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如果沒有美國加入戰爭, ,沒有日本支援的話, 坐擁歐陸的德國能否拿下蘇聯?

二戰英美對德的戰略大轟炸究竟多大程度上左右了戰局?德國究竟死於英美的轟炸,還是死於蘇聯的反推和寒冬?美國和蘇聯誰對歐戰的貢獻更大?


肯定不能。

1941年納粹德國無論從各個方面來說都處於巔峰狀態。而蘇德戰爭中,德國投入了700多萬人,這些兵力佔據了德軍的絕大部分,德國及其盟國共有607個師被擊潰和消滅,約佔德軍及其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作戰師的77.5%以上;德軍損失達1000萬人,約佔其在大戰中人員損失的80%;75%以上的武器裝備被蘇軍擊毀或繳獲。蘇聯為打敗德國付出慘重代價,亡2700萬人,其中軍人866萬人。但是,蘇軍無論從人力和物力都能很快得到補給(戰爭後期蘇聯的生產能力遠在納粹德國之上),而德軍不僅軍力得不到補充(後期出現的童子軍以及降低參軍年齡,兵員素質下降),而且戰略縱深過於拉大導致物資供給嚴重不足,尤其是石油,嚴重降低了閃電戰的威力。希特勒的優柔寡斷再加上幾次重大戰役的戰略性失誤,想要在後期挽回戰爭局面已經是相當困難了,而希特勒甚至希望藉助外星力量來時光倒流來挽回頹勢。

而美國加入戰爭,則是加快了德軍的衰退,美國資助了大量的軍事裝備以及直接參軍作戰,而且與英國和自由法國在西線和北非戰場牽制了大量德軍,促使德軍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包括後期的諾曼底登陸等等戰役都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

所以即使美國不參戰,德軍的失敗也只是推遲幾年,想要挽回頹勢幾乎是不可能了,蘇德戰局才是決定德軍滅亡的關鍵戰局。

以上,歡迎討論吐槽。


謝謝邀請。

這個問題我不會答,牽扯的方面有點多。

但是德國打不下蘇聯。

題主假設的條件是41年美國不參戰,沒有日本支援。

我把這個條件理解為: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沒有發生。美國沒有參戰的借口。

是的,美國沒有借口參戰,並不意味著美國沒有「捲入」戰爭。

1941年3月11日《租借法案》便開始生效了。美國沒有理由不依靠租借法案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更遑論直接參戰。

不列顛之戰時英國皇家空軍之所以能支撐到戰役勝利,

敵方豬隊友戈林不計成本轟炸倫敦固然是一個原因。

而英國自身快速有效的組織與恢復能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正是因為英國獨當一面贏下了不列顛之戰,希特勒才有實際時間抽出兵力調轉槍口打蘇聯。

然而......

直到1942年納粹德國極盛時期,德國佔領的蘇聯領土,也就圖上顯示的那麼一點。

1942年後僅僅一年德國國內就已經到了兵源不足的邊緣了。盟軍登陸和反擊只是加快了這個節奏,德國根本沒有機會扭轉這個局面。

你想要有效控制蘇聯全境,還包括自己在歐洲大陸和北非的佔領區,一個正常的工業國家需要多少人力【特別是軍力】?

我認為即使莫斯科陷落,蘇聯指揮首腦轉移到烏拉爾山。蘇軍依然有能力反推德軍,收復領土。

何況希特勒還叫古德里安換個方向打,叫保盧斯直攻斯大林格勒,把攻堅戰活活打成了消耗戰。

兵源不足是個泥潭啊。

別看蘇德戰爭中前期紅軍被吊打,陣痛之後北極熊站起來還是能強擼漢斯貓的。

把人口和工業帶走,後方屯坦克飛機,坦克飛機海直接推,你來多少虎式都不行。

蘇聯被打是必然的事情,蘇德關係說白了也就是兩個野心家坐不到一個桌子上,撕逼也是必經之路。

何況美國即使不參戰,它也不會坐視日本蠶食太平洋。直接參戰是一回事,支援戰爭是另一回事。在1940年以後,我看不到美國倒向軸心國那一方的理由。日本是美國敲定了的。因為美國自己不想陷入兩面夾擊和全境封鎖。

德國吃不下蘇聯,從道理上講有點像是日本吃不下中國。因為戰略縱深太大了。分不出人力和軍力來有效控制。後方出亂子,前方就吃緊。

而世界反法西斯應該是大勢所趨,即使背後有利益操縱,這個大方向是不會變的。

因為國際秩序受到了挑戰,而到最後正好是反法西斯陣營佔了上風而已。

想得太多說的太亂,但是總算還是回答了一個核心點。再次感謝邀請。


作為一個「美分」,很樂意看到題主的觀點。

然並卵,我不認為軸心並不能因為美國袖手旁觀就能戰勝蘇聯。因為蘇聯的國土確實太龐大了,而納粹又是個低效率的體制,並以野蠻侵略者的姿態展現在被侵佔的蘇聯領土的人們面前,假如是一戰那種解放者的姿態,歷史大概就能徹底改寫了!

何況,一如 @申銳說的,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到41年時,美國介入戰爭的決心已經非常明顯了,從對英、蘇、中的大力援助,到利用外交手段拿下冰島並宣布武裝護航,只要不是白痴都知道美國參戰只是時間問題。

退一步來說,假如希特勒果真與英國媾和成功,迫使英國退出(或暫時退出)戰爭,並犧牲一定的利益,以換取美國減少/停止對蘇援助,在這種情況下軸心是否能夠戰勝蘇聯?

這個確實就不太好說了,我傾向於蘇德戰況會更慘烈些,然後看誰的人力資源先耗盡唄。作為一名美分,我堅定地認為蘇聯其實離人力見底只剩那麼一丁點了,不然斯大林不會在卡薩布蘭卡會議時如此迫切地要求英美儘快開闢第二戰場,否則就要私下跟軸心媾和了——要知道這時候德軍都已經快被推回到戰前的蘇德國境線上了!


斯大林、朱可夫和時任蘇聯駐美大使的觀點:沒有美援,蘇聯十有八九要悲劇。

The significance of Western supplies for the Soviet war effort was admitted by Khrushchev in the taped interviews used for his memoirs, but the following passage was published only in the 1990s: 『Several times I heard Stalin acknowledge [Lend-Lease] within the small circle of people around him. He said that… if we had had to deal with Germany one-to-one we would not have been able to cope because we lost so much of our industry.

Marshal Zhukov, in a bugged conversation in 1963 whose contents were released only thirty years later, endorsed the view that without aid the Soviet Union 『could not have continued the war』. All this was a far cry from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which concluded that Lend-Lease was 『in no way meaningful』 and had 『no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outcome of the war.

When the first aid programme was finally settled in October 1941, Maxim Litvinov, by then the ambassador to Washington, leaped to his feet and shouted out, 『Now we shall win the war!』

《Russia"s War》這本書里對美援對蘇德戰場的影響有更詳細的論述。


我覺得吧,英國的存在就讓德國很不舒服了

如果沒有英倫三島,你談德國打贏蘇聯就還有可能。然而英國存在,德國就永遠要放兵力在西線,還要放幾個師在北非幫義大利,所以德國打不贏蘇聯。


曾有人幻想那個冬天如果攻克了莫斯科,會怎樣。被古比雪夫的閱兵的紅軍趕羊死的更慘。不過美國不支援,毛子會流更多血。


蘇聯大反攻的時候是42年末,美國才剛參戰。如果還是打完英國打蘇聯,那肯定還是贏不了,蘇聯靠900W人堆上去的。而就算沒打英國,優勢主要是空軍,而空軍在冬天也用不了,照樣得玩完。蘇聯的優勢在於補給線,運輸線和適應性以及人力資源。畢竟都打到斯大林格勒了,德國補給線全靠空投。而蘇聯則可以從大後方運坦克和飛機。比純消耗,蘇聯地廣,資源多,德國則深入蘇聯,缺乏補給,要是硬打斯大林格勒只會被耗死。後期德國也失去了裝逼權,雅克,米格,拉,伊爾等也不是吃素的,打打109F沒問題,某些飛機G也能打。


死於同義大利結盟


拿不下

東線是絞肉機,最慘烈的時候為了爭奪哪怕一個制高點雙方所付出的代價都是驚人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打的最激烈的時候,雙方的進攻和防守是以米作為單位的。


蘇聯本身並沒有能夠戰勝德國的力量,蘇聯大量依靠美國援助才獲得戰爭勝利。

在1941年10月美國租借法案對蘇使用之前蘇聯連一場集團軍級別勝利都沒有獲得過。蘇聯並不是靠自己工業潛力逆襲了美國,即使戰前帶表工業潛力的機車儲備蘇聯就遠低於德國;德國擁有130萬對40萬的絕對數量優勢,在質量上德國的機床更是遙遙領先。蘇聯大部分的火車軌道、火車頭、卡車、航空燃油,一半的機車、防控炮都是來自美國援助。


推薦閱讀:

真的有帶勳章進攻的事嗎?
《希特勒傳》中希特勒所說的「1942年起美國就有條件介入二戰」的緣由?

TAG:軍事 | 納粹德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德國歷史 | 二戰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