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野的人聲混音是如何做到那樣厚實而有磁性的?
01-07
像《董小姐》里的人聲,非常親近而飽滿,顆粒感十足。硬體和唱功肯定是需要的,但我覺得還是混音上的工作做得到位,誰知道這種人聲具體需要做一些什麼處理?
謝邀。主要是本身聲音的特性。
另外在錄音時候的話筒擺位,
後期動態和頻率的調整。其他沒啥。那些什麼自身音色啊、話筒話放選擇啊、近講效應啊、小混響啊什麼的我就不說了……
其實就仨特點——
低(厚重)、緊(磁性)、貼面感(抓耳)
1. 低:EQ……不解釋。
2. 緊:壓縮量偏大,壓縮比不會太小(個人感覺至少大於2:1)。
3. 貼面感:壓縮的release時間一定要小。還有個製造人聲貼面感的小技巧,就是bus一軌掛個限制器,然後調比例。關於混響的建議是,先掛一個3ms到6ms的plate板式混響(寬度稍大,預延遲為0,加一點即可,賦予干聲一點立體感和空間佔有感),再掛一個1.5s到2.5s的hall大堂混響(適可而止,賦予聲音更好的融合度和美感,並使這種配器簡單的民謠作品更加飽滿)。謝邀,《董小姐》這首歌我聽過兩個版本,兩個版本的錄音混音感覺基本上是一樣的,從我個人的審美來說其實是不太喜歡這種錄音混音風格的,因為聲音聽上去就像錄音的時候快要把話筒吃了一樣,離話筒太近了。強烈的近講效果,我分析可能是錄音師和宋冬野想把聲音做成在酒吧用動圈話筒唱歌的感覺,我們知道動圈話筒拾音是非常不敏感的所以你會看到,大多酒吧里的歌手唱歌的時候,都會用嘴貼著話筒或者離得很近來唱,以獲得更大的聲壓。那麼至於唱片里宋冬野的聲音是如何做到有磁性的,前面的兄弟已經說了,我再補充的具體點兒。
人聲音色特性不說只談實現手段
1.使用有高頻染色的話筒
2.錄音時貼著話筒唱
3.混音時將人聲音量調整至「過」大於伴奏音量(塑造靠前的人聲)
4.混響幾乎沒有(再次突出靠前的人聲)
以我的聽辯能力,基本上是這樣了,以上觀點完全是我個人不成熟的想法,僅供參考。
最後再次謝邀。
我真的不太喜歡這種錄音混音的感覺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地錄製一場演唱會現場音頻?
※很想翻唱的一首歌找不到伴奏怎麼辦?
※高頻激勵器和提升高頻EQ的效果有何區別?
※音頻採樣中如果出現摩爾紋,聽起來會是什麼效果?
※有沒有把失真的聲音還原的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