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什麼著名的兵器(真實且有實物)?
我去過一個武將的故居(不是文物保護單位)看見他練習臂力的兩個大石(照片暫時沒找到以後補上)和一把刀,感覺很霸氣,聽家人說那武將的肩膀和門一樣寬!
謝邀
此刀為雁翎刀形制,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年代:明通長89厘米、柄長16厘米
這把軍刀上部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8字,是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時鑄造的。
戚繼光(公元1528年-1587年),字元敬,山東登州(今蓬萊)人,17歲承襲登州衛指揮僉事,後調浙江都司參將。嘉靖末年,中國東南沿海倭患嚴重,戚繼光奉命前往抗倭。他與抗倭名將俞大猷等協作,在義烏、金華兩地招募了3000名「民兵」,制訂紀律,進行嚴格的訓練,將這支隊伍訓練成英勇善戰、屢立戰功的精銳部隊,被譽為「戚家軍」,平定浙江、福建倭寇。又轉戰廣東,徹底剷除東南沿海倭患。倭患平息後,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官,直接擔負拱衛京師的重任。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以都督同知總理薊門、昌平、保定三鎮,在鎮十六年,使北方防禦得以充實鞏固,現存山海關以內的北方明長城就是在他的主持下興建而成的。在守衛薊鎮的16年時間裡,他嚴格訓練、嚴密防守,多次挫敗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擾。戚繼光去職後,繼任者依其成法,確保薊門數十年平安無事。 作為一代名將,戚繼光非常重視軍刀的質量,他在《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里提出,鍛造軍刀「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刀平剷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這把軍刀,造型大方,工藝精湛,鋼質堅韌,鋒利無比,顯示出明代冶鐵技術的高超水平。
拋磚引玉:浙江博物館藏戰國越王者旨於睗劍通長52.4厘米,青銅質,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為:戉王戉王;反面為:者旨於睗。
該劍劍刃極薄,較為鋒利,劍鞘齊全,纏緱完整,算是同時代名兵種保存最完好的之一。
沒想到有這麼多人點贊,非常榮幸。
補幾張自己剛拍的圖吧,下午正巧有空,也很久沒去省博了,就順路跑了一趟。
很遺憾沒帶專業設備,手機拍攝的效果並不理想,大家湊活看看吧。
本人並非專業人士,只是個愛好者,評論區里有許多問題我也不能很好地一一答覆,萬望見諒!一起等待大神出現解答吧。
————————以下為原答案————————
先上圖
看到這個問題我突然想到的是福建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李綱鐧,不知是否偏題,僅供討論。福建博物院館藏的「宋靖康李綱鐧」是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鐧實物, 鐧身全長96.5厘米,內棱長74.1厘米,所配鞘長76厘米,總重約3600克。鐧身呈棱狀,漸往鋒收。四刃每刃面寬1.6厘米,刃鋒利光亮,近格處一刃面嵌金篆書「靖康元年李綱制」七字。
鐧格呈四瓣花形,鐧把圓柱形,為花梨木,刻斜旋道紋,鐧把後端有穿孔,首呈爪楞狀。鐧身配有清代圓形紅木套鞘,鞘兩面對嵌銀絲、四瓣花、蝙蝠、古磬、瓔珞紋等,鞘口、尾部包銅邊,上刻牡丹紋。鞘尖有沁,中部包銅佩、璲二道,璲有紐,以供佩帶。
靖康元年(1126年),又稱靖康之恥。大宋王朝面對著金兵首次南下,主戰派的李綱堅決反對宋廷議和割地,力主抗戰,反對遷都,並上書:「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金兵進攻汴京時,李綱任京城四壁守御使,擊退金兵。當天夜裡,金兵攻打宣澤門,李綱奮力抵禦,斬獲百餘人,金兵敗退。之後,金兵又攻打津景陽等門,李綱督戰,斬首敵人數千級。
宋朝的敵人幾乎都是以騎兵起家,西夏、金國皆以騎兵見長。李綱自幼就跟隨父親李夔過著戎馬生活,而鐧屬於短兵器,十分適合與無裝甲和輕裝甲的騎兵搏鬥,特別是用來擊打敵兵所騎的馬匹頭部。可見他是一名富有戰鬥經驗的將領,意志堅定,十分講究戰略。
儘管李綱忠於宋朝廷,以大宋子民的安危為慮,堅定抵抗金國的侵略,但因金國的誘降政策以及主和派的排擠,一再被貶。紹興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日病逝於福州,終年58歲。
謫居福建的李綱將御賜的所有武器、服飾贈予來看望他的韓世忠,獨留此鐧。此鐧一直跟隨著他,但是它並沒有跟著主人一同入葬,而是作為一件傳世品,輾轉至今。
圖片及文字整理自網路,侵刪。
整個一套下來,應該是這樣的:
螳螂(越)捕蟬(吳),
黃雀(楚)在後,彈丸(秦)在手。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_?)
===============→_→===============感謝評論區同學指正:
越王勾踐於公元前473年滅吳國;然後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伐楚,中伏身亡,越國諸公子爭立,越國分裂,直到公元前222年,一系列的越國才被秦國推平。
漢朝初年,還有越國後人建立閩越和東甌兩國。綜上,楚國並沒有滅掉吳越兩國,相反,楚國倒是曾經差點被吳國滅國。
===============→_→===============
另經評論區小夥伴告知,此物件近日已在成都的博物館展覽,有條件且感興趣的話可以去圍觀一下( ??? ? ??? )
===============→_→===============
一次偶然的機會約同學去湖北省博物館,去看一個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展覽,很意外地在楚文化館進門最顯眼的地方,看到【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放在一起,這倆宿命之敵同櫃展出。
旁邊簡介里說,這倆貨很巧合地都是在楚國墓地出土的,而且出土點相距不遠也就幾公里的樣子,應該是楚國發兵滅吳越的將領被楚王封候,然後在下葬時埋下去的陪葬品(?_?)
然而因為太著名了,經常會外借展覽,以至於本地民眾很少能有機會看到,有幾次去看的時候,就只剩下空的展櫃(?_?)
這是二者同櫃展出
以前拍的一時找不到了,先借用網上的圖(?_?)當然啦,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當屬曾侯乙編鐘啦( ??? ? ??? )來,看看,剛出土一周,還熱乎著的2000多年前戰國的大寶劍。
河南文物考古院於2016年12月31日在河南信陽市陽城址18號戰國大墓中剛出土的2000年前戰國大寶劍。從圖片上看,寶劍依然帶著劍鞘,雖然已經過去了2000年劍鞘外觀已經朽黑,但劍從劍鞘里拔出來的那一剎那,帶著寒光。目前,這把寶劍沒有公開展出的計劃,文保專家正在對它進行保護,要保證將來在博物館展出時仍然是寒光閃閃。
寒光閃閃!2000年前戰國大寶劍出土_網易新聞
來個視頻,裡面河南話找自己翻譯,大意就是很牛逼的意思。。。:
河南出土2000年前大寶劍 出鞘視頻驚呆網友 - 偶遇文物 - 騰訊視頻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玉柄鐵劍(又名玉莖銅芯柄鐵劍)
玉柄鐵劍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季墓劍身插在精心製作的牛皮鞘內,劍外有絲織品包裹的痕迹,劍柄是由和田青玉製成,彷彿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竹節分明,玉質細膩,溫潤光滑。劍柄中空,裡面插有銅製的芯,連接劍身和劍柄。由於埋藏久遠,劍身斷為兩截,鞘身也因鏽蝕與劍身粘在一起,無法剝離。
乍一看這件文物不就是一塊爛鐵嗎?形制模糊,對軍事史對兵器史研究有啥實質幫助?何以成為豫博的鎮院之寶呢?
這把劍的重大意義不在於形制,不在於藝術價值,而在於——材質這是一把西周晚期,距今2800多年前的鐵製品。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冶煉鐵(煉滲碳鋼)!它的發現,將中國人工冶鐵的年代提前了近兩個世紀!是中國社會從青銅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的實物見證!被人稱為「中華第一劍」!泱泱中華,由此始盛!
++++++++++++++++++++++++++++++++++++++++++++++++++++++++++++++++++++++++++當然,這把「劍」玉柄長13厘米,但鐵質劍身只有20厘米,按照後世的眼光來看,遠遠算不上是「劍」,頂多是個「匕首」而已。當時出土的時候,考古學家們還不敢稱其為「劍」,當時的意見是叫「玉莖銅芯柄鐵匕首」,但最後提交領導定名的時候,領導覺得匕首不夠霸氣側露,於是改叫「玉柄鐵劍」,延續至今……這也算是一段「軼事」了。這個就好多了。給我時間,我能把中國歷代軍隊配置的武器全給你寫上來。ヽ(??ω??)?
PS:關於很多人問,這刀怎麼和我看的不一樣啊?XXTV上明明是XX樣子的。額,各位看官大大們,在下 上圖片 是先按照文物圖,再上百科中官方明確了得武器樣式圖。他被發現的武器文物就長這樣,你不能怪老祖宗們給你留下的武器和你想的,看到的節目里展示的不一樣吧。
PS2:諸位如果要發表有關武器的評論或想指正錯誤之處。請認真看完再評論!諸位請認真看完再評論!諸位請認真看完再評論!重要的事要說三遍。長兵器:
1.馬槊 馬槊,是槊的主要形態。中國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騎兵武器,是長矛的重型精品版。(我再申明一下,槊有很多種,有馬槊,有步槊,還有狼牙槊,棗陽槊等等,別弄混了,我這裡說的是馬槊。) 槊起源於漢朝,興起與騎兵為主的戰爭朝代,即:魏晉——隋唐。這一時期騎兵是爭霸天下的決定性力量,重裝騎兵對決促進了裝甲與武器的發展,這個環境造就了中國甲騎具裝騎兵的武器與裝甲的發展高峰。馬槊的結構特點1、首先外形與槍矛一致,不過由考古可以看出,槊鋒非常長,遠非槍矛的頭可以比。(所以不是兩長劍配一齊眉棍,你家長矛是雙矛頭的?!!!!!!!)
2、有時會裝備「留情結」防止衝鋒時貫穿敵人無法拔出3、馬槊桿為通常使用柘木,是細柘桿浸泡油晾乾後,用魚泡膠黏合而成4、橫向纏繞麻繩,勒入槊桿,使橫向受力5、再塗生漆,裹以葛布,成為一個整體槊桿由於不少網友提供了很多不科學甚至錯誤的馬槊圖片,故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原圖形制發在此處,蓋棺定論。(我是不想再討論馬槊到底長啥樣了,咱們就以國家博物館的原圖為準ok?出土的實物圖也沒看到配重物件,你和我說要有配重,我承認可能確實會存在需要配重這事,但是咱找不到他的出土文物圖來作證啊,你不能佐證,我就不會放上去。我就堅定的以國家博物館的復原圖為準。)
1、北宋名畫《大駕鹵薄書》 圖中共繪皇室的儀仗隊官兵5481人,其中前導部隊中,以騎馬的金吾將軍手執8枚馬槊,如圖所見,在左一排就是執槊的衛隊。2、下面來一張局部放大圖,宋 《大駕鹵薄書》中清晰可見的標為:矟。騎馬的金吾將軍手執的武器即是:馬槊3、保存完好的馬槊圖:
現代人復原的馬槊:
2戈
戈為長柄,平頭,刃在下邊,可橫 擊,又可用於勾殺。戈分為長、中、短3種。它是青銅武器當之無愧的代表!!!商代已經有了銅戈,直到秦代作戰時仍用戈。一般長戈用於車戰,短戈用於步兵。戈的擊法有勾掛、扎挑等。最早的發現的青銅鑄的戈頭,出土於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截至2007年,距今約3500年。所謂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中的戈便是他了,算得上是中國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了。科普時間到了,戈這種武器,看上去這麼厲害為什麼會漸漸退出歷史舞台呢?
首先戈盛行於中國商朝至戰國時期,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它最常用的的方法是配合戰車進行攻擊(想像一下一個萬乘之國,數百上千的戰車奔涌而來,車兵們手持長戈與敵車插肩而過,戈一橫,敵車上的敵人便被長戈奪取生命,血花四濺的場景。)。而隨著戰車的推出歷史舞台,其使用範圍及戰鬥影響力大大下降。且它的缺點是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而隨著兵器和戰術的發展,戈因此被逐漸淘汰,最後它只能成為儀仗兵器。原因之二是:到了戰國晚期,鐵兵器的使用漸多,鐵戟逐漸取代了青銅戟(至於為什麼我後面續更戟的時候會說。),同時也逐漸淘汰了青銅戈。因此戈這種盛行於青銅時代的兵器,到西漢以後已絕跡。淘汰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戈頭易脫落。之後戈和戟成為儀仗器。*其實短戈(步兵戈)的主要用法是在相對長的距離對敵方騎兵進行橫戈絆馬腿或者勾人(對付車戰也是如此)。一旦到了近戰,戈這個武器還是丟掉,大家還是憑著手中的青銅劍說話吧。3.陌刀
陌刀,中國唐代長柄刀的一種。《唐六典》卷十六即載: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鑽。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 陌刀在唐朝最早出現在李靖攻打突厥,為了對付突厥騎兵,給步兵配置了一種武器。陌刀實物圖:唐陌刀復原圖
你們以為三尖兩刃會是什麼樣子呢?這樣?其實他的復原圖是這樣子的。是不是不仔細看,完全看不出來三尖兩刃的樣子,是不是和心目中的三尖兩刃的感覺差距很大?很抱歉,然而事實就是這樣,有問題,請與夜晚12點後在夢中諮詢老祖宗們。4.朴刀
它是大刀的一種,是一種木柄上安有長而寬的鋼刀的兵器。使用時,兩手握著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樣,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來劈殺敵人。在記錄宋代「說話」技藝和「說話」資料的專書《醉翁談錄》中把「說話」按照內容分為八類: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 撲刀類中收錄了十一個名目,我們可以確知其故事內容的僅有三四個,如《十條龍》、 《陶鐵僧》、《青面獸》等。《青面獸》就是楊志賣朴刀的故事。而《警世通言》中多處寫到強盜與俠盜皆使用朴刀。朴刀到了清末前後開始被廣泛使用。在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中很多人使用朴刀,又名「太平刀」。由此可見,朴刀乃是造反派的必備良器啊。哈哈哈。下圖為宋朴刀下圖為太平刀續更2.1
5.戟 戟,是戈的衍生武器!!!它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戟的出現在我國推動了戰國時期的到來。在十八般武藝中佔有重要地位。戟一般在古戰場上由將領使用,容易分辨便於統帥指揮。四年相邦呂不韋戟2007年出土於兵馬俑坑中,由青銅戈和矛以及木柄組成,全長2.87米,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件保存完整的青銅戟。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戟出現於商代,西周時期出現了整體鑄造的戟。一種是以矛為主,旁生橫刃,柲裝插在矛體的銎部。 戟作為十八般武藝中重要的武器之一,他的形態其實是有很多的,我這裡上圖主要上青銅戟的圖,也就是歷史上最早的戟的形態圖。科普小圖,幾種不同的戟的樣子。
牛逼的用戟高手:呂布 (方天畫戟),甘寧,典韋(《三國演義》中他的武器是兩把鐵短戟)與項羽。 (這名字連起來念挺順口溜的。)早期的戟其實張這樣子的。
(看到這張圖,大家明白了為什麼會出現因為青銅戟被淘汰而導致同時也逐漸淘汰了青銅戈的現象了吧。)短兵器
1.苗刀 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將日本刀與中國的長刀(如儀刀)結合,改進成為威力更強的苗刀,並將中國槍法、刀法與日本刀法結合,創造出了《辛酉刀法》,用來與沿海地區倭寇海盜們作戰,因此又稱「抗倭刀法」。它之所以被稱為苗刀,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在民國時期定名為苗刀。刀法:2.漢刀(環首刀)
漢刀是中國戰刀的始祖型,其刀柄首端毫無例外地製成扁圓的環狀,所以又做「環柄長刀」或「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58到114厘米不等,並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製成扁圓的環狀,環首刀也因此得名。其後的隋刀,隋唐橫刀都是在其基礎上改進過來的。3.漢劍
顧名思義就是興盛於漢代的鋼鐵劍。漢劍在中國刀劍歷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通常一米一以下以單手劍為主流,一米二以上則雙手為主。其本身設計就體現著秦漢時期粗獷大氣的風格,平直的劍身是為正氣,狹長的劍刃是為霸氣。漢劍他在漢朝不僅僅是一種武器更是一種身份與品德的象徵。被認為是君子的佩劍。
答主自己在高中時期就買了一把,真心帥爆了,大家有喜歡的可以考慮入手一把。4.隋刀隋刀以環首直刀為主,部分保持漢至南北朝的形制。寧夏出土隋墓壁畫《執刀武士圖》上的隋環刀與南朝鄧縣墓門壁畫和江蘇金家墓門衛磚上的南朝環首刀都非常相似,其長度約120厘米,環首內有圖案,可能是蕨手,也可以是龍鳳。柄鞘皆髹黑漆並纏有近十處銀色箍環。5.唐刀(唐橫刀)
「唐刀」一詞是我國隋、唐代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一般指唐橫刀。並非特指某種刀。也不是僅指唐朝這一段時期。(這就是官方定義)對於評論中說請我「關於唐刀的定義,還有中國刀劍和日本刀之間的關係,希望答主能查閱更多資料,在此之前,請在文章中註明這是自己的觀點,不要讓這個理論傳播下去」 我在這裡大概解釋一下:現代俗稱「唐刀」,主要為中國大陸地區部分刀劍買賣商家推廣的概念,其狹直刀身,小鐔,長柄(可雙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是日本正倉院藏品,千年前自唐朝進口之「金銀鈿裝唐大刀」。《唐六典》卷一六武庫令丞職掌條記載: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今「唐刀」一詞是我國唐代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並非特指某種刀。尤其要注意的是————今天我們討論的唐刀一般指橫刀或類似日本正倉院內所藏「唐樣大刀」類的直刃系刀具(這點有待考證)。橫刀:兵士所佩之刀,名亦起於隋。橫刀也是直刀,基本無環,為普遍兵士佩刀。即:皇宮士兵、衙役、捕快、守城站崗士兵、巡邏士兵所配之刀。(類似現在警察交警的配槍,警棍),所以在城市中肯定最為常見,因此當時東傳日本的刀也以此橫刀、儀刀為主。橫刀的尺寸通常是60~80厘米左右,一米左右的橫刀唐書中稱為大橫刀,日本稱為(唐)大刀。
而橫刀不是一種獨立的兵器,而是唐代刀的一種式樣,為中國主要是隋唐時代的兵士佩刀。它是作為唐代主要軍隊的制式裝備。多為筆直狹窄的刀身,大多取消了環首。是軍隊主戰刀。
橫刀的基本形狀和「日本刀」很象,但唐朝橫刀的刀身及刀鋒基本上都是直的,不象常見的「日本刀」是帶著弧度的彎曲著的,唐朝橫刀的形狀為直刀形狀。可以說「日本刀」的形狀總體上就是中國的唐朝的「橫刀」樣式的衍生,雖然這對於喜歡標榜「日本刀」攻擊力的日本人來說是種難堪,但是這的確就是真實的歷史。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極為先進的,鍛造出來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兩用,製造橫刀的技術後來被日本學去,成就了日本刀後世的聲名。傳入日本後,由於日本地形造成更多的在深谷密林接戰機會,加之武士階層的需要,逐漸演化出更加利於劈砍的弧度,精湛的冶煉完美結合了韌性和銳度達到單兵武具的巔峰。但中國古代自戰國就告別了貴族戰爭轉而進入全面戰爭形態,能夠大規模裝備的量產化武器變得更加有效。這也是唐刀在中國和日本走向不同命運的根源。 中國的全面戰爭需要量化武器,日本的貴族戰爭需要少量而精緻化的武器,因此需求造就了武器的發展。中國長於弓弩,日本長於刀。(這個觀點不是我的,是百科上給出來的。或者說這是主流歷史學家們給出的觀點。貓澈看官先生,其實我這篇回答的98%的內容源自於各種百科,個人觀點我並沒有寫上去的,因為這樣容易產生分歧,萬一被打臉了就不好收場了。但是看官先生如果你對我的回答有異議的話,能不能先去查一下書或者百度一下也好啊。你這樣說我讓我去多查資料,結果我和你說:我的回答就是來自於資料只是節選了一些方便大家看,現在上詳細的資料來,證明我的內容沒錯。很容易讓兩個人都尷尬的。)
下圖是日本千年前自唐朝進口之「金銀鈿裝唐大刀」。現日本正倉院藏品。
6.雁翎刀與柳葉刀
雁翎刀,冷兵器,刀的一種。因形似雁翎而得名。盛行於明朝時期,無論是官丞還是士兵都會佩戴。明清時期雁翎腰刀的基本型制特點為:刀身較為平直,刀尖為略上翹的圓弧形,刀尖至刀背15~20cm處多開刃,一般稱為反刃(部分明早期的雁翎腰刀無反刃,形式上更近於金戰刀的樣式,有反刃的雁翎刀在明朝中後期定型,而清代的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縱貫整個刀背)。刀身寬為4~5cm,脊厚0.6~0.7cm(最厚處達1cm),刀身斷面為等腰三角形(這種刀身斷面被稱為「平造」),全長多在90cm左右,刃長70~80cm,刀柄長15~20cm,刀全重1~1.5kg。明代雁翎腰刀血槽多為一條,清代雁翎腰刀大部分有血槽數條,而且血槽的形狀多很複雜。傳世的腰刀中雁翎腰刀的數量很多。柳葉刀是在中國使用的中國武術刀其中一種,因刀的形狀類似柳葉,故此得名柳葉刀。常用於騎兵與步兵上,明軍大量裝備此刀。這種武器具有溫和的曲線沿著刀片,令這柳葉刀減少了逆能力(儘管仍然是有相當效果的),同時增加柳葉刀的削力。相對於日本刀,刀片的寬度也十分廣闊。通常以二支刀一同使用,較一般的刀為輕亦較不堅硬 。
雁翎刀與柳葉刀的區別
雁翎刀與柳葉刀同屬於腰刀的一種,刀身根部為直刃三分之二開始向上彎曲的是雁翎刀,刀身根部開始彎曲的是柳葉刀。雁翎刀身弧度小,刀尖窄且略上翹,柳葉弧度大,刀尖部寬。續更2:
7.清刀清刀即清代制式的軍刀。清代的制式軍刀包括:順刀、窩刀、札刀、朴刀、斬馬刀等。7.1順刀順刀為鍵銳營特別裝備的兵器,形如短劍,有些類似蒙古或西藏的解首刀。順刀單刃厚背較窄,不十分長,還是刀,一般用作工具刀,或護身用短刀。鐵質,通常一尺一寸。刃長八寸,闊一寸。梨木柄,長三寸。(《中國古代兵器圖冊》)前鋒右翼順刀7.2清朴刀
清朴刀又稱大刀或砍刀,民間亦常見到。砍刀,又稱長刀、背刀、挎刀。一般約一寸多寬,一尺多長,齊頭,非常鋒利。其鋒利的程度能將直徑一米的圓木剖成木板。中國古代也曾用作作戰的兵器之一,又叫大刀,大砍刀,很多少數民族也使用砍刀,用來砍柴,狩獵等,後有傈僳族 木板房的寬大木板,都是用砍刀劈成的。7.3斬馬刀清斬馬刀似清朴刀而柄長,殺傷力強;這種刀一般尚稱精良,佳者刃身可見細密的摺疊紋路。《亮劍》電視劇里,李雲龍砍小鬼子的就是這玩意。好了該上重點了。
8.牛尾刀「牛尾刀」是中國清代晚期官衙差役配備的制式武器,因刀刃朝上斜放著很像牛尾因此而得名。其實真實歷史中的牛尾刀出現在晚清。
現在它不僅被現在廣大武術愛好者用做習武之用,也幾乎成了所有漫畫和影視作品中古代中國刀的代表性形象了。牛尾刀,刀身寬而薄,且手感較輕,故便於攜帶且舞動毫不費力並且看起來比雁翎刀、順刀更具威懾力。牛尾刀寬薄的刀身使得總體重心後移,劈砍更加方便有力,加之輕薄的刀尖更容易對軟物造成傷口並留下較深的傷痕。但這樣的刀身設計面對硬物、骨骼及甲胄是並不理想。進而總體評價為割肉犀利斷骨無力。不過作為晚清衙役及江湖鏢師而言,他們並沒有什麼面對甲胄的機會,牛尾刀的設計已經是綽綽有餘了。說多了制式兵器,我們現在來談談那些有名的被發現證實了得古代兵器吧。9.兵馬俑秦劍
此劍出土於秦兵馬俑二號坑,出土時被一尊高級軍吏俑壓彎。但是之後,這把被壓彎千年的劍竟然彈直,當場去土銹後,表面光亮如新,劍刃非常鋒利,一劍可劃透12層報紙。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至15微米的含鉻氧化物保護層,表明曾採用鉻鹽氧化處理技術。這些兵器的表面有一層含鉻化合物的氧化層,其含鉻量達到0.78%至2.32%,厚度為10至15微米。用氧化鉻防鏽是一種先進的工藝方法,經過了鉻鹽氧化處理的青銅兵器具有防腐抗銹的良好性能,所以這些兵器雖藏在地下2000餘年仍然無銹,光亮如新。現代鉻化處理技術是德國和美國在20世紀分別獲得發明專利權的,而且防鏽一般只能保持60年左右,而2200年前的秦代人是怎麼掌握鉻鹽氧化處理技術的,至今還是一個謎。10.越王勾踐劍與春秋·菱形暗格紋劍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劍身絲毫不見銹斑,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此劍出土後曾一劍劃破20多層的複印紙,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甚至一度被懷疑是傳說中的神劍「純鈞」。至今為止,此劍是出土的唯一一把越王勾踐劍,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春秋·菱形暗格紋劍
長60.6厘米、寬5厘米。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此劍即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劍之「副劍」,形貌、紋飾與勾踐劍高度相似,1965年12月與越王勾踐劍同墓出土。越王勾踐劍出土時在墓室內棺、墓主人邵固的左手邊,為其心愛至寶;此菱形暗格紋劍,則出土於該墓的邊箱內,為重要陪葬品。此劍原本與越王勾踐劍一同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館,後調歸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收藏。11.越王者旨於睗劍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為:者旨於睗。該器物劍體寬闊,中脊起線,雙刃呈弧形於近鋒處收狹。圓盤形劍首,圓莖上有兩凸箍,箍飾變形獸面紋,莖繞絲質纏緱。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為:者旨於睗。字口間鑲嵌著薄如蟬翼的綠松石,現有部分脫落,脫落處可見紅色粘接材料的痕迹。 越王者旨於睗劍附有完整的劍鞘,系用兩塊薄木片粘合而成,外用絲線纏縛加固,再髹以黑漆。此劍雖歷二千四百多年的歲月,依然不銹不蝕,風采依舊;劍刃極薄,異常犀利,吹毛可斷,且劍鞘齊全,纏緱完整。先寫到這裡吧,如果有喜歡的的請點贊,我會繼續更新的。續更one:
刀劍等進攻型武器說了那麼久,我們來聊聊古代中國的防禦型裝備吧。
防禦型:
1.宋朝步人甲 由於北方產馬地區的喪失,導致宋朝極度缺乏戰馬,宋朝軍隊只能不斷加厚士兵的鎧甲用於對抗擁有大量騎兵的北方敵國。宋朝步人甲為宋代重步兵的主要裝備。宋步人甲以唐步人甲為基礎發展而來,是一種能覆蓋全身的重型鋼鐵扎甲。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一般重量達58宋斤,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型依託壕溝堡壘,和具裝騎兵屢屢擊敗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柘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此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1135年左右宋軍全裝步人甲披甲率資料: 宣撫自來,有兵二萬人,七分披帶,持十日糧,今糧盡而歸 今張浚軍三萬有全裝甲萬副刀槍弓箭皆備 韓世忠軍四萬岳飛軍二萬三千王軍一萬三千雖不如浚之軍亦皆精銳劉光世軍四萬老弱頗眾然選之亦可得其半。從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出,宋朝並非想像中那樣弱(嗯,確實不是弱到渣的地步。),其重裝步兵更是在中國古代首屈一指。想像復原圖:
2.唐 明光鎧
唐朝的甲制共有13種,即唐十三鎧。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在唐朝,前代流行的兩當鎧已經被淘汰,在漢末晉初出現的明光鎧成為唐軍裝備的最主要的鎧甲,名列《唐六典》的甲制之首。明光鎧除了繼承了兩當鎧的優點以外又對鎧甲進行了改進,比如:加了披膊,膝裙和對頭盔也進行了改進,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以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唐 明光鎧 陶偶圖(是不是看上去很土鱉的樣子?其實他之所以看上去土鱉是因為他只是陶偶。接下來我就要開大招了。)
青年報報道上海江峰製作唐明光鎧甲實物 (哈哈哈,沒想到吧,其實它是長這麼帥的。)正面是這樣子的:背面是這樣子的:
哈哈哈,帥吧,這下知道了它為什麼是《唐六典》的甲制之首了吧。3.絹布甲
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恩,沒啥卵用,僅限於裝逼。(?ゝω??))突然想做一個關於日本刀的簡易科普,這應該不算是離題吧,O(∩_∩)O。
番外續更1:
*日本刀 日本刀(にほんとう,Nihontou),這是外國人對日本傳統刀劍的統稱,其全稱為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依據形狀、尺寸可分為太刀、打刀、肋差(肋指)、短刀等,其中日本人所稱呼的刀,特指打刀這一形制的刀類;廣義上的日本刀還包括長卷、剃刀、劍、槍等。自古以來,日本刀作為武器的同時又以其優美造型而著稱,很多名刀被當作藝術珍品收藏。與其他國家的刀類不同,日本刀最大的特點是在外形裝飾之外的刀體本身上展現出設計感和藝術感。在日本,制刀人被稱作「刀工」、「刀匠」或「刀鍛冶」。 最早成型的日本刀的形制,根據現代考古界的說法,是來自於平安時期的刀工天國,其作品為著名的太刀小烏丸。自此之後,經過鎌倉時代、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安土桃山時代、江戸時代的發展,日本刀的形制逐漸成為了今人所見的樣式,其中,刀身長度也在安土桃山時期和江戶時期受到了規定。 日本刀的製作,從平安後期到鎌倉時代,出現了大和傳、備前傳、山城國、相州傳、美濃傳等並稱為「天下五傳」的制刀流派,並且各地名匠輩出。尤其以備前國的長船町為盛。 日本古墳時代中期(200年-771年)已經出現鐵制刀劍,當時的原料以煉鐵為主。譬如崎玉具的稻荷山古墳和島根具的造山古墳都有鐵劍出土。從稻荷山古墳出土的「金錯銘鐵劍」製作於公元471年,是為紀念服侍雄略天皇的功績而作,刀上刻有115個漢字。這個時代的刀劍多已銹蝕。 7-8世紀以後的刀劍保存比較完整,有名的有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劍七星劍,正倉院的金銀鈿庄唐大刀等,有人認為這些刀劍多為中國,朝鮮的舶來品。日本對於中國,古來印象最深乃唐朝,於是「唐人,唐草」等說法不一而足。到後來只要是海外舶來品,都被稱為「唐xx」,但並非專指中國,對於朝鮮舶來品,也稱為「唐」╳╳,首先,正倉院的那把唐大刀(就是關於唐刀時的那張圖,這裡再上一次。),其刀來源於大陸,這是確定的。而唐樣大刀,是指日本依照舶來品風格打造的本土日本刀。相對於日本刀的演變過程,按照時代來分,一共可以分為3個階段、8個時代。第一期:1.刀劍舶來時代。2.歸化人打制時代3.邦人打制時代第二期:1.天國以後(天國是文武天皇697~706年在位時大和之鑄劍名師,類似中國的幹將,從這個時代起,日本古兵器開始正式擺脫中國刀劍的式樣開始自行研發)2.元歷以降建武頃間(元歷為安德皇帝之年號1180~1184年,年號只在1184年用了1年。標準的兒皇帝。後醍醐天皇1318~1338,在位期1334~1337。年號建武。)第三期:1.南北朝以後。2.足利時代3.織田、豐臣時代。第二期是日本古單兵武裝開始蓬勃發展的時期,日本名工良匠層出不窮,冶鍛技術日益完善,而且時逢戰亂,天皇大力提倡制刀,而日本的相關財閥也加入到武器製造業中,使之成為當時的陽光產業。第三期時代其制刀工藝已經完善,鑄造者亦日益增多,制刀匠在人口中的比例已經遠遠超過了東亞諸國,成為這個國家的一種普遍職業。 當然這是一個傳奇人物輩出的時代,傳奇故事也一再的流傳。然而這一切在德川時代就終止了。由於禁海令的頒布,日本開始了漫長的閉關鎖國時代。而且對內的刀具管制,也使得刀具不再那麼普及。劍豪時代就這麼悄然的逝去了。(圖為:日本刀具的演變)其劍身刻有鳥蟲書銘文「戉王鳩淺」和「自乍用鐱」,經學者唐蘭考證意即「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該劍身長不足1米;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劍面鑄有黑色菱形暗紋,護手正面鑲藍色琉璃,背面鑲綠松石花紋。劍首為圓箍形,內有11道同心圓圈。劍身整體經過硫化處理,耐腐蝕性和強韌程度得到極大地提高,說明中國古人在金屬的冶煉和表面處理方面的技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該劍出土時仍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反映了中國古代高超的鑄劍技術,為古代兵器中的奇寶。當考古人員將劍從劍鞘中抽出的一瞬間,伴隨著一道亮眼的寒光,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而一名開採隊員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用16層白紙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紙全部劃破。
就是這麼屌。
你照的這個刀叫樣刀,關公刀,不是砍人用的,是練武和表演用的。
這種刀最輕我見過大約40斤左右的,一隻手可以勉強玩玩。
最重的超過140斤,普通人也就是舉起來擺幾個樣子。
想要和古人一樣舞動如飛,不僅要有力氣,還得會發整力。力量舉選手也得有練習才能走玩。
這個東西是古代考試用,不是真讓你拿著砍人,對手得多笨才能讓你用這麼重的刀砍上?
實戰單手兵器,一般幾公斤重,這樣才能有速度。馬上兵器一個回合就一兩下,可以重一些。一般也不會真的超過20公斤,畢竟有個舞動速度的問題。
實戰兵器各個博物館很多,青銅劍都短,也不重,鐵劍鐵刀和現在的武術刀劍尺寸差不多,但是要厚重一些。
上面有人說三眼火銃的問題,這個東西有實物,你可以理解為一個砸人的無刺狼牙棒
長杆子前面插一個三根鐵管,一根大鐵管的鐵疙瘩。
只能一次裝填,三眼發射。作用是騎兵對砍前來一發齊射。優點是棒子瞄準對方就行,不用開弓射箭,然後切換兵器。
你用馬刀,遠程對射弓箭。然後雙方開始衝鋒,你拿刀對方拿三眼火銃,到了幾十米距離了,對方一輪齊射,這個等於作弊啊!
拼刺刀對沖了,你退子彈了,對方都留最後一顆,一輪齊射……。「古代」要古到神馬時候?在米國,19世紀的東西就可以叫「古董」的說。(所以,以下不算強答,哈哈哈)我的收藏,一桿1890年在奧地利出廠的1888委員會步槍。非常坎坷的身世,跟著德國海軍陸戰隊去過非洲,然後又到了中國,參加過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來被賣給清政府;再後來,被日本人繳獲了,帶回日本;日本投降後,又被一個美軍士兵買走,後來到了美國加州;最後,美國老兵去世後,他的兒子把槍賣了給我。這段歷史,我寫過一篇短篇歷史小說,現在正在改編成劇本的說。短篇小說全文如下:知乎專欄作者:Kenneth Pan鏈接:知乎專欄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老槍》
作者ID:Panzerkom (龍空/微博) / Kenneth Pan (知乎) / 潘澤康 (天涯)
(知乎、微博、龍空、天涯同步首發;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圖一】 「老八」全身照
這是一桿老槍,也是本文的主角。為了方便敘事,我們就叫它「老八」吧。
老八血統純正、系出名門,1890年出生在歐洲的奧地利,到了今天可以說是年高望重。但同時,它經歷坎坷、身世曲折。在它的前半生中,曾經三番五次漂洋過海、走了大半個地球:從德國到非洲,再到中國,之後回到德國,又再次到了中國,然後被劫持到日本,最後落戶美國。它在半個多世紀里見證了八國聯軍、武昌起義、北伐、八年抗戰、日本投降,這一系列中國這片土地經歷過的滄桑和屈辱。而它的後半生,在一個塵封的閣樓里沉睡了半個世紀之後,終於遇到了一個能聽它講故事的人。
老八,跟它眾多出生在歐洲的兄弟們一樣,有個非常響亮的名字:1888式委員會步槍。而它在中國出生的堂兄弟們的大名 -- 「漢陽造」,則更為中國人所知。從出生直到青少年時期接受改裝前,老八都帶著一個跟整根槍管差不多長的全長式槍管套筒,所以,那時候的它以及它的兄弟們,也被中國老百姓親切的稱為「老套筒」。
要說老八的身世,就不得不重溫一下歷史。
十九世紀的歐洲,跟當時世界其他地方一樣,並不太平。普魯士國王威廉和他的「鐵血首相」俾斯麥為了統一德國,先後發動了1866年的普奧戰爭以及其後1870年開始的普法戰爭,並成功的先後擊敗了歐洲大陸的兩強 -- 奧匈帝國以及法蘭西帝國。1871年1月,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正式宣告成立,威廉一世登基成為德皇。德國國勢從此璀璨了將近半個世紀。
而法國,則因為戰敗,被迫把法德邊界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割讓給了德國。也從此埋下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戰敗割地、喪權辱國的法國人,雖然不見得一定讀過中國的春秋戰國史,說不出「卧薪嘗膽」這個成語。但是,道理還是懂的。埋頭苦幹的法國人在1886年,首先定型了全世界第一種採用無煙火藥作為發射葯、內置彈倉供彈、使用全金屬外殼定裝小口徑子彈的栓動步槍
-- 勒貝爾M1886式。這一型步槍也奠立了其後數十年間全世界所有軍隊制式步槍的基本構型。與當時德軍的制式裝備 -- 採用黑火藥、11毫米口徑的德軍毛瑟1871型步槍相比,勒貝爾步槍的8毫米口徑子彈初速更高、彈道更平直,也就是說,比德國同行打得更遠、更准。1887年,勒貝爾步槍開始量產,大批裝備法軍部隊。
但是,十九世紀末猶如旭日初升的德意志帝國的領導者們畢竟不是吳王夫差。法國人沒有閑著,德國人也沒有閑著。德國軍事情報系統得知法國開始列裝新型步槍之後,馬上開始了自己的無煙火藥步槍的研製工作。為此在柏林近郊的斯班道(Spandau)皇家兵工廠成立的機構,被稱為步槍試驗委員會(Gewehr-Prüfungskommission)。委員會一開始寄望於改造德軍原有的、採用黑火藥的制式毛瑟1871/84式步槍,但是效果極不理想。其後,在一系列密鑼緊鼓的設計、試製、實地測試工作後,1888年3月,後世大名鼎鼎的1888式委員會步槍原型誕生了。又經過了一系列的野戰實地測試以及改進之後,1888年11月,步槍正式定型,開始大批量生產。而這一年的6月,也是後來大肆鼓吹「黃禍論」的德皇威廉二世登基的日子。
老八,就在一年多以後的1890年,出生於奧地利的斯太爾-曼利夏兵工廠。
有讀者也許要問了。德國的最新式武器,為什麼是在奧地利生產的,奧匈帝國不是剛剛被德國揍過嗎?
好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幾個方面:
一,奧匈帝國在普奧戰爭中被狠狠揍了一頓後,基本上就服了,算是當了德國的小弟。此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就是在德國陣營。
二,奧地利人也講德語,兩家感情上其實很親近。大家還記得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嗎?他祖籍其實是在奧匈帝國,他本人是在奧地利出生的,三歲才隨家人移居德國。所以,他應該算是奧地利人。
三,88式委員會步槍的彈倉、彈匣有幾個專利屬於曼利夏,也就是此時的斯太爾-曼利夏公司(Steyr Mannlicher),而且德國皇家兵工廠的產量跟不上快速換裝的要求。所以,為了節省專利費以及增加產量,德國政府向斯太爾-曼利夏下了不少訂單。
除了斯太爾-曼利夏,外包訂單還給了路德維希-洛伊(Ludwig Loewe)和黑內爾(Haenel)這兩家私企。而德國自己的國企,包括前文提到過的斯班道(Spandau)、安貝格(Amberg)、但澤(Danzig)和埃爾富特(Erfurt)這幾大皇家兵工廠 ,也都開足了機器,全力生產。
【圖二】 老八身上的「胎記」 -- 機匣上的各個印記(1),機匣下部已經被歲月磨掉甚多的生產廠家及年份:「OE」、「WG」、「STEYR」、「1890」。
【圖三】老八身上的「胎記」
-- 機匣上的各個印記(2),機匣上部為1905年左右在德國改裝成發射尖頭彈後的「S」印記,以及最後在中國戰場上被日軍繳獲後打上的「支」字烙印。
【圖四】 老八的兄弟們的「胎記」。左起:1.
老八的親兄弟,1890年斯太爾生產的委員會步槍,現收藏於美國步槍協會博物館;2. 1890年生產的斯太爾,曾被賣給土耳其(新月印記);3. 1890年斯班道,4. 1890年但澤,後兩支皇家兵工廠的出品均有皇家的皇冠印記。
委員會步槍投入生產的前兩年,各大兵工廠的產量都不高。皇家兵工廠出產的成品必須優先裝備衛戍首都的精銳禁衛軍部隊,以及在阿爾薩斯-洛林與法軍對峙的第15軍和1890年1月組建於洛林的第16軍。而其他的前線部隊,例如即將開赴各個殖民地的海軍陸戰隊,則由私營工廠的產品供應。老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到了德國海軍陸戰隊的手裡。
帝國主義,就意味著擴張、侵略,全世界搶殖民地,德意志帝國也不例外。德國海軍陸戰隊的第一仗,是在1893年派出一支連級部隊加入德國遠征軍,到非洲的喀麥隆。老八此時也跟著到了非洲轉了一圈。
光陰似箭,到了1897年,就輪到當時被列強們視為肥肉的中國了。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11月1日,兩名德國傳教士在中國山東省曹州府巨野縣被沖入教堂的村民打死,是為巨野教案。德國以此為借口出兵山東,佔領了膠州灣當時被稱作膠澳的地方。這片土地後來成為了今天的青島市。擔任這次佔領行動主力的,是四個連的兵力,由德國海軍陸戰隊從其第一營及第二營各抽調出兩個連組成。次年,1898年3月6日,一槍未發的滿清政府與德國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其後,德國施壓把先前已經租借了膠州灣的法國人趕跑,把整個膠州灣據為己有。德國在山東殖民歷史自此開始。以一開始的四個連為基礎,德國海軍在青島組建了海軍陸戰隊第三營(III.
Seebataillon),在此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將近二十年時間裡,這支部隊都駐紮在青島。
老八,就是在此時以侵略者幫凶的身份,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
然而,巨野教案的餘波卻不僅於此,出於對侵略者的義憤,山東的部分清朝官員開始有意暗中支持轄區內的一類群眾團體。他們號稱能畫符、請神附體,能刀槍不入。這些人一開始被稱為「拳會」,「拳民」,乃至「拳匪」,他們的另一個名字則更為後世所知
-- 「義和團」。
兩年的時間很快過去了。到了1900年,義和團的聲勢越來越大,人數與日俱增,活動範圍從山東到了直隸(也就是北京附近),而且公開打出了「扶清滅洋」的旗號。義和團一開始把目標對準了二鬼子、假洋鬼子們,也就是加入了洋教的教民;而後來,目標擴大為洋鬼子和二鬼子們的洋教堂,乃至包括鐵路、電報在內的一切「洋東西」。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廷,在對待義和團的態度上,一直在「剿」與「撫」之間搖擺不定。促使慈禧最後決定利用義和團對抗列強的因素也許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應該是兩點:
一, 出身深宮,對軍事、技術所知不多,並沒有清醒的認識到當時的中國與列強之間,國力和戰鬥力的差距;
二, 因為當時列強使節多次對她軟禁光緒表達不滿而產生的恨意。
無論慈禧當時的內心活動如何,也無論看官您對義和團運動如何下定論,客觀的結果就是:慈禧在左右搖擺很久之後,做出了一個讓當時的中國再次大傷元氣的決定,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跟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幾乎毫無準備的戰爭。
平心而論,廢除治外法權、租界等等由帝國主義列強強加在中國身上的不平等條約帶來的屈辱,這個目標顯然是合理的。但是,摧毀鐵路、電報,抗拒一切工業化的技術,乃至要殺掉境內的所有外國人、外國使節,盲目排外、閉關鎖國,這樣的手段則很有問題。而裝神弄鬼、自欺欺人,幻想跳大神、畫符能對抗子彈、大炮,就更是大錯特錯。
外交是一門藝術。在沒有相應的實力之前,同時挑戰多個對手是一種非常不智的行為。為什麼鄧公當年要說「發展才是硬道理」,要說「韜光養晦」,就是這個道理。
1900年1月,慈禧發布對義和團轉剿為撫的詔令。之後幾個月,義和團的「滅洋」活動規模越來越大。而此時,清廷仍然搖擺不定,行事混亂無比。在給予部分義和團官軍頭銜的時候,清廷的一部分正規軍卻依然在攻打義和團;在確定了要讓義和團「滅洋」之後,卻依然默許列強向戰區增兵。直到5月30日,直隸附近裝備和訓練最強的、由聶士成率領的部隊仍然在奉命保護鐵路,跟一心拆路的義和團交戰。這幾個月間,列強的態度也開始轉趨強硬,並開始向中國沿海增兵,清廷對此視若無睹。更有甚者,在清廷的默許下,5月30日開始,列強向北京東交民巷的使館區增兵共400餘人。6月3日,包括5名軍官和58名海軍陸戰隊在內的德軍援兵到達德國使館。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2000人左右的聯軍由大沽口出發,向北京開進。
形勢日漸緊張,6月17日(農曆五月二十一),列強聯軍攻佔了大沽口。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代表列強前往清朝總理衙門,要求清廷保護使館區,途中被殺。6月21日,慈禧授意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正式宣戰。事態就此一發不可收拾。戰爭開始了!
清軍方面,最能戰的是聶士成的武衛軍。聶率部與聯軍激戰多日,先是在廊坊參加了6月18日阻擊西摩爾部隊的戰鬥,後來又在天津與天津租界內及城外的列強軍隊連日激戰。列強的援兵在大沽口集結、編組之後,依次投入天津方向,到最後共有兩萬多人的兵力。此時的聶部,兵力已經是劣勢,又遭清廷連番下旨指責,而部分義和團更是在聶的背後打黑槍,以致聶本人出於激憤屢次親自上前線。7月9日,聶士成在天津城西八里台中炮戰死。7月14日,天津城被聯軍攻陷,兩萬多的八國聯軍開始向北京進發。這兩萬多人里,有600名德國的海軍陸戰隊和他們的委員會步槍。老八,也在其中。
【圖五】當時德國駐北京使館部分人員合照。德軍士兵裝備的委員會步槍清晰可見。
【圖六】在大沽口集結的德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和他們的委員會步槍
8月14日,八國聯軍大部隊兵臨北京城下。15日,城破,慈禧攜光緒及親貴大臣倉皇出逃。12月,清廷接受列強議和大綱。次年,清廷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賠款達4.5億兩白銀之巨;北京至天津之間的清軍炮台被迫全部拆毀;而列強則有權在北京至山海關一線駐軍。《辛丑條約》在經濟上,讓已經羸弱的中國雪上加霜。而軍事上,允許外國駐軍這一條直接向日本敞開了華北的大門,為30多年後的七七事變埋下了伏筆。
日月如梭,老八在1902到03年期間隨著參加過八國聯軍的那一批德國海軍陸戰隊換防、回到了德國。這時候的老八,已經是個十幾歲的少年,軍齡也超過十年了。而這時候的德國,已經有了更好的步槍 -- 大名鼎鼎、改型一直用到了二戰結束、於1898年定型的毛瑟98式(Gewehr 98)。大概也是這個時期,子彈也有了另一個革命性的發展。在稍早的時候,法國和德國的軍工技術人員分別在研究中發現尖頭子彈(Spitzer
彈)要比圓頭子彈的氣動及彈道性能更好,於是,在實驗成功後的1904年,德國軍隊開始全面換裝尖頭子彈。
【圖七】委員會步槍的圓頭彈與尖頭彈
原來設計用於發射圓頭彈的步槍,必須先進入兵工廠改裝、加深膛線之後才能發射尖頭彈。於是,包括德國海軍陸戰隊在內的很多部隊,在交出了他們手上的委員會步槍之後,就直接拿起了毛瑟98式。而老八,在進廠做了個小手術後,就跟他的眾多兄弟們一起被暫時封存起來
-- 開始放長假了。
花開兩枝,各表一頭。
當老八還在全世界晃蕩,沒有回到德國進廠做手術、然後放長假的時候,在中國的湖北,它的一大批遠房堂兄弟們也第一次發出了嬰兒響亮的啼聲。
晚清時期的中國,辦「洋務」一直是開明派官員們努力趕上列強的方法之一。洋務運動的重心之一,就是創辦兵工企業和技術,意圖讓清廷的軍隊裝備上可以媲美列強軍隊的武器。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是這些清廷開明派官員中的佼佼者,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做了很多大事,其中一件就是推動建立湖北槍炮廠這個中國近代第一批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工廠。湖北槍炮廠,先後幾易其名,曾經叫過湖北兵工廠、湖北兵工鋼藥廠。而最後到了民國時期,叫做漢陽兵工廠。這個工廠,從1890年開始籌辦,到1896年,終於開始生產出了第一支成品的88式委員會步槍。後來,漢陽廠造的步槍被老百姓們統稱為「漢陽造」。
與清末的很多其他洋務企業一樣,漢陽廠一直磕磕碰碰的。因為管理以及技術兩方面的因素,問題一直不斷。火災、爆炸等等生產事故時有發生,產量一直上不去。據記載,1901年,也就是開始生產漢陽造之後的第5年,全年只生產了2500支槍。其後,1904年張之洞的奏章之中,也顯示最高日產量只是50支。這樣的產量,顯然是無法滿足裝備清廷計劃中、在全國各地編練共36鎮(師)新式陸軍的目的。於是,除了國產的漢陽造,當時的清廷仍然大舉向外採購槍械。因為方便統一後勤的緣故,德國的委員會步槍是進口槍支中最受歡迎的。
老八,也是在這個時期從德國封存的倉庫里出來,漂洋過海,第二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不過這次,它的主人從白皮膚、金頭髮藍眼睛德國侵略軍變成了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的中國軍人。
1904年以後,漢陽廠對委員會步槍進行了一些改進,最明顯的是去除了槍管的套筒,以及刺刀座改設在前護箍下方。同時參考了毛瑟98式,改進了照門,將通條改置於護木之中。從此,「老套筒」不再是老套筒了。老八,在第二次踏上中國這片熱土之後,應該也到漢陽廠走了一趟,進行瘦身、去除套筒,才變得更像它現在的形態。
1906年,新軍在河南彰德進行秋季會操,北洋袁世凱和湖北張之洞的新軍同場競技,亮眼的表現讓清廷十分滿意。次年,清廷確定新軍軍制。其時,湖北新軍共有一鎮(師)又一協(旅),全軍合計一萬六千餘人。同年,張之洞奉召回京。兩年後,1909年,張之洞病逝於北京。又過了兩年,1911年,由湖北新軍基層士兵主導的武昌起義爆發。老八,也在這個翻天覆地的時刻,在它的新主人
-- 革命軍士兵手裡,再次發出了怒吼。
【圖八】武昌起義中的革命軍士兵,站立者背著的就是漢陽造/88式。
武昌起義之後,老八的行蹤有點兒撲朔迷離。跟那個時代大部分的中國人一樣,老八基本上可以說是隨波逐流。也許,它跟著湖北新軍第八鎮的士兵們一起變成了湖北地方守備部隊;也許,它跟隨主人加入了後來的北伐軍;又或許,它還參加過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軍閥混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當日本於1937年利用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時候,就像億萬普通的中國人一樣,老八和它的主人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堅定的站在了抗擊侵略者的一方。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日軍開始增兵上海。激戰3個月後,11月13日,蔣介石下令棄守上海。持續推進的日軍在12月8日兵臨南京城下,13日,南京城破。其後的一到兩個月中,日軍在南京對中國平民和戰俘犯下了累累罪行。三十萬無辜的中國人被以各種殘忍的手段殺害,是為南京大屠殺。
攻佔南京後,華東的日軍主力轉而向北攻擊,而在華北的日軍則向南,意圖打通津浦線,使得日本佔領區連為一體。1938年的上半年,從1月到6月,中日兩國軍隊圍繞著徐州這個交通樞紐展開了一系列激戰。3月,日本開始總動員,進入全面戰爭狀態。5月19日,徐州失守;6月6日,日軍佔領開封,徐州會戰宣告結束。
在徐州方向的戰鬥逐漸平息時,日軍再次調整攻擊方向,開始從南京沿長江向武漢進犯。1938年6月11日,日軍攻佔長江邊上的重鎮安慶,武漢會戰開始。在激戰4個月、25萬餘名中國軍人血灑沙場之後,武昌和漢口於10月26日失守;次日,1938年10月27日,漢陽淪陷。至此,武漢三鎮全失。
老八的中國主人,像那個時代的無數仁人志士一樣,倒在了保衛家園的戰場上,倒在了上海到武漢的這一段被鮮血浸透的路上。而老八也落到了日本人的手裡。這時的老八,已經有48歲了。歲月在它的臉上、身上刻下了一道又一道的痕迹,它已經不再年輕,不再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身手矯捷的尖兵。
雖然漢陽兵工廠的大部分人員和機器都隨著蔣介石的政府搬到了重慶,但日本人還是在武漢這個交通便利的地方重新設立了軍械修理廠。老八,也是在這個時候,被日本人在身上烙上了一個恥辱的「支」字烙印,換上了近似日制三八式步槍的上下護木及槍托,然後被劫持到了日本。
當時的日本,在全面動員之後,已經開始走向極端軍國化道路。軍國主義、全面動員,意味著日本社會一切的活動都必須向軍事讓步。在經濟上,就是民生類的輕工業必須完全服務於日本帝國的戰爭機器。而民間,則是尚未成年的平民也必須準備成為日本戰爭機器的一部分。一開始是中學生,後來,就連小學生也必須進行軍事訓練。而老八,以及其它很多被日軍俘獲的步槍,就被當做訓練用槍發放到了日本學生的手裡。
【圖九】1940年,正在進行步槍瞄準訓練的日本女高中生
然而,天道好還。作惡多端的日本帝國在1945年8月終於挨了兩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8月28日,盟軍部隊開始登陸日本,執行佔領任務。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簽署投降書。
如前所述,日本的全面動員導致民生類的物資極度缺乏。當時佔領日本的美軍士兵用很少的一點兒錢或者食物、香煙就能換到日本刀、手槍、步槍這類東西。而老八,也就是這個時候到了一個美國大兵的手裡,後來又跟著這個美國士兵回到了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在陽光明媚、空氣乾燥的加州,老八得以安享晚年。
那個二戰時期的美軍士兵在2013年去世了。他的兒子 -- 一個現在也已白髮蒼蒼的大伯,在整理自己父親的遺物時,發現了在閣樓里躺著的老八。大伯在一個槍械論壇上發了個帖子,希望轉讓老八。一個中國出生、美國長大,但身上毫無疑問的流淌著中國人血液的人,也在冥冥之中的命運安排下,在那天上了那個論壇,看到那個帖子。
於是,在一個冬日的傍晚,老八第一次開始向它的新主人講述它的故事。
天下五劍:
童子切(國寶):
童子切,又名童子切安綱,平安時代中期的伯耆國著名刀匠安綱所作,與另一個名刀「大包平」一起被稱為「日本刀的東西兩橫綱」,橫綱是相撲力士的最高級稱號。傳說清和源氏的源賴光討伐大江山的酒吞童子時,用該刀砍下了童子的頭,從此該刀得名「童子切」。此刀後來先後被足利將軍家、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德川秀忠、津山松平家擁有,最後被文化廳購買,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童子切 刃長79.9厘米 彎曲2.7厘米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鬼丸(御物):
鬼丸,又名鬼丸國綱,鎌倉時代末期的山城國刀匠·栗田口六兄弟中的末弟國綱所作。鬼丸屬於御物,即皇室所擁有,是不能被評為國寶或重要文化財。《太平記》里曾記載,鎌倉幕府五代執權·北條時賴每夜都在夢裡被一小鬼折磨,一日,該刀託夢給時賴,告知時賴用該刀可除鬼,時賴找到了這把刀,突然發現屋內有一器具和夢裡的小鬼很像,便揮刀砍之,從此小鬼再沒出現在夢裡。於是此刀得名「鬼丸」。之後鬼丸成了北條家的重寶,14代執權北條高時自殺後,鬼丸落入新田義貞手裡,不久被足利將軍家所擁有,後經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傳到了德川將軍家手裡,由本阿彌家保管。之後,後水尾天皇的皇太子出生之際,本阿彌家將其獻給了皇室,不久後皇太子去世,皇室以鬼丸不吉利就返還給了本阿彌家。到了明治時代,本阿彌家開始困惑鬼丸究竟是屬於皇室還是德川將軍家,本阿彌家將這問題申報給明治政府,明治14年(1881年),政府以「這是獻給後水尾天皇的東西,通過德川將軍家交給了本阿彌家保管」的理由從本阿彌家收回了鬼丸,從此作為御物一直保存到今天。鬼丸 刃長78.2厘米 彎曲3.2厘米 宮內廳·藏三日月(國寶):
三日月,又名三日月宗近,平安時代的刀匠三條宗近所作。三日月造型優美,被認為是天下五劍中最美的一把,被譽為「名物中的名物」。因為史料缺少,三日月最早期的傳承歷史不詳,就從高台院說起。三日月首先由豐臣秀吉的正室高台院(寧寧)所擁有,高台院去世後,作為遺物被贈給了江戶幕府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從此成為德川將軍家的家傳寶之一。戰後,被德川家拿去作為貸款的抵押,因此被傳到了其他的個人藏家裡,1992年,當時的收藏者將三日月贈給了東京國立博物館,保存至今。三日月 刃長80厘米 彎曲2.7厘米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大典太(國寶):
大典太,又名大典太光世,平安時代後期的刀匠·典太光世所作。大典太是足利將軍家的家傳寶,足利將軍家沒落後,傳到了豐臣秀吉手裡,秀吉將其贈給了前田利家,從此作為前田家第一至寶被保存到今天,現公益財團法人前田育德會(保管加賀藩主前田家家傳文物的公益法人)負責保管。大典太 刃長65.75厘米 彎曲2.7厘米 前田育德會·藏數珠丸(重要文化財):
數珠丸,又名數珠丸恆次。平安時代末期到鎌倉時代前期的刀匠·清江恆次所作。相傳當年法華宗的宗祖日蓮進入甲州的身廷山時,被人贈與了該刀以護身,日蓮當時就把念珠纏在刀柄上,從此該刀得名數珠丸。日蓮去世後,數珠丸與他的遺物一起被身廷山久遠寺保管,在江戶時代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的亨保年間(18世紀)下落不明。到了大正9年(1920年),數珠丸被身為宮內省刀劍御用掛的杉原祥造找到,杉原稱是在華族收藏品拍賣會上發現的。杉原本想歸還於久遠寺,但談判失敗,就贈給了在兵庫縣尼崎市的自家宅邸附近的本興寺,現藏於本興寺。數珠丸 刃長81.1厘米 彎曲3厘米 本興寺·藏其他著名的刀劍:
大包平(國寶):
大包平,平安時代的古備前派的刀匠包平所作。現存日本刀中的最高傑作,與童子切被稱為「日本的東西兩橫綱」。從江戶時代岡山藩主池田輝政(池田恆興的兒子)開始,在池田家裡代代相傳。1967年被文部省以6700萬日元購買,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大包平 刃長89.2厘米 彎曲3.5厘米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天叢雲劍:
天叢雲劍,三神器之一,又名草薙劍。須佐之男打敗八岐大蛇後,在蛇尾發現了天叢雲劍,須佐之男當即獻給了天照大神,天照大神後來賜給了受命下凡統治日本的邇邇藝命(天皇的祖先),日本武尊也在他的征伐中使用過此劍,最後被日本武尊的妻子宮蔶嬡供奉在名古屋的熱田神宮裡。現作為熱田神宮的御神體保存在神宮裡,無影像資料,據說現代好像沒人見過其樣子。布都御魂劍(國寶):
布都御魂劍,為建御雷之男神所用劍,被供奉在石上神宮裡。但供奉建御雷之男神的鹿島神宮裡,也有一把布都御魂劍,是一把巨大的直刀,該刀來歷不明,據考作於奈良時代末期到平安時代初期。布都御魂劍 鹿島神宮·藏壺切御劍:皇太子代代相傳的劍,現皇太子德仁親王也繼承了此劍。和三神器是天皇即位的認證書一樣,壺切御劍是皇太子的認證書。此傳統最初起源於平安時代初期的敦仁親王(醍醐天皇)在立太子之際被父親宇多天皇賜劍,從此作為皇太子的信物代代相傳。不幸的是,宇多天皇賜予的這把劍毀在了平安時代後期的皇宮火災里。當時人們就用別的劍(2代目)來作為壺切御劍繼續使用,但2代在鎌倉時代的承久之亂(1221年)里下落不明。1243年,在久仁親王(後深草天皇)被立皇太子之際,重新鑄造了一把新劍(3代目)使用。15年後,1258年,在恆仁親王(龜山天皇)被立皇太子之際,在勝光明院的寶藏庫里找到了2代目,於是3代目被廢,2代目一直傳承到今天,現被保存在東京皇居的宮中三殿。壺切御劍 皇居·藏(2017.1.11更新:感謝評論區的 @吉光 指正,這並非壺切御劍,而是正倉院收藏的一把無銘直刀,明治時代得號水龍劍)謝邀。
看過《權力的遊戲》、《勇敢的心》之類中世紀片的諸位,大概對下面這些有感覺吧。
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全套甲胄。
葡萄牙王伊曼努爾的甲胄。
亨利二世的甲胄。
以及王者與近侍們的劍:
以上,都在巴黎榮軍院的軍事博物館裡。後樓里就埋葬著拿破崙。
多說幾句吧。
跟工作人員聊天,說起這些甲胄。工作人員說,古代甲胄都是,看著好看,穿戴著又悶又臭。有人說甲胄華而不實,華而不實就對了。前線士兵的甲胄要實用,王公貴族們的甲胄主要一得周全,避免流矢流彈;二要好看。概因大王們的甲胄和兵器,主要是檢閱部隊、鼓舞士氣時用。顯眼,華麗,美麗,才最重要。其實就這分量,大王們別說親自揮舞兵器打仗了,騎著馬穿著甲到處跑都已經耗盡全力了。
打仗本來就是件疲憊、骯髒、不舒服的事。而大王們的這些甲胄和兵器,必須給士兵們戰爭很壯麗很光榮的幻覺。所以,甲胄們務須精細而美麗,許多時候,美麗比堅固更重要:軍容乃士氣嘛。
推而廣之,軍隊里許多形式主義的東西,最後都是為了這一點儀式化準備的。大到列隊方陣,小到疊被子豆腐乾,都是士氣培養的一部分。
乾隆御制火槍,酷帥實用一體,高富帥打獵專用。
刀之制有四:
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唐六典》1 金銀鈿裝唐大刀,日本正倉院藏品
第一把刀裝的白刃2 正倉院保藏的第二把唐刀,這把刀是唐朝八世紀中國制的寶刀,當時運到日本。現藏日本皇宮擁有的正倉院。
第二把刀裝的白刃。
這兩把刀藏在日本正倉院。有當時的唐朝平安時代史書記載公認是唐大刀。請看《正倉院の刀劍》,出版社——日本經濟新聞社,1974年。第一把唐刀為切刃造,第二把為鎬造,雙把為燒土淬制直刃文。現代日本學界內,都沒否認此刀的來源。3 黑漆裝唐直刀、金銅黑漆塗平文拵、唐刀櫃,日本鹿島神宮藏品
4 金銀庄橫刀,日本正倉院藏品
5 出土的唐刀,雖然生鏽,但可見鎬造刀形,長一米半,起脊。最厚達一點八公分。鎬造。1995年購於倫敦,內部未腐蝕。
6 七星劍
7 水龍劍
這兩把刀現存於日本,日本學者認為是7或8世紀中國制的寶刀。第一把名為七星劍(實際是刀),刀面上有雲文,也據說有七星文。第二把名為水龍劍(實際是刀)。此兩刀為切刃造,用燒土淬制的直刃文。唐朝的刃文古名為霜雪,漢朝時名為白堅,三國名為白虹。
8 犀角把白銀葛形鞘珠玉庄刀子,正倉院藏品
兩把刀,刀裝的白刃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越勾踐劍 吳王夫差矛
冤家路窄啊三眼火銃 明朝火器,遠可射,近可砸
推薦個紀錄片好了。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838576B站上一個關於古兵器的紀錄片,一共兩季攝製組復原了20多種古代兵器,用實證方法對其威力進行了檢驗。第一季:第一集 戰車 戈止「戈」為武!本片通過科學實證的方式,復原古代戰車和青銅兵器,用實驗結果解答圍繞戰車的速度、衝力、戰車上武士的青銅戈的殺傷效果等種種疑問。第二集 弩
漢將李陵用5千步兵與匈奴3萬騎兵纏鬥十天之久,斃敵上萬。今天在實證現場,專家將利用高速攝影、雷達測速儀等設備,一起親身驗證弩的殺傷力和它不為人知的秘密。第三集 陌刀
公元757年,唐長安香積寺,這一年已經是安史之亂的第三年。這一天,安氏叛軍殺至唐軍的中軍大營,潰敗之勢似乎難以逆轉。然而此時唐將李嗣業和他的兩千五百個兄弟卻顯得格外冷酷和鎮定。他們相信那些敵人的宿命就是被活生生斬成碎塊。李嗣業所率領的這支軍隊被人們稱作騎兵的剋星——陌刀隊。第四集 鐵騎鋒芒
公元1241年4月,多瑙河流域的支流賽約河,匈牙利國王的弟弟科羅曼審視著由匈牙利、日耳曼和奧地利三國勇士所組成的歐洲聯軍。這支隊伍所發起的攻擊足可以毀滅任何強大的對手,但這並不能撫平他內心的焦躁。因為他們的對手是那些宛如魔鬼一般的蒙古鐵騎。第五集 神機槍炮
火銃,明代高科技!明朝神機營,世界上第一支裝配火器的軍團。其貌不揚的火銃究竟具有怎樣的殺傷力?在後來的發展中,它們真的能夠取代傳統弓弩嗎?在實證現場:火銃與弓弩之間的比拼正在進行!第六集 鐵戟·鉤鑲
造型最奇葩的冷兵器!獨特造型和極強的攻擊力,讓它成為中國橫跨八個多世紀的制式兵器,它就是戟!而鉤鑲則是一種鉤與小盾相結合的獨門兵器,造型詭異的鉤鑲是做什麼用的?它真的可以剋制鐵戟嗎?第七集 槊·明光鎧
明光鎧出現於三國時期,被認為是冷兵器時代防護性能最好的鎧甲之一。由於明光鎧的製作工藝極為複雜,也讓它成為最昂貴的鎧甲之一。到唐朝,強大的國力,讓明光鎧開始成規模地裝備精銳部隊。面對突厥的重裝騎兵,唐軍廣泛使用破甲能力最強的兵器——槊,最終大破突厥軍,奠定了唐王朝強盛的基石。第八集 神臂弓·鐵浮屠
公元1134年2月,金國完顏兀朮帶著精銳鐵浮屠入侵四川仙人關,鐵浮屠是身穿重甲的騎兵,防禦力極高,戰鬥意志頑強。面對這支精銳,宋國將領吳玠採用神臂弓,強勁的威力和射程,讓金軍損失慘重,對於鞏固南宋的半壁江山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九集 打擊兵器·冷鍛甲
南宋高宗年間,金國大將完顏金彈子與岳雲使用各自的雙錘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決鬥,傳說引出了打擊兵器與冷鍛甲相生相剋的宿命……到底是打擊兵器更勝一籌,還是冷鍛甲傲視群雄?第十集 狼筅·倭刀
抗倭神器,扭轉戰局!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屢屢進犯,明朝軍民奮起抵抗。倭寇依靠鋒利的倭刀屢屢以少勝多,直到手執狼筅的戚家軍出現。倭刀是否真能一刀劈斷數桿長槍,戚家軍又是如何扭轉戰局?第二季:
第一集 劍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劍,是冷兵器時代最為重要的短兵之一,它不僅是近戰格鬥的利器,也是貴族士大夫顯示身份地位的象徵物。在公元前514年的一次宴會上,刺客專諸手持短劍,將身披堅甲的吳國國君王僚一劍刺死。經專家測試證明,王僚的合甲有著非常出色的防護效果。然而越王勾踐劍出圖後,未經任何打磨,便可以輕易地劃開紙張。第二集 環首刀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環首刀誕生於西漢時期,是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主戰兵器,有專家認為在漢朝擊敗匈奴的長期戰爭中,環首刀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漢代先進的冶鐵技術保證了環首刀的優秀品質,隨後徹底取代了劍在冷兵器時代主站短兵器的地位。第三集 唐橫刀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在冷兵器主宰戰場的時代,人們對於刀劍性能的追求從無止境,南北朝時期,冶金大師綦毋懷文通過改善冶鐵技術灌鋼法製造出歷史上最為鋒利的寶刀。由於灌鋼法冶煉出的鋼材被稱為宿鐵,這種寶刀也因此獲得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宿鐵刀。第四集 弓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公元1140年7月,河南小商橋,岳飛滿懷悲傷,一個時辰之前,他的一支前哨部隊全軍覆沒,愛將楊再興殉國,從他的遺體上竟取出了三十多支箭鏃。在冷兵器時代,作戰雙方的第一次交鋒往往都是通過弓弩來完成的,由弓和弩發射出的一片片箭雨給對手帶來的是極其致命的殺傷。從這個角度來說,弓弩的強弱直接決定了戰役的勝負。第五集 槍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槍,在兵器譜中被尊為「百兵之王」。簡單卻具有著極大的殺傷力,從青銅時代一直到抗日戰爭,槍這種古老的兵器,與它的使用者一起,在抵禦外敵的侵略中,書寫了永遠值得銘記的篇章。在古代,槍是裝備量最多的兵器之一,但它卻是一種很難習練的兵器。第六集 三弓床弩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澶淵之戰,原本是懸念迭生的一場戰役,但是因為宋朝將領巧妙地利用傳奇利器三弓床弩,實施了遠程斬首行動,幹掉了金軍的統帥,使得敵人無心戀戰而撤兵,邊疆贏得了近一百年的和平。專家們嘗試復原三弓床弩,並對其機械效能進行測試。第七集 火攻利器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自古至今海軍之間的對抗都是軍事技術間的戰爭,一場看起來本來沒有任何懸念的海戰,卻因為南宋水軍大量技術兵器的投入而變得撲朔迷離。無論是靖康之役還是采石之戰,宋朝的名將都曾把霹靂炮當做扭轉戰局的殺手鐧,可以說,每當霹靂炮在戰場上出現,就必將會造就一場傳奇的勝利。第八集 梨花槍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明嘉靖年間,倭寇在東南沿海燒殺劫掠,為了反擊強盜,保護家園,沿海守軍發明了梨花槍。在原來長槍的基礎上裝置火藥管,火藥管內放置鐵砂,在噴射時能大面積殺傷敵人。功能豐富多樣的梨花槍顯示了中國軍民的智慧和抗擊倭寇的決心。第九集 一窩蜂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靖難之役,朱棣率領塞北騎兵一直所向披靡,毫無敗績。李景隆率領的南方軍隊使用一窩蜂,就是由一支支神機箭組成的火箭筒,雖然給朱棣軍隊以巨大壓力,但是火箭不是當時戰場的主角,無法改變整個戰局,最終朱棣還是贏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第十集 嚕嘧銃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公元1627年,後金皇太極兵犯寧遠重鎮,守將袁崇煥並沒有閉門堅守,而是在城外拉開陣勢,這支部隊就是車營,是明朝的火器部隊,嚕嘧銃就是車營裝備的一種火槍。經過幾天的激戰,皇太極始終未能取得戰績,這就是歷史著名的寧錦大捷。越王劍、吳王矛。
鋸齒飛鐮和扇板門刀 你去的是不是張遼的故居。。。。。。。。。。。
朗基努斯之槍(Spear of Longinus),這是一支曾經刺穿了一個中東雜工的槍 傳說中擁有者是個瞎子槍兵百夫長因為斷成了三段 然後被分別補全 現有三把 一把在維也納霍夫堡博物館、一把在羅馬奧古斯丁教堂、一把在大格拉斯頓柏立修道院。第一次見到風格如此清奇的古代AOE武器。景德鎮型炸藥包:鄭成功的軍用「國姓瓶」
這是鄭成功軍隊使用的火藥彈。鄭成功曾在南明隆武朝賜國姓朱,封忠孝伯,因此老百姓尊稱他為「國姓爺」,稱這種火藥彈瓶為「國姓瓶」。國姓瓶在閩南地區散布較廣,在南安的石井村,晉江的圭嶼、蚶江較多,大多是漁民從海里撈出,亦有從陸地挖土得到的,形式大同小異,一般為小口、深腹、小平底、陶質,因久沉海底,外表大多沾滿牡蠣殼。此種瓶中裝火藥鐵砂,引爆後殺傷力甚大,在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戰鬥中使用較多。
以上是被淘汰出局的武器。——————————————————————————以下是古代流傳至今的著名兵器。一、赤焰煉天火羽棍(釘頭錘等級)專治各種不服,是長者不怒而威的最佳選擇。何以見得?有詩為證:爾等熊孩四處嗨,遍身泥水歸家來。吾輩工作精力耗,回家還得做飯菜。不去洗澡到處跑,氣得老子心裡煩。赤焰煉天火羽棍,教你做人甚快哉!二、陰陽太極虎狼板(匕首等級)(可淬毒)該兵器短小精悍,使來極為順手,既能打頭陣在巷戰白刃,亦可做暗器於遠斗偷襲。和赤焰煉天火羽棍不同的是,作為一種穿戴式設備,它的隱蔽性和獲取便利性是無與倫比的,殺傷力也不容小覷。在短兵器中有一樣武器能與之一爭高下,就是金絲楠木渾天錘(釘頭錘等級)若作為投擲武器,陰陽太極虎狼板的使用分三個階段。(一)霸氣吟唱雖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但君子之戰,不可偷襲。熟悉《三國演義》的網友應該知道,兩撥部隊真正交戰之前,會有兩個武將騎馬站到戰場的緩衝區,報上名號後說一大堆垃圾話,然後開干。現在當然不比過去,可是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單挑之前不講幾句媽賣批,那就真是輸了氣勢,更何況英雄手持陰陽太極虎狼板。有此等神奇助陣,你絕對戰無不勝,所說所做必定在戰後名垂青史,成為後生仔爭相模仿的經典橋段。(二)快速裝填在對手被你嚇尿的片刻,立馬裝填彈藥。陰陽太極虎狼板的好處就在於,有的款式是沒有鞋帶的,拆卸和裝載的速度非常快,時間可以忽略不計。(三)外科手術式精確打擊第三個階段分兩小節。首先是精確定位。這一部分大有講究。偉大領袖說過一段話,具體內容我不記得,大概意思是:我們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在這樣的戰場中,我們要通過眼神來表達自己的蔑視。簡單地講,你十分輕蔑地瞄準敵人,讓他不寒而慄。例如這樣然後發射例如這樣記住,沒打中不要緊,關鍵是姿勢要帥。就目前而言,太極陰陽虎狼板有被取代的危險。它的有力競爭對手有:五彩玲瓏鏤空板以及海嘯空明霸氣拖至於近戰模式,這個和赤焰煉天火羽棍差不多,就不在此贅述了。三、霹靂震蕩雷鳴弓(弓等級)和陰陽太極虎狼板不同,霹靂震蕩雷鳴弓功能比較單一,只能作遠程打擊,無法進行近戰白刃。但這不能掩蓋它在兵器譜上的熠熠光芒,曾有人稱它為冷兵器中的「AK47」————易於裝配,便於操作,彈藥兼容度高,攜帶便利。就殺傷力而言,它強於陰陽太極虎狼板是毋庸置疑的。不僅如此,它兼具對空對地,能對空中的非人類斥候進行致命性打擊。在夜間進行秘密行動時,還可以破壞敵人的照明系統,讓其失去視野。四、雙頭花雕湮滅杖(長柄武器等級)(待考)有網友 @羽綸 說衣架為什麼沒有入選。因為我記得古代的衣架都是長這樣的後來查了一下,還有這樣的。店鋪說是明清古典傢具,姑且算一個。總所周知,在人類掌握核裂變技術後,原子彈成為國之重器。擁有這把絕世兵刃,大國只消一聲咳嗽,周邊小邦必定不住觳觫。在天朝家國一體的傳統思想中,有一件武器會被視作家用版原子彈。例子不多舉,但雙頭花雕湮滅杖是我們無法繞開的一個話題。若見一家長雙持雙頭花雕湮滅杖追趕一孩童,那就只能說是「愛之深河之切」。待他們氣力耗盡,追逐不能,才能前去拉架。因為對體力的要求和臉面問題,雙頭雕花湮滅杖是不到萬不得已才使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般是說出「勿謂言之不預也」之類的警告後。所以一款輕量級武器已將其取而代之,那就是五、玄冥勾股三角斧(斧頭等級)(古代兵器的現代化典範)作為一把輕型級單手兵器,許多人在使用後都讚不絕口。同時也有一部分人抱怨,對方皮糙肉厚,還死豬不怕開水燙。玄鐵勾股三角斧的耐久度就成了它的致命短板。這把武器和雙頭雕花湮滅杖以及金絲楠木渾天錘一樣,都有著軍民兩用的多功能特性。閑時用於晾曬裝甲,戰時又可短兵作戰。根據他人口述得知,戰爭的觸發條件如下:考試不及格,還把卷子分數從12改到72;用剃鬚刀給家裡的寵物剃毛;把盆景的葉子全剪了;把買醋和醬油的錢拿去買卡片刮獎;等等等等。其他回答:如何才能少花錢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逼)養(格)? - 發條陳的回答 - 知乎有什麼古風美句適合寫在婚禮請柬上? - 發條陳的回答 - 知乎如何以「她來我家時還是個孩子」為開頭寫個故事? - 發條陳的回答 - 知乎如果把人牢牢綁在機翼上飛行,會死亡嗎?死亡原因是什麼? - 發條陳的回答 - 知乎如果顯卡吧被封掉了會怎麼樣? - 發條陳的回答 - 知乎大不列顛洋鬼子的禮物:青玉嵌花把皮鞘腰刀(長97.7厘米)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馬戛爾尼率領英國使團來華時送給乾隆帝的禮物之一。
為了取得對中國的商務利益與外交利益,英國於公元1792年派遣以馬戛爾尼為首的使團乘艦船前來中國。他們於公元1793年7月25日到達大沽口,登陸後稍事休息即前往北京。隨後,主要成員赴承德避暑山莊謁見乾隆帝。乾隆帝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會見了英使團。英使團返回北京後,向清政府提出允許英國在中國經商的種種特惠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絕。雖然英使團的要求沒有得到清政府的應允,但馬戛爾尼一行通過實地觀察,收集到大量情報。英國使團副使斯當東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中記載,馬戛爾尼得出如下結論:「清帝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而它勝過其鄰船的地方,只在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英國從這一變化中將比任何其它國家得到更多的好處。」英國使團沒有實現開拓東方最大市場的願望,不久,馬戛爾尼帶著乾隆皇帝致英國女王的信及禮品,乘船由運河南下,經杭州、廣州回國。
推薦閱讀:
※蒙古人種和高加索人種誰的體貌特徵更適應寒冷?
※秦始皇陵只有一組銅車馬嗎?
※如何評價阿富汗出土的文物西布莉圖案飾板?
※為什麼周秦時期會出土許多關於酒的器皿?
※什麼是archaelogical complex(文明體)?和文化(culture)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