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譙周,如果蜀國沒有聽信他的意見,退守南蠻會怎樣?


譙周是代表蜀國大部分士族的意思。

試想你是劉禪,在上朝的時候說,我們齊心協力打鄧艾吧,結果譙周說要投降,然後底下的官員都紛紛表示贊成。這個時候你怎麼辦?強扭的瓜還不甜呢?帶領這批投降派和鄧艾開戰?兵馬還沒點齊估計這幫人就當帶路黨了。

還往南蠻跑?人家士族在季漢當官,在曹魏司馬晉不是一樣當官?哪個會犯傻和你跑南蠻去?


其實這個主意不過是早死晚死都得死的問題,你以為當時的南蠻真的像《三國演義》里所記述的一樣,七擒七縱咸服於亮么,當然不是,因為其實諸葛亮去世後的三十年,蜀國上下已經是混亂不堪了。

諸葛亮是個精明人,他在世的時候,蜀漢官員們還可以稱得上同舟共濟、誓與曹賊不兩立。但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沒有取得太大成功時。軍心就不那麼穩定了。

特別是諸葛亮去世後,軍心動搖。官員們爭權奪利的鬥爭愈發激烈。諸葛亮死後第二天,魏延和楊儀就斗的不可開交(雖然魏延是被冤枉的,後來也被平了反,但是魏延在撤軍之際轉攻楊儀,也不能說魏延沒有過錯)——蜀漢內部鬥爭可見一斑。再加上之後歷經黃皓弄權、費禕遇刺、陳祗亂政,蜀漢政權可以說已是風雨飄搖、人人自危。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抵抗了。

再者,蜀漢朝廷的官員,有相當一部分是當地的官員,統稱為益州派,題主所提到的譙周就是益州派的代表人物。他們和曹魏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只是作為蜀漢的臣子,為了在蜀漢混的好,也只能喊著蜀漢 反曹 的口號。因此,當滅國危機到來之時,這幫人要麼不願意跟著這小朝廷跑去更偏遠的地方;要麼就跟譙周一樣巴不得魏國趕快滅掉現在這個朝廷,好讓益州人通過政治的重新洗牌再次做回益州這塊地區的主人。

說到這裡,就說一說譙周這個人吧,譙周(公元201年-公元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今四川西充槐樹鎮)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幼貧喪父,少讀典籍,精研六經,頗曉天文,為蜀地大儒之一,門下有陳壽、羅憲等學生。等等,這裡面有個名字很眼熟對吧,沒錯,這個陳壽正是《三國志》的作者。這從一方面說明陳壽寫的《三國志》寫的東西可信度較高,另一方面也說明譙周這個人是很有學問的,不但自己學問強,弟子中也不乏羅憲、陳壽這樣的英才。但就是這樣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在蜀漢當的官也不過是個著書立說,觀察星象的閑職,其實這與他的出身和政治理念有很大的關係,在蜀漢這樣一個政權里,益州人是很難能夠攀上政治的中心的,因為從劉備入蜀以來,牢牢把持朝政的除了當年跟隨劉備一路顛沛流離的徐州派和隨劉璋到來的北方派,如糜竺、龐羲、吳懿等;還有在荊州隨劉備入川的荊州派,如諸葛亮、李嚴等,所以根本就輪不到益州人插手政權,而當地的益州派隨著劉備的到來地位也由原來的二等公民變成了三等,所以作為本土出身的益州人,譙周自然也是不會得到重用的,因此既然得不到重用,為什麼不讓魏晉來取而代之呢,所以益州派對於國事的不上心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譙周的政治理念,就是蜀漢沒有危機就本分的干好自己的工作,其餘一概不論;一旦有覆滅的危險,不但不會幫忙,反而從中取亂,反打一耙,我想這是因為益州派們深愛著自己的土地的緣故吧。

鄧艾大軍兵臨城下的消息傳到蜀漢,劉禪召見群臣商量對策。大家的意見竟出奇的一致:跑!但奇怪的是,劉禪他們只考慮了往哪兒跑的問題,卻絕口不提請求援軍的事。

其實請求援軍並不是不可以。但是請求援軍就意味著蜀漢上下官員要有非常堅定的決心和信心,必須有與蜀漢共存亡的決心。才會有人願意去守,願意抵抗。試問,此時的蜀漢,朝野之中,還有幾許這等人?!如果有,甚至說再多幾個像姜維這樣的忠臣,那麼,鄧艾也就不可能如同天降神兵般的在短短兩個月打到成都來——蜀漢已經沒有幾個這樣的忠臣了。

所以說,是蜀漢的昏庸無能腐敗致使今天曹魏兵臨城下,這昏庸無能腐敗也必然導致蜀漢臨敵退縮。要麼跑,要麼降。

劉禪本來就是沒有注意的昏君,聽到群臣這麼議論,自然無心抵抗,既然無心抵抗,還找什麼援軍啊!?因此作為益州人,這時候身為光祿大夫的譙周就自然把投降的論調說的頭頭是道。

來個假設。假設蜀漢願意抵抗,他們向孟獲求援,孟獲會發兵嗎?他是蜀漢的手下敗將。他對中原的「曹賊」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孟獲甚至還巴不得曹魏滅了蜀漢,替自己出一口氣。而且攻打成都的也不止鄧艾,身後還跟著鍾會的幾萬軍隊。

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孟獲范不著為了當時空口無憑的承諾和曹魏的軍隊死扛。

譙周 在分析往哪兒逃的問題的時候,也堅決反對往南逃。譙周是個明白人,他知道那些所謂的永不造反、永遠效忠這些話只在蜀漢強大的時候有用,等你落魄的時候,再去找他兌現當初的承諾,那就不好使了。

你逃到孟獲哪兒,說不定孟獲還殺了你,提著你的頭向曹魏請賞。就像當年公孫康對待自己的老東家袁紹一樣。

所以到這裡以蜀漢為例,他們上上下下都情同一家人嗎!?都希望振興漢室共誅曹賊嗎!?不然,相反,說的過分一點:他們是各懷異心,各自為戰,人人自危。有相當一部分人,他們不在乎貢的是哪個皇帝,他們只在乎自己頭上官帽的大小而已。


當然還是劉禪投降,只不過地點由成都變為了南中,在成都即蜀國的首都上下都不願抵抗其實沒有多少人的魏軍,更何況是只是附屬於蜀國的南中地區呢?雖然在劉禪出降譙周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但應當指出最後的不戰而降是蜀中百姓願意看到,蜀中氏族和知識分子盼望的結果,從這點來說劉禪也算順從了民意。


劉禪到了雲南,能不能活著還是個問題。南蠻還真不像很多人印象中,七擒七縱,心悅誠服,永不反叛。不信你可以問問出師表裡面那位"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將軍。


劉氏入南無大理


文不對題,強答一記。

五代與三國真是有很多相似之處。

漢末三國,蜀中前有王建,後有孟知祥,並且都是傳兩代而亡。

唐末五代,蜀中前有劉焉劉璋,後有劉備劉禪,也都是傳兩代而亡。

話說五代後蜀也有位類似於譙周的人物,叫李昊。此人在前蜀滅亡前,就給王衍寫過降表,後蜀滅亡時,又給孟昶寫過降表,號為「世修降表李家」

而蜀兵所在奔潰,將帥多被擒獲。昶問計於左右,老將石頵以謂東兵遠來,勢不能久,宜聚兵堅守以敝之。昶嘆曰:「吾與先君以溫衣美食養士四十年,一旦臨敵,不能為吾東向放一箭,雖欲堅壁,誰與吾守者邪!」乃命李昊草表以降,時乾德三年正月也。自興師至昶降,凡六十六日。初,昊事王衍為翰林學士,衍之亡也,昊為草降表,至是又草焉,蜀人夜表其門曰「世修降表李家」,當時傳以為笑。


謝邀~

譙周作為益州官員,思考的不是保衛蜀國,而是考慮自己的飯碗,給誰打工沒關係,關鍵是有飯碗,身在蜀國為蜀國效力,魏國把蜀國滅了,自己就為魏國效力,這種人和忠誠是沒有關係的,需要的只是統治者能給他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我絕對沒有說這種人不好,歷史上很多這樣的人,鳥擇木而息。

如果劉禪選擇逃往南蠻,首先那並不是自己的地盤,雖然當年孟獲說永不反叛,可那是對諸葛亮說的,如今諸葛亮和孟獲都不在了,蜀國國力也走下坡路,南蠻能否支持蜀國還是未知,說不定就把劉禪殺了獻給魏國。


題目有問題

單從戰爭看,鍾會 姜維對陣於?關 久攻不下 此時鐘會已有撤退的打算 鄧艾偷渡陰平 只有一點人 且糧草不濟 憑藉西蜀天險必定久持不下 待援軍一到 里

應外合 鄧艾小命休矣 完全沒有必要退到南蠻

另一方面講 南蠻只是蜀國附庸 南蠻對於劉禪 就像遼東對於袁氏兄弟

坐地上好冷,也沒有毯子 。

頭都要沒了,哼哼。


一代大儒,諸葛亮的無腦粉絲,誤國之人

三個屬性集於一身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沈志華教授?
被人誤會,卻又不主動去向人解釋,這樣做對嗎?
知乎用戶梁悅是誰?
如何評價水原希子的長相?
如何評價《歡樂頌》祖峰飾演的奇點這個人物角色?

TAG:三國 | 季漢 | 如何看待評價X | 譙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