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什麼情況可以印錢,印多少怎麼決定?印好的錢需要怎麼樣流入社會?

如題,學過經濟學的人幫忙分析一下。

我在想,國家是不是想印就印,如果想印就印,那麼這些錢如果一旦流入社會,豈不是讓錢更不值錢?換句話說,國家是不是在偷偷的榨取我們的勞動成果?比如國家想向美國購買100架戰鬥機,需要300億,發現沒錢,然後就印了一批,然後買下來戰鬥機。美國又把錢到中國來買一些東西走。相當於國家本來應該要從社會上賺取這300億,但是卻直接印了這300億,憑空 一下多了300億,那麼錢自然就不值錢了?

雖然國家會說,我們會控制好不讓通貨膨脹,但是最近幾年的通貨膨脹,大家都是知道的。

請學過經濟學的分析一下我說的問題,普及一下國家什麼情況能印錢,印多少,怎麼流入社會。謝謝

PS:我說的想印就印不是說國家要隨意印,比如到了一些沒辦法的時候,迫不得已的時候,比如現在xxx國家要來攻打我們,我們需要大量的錢去招兵買馬,政府國庫裡面沒有那麼多錢,那就印一些出來。國家有一些無奈的地方要用錢,是不是可以如法炮製?比如養老金虧空了,也印一些出來。我們民眾就是感覺錢越來越不值錢了,但是我們工作還是和以前一樣努力,但是生活質量卻不如以前了。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國家在剝削我們呢?


4.29更。

沒想到這篇帖子突然多了好多贊,謝謝大家。

再次強調幾點:

文章盡量簡化寫成科普文,專業人士請繞道。

覺得我寫得太簡單的,麻煩請不要在評論區撕逼。

陰mao論者你們贏了。我表示打不贏你們,麻煩請不要在評論區撕逼。

因為我無論舉出什麼樣的例子,擺出什麼樣的事實,你們都會告訴我:統計局造假,財政局造假,你naive,ZF的數據你也信。

最後歡迎探討。

2.22更。

說一下我寫這篇科普的初衷。

很多人都認為我們的財富被不明不白的掠奪了,被超發的貨幣稀釋了。不錯,這種現象客觀存在,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央行/政府刻意為之的結果,而是收入分配、資源配置、以及資金洪流下資產輪動造成的。

所以,我希望站在一個偏宏觀,以及更客觀的位置來解釋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一切。有了一些基礎知識的鋪墊,希望對大家理解經濟周期、資產輪動,以及在未來選擇合意資產有更好的幫助。

-------------------------------------------------

已更完。謝邀。相同類型的問題被邀了很多次了,所以決定系統寫一寫。

收藏大於點贊數是怎麼回事,收藏的童鞋們,看我碼字碼得這麼辛苦點個贊吧。

為了便於理解,這篇文章盡量簡化寫成科普文,專業人士可繞道。此外,堅稱「銀行的錢是政府的」、「國家可以隨便印錢引發通脹」的人士請繞道,陰謀論者請繞道。

來來來,讓我們打開上帝視角,看看國家貨幣體系怎樣運作。

中國人民銀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的規定,在國務院的領導下依法獨立執行貨幣政策,履行職責,開展業務,不受地方政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也就是說,中國人民銀行,我們的央媽,是貨幣發行機構。

【第一部分】央行怎樣發行貨幣,以及怎樣流入實體

無耐心人士可繞過詳述部分直接看結論

------------------------------------------------------------------------

詳述部分

問題一:央行能夠隨隨便便「印錢」嗎?

答案是否定的。央行有一張資產負債表,貨幣發行(即你們理解的印錢),位於央行的負債端,每一筆負債,是有明確對應的資產的。以下是中國人民銀行官網公布的央行資產負債表:

這張表看起來有些複雜,讓我們簡化一下。

-

解釋貨幣發行,這幾個科目基本夠用了。

一般來說,央行主要通過商業銀行投放貨幣。

第一種情況:當國內企業獲得對外貿易盈餘/國外企業需要到中國投資時,需要將外匯例如美元,兌換成為人民幣。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企業/個人向商業銀行結匯,商業銀行統一向央行結匯。企業和個人向商業銀行結匯過程並不涉及貨幣發行(錢仍然在實體),而商業銀行向央行結匯則涉及到貨幣發行。商業銀行將外匯交給央行換取人民幣,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央行外匯儲備資產(資產端)增加,同時從印刷廠「借出」一批嶄新的人民幣,記為貨幣發行項下——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即商業銀行存在央行的錢,也叫做準備金,派生過程按下另表)。這是2014年以前,外匯凈流入時,我國貨幣主要的發行方式。簡化一下:外匯流入,央行資產項下外匯儲備增加,對應一筆貨幣發行增加。

第二種情況:但是隨著人民幣貶值預期提升,外匯開始持續流出,第一種情形不再是主要的貨幣投放渠道。那麼就依靠第二種貨幣投放渠道——央行借錢給銀行。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借給銀行一筆錢並規定還款期限,這種工具可以是逆回購/MLF/SLF等等等等各種花樣百出的工具。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體現如下:資產端對銀行債權增加,負債端體現為貨幣發行項下——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上升,對應貨幣發行。

這意味著什麼?每一筆發行出去的人民幣都是央行的負債,一定要有對應的資產,才能有應貨幣發行。

第一個問題解釋完畢。這個過程,發行的貨幣在央行資產負債表科目下體現為貨幣發行,用金融學術語是基礎貨幣,也叫高能貨幣。

第二個問題,基礎(高能)貨幣如何派生?

假設銀行從央行處獲得一筆資金,初始狀態下,基礎貨幣=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假設基礎貨幣為B,存款準備金率為r(法定存款準備金率r0+超額存款準備金率r1),現金漏出率為m0

派生過程如下:

派生第一次:銀行向企業貸款B,企業獲得貸款後,取出一部分現金(比例為m0)保證企業運作,金額為B*m0,剩下的錢繼續存回銀行(B*(1-m0)),銀行將存款的一部分存回央行作為存款準備金B*(1-m0)*r,還剩下B*(1-m0)*(1-r)可以用於貸款。

然後進入第二輪派生直到第n輪。

將n輪派生產生的貸款、存款、現金和存款準備金分別加總,如右表所示。

其中,2、流通中現金+4、存款準備金 = B,即派生完成後,它們仍然等於基礎貨幣。

將2、流通中現金+3、存款 = B/[1-(1-m0)*(1-r)],這個大致等於我們體系的M2,統計口徑有細微差別。M2可以認為是我們體系最終形成的貨幣,它等於 基礎貨幣乘以貨幣乘數。也就是說,1/[1-(1-m0)*(1-r)]——數字「1」扣除現金漏出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倒數——就是貨幣乘數。

假設貨幣乘數是X,那麼上表中:

1、人民幣貸款總額 = BX = M2

2、漏出現金=BX*m0=M2*m0

3、存款=BX*(1-m0)=M2*(1-m0)

4、存款準備金=BX*(1-m0)r=M2*(1-m0)r

前文已經提到,第二項+第三項就是M2,廣義貨幣供應量。

為什麼要費盡心機講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因為這是貨幣創造的根源,央行正是通過調控上述派生過程中的某個參數,從而達到調控總的貨幣供應量的目的。

例如,2014年以前,外匯流入-&>基礎貨幣投放大幅增加,為了使體系中貨幣供應量不致上升過快,央行主要採取兩種操作: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公開市場操作。

首先,外匯流入會導致央行資產負債表膨脹(外匯儲備和貨幣發行等額增加)。

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本質上是凍結一部分高能貨幣,從而降低貨幣派生能力,降低貨幣乘數,但體系總基礎貨幣不變。

公開市場操作,是回收一部分高能貨幣。如央行向商業銀行發行央票,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中,超額準備金減少,獲得央票作為資產。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中體現為,【發行貨幣】項下銀行存款準備金減少(回籠了基礎貨幣),同時,央行【資產負債簡表】中第二項——發行債券金額上升。

詳述部分完。

---------------------------------------------

第一部分差不多講完了,最後總結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國家是怎樣印錢,以及印的錢是怎樣流入社會的?

央行發行的貨幣是基礎貨幣,每一筆發放出去的基礎貨幣都是央行的負債,必須要對應一筆資產(主要兩條途徑:外匯儲備和對銀行債權)。

央行發行的貨幣,先到銀行手裡,形成超額準備金,再通過貸款-漏出現金-存款-貸款-漏出現金-存款等環節不斷派生進入到實體,從而形成總的貨幣供應量。也就是說,央行投放出去的貨幣,是通過銀行進入實體的。

你們看,在這個貨幣派生和進入實體的過程,政府 沒 有 參 與 任何一個環節。至於為什麼我國貧富差距過大,以及YY中的既得利益階層等問題,那是財富和收入分配機制的問題,跟貨幣發行沒有關係。直白地說,在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進程中,有一波人看到並抓住了這個機會,而其他的大部分人,都只是默默無聞罷了。

-----------------------------------------------------------

【第二部分】央行怎樣設置合意的貨幣供應量?

-----------------------------------------

詳述部分

第三個問題,印多少錢。

普遍認可的央行最終目標:穩定物價,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其中就業和經濟增長基本正相關,可以合併為一個問題;國際收支方面,央行在下一盤更大的棋,也涉及到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博弈,按下不講。

所以央行最終目標可以簡化為兩個問題:穩定物價,經濟增長,而這兩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矛盾的。在大眾認識裡面,通脹是很可怕的,「央行好壞壞,印那麼多錢讓我們老百姓手裡的人民幣貶值」。但在經濟學界普遍的認識裡面,溫和通脹的環境是最好的,惡性通脹和通縮都會損害經濟增長。因為在溫和通脹下,企業盈利穩步爬升有利於再生產,在這種環境下由於居民名義收入是穩步增加的,同時溫和通脹也不至於削弱購買力和需求,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通道。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如果為了刺激經濟大量投放貨幣,最後的結果可能不是經濟增長,而是高通脹。所以,通脹更多是一個約束性條件,約束央行和政府為了刺激經濟而過多投放貨幣的行為。

所以,我認為央行主要目標應該是:在通脹約束下,保持經濟相對平穩高速增長。也就是說,央行要運用籃子里一系列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實體經濟利率+控制貨幣供應量,從而達到在穩定通脹下保持經濟相對平穩高速增長的目的。目前,由於我國尚未完成利率市場化,利率傳導機制存在問題,因此,貨幣供應量即M2增速是目前我國重要的中間目標,從而達到調控經濟的目的

繼續,央行如何設定M2增速,以調控經濟增長?

首先,貨幣供應增速應滿足經濟增長。

要理解,貨幣在經濟體系中,主要扮演著交易媒介的作用。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貨幣交易需求不斷上升,就會對貨幣量產生更大的要求。因此貨幣供應量應隨著經濟增長相應增長,才能不阻礙經濟增長。在古代以黃金/白銀等硬通貨為交易貨幣的時代,一般都伴隨著通貨緊縮,因為黃金/白銀增長的速度跟不上經濟增長的速度,這會對經濟的進一步增長造成掣肘。這也是廢除金本位制度的根本原因。當然金本位制度廢除後,出現了一大波濫發貨幣的行為,各國受傷慘重之後開始意識到,貨幣發行權是一把雙刃劍。

第二,宏觀經濟調控,在經濟過熱時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在經濟下行時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

每個國家的央行貨幣政策都肩負著調節經濟增長的任務。就涉及到凱恩斯主義和古典經濟學派的經典之爭了。根本分歧在於,政策是否能夠干預經濟增長,凱恩斯強調政府干預,而古典經濟學家認為,任何措施都沒有什麼卵用,經濟該怎麼走怎麼走,錢放多了是會通脹。總體來看,政客更信凱恩斯,而經濟學家更偏愛古典(總體總體,不要跟我argue)。這也是為什麼政府出任何政策經濟學界一片罵,不僅在我們國家是,在別國更是。古典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政府應該無為而治,應該放更多的精力在釐清市場體制,提升市場透明度,促進市場競爭等方面,使市場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

這裡,引入著名的費雪方程式:

PQ=MV 即 價格*產出=貨幣供應量*貨幣流通速度

假設貨幣流通速度不變,分別求偏導數再除以等式左右:

dP/P+dQ/Q=dM/M

即 通脹(物價變動幅度) + GDP實際增速 = 貨幣供應增速

貨幣供應增長扣除了實際經濟增速後,就完全體現在通脹上。特別是,長期貨幣政策中性,即長期經濟增速趨於自然增長率(內在增速),投放再多貨幣無法更改經濟內在增長率,最終只體現為通貨膨脹。

然而,雖然長期政策中性,貨幣和財政政策中短期內能夠作用於經濟增長。由於經濟增長始終圍繞著潛在增速波動(就好像價格圍繞價值波動一樣),政府總體政策方向,更應該是降低這種增長波動率,而非認為拔高經濟增長到潛在增速之上。

論述部分完畢。

----------------------------------------------------------------------

實證部分,央行怎樣設定貨幣增速目標?

每一年M2增速目標都經過了詳細論證,簡單來看,M2增速是綜合考慮前一年M2增速,未來潛在經濟增速和合意的通貨膨脹率,以及調控需求的結果

可以看到貨幣政策逆周期調控的動作還是比較明顯的。

2006-2008年經濟整體過熱(雖然2008後來經濟下滑超預期),所以M2整體是收縮的,M2增速目標定在16%,較2005年下降1%;

2008年底經濟快速下行,2009年實行寬財政+寬貨幣政策,把M2增速目標上提至17%。但後來完全失控,當年全年M2增速高達27.7%,也為2011年通脹埋下禍根;

2011年下調M2增速,到2011年下半年由於通脹來勢洶洶,貨幣政策進一步收緊,因此2011年M2實際增速大大低於目標增速。

2012年以後,由於意識到國內潛在增速下滑,每一年都在下調M2增速,但M2目標增速和實際增速相對於不斷下行的GDP來說,還是偏高,即總體貨幣環境仍然寬鬆(刺激經濟需要)。

----------------------------------------------------

【第三部分】一些生活現象解釋/解答

根據前面科普的一些基礎知識,回答大家的問題。

第四個問題,央行/政府通過印錢剝削人民財富?

前文強調,央行每發行一筆基礎貨幣(負債),都要對應資產端地增加。這個資產端要麼是來自外匯儲備/黃金儲備——主要是我國人民在全球貿易分工中創造的財富;要麼是對機構——主要是銀行——的債權。銀行從央行處得到資金後,再以貸款形式投入實體(才有了後面的派生過程)。

什麼是財富?如果A從銀行處貸款30萬(利息5萬),買了35萬的車,他就有35萬的財富了嗎?答案是,他的總財富仍然是0。如果B做小生意,從銀行處貸款30萬(利息5萬),投入運營後賺了50萬(不扣除本金),那麼它的財富是15萬=50萬減35萬。如果C擁有10萬自有資金,投入後做小生意賺了30萬(不扣除本金),那麼它的財富是30萬。

貨幣在發行和派生過程中是無辜的。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產生了許多機會,一部分人通過進入某些領域,以遠高於資本要求回報的利潤率迅速累積起來財富。

在現代金融體系下,惡性通脹的確會剝削人民財富。一方面,普羅大眾積累財富的速度追不上通脹速度,另一方面,如果借貸者(記住,貨幣體系中每一輪派生都需要銀行貸款環節的參與)能夠在惡性通脹中獲利,獲利額度大於貸款本息,那麼理論上來說,財富的確是從多數派轉移到少數人手中。然而,這種情況一般是不成立的,惡性通脹對經濟損害很大,由於每個人手中貨幣的購買力急劇降低,需求將急劇減少,在實體經濟賺錢變成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過度投放貨幣引發通脹,是幾乎沒有受益者的,不存在剝削。即使過度舉債的主體是政府,也同樣會引發債務危機,它並不是獲益者。

也就是,在金融周期膨脹初期,通過舉債盈利的人(還本付息之後還有大量盈餘),能夠迅速積累財富。當金融周期走到頂點時,絕大部分人盈利都不夠還本付息,即陷入旁氏騙局。全社會總體進入旁氏周期之後,意味著明斯基時刻的到來。

以下來自百度百科明斯基時刻_百度百科

他的觀點主要是經濟長時期穩定可能導致債務增加、槓桿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和陷入漫長去槓桿化周期的風險。經濟好的時候,投資者傾向於承擔更多風險,隨著經濟向好的時間不斷推移,投資者承受的風險水平越大,直到超過收支不平衡點而崩潰。這種投機資產促使放貸人儘快回收借出去的款項。

金融擴張與收縮過程,央行做的是宏觀調控,但不負責財富分配。

第五個問題,M2(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的關係。

有人說,美國的M2和GDP基本維持了1比1的對應關係,而截止到2015年末,我國M2總量為139萬億,GDP為67.6萬億,M2是GDP總量的兩倍,這就是我們貨幣超發的證明。

不能簡單這樣理解。

M2是廣義貨幣(存量),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流量),貨幣在經濟體中扮演的是交易媒介等角色。

M2和GDP1:1的對應關係不是金科玉律,但比值過高肯定是有問題的。

我們知道,M2=M0+存款。

進一步細分,

M1=M0+活期存款;

M2=M0+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各國具體口徑略有差別)。

雖然定期存款可以隨時轉活期,但是,定期存款是不能用於資金劃轉、提取和支付的,所以,只有M1能夠直接參与到經濟和交易活動中。

我國M2/GDP過高核心原因是:國家金融體系運轉過度依賴銀行;金融深化程度不夠。

這兩個答案實際上可以合併成一個。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A公司有1萬元銀行存款,B公司需要借款一萬元,那麼A公司將錢從銀行中取出,借給B公司,B公司再存回銀行。那麼實際上,A公司一萬元存款變為一萬元債權(也是資產),B公司增加一萬元存款和一萬元負債,凈資產不變。而對於銀行來說,A的存款變為B的存款,這個過程不影響M2。

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但如果A把錢存在銀行,銀行放貸給B公司,B公司再存回銀行。這時,銀行賬面同時擁有A和B公司存款,如下所示

-----------------------------------------------------------------------

-----------------------------------------------------------------------

也就是說,在銀行配置資源的過程中,M2被放大了。

由於我國間接融資渠道(銀行)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因此導致M2與GDP比重過高。

問題六:我國M2/名義GDP比重不但過高,而且還呈現出逐年拉大的趨勢,即M2增速高於實際GDP增速+通貨膨脹。

這有悖常理。我國金融市場化在不斷推進,直接融資市場規模逐年擴大,為何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簡單來說,是資金配置的低效率。

資金空轉。即錢在銀行體系內打轉,並未進入實體企業。資金空轉現象在2013年下半年尤為嚴重,那時候政府嚴格限制銀行資金流入城投或房地產平台,為了規避管制,銀行把錢在多家銀行手中兜圈,最後通過信託通道投放進房地產。

投資效率低下。看下圖,雖然投資和產出不應該是嚴格的線性關係,但下圖基本可以說明問題。在2000年左右,1元錢固定資產投資對應著1元錢GDP的增長,到2009年1.47元固定資產投資才能對應1元GDP的增長,而2014年底這一比值已上升到1.82。

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第一是投資效率日趨低下,第二是高房價,高房價導致高地價(是的,不要本末倒置,土地價格過高,是因為房價過高而非相反。試想如果沒人願意買房,房價跌去一半,地價還能維持原來的水平嗎?),而土地購置成本計入固定資產投資項,但它不是產出,不計入GDP項。

第七個問題,通脹和貶值。

前文提到,溫和通脹是最理想的一種情況,而事實上,進入2000年後並未出現過急劇通脹的情形(20%以上),一直控制在個位數。從可以獲得的數據來看,1985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家庭年收入分別為749元和547元,而截止至2012年末分別為26959元和10991元,分別上漲了36倍和20倍,期間以CPI衡量的物價水平上漲幅度為4.42倍。其實,如果將現在與10年、20年或者是30年前比較,日子是越過越好的。

為什麼大家會產生「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的感覺呢?這種說法主要還是針對飛漲的房價說的,收入增速跟不上房價漲幅。然而,準確來說,「房」,除了具有商品屬性之外,還具有金融資產屬性。也就是說,它在我國更多是一個投資標的,而不僅僅是實實在在的商品。

房價不計入CPI,但房屋租金變動計入CPI項下「居住」項,此外,房屋租金價格還直接影響到服裝、食品等產品的終端零售價格,最終反映到CPI中。但近年來由於房價上漲過快,房屋租金跟不上房價漲幅(這裡就體現出了不動產的金融屬性),所以CPI未能完整反映房價上漲幅度。

第八,陰mao論。

央行對政府多少是有一定獨立性的,即使是在我國。不可能出現,央行直接印錢給政府使用;或央行直接借錢給政府使用的現象。

咳咳,這個「陰謀論」有點大。從印錢到央行到政府,經過了多少人手,以及多少派系。我直覺是,即使政府想創造收(lian)入(cai),完全可以通過更優雅的方式。

印象中央行購買中央政府債券只有一次,即2007年政府發行特別國債,用於購買約2000億美元外匯,作為即將成立的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的資本金,其中央行通過農行認購1.35萬億。這筆錢直接在央行處購買外匯,也並未進入實體。

就拿中央政府來說,每年的收入包括稅收收入、中央企業上繳利潤等等,以及擁有相當可觀的央企資產,財力是比較強的。平時周轉也沒有問題。

題主問題:國家是不是想印就印,如果想印就印,那麼這些錢如果一旦流入社會,豈不是讓錢更不值錢?換句話說,國家是不是在偷偷的榨取我們的勞動成果?比如國家想向美國購買100架戰鬥機,需要300億,發現沒錢,然後就印了一批,然後買下來戰鬥機。

我說的想印就印不是說國家要隨意印,比如到了一些沒辦法的時候,迫不得已的時候,比如現在xxx國家要來攻打我們,我們需要大量的錢去招兵買馬,政府國庫裡面沒有那麼多錢,那就印一些出來。

向美國購買戰鬥機需要支付的貨幣是美元,也就是說,政府想要購買戰鬥機,必須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再出去。如果直接從央行賬面拿走300億美元外匯儲備,央行報表豈不配不平了?

題主提到的這點,戰時政府會發行國債用于軍備購買,這也沒有什麼好遮遮掩掩的,歷史上別國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在這種情形下,應當跟07年操作類似,政府對央行發行特別國債得到人民幣,再從央行處換取外匯用於購買軍備,這種情況下,對實體經濟總貨幣供給沒有影響(其實相當於政府直接向央行購買一筆外匯)。

在外匯儲備虧空後,那麼政府從央行處借人民幣去國際市場兌換外匯(但人民幣也同樣沒有進入中國實體)。

但一旦發生戰爭人民幣必定會貶值,也會發生通貨膨脹,這是因為戰爭會損害經濟增長同時造成物資短缺。

再更新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沒有帶動經濟增長?

評論區有相關爭論,有興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經濟下行過程中,央行採取相對寬鬆的政策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貨幣傳導機制出了問題。

正常情況下貨幣傳導機制:央行向商業銀行降准/逆回購-&>銀行間資金面寬鬆-&>拆借利率下行銀行資金增加-&>銀行加強放貸-------派生------&>企業獲得貸款後擴大再生產,人們收入提高需求增加---&>經濟重回增長渠道。

但這個貨幣傳導機制出現問題,有很多原因,根本原因在於實體企業負債率過高,銀行不願意繼續放貸。(這也是為什麼我反對用加槓桿的方式去房地產庫存的原因,這條回答下也有很多爭論買房首付降低到 20% 說明了什麼? - lorinda 的回答)

也就是說,在實體整體負債率不高的前提下,貨幣寬鬆的傳導機制基本是有效的,但現在,它已經失效了:央行放了錢,銀行不願意放貸給實體企業,先是通過各種渠道借給股民炒股(不是直接借,具體過程較複雜,按下不表),股市崩盤後;資金通過銀行理財的方式進入債券市場,通過正規非正規渠道進入房地產市場推升一線市場房價。資金都是有成本且要求回報的,在實體回報過低的情形下,只能去尋找資產的相對窪地。所以,我們看到的是,錢都在資本市場打轉。

這是2015年的情況,2016年1-2月似乎基建有抬頭趨勢。但是,任何再通過加槓桿的形式提升經濟的行為,都是不可持續的。相較而言我更願意容忍經濟的低增長。

以上,基本更新完畢。

最後補一句,沒有陰mao論,我國央行算是水平比較高的,也相對獨立的央行了。出現一些問題是因為很多結構性的問題沒辦法通過宏觀的手段來解決,西方經濟學的教科書也沒有標準且完美的解決辦法,且我國目前的問題都偏中期,短期很難看到改善。

但你不能否認央行和政府都在為之努力。不過現在看來比較兩難的地方是,中央既想保短期增長,又想實現中期改革,還不想人民幣貶值和外匯流出,按下葫蘆浮起瓢。與以往幾年相比,現在確實到了最困難的一年。


通俗易懂看貨幣

如果你實在看不懂,請直接看每一條的結論。

1. 印錢是不是隨意的?

其實使用隨意和不隨意來形容一個複雜的經濟行為是不準確的。就像去菜市場買菜,這其中就包括了許多複雜的博弈。這個菜貴不貴、質量好不好、昨天吃過了沒有等等相關因素,其中就包括了概率、統計等數學規律。比如說當大白菜的價格大於10元/斤,你購買的概率就會降低,這其實是不隨意的。但是如果價格估值沒有出現大幅度的偏差的情況下,你也許憑的就是微博上看到的某一個菜譜來決定需要購買的品種,這就包括了隨意性。

首先講不隨意的貨幣發行策略。簡單的來說一個國家貨幣總量的價值應當相當於其社會資產總量,這也是各國央行根據國家資產來限制貨幣發行量的依據。政府是不發放貨幣的,政府為央行發行的貨幣提供信用擔保,貨幣的本質就是國家信用。每筆發行的貨幣都會成為央行的負債,你可以在其資產負債表裡找到對應的條目。比如說某個小島國家無故發放大量的貨幣,因為沒有對應的資產增加,因此貨幣只會大幅貶值。所以我們說貨幣發行確實不是隨意的,有必須遵循的原則。

但是,對於政府來說,貨幣發行又是隨意的。

理論是美好的,我們來看一下實際操作過程。

央行發行貨幣所需的資產評估是由誰來負責監管?

政府。

誰來負責社會資產的審計和統計?

政府。

央行的決策層人事委任是由誰決定的?

政府。

和lorinda能得出政府完全沒有參與貨幣發行管理的結論完全不同(他在後來更新的答案中去掉了這一個結論),我得到的結論是中國金融體系中貨幣發行量完全由政府機構控制

但完全控制不代表隨意使用,濫發貨幣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辛巴威幾個億買青菜的故事告訴我們,貨幣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進生產,而不是摧毀自身金融體系。因此,在大方向上貨幣發行並是不隨意的。

隨意同時又不隨意。這說法矛盾嗎?其實不矛盾。在每年達十萬億M2的體量下問主提出增發300億人民幣(佔2015年M2的萬分之2.15),這種小事就像波浪滾滾的小湖裡投個石子,很快就會被淹沒掉了。這種小規模的超髮根本不會對整個社會經濟產生決定性影響,你根本看不出這池塘里的水上漲了。宏觀上有序,微觀上可動。

這一段只是說明政府有能力這麼做,而且只要不整車整車的往湖裡砸石頭對整個體系也不會造成決定性影響。至於政府有沒有真這麼做我就不知道了。

上面簡單回答了問主的問題,什麼情況能印錢。

結論:政府確實可以隨便印錢,但是他們不會真的亂印。一般情況下即使出於某些目的超發也會限制在可控範圍之內。

2. 印多少

《人民銀行法》裡面只規定了『人民銀行負責人民幣的貨幣發行』,其中怎麼發、發放原則是什麼、發行量如何計算,都沒有法律明文規定。我們翻閱國內任何一部經濟學文獻也沒有提到具體的央行貨幣發行量計算依據,一般只有文字描述『根據上年的貨幣發行數額,結合當年的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提出發行計劃,報國務院審批。』

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都是瞎子摸象,只能大體上猜測其原理找出接近的公式來套用。而實際上這種生硬的套用出現千分甚至百分級別的誤差都是正常的,對於中國的M2體量來說一個百分之一的誤差就是一個萬億。因此我很負責任的告訴問主,如果你要我們分辨央行是否存在濫用貨幣,我們真答不出,請不要相信任何信誓旦旦告訴你這個國家機密的人。

不過雖然我們不能具體知道詳細的公式,但我們仍然可以猜測其基本法則。我們上面說到的,在宏觀環境下,銀行發行貨幣不能違反大方向原則。

下面要了解的基礎知識,什麼叫貨幣供應量:什麼是M0,M1,M2,M3 L貨幣供應量?

看完我們才好繼續往下學習。

數據說話,先上數據:

中國GDP與廣義貨幣M2歷史數據及M2/GDP走勢圖

其中中國M2/GDP表如下

*注1 這個數據是國家提供的M2/GDP比,這個比值在不斷上升,這意味著印了更多的錢,沒有拉動相同比例的GDP。

*注2 這個圖表只是方便為大家理解M2與經濟增長所的對應關係的,並不是說央行就是直接根據GDP來印錢(確實不是根據這個)。

*注3 圖中有兩個值得關注的地方,2008年和2015年。08年M2出現了明顯的增長,這意味著國家在這個時間段正運用貨幣工具在刺激經濟增長。08年是上次金融危機國家投下4萬億做基礎建設的時候。15年的增發並不算明顯,大家似乎也沒有什麼感覺,因為這回採用了更含蓄的方式,且力度也沒有上次大。

這裡不得不插一下08年四萬億的事情,由於巨量的廉價信貸沖入市場,許多地方都出現地產泡沫、地方財政債務嚴重膨脹、國有企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08年的「救市」方案大幅度的干預了市場,其弊端在這幾年逐漸凸顯,政府為了修復當初政策市場造成的影響,這兩年放出了一系列包括去房地產庫存、去產能以及供給側改革的舉措。

從上面的M2/GDP對比圖我們可以看到,GDP發展一直和M2保持線性相關。簡單來說就是沒有經濟刺激方案的情況下GDP上漲多少,M2就會按當期GDP指數上漲。當然,事實上貨幣發行量的具體計算方法絕不是這麼簡單,如上面所說貨幣量會根據整個社會資產的上升而提高的,整個社會資產的提升會造成貨幣緊缺的現象,於是央行就開始根據貨幣需求印鈔。下面是幾個我認為可能的計算公式。

央行計算貨幣發行量可以採用以下幾種計算方式:

(請看不懂或者懶得看公式的人直接跳過,下面我會說到這些公式意義不大。)----------------&>

a 大名鼎鼎的費雪交易方程式:MV=PT

M是指貨幣總量,V是指貨幣流通速度,P是指商品的平均價格,T是指總交易商品量。

b 劍橋方程式:M=kPy

M為貨幣量,y表示實際收入,P表示價格水平,Py表示名義收入,k表示人們持有的現金量占名義收入的比率。

c 弗里德曼貨幣需求公式:MD/P=f(Ypη-RmRe-Rm,πe-Rm)

Md表示名義貨幣需求量,P表示物價水平,Y表示名義恆久收入,w表示非人力財富佔總財富的比例,Rm表示貨幣的預期名義收益率,Rb表示債券的預期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預期收益率,gP表示物價水平的預期變動率,也就是實物資產的預期收益率,u表示影響貨幣需求的其他因素。w,u,Md三者的關係是不確定的。

&<----------------巴拉巴拉一大堆看不懂的公式實際上大家並不感興趣。我要指出的是以上公式都包含有可調的參數,猜測其數據來源於統計局,當然其尺度也是可以調整的。比如說費雪方程的P或T,劍橋方程的k。所以即使我們萬一真的掌握了央行的貨幣發行量計算公式那仍然不好意思,我們還是沒辦法反算出其中的哪條參數是多少,也無法驗證其數據來源是否真實可信。我們唯一確定的僅僅是央行提供的M2數據而已。一個黑箱的公式完全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只好無視任何公式直接使用國家提供的數據結果來理解,即M2/GDP。

當然,我借用M2/GDP這個工具的價值是受到質疑的,特別是GDP這個工具其實現在很難正確的反應整個國家經濟水平。

《GDP為什麼不可靠?》

GDP 作為一種統計指標也許已經成了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現象的受害者。這一定律於 20 世紀 70 年代由英格蘭銀行的一名顧問提出,它指出: 一項指標一旦成為政策制定的依據,便立刻不再有效。比如說,警察可以通過從其他打擊犯罪的行動中調取更多資源,來降低商店行竊發生率。商店行竊發生率降低了,但其他犯罪發生率卻上升了。結果商店行竊發生率在指示總體犯罪趨勢方面不再有用。從這個角度來看,像 GDP 這樣的某個特定衡量標準,一旦被用作一個複雜系統(比如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的性能指標,政府便可能會關注這個衡量的指標,以國家的其他方面為代價來提高這個指標的增長。GDP 本身也許會上升,但在衡量更廣義的經濟和國家財政健康狀況時,它變得不再那麼有效。

作者:秦鵬

來源:果殼

這說明GDP反應的經濟情況是遭受大量人為因素影響的,其數據並不能真實的反映社會經濟情況。因此實際M2與國家資產的比率要比圖表上體現出來的還要更高一些。

結論:國內貨幣是超發了的。

3. 通貨膨脹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說過:一切通貨膨脹都是貨幣現象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通脹的唯一原因就是政府印刷鈔票。超發貨幣會造成通貨膨脹,一般而言同時會使貨幣貶值。但有時候通貨膨脹並不必然導致本幣貶值,有時候貨幣升值反而會加劇通貨膨脹。中國在近三十年的通脹過程中,人民幣詭異的保持著升值態勢。這看似違背經濟學常識的情況包含有更深的原因,但這不是我們要討論的內容。

許多人都覺得通貨膨脹不好,工資不漲物價飛漲,社會底層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理論上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對於社會底層來說更為有利

對於全世界來說,通貨膨脹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金融工具。為了不讓社會發展過於緩慢甚至停滯、倒退,通貨膨脹就是政府給大家施加的一個壓力,就像鞭打馬匹的皮鞭。烏托邦和早期的社會主義大鍋飯試驗就證明了一點,人類具有天然的惰性,即使在思想覺悟非常高的環境下人類自身也無法戰勝其自私的基因。因此領導階層普遍認為,適當的鞭策有利於社會發展,競爭有利於優勝劣汰。自由經濟的特徵就是奉行叢林法則末端淘汰,通貨膨脹就是追在你屁股後面的獅子,這會讓你成為跑得更快的羚羊或是被吃掉的羚羊。

既然通貨膨脹如此殘酷,為何又說這對社會底層更為有利呢?因為通貨膨脹會導致貨幣貶值。對於一個低收入家庭來說,他們沒有什麼財產。他們的收入來源主要依賴工資或農民銷售農產品的收入,消費的產品也是生活必需品為主。對於社會底層來說拿的就是生存工資,也就是這個城市生存的基本生活費,如果達不到這個水平將無法在這個城市生存。生存工資是隨著物價上漲而上漲的,自由市場里一旦企業無法提供這個標準的工資,企業將招收不到工人。工人幹活養活不了自己那還不如回家睡覺,一些國家則體現為遊行示威甚至內亂。為了防止企業聯合壓縮工人生存工資到真正的生存紅線,通常該國政府也會定期公布每個城市的基本工資。無產階級們沒有財產,因此也就不怎麼會受到財富稀釋的影響,即使該國貨幣購買力每年都下降10個點受影響最多還是資產階級。如果他們拿著錢什麼都不做,那10億每年就會少掉1億。這會迫使資產階級不斷的消費、投資保值同時進一步累積財富。

通貨膨脹對中產以上階級影響更大。中產以上階級有財富累積,他們有資產性收入,比如儲蓄、債券、保險和股票等。這是一條分水嶺,財產性收入有滾雪球的特點,財產越多的人其資金撬動的利潤越高。財產達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實現財務自由,不再需要每天工作就可以愜意的生活,這是多少人的人生目標啊。理論上某個財富過人的傢伙幾百年後其財產能買下整個國家。而且財產是可以繼承的,這意味著一個富人的子女不需要干任何事情,他們僅通過財產性收入就可以越來越富有。而且財富累積是具有排他性的,某些人越是富裕其他人則越貧窮。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通貨膨脹這個工具就被推出來了。與其協同工作的還有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印花稅甚至包含某些故意設置的投資風險等等。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限制有人能夠在合法渠道內不斷累積財富以致富可敵國的情況。

另外發達國家高福利的意義之一就是為了沖銷通貨膨脹對社會底層的影響,即沒有足夠的財產也可以安心的在這個國家生活。讓這個工具徹底成為針對資產性收入群體的利刃。實踐證明這種對社會底層的保護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福利經濟學被各國廣泛接受。

理論上很美好,但是實際並非如此。我們知道社會規則的制定者並不是社會底層,資產階級總能想方設法掌握國家的決策權和話語權,統治階級制定限制自身獲利的規則本身就是矛盾的。而且出於累積財富能引導人民積極性的理由,這些工具對資產性收入的限制也是在資產階級能夠接受的範圍內的。關於這個的實例我們可以參考巴菲特稅。而我國間接稅佔到全部稅收70%左右,個人所得稅僅佔6%左右,這更說明資產階級在中國環境之優良。

另外和無產階級同志們只能被動接受社會分配不一樣,資產階級有很多辦法可以跳出這個規則。非法的斂財手段、薪酬待遇壓縮、偷稅漏稅、利用法律漏洞、境外離岸公司等等。隨便舉個栗子,比如說上市公司財務作假騙取股民的巨額財富,32家造假上市公司被罰均未超60萬 違法成本低致A股公司頻頻財務造假。相對應的我們看看美國CSC財務造假被美證監會罰款1.9億美元。

因此在合法和非法的兩條道路上,資產階級都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貨膨脹的主要價值還是限制中產階級,鞭策無產階級努力幹活。

亞當.斯密(Adam Smith)說過:人類進步的動力是個人的需要和慾望。

我們遵循著這一原理,通過各種商品、權利、服務等等激發你的需求和慾望,渴望財富或其他理由的你會辛勤工作和學習,不停的創造社會價值。因此,通貨膨脹及類似的鞭子還是會繼續抽打在你我的身上,既然無法逃脫我們最好還是學會習慣它吧。

結論:我們需要適度的通貨膨脹。

4. 貨幣需要流通

上面說道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提高貨幣流通性。

流動資金在社會生產中每次周轉都可以產生營業收入及創造利潤,一旦資金出現流動性困難意味著社會無法創造更多的利潤,經濟進入下行通道。

假設馬某有160億元的現金,他既不打算繼續投資到公司企業,也不購買固定資產,即使百萬豪車幾十輛、鮑參翅肚吃一個扔十也消費能力有限。他就是單純的存著錢不花,這筆錢就成為了」死錢「,這種不斷的累積大量現金的行為甚至會成為金融炸彈。通貨膨脹會遏制這種將錢捂著不放的行為,因為如果每年馬某還是拿著錢不用也不投資,那他每年都會產生巨額的虧損,聰明的老闆們自然不會這麼做。中國人和美國人不一樣,中國人喜歡穩定和存儲。中國儲蓄率一直偏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整、投資渠道閉塞和不安全、銀行和國家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利息相對較高等等。

儲蓄率 數據來源CNBC

如果人們拿著錢都存起來不花會怎麼樣呢?首當其衝的就是銀行,當你減少購買商品的時候,企業產品就會滯銷,企業就無法按時償還銀行貸款。你不購買房子銀行就無法派出房貸。銀行所有的利潤都是來源於貸款,人們不花錢銀行的錢就不流通,銀行巨大的管理成本會很快讓銀行破產。這還屬於金融危機的範圍,如果持續不流通則會進入經濟危機的範疇,就是所謂的硬著陸。屆時企業破產,工廠倒閉,人們失業,社會一片蕭條。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國家必須想方設法使資金流通起來。政府需要人們將錢取出來消費或投資,通貨膨脹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當銀行利率逐步下降甚至到達負利率而同時通貨膨脹不變或上漲的情況下,會促使人們將錢取出。前一段時間美聯儲(FED)公開討論負利率政策正是基於這個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最近常被提起的『流動性陷阱』。這個假說是宏觀經濟學之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提出的。他認為當一段時間內利率保持在極低水平時,貨幣政策會失效,無論央行怎樣通過增加貨幣量來降低利率、刺激經濟,實際產出和利率水平都幾乎不發生變化。日本十年經濟衰退和歐美08金融危機至今都應驗了這一假說,目前中國是否會陷入這一困境還未得知。

為什麼印錢的問題要提到貨幣流通?因為如果實在人們不願意把存款拿出來,而央行又急於刺激資金流動,那通過增加M2也是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資金流動性。正是因為中國人儲蓄率比美國高得多,所以政府也更喜歡使用增發貨幣來提高資金流動性,而且力道也更大。不過如果一直依賴貨幣來刺激經濟流通無疑是飲鳩止渴。不擠出社會上不良資產的水分,這個泡沫會越吹越大,飛得越高則摔得越重。

結論:提高資金流動性是超發貨幣的動機之一,目的是提振經濟。某些情況下這屬於良性操作。

對於政府來說,通過金融手段獲利不是其目的,經濟發展才是其目的。政府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的收取他們想要的東西,政府財政來源主要是依靠賦稅,2015年稅收收入124892億元,非稅收入27325億元,稅收占財政收入的78.12%(財政部:2015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另外他們還有罰款、沒收貪污犯罪所得,特殊國有企業收入等等不進入財政的收入,部分進入當地政府金庫,部分進入國庫。所以通過貨幣增發來稀釋財富的手段雖然客觀存在,但是相對稅賦及壟斷性企業,如電力、通訊、煙草、石油等等,通貨膨脹對一般老百姓的影響來說並不是其生活質量不如意的主要因素。真正影響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關鍵因素是社會分配方式(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以及稅收方式。政府控制著社會資源分配的權利,因此無論政府收取多少的費用、採用何種手段,只要重新分配給人民的資源能夠滿足人民生活的需求,生活質量就不會下降。


首先呢,一開始央行是以自有的黃金和強制結匯下來的美元為印鈔依據的。

後來嘛,老百姓把土地房子等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塞給銀行放著。銀行再給老百姓相應的賬本上記一筆臨時收據,這個臨時收據就是錢了。

現在主要問題還是銀行只認房子不認人,金融市場不穩定,銀行自己都不認可金融資產的穩定性,那只有全民炒房咯


人民幣是紙幣,只是貨幣的代替物,其含金量會因為總量的變化而變化,人民幣貶值了說明國內流通的人民幣總量變多了,姑且可以想像為「社會財富等價守恆」。

但也有多印了鈔票而沒貶值的,因為社會財富有一部分是破壞大自然、人民血汗創造出來的,即所謂透支,透支了大自然的環境代價,透支了勞工的健康生命若是貶值了,說明是增發貨幣大於這部分轉化創造的財富

假如某年的社會流通紙幣面額累計是100萬億,第二年國家說要加大力度扶植某行業(給5萬億)、加大力度振興某地區(給5萬億),而這部分支出如果不是從財政里支出的而是直接銀行印鈔機新印出個10萬億,那麼第三年的人民幣含金量就變成了原來的 100/110,自然就貶值了。

當然我只是舉個例子,除了印鈔數量外還有許多因素造成人民幣貶值,為了形象說明就用的100/110來計算。

分析:中國實際通脹,每過五年就貶值一半

同樣,因為人民幣含金量變低了,所以人民會感覺到不對勁,不滿意,於是每個地區的工資就相應的得提高一些。假如貶值前是月薪5k,貶值後就只相當於5k*100/110約4545,這個時候加工資了加成6k,實際相當於6k*100/110約為5454,比貶值前是有所增加但並不是如字面上的加薪了1k,而是只加薪了454元。若是沒有加薪,那就要持續虧損了。

參考20世紀40年代後半葉,民國政府大量發行國幣,遭致紙幣貶值、物價飛漲,人民被蒸發掉的財富轉移到了當權者手上,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由此財富劇增。21世紀10年代的共和國雖不至於如此,一是發行量沒那麼恐怖,二是社會生產過剩不至於供不應求(商人搞奇貨可居、物資壟斷例外),但慘痛的歷史仍是需要借鑒的。

國家增發貨幣(印鈔)對於國家資本而言是收攏財富,但這部分鈔票的流向卻對社會的貧富調整結果有很大的差別。若是增發的貨幣交到了平民的手中,比如平民總資產20萬億,富人總資產80萬億,原本財富比例是2:8,新增的10萬億給平民,則變為3:8,社會貧富分化得到緩解。但若是反過來,則貧富對比變為2:9,社會分化的矛盾將日益加劇。

太多實例數據、專業術語,對於普及給大眾,並非很有效的方式,下面簡單說下題主的問題:

1. 國家什麼情況能印錢?央行掌握著印鈔機,肯定中央會層層制衡,避免被某個小團隊控制而搞出什麼大新聞,一定是經過相關大佬層層通過,才能印的。面對什麼情況能印?財政不足以提供充裕的可流動資金,但又不得不投資一筆錢來搞活經濟、應對危局(供給側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國家主動投資建設可以打動經濟嘛),大佬們一致通過,那就開印。

2. 印多少?大佬們都有自己的投資理財團隊,金融分析師們會評估整個局面需要多少錢來應付,另外各位大佬需要權勢平衡,不能印多了裝入某個某幾個的尋租行業及代理人。

3. 怎麼流入社會?哪裡有需求,哪裡資金不足,才促使印鈔機開動,那麼印出來理所當然要流入這些需求方面。比如,村村通公路,投資砸錢;貸款給房地產商,維持樓盤;國營企業資不抵債,注入資金盤活;…… 於是,下發給省縣鎮的撥款流到了為社會做公共項目的勞工手上,銀行借給給老闆的貸款流到了老闆要投機的領域;企業發給工人的工資,還給收債方的款,就這樣流通出來了。

正如前面許多人說的,印錢流出很快,收回貸款和利息很慢,於是這個過程中就稀釋掉了財富。而最終,大筆的財富轉移到了哪裡,就造成那裡被稀釋後補充了損失。比如勞工、職員得到了酬勞,不要以為在稀釋掉後得到了補償,他們畢竟是大群體里的小個體,吃穿住行,物價因通脹而上揚,財富又被回到了最大贏家們手上。

底層民眾們透支了環境代價、健康生命,享受起了高端消費品,人民看似富起來,其實社會貧富分化卻仍在日益加劇。

從人民幣貶值說起:俠之大者,為國買單


我沒看懂那個高票 @Lorinda 寫的的啥,我想來通俗的說說央行印鈔原理。

一個是外匯這個應該太容易理解了

我賺了米帝國主義十米元,我把錢上交給國家,國家印六十元人民幣獎勵給我,國家自己放著十米元。。。

一個是銀行

舉最最簡單的例子或許很不恰當,但應該普通人能看懂。

我有咖啡,你有大米,那麼我想買大米,可我沒有錢,於是我賣咖啡給你,可你也沒有錢買啊,怎麼辦呢,於是我問宇宙第一行工行借錢,工行說我沒有人民幣。。。於是工行問央行借錢,然後央行才讓工廠開動印鈔機印了錢給了工行,工行再借給了我,我於是問你買了大米,然後你有了錢又買了我的咖啡,錢又到我手裡,然後我又還給了工行。工行笑嘻嘻的給了央行。

央行印錢通過銀行借貸把錢留出去,就這麼簡單,然而並沒有任何辦法控制央行多印錢,事實上政府一直在割羊毛,這不是陰謀論。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還貸特別是房貸要三十年,而開發商的錢和交給政府的稅是瞬時拿到的, 我問銀行借了錢買大米,我要還三十年,而賣大米的一下子拿到了三十年的錢,同時我要賣三十年的咖啡才能拿回這筆錢還給銀行,這TM的就是把我們未來能賺的錢全給印出來了用,然後開發商和政府們消費,造成一種虛假的經濟繁榮。關鍵關鍵是,房子根本不值這麼多錢。


首先是對lorinda的看法,不過現在只看到第四個問題。

首先前兩個問題是基礎,央行負載表,和貨幣發行,這兩點只要有經濟學基礎,都沒有什麼難點。

到3個問題就出現問題了,國家通過貨幣發行量控制經濟,這個顯然是不夠的。經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至少還涉及利率、匯率等等問題。單單貨幣發行量,是不能將經濟運行完整控制的。經濟運行至少涉及產品鏈條和貨幣鏈條。貨幣供應量只是貨幣鏈條中的一個問題,其實經濟發展快慢不是受影響於貨幣供應量,而是流通的貨幣供應量,財富集中效應以及經濟衰退會使得流通貨幣量遠小於貨幣總量。也就是貨幣供應量只是一個片面因素,單以它來調節經濟肯定是不夠的。而控制流通貨幣供應量,中國政府的手段,我覺得是利率、房地產等貨幣回收方式加政府投資。

至於第4個問題,說央行的貨幣發行是公正客觀的。我覺得這個說法是沒有多大意義的。這就如同說自然是公平的嗎?範圍夠廣時間夠長就是公平的,短期局部看肯定是不公平的。還有就是貨幣發行權的問題,貨幣發行權在央行手中嗎?我覺得只能說一部分貨幣發行權是在央行手中,因為商業銀行通過貸款提供貨幣的過程中,也是存在貨幣發行的問題。商業銀行如何貸款、貸款給誰、利率如何定,這些也應該屬於貨幣發行權的一部分。也就是基礎貨幣的發行權在央行,但是通過存款準備金率放大部分的貨幣發行權在商業銀行。而這一部分貨幣發行權,加上所謂的經濟周期、金融周期、經濟貨幣增長、科技進步,成為中國貧富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貧富分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商人在經濟循環的財富分配中由於控制渠道分得大頭,加之商業兼并。

中國商業銀行在通過貸款放大貨幣的這一過程中,行使部分貨幣發行權,由於該貨幣發行權是由權力決定的,所以權力引發一部分貧富分化。但是西方更嚴重,西方從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都是私人的,所以西方由於貨幣發行權造成的貧富分化更嚴重。但是西方相對富人的各種稅收比中國重很多,這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貧富分化。但是中國稅收的重點卻是普通人,這個是東西方的不同點之一。至於商業渠道導致的貧富分化東西方基本一樣。

現在只看了前4個問題,先寫這麼些。

至於樓主的問題,國家發行貨幣是否想印就印,這個肯定是不可能的,貨幣發行量根據經濟規模必然有一個上限的,再加上國際貿易資本流動經濟穩定等等的限制,貨幣發行是存在制約的。但是國家發行貨幣竊取我們的勞動成果,這個事情肯定是有的,但是這個表述是錯誤的。如果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能夠叫做竊取嗎?所以竊取的部分只能說是,國家獲取人民成果用於各種建設的過程中由於額外的行政耗散落入權力口袋中的那部分財富,才能說是被榨取的,其他的部分不能說是榨取。

國家就是一棵樹,樹榦是國家主體,大眾是樹根,而部分人則是樹枝。在樹張大的過程中,肯定要從樹根獲取養分,這個就是國家公權力的行使包括貨幣發行權。在樹長大的過程中,樹根也會更發達,但是樹枝在這個過程中也吸取了根繫上傳給樹榦的養分。這個是貧富分化的原因,而樹枝吸取樹根上傳的養分一個靠的是權力二個靠的是商業渠道。有人認為這個是不公平的表現,但是權力的獲取是前人的血淚而商業渠道的獲取則是汗水,當然這中間也存在運氣和欺騙,但是這個和自然界是相通的,所以說公平與否取決於視角。樹枝獲取了樹根上傳的養分,但是樹枝張出了葉子為大樹遮風擋雨,並且與其他樹爭奪生存空間。你看那樹枝長出了茂盛的樹葉,但是樹枝上的葉子會四季更替成為樹根的養分,再者當樹榦枯死的時候,繁盛的樹枝可以分化成新的樹榦。宋朝之後,中國的衰弱,強幹弱支是一個重要原因。

商業銀行還錢之後,之前創造的對應貨幣應該是會被消滅的。

但是央行通過國債、債權等擴大貨幣,全球都是這麼玩的,確實是理論上可以無限增加貨幣,但是如果貨幣總量和經濟規模不相匹配,首先自己就崩了。所以理論和實際是不一樣的。加之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經濟交流對貨幣供應的需求會降低,也就是國家發行貨幣的上限會降低。

sun向明的看法是,首先貨幣和社會財富應該一一對應;其二,貨幣增速超過產品增長的時候,貨幣會貶值,這種經濟操作是剝奪財富。

中國2014年GDP約60萬億,而貨幣供應量120萬億,貨幣增量約10萬億。如果說貨幣應該與產品財富相對應,也就是貨幣增量和財富增量對應,這個如何對應呢?沒辦法對應。只能通過社會生產率相對穩定的產品單價,來判斷貨幣是否超發,如果經濟正常穩定而且沒有超發貨幣,那麼社會生產率相對穩定的產品單價應該是不變的。但是現在中國物價增長過快,是否說明中國超發貨幣了呢?考慮到中國最近幾十年通過出賣勞動力和資源換取外匯,而結匯政策和商業銀行的放大作用,你又不能說它違規。所以到底是否超發貨幣了,不能單從物價上漲來判斷。中國外匯3萬億,乘以匯率和貨幣放大乘數,大概90萬億人民幣,再加上部分的黃金、原基礎貨幣等等,貨幣供應量在120萬億。所以從操作看,他又沒違規。

按照sun向明的看法,中國貨幣增長速度超過經濟增長,導致貨幣貶值,這個是錯誤的行為。其實中國的行為是出賣產品,換取外匯貨幣,就是說貨幣的增長速度遠遠大於國內產品的增長速度,然後通脹了。這個到底是對是錯?這個是否存在剝削?

國家發行貨幣的行為,基本還是按規則來的,但是小動作我覺得多少肯定是有的。

中國近20年來出賣產品,換取外匯,國內貨幣增長遠超產品增長,於是國內人民幣購買力下降,但是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從世界水平看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個問題。中國人民的人民幣購買力由於被局限在國內,貶值了,受損失了,但是你整個中國的貨幣對應的能夠購買的產品在世界範圍來看,是否受損呢?隨著經濟放緩資源價格下降,中國的外匯價值反而有所增加。以廣大勞動力為基礎的外貿,將美元給國家換取人民幣,人民幣由於局限在國內以及貨幣增長過快,貶值很快,但是國家手上的美元在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由於中國囤積美元使得美元購買力還有所上升。所以中國的結匯行為是損個人而利國家機器。這種損益的關係只有當外匯積累到相當程度的時候才會出現,也就是在中國外匯儲備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國內外貿企業和政府結匯實際上就是被坑了,所謂損個人而成就集體,就是如此。

再從國內來看,商業銀行通過貸款擴大貨幣,但是這些貸款又貸給誰了,地方政府、國企、與權力有關的商人等等,在中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銀行給誰貸款等於就是給誰送錢,貧富分化是怎麼來的,這就是來源之一。然後互聯網就是另外一種模式了,通過技術創新掌握新的信息交流渠道,獲得經濟循環中財富分配的主導權,貧富分化又來了。而其他的模式,往往是這兩種模式按不同權重組合。與權有關的貨幣發行權,與商有關的物質信息交流渠道,這兩者是貧富分化的主要原因。國家商業銀行的貨幣發行權主要體現權力特性,而支付寶和微信這類技術商業模式創新帶來的貨幣發行權,體現的是商業特性,本質是技術創新構建新的物質信息交流渠道。而物質信息交流渠道導致的貧富分化,也存在類似兩點,一個是私企商人控制的經濟產業鏈,一個是國企控制的經濟產業鏈,兩者一個體現商業特性,一個體現權力特性。中國財富分化由權和商兩者耦合在一起產生。加之中國的外貿結匯政策使得廣大工人的工資在國內的購買力不斷下降,再輔以房地產股市為主的手段大量回收普通人的貨幣進行投資。

三座大山來源,由於追趕發達國家而產生的國家壓力,結匯房地產稅收;權力文化分取經濟蛋糕,銀行貸款、國企給某些特殊商人的優惠;商業鏈條以及各種兼并使得財富向掌握物質信息交流渠道的大商人集中,這個是當下世界潮流。也就是當下的世界經濟模式壓力、當下的國際形勢壓力、傳統的權力文化壓力,也就是世界經濟潮流的漩渦、國家競爭的漩渦、歷史文化的漩渦,是當代普通中國人不可逃脫的命運。

時也,命也。中國如此,世界亦如此。一切不公平的言論都源於視角。


翻看了樓上的高票答案,都沒有切中要害,我來嘗試給一種解釋。

首先總結根本原因是,中國已經具備了一套基本完備的貨幣發行和市場流通機制,也就是表面上具備了西方大部分的市場經濟特徵,但是制度依然十分不成熟,政府足以操縱市場。

簡單描述這個過程就是,央行投放貨幣給銀行,銀行借貸給國企,國企聽從政府指令出面完成大量的國家任務,最後負債纍纍。國企的負債成為不良貸款,最後由全民背鍋,完成財富掠奪。下面詳述。

首先,簡述總結一下高票的答案,央行投放貨幣的過程是,央行印鈔,作為高能貨幣,投放到銀行,然後銀行再根據市場的資金需求,借貸給實體經濟,增發的貨幣在實體經濟中開始流通,引起物價上漲,通貨膨脹。

現在開始分析我們的金融制度和市場制度的關鍵不完善之處,核心有兩點,第一央行投放的銀行具有選擇性,也就是民營銀行沒有優勢,第二是,銀行放貸也具有選擇性,金融資源大多投放給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沒有優勢。最後承擔國家任務的大多是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這些集中的資源投放的正面成果就是國家的大型項目能夠迅速推進,體現了國家極強的動員能力,我們自豪的稱之為制度優越性。

從經濟學理論來說,樓上的高票的錯誤之處就是把貨幣投放和財富分配看成了兩個獨立的經濟過程,在不成熟的經濟體中貨幣投放本身就具有財富分配效應,這個已有不少經濟學研究指出這一點。與之對應的經濟學理論一般稱之為發展經濟學或者轉軌經濟學。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我們不把手中的貨幣當作購買力來看待,而是看作對國家的股份和投票權,貨幣增發就可以看作是股票增發或者拆分。成熟的機制下股票增發當然是不影響投票權的相對大小的。但是,如果是定向增發呢?假設公司有1000份股票,管理層大股東500份,小股東500份,公司的管理層悄悄實施股票增發,1000份總股本變2000份,小股東犯傻,卻還拿著自己的500份股票,大股東卻變成了1500份。結果呢?就是大家感受到的財富被掠奪了。

當然,有一個問題,央行貨幣增發和銀行信貸投放對應的都是有債權的啊,股票增發也是有大股東的資產的啊,這怎麼會飛呢?這一點就隱藏的更加深了。中國央行和銀行的資產端確實有債權,但這是一份永遠也難以收回的債權。信貸投向的國企負債纍纍,但是效率低下,最後形成不良貸款。上一輪的大規模銀行不良貸款爆發是在1998年,現在的王書記當年親赴廣東處理,後來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把這些不良貸款都打包剝離走了。如果有人去查查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你看這些不良貸款收回了多少。當下正在火熱的也是銀行不良貸款飆升,前段時間提出的債轉股處理不良貸款的方案就是明證。這些不良貸款最終要全民來背鍋,也就是剝奪人民財富的最好證據。

這種藏在暗裡的財富掠奪過程可能會持續幾十年,中間過程極其隱蔽曲折,但是證據是毀不掉的,終有一天會讓大家發現的。


考慮到 我國是國際貿易凈流入國,你的想法很獨特 ┑( ̄Д  ̄)┍


很多人邏輯有問題,單純的覺得印錢就會貶值,這樣想其實是錯誤的。註:這裡只是指貨幣本身價值的變化,別搞混了!並不是指貨幣不會貶值。我沒否定通脹。

市場規模決定貨幣的數量,如果過度控制貨幣數量,造成通貨緊縮對經濟增長沒半點好處。

是否增發貨幣是由預期市場規模增長和新建大型工程來決定的,適量超發貨幣對經濟增大是有好處的

我可以看下面幾個例子。

比如:印100塊錢,貸款給工程,那麼印的這100塊就相當於在原有經濟規模增加了這一個工程的經濟,參與到工程的工人也拿到工資,進行消費。貨幣沒有貶值也沒有升值,但市場更大了。

比如:印100塊錢,貸款給消費,那麼市場物價將因為這100塊而漲價。但是在貨物堆積,賣不動的時候,對市場和工業有刺激作用的,像我們國家就貸款給其他國家,指定只能買我們國家的產品,很多其他國家也有過這種貸款。產生的消費,拉動工廠就業,保持社會穩定。消費貸款是有利息的,當然對國外貸款很多可能是利益交換,雖然有免息,但是對兩國經濟交流有拉動作用。

比如:一個工程的貸款是由原本貨幣總量里出的,經濟規模也是增長,但是貨幣升值卻更難,特別是和國際接軌的國家裡,很多物質需要從國外進口,自己國家單方面物價降低,對外貨幣增值,影響出口和進口,這些操作更難,還不如保持貨幣穩定來得簡單,特別是工人工資因為貨幣增長而工資不增加,可能還要倒退,但市場物價反應卻不會有明顯變化,因為中間環節越多,變化就越遲緩(每個人都想多賺錢),所以工資可能倒退,物價還沒變化,或緩慢漲價,社會問題很大。

而且社會貨幣總會越來越集中,如果不增加貨幣,這些原有的貨幣會緩慢的流到少數人手中,到時社會問題更大,所以增發貨幣是平衡財富的關鍵,發行貨幣是公共機關,新印出來的錢不屬於任何人,如果貨幣貶值,虧多的只能是大戶,平常人手裡的貨幣一般是不多的。

貨幣的緩慢貶值對市場是非常好的刺激,因為貶值,有錢的人要保持價值就要不停的增加實際資產的投入,在投資實際資產的過程,工人和市場都能得到好處,盤活經濟。

新印貨幣一般都是貸款給大工程的,這些工程對人員就業的拉動更大,一個大工程就能印幾百億,上千億。拉動幾萬人甚至十幾萬人的就業。

補充下:

不是說新增貨幣就一定印成紙幣,其實大多數工程新增的貨幣,都是沒有新印紙幣的,只

是一個賬面數字,可能發到工人手裡的貨幣也是舊紙幣。

而新印刷的紙幣大部分進入流通,都是給大眾用的。所以只是一直保存給下面銀行兌換,下面需要多少紙幣,要看市場流通的需求,和紙幣的折舊速度,如果說問的是紙幣,那麼紙幣一般都是保存流通需求,就會一直這麼印的。

關於通脹,通脹是肯定的,只是一個不同程度的問題,整篇都說會通脹,只是當貨幣的工程或其他活動有產出,中和了通脹而已。而新增貨幣用在消費,通脹就更快。

很多人說物價上漲,其實只是因為部分物資產出不變,但是貨幣供應卻更多了,而產出的中和通脹的物資,不是經常需求的物資,所以感覺上漲很多,就好新貨幣產出的是房子或道路,但其他物資卻沒變,流通的貨幣更多了。所以感覺漲了很多。


反對高票答案幾點:

高票答案過於教條主義,與實際的央行發鈔過程幾乎是完全扯不上關係!

1.就從資產負債表也看出來,央行發行基礎貨幣根本不需要向銀行舉債或者發債,只是在資產負債表記錄一下而已——簡單來說,央行可以隨心所欲發鈔票

2.當有對應的外匯流入中國的時候,的確為了對沖貨幣流入,央行應該會印鈔;但是如果熱錢流出,央行並不一定會回收流通中的貨幣,譬如央行現有的外匯儲備約莫3萬億美元,一旦3萬億美元流出中國,那意味著央行必須立刻從市場抽出21萬億人民幣,然而幾乎肯定地是會造成市場貨幣緊縮——故而,無論是外匯流入或者流出,只是理論上央行可能會採取發鈔或者收鈔的過程。

但是實際上央行的印鈔和發鈔和外匯儲備以及熱錢流入流出完全無關——央行印鈔發鈔主要是取決於市場貨幣的流動性特別是銀行流動性。

如果「完全無關」難以理解的話,我們可以認為央行的印鈔和發鈔以及熱錢流入流出外匯儲備是完全獨立的兩個事件。

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節銀行的流動性,通過MPA對銀行進行考察的時候,實際上央行關注的是銀行系統的健康性,銀行的負債特別是壞賬呆賬處理,央行關注的是銀行的信貸投放目標!

而熱錢流入流出和外匯管理則是由外管局來負責,央行可能會參考外匯的儲備情況,但是發錢並不會特別在意外匯儲備!

3.央行發鈔的確是對應徵稅!

很容易理解,假設央行打算印鈔1萬億,央行的鈔票只是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做了一個標記,即央行負債1萬億,但是央行的負債並不一定需要立即或者一定時間之後清算,理論上講,央行的負債可以無窮大!

在央行在資產端做一筆負債操作,然後對應的錢通過三大以及四大進入商業銀行系統之後,可以立刻使用!這也意味著,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增加了供應,但是並沒有立刻產生對應的商品的供應,因而某種意義上將其理解為徵稅並無不妥。

4.每年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的確用公司pq=mv可以表示,邊際通貨膨脹+邊際gdp增量=邊際貨幣增量,這個公式的意義是邊際通貨膨脹=邊際貨幣增量-邊際gdp增量;只是用來計算總通貨膨脹率的,但是對於衡量央行貨幣供應沒有任何約束力!

5.每年實際市場所需要的貨幣可以通過gdp的增速算出來,前提是gdp的數據統計有效準確,如果2016年的gdp是70萬億,並且預計今年的gdp增速7%,那麼意味著今年最多能夠印鈔4.9萬億,也即到12月份結束,央行的m2應該在163萬億以內,超過該數據的必然是新增通貨膨脹以及央行徵稅!

6.從上圖可以看出來央行的貨幣供應在2016年基本上從140萬億-155萬億左右,近乎16萬億的增幅,而且主要是每年3-4月份和9-10月份上升較快,考慮到每年3-4,9-10月份都是房地產交易活躍期,可以理解為央行在對房地產市場托市,同時通貨膨脹主要也是集中在房地產領域。

7.實際上央行的貨幣發行主要的幾個目標如下:

A.房地產托市;

B.地方債對沖;

C.銀行流動性;

D.匯率和對外貿易。

8. 實際上央行除了會在工農中建以及各城商行會放水抽水外,還有國開行,國發行,進出口貿易銀行也會做相關資金操作!

--------------------------------------------------------------------------------------------------------------------------------


國家當然是在壓榨你啊,這毫無疑問吶


現在送分送得這麼喪心病狂啊


題主,你的想法是有正確之處的。在戰爭過後的一段時間,往往伴隨著通貨膨脹,有些國家確實就是你說的,財政緊張,不得不通過印發貨幣來購買戰爭物資(蔣介石干過這事),引發隨之而來的通脹。

在和平時代,比如你說的養老金這類財政缺口,是不會使用印發貨幣來補足的。先來看看印發貨幣後,貨幣怎麼到達人們生活中的: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是一個國家唯一一個能印發貨幣的機構,即貨幣的來源,類似於美聯儲)印發貨幣後,多數情況是拿這些錢去購買其他銀行的證券,貨幣就到了其他銀行里,然後這些銀行通過日常業務,比如放貸、投資啥的,就把貨幣又轉移到了其他機構、個人手中,這樣印發的貨幣就到大家生活中了。

市場上的貨幣增加,會導致通脹,通脹有害有利。適度的通脹,會刺激經濟發展(大家看到物價上漲,覺得有利可圖,加大生產,增加投資等等),要保持通脹的適度水平,就要印發貨幣,所以你問政府什麼時候印發貨幣,答案是根據需要印(通脹率這幾年下降幅度太大,那就今年多印點,反之也是,總之保持通脹率);過度通脹,則經濟衰退。

你說的養老金缺口等問題,政府是不會通過印發貨幣解決的,那樣只能造成惡性通脹,搞垮經濟。


都說政府沒印錢,那你告訴我最近國家隊拉大盤的錢是哪來的?還不是自己印!


30分鐘就讓你弄懂經濟是怎樣運行的 (中文版)-高清觀看

建議題主認真看完


先理解如下問題:
1、一杯鹽開水,鹽、水比例多少,才適合飲用?
2、一杯鹽開水,鹽、水比例應在一段時間內維持相對穩定,以防口味劇變造成的不適應。

鹽:一國的貨幣發行量;
水:一國的全部貨物。

政府加印貨幣,完全可以根據實際需求,確實是可以有一定的靈活度的,但必須確保:
這杯「鹽水」既不能鹹得咋舌,也不能一天一個味道——要適度,要漸變,保證「單位貨幣的購買力」循序漸進地變化。

只要做好上面這條,就不會出什麼大亂——我們建國至今,貨幣貶值何止100倍,但社會還是比較穩定的,足可說明問題。

紙幣不同於白銀、黃金,它代表的是「政府信用」,當然可以靈活發行——而白銀、黃金則不同,開採完了就沒了,用完了就沒了,是有定數的,且中國不產白銀,窮瘋了,手上缺少硬通貨,又要活命,只能靠「消滅大戶」,這也從經濟層面解釋了明末農民起義。站在統治者角度,倘若一開始就正確認識紙幣的作用、正確運用紙幣,那麼碰到危機,只要適度增發紙幣,就能解決三餉問題,也能對起義領袖施行招安,女真人更不可能那麼容易破關。

(信用是要靠日積月累的,之所以明朝紙幣玩不轉,那是因為明朝皇室一開始就沒有認識到「紙幣=信用,而信用是建立在點滴積累之上的」,一開始就把紙幣玩壞了、把自己的「信用」玩砸了,所以後面就再也沒人買「紙幣」的賬、買「明朝皇室信用」的賬了)

------------------------------------------------------------------------

規律之一:
「紙幣」的核心是「信用」,「權力壟斷者」如果跟你講信用,那它就不是「權力壟斷者」了——所以,專制政權搞「紙幣」,很容易一不留神就被自己的貪慾搞成「信用破產」,然後不得不回到「金銀本位」(畢竟,金銀是大自然的饋贈,再怎麼開採,也是有定數的),這是市場在「用腳投票」;

規律之二:
專制政權,如果不自願把自己擱到「信用」的框架內,就會受制於更加不可控、不穩定的「金銀供給量」,從而更容易經濟崩潰,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

在這裡,推薦宋鴻兵的《貨幣戰爭》系列,裡面有非常深刻的解讀。


樓主很有慧根啊……別聽最高票那個莫名其妙的答案,你的理解是對的。統治者的思考方式和平民天然不一樣,必要時候通過發行貨幣稀釋或者轉移財富都是政策可選項,只不過不會明著說出來。


實話告訴你們吧,其實你們看到書上寫的,實情並不是這樣。

真相是,有一群像我們這樣這樣的人,專門為國花錢,把印出來的錢花到市場上去,花到市場去,百姓手上。一般的小國,也就一兩個人,即使中美這樣的大國,人數也不超過100人。

是的,我說的是為國花錢。

為國花錢跟普通花錢可不一樣。為了把現金散出去,不能存銀行,不能刷卡,為了不對商品價格造成波動,不能購買大宗商品,不能購匯,不能批量採購。為了保密,不能讓親戚朋友知道,等等等等。而且,規定時間內要花完。說花完就是得全花完,剩一百,一元,一角都不算花完。花不完,以後世界上就沒你這號人了,雖然你活著。

有紀律,要保密。匿了。


中國的GDP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中國也成為了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手握8916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還有接近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從表面上看,中國已經富得流油了,但是老百姓普遍沒有富裕的感覺,於是不少人戲稱GDP為「雞的屁」,因為他們覺得GDP再怎麼飆升,和自己似乎也沒什麼關係。自然而然的,我們會問到一個問題,僅僅從財務報表上看,中國似乎是非常的富裕,那麼這些數字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財富呢?

先讓我們從一個寓言故事來入手。

話說有兩個小島,一個叫驢島,一個叫豬島。

驢島的人非常之勤勞,每個人天天都在幹活,生產了大量的糧食,有趣的是這些人還非常的節儉,這些糧食自己都不捨得吃,反而都存起來,並且運往豬島,送給豬島的人吃。

豬島的人正相反,他們向來大手大腳,有錢就花,沒錢就借錢花。自己生產的東西滿足不了自己的消費,那就從驢島進口。豬島每個人的儲蓄率不僅是零,還是負數。反正虱多不癢,債多不愁,他們可不在乎。

就這樣,驢島的人用船滿載著糧食,運往豬島,然後空船返回驢島。豬島居民收到糧食之後就交一些綠色紙片給驢島居民,證明自己確實收到了貨。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下去,大家都覺得這就是生活,沒什麼不妥的。

但這時候突然發生了一件事,豬島遭遇了地震,整個島都沉下海底,簡單地說,豬島從地球上消失了。此時驢島的國王慌了,他並不擔心驢島也遭遇地震,他擔心的是以往的這套運作模式被打破了,接下來該怎麼辦?

驢島的國王問大臣該怎麼辦?一個最聰明的大臣說:立刻封鎖消息,不要告訴老百姓豬島已經消失,然後一切都照舊。驢島還是照常的將空船裝滿糧食,然後駛出碼頭,運往豬島所在海域。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令船員大為震驚,因為船長下令將糧食全部傾倒在大海中。等船員倒完糧食,他們又像往常一樣開回驢島,驢島的印刷廠印了一點綠紙片發給老百姓。就這樣,豬島已經消失的事實竟然在驢島被瞞了好多年。

驢島的國王忍不住問那位最聰明的大臣,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大臣說:很簡單。我們生產的糧食運到豬島去,這些糧食到底是被人吃掉了,還是倒入了大海,這對我們而言沒有任何區別。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獲取那些綠色的紙片。既然是這樣的話,豬島是不是存在對我們也沒有區別,所以我們將糧食倒入大海是不會被人看出破綻的。

國王想了想,說:那為什麼不把這些糧食送給窮苦的驢島老百姓呢?

大臣聽完立刻說道:那可不行!如果你將糧食免費送給老百姓,就會讓老百姓養成不勞而獲的惡習,一旦他們知道原來不幹活少幹活也可以活的這麼好,誰還會賣力幹活呢?如果老百姓都不賣力幹活了,那這世道就變了呀。

上面這個寓言很是荒誕,但是現實的荒誕並不亞於此。先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2010年全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支出大約是1.4萬億;與此同時,我們目前擁有28473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合18萬億人民幣,這是社保支出的12.8倍。如果用驢島和豬島的例子來說的話,驢島送給豬島的糧食,足夠自己人吃上12.8年。

現在我們再來做一個思維體操,中國人將衣服、褲子、箱包、玩具、手機裝上集裝箱貨船運往美國,但是在中途ZF下令,將這些貨物全部傾倒在太平洋里,不過這筆壞賬記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之中,央行再發行相對應的人民幣給出口企業。此時你會發現,美國人是不是消費我們的商品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出口企業已經賺到了錢。而你的鞋子是給美國人穿了,還是躺在太平洋底,對你而言沒有任何區別。

你可能會說,區別當然是有的,賣給美國人的話,央行會有一筆美元收入;倒入太平洋的話,央行要記一筆壞賬。但我認為你的巨量美元儲備,同壞賬的區別並不大,因為你永遠不可能將這筆錢花完。

我們再來考慮另一種情況,這些商品不再倒入太平洋,而是給中國老百姓使用。你可能會說,中國的老百姓沒錢買,那沒關係,央行印刷人民幣給老百姓來買。此時企業也拿到了錢,老百姓得到了商品改善了生活,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多了一筆賬,這筆賬是針對中國人自己的支出。我想,這樣一來人人都會擁護ZF的政策好!

美國人在印錢消費,我們也在印錢,但兩者有本質的區別,美國人印錢的結果是換到了全世界的商品,中國人印錢的結果是商品運到了美國。所以美國不會有通脹,通脹都留在這了中國。但如果我們印錢給自己人消費,那麼形勢就完全得到了逆轉。但是,那些經濟學家會告訴你這不可行,因為他們的教科書上沒提到可以這麼做。所以整個荒誕的故事還會繼續進行下去。

先來看看中國的印鈔之路

我們中國的貨幣是由中央銀行統一發行的。中央銀行統管貨幣政策,貨幣發行等等。我國是市場主義經濟體制,市場調節是經濟基本手段,國家負責進行宏觀調控。一般情況下,國家不會加大貨幣發行量。當市場過熱,商品供不應求時,會出台提高利率,吸引存款的政策;當市場冷淡,商品過多,就會減少利率,以增加市場上貨幣流量。貨幣的升值或貶值,匯率變化,是由一個國家的經濟運營狀況決定的。

西漢後期,王莽篡奪了劉氏王朝的政權,建立了新朝。王莽上台之後即推行「抑兼并、齊庶民」的政治主張,率先改革的內容就是鑄行虛幣大錢,要用虛幣大錢將有錢人手中的大部分錢財收繳到朝廷。王莽的貨幣政策打擊了富人,同時也打擊了窮人,搞得「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經過十多年的貨幣改革和經濟衰退,王莽的貨幣政策終於激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新朝迅速滅亡,王莽本人也被斬殺於漸台。

公元1023年,北宋王朝將民間經營的紙幣交子收歸官營,並設置了專營紙幣發行和管理的機構——交子務。交子官營初始,北宋王朝便制定了有關發行和管理的法律制度:一是發行限額制度,規定交子發行總量為12.5634億文;二是發行準備制度,規定將3.6億文銅錢作為發行準備;三是界兌年限制度,規定交子流通兩年便許向官府以舊換新,兩年至三年為兌換期,三年屆滿作廢。北宋末年交子發行突破了規定的限額,總量達到200多億文,宋徽宗將其改為錢引。北宋滅亡之後南宋興起,南宋王朝將民間經營的紙幣會子收歸官營,也建立了類似北宋時期的發行和管理機構以及相關的法律制度。

此後,金代流通紙幣交鈔,元代流通紙幣寶鈔,明代流通紙幣大明通行寶鈔,特別是元代法律禁止黃金、白銀和銅錢作為貨幣流通,實行了單一紙幣流通制度,紙幣的流通更加繁盛。公元1436年,明代中期的明英宗廢黜了禁止白銀作為貨幣流通的法律,白銀躍為主要流通貨幣,大明通行寶鈔便逐漸地退出了流通領域,中國古代紙幣流通制度從此宣告結束。

271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

忽必烈剛剛當上大汗,還沒有建立元朝的時候,為了統一全國的紙幣,他就開始發行全國通行的「中統元寶交鈔」,隨後又改為「中統元寶鈔」(就那個名字,花樣有啥可變的呢?),前一個以絲做本位,以錠為單位;後一個以銅錢為本位,以文和貫做單位。

1260年,中統元寶鈔的發行量為73352錠;1275年,發行額為398194錠;到1276年滅南宋之前,發行額為1419665錠。

這紙幣發行數量增長速度可真是「扶搖直上九萬里」!

在這兩種鈔發行之初,由於元朝剛剛建立,蒙古人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加上通過賦稅榨取,紙幣發行有充足的金銀做準備,一旦出現紙幣貶值,政府立馬用平準庫里的白銀收鈔,所以開始的20年間,紙幣幣值尚算穩定。

很快,紙幣濫發所導致的通脹就開始顯露了,物價暴漲10倍。

明擺著中統鈔已經大大貶值了的情況下,騙不了人了,於是在1287年,忽必烈重新發行了另外一種叫做「至元通行寶鈔」的紙幣,規定至元鈔1貫等於中統鈔5貫。

元朝不到100年的歷史裡,至元鈔使用時間超過60年,是元代最重要的貨幣。

不過,這種紙片片還是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包括波斯、日本、印度、朝鮮的專制皇帝們,一看大元朝這紙片片都能當錢用,蒼天啊、大地啊、神奇啊!

於是,各國都想學習學習這種「先進文化」,可惜的是沒有聽說一個成功的。

最搞笑的當屬波斯的伊爾汗國,這個國家在1294年發行紙幣,也叫「鈔」,並且印上漢字,各方面都模仿元朝的鈔票,並且禁止金銀流通,違者處死。即使這樣,還是遭到了人民的堅決抵制,伊爾汗國的紙幣發行很快就失敗。

世界經濟危機時期,蔣介石下令停止銀元兌換的舉措,並未從根本上扭轉貨幣外流。於是,1935年,民國政府統一發行法幣,回收銀元。不久法幣先後與英鎊、美元掛鉤,終於保持穩定。然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採取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使日本的在華資產嚴重縮水。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餘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於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法幣徹底崩潰。

再看看美國

學經濟學的人最怕的就是教條主義,但中國不少經濟學人就喜歡把那些洋大師們的「隻言片語」掛在嘴邊,似乎這樣一來我們的問題就能夠順利解決了。翻開報紙常常會看到這樣的話,比如「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貨幣現象」,其實這句話什麼也沒說,效果就等同於「夫妻吵架歸根結底是情感問題」一樣。但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非常嚴重,它把複雜問題簡單化處理,似乎只要少印點鈔票一切都能得到解決。一對夫妻吵架了,你建議他們應該加深情感就能避免吵架,在你看來這個建議非常正確,但其實是一句正確的廢話,難道這句話別人不懂么?

事實上,印鈔票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試想如果美國政府的財政狀況非常良好,年年都有財政盈餘,他還需要印鈔票么?如果二戰前的德國政府不需要償還天量的一戰賠款,他還會那麼拚命印鈔票么?如果中國現在不是每年都有數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他還需要印鈔票來吃進這麼多美元么?因此印鈔票只是個現象,如果你把矛頭都對準現象而不去觸及本質,那你就永遠也無法解決問題。

按理美國鈔票印得越多就越不值錢,應該重新定價。但世界上卻有一些奇怪的國家,非要固定美元價格,不管美元怎麼變,哪怕變成廢紙,也要用相同的價格「收購」,結果自然是美元印得越多,越容易被「賣出」,相應的是更多的商品被「買進」,一出一進,商品沒有變少,貨幣沒有變多,美國自然不會出現通貨膨脹。 

那麼這些奇怪的國家為什麼要死活固定美元價格,哪怕免費也要將自己國民用血汗和寶貴的資源、環境換來的商品送給美國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害怕失業,害怕轉型升級,因為轉型升級的事好處一天兩天看不見,而失業是立馬見影的事,就像讓家裡的孩子不上班改上學,日子肯定一下子窘迫起來。這就可能導致原本不夠結實的社會基礎變得不穩定起來。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2011年中國在與別國的貿易往來中,實現了1551.4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按照過去的慣例,中國央行拿到這筆順差後,至少可以印出1萬億元人民幣的新增貨幣。但與此同時,中國也減少了1551.4億美元的商品,因為這些東西都裝船運到國外去了。這相當於是雙重打擊,錢增加了,商品減少了,於是通脹就來了。

在這種情況下,你想讓中國央行不印鈔票都難。

首先可以說美國這十年來一直在刺激經濟,一直在印鈔票。現在的東西的確比十年前,甚至比三年前的價格都漲了,但是漲得並不多,對生活的影響不大。本來每個星期一兩百美元拿來購買日用品,現在漲了三五十美元,你說能有什麼影響。

有人說那每年也要多出來一兩千美元的生活費,但你要知道,伴隨通貨膨脹的是勞動力價格也在上漲,工資的漲幅也比較明顯,最能讓大家一目了然的就是國家的所謂法定每小時工資線提高了。如果你說我那個老闆特別糟糕,非但沒有給我漲工資,還說經濟不好降了我的工資。會有這樣的人,說明你沒本事,經濟不好,倒霉的就是沒本事的人,這方面就凸顯解決就業的重要性了。如果國家法定的每小時最低工資上漲一元表示什麼意思,那就是則會上最差的勞動力每周的報酬將上漲40美元,正好彌補基本生活用品上漲的價格,最關鍵的是,一般人的收入要高與基本收入。

日本的銀行券是在最高發行額彈性限額制度的規範下發行的。這就是,大藏大臣決定日本銀行券的最高發行限額,日本銀行在這個範圍內發行鈔票。必要時,日本銀行可以超過該範圍發行鈔票,這叫做額外發行。額外發行連續超過15天,需得到大藏大臣的認可。貨幣的需要量是根據經濟活動的擴大,即經濟增長率而變化的,日本銀行券的最高發行限額每年大體也都在變化。發行貨幣時,日本銀行必須擁有與發行額等額的擔保。作為擔保對象的資產是商業票據、公債、借貸款、外匯、金塊等。

俄羅斯央行2013年12月11日確定俄羅斯法定貨幣盧布的貨幣符號。

2009年俄羅斯經濟衰退持續加劇,經濟部下修今年經濟增長率到衰退逾2%。為了因應十年來首度衰退造成的預算赤字,俄羅斯央行擬以龐大外匯儲備為基礎,加印3.2萬億盧布。 在信用市場緊縮和需求減少之下,俄羅斯將陷入十年來首度景氣衰退。俄羅斯財政部預估,今年將發生預算赤字,成為1998年俄羅斯發生債務危機和盧布大貶之後首見,預算赤字規模將佔該國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 俄羅斯央行第一副總裁烏爾尤卡耶夫表示,該國今年預算赤字約等於3.2萬億盧布,依目前盧布兌美元匯率換算,約為900億美元。

去年底,盧布大幅貶值11%引發俄羅斯央行火線加息至17%;外匯市場對於俄央行的加息根本不買賬,周二,盧布崩盤貶值幅度一度超19%,隨後油價拉升令盧布貶值幅度收窄至5.7%。同日,美國稱將對俄羅斯實施新制裁。為了保衛盧布,俄央行此前總計拋售了8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截至12月1日,俄外匯儲備減少額為959.47億美元,縮水超過20%,但仍沒能接住盧布這把不斷下墜的「尖刀」。俄羅斯既然財政危機,為啥它不造錢減緩財政危機?一系列專家表示,俄羅斯央行必須啟動「印鈔機」以便在艱難條件下維持俄羅斯經濟,這可能在盧布匯率降低情況下對俄羅斯企業起到幫助作用。

納比烏林娜說:「我們的確在考慮油價跌至60美元以下的極端狀況,當然這種跌價將會有負面後果,但我認為,還不是需要趕緊動用貨幣融通機制。」雖然造錢可以暫時緩解但是所留下的隱患卻會越來越大,這次財政危機造錢緩過去了,但是下次呢,隨著錢造的越來越多,而市面上流通的盧布就會越多,跟各方面的經濟發展趨勢差異會越來越大,積攢起來之後一旦爆發會造成重大損失,嚴重的還可能造成經濟體系崩潰。"啟動『印鈔機"可能會引起系列不良後果,包括通貨膨脹明顯加快、資金外流加劇、盧布疲軟和引起金融失衡"。

可以說貨幣的發行和數量和很多因素相關,各個國家也有不同的國情需要。錢流入社會的途徑多樣,名義多種,但都是為了國家經濟穩定和利益需求而定。


世界大部分地區現行的貨幣政策有明顯的不公或欺詐,使部分人可以獲益。舉一個簡單易懂粗暴但不專業的栗子:

現在全世界的總資產價值100萬,一個地產商手裡有一個空房,成本8萬。你正好需要房,有10萬存款,如果地產商9-10萬賣給你,皆大歡喜。但地產商不樂意,他有人,他有消息,他有資源,他要爆發,他要暴富,他一拍腦門說,得賣100萬!你當然沒有這個錢,但央媽可以憑空印90萬借給你。你撐了幾天,一家老小實在睡不慣路邊,於是你同意了,於是這個本應賣10萬的房子真的賣了100萬,於是你要用30年的時間來創造這90萬的價值。但是地產商卻在一夜之間有了100萬,去掉8萬成本,92萬現金在手。而之前全世界只有100萬資產,於是地產商可以大把收購、投資、揮霍,錢越賺越多,物價越炒越高。許多年後,地產商成了億萬富豪,而剩下的人都成了負資產、債奴,他們要用今後30、40年的時間,去創造真正等值於這億萬貨幣的服務和商品,而地產商就是你的顧客,你的上帝。他把你借來的買房錢再消費給你,你再還給銀行,最後你兩手空空,只有一個原本價值10萬的房子,而地產商卻白白享用了你價值90萬的勞動成果。再簡單點說,就是銀行憑空發行的錢,迫使你去勞動創造價值90萬的財富,並免費贈予地產商享用。


推薦閱讀:

假如中國多印錢了別人是怎麼知道的?多印的錢為什麼不能多進口外國的東西?
如何評價芬蘭打算在全國範圍內嘗試Basic Income制度?
中國實現全民免費醫療每年需要多少資金?
如果中國為絕對誠信社會,每年將節省出多少錢?
六度理論如何證明?

TAG:貨幣 | 經濟學 | 社會經濟 | 貨幣銀行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