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出土的人類遺骨,在鑒定之後會如何安置?
01-07
如果考古出土了人類遺骨,遺骨難以找到後代,也沒有特別特殊的研究價值(馬王堆之類),那在必要的鑒定之後,正規的做法下,考古工作者會把它們存放在哪裡?會存放到某些庫房裡?還是會在哪裡重新下葬?
上日報了好開心哈哈哈~(≧?≦)/~—————————————————原答案分割線—————————————————沒有親手挖出來過人類遺骨,但是摸過看過磨過。
以前有一位老師說過,一般沒有特別大研究價值的會再找地方掩埋。屍骨遺骸這一類…(剛剛順手打上了「東西」這兩個字,想想覺得不對又刪了)其實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常見,有機物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是很難保存下來的,尤其是酸性土壤地區,地下水位高低變化比較頻繁的地區…俗話說「干千年,濕萬年,不幹不濕就半年」…遺憾的是,我國大部地區都是季風氣候,每年分乾濕兩季,這些地方的有機物遺存如果不是在防腐、密封特別好的條件下,是非常不容易保留到今天的。而在我國古代,除了王侯將相達官顯貴名商巨賈,基本上是沒有人有能力給自己修一個符合上述標準的墓。所以,在平民也就是最常見的墓葬中,別說是遺骨,就是棺木一般情況下也都朽沒了,能留下几絲遺痕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不被盜擾的大型墓葬,在我國現行政策下,通常是不允許主動發掘的——甭管你要建設什麼玩意兒,都得繞道——允許發掘的,一般都是搶救性發掘,比如被盜了呀,要塌了呀這種。這一類型的墓葬因為被擾動、損毀,基本上不會留下太多有機物的痕迹。例如南京上坊孫吳大墓,僅余石棺床。
以上這麼多其實只是為了論證一個觀點:出土遺骨是很少見的。雖然有老師講過有一些會再次掩埋,但我覺得這種可能性很小。畢竟人類遺骸是有很大研究價值的,絕不會輕易放棄(如果不做任何措施就掩埋的話,很快就會被分解,相當於就是被棄置了。「棄置」這個詞我用的不好,但我不知道應該用什麼詞。)好的,那麼我們繼續,既然是這麼難得一見的遺存,那一旦發現,必然就是要當作寶貝來研究,把現在的科技水平能達到的研究和測驗都做了!然後再好好地保存起來,等到科技進步了繼續研究,沒錯( ′ ▽ ` )?就是這麼酷炫。不知道到這裡還有沒有人記得我開頭說過我「磨過」——在實驗分析的過程中有「有損分析」和「無損分析」的區別——很多實驗里,需要把樣品切割、磨薄、磨粉等等,比如做古代人類食譜研究分析,就有一項需要用到人骨粉…然後我就去幫著磨粉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用過的實驗材料,處理方法大家都知道吧…就那樣隨著各種液體…送進廢液管道…處理掉了。ps.順便說一句,可能有人說除了季風氣候區那我們的新疆甘肅呢?!那我們的樓蘭美人小河墓地呢?好吧,我跟你講~樓蘭美人比我們金貴多啦~她是國寶!國寶懂嗎?!永生永世住在地價高到我買不起(好吧地價多少我還真不知道)的地方,還有專人二十四小時照顧!控溫控濕防塵防火!想要近距離接觸得提前預約打報告,然後在多人陪同下才能遠遠的一睹芳容!就是這麼高規格的安置!!!作為不知道幾樓的那個中部某211高校考古學學生的方友,在我實習過程中,方內出土多具瓮棺葬,都是是嬰幼兒骨骼,殘損嚴重,性別年齡不辨。骨骼本身可研究價值較低,反而葬具葬式才是我們比較關注的部分,因此取出時是連帶葬具和骨骼一起整取入盒保存,盡量保留原貌。(因為是嬰兒骨骼比較小不佔地方盒子能裝下)然後放入庫房或者清理保護後入陳列室。一般不會回葬:1這個墓不一定出在幾層,有時候一個探方清理到生土,搞不好這個墓就沒了,墓口墓道墓室墓壁都被破壞的差不多了怎麼回葬呢?2人類骨骼研究,飲食結構疾病死因還有身份鑒定神馬的…特殊的屍體入文物室或博物館,這個大家都知道3個人感覺,比起葬具葬式陪葬品包括墓得罪形制來講哈,人的骨骼本身並沒有那麼那麼大的意義,只要合理的收集存放,進行必要的保護研究就可以了。放大來說,遺骸只是我們人世走一遭的證據和貪戀,骨骼也好骨灰也罷,磨過成千上萬年終將折損殘缺,既有魄力清理身後名,也得有魄力清理身後事,願長存是靈魂,不朽是懷念。
大學在考古工地實習的時候出土的骨骼在實習結束後全部打包帶回學校,保存基本完好的進標本室,那個房間里全是密集架,拉開一層抽屜就是一具遺骸,還有一個櫥專門存放頭骨的,擺放的整整齊齊,每次去標本室幹活一進門都能看到幾百雙眼洞對著你,會覺得略壓抑,基本上不會大聲講話(離題了…),另外那些不太完整的遭到過破壞的會移交給本院系實驗室,專門有研究人類體質學和人體骨骼學的老師會拿去做分析,也會給我們作教學用。畢業了以後進入博物館工作,館內也有標本室,包括墓葬房址等出土的人類和動物遺骸、化石什麼的,不過裡面存放的不多,而且館裡沒人研究這個,從我進館幾年了沒出過庫房。也就前年國家文物局搞了個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要求館藏文物信息必須按照規定格式上報至文物局資料庫,那時做普查把館內所有文物跟賬上信息一一對應了一遍,才進標本室都取出來,拍照、測量,稱重。所以這些骨骼進博物館之後,不大可能展出的,也就是在文物庫房被妥善保管著。嗯,就這些吧,想起來了再補充。
重新下葬和收歸庫房的都有。收到庫房的一個明顯好處是如果以後技術進步了,想起來有新的可以做的而過去沒做的研究,就還可以再接著用庫存標本做(比方說國內60年代收的骨骼,當時做不了DNA和一些微痕分析,但現在可以做了)。當然,收歸庫房保管的基本前提是有庫房可用,而且做好保管和維護,而這一點國內的科研單位並不一定做的都完全理想(特別是在非專業人士眼裡),但基本上是夠用的。筆者所見,某單位採集和研究後的部分人骨,曾存放在該單位的多用途活動室,該室同時兼做乒乓球房、飲水機放置處、器材室等多種功能。有時想想倆人打乒乓時的唯一觀眾是幾百個古人(基本上一副骨骼一個塑料周轉箱),也挺逗的哈哈。
這是新疆一個工地的人骨資料整理室一般來講 在進行人骨鑒定和相關的樣本取樣後 部分會進行回填 但較多會進入標本庫保存
讀研期間參與過一次西安地區一個墓葬群的搶救性發掘,收集的遺骨全都裝袋運到庫房了,其中保存狀態比較好的說是會送到大學去。
會重新掩埋,也有部分會作為教學標本保留。
這個明顯得看挖出的人類遺骨屬於什麼年代吧。
古人類的話(特別是頭骨),基本上非常罕見,能挖到整個隊都會開心瘋的,不存在再埋回去。中世紀啊之後啊啥啥的因為樣本量很大所以是可能的,但古人類的話,挖出來做好各種數據,清理修復,根據挖掘單位合作單位收藏好,主演研究人員就差不多可以準備開工又是至少一篇頂級期刊的paper了。同時會做很多模擬副本供展覽教學什麼的。嗯這個屬於有生之年系列。雖然其實絕~大部份時間都在為古生物提供研究對象,能挖到石器啥的運氣已經不錯了(石頭有時候都不常見)。按本人的經驗,目前大部分是搶救性發掘,配合基建的,很多施工方對這個也很忌諱,重新回填下葬的概率很低。我見過的,有把濕屍做成乾屍由當地博物館保存的,有用福爾馬林泡了放博物館展覽的,有送給醫學院的。當然碰到保存完好的屍體概率本身低…我不幸碰到過,只能硬著頭皮清理,條件所限沒有很好的防護措施。什麼規範不規範移交的,這個每個地方反正都有辦法處理,至於我們工作人員的健康,就聽天由命了…
啊抱歉再看了一遍問題是問遺骨…貌似沒什麼成文的規定,每個地方自己想辦法處理就是了,要收要埋重要的打個報告徵求上級意見,通常徵求了也是讓你自己處理…至少我工作的這個地方,文物局和建設方都不會管你,當時處理一具很完整的濕屍是以私人的力量聯繫了一些醫院和學校,最終得到一個好心的醫學院教授的幫助,還提供了場地等簡單設施…我們真正的上級主管部門…就一句話:你們自己解決。以前搞工程時候,動不動挖到墓,項目上有幾箱子炮仗,挖到一次放一次,就地回填時候就掩埋了,最後炮不夠用了,又捨不得買,項目經理說死者為大,點煙插那當做香……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特意去找了當時看過的天涯直播貼
這個墓主人是明代的 好了重點來了 你們感受下偏個題,印象比較深的是定陵明神宗帝後及山東魯荒王遺骨均在十年動亂中損毀或遺失
推薦閱讀:
※如果敦煌文獻沒有流散,那現狀會是怎麼樣的呢?
※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有哪些一定要讀又很有趣的書嗎?
※外國有盜墓者嗎?
※運用國家資金保護歷史文物有什麼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