先入為主地看山是山,到真正明白此山是山有很長的過程。哲學之路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件事情是走出來才體會的到的。在這個過程里,你會明白那些了不起的經典為什麼是經典,同時,深深地嘆息自己是如此平庸,再往後你還會為各種二手文獻和當代討論輾轉反側。這幾乎是當代哲學界絕大多數年輕學者必經的煎熬。但反過來說,我的第三個建議就是,沖著要把自己變成這樣的人而努力,因為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看山不是山的中間過程,很難將自己的哲學之路延擴到瓶頸以外的廣袤開闊地,或許就夭折在瓶子里,以為哲學就是由那些經典、那些牛人、那些似是而非的論證和妙語連珠的反駁、那些漂亮沁人的情懷和機巧精妙的概念、那些反反覆復的問題……所編製出來的某種高於一切的至妙之道。如果最終不幸如是這般誤入歧途,那還不如一早就不要學哲學的好。嘮嘮叨叨說得有點扯淡了,其實樸實一點就是在說,倘若一時間茫然無措,那麼不如暫時盲目。
當然,上述三點扯談都是基於你的確有極大的熱情,並且的確有三年的充裕時間才稱得上有那麼點道理,否則,極端一點設想,如果你只剩下6到10個月的時間,那麼我的建議如下:把哲學史熟讀,然後找一個最有興趣的問題深入。收集整理相關文獻,根據摘要寫出一篇大致的綜述文。再把相關的文獻逐篇看一到兩遍,然後為每一篇二手文獻都寫一篇學術評論。把這些學術評論裝訂好,找到這方面的專家,出錢也好,熟絡關係也罷,總之請他或他們審閱批改。之後把所有的修改意見匯總,再重新讀文獻原文和自己的評論。最後嘗試去寫一篇論文。寫好之後的做法和寫學術評論時一樣,出錢也好,熟絡關係也罷,找人審閱修改。這個過程,就一遍,你就能體會到什麼是進步,到時候你拿著自己列印出來的論文,一定是滿滿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個過程不但能夠逼迫你去摸索如何檢索和收集文獻,而且還能逼迫你去訓練閱讀速度、斟酌寫作技巧和語詞用法、細緻重構他人的論證、嚴格概念上的區分、梳理他人的行文思路,並繼而通過模仿和借鑒來學會「分析地」或者說「有條理地」進行哲學研究及寫作。
這個法子自學也是可行的,只不過仍然不及學院式訓練來得有效率。畢竟,在哲學系裡,教師資源更加豐富而且不花你什麼錢,更不用費太多心去牽線搭橋,好好學、多溝通自然有老師常識你、認可你。同學間的頻繁討論也能極大地加速你的進步,尤其是能夠幫助你開闊思路,哪怕是一些可笑的言論或者主張,有時候也並不是那麼容易被駁倒的,而這會促使你去收集有力論據並構思合理論證,這自然是非常有益的。當然,前提是「要文斗,不要武鬥」,你直接給同學一拳那肯定是不行的。
最後多嘴一點。哲學史很重要,但若不帶問題去讀史,讀哲學史就會和小和尚從A到Z背單詞書一樣,前看後忘。有些人堅信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我算了算時間,恐怕三年是讀不過來這一百遍的。我的建議是:走馬觀花讀一遍哲學史,陶冶一下情操,提高一下知識水平和逼格就可以了,再讀第二遍的時候就不要從頭開始了,而是選擇性地去讀。至於一開始要選讀什麼好,這的確是件非常隨緣的事情。我認為你可以從各種導論書裡面挑一個順眼的問題線索,沿著導論書提供的線索再去讀哲學史會更有效果。原著真的要讀,但最好也是帶著問題去讀。比起知道誰誰誰說了什麼,更重要的是,他說的東西對回應你的問題有沒有幫助,碰到暫時看不出有什麼幫助的,就先一知半解地跳過,反正書就在那裡,也沒有誰規定只能讀一遍。
捫心自問一下,簡單粗暴地捧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讀個三四遍有用嗎?沒用,我高中的時候就是這麼乾的,除了讓自己變得更蠢,沒有任何幫助。反過來,有人會像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那樣捧著《純粹理性批判》踱步子嗎?不會,我本科就沒這麼干,踏踏實實地研讀精讀細讀了四遍,終於有幸讓我比以前明智了那麼一點點。所以最後想說的其實是,要注意讀書的方法。
順便說一下,後現代的東西先放一放,很多人上來就讀後現代,於是腦殼都壞了。有些人尚未進入哲學殿堂,就聲稱要有所出離,其實真的蠻滑稽的。
別的就沒什麼想說的了,祝你愉快。
經歷跨考研哲學,感觸很深。
第一,你讀的書很多,知識儲備量比哲學本專業一些學生甚至要多很多。
第二,你很熱愛哲學,想要深造。第三,你很有目標,看了很多書,知道考哪個方向。但是後面的一些問題你要想好:
第一,你所認識的哲學,在你腦子裡面成了體系了么?第二,讀哲比別的科目面臨更大的壓力。因為要考慮一個實際的問題,生存。單單講你考上了研,繼續讀博么?不讀博我個人感覺讀哲學沒什麼太大的成就。哲學系的研究生學歷出來就業面窄,你一定要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準備把餘生時光都要奉獻給哲學。否則你會過得很艱難。我兩個博士的學長,一個畢業去當了小學老師,一個畢業和自己的妻子合開了畫室當老闆。兩個人都是大牛級別,但是不得不為了生存要去掙錢養家。第三,有選定的專業。去找現象學研究領域最好的導師,研究好,人品好那種。同時讀讀導師的文章,對自己加深哲學理論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第四,要培養自己的哲學思維。哲學本專業的同學和跨專業的同學最大的區別就是哲學學習氛圍不一樣,如果你去深入到哲學系課堂裡面,會快速提高自己的哲學思維以及鍛煉自己的思維邏輯。但是跨專業的學生,如果每天自己悶頭學習,周圍並沒有可交流的人,甚至提供有趣想法的人,那麼這種環境對我們跨考學生來說很不利。自己孤軍奮戰不說,還會進步很慢。第五,最最重要的就是在學習中你會發現,一個愛好有時並不等同於你的生存技能。
首先,區分兩件事,1、興趣。2、考試。另外一個大前提,我稍微有點學院派。。。
很佩服你本科期間讀了那麼多哲學經典,這能說明你對哲學有很大的興趣。這很重要,興趣是以後做研究最初也是最大的動力和加速器,沒有興趣,也不會有什麼研究成果。
但是不知道你有木有蹭聽過哲學的課程,系統的學習過哲學。我總認為,哲學這東西講師承的,如果自己盲目的去看三大批判,去讀存在與時間,是不得章法的,最後讀出來都是偏見和謬誤。而且,我也認為對哲學的學習一定要從哲學史入手,有系統性和理論背景之後再去看這些經典。另外,哲學的學習很大程度上是思維方式的學習,不是你讀過汗牛充棟的著作你就學好哲學了,要注重語言分析,批判性思維和理性思考。多於人討論問題,爭吵是最好的老師。我本科期間,有一個文學的學生,跟著我們的課上了四年,按理說跟我們科班出身的無差別,但實際上,差很多,從他畢業時,向老師提問的角度和對問題理解的深入程度,就可以看出。他也是讀了多於我一倍的著作,可是他到底差在哪?這裡沒有貶低他意思,就是論事。另一個講考試。考試沒問題的,你選好學校,努力複習,肯定有好結果的。就按考試來對待他,看人家指定的專業書,多做真題,把英語和政治搞好,好好複習就沒什麼問題。考研其實是個體力活。
如果你順利考上研究生,好好的跟著老師做學問,三年可以入門的。水到渠成,你自然知道怎麼學哲學了。
另,現象學考研的學校推薦中山,同濟。
最後歡迎你考哲學的研究生,本科能讀這麼多經典,已經很厲害了,以後必成大器!加油!謝邀。最首要的是找導師,你想考誰的研究生,就找哪個導師,導師會告訴你該看什麼書,怎麼複習。其它的都是瞎忙活。
並不能給什麼建議,只是借題主地盤樹洞一會兒。好羨慕題主還有三年,喜歡的,熱愛的,就勇敢去考吧!無論如何,千萬別動搖。別像我!題主閱讀量驚人,你不去考簡直浪費。高中是文科生,對哲學感興趣,大學也像題主一樣讀沒有學術熱情的專業,某211師範學校的地理學,悄然成為一名理科生。平常一有時間就泡圖書館,找些哲學書看,馮友蘭羅素的中西方哲學史,康德的三大批判,但是資質魯鈍,又不夠刻苦,花了四年也只啃了幾本,且只了解個大概。
和題主一樣,好想擺脫那種總是隔岸觀花的窘境,好想投身於哲學研究,政治歷史也行。特別是在讀了韋伯的「學術作為一種志業「那個晚上,久久不能入眠,默默流淚。
因為,在讀韋伯之前,我已做出了不可挽回的決定:選擇順著地理專業,考取北京某研究所的遙感研究生,以後得做個碼農。因為怕跨專業考不上!現在每念及去年懦弱的自己,好想穿越回去把他掐醒抽醒。還有幾天就要畢業離校,好捨不得,捨不得那在四年不得志的日日夜夜裡給予我安慰的圖書館。未來三年,不知還能否有時間讀哲學。總之對未來充滿恐懼!上學期現象學我們讀的主要是Brentano,題主不妨看看,還是蠻有意思的。我自己本身也是跨專業讀的哲學研究生,與你不同的是我在國外。如果題主考慮出國留學讀研究生的話,跨專業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你要從現在開始選修或旁聽一些哲學課程。即使你在國內,也請一定要好好練習英文,這個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多數你將接觸到的論文以及書籍都將是英文的(或者它們的英文版更適合閱讀)。從現在開始慢慢練習寫作也是不錯的。題主,學哲學一般情況下都將是一條很苦也很酷的道路,最好有(非必需)比較好的家庭環境作後盾。你如果真的想走下去研究這條路的話,我強烈推薦你試試申請國外的研究生,讀完研究生後讀博士幾乎不需要家裡額外支出了。
說來慚愧我也是學現象學的,可以現在現象與時間現在也看不明白
潑一盆冷水:把哲學當專業來讀可能會消滅對哲學的興趣(多麼痛的領悟)。
我想說題主讀的書恰好是對一般人來說非常有意思的幾本,不妨把哲學當做一個高雅的樂趣繼續下去,柏拉圖、論語、道德經或者克爾凱郭爾、休謨、梭羅,這些都是既可修身又可怡情的作品。
把哲學作為專業的話有兩個問題,一是學習的內容可能會枯燥無趣,大部分不會像尼采叔本華這種文學風,而是正常的嚴謹學術風,需要豐富的知識積累才能理解,並且由於哲學的特點經常一句話很繞,當你每天盯著密密麻麻的英文原版的時候簡直想死。第二個問題是哲學幾乎沒有相對應的工作,也就是說研究生畢業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一無所長,只能作為一個泛泛的「文科生」去求職,相對難進入所謂核心部門,未來的工作也幾乎不可能跟哲學有多少直接聯繫。別人花三年建立一個專業基礎,而你花三年滿足自己一個心愿。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個人並不後悔念哲學,會被哲學吸引的人,大部分也不會像上文那樣用計算來決定人生方向。最後,其實有一個方向非常歡迎理工科跨專業考研,名曰科學哲學。最後的最後,如果非要考的話,一定一定一定要搞到你報考的那個學校的那個專業的歷年考研真題(是的,別的學校的沒用,同個學校不同專業的也沒用),有了那個就成功了大半了(這是為此重考了一次的人長達一年的巨痛領悟)。喜歡現象學,胡賽爾的書不能不看(祖師爺啊)。現象學專業的話,國內中山大學很強,可以了解一下,但是這種級別的大學,報考的大神特別多,說不定都發過幾篇論文,又或者會法語德語。跨專業報考的話自己要多在這些方面努力一下會加分很多。還有英語格外重要,一定要準備好。我就是一個哲學本科生啦,了解到的一點覺得還有點用的東西在這裡說一下,但願能祝君一臂之力。
期末考試複習不動了,爬上來強答一發...
在具體回答題主的問題之前,先打算潑一盆冷水。在大學裡選擇專業和對這一專業的興趣程度之間確實有關,但是關係到底有多大其實還很難說。對於外專業的同學來說,哲學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不過在「非常感興趣」和「將來要以此為業」之間還是差得挺遠的。可能開始接觸的時候覺得還非常有意思,但是等到開始正式自己做研究的時候卻發現完全不是原來想的那回事,這種情況經常出現。所以,在正式選擇是不是要走這條路之前還是要慎重考慮。最好是能找到一些在該領域已經讀研、讀博的師兄師姐詳細問一下相關專業的情況,諮詢他們的意見之後再做打算。
好了,一盆冷水已經潑完了,緊接著還有第二盆冷水。題主希望考研現象學,不知道題主是否了解過現象學在哲學內部目前的研究情況,大體而言是相當不樂觀的。就英美而言,本身就是分析哲學為主,歐陸哲學在英美高校的哲學系並不佔優勢,而即使是在歐陸哲學內部,現象學的研究也並不太多。至於德語學界,二戰之後的德國高校逐漸分析哲學化(大概是出於戰敗者的心理陰影吧),到了現在基本「大功告成」,以至於德語學界的分析哲學甚至可能做得比英美還要好。與之對應的,德語學界對於現象學等傳統而言應該相當受到重視的哲學分支抱以極度的不屑,甚至前不久連海德格爾教席都被取消了,現象學在德語學界的處境可見一斑。至於在中國高校,現象學還有一些老師在做,因為中國高校哲學系基本還是歐陸哲學佔主導。但隨著分析哲學勢力的逐漸膨脹,就不知道將來會如何了。總之,套用一位老師的話,現象學現在屬於是哲學領域的「夕陽產業」了。
結束了潑冷水之後,大致來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先來分析一下題主在題目里寫的內容。題主截止目前做的準備工作可以分為:(1)柏拉圖、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德里達等哲學家原著的閱讀(2)讀了幾本哲學史教材(3)讀了一些其他書籍(弗洛伊德、列維·施特勞斯等等)以及一些哲學論文。題主現在擔心的幾個點分別是:(1)本科不是哲學專業的,可能和哲學系的同學相比差太多(2)讀哲學論文和原著都感覺讀不太懂(3)因為之前是理科生,不知道應該如何準備考研。
就題主做的準備工作來說,有興緻去閱讀這些哲學家的著作確實非常不容易,可見應該是真的對哲學非常有興趣。不過,話說回來,對於本科哲學系的同學而言這樣的閱讀量恐怕不見得多麼了不得,而且讀得有些亂。也就是說,題主興趣和努力程度都很好,但還缺少一些閱讀的方法和針對性。個人感覺題主在題目里開的書單顯得比較雜了,對於考研或讀研來說,還是應該有一個比較成體系的閱讀計劃。針對現象學,我本人對相關方面涉獵不多,只是大概有所耳聞而已,就我粗淺的了解而言,比較建議題主重點閱讀以下幾個專題的著作:(1)現象學本身的哲學著作(海德格爾、胡塞爾等等,這個算是理所應當的了)(2)古希臘哲學(主要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其實不管學什麼哲學都要讀這方面的著作,當然分析哲學可能讀的少一些,而海德格爾說要回到古希臘,那麼古希臘哲學自然是重點)(3)近現代哲學(尤其是康德以降的哲學傳統)(4)如果說還有別的,那就是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可以說海德格爾的時間哲學就是奧古斯丁《懺悔錄》里的時間哲學的現代翻版。這個list當然是非常簡略而不精確的,具體的還要題主一步步摸索或者能找到相關專業的同學來做更細緻的指導。至於哲學史教材的話,考研的時候當然會有用,不過如果說是針對哲學學習or研究的話,就個人體會而言,用處並不太大,只能說是提供了一本並不太精確的地圖冊而已,更為重要的是自己能夠深入到哲學家本身的思想中去。
然後說題主的擔心和焦慮之處。僅就國內比較好的哲學系的本科生而言(以北大為例),四年下來整體的訓練量還是相當大的,不過也不是不能彌補。我記得知乎上就有知友發過北大哲學系每個學期的課程安排和每門課的閱讀書目等,題主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甚至依樣讀下來。感覺比較難補上的是論文寫作方面的訓練,這個也沒有什麼太好的方法,只能說這個是需要慢慢積累的。可以在自己精讀了一本書之後,找一些國內老師針對這本書寫的相關書籍或研究來讀,看看他們是如何分析的。寫作是要不斷模仿、重新整理思路和逐漸提高的,不用一下子找看起來很高大上的論文來讀,因為差距太大,沒多大幫助。至於原著讀不懂的問題,這個不用太過擔心,總要從不懂到懂,哲學系本科生和題主相比只是先走了一步。另外,如果題主的學校或者附近學校有開設一些哲學課程的話可以考慮旁聽。
至於語言方面,英語是學得越精通越好,不管學什麼分支的哲學都是如此,當然中哲可能不一定。除了英語之外,德語肯定是逃不掉的,可以現在開始學,學了兩三年之後應該也水平相當高了。
具體考研的技巧啥的,已經有其他答主寫得很詳細了,我也沒有相關經驗,就略去了。
最後想說一下國內現象學的研究狀況,如前文所述,現象學並不是一個非常熱門的分支,基本上一所高校的哲學系裡能找到兩三個專門研究現象學的老師就已經很難得了。就北大哲學系而言,西哲教研室的吳增定老師主要做現象學,除了現象學,他在早期近代政治哲學方面也比較有研究,另外科哲教研室的吳國盛老師在科哲之外也研究現象學,其他就不太了解了。
最後的最後,祝題主考研順利,能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你這個閱讀量已經比很多國內本科生強了....
題主你好,我也是建築類的本科生,現在大一,有跟你一樣相同的想法和困惑。
上大學後喜歡上了哲學,也看過一些書,不過沒有題主那麼厲害啦。僅僅是對哲學有點淺層次的了解。對宗教學比較感興趣。
現在困惑是不知道應不應該選哲學作為研究目標繼續學習下去並且考研,我擔心我現在對哲學的熱愛知識好奇和感興趣,我知道真正做研究起來是另一種體驗。研究生是想出國的,我覺得在自己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寬裕的情況下出國讀研讀哲學,似乎是有點任性了。所以現在很糾結。學校是文科類比較厲害的985,學校哲學系在全國也還行,宗教學很厲害。打算下個學期選一些哲學系開的課,再去感受下。我們建築類這個專業也是5年,還有幾年供我做決定。希望題主加油!也希望看到我這個回答的同學們能給我一些簡單的參考,不甚感激。作為一個剛剛跨考考上的,有點不想去念了。。。
推薦閱讀:
※假如全世界人的私有財產平分,那人類的生活水平會怎麼樣?
※關於哲學思想那麼多門派系統哲學家那麼多人,為何我國只選擇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普及教育。大約是這個意思?
※日本哲學思想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哪些?
※如何評價道德經03章傳達的價值觀?
TAG:哲學 | 考研 | 現象學Phenomenology | 康德ImmanuelKant | 跨專業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