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陳道明批評《傳承者》欄目的青年評委們只有知識沒有傳統文化常識?


謝邀。

為了這個我還特地去看了一下原視頻,陳老師說:「你們好大的膽子」這句話,其實語氣是比較輕鬆的,他這個歲數了,不可能跟個家長似的站出來把幾個年輕評委罵一頓,那也太沒有范兒了。

而且「你們好大的膽子」,也不是這段視頻的重點,重點是他在讚揚表演者的演出之餘說的一番話,這段話我的理解是提出了幾個個觀點:

  • 尊重和理解別人的努力和成績。陳道明老師說集體演出和個人表演不一樣,是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我是很贊同的,評委裡面幾個年輕人首先是不懂兩者之間的審美標準,然後以自己比較主觀的看法和審美觀點,把這個強加到一個集體表演的節目中,這說明他們從知識層面、個人閱歷上都是有不足的,而因為自身的不足就批評別人的努力和成績,這是不對的。陳道明老師要求他們學會去尊重和理解別人,我覺得沒有說錯。

  • 藝術要耐得住寂寞。這點我也同意陳道明老師,從事一項藝術活動,首先的出發點是喜愛這項藝術,干一行,愛一行。而在某個階段甘心為這項藝術付出大量的心血、精力和時間,陳道明老師談到了他在天津人藝七年跑龍套的時間,一是以自己為例子說明藝術家要甘於寂寞,淬鍊自身;二是鼓勵年輕的表演者,希望他們在堅持中,能有收穫,陳道明老師也提到了有人選擇堅持也有人選擇了放棄,這都是很實際的;這點我覺得他說的也沒有錯;

  •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人。文化是人類活動的記錄和載體,一個文化一旦離開了支持者,其必然逐步走向消亡。我國的文化傳承,現在是很脆弱的,各地的民俗中有很多很有特點的文化活動,由於受眾的狹窄或者是說缺少支持,已經處於半死亡的狀態。一個民族的文明來自於她的文化傳承,當某一天我們懷念祖先的文化只能通過視頻來回放,十億人都只會用淘寶,十億人都只會好萊塢看電影,十億人都只會喝咖啡的時候,我們的文明就差不多死亡了,因為她失去了活力。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傳統和現代結合,把傳統的文化不斷更新發揚光大,我們的文明才會不斷進步。

希望大家都去看看這段視頻,我覺得陳老師態度也不是什麼發飆,就是說出了他的心聲,而且還是很照顧別人的面子的。


陳道明是我的男神,剛開始看到新聞標題的時候,我心裏面第一個想法就是節目組在炒作。

閱讀完報道內容,感覺的確像明叔的風格,於是特地去看了這段視頻,原來真的是炒作。

公正來說,這個鼓的節目並不是特別出眾,明叔其實潛台詞也有這種感覺,他想表達的並不是這個節目有多麼精彩,你們這幫小年輕竟然不能慧眼識珠,而是想表達大家對文化傳承的這種態度。

就傳承者論傳承者」,這才是明叔想表達的意思,他並不是說你們這幫年輕人真的沒有見識,他內心是焦慮的。因為這些青年團站的角度,是如何用現代的,或者是非中國傳統文化視角來評論這個節目,他們希望有「領鼓」的,希望能有更複雜的技藝表演,他們的視角是更西方更年輕化的。而明叔告誡他們的,可能是站在更傳統的中華文化語境下的去欣賞,因為你需要的是傳承中華文化,鼓的表演就是基於中國農耕文化、廟會文化、祭祀文化,你去用現代舞台表演來去要求,本來就是一種南轅北轍的評價。傳承,傳承的就是根植於這片土地的文化,你用一把西方文化評價體系的剪刀去修建它,這正是青年團們「妄評」還不自知的表現。

對於傳承者需要尊重,傳承者的表演是他們對文化的一種表現,該整齊劃一的時候就需要整齊劃一,這才是一種文化,表現個人英雄主義,很可能就是對這種文化的一種割裂,青年團因為這樣文化閱歷的缺失,而站在較為西方的語境下提出自己的質疑,這也是對文化和表演者的一種不尊重。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青年團也是出於想將這種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初心來做闡述的,所以其實明叔並沒有真的生氣,而是出於比較嚴肅的語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所以在這種類達人秀的節目里,就會有一些氣氛凝重的感覺,但是後來明叔那句「你們膽子太大了」其實也是面帶笑意,緩解尷尬氣氛的,青年團成員們也立即綜藝化的接腔,「皇上,不敢啊」,使氣氛又進入到正常節目中。

之後那一段自己天津人藝的回顧,動情而又有理,如何作為一個群體在舞台上堅持,在堅持中有所獲得,甘於平庸而又不甘於平庸,現身說法,真的我聽到也很有感觸,其實不止是他,如果了解話劇圈的都知道,很多現在的名角,像陳寶國、楊立新都是這麼走過來的。

明叔對於文化、舞台、表演的理解,是奔著大師去的 ,感興趣的大家可以看看湖南台的《一年級》,應該是第五期還是第六期吧,他給那幫表演系的學生上課,那堂課我聽得真是雞皮疙瘩直起,佟大為袁姍姍這些人也是聽得一愣一愣的,受益匪淺,我只能說用演員來定義明叔,還是太局限了。

給個明確答案吧:如何評價?青年團初心是好的,但是語境不對,角度欠妥,明叔並非批判,只是站在更多文化傳承的角度,對節目內容、表演技藝、表演者做出評價,指出青年團的「妄論」。這個標題為這個節目賺取了更多眼球,也引發了大家對傳統文化創新和傳承、舞台表演主角和配角之間關係的思考,這個裝逼,我給90分。

彩蛋:讓明叔直接坐不住了的青年團成員,正是《奇葩說》里「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陳銘老師,對面還坐著「名媛校草」的劉思達,其實我挺想看明叔去奇葩說的,這種有觀點有見解說話又氣勢非凡的角兒,上奇葩說,會是什麼感覺呢?誰能把我這個想法帶給馬東老師?


那個視頻剛看到。。。又看了看一些答案,覺得絕大多數人說的很對,但個別人的觀點實在不敢苟同。

利益相關:支持陳道明的觀點

有人說陳道明對那幾個傻叉進行了言論壓制,沒錯,就是壓制,垃圾言論不被壓制只能產生更多的垃圾言論,只會導致更多的人為了搏出位而強行垃圾,那幾個評委就是這種貨色,不知是節目組安排,還是他們有意秀智商,目的就是刺激下面陳道明等老藝術家們,很明顯,他們目的達到了,奇葩的是一些答案還在給這些貨強行洗地,呵呵,怕是一些裝傻的真引出幾個真傻的。

傳統文化當然不是一成不變的,當然要變,但輪不到外行人說些莫名其妙的話。一些人舉例郭德綱,說郭德綱對相聲改變而通達,可你知道郭德綱對49後曲藝改革的怨念有多深么?當年曲藝改革,外行指揮內行,傳統相聲1000來段,經過60年不懈努力還剩300來段;現代戲強行上馬,評劇《列寧在1918》不就是對這種情況的諷刺么?

老先生對那幾個年青評委說「你們知道社火么?你們看過幾次社火?」那幾人一臉茫然。——剛剛批判節目時都說的有鼻子有眼的,各種理論滿天飛,什麼「個人讓位集體」啥的都整出來了,一問社火,大眼瞪小眼,感情你丫的啥也不知道啊?那你特么的說個鎚子?典型的外行指揮內行,外行評判內行。

可丫們就一個好,很熟悉西方那一套,批判傳統比誰嘴炮得都快,口號比誰喊的都響,「我們要改變」,「傳統文化不能是一團死水」,廢話!還用說?!道理我都懂,具體方法呢?沒有!沒時間去了解傳統,於是不喜歡,看著彆扭,想改變,又拿不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就學會耍嘴皮子了是吧?——一看那幾位的簡歷,擦,還真都是耍嘴皮子的!凸(艹皿艹 )


在我自己看來,青年評論家們的評論真的有些傷害那些表演的孩子們了,我的原則上是講,不能否定任何人的努力。其努力結果並不是我所能決定的。我只會為他們的付出鼓掌。

而且,講真,文化這個東西,尤其是樂器舞蹈什麼的,現在真的不能錢來衡量。文化需要市場,市場推動文化。

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真的不希望我們這些文化中並非糟粕的東西會因為市場而衰落凋零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在通訊技術那麼不發達的古代,那麼多古詩詞等文化背大家流傳下來,希望擁有現代科技的我們,會將文化保留下來,你不欣賞,並不代表別人不欣賞。

謝謝!


人機物法環,陳道明完美的向年輕評委展示了:如何當好一個話霸。


#陳道明發飆了!#

一看到這種標題,雖然知道是媒體的慣用伎倆,但我們還是會本能地點開瞅瞅。畢竟,這種標題雖簡單粗暴,但確實很有效呢。

看完之後我又看了完整版以及《傳承者》的另一期。

事實上沉穩的「皇上」陳道明並不是發飆,只是講述了一下自己早年的經歷,並結合那個節目和青年團的觀點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不過他的一番話確實讓人有一些觸動——讓我們再一次想到這個舞台上不僅有主角,還有更多默默無聞的角色。


「我是一個演員」——這是每一個舞台人的心聲。

一、我們不要英雄

想起我個人非常贊同的一個觀點「我們不要英雄」。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優」:如果資源已經被充分利用,要想再改善我就必須損害你或別的什麼人,要想再改善你就必須損害另外某個人,一句話,要想再改善任何人都必須損害別的人了,這時候就說一個經濟已經實現了帕累托效率。(搜狗百科)

一個英雄的出現就類似於一個因子衝擊了一個處於「帕累托最優」狀態的體系。

英雄,代表著他可以完成很多人才能做甚至很難做的事情,從而註定受到更多的關注,得到更多的資源。但與此同時卻相應地扼殺了更多平凡人的機會。

(暫不討論扼殺「英雄」的發展對其自身是否公平以及「英雄」的利弊作用的問題)

而單就群體性的藝術而言,我們往往不需要英雄。

群體性藝術中合作的重要性顯然是大於個性展示的,能達到整齊劃一的表演更是難上加難。並且需要澄清的是,群體藝術並不是讓觀眾雲里霧裡地單純感受氣勢。群體性藝術也有焦點(如最先上板凳的那個女生),但其作用更多是服務於接下來壯觀磅礴的群體表演,相當於一個引子,一個觀賞切入點的作用。

這裡需要多說一句的是,陳道明在青年團撕逼的時間,由於實在聽不下去了,橫插一杠子,因為話語權不對等,其行為本身就否定後了邊青年團存在的意義。因為後邊青年團就是以現代社會年輕人的角度從節目創新、市場需求等方面對於某個節目的前途展開「辯論」,儘管他們可能存在不懂硬評的嫌疑,但面對一個受眾並沒有那麼廣泛的藝術形式,其本身就需要更多的聲音去探索,去討論。因此我雖然有時候會像陳道明一樣,受不了他們在後邊的嘰嘰喳喳,但至少會誓死捍衛他們說話的權利。(畢竟是節目需要,在此心疼一下「被辯論」的青年團)

我們也不難發現,陳道明和陳紀言(「你們看過社火嗎!?」的老頭)的出現就像一個「英雄」因素沖入了一個「帕累托最優」體系,陳道明「發飆」使得幾乎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的關注他,作為一個節目,他影響了其他人的曝光率,抹殺了其他人的發言權,因此我說「我們不要英雄」。

二、不是所有問題都能被辯論

很多時候,很多是非,經常被人們用道德、用感情去綁架。這也是為什麼在越來越多的真人秀節目上,我們討厭選手講故事,討厭打感情牌。不是說故事與感情本身的真假,而是作為習慣於「重感情,輕邏輯」思維方式的中國人,需要一種更理性的態度來看待問題。

尤其是這種關乎中國文化的嚴肅節目。

幾個做了簡單功課的外行在看了一兩眼某個形式的節目後就開始假模假式地辯論,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作為一個打過幾場辯論的人,承認辯論確實是一種很好的節目形式。但辯題的選擇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並不是所有的東西拿來就可以辯一辯,更別說是一群外行當著辛辛苦苦守著這門手藝的傳承人評頭品足了。

你要模仿《奇葩說》但至少要明白:《奇葩說》的精彩不僅在於選手的辯論,而且在於選題的甄選。

三、關於創新

那個導師王紀言說」節目創新是要採風的。」上次我聽到「採風」這個詞我記得是在高中音樂課本上。

確實我們現在很少聽到某藝人為了創作而去「採風」了。

很顯然創新並沒有那麼簡單。

「閉門造車」很難「出門合轍」。

而且創新不是瞎搞,是要在生活工作中慢慢積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要在這種藝術形式中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要摸透這門藝術,才能做到更上層樓。

而且這世界上確實有那麼一些人,從小耳濡目染,心懷赤子之心,甘願為某一藝術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可以讓更多的「龔琳娜」通過自己適當的包裝形式真正達到藝術的與時俱進,從而完成創新。

一個藝術形式的創新往往是是很難很慢並且要推而廣之是要走很長的路的。

而陳道明說的一番話確實打動了所有人。

節目組的本意是把這些東西拿到大的舞台上為人們所熟悉。這是好的。

但我們也要明白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的道理。

『人說出的話是有刃口的,稍有不慎就會在有意無意之間割傷他人。』

如果我是台上的選手,被如此外行卻激烈的評論是很傷心的。

而且這不是選秀節目,不是在否定我個人的能力高低,你們叫《傳承者》,被你們否定是從根本上否定了我和我們這圈子裡幾代人的血汗與付出,是否定了這種藝術形式的根!

個人對於陳道明的了解僅限於康熙等各種皇帝和《無間道3》里的沈澄,看完了《傳承者》後又搜到了芒果衛視《一年級》陳道明老師對於學生們表演的指導。才發現陳道明老師確實是屬於「演員and
more」型藝人。

路人轉粉。

以前一個教寫作的老師說過「真正好的東西不是靠那些華麗的辭藻堆砌出來的,平中見奇才是高手」

而此番見到陳道明老師說話,確是真正的見識到了高手。

在此貼幾張這兩個節目中陳道明老師說的話。

《傳承者》:

《一年級》:

PS:《傳承者》介紹每種藝術時的中國風解說形式還是值得點贊的。

四、文化之於國家

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歷了多少次朝代更迭與外來入侵,卻始終薪火相傳,從未消亡。

歷史上我們常這樣說「誰侵略了我們,誰就變成了我們。」(暫不討論關於恥感文化的問題)

只要文化有一口氣在,我們就不會亡國滅種。

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幾百年幾千年生活和智慧的結晶。

無論經歷多少風雨,只要有本民族文化在,就像種下一顆種子一般,這個民族的一切都會慢慢生長回來。

昔顧炎武有亡國與亡天下之辨:「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日知錄》第十三《正始》。)

可見沒有文化,沒有倫理,沒有法治的天下,就是一個「亡」了的天下。我們老說中國一味西化,卻失去了自己的東西,西方文化滲透的言論更是甚囂塵上。

我們要找回自己的「根」!這也是為什麼毛澤東同志說「文化思想陣地我們不去佔領敵人就會佔領 」,為什麼「三個代表」要「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原因。

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前提是有一個文化與倫理的根基來支撐啊。

但現在雖然經濟飛速發展,生活逐漸富裕,但人們的內心卻越來越空虛,以至於食品藥品問題不斷,股市房價還來搗亂;拜金風氣到處盛行,享樂奢靡屢禁不斷;基尼係數全球最高,快播審理小事大幹。

我們說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但以前我們有啊!有儒、釋、道三教呢。你可以說我們的信仰是功利的,但最起碼儒家文化對於中國人的影響可是真真切切的,因為相對而言我們對於宗祖的崇敬與信仰是純粹的。

我們既有文化,也有信仰。

我們知道日本的雪女、貓鼬,知道《百鬼夜行》,我們知道北歐的神話,希臘的故事。卻不知道中國的《山海經》《搜神記》《閱微草堂筆記》等典籍里那更為廣闊的天地。

中華文化真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但我們只從政治課本上見到了這些形容詞,卻並沒有體會到,甚至我們都沒有見過真正的中國文化!

她需要的是我們共同地努力,適當地包裝,不斷地傳承,適時地創新。

而傳承與創新的一個重要載體就是這些手藝人。

我們要做的不僅是為了把節目甄選一下送去聯合國,更重要的是硬抓精神文明建設。

找到中國的過去,以更好地走向中國的未來。

最後以一幅《太陽照常升起》表達一下我的希冀。


其實陳老師的用意,首先是給台上演員一個台階下;其次,是旁敲側擊的訓斥幾個傲氣的小評委。涉及到傳統文化、中國民俗的講話內容本身,看起來倒是次要的。

生活中的人情世故,誰都懂。身邊的親友同事,哪怕他講話沒水平,做事不靠譜,作為朋友的你,都不應該直接了當的表露不屑,這表現了你對他人起碼的尊重。顧及他人感受,是人際交往中一個很基本的準則。

很顯然台上的幾位評委忘了這一點。20幾個孩子都是從小縣城、小鄉村出來的,靠著社鼓舞蹈,通過多年的團結和努力,一步步走上北京這個大舞台,每一步都很不容易,這其中的艱辛相信誰都能感同身受。小評委無視台上的孩子和老師,搞不清自己的位置,忘乎所以的把這個節目看成了自己出風頭的舞台,還要給演員挑刺、給節目找毛病,就為自己能在鏡頭前多露臉。

陳老師和老評委當然看不慣他們。

總結起來,幾個小評委好出風頭,不懂尊重、不顧及他人感受,想從社會歷史的高度高談闊論但又沒那個能力,總得有人訓斥一頓才好。陳老師做的很棒,沒有他來打斷評委們的爭論,再亂講下去,很擔心會有孩子在舞台上直接哭出來。


我部分不認可陳道明的意見:那些人也沒幾個有知識的。

一開口動不動就談創新談個性,說得好像文化創新就跟起床拉宿便一樣簡單似的。

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而大部分人都以科技創新的要求來對待文化創新,也是醉了。

一個人,在自己的領域裡如果不是走到最頂級的高度,做出新的東西來,恐怕無法稱之為創新,只能是瞎搞。不信你看看現在做「創新」京劇的那幫人……

不是有改變就叫創新,好嗎?因為瞎搞也是一種改變。

至於陳銘說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已經講了上千年講太多了。這句話本身沒有太大問題(其實也沒有上千年,我黨才是這話的推廣者,不要在意這些細節),但是即使如此,也僅限於在政治這個概念里。放到文化里,放到藝術里,恐怕未必合適。藝術家在作品面前,是不是要隱去自我,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至於個性的問題,借用王世襄先生說起的學書法的話吧,要做一個書法家,首先要能夠臨摹歷朝歷代重要的書法家的重要作品,甚至以假亂真,然後加一點自己的創造。

呶,這就是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關係,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只能如此。

陳道明有一句話非常精確:不是打鼓的孩子沒個性,沒有個人風采,而是那些看的人根本沒有仔細去觀察每一個人的臉,沒有去觀察臉上的表情,沒有透過表情去理解孩子的內心情感。

就好像我們沒有人會在意83版射鵰里的龍套星爺,直到他出名了。但這不意味著,星爺在那部戲裡沒有價值,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他的價值而已。

我的想法,創新可以談的,個性也很有必要,市場和商業開發談一談也沒什麼。但僅限於內行高手之間談。就這樣……

另外,有很多藝術,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賺錢,只是人民群眾的一種慶祝罷了,也許至今也沒有發展成一個專業的職業……對於這種東西,你幹嘛一定要去談商業價值呢?我也是不懂。。。


這麼多年輕人在配合陳老師玩斑衣戲彩!年輕人為了賺錢這麼糟賤自己,我很難受,很心疼!建黨偉業就是年輕人奪權,中年人奪老年人的權,青年人奪中年人的權,怎麼到現在,你們開始二十四孝啦????


這一切,都是電視節目的一部分。


我看的是青年們根本就沒有反駁或者解釋的機會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視頻,忍不住,想說兩句。

陳道明老師表達了一個很簡單的價值,那就是,台上的那群人,很值得我們去尊敬。

其實這個世界上認真在做事的人,只要他的事不傷害別人,都值得我們去尊敬。

但台上的那群人,更值得。

因為我們平常人做事,為名,為錢,為利,為自己的愛好。

就像陳道明老師做演員,一是他熱愛,二是能養活自己。

就像我打辯論,辯論不能養活我,但能讓我爽。

而台上的那些「年輕人」,打鼓能養活他們?可能會,但一定收入微薄。他們喜歡這一行,可能有人喜歡,但不多。所以他們其中很多人在這件文化傳承的大事中,掙扎著,付出著,消磨著自己的青春。而無形之中,也許他們自己都沒意識到,自己背起了文化傳承的責任。

所以,看到沒有,文化的傳承,其實是一件很殘忍的事!

所以他們比我們這種普通人更高尚,更值得被尊敬。因為他們的付出與努力更多不是在為自己,更多的是在茫然中傳承那個鼓文化。

所以,陳道明老師能理解他們的付出與努力,也理解他們身上背負的責任,忍不住,為他們了說兩句。

但是,我們雖然能理解他們的付出與責任,我們卻理解不了他們付出的得到的成果!

有句話講得好,隔行如隔山,對於我們不了解的行業我們能做的,似乎只能是看看熱鬧。

就像陳道明老師可能費盡心思表演的一個眼神和動作,對我這些外行來講,卻很難體會其中的妙趣。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這個世界很多的美,真的是得我們有一定的能力與知識才能感受的到的。

所以,台上那些人費盡心思,用儘力氣做出一套動作,在我們這些看熱鬧人的眼裡,也許只是一聲鼓響,一個無聊的動作。而真正能欣賞他們的人,似乎也只是他們那個一身黑衣的老師。

所以,陳道明老師看不慣,忍不住,發了個飆。

悲哀的是,這個文化想要傳承還得靠我們這些看熱鬧的人,而這個熱鬧也在被其他的更有意思的熱鬧排擠,以至於,排擠到它需要被傳承的地步。

有句話,我忘了是誰說的,很有意思。「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不會停下來多看任何人一眼。」

在我看來,他們所傳承的文化,就像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的老人,旁邊是心電圖,身上插滿了管子。而那些傳承者就像那位老人的兒女,掙扎著,準備掏空自己的一切,給他續命。

沒錯,哪有什麼傳承,都是在續命。這就是現實的殘酷,這就是台上那些「年輕人」正在經歷的殘忍。

這是一個殘忍的選擇,如果你選台上那群「年輕人」,那就一定會對「傳承文化」殘忍。如果你選「傳承文化」,就一定會對台上那群「年輕人」殘忍。

但很妙的是,在台上那種場合,你選擇不對那群「年輕人」殘忍,他們反而會恨你。因為你拔了管子。

所以,陳道明老師畢竟是陳道明老師,能理解他們的苦,替他們訴苦。

所以,陳道明老師似乎也只是陳道明老師,最後還是抗不住,給了他們希望。

是啊,給希望其實才是對他們的殘忍!

但不給希望,他們又會恨你!


只看了個片段,陳道明老師沒發飆,只是就事論事,先不分析他說話的內容,僅從說話的語氣和神態來看,真是霸氣側漏,氣場十足。那些個小年輕估計也是被鎮住了,年輕人,畢竟還要學習一個的。


給那些盲目追求個性的青年,以及電視機前的我們上了一課: 不懂不要裝懂,不懂就不要急忙否定,對不懂的東西要有謙卑之心。


說實話,就「知識」和「傳統文化常識」這兩點上來說,陳道明並不比青年團高。

後來看了一些青年團的微博,發現有青年團成員是知道這個節目,並且了解這個節目里孩子們的訓練過程的……但是,有誰去找過看過反省過呢?

利益相關:我微博n久之前對此事發表了異見,幾個月了還在被追著罵,後來設置了關注才能評論,依舊擋不住大家的熱情啊!(所以我就是以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由此我知道:①有人用陳道明為關鍵詞檢索異見進行攻擊;②發言人並非微博重度使用者,因為自己發表的微博數量和粉絲關注者都非常少;③為了發表他們的攻擊不惜花費時間精力


很明顯 官方帶得一手好節奏


自己沒保護好,讓年輕人怎麼看得到


陳道明說得對。


看了視頻,覺得陳道明所謂的發飆(PS:你們都只關心陳老師發沒發飆,而不關心傳統藝術保護嗎?)完全是沒有必要,也沒有理解青年評論團在說法。

首先,《傳承者》這檔節目的目的就是為了能讓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展示的舞台,通過舞台被更多人熟悉和認識,從而進一步挖掘其商業價值,讓老傳統的從業者有能夠獲得「價值」的機會,而不是一味的保留自己的傳統,悶聲繁衍,最終因為缺乏商業價值,年輕人不願意延續,老人無法傳授而失傳。

其實青年評論團的觀點無非是想讓鼓文化發揮更大的商業價值,無論是希望能與時俱進的創新也好,還是能包裝出個「個人英雄」也好,都是其他傳統藝術走向商業化的標誌。二人轉走上大舞台,摒棄了低俗的內容,同時塑造了一堆全國人民家喻戶曉的個人英雄明星。相聲乏善可陳但在郭德綱之後湧現出了許多高水平的青年藝術團體,小香玉《說唱臉譜》並沒有得到常香玉的肯定,把京劇和流行音樂結合,朗朗上口,連小孩子都能唱的出來,分得出紅臉、白臉、黑臉都是什麼樣的角色,並且憑藉個人知名度屢上各類晚會、演出擴大傳唱度。其實這都是對傳統藝術的創新和利用「個人英雄」主義去推廣一項傳統文化。

反觀陳道明的觀點,7年演龍套其實並不能說明有多成功,我相信還有更多演員演了不止7年的龍套,依然在龍套角色中默默無聞。陳道明是幸運的,99分的努力加上了1分的好運得到了滿分的成功,但是沒有這1分的運氣存在,99分的努力都不會有人看到。同樣,如果表演鼓的孩子們,因為這項傳統藝術沒有開發出商業價值,依然默默在各地表演無人知曉,很難設想有多少孩子的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繼續傳承這項藝術,微薄的收入、微薄的影響力、微薄的成就感,到時候孩子們一個一個離開團隊,轉行去做其他事業,素質條件好的唱歌跳舞,條件不好的上學升學,最終這項藝術還是會慢慢被人們淡忘。陳道明讓老藝術家堅持的,反而是一條自取滅亡的道路。

因此我想說,傳統藝術的確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但並不是瑰寶都會得到現代人的認可,如果瑰寶的價值可以不通過市場的手段就讓大家認可,那麼我們現在也不用評選各種文化遺產去加以保護了。譚維維一首歌就讓老腔火遍全國,不也是創新+個人英雄的結果么?


有了iPhone用諾基亞的就少了 更別提原來的call機 任何事物都是這樣的 文化也是 順其自然就好 何必死抱著不放呢

ps:其實很多傳統文化挺靈活也有生命力的 但是總愛來些正能量主旋律啥的 硬生生給毀了 比如說相聲


推薦閱讀:

泛娛樂產業是否有可能與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相結合?
目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浪潮能給中國建築設計帶來哪些改變?
儒家的內涵中怎麼沒有斬妖除魔這樣的故事?
為什麼諸如香道、花道等源於中國的傳統藝術在中國衰落了卻在日本十分發達?
弟子規何以代替論語成為了國學?

TAG:藝術 | 傳統文化 | 電視節目 | 陳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