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有殺馬特、非主流這種群體嗎 用什麼名詞代稱?

rt


謝不邀。

我看到有一些人覺得殺馬特可以相當於國外的朋克。想在這裡簡單說一下殺馬特和朋克的區別▼

首先說到殺馬特,我想起一個很諷刺的段子,

「 殺馬特強子因為失戀割腕自殺了,她60歲的母親抱著他放聲大哭 :我的命怎麼這麼苦啊,怎麼能讓我這個白髮人送紅橙黃綠青藍紫發人啊…… 」

所以,以現在的普遍認知來看,殺馬特所代表的是一種 另類 甚至是 怪誕 的青年形象。他們通常染著赤橙黃綠藍靛紫的頭髮,吹著各種突破重力學規律的 「 刺蝟頭 」,描眼線化濃妝,掛鐵鏈穿體環,滿身山寨奢侈品LOGO,奇裝異服,花枝招展,令人咋舌。

簡單來說就是,看上去很「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位提問的盆友會覺得他女朋友喜歡的朋克樂隊是一群殺馬特。因為放眼望去,這支樂隊的裝扮確實挺「怪」的。

那麼到底為什麼,朋克們明明是一群操著吉他貝斯架子鼓的人,他們的裝扮還會給人一種很「 殺馬特 」的感覺呢?

這件事還得從頭說起。

70年代的英國,開始從戰後的繁榮進入經濟危機。伴隨貧困率、失業率的大幅提高,到處都是沒有背景且無所事事的年輕人,整個英國死氣沉沉,人民怨聲載道

這個時候就有人出來搞事情了——一支叫 性手槍The Sex Pistols)的樂隊出了一張唱片,唱片封套大膽地把英女皇的嘴巴用「Sex Pistols」的封條封著 ▼

( 性手槍也被戲稱為 英國女王的噩夢 )

他們彈奏著沒有任何旋律的噪音,用布滿生殖器的髒話操著現有的規則,操著特權階級,操著全人類的祖宗,以此來發泄心中一腔的憤恨。

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簡單粗暴、富有挑釁性的朋克音樂得到了年輕人極大的認同,音樂給了他們一個宣洩對政府不滿的途徑。

與這種正常人一聽就渾身難受的朋克音樂相配,誇張的 朋克服飾 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

對現實不滿,充滿憤怒的朋克們鄙視精英階級的高高在上,本著 瞅啥都不順眼 的原則,朋克們希望通過衣服上的 拼貼 破洞 顯示自己的 藍領出身,通過 莫西干髮型 和遍體的 鉚釘 來展現自己的硬朗和與主流社會的格格不入 ▼

當然,那時候沒人會賣這種衣服。沒關係,沒有鉚釘沒有拼貼沒有破洞,我們全部自己造!

於是,鉚釘、拼貼和莫西干髮型,成了朋克們 區分同類 鄙視特權 的一種裝束▼

( 在臉上穿孔是朋克風潮,但看起來真的很痛吶 )

( 褲腿塞進馬丁靴里才是朋克,褲腿捲起則代表光頭黨 )

所以說,朋克的精神在於 反抗 自由,朋克青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幹什麼,朋克的那些奇裝異服也並不是為了搞怪而搞怪。那麼,說「 朋克的裝扮很殺馬特 」其實有種 本末倒置 的感覺。

因為殺馬特貴族少年們似乎並不清楚自己一身奇裝異服的意義和美學理論。 頭髮為什麼要豎起來,眼圈為什麼要黑,十字架為什麼要倒著,鉚釘意味著什麼……

他們只要覺得夠酷夠炫,就會一股腦全往身上懟。那樣他們才會被周圍的人側目,才不會被人遺忘,才會讓他們在這個廣闊無垠的世界裡顯得自己真實存在過,即使寂寞也雖敗猶榮。

說白了,他們的裝扮與他們的對這個世界的態度一樣:迷茫到毫無頭緒……

這可能就是朋克與殺馬特本質上的差異,簡單點說就是, 殺馬特只有朋克的形沒有朋克的魂。那也許有人會問,「 我就是想穿的朋克一點,但又不想讓不知情的人誤會我是殺馬特怎麼辦 」

很簡單嘛,沒有人規定說朋克們只有鉚釘和雞冠頭。在朋克文化的長河裡,也出現過其他經典的造型。

如果你看過今年第五季的《英國好聲音》,一定會注意到導師席上那個濃妝艷抹、老打斷別人說話,且毫不臉紅的稱自己是「英格蘭之花」的中年大叔Boy George。看他的樣子就能猜到他肯定很會搞事情。沒錯,他年輕時曾在朋克界掀起過一股 華麗娘炮風

那時的朋克都非常妖孽,雌雄同體 隨處可見。男女都化著誇張的妝容,穿成宮廷人物,甚至埃及妖姬、日本藝妓▼

如果你有男扮女裝的癖好,下次大可以有理有據地說你只是在復古80年代的朋克造型 : )

除了上面說的中性風,衣衫襤褸 的穿搭在朋克界也曾經非常風靡。

90年代的時候,作為重金屬與朋克的產物——Grunge垃圾搖滾 )的代表人物,Nirvana樂隊主唱 柯本 將自己 胡亂穿搭 的穿衣風格變成了一種時尚。他的這種裝扮被百萬人模仿,成為無數少女思春的幻想。( 雖然我認為他驚為天人的顏值有很大程度的加分

在柯本海量的照片里,我們不難發現,要學他的造型其實很簡單,所涉及到的單品都是最基本的單品。

辟如 條紋衫套頭寬鬆毛衣破洞牛仔褲針織開衫格子襯衫帆布鞋 各種眼鏡

這些單品都有一個共同點:,要有用過多年的痕迹帶來的質感。

比如他標誌性的綠色開衫▼

還有標誌性蛤蟆鏡▼

以及標誌性帆布鞋▼

反正Grunge風格就是怎麼隨性怎麼來,怎麼舒適怎麼來,怎麼頹廢怎麼來。( 我彷彿看到了自己蓬頭垢面下樓拿外賣的樣子

儘管柯本在27歲時就飲彈自殺,但他的傳奇至今隨處可見,大套頭衫、老式T恤依舊炙手可熱。而朋克文化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包括貝克漢姆在2000年用過的莫西干髮型 ▼

朋克的別針元素被高級時裝吸收,超模Liz Hurley穿著系有金制別針的Versace黑色晚禮服 ▼

隨後,Jean Paul Gaultier 、Zandra Rhodes等設計師也紛紛做了朋克時尚的設計,讓朋克時尚成功走上了T 台。

各大品牌如Givenchy、MarcJacobs、川久保玲也開始推出自己的朋克系列 ▼

是的,如你所見,朋克變成了一種 時尚,那也意味著它失去了最初的意義。

叛逆憤怒凌亂骯髒下流 才是朋克服裝最初的樣子。反觀當下,設計師們只是在形式上保留了朋克的暴力美學,卻在精神方面進行了凈化,除其戾氣,去掉了朋克那些讓人不安的內容,例如政治元素。

然而,強烈的政治主張 才是朋克的一大特色,少了它,「 punk 」只是一個四字單詞。


不匿名了。。。不過你們誰在評論區說我腦殘,直接拉黑。以下文字都是本人的真知灼見,實踐所得,所以求不掉粉。

我國的殺馬特風格是由日本視覺系,歐美朋克、港台文化、網路文化、動漫(也有可能包括武俠小說)混雜在一起的一種亞文化風格。

小時候有兩年也是殺馬特,那時叫非主流,並且我們這種受日本或是歐美影響的非主流一直看不起後來的殺馬特,叫他們鄉非。個人非主流的路線比較魔都,最初受到日本文化影響,後來受到歐美的Emo影像,然後日本動畫次拯救了我。所以很小就知道外國也有殺馬特,因此來到義大利看到殺馬特時很鎮定,而不像有些中國留學生,驚訝的拍照留念發朋友圈。

洋馬特和殺馬特的共同點很多,除了洗吹剪髮型外,帶瞳孔放大片,穿釘子,穿廉價服裝,畫濃妝,帶無鏡片眼鏡,帶塑料環,非punk項圈,拍嬌羞賣萌表情,自怨自哀,格格不入。

殺馬特和正經的punk一點關係都沒有,並且和相對於最相似的Emo也沒什麼關係。

所以上圖時間:

這是一家殺馬特網站。。。

大圖

殺馬特網紅賣萌

網紅簽名

網紅Banner

頭像大放送

網紅和朋友的日常

殺漫

-----害羞的分割線----

具體深入的研究我沒有做過,但是根據個人經驗可以談一下我的殺馬特之路(2006-2007):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1. 初三,一姐姐來我家玩,要玩qq空間,看了她的qq空間,我感覺超級酷炫啊,閃的眼疼啊。才知道黃鑽這個東西,於是問家長借點錢買了三年黃鑽。

這個不算花的。。。

2. 06年的時候我的朋友圈裡面還沒有人用火星文。但好學如我。我總覺得qq空間那麼花哨,如果文字是平淡無奇的,很土,真得我當時就覺得那會很土。於是我問家裡借了一大筆錢買了套《中華字海》。我為了裝逼還是很拼的。然後就翻那些死字,生僻字,學習他們的意思。當然沒有任何用,最後還是隨便亂用的。那裡面的很多字都是打不出來的,於是就乾脆用ps拼字,然後倒出圖片上傳QQ空間。

除了看《字海》,還迷戀各種鍊金術-鋼煉;黑魔法和惡魔學-秀逗魔導士;日本文化-各種鎧甲動漫;死海文書等聖經番外篇-天鷹戰士(對的,不是福音戰士);禪宗哲學,西方神學,科幻,機械學-攻殼機動隊,總之在中二的年代,中二讓我學習了不少沒用的知識。。。

3. 為了和別人不一樣,要特立獨行,要潮要酷炫,於是我就開始研究那些禁片,小眾電影。當然那時網路資源很多,而且管理很混亂,要找什麼電驢都能幫到我。於是乎就看了一些像《Picnic》這類的片子。突然發覺好帥啊!這個世界觀好拽啊,還敢和《聖經》叫板啊!從此之後,我的殺馬特路線命定地轉向了EMO而不是鄉非或者日本視覺系。

裡面最感動我的台詞大致是:女主在自殺時說的:吾生而世界生,我亡俱亡。(這句話我還用在了我一個裝置作品裡)

4. 因為好學,看完電影喜歡翻演職人員表,於是我認識了Hyde。那時叫一個驚艷,原來一米五的男人還能這麼帥,又男又女的,轉變自如,把妹一定很厲害。於是,開始跟隨Hyde的腳步。

是男的,而且我不喜歡四娘。

5. 因為英語成績的顯著提高,我就開始上外網,然後就發現了一個叫做ALEX EVANS的小伙。那時這哥們和我年紀差不多,大概還比我小兩三歲,他的用戶民還叫EMoTion&<3,而不是Alex Evans EMO &<3,為什麼我記得那麼清楚呢,因為我他媽把他的網名用交槍寫在了學校的書桌上。

我記得這是當時傷害Emo圈子裡很紅的一張照片。

6. 因為小時候就被誤認成女生,而且收到Emo群體的正面激勵(我也很鬱悶為什麼是正面激勵,他們每天都鬧自殺,但我卻看見了他們的勇敢),於是開始留長發,發誓一定要做Hyde這樣的男人。

7. Emo的圖片和那時的非主流很像,包括他們發的各種各樣的帶心情圖。各種英語「名言」,這可比寫什麼「你傷害了我,我還一笑而過」要洋氣啊,畢竟魔都少年心。

這說明本人英語沒好到哪兒去。。。

8. 而且洋殺馬特什麼都敢做啊,穿洞,割手腕,吞刀片,吃安眠藥。我覺得那就是殺馬特大拿的世界,於是特別崇拜這些敢於做自己的人。開始不斷轉發他們的照片。

就這種調性

9. 當非主流成為了一個社會話題,並且出現了鄉非後,我就開始更痴迷於Emo了,期間還慢慢接受了哥特、死金、朋克。又看了日本的動畫片《NANA》,開始迷戀性手槍。然後就到外網上下載了《SidNancy》這電影,所有的專輯,買了南京鎖,帶皮手環,有時還陪鉚釘。

10. 那時候各種港台明星在初高中學生里很火,我看他們的裝扮也挺非主流的,所以有了自信。當然,因為喜歡了Emo所以特別鄙視玩Hip Pop的人,覺得那些服裝垮的不行,特別土。而我,逼著我媽給我買鉛筆褲,然而那是太瘦,只能穿女士的。

現在看這個髮型和殺馬特區別不大。。。

我眼中的hip pop

11. 到了高中,也不淡定,那是大學生流行斜挎包,我就想要是把斜挎包背到學校上課一定很屌,於是逼著我媽買了一個。又不想買Nike這種土牌子,所以買了Roxy的。。。當時就覺得我知道的東西就是土的,只有我不知道的,別人也不知道的東西才潮。。。

12. 直到我看了《蜂蜜與四葉草》這電影,因為從小學畫畫,所以幻想著自己要是能考入美院像電視劇里的那些人一樣就好了,所以果斷拋棄Emo和殺馬特。

以上故事發生在兩年內。


多圖警告

謝邀

國外當然有!看下面的圖片就知道了!

基本上,這個群體用英文屬於「Punk」(朋克)風格的。國外的朋克文化已經經過了40年的演變,因此這個風格很豐富,已經分成很多不同的群體,比如

Anarcho Punk

Crust Punk

Gypsy Punk

Garage Punk

Glam Punk

Hardcore Punk

Horror Punk

Pop Punk

Ska Punk

Skate Punk

Street Punk。

可以參考這個維基文章: Punk fashion


VSers:沙宣的廣告一抓一大把。


日本暴走族


最接近咱們殺馬特的應該是Emo吧。在國內殺馬特洗剪吹什麼的都是貶義的,雖然是從日本視覺系演變而來的,但是日本群眾對著裝打扮什麼樣都能接受,不會像我們一樣覺得殺馬特洗剪吹就是鄉村非主流。(扶額)

在美國的話視覺系的群體挺多,有 Punk、Goth、Emo 等等,其中他們對 Emo 的態度就跟咱們對洗剪吹的態度差不多-。- 就是如果你要是個 Emo Kid,背後會有一群人罵你傻逼的(一般是罵 gay、faggot 之類,有的時候罵他們的人也很傻逼)。

反正吧就是挺非主流的。但是感覺國外的 Emo 和咱們的殺馬特比起來群眾接受程度還是稍微高一些,看起來也沒那麼城鄉結合。可能在美國這樣的群體比較多,群眾都見怪不怪了,所以不會像咱們對殺馬特的反應那麼大。

比如有些在美國很紅的樂隊都整個是 Emo 的風格的,咱們國家有很紅的殺馬特樂隊嗎?


首先,朋克才不是殺馬特!視覺系才不是殺馬特!emo雖然我不喜歡但也不是殺馬特!華麗搖滾更不是殺馬特!!!!!

別看見什麼出跳一點的髮型就說殺馬特,殺馬特是玩勁舞團忘了愛的,不是扛貝斯吉他走live的。

以下是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對…我偷懶搬運,然而大概意思它也講得差不多了):

殺馬特一詞源於英文單詞smart,可以譯為時尚的;聰明的,在中國正式發展始於2008年,是結合日本視覺系和歐美搖滾的結合體,喜歡並盲目模仿日本視覺系搖滾樂隊的衣服、頭髮等等,看不慣的網友們將他們稱為「山寨系」,「腦殘」划上等號腦殘族並列。

原始的大部分殺馬特都留著五顏六色的長髮,畫著很濃的妝;穿一些很個性的服裝,戴著稀奇古怪的首飾;喜歡自拍,在網吧的攝像頭前做些奇怪的動作;自稱是:一個集潮流、視覺、殺馬特為一系的群體。至於中國的「殺馬特」家族,已與搖滾一點關係也沒有,只是喜歡模仿視覺系的服飾、化妝罷了;而真正視覺系的FANS們又不屑於與「殺馬特」為伍。所以中國的「殺馬特」演變至今,既不是VR,也不是純粹的視覺系。而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狀態、一種生活形式和一股文化潮流。

還有,再重申一遍:視覺系不是殺馬特!!!!我一個x-japan的fan,被不求甚解還亂貼標籤的「主流」們搞得心好累。畢竟他們的造型:

然而他們的重金和古典搖滾創造了時代性輝煌。

強烈建議喜歡貼標籤的一些人,多看書多看科普知識,了解了標籤之後再貼。不要跟風亂貼,一不小心就秀出了自己的下限喂


如果非要說的話,個人覺得是日本的マンバ,好像是由澀谷辣妹引出來的一種分支:

恩,一種比較特殊的打扮方式……

如果再把殺馬特提升一個高度,視之為一種亞文化的話(畢竟人家可是有「家族」的),那麼可能朋克音樂所帶出的朋克文化就要中槍了

不過,朋克文化也可以是這樣子的:

畢竟朋克圈子裡有西太后鎮著……

(還有,東方神起那一代的某些打扮,我覺得更多可能是受到視覺系樂隊的影響,而非受西方朋克影響所發展出來的日韓朋克)

——————————————

以下是吐槽:

——————————————

個別答案看得我真是白眼都要翻到後腦勺去了……

的確,國內的殺馬特的造型,最開始仿的是日本視覺系,但值得注意的是:視覺系(Visual)是一種音樂表演類型,而並非指一種打扮風格。

上圖為視覺系代表樂隊Malice Mizer

上圖為the gazette,比較年輕的視覺系樂隊代表,同代的還有Alice Nine等,這一代的團經常被視為日本殺馬特,不過個人認為這個鍋他們背的很冤,因為我覺得真正帶起殺馬特風潮的是下面這位:

看看這五彩斑斕的,拉直過的,像煙花一樣的頭髮,看看這滿頭的洞,看看這滿身的文身,看看這露胳膊的花背心。

是不是很眼熟?

上面這個是誰呢?是石原貴雅(一般稱為雅或miyavi),一個視覺系藝人,一個造型非常多變的視覺系藝人。

至於為什麼會吸引到殺馬特,我覺得,大概還是因為臉

臉長得好看么,怎麼打扮都無所謂的,插牛糞里還是花呢。

還有所謂的miyavi經典語錄:

不知道這些話miyavi是不是真的說過,不過自古視覺系出中二么,說過也不奇怪。

順帶一提,這位現在仍然蹦蹦跳跳做音樂賺錢,有漂亮的老婆和女兒,人生贏家。

那繼續說回視覺系。

將視覺系影響力擴大的人,基本可以認定為X-Japan的成員hide(提出擁有視覺衝擊力表演概念的人則是樂隊主唱toshi。早期X的舞台裝扮基本是由吉他手hide與樂隊貝斯手taiji來決定的)

上圖為hide solo時期的裝扮(看一下他早期solo時的live,我覺得基本可以理解什麼叫做有視覺衝擊力的表演,比如他在前面唱歌,後面一個大籠子裝著很多裸女扭來扭去什麼的)

上圖為早期X的裝扮,站著的從左到右:吉他手hide、吉他手pata、主唱toshi、貝斯手taiji,坐著的是隊長(鼓手鋼琴):yoshiki

(oh~看看這破破爛爛、又毛又糙的頭髮,慘白的粉底和誇張的五官妝,怪不得被這麼多人視為殺馬特鼻祖)

而視覺系則是受到華麗搖滾(比如KISS,David Bowie)影響而發展出來的,(X隊長yoshiki看的第一場演唱會是小學六年級與家人一起去看的KISS)

上圖為KISS

上圖為David Bowie

值得注意的是:華麗搖滾是一種音樂流派,而不是一種打扮風格。

至於Emo,我個人並不是太了解,但貌似最初是被定義為一種音樂風格的,所以如果說現在還是有樂隊把自己定義為Emo樂隊,認真在做音樂的話,那我覺得還是不要拿它與殺馬特來相提並論的好。

寫到最後發現,啰啰嗦嗦這麼多不如貼個視頻,視覺系樂隊現場:

X-Japan - Art of Life(英語字幕)

從認識X開始就科普視覺系至今,快十年了心好累……

最喜歡X的時候正好趕上殺馬特狂潮,心真的好累……

沒想到有朝一日在知乎上會看到殺馬特的問題,而問題下又有人提到視覺系……大概我大X團一輩子都得背上殺馬特的罪孽前行啊hhhhhhh


國內殺馬特本來就是日韓朋克傳過來的


國外叫「視覺系」


南方公園S17E04 Goth: why could everyone just fucking die?

emo: why cant I be fucking dead?


現在西方文化裡面確實有一個群體極限接近於我們通常所說的非主流殺馬特

這個群體叫做emo

嚴格來說emo應該屬於punk的下屬分類 但是emo這個詞單獨使用的時候其實和punk已經關係不大了

emo的範圍非常廣 是一個難以簡單用語言概括的東西 就好像你知道非主流是什麼 但你很難定義非主流

我個人發現的唯一區別是非主流偏向城鄉結合部 emo偏向中產階級

但本質上都是吃飽了沒事兒干(字面意義)

而東亞其他地區有沒有非主流主要看城鄉結合部多不多

越南就有 我覺得和非主流也差不多

日本大概就沒有 至少沒見過


默默的想起一個人。。。


推薦你在微博搜索「東京時尚」這個微博號

我雖然無法理解和接受,但是尊重他們的行為和勇氣


怎麼沒有啊!

尼瑪墨爾本州立圖書館門口,經常有一家狂拽酷霸屌站街啊!

還可以給路人做造型啊!

收費啊!

還真有人去做啊!

做完要自拍啊,特開心那種!


國外只有視覺系沒有殺馬特


有,殺馬特分為兩種:

1. SIN

頭髮顏色鮮艷

2. EMO

發色不變,只是造型奇特

(圖片均來自百度,侵刪)


因為這位得腦殘粉太多了 所以匿名了 我覺得就三個字 權志龍


原來殺馬特自己也有鄙視鏈


反對第一答案,punk比殺馬特高不知道到哪去了,真正的殺馬特應該是emo群體。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家都會說許嵩是非主流?為什麼會拿許嵩和徐良做比較???
如何評價於正的新劇《半妖傾城》?
非主流有錯嗎?
穿lo裙的和非主流有什麼區別?
有什麼句子一聽就覺得很非主流?

TAG:文化差異 | 文化 | 國外 | 非主流 | 殺馬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