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寧到底哪裡壞?


有一種極其常見、極其普遍的宿命論點,認為每個人都有一成不變的本性,有的善良,有的兇惡,有的聰明,有的愚蠢,有的熱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實,人往往不是這樣的。 我們說一個人,可以說他善良的時候多於兇惡的時候,聰明的時候多於愚蠢的時候,熱情的時候多於冷漠的時候,或者正好相反。如果我們說一個人是善良的或者聰明的,說另一個人是兇惡的或者是愚蠢的,那就不對了。然而我們總是這樣把人分類,這是不合實情的。 人好比河流,所有河裡的水都一樣,到處的水都一樣,可是每一條河裡的水都是有點地方狹窄,有的地方寬闊,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渾濁,有的地方清涼,有的地方溫暖。人也是這樣。每一個人都具有各種各樣的本性的胚胎,有的時候表現出這樣一種本性,有時候表現出那一種本性,有時變的面目全非,其實還是原來那個人。

——《復活》

卡列寧不是壞人,用【壞/不壞】的維度來看待卡列寧也低估了托爾斯泰的筆力。實際上托爾斯泰塑造的卡列寧和《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極相似,他們天性的水流並未枯竭,但是在機械化、程式化的俄羅斯社會中漸漸凝固;他們冷靜,勤勉,沉穩,目標明確,怡然自足;長期以來,他們順從傳統、風俗、宗教、法律,依照別人/外界的思想而活,從不主動思索自己的生活。

直到發生了書中的偶然變故,迫使他們重新審視自己麻木已久的心。

這一點,其實安娜也一樣,她的悲劇正在於此。若沒有弗倫斯基這個變數,安娜之前八年的婚姻模式也許將持續一生。

「 她(安娜)打心底里清楚,無論現狀有多虛偽,她無力改變,無法憑自己逃出她原有的位置。(……)她感到她依然珍視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可能放棄這份榮譽,變成那種為了情人就拋夫棄子的品行敗壞的女人。」

因為內心的猶豫和軟弱(也因為當時俄羅斯上層社會女性的從屬地位),安娜一直期待卡列寧「替她」 下決斷,做了結。這種依賴,這種身不由己的掙扎,反過來讓安娜更加厭惡卡列寧。於是才有書中著名的指責:安娜感到「卡列寧掐滅了她心中有生機的一切」,她覺得卡列寧「不是人,而是一具官僚制度的機器,對一切都無動於衷」。這些看法顯然帶有安娜的私心和成見 —— 托爾斯泰雖然以安娜的視角出發,但從未迴避第三人稱視角中必然的偏見和矛盾。

卡列寧果真是個官僚機器嗎? 其實不然。且不說安娜自己都曾被卡列寧痛苦的面容震驚(她打破了卡列寧的底線,把情人帶回家時)。單看安娜在產後瀕死的段落 —— 死亡給卡列寧「凝固」的心一記重擊,就像列文面對他哥哥的死,聶赫留朵夫面對審判席上「心死」的卡秋莎。

「(卡列寧)內心的情緒越發強烈,愈加激蕩,以至於他不再試圖抵抗了。他突然發覺他所抵觸的混亂情緒反而是一種幸福的精神狀態(……)一種愛與寬恕的歡悅心情充溢了他的心。他跪下身,頭伏在安娜滾燙的臂彎里,像小孩一樣嗚咽」。

卡列寧寬恕了安娜,和弗倫斯基和解,願意犧牲自己的名譽來和安娜離婚。以至於安娜稱他為「聖徒」,覺得卡列寧的靈魂中忽然顯出「某種崇高而不可捉摸的東西」。

回到托爾斯泰關於人心與河流的比喻,卡列寧的心渙然冰釋,溫情突破原有的羞恥、軟弱、社會成見,在卡列寧身上「復活」。托翁在多部小說和筆記中都質疑過政府和教會,試圖讓他筆下的人物在極端的生活考驗之中審視自我,重新思索生命的意義,體會(有基督教傾向的)善意和幸福,從而在心底「復活」

雖然卡列寧的「復活」很快被「另一種粗暴的力量」再次壓抑。

因此,在小說的後半部,安娜糾結在激情與俗理的旋渦中時,卡列寧其實也在長久以來冷漠的慣性和突然復活的心性里掙扎;當安娜與弗倫斯基的情感失衡,生活慢慢解體時,卡列寧也試圖掩蓋傷口,逃避「內心的感情」引發的煎熬,不再思索也不選擇,任憑李迪雅婦人擺布。

卡列寧不是壞人。當安娜死後,是卡列寧領養了安娜與弗倫斯基的女兒。實際上,卡列寧也是《安娜》全書中唯一一個對這個小女孩展現溫情的人物:

「對於新生的小女孩,他感到的不只是憐愛,而且還懷著一種十分特別的慈愛之情。開始只是出於同情,他對於這個柔弱的嬰兒,這個不是他的孩子發生了興趣。這嬰兒在她母親生病的時候被丟棄不顧,要不是他關心她的話一定會死掉;他自己也沒有覺察出他是多麼疼愛她。他每天到育兒室去好幾次,而且在那裡坐很久,使得那些最初害怕他的奶媽和保姆在他面前都十分習慣了。有時他會在那裡連續坐半個鐘頭,默默地凝視著這睡著的嬰孩的橙紅色的、長著絨毛的、帶有皺紋的小臉,望著她那皺起的額頭的動作,那捏著拳頭,揉擦著小眼和鼻樑的胖胖的小手。在這種時候,阿列克謝·亞歷山德羅維奇懷著一種異樣平和的感覺

除他以外,書中鮮有安娜或弗倫斯基與這個小女孩的互動。

這個並非親生的小女孩某種程度上象徵了卡列寧內心的覺醒,哪怕這種覺醒何其短暫,且僅此一次。所以卡列寧最終收養了她 —— 也收藏了他對安娜,對他人本應懷有的愛意。

=====================================================

覺得這個問題下面有些回答簡直不忍卒讀。完全按知乎情(quan)感(fen)話題的方式粗暴答題,無視小說原文的細節,忽略人物的心態和所處的時代;甚至有答案臆測卡列寧和安娜的性生活?

同意@李星河 答案中所說:讀書切忌用自己和自己周圍的人的現代價值觀念來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思想變化。


阿列克謝·亞歷山德羅維奇·卡列寧並不壞,甚至是個很好心的人,是一個在小說中我很尊敬的人。只不過大家很難理解他的價值觀。讀書切忌用自己和自己周圍的人的現代價值觀念來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思想變化。

想真正了解卡列寧,建議仔細讀安娜生產後生病卡列寧看望、原諒安娜的那段。

人家說到底,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東正教),是把上帝賦予自己的責任(或者自己認為上帝賦予自己的責任)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再加上他十分理性,所以就給了一些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虛偽、冷漠的感覺。實際上並非如此。

我最欣賞卡列寧的一點,就是他不斷地在追求自己價值觀和行為的和諧,並為此也經受了很大的痛苦。他能邁出原諒安娜和沃倫斯基並且用心撫養他們的女兒的那一步,並不是偶然,是他的基督教價值觀和理性的必然。


卡列寧不是個壞人。

從書中可以看到卡列寧作為一名官員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尊重。說明他廉潔正直。

對卡列寧在書房裡的描寫也可以看出他不是一個放縱享樂的人。他自律自省,不斷升華自己的精神世界。

卡列寧對於出軌的妻子,也就是安娜,依然抱有極大的尊重與寬容。就連妻子的情夫沃倫斯基也寬恕。這種包容,不是所有被戴綠帽的男人都能擁有的。

但是如果換個角度來看的話,卡列寧對安娜的寬容,以及在安娜坦白之後要求保持「原樣」,都說明了他對安娜的冷淡態度。一個深愛妻子的男人了解到這個情況,怎麼可能全部都從利益角度出發?!他需要的妻子是賢內助,面子上過得去,必要時說不定能給自己加加分,僅此而已。他對安娜和沃倫斯基的寬容,也僅僅是因為要滿足他精神上的自我鞭策,他告誡自己要寬容,不要讓自己高尚的人格出現瑕疵,說白了就是自我感動。至於他和妻子是否相愛……那是什麼能吃嗎?

卡列寧這種態度肯定會讓青春年華風情萬種的安娜感到極其的不爽和壓抑啊,假如卡列寧愛安娜就和安娜愛沃倫斯基一樣,那安娜會不會出軌肯定就是未知數啦。

安娜和卡列寧最後感情的破裂並不是因為哪一方壞,而是因為他們的需求不一樣。卡列寧要賢內助,安娜要愛情。於是安娜在遇到沃倫斯基後,這種原本在壓抑的感情需求就噴涌而出了。

其實托爾斯泰想寫的,也是對貴族社會壓抑人性綁架生活的諷刺與抨擊吧,並不是誰好誰壞的問題,這本書對於人性愛情的描寫,也不是好和壞能來簡單劃分的。每個人都有兩面甚至多面~


卡列寧不壞,真的不壞,可是他不可愛,讀第一遍地時候覺得他是NPC,第二遍讀覺得他是個機器不是人,讀到第三遍才覺得,他只不過是個在感情上極度低能,以至於與他的生理年齡、社會地位完全不匹配的可憐人。

卡列寧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他是個負責任、有能力的官員,是個工作狂,小說中他負責的工作涵蓋之廣、難度之大到了近乎匪夷所思的地步——他要參與法律的制定,要和政敵撕逼,凱拉奈特利版本的電影特地展現了這個橋段——裘德洛飾演的卡列寧在議會受阻時非常疲憊而落寞地一個人揉鼻樑。他分管工作包括農田水利甚至民族問題,俄羅斯有一百多個民族,主體俄羅斯族的比例遠不如漢族,可以說俄羅斯的民族問題只會比我們更複雜,同時卡列寧還得接待各式各樣的請願團體。。。這樣的人的工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他是發自內心地狂熱、喜愛他的工作,為此奉獻一生似乎也在所不惜。

為了工作,他甚至熬壞了身體,崇敬(甚至是暗中愛慕)他的伯爵夫人利季婭帶來醫生為他體檢,用的理由是——我是為了俄國,來讓醫生確保您的健康。

比起那些尸位素餐、只知風花雪月的風流子弟來說,卡列寧老幹部簡直是架海紫金梁、擎天大白腿(誤

可是卡列寧在經營家庭和愛情上的能力幾乎是負值。負到馬里亞納海溝以下。

舉例如下:

1、他對待妻子的態度好比對待人形板:我把你維護得好好的,你賣賣萌就行,不要添亂惹事,也不要妄圖和我平起平坐。

我對卡列寧最原始的憤怒源於他對愛情的蔑視,在他看來,愛情是婚姻中最可有可無的東西,比它更重要的是"他作為男主人的體面",因為這份體面會影響他的仕途。當安娜覺醒之後,光明磊落地向他宣稱:"我愛那個男人,我是他的情婦。"並且要求離婚。卡列寧卻無視了妻子的背叛,也無視了安娜對愛情的追求,他根本不care誰愛誰,他憤怒的原因幾乎只有——安娜與渥倫斯基偷情影響了他的社交風評,繼而影響了他的仕途。

"為了情人拋棄丈夫和兒子,卻在吃著丈夫的麵包,你這才叫卑鄙"

卡列寧的話看似沒錯,可他忽略了一點,身為丈夫,他是有義務滿足妻子的情感需求的,妻子就是妻子,不是他畜養的洩慾工具和生育機器。尤其是他的妻子安娜是個靈慧多情、剛毅果決的女子,不可能沒有情感訴求。她對丈夫的忠貞、敬愛一定是要建立在雙方相愛、相互關心的基礎上的,卡列寧給的關愛遠遠低於正常人的標準,僅僅想用金錢買斷交配權,還心安理得地用宗教逃避自己的失職,這種行為,不啻為把妻子當婊子——收錢辦事,求個服務質量,在我買斷期間你居然接別的客,你沒職業道德!

2、他面對感情世界的變數表現的像個低能兒。

妻子不忠是巨大的傷害,可卡列寧所表現出的第一反應不是懷疑、求證、憤怒或者是報復,而是逃避。

他早已發現安娜的不對勁,可他一直在欺騙自己——他一廂情願地認為懷疑安娜是對自己和妻子的侮辱。其實當時安娜並不想出軌,對渥倫斯基的態度也是規避的,並且安於家庭生活。此時卡列寧如果對妻子加以溫存,事情就會是另一個局面了。

他一直在逃避他們之間的問題,不去解決,希望上帝看不見的手和道德的約束足以令他的妻子放棄對愛情的渴望。直到安娜當面承認他們的不正當關係,他仍在逃避,他面對安娜坦白之後的痛哭束手無策,他害怕別人的眼淚,這是書中明確寫出的。可見他不是個鐵石心腸的人,可他是個連眼淚都不能處理的小男孩。

即使與安娜已經決裂,貌合神離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他仍然每天例行公事地去探望安娜,並且色厲內荏地要求她不要在他的家裡和情夫會面——這哪是一個養家的男主人應有的態度?簡直弱雞!他在懼怕,他怕傭人發現,他怕安娜在他沒準備好時就棄他而去,他怕那個風流倜儻的渥倫斯基來他的領地里撒野而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無能。

當渥倫斯基接到安娜的信,來他的家裡赴約時,他們甚至在樓梯口打了照面,試想一下,你看到你的小三兒大搖大擺地去你家,和你的配偶互訴衷腸,而且這房子還是你買的,家裡那個搞小三的是你養的,你內心的洪荒之力會不會讓你撕回去?

可是優秀的公務員卡列寧並沒有啊!!!!他慫了啊!!!!他慫兮兮按照原計划出門辦事,直到回家才想到"寶寶很生氣!寶寶應該這樣還擊的哼!"

這簡直就像不擅長吵架的人,自己生了一夜的悶氣才想好用什麼話回擊和自己對罵的人。

與他出色的工作能力相比,卡列寧面對妻子、情敵的幼稚簡直是初中生等級。

他對於安娜和渥倫斯基是有恨意的,可書中明確寫了,"他恥於承認他的恨"。對背叛自己、傷害自己的人都不能做到光明正大地恨?寶寶也不知道該說什麼(手動摳鼻

3、卡列寧沒有情趣

書中有明寫——他對於藝術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對音樂更是一竅不通,但他卻有自己的明確立場,這就好比你壓根不會彈琴,但是你侃侃而談李斯特和施特勞斯的區別以及你的好惡,科科,除了社交or裝逼的需要我想不到任何其他。

可是安娜呢?她與渥倫斯基志同道合,他們私奔期間贊助了落魄的畫家和其他藝術家,積極辦學,給寒門子弟提供學習藝術的渠道,他們是真正的、有共通志趣的伴侶。

還有一處很有趣的側面描寫,安娜的哥哥斯季瓦來到卡列寧府上想為自己的妹妹說情,挽留一下這段婚姻,當時正好卡列寧在和他的好夥伴利季婭夫人愉快玩耍,他們玩耍的內容是互相朗讀書籍。。。按說很高雅的活動,卻讓斯季瓦痛苦不堪,一開始他只覺得無聊,後來他覺得窒息,再後來覺得自己多待一秒就要崩潰,最終安娜的哥哥逃命似的離開了卡列寧府,內心os:卧槽我再也不要回來了!我妹愛咋滴咋滴,這家不是人呆的!

最終想為我深愛的女性角色安娜洗個白,她是個高尚的女人,她的不幸絕不是源於她的德行有虧,而是時代和命運的悲劇。

安娜出身非常高貴,也非常不幸,她的家族在留里克王朝就是顯赫門庭,留里克是俄羅斯的第一個王朝,由於伊凡雷帝的暴虐,大貴族紛紛滅門、衰敗,存活下來的只有八家,可見安娜的家族有多麼顯貴。可是安娜不幸,父母早死,唯一的哥哥雖然和她感情很好,但是極不靠譜,她結婚時不是14就是16(手邊沒書不好查證),是她一個遠房姑婆把她嫁出去的,而她的丈夫卡列寧比她大了一二十歲。

這是一段註定了危機四伏、隱患重重地婚姻。

經過渥倫斯基的催化,富有情趣、性烈如火的安娜終於看明白自己之前活得猶如行屍走肉,她要愛情,可她的丈夫給不了她,原著中有一句話我可以記一輩子,渥倫斯基對她示愛時說:我對您只有一句話,是您厭惡的那個字——愛。可安娜笑了笑,告訴他:我之所以不喜歡聽到這個詞,是因為你不知道愛情對我來說有多重要。

既然知道自己此前的婚姻是失敗的,安娜沒有選擇苟且,也沒有選擇逃避,更沒有繼續行將就木,勇敢的安娜選擇攤牌和離婚——既然這段婚姻從一開始就是錯的,那應該放彼此一條生路,卡列寧是個工作狂,就讓他去和欣賞他的人一起生活吧(比如利季婭),安娜是要愛情的,那就讓她和渥倫斯基飛蛾撲火吧。

在當時的法律規定里,離婚時有罪的一方終身不能結婚。也就是,安娜主動向卡列寧承認自己的不忠,等於招認自己有罪,她寧願背負有罪的名聲、終身不能與渥倫斯基或是任何人結婚的命運也要離婚。

安娜是真正的勇士,一個無依無靠的女人為了自己的真心,敢於與一切決裂,也敢於用近乎自我毀滅的方式修正自己婚姻的錯誤。

可是卡列寧不允許,也許是出於恨意,也許是為了報復,也許是為了一己私利。

我不是一個愛情至上者,我認為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遠比愛情重要,比如責任和道德。尤其是婚姻,它的本質是個社會契約,當愛情消失之時,我們也不該忘記道德與契約中應有的約束。

可是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變數,你如何讓一個以愛為生的女人放棄好不容易才降臨的愛情?你怎樣讓一個走出黑暗、看到繁華世界的人心甘情願地重返黑暗?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敢於承擔自己過錯的人,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的,必然是勇士。比如安娜。

可是,那個時代要她付出的代價竟然除了親情、愛情、尊嚴、名譽、財產、子女甚至還需要她的生命。

擱在今天不就是個反抗童婚、追求愛情的離婚案么?!

我不怪卡列寧,任何時代都有這樣感情神經發育不良好的人類,他們有權追求自己的幸福,大千世界也一定有適合他們的人(但估計比較少)。我也不能呵責安娜,她要愛,她要被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NPC,這種訴求難道很過分么?

而我唾棄那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扭曲時代,在那裡,無愛的婚姻被當作道德的樣板加以歌頌、不撕破臉皮的婚外情被視作風流韻事、勇敢地放棄失敗的婚姻奔向新的幸福是傷風敗俗、人人視自己為正義的使者肆意踐踏別人的尊嚴與追求。。。

這才是最壞的那個"卡列寧"。


回復 Dana 的:

卡列寧不是一個壞人.

他甚至不是 "一台冷冰冰的機器".

1. 為什麼會認為卡列寧是個壞人/一台冷冰冰的機器?

造成這一印象的原因, 是小說大多數時候都是從安娜的視角出發來描寫的. 安娜眼中的卡列寧, 與旁觀者眼中的卡列寧 (客觀世界中的卡列寧) 無疑是大相徑庭的. 對於深陷愛情泥沼的安娜, 卡列寧無疑是她追求自己幸福道路上最大的阻礙. 因此, 卡列寧以及他的一切都在安娜心中都被貶低了. 證明如下:

"我曾聽到人說, 女人愛男人連他的缺點也愛," 安娜突然開口說, "但是我卻為了他的德行憎恨他. "

---- 第四部二十一章

隨便摘幾個表現, 比如:

"只貪圖功名, 只想陞官, 這就是他靈魂里所有的東西," 她想; "至於高尚理想, 文化愛好, 宗教熱忱, 這些不過是飛黃騰達的敲門磚罷了."

---- 賽馬那一段

把高尚理想, 文化愛好, 宗教熱忱貶低為求功名的敲門磚, 然而求功名有什麼錯...

侍從武官反對賽馬. 阿列克謝·亞歷山德羅維奇反駁他, 替賽馬辯護. 安娜聽著他那尖細而抑揚頓挫的聲調, 沒有遺漏掉一個字, 而每個字在她聽來都是虛偽的, 很刺耳.

---- 賽馬那一段

分明是很正常的討論, 然而在安娜懷了伏龍斯基的孩子, 身陷困境境無路可走的情況下, 卡列寧的一言一行都 在安娜心中得到了負面的評價. 而事實上旁觀者看來, 這樣的公共場合的發言 卻可能顯出卡列寧魅力.

2. 卡列寧不是一個壞人

關於公正廉潔, 自律自省, 不必多說. 卡列寧是壞人的主要論據在於, 卡列寧沒有愛. 可是愛情 有什麼資格凌駕於道德和責任之上呢? 也許因為我們更喜歡愛情而 不喜歡承擔道德和責任, 因而更喜歡安娜而不喜歡卡列寧. 但這種慣有的偏好更說明對道德和責任的追求比對愛情的追求來的更加艱難和偉大.

有人認為 他因為沒有愛而不配為人. 然而人之區別與動物不在於本能而在於審慎, 愛情更接近於本能而道德和責任更接近於審慎. 因此, 卡列寧是一個高尚的人.

另外, 如果不是安娜的出軌, 他們的婚姻本來可以很好. 找一個不愛的人結婚會有什麼結果? - 生活

3. 卡列寧 不是一台冷冰冰的機器

卡列寧在家庭方面不是沒有感情的. (剛才說了沒有感情只是安娜視角的錯覺) 見如下對卡列寧的描述:

「你是不願意和我開誠布公的了,」他好像在心裡對她說,「這樣你就更倒霉。現在無論你怎樣請求,我也不會和你開誠布公了。這樣你就更倒霉!」他在心裡說,好像企圖撲滅火災沒有成功的人,會為了自己的徒勞而惱怒地說,「啊,那麼好!讓你去燒吧!」

這個人,在公務上是那麼聰明而又機敏,竟沒有覺出這樣對待妻子是毫無意思的。他沒有覺出這一點,因為覺察出他的實際處境在他是太可怕了,所以他把自己心裡藏著他對他的家庭,即是對他的妻子和兒子的感情的那隱處關閉起來,上了鎖,加了封印。他本來是一位那麼細心的父親,從今年冬末以來竟變得對他兒子格外冷淡.

---- 賽馬那一段

可見卡列寧在感情方面是很愚鈍的, 但這隻讓我感覺他很可愛. 而托老上帝視角更點出了, 卡列寧對家庭是有感情的, 但這一感情沒有 在小說中被提及, 安娜的出軌又是其隱藏起來. 儘管他在不斷地從個人利益出發尋找和解的方式, 但他並不會處理這樣的事件, 在情感上他也是不知所措的. 因此他對待安娜的出軌並沒有安娜看來惡毒. 後來他的寬容和諒解, 也是和他一慣的道德品質相符合的.

除了安娜, 小說中的所有人物都對卡列寧表示尊重. 從旁觀者的角度看, 卡列寧是一個受人尊重的好人.


這貨在中國估計就是中國好男人了…

事業有成,公正廉潔,成功人士卻從不花天酒地,被戴綠帽子居然還笑一笑原諒了出軌的妻子和小三

就這幾點估計秒殺大部分中國人了

回想一下你女朋友or男朋友發現有異性給你發個消息時那個狀態…畫面太美不敢想ah。在中國搞小三就算不把小三拉出去當街打一頓也是被人罵死離婚鬧財產太激情(不好意思我又不當心聯想到馬蓉了)

卡列寧的悲劇在於托老要拿他去反襯安娜的天真浪漫與自由生活的憧憬,需要一個古板禮教的代言人來象徵這個壓抑人性的制度,於是卡列寧就躺槍了…

換中國的話安娜與弗林斯基活脫脫的西門慶與潘金蓮ah,當然安娜沒有想過害死親夫。

可能俄羅斯人對於自由和人性感情的渴望與追求不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思維能理解的。《靜靜的頓河》一樣把小三出軌的事情寫得那麼偉大…

至於說卡列寧沒有生活趣味、古板刻板的,估計都是中二女春夢還沒結束了。這世界上哪那麼多浪漫,一生白頭偕老平平淡淡才是一種真正的愛。結婚是為了兩個人一起生活,互相的包容才是真。喜歡一個人是喜歡他的優點,而愛則要更多地接受他的缺點。

安娜為這個家庭付出過什麼?為兒子謝廖沙和這個家有過怎樣的犧牲?一點付出都沒有僅僅因為自己的慾望而一味讓丈夫接受…弗林斯基根本就一渣男,除了會調情玩浪漫他能挑大樑?他一開始拋棄吉悌就是個證明,這小子根本不可靠。事實也證明的確,他在愛和世人的眼光當中選擇了後者

那些說卡列寧冷漠無情的省省吧,當然他對安娜是冷漠了一些,但在中國一般老婆給自己戴綠帽還搞出孩子的情況下90後的反應是動刀子or潑硫酸,這事兒對任何一個男人而言都是恥辱,更別說把名譽看得至高無上的西方上層社會

愛情是兩方平等的,而不是自降身價出賣了尊嚴

綜上,我認為卡列寧沒什麼錯,固然沒有生活的浪漫與情趣,但多了男人的擔當。他不在外奮鬥(還在風雨飄搖的19C沙俄進行種族、農業改革這種敏感事物)盡忠職守安娜能有衣食無憂的生活?

他錯就錯在托老讓他陪襯戴綠帽,他沒辦法…

至於安娜,很多人說她bitch,我覺得也不對。安娜是個追求自由的人,她的出身和當時這個時代背景就註定了這個悲劇。托老把她這樣一個個性的女人放在這個時代形成一個對比,矛盾非常強烈,這實在是經典。

至於弗林斯基我覺得才是真渣男,典型的始亂終棄,不負責任標杆。他對安娜只是喜歡,真要他為愛去犧牲自己的事業和社交,就不肯了

話說沒有討論吉悌和列文的么?這對不錯ah


如果要用「壞」來評價作品中的人物的話,不止卡列寧,安娜沃倫斯基更符合傳統「壞女人」「壞男人」的標準吧,這個宏大的作品中,影響著個人命運的,是社會的陳腐虛偽,新舊交替下混亂的思潮,在各種思想影響下形成的形形色色的價值觀,以及每個人內在的追求的思考。

卧軌自殺的安娜是個悲劇,一心求死的沃倫斯基是個悲劇,而卡列寧的結局,何嘗不是個悲劇?他們三個人都兼具受害者與施害人的雙重身份,把安娜分娩作為分水嶺,簡單粗暴的把卡列寧分成三個階段,來看看他的人生悲劇。

第一階段,安娜控訴卡列寧是一台冷冰冰的機器人,這樣的評價的確是貼切的。他符合社會上「好丈夫」的標準:位高權重卻從不勾三搭四,為妻子提供優越的社會地位和物質基礎,出現在應該和妻子共同出現的場合。但也僅此而已,他對妻兒負擔著責任上的義務,他不清楚自己的感情,也不去深想,在感情的表達上完全是個低能兒,他那種含譏帶誚的說話方式令人難以忍受。這跟他的自幼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有關,和他汲汲於名利有關。熱情又美麗的安娜渴望愛情,渴望生活,但是卡列寧卻讓她感覺自己的生命被壓迫而窒息,裂痕隨之產生、擴大。卡列寧面對安娜的變化,在安娜糾結猶豫,尚有挽回餘地的時候對她放任自流,在她完全陷入愛情時更多的考慮自己在社會上的名譽,在安娜坦白一切並且把上流社會常見的風流韻事放上檯面,使他成為笑柄時他考慮的是如何報復安娜,甚至希望安娜死去。他前期對感情問題表現的不知所措,處理感情問題簡單粗暴,無法挽回身心被點燃的安娜。後來的報復心理我覺得是人之常情,他沒有提出決鬥似乎也被認為是虛偽和怯懦,但是我一直覺得決鬥就是西方野蠻的殘餘,而且他一個年過五旬的文職官員跟一個現任青年軍官決鬥,完全是自殺,就算贏了決鬥,安娜只會為情人悲痛欲絕,輸了的話要麼丟了性命要麼淪為笑柄,完全不理智嘛。

第二個階段是安娜生孩子的時候,卡列寧抱著希望安娜死掉的希望回到家裡,但是看到垂死狀態的安娜時,就像一道閃電突然劈開了他包裹了幾十年的沉重的外殼,暴露出內心深處最最潔白無瑕的部分來。這也是全書寫得最美的場景之一(另外一處是安娜探子)。他原諒了背叛他的妻子,原諒了情夫,愛上了毫無血緣關係的女兒,在那個可怕的生死關頭,雜亂的產房裡迸發出最美的人性之光。安娜的病情好轉之後,他不同意離婚,更多的是為了妻子為了孩子做的考慮,但是當妻兄提出離婚的要求是也同意了離婚,甚至同意把孩子給安娜。可是這最善良本真狀態,並沒有持續多久,就進入了他的第三種狀態。

在他做出決定之後,安娜又不肯離婚了。她以有夫之婦的身份,和情人到國外,給卡列寧結結實實的帶了三個月的綠帽子,回來後又帶走了他愛的那個小女孩。與此同時,他在社會上淪為笑柄,和政敵鬥爭中失敗。而且他也沒有力量去堅信,自己當時做出的事自己本身的意願。他和列文一樣,投靠了宗教,但沒有像普通信徒那樣進入教堂(想來這也是托爾斯泰反對的)。列文對於宗教的投靠,是一種哲學思考以後的結果,很像佛教徒的開悟,開悟前,挑水劈柴;開悟後,挑水劈柴。卡利寧卻搞來一個神棍,搞一些農村老太太才會搞的封建迷信,他的社交場合搞得連他生性愉快的妹夫都覺得坐立難安,以至於把妹妹的事情都忘在腦後,只求能趕緊離開這個叫人難受的地方才好。宗教成了他新披上的一層偽裝。在內心深處把自己封為聖徒,但是把一些骯髒的事情交給別人去干。他寬大的原諒妻子,拒絕安娜看望兒子的要求是伯爵夫人越俎代庖;他拒絕和安娜離婚,但這不是他的決定,而是出於神諭的指示;甚至在安娜死後,他帶走了安娜和渥倫斯基的女兒,容我陰暗的揣測一下,他這樣做,能在社會上塑造他不計前嫌,撫養妻子和第三者生的女兒的形象,可是另外一方面,這個女兒也許是心灰意冷的沃倫斯基在世上的牽絆,也被這個聖徒以寬大之名斬斷了。如果說第一階段,他是在對身邊的人作偽,那麼現在更糟糕,他是在對自己的心作偽。一方面,做著殺人不見血的事,另一方面,靈魂心安理得,而且還認為自己是個聖人。

卡列寧有冷酷的一面,有低能的一面,有善良的一面,有真誠的一面,也有虛偽的一面,可惜的是他的那些美好品質,就像夏雪一般,在不適合的時空出現,迅速的消彌於無形,這就呈現出大時代里一個人的矛盾與真實。

沃倫斯基的悲劇在於哀莫大於心死,卡列寧的悲劇在於哀莫大於心偽。魯迅先生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里,來試煉它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要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的潔白來。那麼托爾斯泰就是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到複雜立體的社會裡,故事可以結束的地方,像生活在繼續一般殘酷的呈現他們,不僅剝去表面的浮華,曝露出道貌岸然下的膿瘡,更揭開膿瘡,拷問出膿瘡下真正的潔白來,再把這顆潔白的心扔回社會,讓這顆心生出更加醜惡的膿瘡。試問,誰之過?


不能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評價卡列寧,還有安娜與渥倫斯基。

這段感情中沒有贏家,安娜與卡列寧本就不是自由戀愛而結合,沒有愛的婚姻靠責任也可以維繫,前提是沒有冒出一個苦苦糾纏的渥倫斯基。

安娜與卡列寧不是一路人,卡列寧不是沒有優點,但安娜看不到,更談不上欣賞,她真正喜歡的是渥倫斯基這樣的人,所以才飛蛾撲火不顧一切地投入情人的懷抱。

說起來卡列寧也挺悲催的,安娜的做法太出乎他的意料,以至於亂了方寸,完全不知該怎麼應對。反正,站在安娜的角度,不愛他,他怎麼做都是錯。


不覺得他壞

他第一次出場去接安娜的時候,

欲言又止的說自己已經不知不覺習慣和安娜一起,說安娜不在他一個人吃飯不知道有多寂寞

在發現安娜的感覺不對勁的時候,

他是想試圖挽回的,只是這種事情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

在賽馬場,他三次向安娜伸出手,

提出甚至是請求帶她離開,用自己的身體擋住情緒激動的安娜,

也許的確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但我總認為他內心有那麼一點是為了保護安娜。

其實我覺得他內心深處珍藏著的東西 除了他的名譽和面子 ,也許真的有對安娜的愛。

只是他自己不知道罷了,

他習慣了當一個感情上的機器人,

即使有對安娜的愛,

也會習慣性而不自知地深深的掩藏起來。


當一個女人要出軌的時候,總會對她的丈夫竭嘶底里,把所有出軌的原因都推到對方身上。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為寫的很真實。

ps

憑卡列文熱愛仕途的程度來說,安娜那種做法的損傷。。。如果真的不愛,估計直接就是一頓抽了。。。然而只是訓斥,甚至還會對哭泣的安娜手足無措。卡列文是愛安娜的,而且很愛。


卡列寧讓我想起了最近熱播劇中的達康書記 也許在外人眼裡 他們都是值得崇敬欽佩的丈夫 官員 但嫁給這類人 勢必是不幸的


卡列寧這個人不能用「壞」這個字來形容。

首先我們需要來弄清楚卡列寧是個什麼樣的人?

卡列寧並沒有做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當時俄國還是農奴制的社會(面臨著轉型),他不是一個列文那樣的地主,沒有直接壓榨農民;他積極投身政治,提出的政治主張也沒有很離經叛道;為人和善甚至於軟弱。在與安娜的婚姻中,卡列寧確乎無疑地是受害者之一,因為安娜的出軌;當他發現安娜出軌的時候,一度想要當個冤大頭,把這事摁下去;他有一段時間對待安娜與沃倫斯基的孩子也挺不錯的......總而言之,卡列寧就是這麼一個人吧!很壞嗎?絕對不能說他壞,甚至在很多方面,他表現得太像一個老好人了。

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對待好人好事都是十分尊敬,但是恰恰對於這些老好人,我們的心情卻很複雜。安娜也是這麼一個邏輯。

先來看看安娜與卡列寧的婚姻。安娜,以及他哥哥奧勃隆斯基(本部小說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人物,連接了小說的兩大主人公安娜與列文)都是地主階級出身,卡列寧——貴族、高官,門當戶對,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沒有出身的障礙。我們需要注意到,卡列寧和安娜在年齡上差得實在不是一星半點。安娜還是一個年青人的時候,還憧憬浪漫、生活的時候,卡列寧都已經步入中年,並且專心於自己的事業了。托翁在年齡問題上埋了一顆雷。

其次,卡列寧這個人沒有什麼個人魅力,安娜也不是因為卡列寧怎麼怎麼吸引她才嫁給她的。她看沃倫斯基與卡列寧根本不是一個眼神。只是因為卡列寧這個人看上去都挺好的,然後種種原因就嫁了。這樣的婚姻根本沒有牢固的基礎。相比較下來,孩子,家庭,親情,血緣,都只能是真正的愛情的束縛。這段婚姻註定不是幸福的,結局不是安娜的忍氣吞聲,就是像我們小說寫得那樣——出軌。

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下托翁最初的寫作意圖。他老人家剛開始壓根沒打算把安娜當作一個正面人物來寫,他本是是想寫一個淫娃蕩婦,描述資產階級的腐化生活來著。但是寫著寫著,托翁改變了原先的意圖,他傾注了自己太多的愛,對這個人物的愛。因此,一個敢於反抗的女性光輝形象——安娜,誕生了。因此,卡列寧原本就不是一個壞人,反而是安娜,有著傷風敗俗的嫌疑。但是由於安娜這個人物寫得太好了,太有反抗精神,太不屈服於當時俄國的腐化社會了,這使得她這種出軌或者叛逆,放射出了太強烈的光輝。我們逐漸喜歡上了這個人物。

寫小說的人,懂小說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一部好的小說是不會刻意地寫誰是正面人物,誰是反派,正面人物與反派起了什麼什麼衝突,最後怎麼怎麼樣了。這是最low的寫法。而托翁作為一個人人敬佩的大小說家,自然不會那麼寫。能把一個人寫得越為真實,越為複雜,才越見一個小說家的功底。

所以,卡列寧不是壞人。

那麼有人要問了,安娜最後的死不應該卡列寧來負責么?粗細一想,直接原因還真是這個混蛋。我們太恨這個人了,十足的偽君子。但是這麼做是不公平的,人家是偽君子但是確實沒犯什麼大罪啊,討厭歸討厭,評價他又是另一回事。而且比起現在某些人來說,還真不算壞。不信你去看波波老師他們那些人。總之,在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糾紛之後,安娜到了沃倫斯基身邊。而安娜恰恰是在沃倫斯基身邊自殺的。

安娜勇於追求愛情,敢於反抗整個社會的精神實在是讓人敬佩,但是她面臨的是一個正從農奴制走向資本主義社會改革期的,相對保守的俄國社會,面臨的是一個腐化的貴族階級(小說的另一位主人公列文也遇到了這一點)。她怎麼面對這些人。她不能對這些人置之不理的啊,她正是貴族階級出身的啊。她的身份決定了她要回到那個原先自己背叛的階層里去。試想一下,一個什麼樣的階級會容納一個「叛徒」,而且還是閃爍著光輝回來的「叛徒」。沒有!

對比我們的《紅樓夢》,賈寶玉在背叛這個封建大家庭之後去做了什麼?和尚?他有反叛精神,但是沒了這個他反叛的家族,他厭惡乃至痛恨的家族,他甚至活不下去。最後只能做一個和尚。安娜也有一點這個味道。她回不到她從前生活的那個社會環境裡面去了,但是離開了這個環境,她又堅持不下去。魚兒既嫌水混,又想喝清水。你說怎麼搞?

所以,安娜的死是必然的,她糾結在宗教、政治、倫理道德、親情愛情的多重漩渦裡面無法自拔。導演這一出悲劇的是以卡列寧為首的這一整個貴族階級。但我們依舊不能說卡列寧是個壞人,對吧?換在現在的社會,他們兩個人離了婚也還能好好的,也沒有什麼心理生活上的負擔。這就是社會條件給人帶來的影響。

有些細節我記得不是太清楚了,歡迎理性討論。最後推薦大家看看這部小說,尤其安娜卧軌自殺的一段,描寫十分感人。


卡列寧作為一個帝俄的省部級幹部,沒有意外肯定能升為副國級的高級公務員,一生廉潔奉公,關注國家大事,尤其是當時帝俄重大改革的歷程,卡列寧提出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提案並努力推廣,為此還招致了不少守舊派的敵人;

除了守法奉公之外,卡列寧在業餘時間也從不花天酒地,而是抽出時間讀書,除了專業書籍,還有不少是古典的思想家的經典書籍,熱門的知識分子的爭鳴性的著作,也在他的書單之上;

卡列寧還是個性格敦厚的人,被戴上了綠帽子,後來看來情敵自殺未遂,還寬厚地原諒了情敵;

你仔細閱讀安娜·卡列尼娜,會發現托爾斯泰並未說過卡列寧的什麼壞話。

包括他最後帶走自己的小孩,也是任何一個正常父親唯一能做的事情;

卡列寧唯一的壞,就壞在了小弟弟身上!!!

在需要的時候,卡列寧的小弟弟總是起不來,而卡列寧的老婆又正好是如狼似虎年齡的健壯毛子中年大媽,(托爾斯泰在開篇就描述過安娜那誘人的強悍性感)唯有同樣強悍的上過前線的軍官才能降服得住!!!

這就是卡列寧和他老婆的悲劇啊!

有病的,

快去街邊電線杆上找軍隊退休老中醫,治療小JJ!!!!

這就是托爾斯泰寫這小說的深義!


他並不是個壞人。

他只是將家庭,愛情放在了事業之後。對於他自己而言,首先他是一個擔任國家公職的人,一個社會上的人,其次才是安娜的丈夫。無論他對安娜的冷淡,還是他處理他和安娜的關係,其方式,都必然與安娜所希望的哪種方式之間發生衝突。

安娜所想要的,是一個將愛情,家庭放在事業前邊的男人,而這就使她與卡列寧之間格格不入。

這是兩個人性格的問題…至於前邊有人將其歸結於JJ的問題的那位…有沒有想過,加入他真的是JJ上邊的問題的話,那麼他待人處事等等,還會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不近人情,或者說讓安娜感覺到恐怖么?托爾斯泰在寫作的時候,應該不會往這方面寫的吧…

順便,看完小說後,特別懷疑,這兩個人究竟當初是怎麼結婚的。。。安娜照理來講,是死也不會嫁給這樣的人吧


「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架機器,而且,一旦發作起來,還會是一架兇惡的機器」

「他們不知道,他八年來怎樣窒息了我的生命,把我身上一切有生氣有活力的東西都扼殺了」

摘自原著,安娜。

卡列寧不是一個人,當安娜的生命熱情燃燒起來的時候,他只會漠視,不屑一顧,或者冷冰冰地用他那種嘲諷的口吻說幾句標榜自我的話。他不了解安娜也並不想去了解,他只是要一個妻子,一個上流社會的家庭。安娜在他眼裡,最好也是一架合格的機器。

可是安娜是一個人。

安娜只是想要用她那種生命熱情去生活。

卡列寧到底哪裡壞?

屠夫和玫瑰的關係里,玫瑰除了自欺欺人,就只剩下恐懼和仇恨。

理解不了安娜,可能是從來沒有遇到玫瑰。


安娜代表的是人性的釋放,而卡列寧是嚴格遵守道德的條文和法律的約束行事,我也會用好壞來評判一下他們,然後我發現,安娜確實傷人心,卡列寧並沒有錯。

但托翁應該是要讚揚人性和愛的,有了愛,一切自然很美好,但沒有愛,一切就要用道德來約束。而當這兩者碰在一起,卡列寧和安娜的矛盾就產生了。一個有愛,一個有道德,但其實這兩者是可以相容的。


因為我們要與舊社會封建思想作鬥爭,要宣傳新時代愛情自由,要宣傳男女平等,所以,他必須壞。至少在官方評價里必須壞。


不管是農奴制的俄國,還是當今的中國。安娜這個角色不過是當了婊子,還要立牌坊而已。大家都可以追求幸福,但前提是必須解除原有的婚姻。肯定不能說卡力林壞,如果在當今的中國,可能他早就提出離婚了。


並不能因為安娜恨他入骨,卡列寧就是壞人,作為一個被背叛的人,他的做法簡直紳士又慈悲。


我聽過這樣一種說法:一般來說,只有通俗文學才會有鮮明的好人與壞人,好的通俗文學都在試圖脫出好和壞的簡單判斷,像這樣偉大的嚴肅文學自然不能這樣下判斷。

卡列寧不是壞人,反而他一心一意為俄國,信仰上帝,還多次原諒出軌的妻子,怎麼壞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戰爭與和平》是偉大的小說?

TAG:列夫·托爾斯泰 | 俄羅斯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