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搜索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博學」對於個人事業發展來說是不是一種雞肋?


謝邀。

題主的問題聚焦於:究竟知識應該裝在我們腦袋裡,還是在需要的時候隨時去百度

根據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來說,博學仍然非常有意義,而且短期看不到其被網路與計算終端替代的可能。

1 我們為什麼博學

我們腦袋裡思考過的問題中,幾乎有90%可以從生物進化學的角度來解答,所以大叔還是從生物進化學講起。

320萬年前,當我們的祖先露西(Lucy)作為一隻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風餐露宿在衣索比亞稀樹草原上時,他們還朝夕不得飽腹,時刻面臨野獸襲擊的危險,還有同類其他部落的攻擊與掠奪,生存狀況堪憂,並沒有機會去博學。

隨著人類的進化,我們的食物逐漸加充沛、豐富,生活條件大幅提升,可以把自己從每天為尋找食物而拚命勞作的狀態中解放出來,人類逐漸地有了更多時間和空間來觀察、思考和認識這個地球。

博學的人們獲得了對自然的認知,幫助我們躲避災難,製造工具提升勞動生產力,幫助我們更好地存活。在進化過程中那些善於了解各種動植物、自然現象的博學的人,比那些懶于思考的人獲得了更多的生存和發展機會,在社會關係中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而正是博學奠定的知識基礎,使得創新獲得憑藉,成為人類進步的驅動力,使人成為人,並幫助人類實現歷次工業革命,實現社會生活的現代化。

2 博學能帶來什麼?

在人類的進化中,人們可支配的時間逐漸增多,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用業餘時間去學習,獲得博學。

由於基因的遺傳,及後天的社會學習,使得總會有一部分人仍舊保持較高的認知需求,非常好學,獲得廣博和深入的知識。另外一些人則不然,誠然,我們的社會分工機制與福利水平保障我們不用非要具備創造力,也照樣能養活自己。

在心理學界,被廣泛接受的人格理論大五人格(Big-five Model)中,有一個維度叫開放性(Openness),高度經驗開放性意味著充滿好奇心、靈活性、想像力、獨立性、複雜性和對變化的開放性,是與創造力正相關的。也就是說,對知識有著廣泛興趣的人,傾向於擁有比常人更高的創造力。

因為創造不是憑空的,很多時候需要諸如類比等創新思維的過程。比如如果我們不去研究研究蜻蜓,創造了竹蜻蜓,在15世紀傳入歐洲,這個世界上的直升機誕生時間可能還要晚上很多。

在一個永遠都不嫌創新多的行星上,我覺得,博學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精神和物質財富。

3 為什麼博學不可替代

按照目前的科學技術來說,電腦還無法模擬人類的思考模式,而我們對大腦的研究,甚至比我們對宇宙的了解還要少很多,當我們帥氣的馬特·達蒙已經成為火星殖民者的時候,我們人類甚至無法複製出大腦里的一小段記憶。

小小一個頭顱里,有太多我們未知未涉的秘密。

如果你的大腦作為一個CPU,可以隨時插入一個存儲人類已知知識的優盤,或時刻保持5G網路在線有百度谷歌必應響應你的問題,你就可以實現信息調用了嗎?

不,你只少還需要一個目錄,就是將來在解決問題和創新過程中,所需要某個方面的知識。

而問題的關鍵是,其實我們並不知道之前學到的哪些東西能夠在解決那些問題的時候給我們靈感和創意。

當然我們可以把所有的知識都做成索引目錄,大腦只要記住這個目錄就可以隨時調用網路上的信息這不就行了嗎?

但如果我們掌握了一個全面的目錄,比如說四庫全書目錄摘要,拿去看吧,我覺得恐怕還沒看完的時候,你就已經成為一個博學的人了。

參考文獻:

  1. George, JM; Zhou, J. (2001). When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conscientiousness are related to creative behavior: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06, 86(3).

  2. Cacioppo, J. T., Petty, R. E., Feinstein, J. A., Jarvis, B. G. (1996). Disposition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motivation: The life and times of individuals varying in need forcogni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9, 2, 197–253.

「完」

知乎 Live 專題 : 跳槽求職必修課「面試加分指南」- 小紅拖拉機主講

附送我的一些精選回答(部分已在日報上和大家見過面了)

「面試篇」

如何製作高水平簡歷?

有哪些應屆生需要留心的面試技巧?

面試官問你的缺點是什麼,應該如何回答?

「職場篇」

進入職場1~2年的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是一種好的選擇嗎?

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20 歲做什麼,可以在 5 年後受益匪淺?

怎樣才能告別充滿「重複任務」的工作,進入職業發展的新階段?

「心理篇」

休假或跳槽有助於解決工作的倦怠感嗎?

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症?

為什麼制定的計劃總是實現不了?

初入職場的新人,什麼行為或者話會讓老員工反感?

「跳槽篇」

離職前一定要找好下家嗎?公司招聘時一般如何看待裸辭和騎驢找馬?

在考慮是否要「跳槽」前,至少應該考慮清楚哪些問題?

怎樣的跳槽頻次在 HR 眼中是合理的?如果跳槽次數太多,如何合理化?

跳槽面試時,是否應該如實澄清上一家的離職原因?

「HR篇」

人力資源管理,適合初學者的書籍有哪些呢?

HR 做到什麼程度叫專業?發展之路有哪些?

HR在公司中沒有地位和價值?轉行做HR難嗎?

怎麼通過面試辨別一個人的責任心?

搞搞笑,漲姿勢,來我的專欄:HR小白進化論

.


(1)

私以為這裡面有個邏輯關係。

你去百度谷歌,你知道了你想知道的,但是你並不知道什麼是你不知道的。

而當你是個博學的人時,你就知道什麼是你不知道的東西。

另外這個世界是如此遼闊,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比我們知道的東西要多得多。

你去百度谷歌得到的訊息,是碎片化的,是斷裂的,只能稱之為訊息。

而你的博學帶給你的是知識,是見解,是眼界,是境界。

以及當你把這一套知識內化以後,所形成的系統性的,我們稱之為——智慧。

(2)

是一張圖很多人都愛用的鎮樓圖:

(3)

這段文字來自於王朔侃阿城,姑且可以給大家形象的展示一下,博學的人,他的生活,他的精氣神,他給予自己生命的精彩,他贈與朋友的快樂。

而這一切是搜索引擎無法給予的

…………阿城,我的天,這可不是一般人,史鐵生拿我和他並列,真是高抬我了。我以為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
養成精的就是阿城。這個人,我是極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那真不是吹的,你說他都會幹什麼吧,木匠,能打全套結婚傢具;
美術,能做電影美工;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在美國自己組裝老爺汽車,到店裡買本書,弄一堆零件,在他們家樓下,一塊塊裝上,自個噴漆,我親眼所見,紅色敞蓬,
阿城坐在裡面端著一煙斗,跟大仙似的。他們家樓下的黑人都來跟他商量想買,就是說他不是裝一輛自己玩,是以此為職業,賣。這是一般人能幹的事嗎?當然這車
有一毛病,不能停坡上,有一次我們去一人家玩,阿城把車停在坡上,一拉手剎,手剎被他拿下來了。我住洛杉璣時,周末經常去阿城那個小圈子的聚會玩,聽他神
侃。各地風土人情,沒他不懂的,什麼左道偏門都知道,有鼻子有眼兒,詼諧得一塌糊塗,那真是把人聽得能笑的摔一邊去,極其增智益壽。我還問過聚會中一人,
他老這麼說有重複么,那人說,她聽了十年了,沒一夜說得重樣兒的。這樣能說善說的人現在北京也很少見到了。十年前,北京各小圈子都有一個主侃人,每到傍
晚,各家飯館都可見一桌桌人圍著一位爺談笑風生,阿城就有那時節的風采。現在,往酒吧里一坐,每桌人都在打「跑得快」,要不就是搖頭狂飲,地道的侃爺絕代
了。我想,要是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最後活下來的那個人準是阿城,沒準還能跟島上的土人說上話,混得倍兒熟。

說到文章,你一提這問題,我腦子裡就有一比:我和陳村是那種油全浮在水面上的,阿城,是那種油全撇開只留下一汪清水的。論聰明,這個不好說誰更聰明;論見
識,阿城顯然在我輩之上。誰像他那樣十年都在世界上跑,而且現在還在跑,這在文章中就顯出來了。我看去年他在《收穫》開的專欄,講常識,句句都是斷根兒的
道理。同時在上面開專欄寫「霜天話語」的余秋雨跟他一比,就顯出力絀,不過是一些世故的話,家常看法,不說也罷。這個人對活著比對寫文章重視,幸虧如此,
給我們留下了活著的空間。………………


有知友說過T字形知識結構,找不到鏈接了。

一橫代表博,一豎代表專。如果有一豎支撐,一橫那是越長越好啊。


當然不是了!

現在交通工具這麼發達普及,那麼行走能力是不是成為雞肋了?


謝邀

專業是1.博學是0

1後加0,多多益善!


博學不是博知,滿腦子冷知識不叫做博學,學,要有傳承,有結構,有反思,有追溯,博學,最重要的聯繫就是知識結構的搭建能力,正是這種能力,在信息爆炸的現在最為稀缺。沒有這種能力的人,需要查的東西無窮多,而有這種能力的人,在需要信息的時候可以直中懇愨,只需要查一點點東西就夠了,這才是博學的真正力量所在。而博學的根基是專精,是對一門學科有豐滿而系統的掌握,複雜的知識結構搭建過一次,再搭建一些相對簡單的就容易很多了。


是雞肋,是雞肋,是雞肋。

交通工具發達了,跑得快就是雞肋,畢竟再快也快不到奧運會、也快不過電摩;

很多工具自動化了,力氣大就是雞肋,畢竟不是哪都能大力出奇蹟的;

PC都快邊緣了,寫字好看就是雞肋,畢竟......

做事情要考慮機會成本,也要考慮邊際效應。

但是,看個人口味,天賦人權,我就好吃雞肋這道菜,你來咬我啊。

而且,至少地,雞肋好過雞毛,好過連雞毛都沒有。

謝邀。


謝邀

互聯網再發達你也不可能一邊和別人聊天一邊上網搜索,現學現賣吧?

博學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優勢,博學的人更容易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

所以這個問題至少在我看來,很沒有討論的價值。


謝邀~~~

有資格回答這種問題。多少真有點小激動呢。。。

在我的知識體系里來說將知識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主體邏輯,第二部分是零碎資源。

例如:FLASH製作和PS製圖,主體邏輯是一樣的,通過多層圖片的疊加和碎塊拼接製造所需視覺效果,當然FLASH是動畫,包含有時間軸屬性,這點和PS是有區別的。至於其他濾鏡、色相、光度、特效這些零件,這兩個軟體其實在原理上並無不同。

只有同時具備主體邏輯和對應的零碎知識並能組成體系的,才叫學問,可以用來探索或應用。

好了,回到題主的問題:你所謂的博學,到底是指主體邏輯多,還是零碎資源多。

有些人的零碎資源儲備量比較大,你跟他談什麼,他都好像知道一點,但是更深入和具體的東西說不出來,更談不上應用,那這種知識其實屬於無效知識,或者說,只能作為談資而已。

有些人主體邏輯多,學東西喜歡淺嘗即止(比如我對於PS軟體的學習),光有主體邏輯和少量的零件,那麼從技能的角度來說,這種主體邏輯也屬於:基本沒有價值。

同時,各主體邏輯之間多少都是有共同點的,同時也相互具有借鑒價值。同理,零件之間也一樣。

我覺得真正的博學是能夠將大部分他知道的邏輯和零件進行有效的組合,從而研究和應用。

而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會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他說話別人聽不懂

就醬。


蟻群有個現象,那些作為偵察兵外出探路找食物的工蟻,其實是蟻群中年紀最大的,或者所最博學的。而剛剛出生的工蟻一般只在蟻巢內部沿著一路老螞蟻留下的信息素做做搬運工和保姆積累閱歷。

人類社會的確社會分工導致了專業分化,但信息爆炸也導致了技術生命周期更加短暫。所以博學沒壞處,有疑問的可以參考《誰動了我的乳酪》。


謝邀。

仔細看了你的問題,我分三點說。

1、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博學,博觀而約取,博大精深,又博又專。

3、個人事業,有領導,有同事,有開會,有總結,有公關,有即時回答。

下次你試試別人提問的時候,你不用再說「我去百度一下」的感覺。


瀉藥,樓上的答案看了很多,沒有特別準確的。

博學的意義主要在於兩點。

首先,互聯網搜索可以在部分條件下代替具體知識,但是無法代替知識架構。通俗的說,遇到問題之後,你沒有相應的學識,根本不知道怎麼搜索互聯網信息; 或者搜索到了知識的原料,但不懂如何加工這些知識

其次,博學,加強了人的理解能力。比如一個懂得世界如何運轉的人的世界觀,跟一個眼界狹隘的人的世界觀是有本質不同的。再比如審美問題,一個懂藝術的人看一副現代派繪畫。得到的審美體驗遠遠高於一個外行人。 這種理解能力是不能用搜索引擎解決的。

所以題主問博學是不是雞肋,答案是否定的。


謝邀。


謝邀。

希望未來不是,至少目前還不是。有很多掌握了搜索技能也get不到的技能,或者掌握了搜索技能也沒想過要去學的技能。


謝邀。

博學,意味著一個人視野的「博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博學對於個人的事業發展(無論這個人的個人事業是什麼),無論如何是有益的。所謂高瞻遠矚,站得高了,看得遠了,才能走得遠,對吧?


謝邀……

不一定

更多的知識技能或許意味著能獲取更多信息

大多數時候信息能影響決策


博學是一個瓶子,放進去更多的元素,經過自我的發酵和時間的沉澱,釀成美酒。

會搜索是一個箱子,需要的時候就搜一搜放進去,不需要時就刪掉,成為一個可裝可攜的移動硬碟。

有人願意在自己喜歡的方面上博覽群書,用有涯的生命,做無涯的追尋。

有人喜歡不佔用自己大腦的內存,追求更有效率,更多元化娛樂化輕鬆化的人生(以上包括而不限於)。

各有所愛,各取所需罷了。


謝邀。個人認為不是雞肋。反而是有幫助的。

博學,你的知識面寬廣,懂得多,知道的多,了解的多,甚至我也可以理解為你經歷得多。

這些知識,經歷都可以不斷地提升你的綜合素質,讓你在與人交往中,更加的健談,更加的容易找到話題,甚至更加的受人歡迎。

但,以上建立在你懂得不斷的提煉你的知識和經歷並加以運用的前提上。


1、你什麼不知道怎麼知道你想知道什麼(方向

2、你怎麼知道你怎麼搜索才能搜索到你想搜索的東西(keyword


謝邀,不過我真的不博學,所以並不知道好不好。

所以我問了別人,他只回答我:吼啊!


推薦閱讀:

喬布斯為什麼會形成「非黑即白」、「不是天才就是蠢蛋」 的人才觀?
目前中國哪個行業可以說彙集了最多的人才和資源?
什麼樣的人能叫人才?
思考很累嗎?
中國有哪些歷史人物被推測是有阿斯伯格的?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阿斯伯格,現代人物也歡迎補充

TAG:閱讀 | 學習 | 思考 | 人力資源HR | 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