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從未受西方文明影響,中國的「科技樹」會有怎樣的發展?

嗯,假設一個狀態,就是世界玩世界的,中國自己玩自己的,西方的思想、科技對中國沒影響,那麼中國的科技樹會發展成什麼樣呢(?????)っ


看到有答案說李善蘭的偉大成就,我們就來看看國際享有盛譽的李善蘭恆等式是什麼吧:

對的,這就是李善蘭恆等式。應該說李善蘭先生使用傳統方法做出這樣的成就還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請注意,李善蘭的生卒年月是1811-1882。我們再看幾個人,歐拉(1707-1783),拉格朗日(1736-1813),勒讓德(1752-1833),高斯(1777-1855),柯西(1789-1857),雅克比(1804-1851)。

我想只要是上過大學的人,應該還是清楚數學在這批人手裡發展成什麼樣子了。

回過頭來再看某個答案里這段話:

李善蘭為清朝著名數學家,著有《方圓闡幽》、《垛積比類》等書。微分、積分二語為李善蘭所創。他創造尖錐術,在沒有接觸西方微積分時,就得出了定積分公式,這是中國數學能夠通過傳統途徑,自力更生地完成由初等向高等轉化的一個例證。他還用數表形式列出了一系列高階等差級數求積公式,被國際數學界譽為「李善蘭恆等式」。

我對真正做出了成就的中國古人還是很敬佩的,但是對盲目自豪感強行吹牛的人,只想問一句:你知道你吹的是什麼嗎?


反對 @國產收音機的觀點,純粹是披著民族主義的外衣胡說八道。

「李約瑟之謎」自從被提出以來,已經被諸多學者們討論了這麼久,研究成果百花齊放。如今卻仍有 @國產收音機 這種技術與科學傻傻分不清楚,一句「扯什麼亂七八糟的」便否定掉前人的所有努力,自己開始胡說八道的答案出現。真是醉了。針對這個問題及 @國產收音機 的答案,我就把我課堂筆記拿出來共享吧。

————————————————筆記分割線—————————————————

一、李約瑟之謎的提出

誠然,在前現代社會,中國的確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首屈一指的經濟規模;第二,領先的技術水平;第三,活躍的市場經濟;第四,繁華的城市。這裡主要說一下第二點和第三點:

先說技術水平,在17,18世紀之前,中國的技術處於全世界領先的水平。英國的著名政治家、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經指出,有三項技術讓歐洲走出黑暗時代,分別是火藥、指南針以及紙張和印刷術。 @國產收音機 所謂的大航海時代的確為推動歐洲科學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大航海時代的重要基礎便是用於指引航線的指南針、掠奪殖民地的火藥以及用於知識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傳播的紙張和印刷術。但是,這幾項技術都是中國發明的,代表當時中國的科技水平實際上處於世界的前沿位置,工業革命卻沒有發生在中國,原因按下不表。

再說市場經濟,眾所周知,私有制是市場經濟的基礎。而土地的私有則是私有制中重要的一環。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推行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此外,中國在當時不僅要素市場極為活躍,商品市場更是如此。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期貨市場和投機行為,並且投機的原則和今天毫無二致。在明朝,更是在江南沿海一帶商品經濟的發達地區出現了商品經濟的萌芽。

然而,中國落後於西方,其實是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一個很大的逆轉,主要的事件就是西方在18世紀中葉出現了工業革命。但是,英國在18世紀中葉發生工業革命時的經濟、科技和工業條件,中國早在13世紀就基本上已經擁有了,但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便促使了李約瑟之謎的提出。

二、李約瑟之謎的幾種解釋

在李約瑟之謎的解釋方面,諸多學者提出了非常多的假說。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這樣一個複雜的問題,任何單因素的解釋都只能刻畫問題的一個側面,這裡不作過多展開。

1. 文化決定論

通過他回答中的蛛絲馬跡,我猜這是 @國產收音機 所接觸到的比較多的解釋,即儒家文化的消極影響作用使得中國人民不去積極地追求科技發明和科技革命。

2. 國家競爭假說

歐洲之所以強盛是因為歐洲分成很多小國,國家和國家之間存在著競爭,為了讓國家強盛,各個國家就會努力去倡導科學技術,而中國是大一統國家,不存在這種競爭。由於長期缺乏競爭的壓力,進而就不會有科學技術的進步。

3. 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說

即伊懋可提出的需求不足假說。這種理論認為,在前現代社會,中國擁有先進的現代制度,包括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和產品市場制度以及私有制產權等等,因而導致了較快的技術發明和傳播,但由於中國人受到傳宗接代的傳統思想影響,人口增長非常迅速。而中國人口的快速膨脹則會使得人均土地越來越少,進而導致經濟剩餘的減少和勞動力價格的降低,進而抑制了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所以伊懋可認為,中國過去之所以興盛繁榮,技術發明快,是因為中國有很好的市場制度,但後來由於人口高速膨脹,導致了剩餘的積累太少,勞動力價格太低,而抑制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三、林毅夫的解釋

林毅夫認為,以上幾種理論要麼回答了為什麼中國在過去較強,要麼回答了為什麼中國在現在較弱,而並不能對這兩個問題同時具備解釋力。如果我們要解決李約瑟之謎,首要前提是「認識清楚工業革命的本質」

1. 工業革命的本質

傳統觀念中,將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紡織工業的機械化以及鋼鐵的大量生產和使用作為工業革命的標誌。然而這只是標誌,並非本質。如果我們只是在中國看到了蒸汽機的發明、看到了紡織工業的機械化,看到了鋼鐵的大量生產和使用,並不能說明中國就發生了工業革命。前者是 @國產收音機 用了大量的實例企圖去證實的東西,但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工業革命的本質不在於此,並非使用了某種機器和技術,而在於技術變遷速度的加快。工業革命使得勞動力水平與技術創新水平提高,而且不斷加速,最終形成了技術大爆炸,從而拉動近代西方經濟的迅速發展。

2. 發明的機制

既然說到了技術變遷,我們就要談談新技術是如何產生的。限於篇幅,只給出結論:發明的過程是一個嘗試錯誤的過程。而嘗試錯誤有兩種方式,在前現代社會裡都是靠經驗的方式,主要依靠工人和農民完成;而在現代社會裡主要依靠的則是科學家在實驗室里進行的可控試驗。可控試驗是以科學為指導的嘗試錯誤。

3. 李約瑟之謎的解釋

一個好的理論是能夠對一類現象具有解釋能力的。因而,不僅要能夠解釋中國在近現代落後的原因,還要能夠解釋中國在前現代社會具有優勢的原因:

1)中國在前現代社會具有優勢的原因:在前現代社會裡,技術創新主要來自於工人和農民的經驗性嘗試錯誤。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人口優勢就增大了通過經驗性嘗試錯誤發明新技術的可能性。

2)8~12世紀中國技術創新加速的原因:這一階段中國技術創新不斷加快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導致經濟中心南遷,人口大量南移,而在南方以高產的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及其帶來的影響,都給技術變遷提供了更廣闊的的空間。

3)中國在現代落後於歐洲的原因:技術變遷的速度之所以在現代發生變化,是因為經驗的重要性已經被實驗所取代。在這種情況下,人口的數量就不再重要。由於在工業革命前後,經驗型的技術發明被實驗型的技術發明所替代,因而歐洲的技術發明的速度也就不斷加快。與此同時,歐洲還加大了在基礎科學上的投資,增加了對自然界的了解,使得技術分布曲線右移,技術發明的空間再度擴大,如此反覆,加速的技術發明就得以持續下去。而這一切成為可能的原因,在於西方於15,16世紀的時候出現了科學革命。

那麼,方法論的革命本身也是一種技術,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呢?

針對這一點,現有的理論眾說紛紜,但能夠互為補充地引發我們更為深入的思考。可能的原因包括封建社會不利於重商主義的出現、西方社會對於產權的保護更有利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等。新的理論認為,雖然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但是使用數學和做可控制實驗卻需要後天的學習。在前現代中國,由於科舉制度的存在,學習數學和可控實驗的積極性被抑制,致使人力資本投資不足,科學革命也就無法產生。

—————————————————分割線——————————————————

回到 @國產收音機的答案,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在於現代方法論的缺失,而並非在紡織、鋼鐵生產、數學工具上的一些創新、一些發明的缺失。沒有社會形態的變革,仍舊在封建制度科舉制度禁錮下的中國,是難以實現科學技術的大發展的。


更新一下答案

我一直認為西方在近代出現科技爆炸的主要原因是科學和技術的結合。

以試驗作為基礎的科學實際上是到十九世紀才確立的,希臘羅馬時代的科學與我們今天理解的科學不一樣。

古希臘時代的科學準確的說是自然哲學。古希臘人認為世界存在理性,無論自然界還是社會,按照理性運行。然而古希臘人認為,自然界運行所依據的理性與社會運行所依據的理性,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用來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可以用來研究社會,用來研究社會的方法也可以用來研究自然,比如思辨的方法。

比如,古希臘一些哲學家認為世界由五種基礎元素構成,氣金土火水,這五種元素可以互相轉化。這個理論是中世紀鍊金術士的基礎理論,鍊金術士相信五種元素可以互相轉化,因而他們能找到煉金的方法。那麼古希臘哲學家怎麼知道這個理論的呢,思辨。

有個答主舉古希臘人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來證明古希臘人的科學精神。然而,古希臘有多種世界本原理論,有認為世界本原是水的,有認為世界本原是火的,有認為世界本原是土的,有認為是氣的,還有認為是虛無的等等。認為世界本原是火的學派是這樣論證的,世界存在於變化之中,燃燒產生變化,因而世界的本原是火。這個方法就是思辨的方法。認為世界是由原子組成的論證同樣採用的是思辨的方法論證的。道德經中老子對於世界的本原是道,以及佛經中對存在若干個世界的理論都是採用思辨方式論證的。同樣都是採用思辨的論證方法,單就這個例子來看,並不能說明希臘人更具有科學精神。雖然希臘人在古代確實更加具有科學精神。

如果你要寫一篇化學論文,不做試驗,不引用試驗數據,全篇通過化學理論推導,你的論文一定不會通過。然而古希臘時代的人們卻不認為,試驗是研究自然所必須的,人們通過哲學的方式研究自然,因而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自然科學更準確的說是自然哲學。中學大家都學過伽利略的比薩斜塔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通過思辨得到的理論。亞里士多德的重物比輕物先落地的理論一千多年沒有被推翻,恰恰是因為人們用思辨方法研究自然科學造成的。這個試驗有可能是傳記作者編的,但確實反映了文藝復興時代科學方法的進步。

歐洲中世紀最重要的學者托馬斯阿奎那認為世界上存在著四種法則,永恆法,神法,自然法,人法。

永恆法是上帝的理性。

神法是人們所能理解的上帝的理性,基督教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因而人類無法完全理解上帝。

自然法是上帝的理性投射在萬事萬物上形成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

人法是人類社會的法律。

根據這一理論,星辰運行源於上帝的理性,花開花落源於上帝理性,生老病死也源於上帝的理性。因而中世紀人們通過觀星術等方式來研究自然與社會。直到十七世紀,荷蘭的醫學家還研究過行星運行與瘧疾的關係。當然當時的所有文明都進行過這樣的研究。

直到十八至十九世紀,試驗科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科學才真正的確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自然科學才從自然哲學之中分化出來。實證主義哲學的開創者孔德認為,除了能夠被觀察到的經驗,沒有真正的知識,思辨方法與形而上學是人們理性不成熟時期的產物。西方的自然科學正是在十九世紀開始爆發的。

在近代之前,技術與科學是分離的。科學家們主要通過哲學的方法研究自然,而勞動者則憑藉經驗進行生產。研究自然哲學被視為一種高尚的獲得,而勞動則被認為一種相對低賤的活動。研究科學被視為一種思維的活動,目的並不是推動技術的進步。隨著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科學與技術才開始結合,試驗的方法得以確立。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哲學並不一定導致以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西方產生,導致其產生的恰恰是資本主義的發展。

原文

哪個文明不交流都是死路一條,西方和中國各玩各的,不交流將會出現兩個美洲土著似的文明。

遠古時代的關鍵科技,輪子,曆法,航海,青銅,農業,政治組織

輪子,輪子發明於中東,由中東傳入西方。伊拉克地區兩河文明的發明,也有人認為中國的輪子也是由兩河傳入的。

曆法,各文明獨立發明。

最早的船舶製造技術源自古埃及,由埃及傳入希臘克里特島與地中海東岸,古埃及人的技術。

農業,世界七大農業起源地,各文明獨立發展。

青銅,最早的青銅製造技術,源自東歐,傳入近東。中國青銅技術可能是由西方傳來的。

遠古時代文明交流越多的地區越發達,克里特島為啥是西方最早文明的出現地,而不是伯羅奔尼撒半島,不在亞平寧半島,不在法國,不在德國呢?說白了就是因為離當時世界上的最先進的古埃及文明與近東地區的文明近,方便交流,學習人家。

來張克里特島的位置圖

古典時代的重要科技發源地

鐵器,來自於赫梯人,由近東傳入西方,中東和北非。

戰車,東歐遊牧民族發明,傳入世界各地。

軍團制度與職業軍人,亞述早確立,來源於近東,這樣的組織制度隨著亞述的征服傳入各地。希臘羅馬的軍團制度很可能借鑒於亞述

最早的廢除奴隸制度的嘗試以及多民族帝國組織制度來自波斯,後來被征服波斯的希臘人借鑒。

一神教,源自近東,後來傳入西方,中東。

思辨哲學與思辨研究自然科學方法,源自希臘,這個是來自西方文明的。

廉價紙,源自中國,隨著絲綢之路,傳入中亞。

騎兵馬蹬,源自中國北方,隨著游牧民族的遷移傳入世界各地。

文官官僚制度源自中國唐代,傳入各地。

火藥與早期火器,源自中國,隨蒙古軍傳入各地。

不交流是什麼樣,舉個身邊的例子日本。

南北朝時代,中國已經進入鐵器時代一千年時日本還處在石器時代。在當時的朝鮮人眼裡日本人還是一群拿著石斧的野蠻人。但是一百年後,日本就直接跳過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了。再過了幾百年就不落後中國了。由於地理原因,日本在南北朝以前與東亞大陸很少交流。

重要的發明往往源自不同文明,任何一個文明不交流都是死路一條,西方文明不交流掌握航海,輪子,火藥這些關鍵技術,就會比現在晚幾百乃至幾千年。中國不交流也會落後。要是重來不交流任何一個文明都會像美洲那樣,中美洲人數學天文知識非常豐富,但是技術還停留在石器時代。南美洲人能建立一千多萬人口的帝國,也會煉青銅,卻沒有發明文字,結繩記事,更別提數學哲學了。

西方文明和中華文明都獨立發展的話,你將會看到兩個美洲土著似的文明。

一個文明落後學習人家的先進技術,這不丟人,全世界沒被滅的文明都是這麼過來的。但是落後還不知道學這才是丟人呢!


以下是方舟子的科普文章《賽先生從西方來》:

「五四」前輩們提出要歡迎「德先生」和「賽先生」,那意思就是說中國本來是沒有這兩位先生的,所以要從外國請進來。這麼說讓一些國人覺得很沒面子。說中國以前沒有德先生,沒啥可爭的,誰讓咱自古以來就是皇帝在當家作主呢?於是有些覺得沒面子的人乾脆就說德先生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咱們不要它也可以過得好好的。不過如果也要說賽先生不好,就沒有市場了,我們現在從小就要學它,每天的生活也都離不開它了。有些人就說了,這個好東西我們其實是古已有之,中國古代有過什麼科學發現,提出什麼科學理論,還有一批中國古代科學家讓我們敬仰……

這些人說的古代科學,和我們今天學習、研究的科學並不是一回事。我們現在說的科學,是指用一種特別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知識體系。這種方法特別在哪裡呢?那就是「觀察-假說-驗證」的方法:根據觀察的結果,提出可以進行驗證的假說,然後用新的觀察或實驗加以證明,證明不了就要放棄或改進這個假說。用這一套標準來衡量,中國古代是沒有科學的,在西方文藝復興之前,也沒有哪個國家有科學。

比如說,一提起中國古代科技,大家馬上就會想起四大發明,但是那只是技術應用,並不是一個知識體系。還有人會想到中國古代數學研究的一些輝煌成就,但是數學是科學的工具,本身並不是科學。還有人會想到中醫,但是中醫的理論是氣、陰陽、五行等等非常模糊、抽象的哲學概念,並非客觀具體的事物或現象;中醫的醫療實踐是主觀臆測和經驗積累結合在一起的,強調的是不可重複性和不可測量性,而科學方法特彆強調客觀性、可重複性和可測量性。

有一個叫李約瑟的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原先是研究生物化學的,在上個世紀30年代有三名中國留學生到他的實驗室學習。李約瑟迷上了其中一名女學生,又因此迷上了中國古代文化,開始學習中文,後來就轉而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出版多卷本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文通常譯作《中國科學技術史》),到他去世時也還沒有出完。

李約瑟在研究過程中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是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個問題通常被簡化成「為何中國沒有產生科學」。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李約瑟首先提出來的,在他之前中國和外國都有人提出過,只不過李約瑟的影響比較大,所以就把它叫做「李約瑟問題」。

李約瑟提出了問題,他自己也想給出個答案。他把原因歸結到中國的「官僚體制」。全中國有文化的聰明人都被選拔、集中起來當官了,這樣才能對全國做井井有條的管理。好處是具有實用價值的技術研發一開始會比較受重視,有利於早期的科技進步。壞處是不利於新觀念的傳播,不鼓勵技術競爭,還瞧不起商業經濟,最終又阻礙了科技的進步。

為什麼中國會出現這種體制呢?李約瑟認為這和中國的地理環境有關,比如黃河經常泛濫,必須集中全國資源一起來治理水患,就形成了這樣一個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所以說來說去,要怪中國人生錯了地方。按李約瑟的說法,如果中國的地理環境和歐洲一樣,像哈維、伽利略、牛頓這樣的科學偉人就會誕生在中國,中文就會變成科技語言。

當然也有很多人不同意李約瑟的看法,提出各種各樣的理論想要取而代之。一直到最近幾年,這在國內學術界也還是個熱點問題。就像人文學界的很多問題,見仁見智,是不可能達成共識的。早在1953年,有人拿這個問題去問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給回了一封簡訊。國內翻譯出版《愛因斯坦文集》時,因為先入為主地認為中國古代有科學,所以把這封信的意思給搞反了。後來有人想去糾正它,也沒糾正對。其實這封信是用很淺顯的英文寫的,翻譯過來就是:

「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希臘哲學家(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發明了形式邏輯體系,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人們不必對中國聖賢沒能做出這些進步感到驚訝。這些發現竟然被做出來了才是令人驚訝的。」

愛因斯坦不僅不認為中國古代有科學,而且還不認為這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在他看來,科學的起源是個很不平常的事件,因此不必對古代中國沒有出現科學而驚訝,值得驚訝的是西方居然會發展出科學。按照愛因斯坦的意思,探討科學為何沒有在古代中國產生,跟探討科學為何沒有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產生一樣沒有意義,值得探討的是為何科學竟然會在歐洲產生。

科學的源頭是古希臘的自然哲學,那是人類文明的奇蹟,的確值得驚訝。今天各個科學學科的起源大都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古希臘哲學家有時能對自然現象做出相當準確的解釋,這有很大的碰運氣的成分。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思考方式和一些被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假定。比如,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首先提出,對自然現象要完全用自然因素來解釋,跟神靈沒有關係。這種思想叫自然主義。古希臘另一位偉大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事物的任何變化都是原子的結合和分離引起的,試圖根據少數幾個基本觀念來解釋整個世界。這種思想叫還原主義。亞里斯多德創建了形式邏輯體系。自然主義、還原主義、邏輯體系,正是科學思想的基本成分,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和基本方法。

古希臘哲學家讓我們知道,要用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來解釋自然現象,而且這樣的解釋要符合邏輯。但是,對某一種自然現象往往可以提出好幾種不同的解釋,而且都符合邏輯,能夠自圓其說,我們怎麼知道哪一種解釋、哪一套體系是正確的呢?大家只是在理論上互相爭來爭去,誰也說服不了誰。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伽利略等人才發明了一個解決爭端的辦法,通過做實驗來驗證假說。一旦實證方法確立起來,自然哲學就變成科學了。

西方世界並不是天然就適合產生科學的。在古希臘之後,科學萌芽被扼殺了,西方有一千多年的時間是黑暗的中世紀,古希臘自然哲學家的著作和思想反而是在阿拉伯世界被繼承了下來,到文藝復興時期才被西方學者重新發現。科學雖然是在西方誕生的,但是是屬於全人類的。科學是沒有國界、沒有文化屬性的,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能掌握,都能做出貢獻的。賽先生來自西方,但是並不姓西,我們也可以學習它,發展它,沒有必要為此感到自卑。

————————我叫分割線————————

以下選自新語絲網站新語絲Xin Yu Si (New Threads) Home Page 丁不二方舟的文章《無聊的李約瑟問題為什麼這麼有聊?》:

2008年10月,由李約瑟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物理及相關技術·第三分冊土木工程與航海技術》中譯本出版。一年多後,2010年4月《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化學及相關技術·第二分冊煉丹術的發明和發現:金丹與長生》中譯本出版。兩卷書分別涉及到航海和煉丹,都屬於中國古代技術的熱門內容。

一般情況下,有關科學技術的專業書籍因為內容只有少數人能掌握,很難被大眾持續關注。能夠成為熱點,通常是書中的主要觀點衝擊了此前大眾形成的固有觀念,而《中國科學技術史》就曾經引發過這樣的轟動效果。

李約瑟(1900-1995)是英國生物化學家,1941年當選為英國王家學會會員。1937年,他受幾位中國留學生的影響,開始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興趣,尤其喜歡道家學說,並學習了漢語。抗日戰爭後期,作為援華項目之一,李約瑟率團來中國進行學術考察和交流,1944年10月到達貴州遵義。此時距離遵義會議已過將近十年,浙江大學從杭州西遷輾轉至遵義也已近五年。當時的遵義與西南聯大所在地雲南昆明,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等單位所在地四川李庄齊名,都是不畏艱苦條件,堅持辦學和研究,在抗戰期間形成的學術中心。10月24日晚八點李約瑟在遵義旁邊的湄潭浙大分校向一些中國學者發表演講,題目為《中西科學史之比較》。演講完畢,眾人還進行了討論,整個活動進行了約三個小時。

以這篇演講為起點,十年之後,由李約瑟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英文是《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AN》,直譯應為《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第一卷在西方出版,引起轟動。此後幾十年,其他各卷陸續出版。該書卷帙浩繁、蔚為大觀,詳細考證和描述中國古代大量的科技成果,並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觀點:公元前1世紀至15世紀,一千六百間中國科技一直超越西方,此後由於西方社會變革,出現現代科技,中國反而被超越。另外在西方變革過程中,中國古代科技的傳入起過巨大作用,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現代科技,要從其他方面尋找原因,而非中國科技本身。一般簡述為:中國科技曾經長期領先西方,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技?這就是有名的「李約瑟問題」。在積貧積弱的年代,李約瑟的觀點及著作對於中國而言,有極大的鼓舞作用,而李約瑟西方科學家和左派學者的混合身份,更受到中國政治環境的歡迎。文革後期,中文版《中國科學技術史》開始出版,將李約瑟問題正式引入中國。此後該問題引發的各種熱潮此起彼伏,至今不衰。

近代中國被撞開國門之後,部分學者看到西方社會的繁榮昌盛,尤其是科學技術之先進,令人驚嘆。對比中西歷史後,一般結論是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技術長期落後(當時的討論多限於明清兩朝)。李約瑟的著作把此前的結論推翻,甚至逆轉,引向了另一個極端。

多位學者幾十年通力合作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具體細節的討論和考證將在專業範圍內永遠繼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約瑟問題」可能因為牽涉範圍廣,或者是不太專業,引發了廣泛討論。各種對立的觀點正面交鋒,場面極為壯觀。誰也沒有想到從當初的三小時,搞得幾十年不得消停。1995年李約瑟去世,西方基本停止討論,而中國卻更加如火如荼。隨著網路普及,中國各方依然對李約瑟問題窮追不捨,樂此不疲。難道經過討論西方認輸、中國獲勝?顯然不是。

西方停止討論是因為基本已經取得共識,總體肯定李約瑟的具體實證研究,但是否定其推論,即不承認「李約瑟問題」,認為其前提錯誤。中國繼續討論是因為原來全面接受李約瑟觀點的局面發生分裂,有部分人開始質疑「李約瑟問題」,讓原來沒有問題的部分出現了問題。

現代科技為什麼出現在歐洲,而沒有出現在本國?這是一個從日本到土耳其,所有非西方國家都在思考的問題,並且在西方內部也有類似的思考,比如為什麼工業革命出現在英國,而非西班牙或法國。所有思考都期望為本國發展提供借鑒,同時西方也從反方向思考,以期能夠保持長期優勢。李約瑟在問題中先給出一個「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西方」的明確結論,然後再提出後來的為什麼,在某種程度上使問題的性質發生改變,即可以簡化古代科技的優劣討論,而將重點只放在討論現代科技的產生。但由於這個結論始終不能令所有人信服,所以很多人更熱衷去反覆驗證前半部分的結論,相反對問題後半部分的「為什麼」除了大呼可惜,卻多為泛泛而談。

對李約瑟問題的否定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混淆科學和技術的概念。《中國科學技術史》雖有科學之名,實質卻是技術史。為了突出所謂的中國古代科學,不惜藉助現代的科學體系,給技術史強行套上一個科學史的外套,結果將二者混為一談。這樣的思路與分析,導致書中有關科學史的觀點和內容遭到主流學界否定是必然的。

其次是誇大中國古代的技術成就。判斷古代技術的水平,考古發現與文字記載都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社會功效的全面考察、驗證、判斷。即一項重要發明,到底對社會發展發揮了什麼重要作用。在考古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李約瑟主持的研究很多都依靠書籍對技術進行評估。而僅憑書籍就來判定技術領先,這與僅憑詔書就來判定政策英明、僅憑墓志銘就來判定墓主人神武一樣,都屬於盲信。結果就是對孤立的、短效的技術給予高估,甚至把技術雛形當做技術領先。但技術領先不能只靠白紙黑字,要有貨真價實的生產和軍事成果。綜合技術領先的地區能擴大生存空間、多佔生存資源,會在更大的區域內取得強勢地位,並導致先進技術外傳。而李約瑟極為推崇的宋朝的綜合表現及社會發展,根本不支持這樣的判斷,所謂的技術領先和現代技術也缺少緊密銜接。在現代工業社會,即使不包括騙子,誇大技術水平的事也時有發生,但因為有實物、有比較、有市場、有戰場、有後續、有真相,所以很容易得出判斷。誇大古代技術的水平,不單是中國,也是很多國家對待歷史的常用手段。這種吹牛可以不上稅的做法,除了貼金,還有世風日下、今不如古的觀念在作祟。

第三是誇大中國古代技術對西方的影響。現代科技產生於歐洲,有其特殊的內因,對於外因的影響,都不必過分誇大。歐亞大陸間的技術傳播時時都在發生,技術在傳播過程中也會被改進,你來我往,彼此是平等的。中國與歐洲處於東西兩端,彼此的直接影響最弱。中國的好技術在伊斯蘭和印度,甚至自己家最後都反響平平,則這類技術的好是要打折扣的。即使認定牆裡開花牆外香的事情存在,把文藝復興等社會變化都歸功於中國的神奇技術,那麼這與誕生現代技術的工業革命還差著近三百年呢。認為中國古代技術在西方催生科學,更是攀龍附鳳。科學的產生雖然與技術密切相關,但並不是所有技術都與科學的產生密切相關,關鍵技術只有幾項,而李約瑟問題中常被稱頌的那些技術則很難躋身前列。

另外李約瑟問題中把中國古代科技領先的範圍定在公元前1世紀到15世紀,迴避古希臘和希臘化時期,讓問題顯得非常小氣。在通史研究中,刻意選取時段、破壞連貫性是硬傷。既然時段可以隨意選取,標準也就可以隨意劃定。李約瑟問題一方面在考證中國古代科技領先的前提下,認定這種領先沒有催生現代科技不是中國古代科技本身的原因,另一方面又考證在中國的先進科技傳入歐洲後,認定對現代科技的產生起到積極甚至是決定性作用。在這樣的論述下,中國和歐洲的其他各種社會因素,如經濟、政治、文化、語言等方面與科學技術的關係及相互作用,都成了可以任意揉捏的橡皮泥,時而促進、時而阻礙,強調個性、忽視共性,因果不清、標準不一,如果全面審視,可謂矛盾重重,難以自圓其說。例如看到歐洲長期分裂,就將現代科技未能誕生在中國歸責於大一統,而忽略此前認定的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也有一個大一統的環境。另外伊斯蘭世界和印度也都是長期分裂,但同樣沒能產生現代科技。

工業文明後,西方橫掃全球,科學和技術顯示出巨大能量,才被中國重新認識。李約瑟問題的流變過程與某些名為增光、實為遮醜的愛國說辭演化過程屬於同類,不會有最終的結果,可能結果也不重要。脫離史實後的任意發揮,最大的社會功能是增加民族自豪感,也能起到安慰劑的作用。關於李約瑟問題的研究,在中國堪稱是成果非凡。而且早已不限於科學史和技術史的範疇,引入了很多政治、民族、文化內容,從一個嚴謹的專業話題轉換成一個寬泛的社會話題,與閑談明星八卦無異,自說自話的結論居多。不難看出其中民族主義色彩極為濃厚,「祖先世界第一」、「西學源自中國」等意識貫穿其中。

其實李約瑟問題的核心不是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技術,而是為什麼沒有產生科學。科學在人類文明史中的獨特性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中國古代社會可以找到眾多與西方社會匹配的內容,唯獨科學蹤影難覓。在科學史研究中,一般將科學分為內史和外史,內史研究科學自身的發展,外史研究社會其他因素對科學的影響。李約瑟問題是在外史層面打轉,卻想觸及內史中只有唯一起源地的科學。對於這個非常主張,要非常舉證,而舉證之累,有目共睹。回想利瑪竇等人帶來的先進科學知識,在中國近三百年波瀾不興,又怎能指望之前的花花草草長成參天大樹?科學沒有,只好用技術來湊,這無異於緣木求魚。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又要自圓其說,對於其他社會因素採取混亂標準也就不奇怪了。所以在看待李約瑟問題時,如果將科學與技術分開,問題會簡單很多。如果再把引發討論的起因和背景了解一下,李約瑟問題可能也就不是問題了。

對於李約瑟問題的認識,一中一西兩位物理學家的話可謂一語中的。吳大猷曾說:「我國有些人士以為科學『我國自古有之』,看了英人李約瑟大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而大喜,蓋其列舉許多技術發明,有早於西歐數世紀的,足證超於西歐也。然細讀該書,則甚易見我國的發明,多系技術性、觀察性、紀錄性、個別性,……弱於抽象的、邏輯的、分析的、演繹的科學系統。……我們有發明、有技術,而沒有科學。」愛因斯坦曾說:「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希臘哲學家(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發明了形式邏輯體系,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人們不必對中國聖賢沒能做出這些進步感到驚訝。這些發現竟然被做出來了才是令人驚訝的。」

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技?近現代中國很多學者都曾經有過研究,思考的過程也是進步的過程。如果將問題倒轉,下功夫研究為何出現在歐洲,也許思考的效率會更高。但是關於它們的出現已是過去時,重點是在未來如何營造有利於科技發展的環境。李約瑟問題因為加上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前提,變成了典型的猜笨謎遊戲,時代感極強,不過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參與,儘管幫助先人做無用功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但是在故紙堆里尋找快樂的同時,如果阻礙現代科技的發展,就不僅僅是無聊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被國產收音機的答案帶偏了,此問題由多位學者討論過,本質上是「中國古代有無科學」,而不是「中國古代科學落後在哪裡」。至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或者說是古希臘時代的理性科學,中國古代是沒有的。不得不說,古代中國缺少理性科學,數學的土壤,中國古代數學的兩個高峰,魏晉南北朝時期(九章算術、祖氏父子)和宋元時期(南宋至元)都處於中世紀,此時在中國也屬於亂世,儒學不盛。唐朝興旺繁榮,但數學沒有得到發展。明清是古代中國的最後巔峰,但是中國古代數學從此驟然衰落,甚至跌入谷底。明清兩代,不但未能產能和宋元時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數書九章》、《四元玉鑒》,反而將這些精粹長期失傳,直到清朝中葉乾嘉學派才重新挖掘之。明初開始三百年,中國傳統數學除了珠算以外,其他方面非但沒有發展反而有所倒退。16世紀以後,近代數學開始蓬勃發展,中國數學就更被甩的沒邊了。清朝滅亡的時候,遠在英國的羅素已經開始了數理邏輯的研究,和懷特海、維特根斯坦等人奠定了數理邏輯的基礎。自此叩開了計算機時代的大門。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西學東漸的過程,中西方科學的差距將以光年計。

西方數學自明始開始在中國傳播,第一次是明末,徐光啟與利瑪竇聯合翻譯幾何原本的前6卷。十七世紀中葉以後,初等數學如三角學、透視學、代數學、對數等傳入中國。第二次在十九世紀中葉,代表人物是李善蘭,和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合作出版了中國第一部微積分著作《代微積拾級》和其他一些西方著作。李善蘭用宋元傳統數學方法創造的「尖錐術」相當於卡瓦列里時的早期積分學,但此項成果比起西方數學已經至少落後了200年了。

上述內容引自《數學史概論》,李文林著。

以下轉載北大吳國盛教授的文章,具體討論「中國古代有無科學」這個問題,內容很好,基本能回答這個問題了。轉自公眾號「賽先生」。若侵權請私信刪除。

「中國古代有無科學」緣何爭論不休?

人們對「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事實上,基於不同的科學定義,可以得出不同的「有無」解答。然而遺憾的是,縱觀歷史上的「有論」和「無論」,其實都沒有說清楚或者沒有談及,在什麼意義上中國「古代」有科學,在什麼意義上,中國「古代」無科學。討論這一問題的意義,恰恰在於推進我們對「科學」的理解。

  • 吳國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這是一個在今天經常爭論不休的問題。我曾經寫過文章,指出「有無」問題本質上是一個定義問題,而不是歷史經驗問題;是一個觀念問題,而不是事實問題;是一個哲學問題,而不是歷史問題。基於不同的科學定義,可以得出不同的「有無」解答。討論有無問題的意義不在於得出一個有或無的答案,而在於推進對「科學」的理解。一百年來,我們總是本著實用主義的態度學習西方的科學和技術,不重視對科學的理解。今天,為了紀念《科學》雜誌創刊100周年(編者註:系1915年任鴻雋等人在上海創辦的《科學》雜誌),我願意進一步闡述,在什麼意義上我們說「中國古代無科學」,在什麼意義上「中國古代有科學」。

歷史的回顧

值得研究的是,當人們說中國(古代)無科學或有科學的時候,他們心目中的科學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說中國古代無科學,曾經是中國學界的公論和共識。《科學》雜誌創刊號(1915)有任鴻雋先生的文章《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1922年,馮友蘭先生作《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1945年,竺可楨先生髮表《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產生自然科學》。他們都把「中國古代無科學」作為當然的前提。

到了上世紀50年代,李約瑟引入了一種新的說法:「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很發達,為什麼沒有產生近代科學?」這種說法又稱為「李約瑟難題」。李約瑟肯定「中國古代科學很發達」,讓中國人心裡很舒服,所以他的說法在中國流傳甚廣。此後半個世紀,中國人都講「中國古代有科學」,而且很發達。直到90年代,國內一些年輕的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開始質疑李約瑟難題,引發了中國古代有無科學之爭。

但是,值得研究的是,當他們說中國(古代)無科學或有科學的時候,他們心目中的科學是什麼意思呢?

任鴻雋的文章中說,科學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科學就是系統的知識,狹義的科學「其推理重實驗,其察物有條貫」;今天世界上通稱的科學,指的是狹義的科學;所謂狹義的科學,就是西方近代實驗科學。

馮友蘭的文章沒有談及科學的定義,但是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科學」也是近代科學。文章一開始他說,中國的歷史與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歷史相比,類別雖不同,水平差不多,但是今天的歐洲已經是新的,而中國仍然是舊的,因此落後了。為什麼落後了?因為沒有科學。因此,馮的文章中所謂「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應該理解成「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

竺可楨的文章也沒有談及科學的定義,但可以看出他談論的也是「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他先是援引了許多學者的觀點,指出中國沒有科學並非中國人能力欠缺,而是因為歷史條件不具備。比如錢寶琮、李約瑟和魏特夫認為是中國農業社會制度太過強大,陳立認為是宗法社會制度太過強大,壓抑了工商業的發展,而工商業的發展是歐洲產生近代科學的條件。接著文章問道:「究竟哪一種勢力能最有效地建樹了帝王的政權,摧殘了商業的發展,毀滅了近代科學的萌芽呢?」表明意欲探討的仍是近代科學為何沒有在中國產生。

如果任鴻雋、馮友蘭和竺可楨三位大家的文章都說的是「中國無近代科學」,那他們的「無科學」立論與李約瑟難題就沒有矛盾。在中國無近代科學方面,李約瑟跟任鴻雋、馮友蘭、竺可楨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李約瑟的新奇在於主張,中國古代不僅有科學,而且很發達。那麼,李約瑟所說的科學是什麼意思呢?

這恰恰是李約瑟的毛病所在,他沒有說清楚他的科學是指什麼。我認為,他至少有三個讓人困惑之處。第一,他經常讓科學與技術兩個詞合在一起使用,讓人覺得他是把科學與技術混為一談,讓技術混充科學。如果他說中國古代有技術,而且是遠比西方發達的技術,我想這或許說得過去,但是他說中國古代有科學,而且非常發達,就讓人非常困惑。第二,他用來對「發達的」中國古代「科學」進行整理的框架和範疇,完全是現代西方的科學分類,比如第3卷論數學、天文學、地學,第4卷論物理學,第5卷論化學和化工,第6卷論生物學、農學和醫學,這給人一種印象,中國古代的科學指的其實就是近代意義上的科學。如果中國近代沒有能夠產生近代科學,何以古代反而有近代科學,而且很「發達」呢?這讓人困惑。第三,他似乎認為全人類的科學都有一個統一的發展模式,即由原始型到中古型,再發展到近代型,只不過,歐洲人在經歷了原始型和中古型之後就發展到了近代型,而中國人卻始終停留在原始型和中古型中不再往前發展。這種普遍主義的歷史敘事模式,顯然太過歐洲中心主義,太把歐洲的模式當成全人類的普遍模式。用這種歐洲中心主義的歷史敘事模式來弘揚中國古代文明的成就,以克服歐洲人的傲慢自大,從而克服歐洲中心主義,讓人覺得非常混亂、困惑。

縱觀歷史上的「有論」和「無論」,其實都沒有說清楚(或者沒有說到),在什麼意義上中國「古代」有科學,在什麼意義上,中國「古代」無科學。

說中國古代無科學

中國古代在演繹科學方面欠發達,不是因為智力欠缺,而是因為缺乏自由的人性理想,不可能對無實用價值的自由的科學情有獨鍾。

無論在近代數理實驗科學意義上,還是在西方理性科學意義上,中國古代都無科學。

西方理性科學是自希臘以來一直貫穿西方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主流知識形態。在古代,它的典型學科是數學、哲學;在中世紀,它的典型學科是神學;在近代它的典型學科是自然科學(數理實驗科學)。近代數理實驗科學是在西方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生成的理性科學新形態。有理性科學,不一定會產生實驗科學(比如古代希臘),但沒有理性科學,一定不會產生實驗科學。一百年來關於中國為何沒有產生近代科學的討論,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我認為,李約瑟沒有充分認識到中西方文明本質上的差異。如果我們把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比做各自園地(歷史條件)中生長的兩棵大樹的話,那麼這兩個樹的品種並不相同。為了方便,我想把西方和中國文明之樹分別比做一棵「蘋果」樹和一棵「桃子」樹。近代科學(蘋果)是西方文明之樹結出的果實,不可能從中國文明的桃樹上結出來。李約瑟那一代人大概以為西方文明之樹與中國文明之樹本質上是一樣的樹,都會結同樣的果實(蘋果、科學),只是因為土壤、水份、陽光等外部原因才造成科學之果有大有小、結果時間有遲有早。他們都忽略了這兩株文明之樹的品種和基因本來就不同。數理實驗科學的起源問題,本質上是一個西方文明脈絡中的話題,是蘋果樹如何改良品種、優化土壤,進而結出碩果的問題。至於桃樹何以結不出蘋果,只須知道它是桃樹不是蘋果樹就行了。

一百年來,西方科學史界關於近代科學的起源問題已經做了相當專門而又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同行的研究基礎上,結合我自己的研究,我主張近代科學的出現以兩個基因和兩個土壤作為先決條件。兩個基因是指希臘的理性科學基因和基督教基因,兩個土壤是指技術革命的土壤和社會革命(資本主義革命)的土壤。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學者比較多的關注了社會制度這個土壤問題,但對兩大基因則關注甚少。然而,土壤可以決定大樹是否能夠發育長大,但不能決定植物的品種。今天我們先研究一下「桃子」與「蘋果」在品種上的不同,兩大土壤問題以後再說。

西方近代科學是「兩希文明」相結合的產物。首先,它是希臘科學復興的產物;其次,它經受了基督教的洗禮,與原本的希臘科學有很大的不同。近代科學與希臘科學的共同點是理性思維和演繹數學,不同點是近代科學以人為本、希臘科學以自然為本,近代科學以征服自然求得力量為目標,希臘科學以順從自然求得理解為目標。我也把近代科學稱為「求力的科學」,希臘科學為「求真的科學」。要解釋清楚如何從求真的科學發展為求力的科學,就必須考慮基督教的洗禮以及中世紀後期複雜的思想革命。嚴格說來,「沒有基督教就沒有近代科學」。我們中國文化對宗教本來就不大感興趣,再加上半個世紀以來無神論的意識形態教育,使我們對近代科學之源起的這一個維度聞所未聞,偶爾聽說,也覺得匪夷所思。對近代科學的這一基因或準確地說是「基因修飾」,暫且存而不論。

決定近代科學出現的根本基因是希臘理性科學。中國文化中沒有出現理性科學這一基因,是特別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馮友蘭先生在他的文章中用中國人求內心求享受求自然、西方人求外物求力量求人為來解釋中國為何無科學,我覺得有些大而化之,但是他提出的「中國沒有科學,是因為按照她自己的價值標準,她毫不需要」,我深以為然。他說:「地理、氣候、經濟條件都是形成歷史的重要因素,這是不成問題的,但是我們心裡要記住,它們都是使歷史成為可能的條件,不是使歷史成為實際的條件。它們都是一場戲裡不可缺少的布景,而不是它的原因。使歷史成為實際的原因是求生的意志和求幸福的慾望。」我把這裡「求生的意志和求幸福的慾望」擴展地解讀為「人性理想」,並希望從人性理想的差異中,解釋中國文化為何沒有出現理性科學。

為什麼「人性理想」會成為文化的根本標誌呢?其根本的哲學原因在於,人是一種「有待」規定的存在者,而「文化」就是對人性的「規定」。「人性」是從文化而來的,而非生物學上遺傳得來的。人作為一種有待規定的存在者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人是一種先天缺失者,另一個意思是人是有死者。人是先天缺失者是指,與其他生物不同,人並無固定的本質、本能,其後天教養在人性養成過程中佔有絕對的優勢。人作為有死者,則表明根本上是一種無本質的存在。在活著的時候就知道死之不可逃避,就要求為其活著提供意義。人生的意義最終要落實到對「什麼是理想的人」的規定。

中華文明本質上是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的特點是安於一地、少有遷徏。人群通過血緣關係聯結在一起。中國的文化秩序本質上是一種血緣秩序。血緣文化的核心是親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血緣親情文化的邏輯出發點定在了親子之情上。在親情文化中,情最重要,理次之,法再次之。法和理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而「情」反而是最終的根據,居於某種絕對的位置。佔據中國文化主體地位的儒家把「情」作為人性的根本,以「仁」概而言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厚的闡釋空間。

為了習得這種「仁」,需要發展出一套培養方案、教育模式,來使人們在後天教育中習得這種理想的人性,這就是「人」之「文」。儒家的「仁」「人」之「文」是什麼?一個字,「禮」。《禮記》說:「是故聖人作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禮記·曲禮》)禮使人成為人。「克已復禮為仁」。禮是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用以規範個人和群體的行為方式,也是通達「仁」這種理想人性的意識形態。「仁—禮」就是中國主流的「人—文」,它表現了農耕文化、血緣文化和親情文化的人文內涵。在仁愛的旗幟下,中國精英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多的是禮學、倫理學,是實踐智慧,而不是科學,不是純粹理論的智慧。

與中國典型和成熟的農耕文明不同,西方文明受狩獵、游牧、航海、商業等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其農業文明既非典型也不成熟。希伯來人是游牧民族,而希臘人則是航海的民族,他們都沒有發展出成熟而典型的農耕文明。無論游牧、航海還是經商的民族和人群,他們與農耕人民最大的不同在於,頻繁的遷徙而非安居成為他們生活的常態。無論《聖經》還是《荷馬史詩》,都是講漂泊的故事。漂泊的人群經常遇到生人,與生人打交道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因此,與中華民族的熟人文化不同,西方文明總的來看,是一種生人文化。由陌生人組織的人群,不可能以血緣關係準則來組織。相反,血緣紐帶必然被淡化、邊緣化,一種嶄新的社會秩序的構成機制在起作用,這就是「契約」。

契約文化要求一種什麼樣的人性理想呢?契約文化要求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因為能夠制定並能夠遵守契約的人,必須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於是,契約文化便促成了一種別樣的人性理想,即把「自由」作為人之為人的根本標誌。「自由」作為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充斥在西方社會和西方歷史的每一個宏大敘事中,充斥在無數的文學藝術經典中。不理解自由的真諦,就不理解西方文化。

然而,什麼是自由?如何塑造自由的人性理想呢?正如為了塑造一顆「仁人之心」,古代中國人都要學「禮」,禮就是仁的人文形式,仁和禮構成了古代中國人的人文結構。那麼為了塑造一顆自由的心靈,需要一種什麼樣的人文形式呢?希臘人的答案是:科學。科學就是希臘人的人文(Humanities)。對希臘人而言,沒有對科學的追求,你就不配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自由」即成為「自己」,而「自己」只能通過「永恆」不變者才可達成。追求永恆的「確定性」知識於是成為一項自由的事業。作為自由的學術,希臘的理性科學具有非實用性和內在演繹兩大特徵。自由的科學為著「自身」而存在,缺乏外在的實用目的和功利目的。自由的科學不藉助外部經驗,純粹依靠內在演繹來發展和展開「自身」。中國古代在演繹科學方面欠發達,不是因為智力欠缺,而是因為缺乏自由的人性理想,不可能對無實用價值的自由的科學情有獨鍾。如果不扣住「自由人性」這個要害,我們就無法理解為什麼演繹數學、體系哲學、形式邏輯學獨獨出現在古代希臘,而沒有出現在任何其它地區。在我看來,過去一百年來關於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出現演繹科學的討論,都沒有擊中這個要害。

中國古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也沒有希臘理性科學意義上的科學。許多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者認為,至少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屬於這兩種意義上的科學。我願意簡單討論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清楚,希臘和中國雖然均有發達的天文學,但各自的學科性質完全不同。希臘天文學是理性科學,但中國天文學主要是禮學。希臘天文學相信天界不生不滅、接近永恆,是理念世界最完美的摹本,因而堅信天界唯一的運動就是天球的勻速轉動。然而,日月以及七大行星的表面運動並不均勻一致,因此是對上述信念的嚴重挑戰。正是這一挑戰,使希臘天文學的目標定在拯救行星表觀上的異常運動,使之還原到均勻圓周運動的組合,從而使得希臘天文學成了一門應用球面幾何學。用球面層疊的方式復原行星的表觀運動,預測行星的未來方位,是理性科學處理經驗世界的最早成功嘗試,也為近代實驗科學提供了示範。與之相反,中國天文學認為天是一個有意志、有情感的至高無上的存在者,以某種神秘的方式與地上人事發生關聯,於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是中國最高統治者的政治需要,也是所有中國人的倫理要求。雖然中國天文曆法也推算日月行星方位,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推算方法,但從根本上並不以發現天界運行規律為目標,也從來不相信存在這樣的規律。中國天文學本質上是天空博物學、星像解碼學、政治占星術、日常倫理學,是中國傳統禮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但不是科學。

希臘理性科學形成了西方科學的大傳統,其精神氣質貫穿了西方文明發展的始終,為現代西方科學所繼承。我們可以把希臘理性科學的精神稱為「科學精神」。它是一種特別屬於希臘文明的思維方式。它不考慮知識的實用和功利性,只關注知識本身的確定性,關注真理的自主自足和內在推演。科學精神源於希臘自由的人性理想。科學精神就是理性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

說中國古代有科學

在博物學作為科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有科學,而且有自己鮮明的特色。這種知識類型極為古老,像技術一樣遍布所有的文明地區。

在中國古代有無科學之爭中,有一種說法叫做「說有容易說無難」,意思是說,你找到一個就可以說有,而你沒有找到卻不能說無。經過對上述問題的澄清之後,如今這個說法可能要倒過來,叫做「說無容易說有難」。說桃樹上沒有蘋果,這是容易的。我沒有找到,我也敢說沒有。現在要說中國文明園地里也有科學,反而不容易了。一個簡單的辦法是把技術也叫做科學,而且這很可能就是李約瑟的思路。我們這裡先不考慮這個辦法。

由於技術出現在所有的文明之中,因此,我們似乎可以把它比喻成文明園地之中的草。然而,在中西兩大文明的園地里,除了兩棵大樹和茂密的小草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東西是我們忽視了的呢?的確是有的。我認為,在理性科學與技術之間,還有一大類知識存在,這就是博物學。我們或許可以用「小樹」來比喻博物科學。我下面要闡明,在博物學作為科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有科學。

一切文明,無論中國的還是西方的,非洲的還是美洲的,都積累了與「外部環境」打交道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有些表現為技術,有些表現為知識。這些知識通常就是博物學。博物學這個名字來自西方(英文natural history,拉丁文naturalis historia),代表的是與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不同的知識類型。這種知識類型注重對具體事物的具體探究,而不是研究事物的一般本質。作為唯象研究,著眼於採集、命名、分類工作,而非觀念演繹。我認為,這種知識類型極為古老,像技術一樣遍布所有的文明地區,即使在西方有理性科學這樣的參天大樹,仍然有強大的博物學傳統;在中國,博物學非常發達,而且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我在博物學意義上主張中國古代有科學。

博物學是在與生存環境直接打交道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環境知識和生活知識,因此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徵和多樣性特徵。原始的博物學是原始人民在直接的生活經驗中獲得的生存知識,包括天文、氣象、水文、地理、植物、動物、工藝製作等。它具體而多樣,帶有強烈的本土色彩。它是綜合的:既是技術性的,能夠指導操作實踐,又是宗教性的,體現強烈的價值觀念。原始的博物學知識由於直接來自生活經驗,來自與生活環境的直接交往經驗,並且歷經成千上萬年的磨合,是對於當地人民最有效而且最可靠的知識。在有些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地區,用現代技術「武裝到牙齒」的現代人都難以生活下去,但本地的土著依靠他們自己的博物學知識,可以在此世代生養繁衍。

西方的博物學可以上溯到亞里士多德。他無疑是理性科學的代表人物,但他也是西方博物學的早期代表人物。他關於動物的博物學著作,接近他的全部遺留著作的三分之一。當然,他是把博物學看成自然哲學的準備階段,但是反過來,他的自然哲學重視範疇不重視數學,與他的博物學準備不無關係。亞里士多德之後,西方的大博物學家有老普林尼、格斯納、約翰·雷、林奈、布豐、達爾文。盧梭和歌德也是有名的博物學家。19世紀之後,傳統的博物學領地都被數理科學所兼并,日漸勢微。總的來看,在西方歷史上的多數時期,博物學的地位低於自然哲學,是「小樹」而不是「大樹」。

中國因為沒有「理性科學—實驗科學」這棵大樹,所以博物學顯得格外突出。中國古代沒有獨立的自然界概念,因而不存在一個獨立的自然知識門類。但是,中國人的存在者被劃分為天、地、人三才,在三大領域之中均有極為發達的博物學。前面提到,中國的天學根本不是希臘意義上的數理天文學,而是服務於皇權政治和宗法社會日常倫理生活的禮學,其表現形式就是天空博物學。中國地學包括氣候、地質、地理、植物、動物諸多研究,體現在《山海經》《博物志》這樣的風土誌、地方志、異域志、草木志等著作之中。中國人學更為豐富,從衣、食、住、行、醫,到禮樂、風俗、人倫、方術、典故,都屬於博物學。中國科技史界公認的明末四大科技名著《農政全書》《本草綱目》《天工開物》《徐霞客遊記》,全都是地道的博物學著作。

過去一百年來,中國科技史界關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基本上延襲了李約瑟綱領:其一,科學與技術混在一起,不加區分;其二,以現代科學的分類範疇來重新整理中國古代的科學史。我認為,中國科技史界應該突破這一綱領,嘗試以「中國古代的科學本質上是博物學」這一新綱領來重寫中國古代科學史。


很有可能再玩千年的王朝換代。

封閉的科技之路是死的,沒有活水就沒有出路。

現代科學體系有兩個重要的思想基礎。

一是,歐幾里得開始的公理化體系。

二是,伽利略開始的實驗科學。

沒有公理化體系,科學就是一盤散沙。

一盤散沙的後果是,除歐洲外所有文明的科技都是零散的。各大文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巧的技術,但這些精巧的技術下只能以粗淺的科學作支撐,所以也很快到了盡頭。技術爆發一定是由基礎科學的進步所孕育。

而沒有實驗科學的思想,科學只會變成口舌之辯。實驗科學的興起被認為是現代科學的起點。

口舌之辯的後果是,以聖人之言作傳世之理。

統治歐洲一千餘年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統治中國兩千餘年的孔孟之道。都一樣,超越時代的智慧中帶著時代限制的糟粕。任何經典被當做萬事不變之理後終會是一場災難。

伽利略用睿智的思維實驗和真正的物理實驗切實地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陳舊的舊科學理論。最有名的便是,亞里士多德認為,「重物落得快,輕物落得慢」,但實際上,鐵球和鉛球落得一樣快,鐵球和鉛球連在一起也和原來落得一樣快。

中國古人認為高山上沸水煮不熟米飯是因為千年雪水性寒。如果有實驗科學的思想,那麼就可以設計一個對照實驗了(同樣的高山水,在低海拔地區就可以煮飯了,說明是地理環境的問題而不是雪水性寒)。

中國的傳統醫學歷來也缺少實驗科學的精神,始終沒有建立起嚴密的實驗驗證方法論。

諸子百家時期也曾有過各種思想的萌芽。名家可能演變出公理化體系,墨家可能湧現實驗科學的思潮。但諸子百家這個中國歷史上思想最自由的時期被攔腰截斷了,只有儒家經典變成了顯學。古希臘的諸多思想也曾中斷過,但是有交流密切的周邊文明保存了其火種。文藝復興時期的很多古希臘著作都是從阿拉伯語轉譯回來的。中國就沒有這麼幸運了,與其他主要文明的交流太困難,萌芽的新思想一旦被扼殺就再來尋回。

這兩個火種,第一個來自於兩千餘年前的古希臘,第二個來自於四百年前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

我不能很確定地說,其他文明一定不會出現這兩種思想。但我們知道,自歐幾里得後,其他文明兩千年里未見再有歐幾里得式的公理化傑作;在伽利略前兩千餘年裡,包括歐洲在內,也未有第二個實驗科學的先驅出現。

說是不世出的天才也好,說是歷史的進程也罷。終究,湊齊這兩個條件是要以千年為單位的。科技是可以爆髮式進步的,但是一定要有這兩粒火種。中國要何其幸運才能獨自獲得這兩粒寶貴的火種呢。

文明長期隔離,500年後的中國大概會500年前差得不多。

文明交流通暢,50年即可翻天覆地,正如我們現在經歷著的。


如果是按照遊戲《文明》的科技樹來說。

中國根本就沒有過點「科學方法」這個科技的想法,一切憑經驗和感覺來,煉丹爐又TM爆炸了,看來碳+硝石+硫磺就會爆炸卧槽我發明炸藥了。然後沒有人研究爆炸到底是什麼、爆炸的成因是什麼、有沒有其他產生爆炸的方法。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科學方法這個科技之前的科技中國是領先的,但是沒學會這個根本性的科技,後面哪有什麼發展。


對於這一點,憑心而論,不受外部文化影響,中國不是應該而是絕對不可能發展出複雜的科技樹,我只能說發展出科技小幼苗…中國的科技樹會發展非常緩慢,有可能停滯,或者從原點再開始,我認為主要會向娛樂型方向發展,比如炮竹,瓷器,木工啥的…如果這些算科技樹的話…原因有以下幾點…… 1、古文的表述不精確,往往一個詞有很多層意思,但科學需要精確表達…這這一層就制約了科技書複雜化發展… 2、研究科技的人才太少,而且難以繼承……古代以考取功名為榮,以奇淫巧技為恥…沒人你怎麼發展科技樹… 3、以上導致發展科技樹緩慢,但是還可以都在發展,但是別忘了,中國朝代更迭能長於500年的多嗎…等你有點科技發展了…再來個焚書,又得重新開始… 4、甲午戰爭清朝為什麼潰敗,有一點原因是慈喜將原本購買彈藥的錢原來過生日了…領導根本就沒想嚮往那兒發展…你一個平民溫飽都解決不了,在沒有國家扶持,沒有科技文化繼承,沒有團隊…我認為發展不出複雜的科技樹

5、中國內鬥如果稱第二,估計地球村沒人敢稱第一了吧…科技樹的發展必須相對的隔離在朝廷內鬥之外…要不然,一捲入神馬立太子啊…分分鐘滿門抄斬……


鑒於很多人眼裡的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如果有的話)沒有停滯,那麼我舉一個例子。

「指南車」。

指南車這種東西第一次有可靠史料記載是由三國時期一個叫馬鈞的人於公元235年發明的(傳說黃帝發明指南車那個說法並不可靠),然後指南車就開始了「失傳,復原,再失傳,再復原」的歷程。

一直到宋朝吳德仁於公元1107年再次發明並把指南車的原理記載於《宋史》,這個循環才算告一段落。

而在這將近九百年的時間裡,指南車共失傳(又被重新發明)了八次。

這不是停滯是什麼?

難道中國古代只有指南車這麼一個東西經歷了這樣的命運?

當然不是。

歷史上只留下名字但是內容卻失傳的知識和技術太多了。

比方說張衡的「候風地動儀」。

比方說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綴術」。

感覺就好像有一個割草機,一遍一遍的切斷中國古代的科技傳承。

科技萌芽?可以。

但是想要傳承和發展?沒門。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李約瑟難題的一部分,有很多位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解釋,據說還沒達成統一的觀點。

而我個人有我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中國人對知識的輕視,和西方人對知識的重視,造成了這樣的差別。

就比如說宗教裁判所燒死布魯諾這件事情,其實就是雙方(宗教裁判所和布魯諾)對各自認為正確的知識的一種捍衛。

雙方都是認為自己掌握的知識是正確的,重要的,不容玷污的。

雙方都是表現出對「知識」本身的尊重。

正是由於這份對知識的尊重,知識與科技才能得到傳承與發展。

這在漢朝之後的古代中國是見不到的。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我只提出一個觀點,那就是如果沒有受到西方的影響,那麼清朝是我國帝國制度,官方稱之為封建制度的巔峰,下一個朝代不可能達到清朝統治的高度了。

有句話叫做物極必反,清朝打斷了漢族文化脊樑,而且比以往歷次都嚴重,如果下一個朝代是漢族人的話(不受西方影響,中國必然會再次進入帝制時代),必然會翻案,是的!必然會翻案!

清朝的四庫全書,下一個朝代必然會翻案,翻案就意味著可能重塑漢文化。

回顧歷史,你就會發現在東漢滅亡後,晉南北朝時期,玄學崛起,這就是漢文化在自我反省,儒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讓我中土生靈塗炭。

在唐亡後,宋朝時,三教合一,也是漢文化在自我修正調節,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五代十國,兵強馬壯者為皇!

宋亡之後,歷經元朝,朱元璋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漢家衣冠,程朱理學成為顯學,八股文,也許這在我們看來這意味著文化控制,實際上,我國四大名著,有三個是在明朝完成,同時,後明朝後期,心學出現,知行合一被提出、君王垂拱而治也被提出。

說了這麼多,我的意思是,清亡之後,即使沒有外部因素,下一個朝代如果是漢族朝廷的話,沒道理文化不發生重塑,而事實上當時儒家的能選擇的路,大部分都選擇過了,追本溯源,的可能性很高。

實際上歷朝歷代,所謂儒家,每個朝代內容都不一樣,每次改朝換代都會重塑一次儒家思想,西方人能從黑暗的中世紀爬出來,沒道理,中國爬不出來吧!


我寫的其實非常片面。

有時間整理一個中西方科技樹對比才行。西方有而中國沒有的科技:

精密齒輪技術,古羅馬時代即有棘輪,漸開線齒輪等?

金屬管閥技術,古希臘和羅馬時代既有用於酒類傳送的管閥技術,中世紀早期出現了酒類蒸餾用管閥技術。

螺旋壓榨技術,還是古羅馬時代,金屬螺紋桿是當時的國家級技術機密。

原始車床、輪鋸技術(木頭框架、木頭傳動或皮帶)

沒有以上基礎,現代車床、衝壓、鍛造、蒸汽機都是不可能的。

(可百度看古羅馬軍團後勤工作內容相關)

三角函數、坐標系、地理測繪與地圖繪製法,星相法定位…歷史早期和中期的航海定位方法與這些有關。即便沒有指南針,只要西方在二百年前還是發明了精密機械鐘錶的話,航海定位也一樣可以不考慮指南針。

工業時代西方來講,發展的關鍵要素基本都不在中國。

火藥我不談。火藥、黑火藥、黃色炸藥、栗色炸藥…其發展本身就是未定論之事。

造紙沒得說,原創。

印刷術…活字印刷沒有在西風來之前普及過,且有重大技術缺陷。且沒有原始印刷機…活字印刷么…

以為外國人工業革命之前都在森林裡追野兔的同學…

看到不同觀點,不免見獵心喜,也拋個觀點。

科技樹是一個比喻,但科技樹還有一個維度,就是發現/發明、實驗室實現、實際實現、社會普遍應用。

如果列一個理想化的人類科技產品樹,則中國肯定不是劣勢,你想到的任何科技產品,我們幾乎都曾經有過。(問題就是科技樹上90%的東西咱們課本上都沒有)

但科技樹遍歷到某個層級,其產品實現和社會普及就會出現極大差異。

為什麼呢?

一,社會模式不同。

求生存與求發展的路徑偏好,使得不同群體選擇了對社會普及的不同處理原則。求生存的群體追求穩定態,創新產品是「奇技淫巧」,是「本末倒置」;求發展的群體則排斥墨守成規。

二,思維方式不同。

經驗偏好與先驗偏好的不同。經驗主義者偏好摸著石頭過河,先驗主義者偏好宏觀規劃。

三,數字處理習慣不同。

有的錙銖必較,有的大而化之。庶幾、若干、萬千…,與小數和分數社會普及,其差異很大。

四,思維維度不同,線性思維與標準二維表格偏好的差異。

大家看十九世紀初不同國家的地主收租紀錄(可對照紅樓夢黑山莊子送年貨),線性流水與二維表格的對比。

五,邏輯思維的差異。

其實前四項造成了某群體大多數人的基本思維習慣。邏輯三段論、大樣本、對照組、實驗驗證…與老師傅做事的套路的師徒傳遞,其間差異如何?

六,樹與非樹的概念。

應該講,有些群體是沒有唯一、統一、獨一的科技樹的概念的。請問天工開物目錄如何組織的?物種起源目錄如何組織的?幾何原本目錄如何組織的?本草綱目目錄如何組織的?不列顛大百科全書目錄如何組織的?知乎目錄是如何組織的?

請問其間有何區別?

知識樹,科技樹,可貴之處是連接,而不是節點。可組織、可學習、可傳承、可自然生長自我優化的,才可稱之為樹。

沒有連接,謂之草原,非樹也。草嗎,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如果沒有外界影響,草原會演化出樹嗎?當然有可能。

如果有外界影響,草原會自己演化出樹嗎?當然有可能。

至於演化的速度,我不是上帝,無法假設。


李約瑟難題

其實不光是中國,整個世界除了歐洲,像阿拉伯,印度,伊朗,這樣的歷史上無比輝煌的民族同樣陷入這個難題。不是中國陷入了停滯,而是歐洲發生了飛躍。

文明的進步,都是經常發生飛躍的,就像赫梯的鐵農具,巴比倫的輪子,英國的蒸汽機。。。而這個必有條件。

大約10000年前開始,農業,馬匹,車輪,冶金,文字所代表的一次技術革命,把人類從蒙昧時代解放出來,對世界的改造遠超之前的原始社會。關鍵技術進步體現在農業上,人類首次能夠主動的固定太陽能。並有了農業,就是可以有牲畜,人類進入定居時代。這個的條件就是要有合適的植物動物來馴化,而有的地方因為沒有好的植物,或許便於馴化的動物,始終沒有進入農業時代。比如非洲很多地方,因為大型動物都是河馬,獅子這樣的兇猛動物,毫無馴化可能,所以就沒有耕牛,更沒有牛車,文明程度基本和從樹上才下來差不多。

不是非洲的黑叔叔不聰明,而是沒有那個自然條件去發展出高級文明。而沒有高級文明就會繼續茹毛飲血,體能好的人就更能活下來,智商高體力差的自然淘汰。於是文明陷入死圈,幾萬年都出不來,如果沒有外來人的文明傳播,基本永遠這樣。

而兩河流域處於交通要道,和各地的交流比較多,這裡發現的大麥,那裡馴化的馬和牛,那裡的輪子,互相交流多了,文明的進步就多了,有了馴化植物和動物,就進入文明,有了輪子就可以對外交換,閑人一多,各種制度文明文化就開始出現。兩河流域進入文明時代比我們早一千年。文明一個地方突破之後,就開始對外傳播,慢慢的印度,伊朗,埃及,希臘,中國,都進入文明時代。

巴比倫空中花園,巴比倫輝煌文明的見證,這樣的建築需要極高的數學工程水平

發現沒有?進入文明時代必須要有資足夠的資源,而這個資源很難說在一地湊齊,需要各地的交流來獲得。如果沒有資源或者說資源不足,或者說對外交流不便,文明就會卡死在這個短板上。比如非洲沒有溫順的動物,美洲沒有大型動物,美洲的羊駝根本駝不動馬車,所以文明程度就會很差。

萌萌的草泥馬拉不動車

那種陷入文明停滯時期的時期,就像一個小島上,沒有動物,只能捕魚,沒有鐵只有石器,永遠不能進入鐵器文明,也就無法進入文明。這樣的島在大航海之前不少。對於中國來說,或者對於地球來說,很可能就是一個更大的島。。。

印度洋安達曼群島的土著人,基本跟才從樹上下來差不多,幾萬年的文明停滯。

就像大馬士革刀,精美無比,但是必須用印度的伍茲鋼才能鑄造,如果你找不到這樣的鐵礦,那永遠也造不出那麼好的刀。人不是上帝,人只能利用自然的資源,大地的恩賜來發展自己的文明,這些資源發展的上限就是人類文明的上限。(隨便說句,現在我認為文明的突破也要靠大自然的恩賜,而不是人力去拚命。就像我認為現在的疑難雜症,比如癌症,艾滋病之類,很可能自然演化出這些病得同時也演化了治病之物,等著我們去發現。)

精美的大馬士革刀,印度伍茲鋼沒有了,然後就失傳了

中國在古代的文明發展程度,或許就是在中國古代的活動空間里的各種生存資源,獲得的某種最高的發展水平,無法再提高了。中國文明是有自己的天賦的,比如竹子,讓中國可以很低成本的使用筷子,而不是手抓,提高了衛生。又比如竹子可以很低成本的製造扁擔,使得山區丘陵的經濟和文明的發展得到了巨大的促進,至今非洲很多地方沒有扁擔,而是用頭頂來運貨物。。又比如竹子正好可以用於造紙,促進文化發展。中國的煉丹術,恰巧就發現了火藥。這樣的例子又很多很多,幾乎都是中國獨有的。這就是在中華文明圈裡的發現。

竹子扁擔,一剖就是一塊搬運的好東西,造價低廉,輕便耐用,是中國文明的巨大促進。

而要再提高,必須要突破活動空間,獲得新的資源。這個,中國古代一直在做,比如張騫帶回了西域的植物,才有了葡萄石榴,帶回了精鋼份,漢朝的武器和弓箭才得以進步。後來引進的占城稻,美洲的土豆紅薯都是一個道理。沒有土豆,中國糧食產量就那麼多,撐死了也不能發展到4億人口。如果沒有這些的話,中國的文明就會陷死在那個圈子裡,你固有的黍米不管怎麼種,糧食產量是上不去的。文明的增長就會緩慢(這有點像現在的論文,很多論文科研發現都發爛了,不管怎麼發都沒啥新意,所以論文灌水,因為科技某個方向能發的就那麼多。)

中國的哥倫布張騫,開拓絲綢之路,大大擴展了漢族的活動空間和視野,永遠值得紀念的民族英雄

同樣,阿拉伯和印度的對外交流,比中國要更方便。阿拉伯的大航海,規模極大,到了那個時代的極限,從伏爾加河,到撒哈拉沙漠,從印度,到西班牙,各種地方的資源都得以調動。阿拉伯打通了整個從西班牙到新疆的貿易路線,所以阿拉伯人發現了咖啡,知道了製作糖的工藝,還有很多很多的先進的東西。就是因為各種資源集中而帶來的文明進步,有了大量的新東西,有了市場財富,閑人就多,一多了就會有巴格達智慧之家這樣的學術機構,自然會發生進步。而同樣,阿拉伯的航海發現,也到了一個極限,他的資源也就是能搞出那麼多文明成果,再也無法有新的文明突破了。

辛巴達航海,阿拉伯探索文明輝煌時代的代表。

巴格達智慧之家的學者,默罕默德說過,智慧遠在中國也要求取,充分體現了絲綢之路的文化科技交流特性。他們是哪個年代的字幕組,把各國的文化典籍科技翻譯為阿拉伯語,彼此交流。

文明發展的本質,就是不斷的交流,互通有無,然後用各地的資源集合起來,去突破新的科技。古代的世界,主要有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沿著這些道路,中國的絲綢,火藥,造紙術西傳,帶來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革命,火藥打破了城堡的防禦騎士變得沒有用處。歐洲用這些技術的發展發現新大陸,征服了新大陸。中國也從絲綢之路,引進了大量的佛教宗教思想,引進了葡萄,占城稻,胡蘿蔔這樣的蔬菜,促進中國的文明發展。

歐洲城堡,在沒有火藥的年代,配上一些騎士,基本上是很難攻破的。這完美的構建了一個封建主的統治體系。

敦煌莫高窟,沙漠邊緣並非是不毛之地,而恰恰是文明交流的前線。。見證那個時代的貿易文化交流的輝煌。

絲綢之路和中國農耕文明的交匯點,一般都是繁華的大都會,就像海上港口的泉州,陸上絲綢之路起點長安,草原絲綢之路的起點北京。金朝和蒙古定都北京,就像葡萄牙選擇澳門,英國選擇上海香港一樣,那是農耕文明對外交流的據點。這樣的文化技術交流的地方,一定會誕生先進的文明。

在大航海時代的全球化之前,其實經歷了一個半球化的時代,沙漠和草原,就是那個時代的內亞海洋。駱駝和馬匹就是那個時代的海船,沙漠之舟,把撒哈拉沙漠邊緣的廷巴克圖變成了商貿重鎮和文化中心。這樣的城市有很多,北京,長安,平城,布哈拉,利沃夫,喀山,麥加。。。他們都是廣袤無垠的內亞草原沙漠海洋的邊緣城市,他們就像今天的上海香港,紐約倫敦。甚至我懷疑,在兩河流域的文明崛起,很可能也跟他們處於內亞海洋的文明交流有關。

內亞草原,在古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文化貿易交流,從北京的燕山到蒙古,中亞,南俄,一直到烏克蘭,羅馬尼亞,匈牙利。草原上是一片英雄地。

廣闊無垠的歐亞草原,在古代就是通途的交流大道,貿易往來

跨越撒哈拉沙漠的貿易通道駱駝商隊聯通了非洲南北,彼此連接的貿易。

Trans-Saharan trade

今天這些駱駝商隊依然活躍在撒哈拉沙漠

沙漠邊緣的文化貿易中心廷巴克圖,非洲南部農耕文明和沙漠貿易路線交匯地,當年整個撒哈拉以南的文化貿易中心,這些土壘起來的清真寺學校見證了當年的輝煌。他就像我們的莫高窟一樣。

這是蒙古俄羅斯邊境的恰克圖買賣城,晉商收購中國的茶葉,通過蒙古草原到恰克圖和俄羅斯交換貿易,買入貂皮之類,俄羅斯再把茶葉通過草原送往歐洲。你可以看到買賣城內堆積如山的茶葉,買賣成一時輝煌,他是當年的義烏小商品城。

買賣城的牌坊,表現了裝貨,駱駝過草原的場景

農耕文明和草原絲綢之路的交匯地,中亞文化貿易中心,布哈拉,阿凡提的故鄉,有「智慧的布哈拉」、「博學的布哈拉」(指有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和許多著名的詩人和科學家)之稱。

阿凡提,原名霍加·納斯爾丁,他的故事流傳於從摩洛哥到中國的廣大地區,他就是絲綢之路文化文明交流的最好代表。那個年代有無數的商人,學者,僧侶在絲綢之路來往,互通有無,各地文明大幅進步。

蒙古通過打通整個歐亞的貿易文化路線,歐洲和中國第一次獲得了文化交流的機會。歐洲人有了第一次前往中國探秘的機會,其中誕生了馬可波羅,列班掃馬。而回回炮,是一個波斯人獻給忽必烈的,這充分體現了蒙古帝國調度全球資源的能力,蒙古人用它打破了襄陽城,征服南宋。而在絲綢之路另一邊的卡法,蒙古人把大量的鼠疫屍體投入城內,從此鼠疫在歐洲大規模傳播,最終瓦解了整個歐洲的封建制度。

草原貿易路線和農耕交匯的波蘭,正好處在歐洲和草原貿易交流路線的交叉點,利沃夫,克拉科夫,維爾紐斯這些城市,都是對外交流的通道。在和草原民族的交流(ZHAN)中,他們學會了什麼叫騎兵,從而舊的騎士,演變成了波蘭特色的翼騎兵,在歐洲稱霸一時。

這些技術文化的交流的便利讓波蘭成為當時歐洲最文明富裕的國家之一,最後誕生了哥白尼,就像日本因為靠海而獲得更多的技術文化交流,最終誕生了福澤預吉一樣。波蘭的翼騎兵,很可能就像日本的織田信長從海上的葡萄牙人學到了火炮技術,薩英戰爭的日本人學到英國的火炮和造船技術的先進一樣。地緣的優勢讓他先知先覺。

毀滅君士坦丁堡的烏爾班大炮,中國的火藥加上歐洲的冶金術,改進後的大炮,轟踏了君士坦丁堡千年不破的城牆。塞爾柱突厥人正好是草原民族,從絲綢之路獲得的技術傳播,隨後他們開創了偉大的奧斯曼帝國,文明文化一時無二。

歐洲人發現美洲之後,開始了大發現,西班牙大帆船代替了駱駝和商隊,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工具。隨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新大陸新航路開闢了,當年輝煌的陸地貿易讓路於海上貿易,無數路上的輝煌的城市和帝國就此衰落。當年無比輝煌的陸上的布哈拉,大不里士,君士坦丁堡衰落了,當年甚至不在大西洋航線上的威尼斯也衰落了。

大量的新東西發現了。比如土豆紅薯等等,有了土豆,德國英國這樣的地方本來氣候不好,不適合農業,變成了能養活大量人口的地區,人口多了就開始了各種發展。而大量的海外市場,需要大量的工人勞力,對工作效率有了需求。對紡織機的不斷研究,有了珍妮紡紗機,對金屬的研究發明了鏜床,可以鑽出圓形的缸體,同時,新大陸發現了橡膠,解決了漏氣的問題,各種條件齊備之後,就發明了蒸汽機。換言之,蒸汽機本質就是新大陸發現的各種資源,而帶來的文明成果。正好英國的煤和鐵非常集中,於是工業革命滾滾向前。

魯濱遜漂流記,英國商人走遍世界,各地歷險而傳奇,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英國的獲取全球資源的精神。

80天環遊地球,隨著工業革命的進步,人類環球變得非常迅速,裡面用了火車,輪船,熱氣球,馬車,汽輪等等交通工具,充分體現了工業革命的成果。這些帶來的貿易,文化,經濟的交流紅利,都被掌握這些的殖民者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和文明崛起。

殖民者的大尺度活動,把世界資源變成一體,贏得巨大紅利。比如巴西的橡膠到了南洋,大量種植,於是輪胎得以鋪開有了汽車,非洲的咖啡到了牙買加,成了全世界最好的。邁索爾的火箭,被英國研究後,進步成了康格里夫火箭。達爾文週遊世界,發現了物種的差別,寫出了進化論。英國殖民者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調動全球資源掌握的紅利,這個資源不光是植物動物,自然資源,更是市場,人口,文化積累等等。英國的工業革命突破,和兩河流域的農業突破很像。

達爾文到南非,印度,澳洲,南美,發現各地的動物不同而提出了進化論,只有英國這樣的全球帝國才能誕生這樣的人物。

今天橡膠原產地亞馬遜的橡膠工人,橡膠一個是推動了蒸汽機的發現,另外還促進發明了輪胎,導致了汽車時代的到來。是對工業革命貢獻最大的植物之一。當年的橡膠種子被英國人偷出來,到了英國殖民地南洋種植,南洋的華人開始財富大爆發,當年的番客就是富人的代名詞,隨後上海就爆發了巨大的橡膠投資潮。我們偉大的常凱申先生,就在這次橡膠股票投資潮里徹底破產,走上了革命之路。

HSBC,滙豐銀行,也就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當時因為從印度種植鴉片,賣到中國,香港和上海,很多金錢需要管理,自然就誕生了。後來因為貿易賺頭太大,慢慢走向全世界。。。至今香港滙豐的董事也有幾個是鴉片販子的後代。當年滙豐就是給鴉片販子X錢的。。。

上海外灘的沙遜大廈,當年的英國殖民地的猶太人,販賣鴉片起家,舊上海的首富。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上海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城市,變成了中國的經濟中心,各種文化貿易技術隨後發展起來。這裡變成了中國的工業中心中國的造船工業在這裡發展,電影中心趙丹在這裡出名。。隨著貿易路線的轉移,當年在草原絲綢之路輝煌的晉商最終衰落。

立頓紅茶就是當年英國收取全世界的茶葉資源而發展,太古輪船是當年英國的貿易船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大家都可以慢慢的去挖掘。

其實個人也是一樣,人走得多,自然見得多,那麼對世界的觀察,就更加宏觀,也更加可以發現商業機會(商業是什麼,不就是互通有無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當年的中山縣,也就是澳門的那個地方,上海開埠之後,幾乎全是這裡的人去上海經商,上海的幾大百貨公司都是他們開的,這其實就是幾百年和葡萄牙這樣的海外殖民者不斷交流學習的結果。廣東人和海外交流最方便,最多,所以有了帶來紅夷大炮的袁崇煥,山寨了基督教的洪秀全,散播變法維新的康有為,學習歐洲搞革命的孫中山,引進洋人火車技術的詹天佑。當時的兩廣人遍布世界各地,彼此交流激蕩,帶來了南粵的輝煌。同樣,印度也有這樣的一個族群,就是帕西人,名人也是層出不窮,包括塔塔公司,義和洋行的創始人,舊上海市首富沙遜,聖雄甘地。

絲綢之路大交換和哥倫布大交換,都是可以寫好幾十本厚厚的大書的,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我們不經意的文化,產品,公司,事件,都是廣闊的貿易文化交流所帶來的蝴蝶效應。

過去的城市和文明的興衰,跟商路貿易都有很大的關係,貿易的本質就是調動全球的資源,集中到一個地方促進文明發展。香港上海的崛起就是因為大陸文明的對外貿易路線卡在那裡,新加坡就是因為貿易路線在那裡,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等無不如此。。。中國古代的淮陰,就是南船北馬的地方,後來運河貿易路線失去就衰落,石家莊鄭州,無不是鐵路貿易路線造就的輝煌。香港新加坡的興起和布哈拉這樣的大陸型貿易城市衰落是同時的。。。上海香港的貿易商人崛起,和山西晉商的衰落是同時的,有了貿易就有錢,就會有金融,各種資源人才市場都會集聚,文明自然那就會發展。

而在過去絲綢之路交流中無比輝煌的中國,偏偏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的文明大交流,或者說不在一線。土豆把德國英國這樣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人口密集地,紅薯也讓中國的人口爆發增長,美洲的白銀交換大量的中國瓷器,茶葉到歐洲。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中國不是大航海的一線參與者,都是二手傳播的,那種美洲發現的各種東西,基本都在歐洲運用了幾十上百年才進入了中國。比如辣椒,煙草,西紅柿等等,至於橡膠這樣的工業至關重要的原料,直到解放後才進入了中國。

換言之,中國文明很難在沒有西方的影響下,大規模進入現代社會的可能。因為資源不夠,文明稟賦不夠。

而沒有進入現代社會就一定會陷入馬爾薩斯的循環,中國就一定會周而復始的王朝更替。頂多,有時候是內生的流民造反,有時候是外部的入侵。中國真正擺脫馬爾薩斯,是引進的西方的化肥生產線,從此工業能力超越了土地產量的極限。

那麼,這個地球的資源底線,發現的極限是在哪裡?難道大家沒有發現最近的幾十年,技術已經停滯了很久了么?以前是汽油發動機,現在還是。。以前是飛機,現在還是。

我很懷疑,我們的地球供應的資源可能讓人類的文明只能到一個程度,很難飛出地球。就像以前的小島人無法走出小島一樣,等著更高層次的文明來帶領我們進入更高層次。

所以,中國文明的停止也沒啥奇怪的,是人類歷史的通例,文明突破才是罕見的。要真正的擺脫這個,就是要大發現。向外星大發現,向海底大發現,向地底大發現,向北極南極大發現。甚至現在的互聯網時代,也是一個大發現的時代,多交流,向全世界尋求各種資源,比如動物植物,文化經濟資源。

另外,隨著陸權的崛起,中國的鐵路可以獲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資源調度能力,就像古代的內亞草原沙漠的駱駝和馬一樣。古代中亞的那些歷史名城,正等待著中國鐵路帶來的商機實現復興。中國應該說天生是一個陸海雙體國家,不管是陸權海權我們都會有利,現在對陸權的發展必須十分重視,亞歐大陸內部的資源人口各種東西,一點不比海上的少。李鴻章說過中國古代是自西北而東南,近代是自東南而西北,深刻揭示了陸權海權轉化的力量。

即使今天,中國對世界的認識,對世界資源的把控,對國際貿易的深入程度,也是遠遠不如西方的,雖然我們人口多,也很可能會陷死在中華文明圈裡。你看西方學者對於世界各地的文化,語言歷史,特產,經濟的研究,走遍世界的國際貿易,對全球人口和思想的那種傳播。他們文明經濟發展的那種空間和深度,比我們大太多了。他們的研究早就是全球宏觀的思維,大洋洲,南美,非洲的研究比我們深刻太多,獲得的資源和發展能力也強太多。

我們中國要崛起需要去獲得真正的一種突破資源,就像以前的馴化牛,橡膠,咖啡那樣改變人類的文明成果,陷死在現有的圈子裡,是毫無任何可能突破文明的。如果能發現一種新的元素,像鋼鐵一樣硬,而又像木頭那麼輕,我們的文明又可以進步一個台階。。。

下面有人說石墨烯,請注意,人力製造的東西我覺得很難比得上自然的東西,往這方面努力我感覺有點問題。。其實我的意思,中國印度阿拉伯在古代的文明也不算停滯,只是發展緩慢了,然後就進入了一種高水平的均衡。印度是最典型的,種姓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穩定的制度。這樣的發展,進入工業社會也是有極小可能的,只是沒有那麼快。非洲的黑叔叔,給他個幾億年,說不定也能慢慢的變成現代人。但是世界是彼此競爭的,別人稍微領先一點,就立馬把你吃掉了。

歐洲是發現了新大陸,大量的新東西發現了早就了文明的大突破,就像橡膠這個東西,如果不是天然發現,而是用自己去攀科技樹去研發這樣的一個東西,那怕是很費時間和精力的。土豆紅薯這個東西,如果不算天然發現,在中國舊時代里用改進大米的做法來提高糧食產量,那也是很困難的。今天我們這麼厲害的農業科技研發,畝產也就是一噸而已,遠不如紅薯。這就像當年的竹子,如果沒有竹子,你要找個東西來做筷子做竹簡做扁擔,那個成本會大幅提高,會嚴重的影響文明的發展。沒有這些文明的發展程度自然也就低了。大自然是一個大系統,是一個比超級計算機強大一億億億倍的系統,他演化的東西比人厲害多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充分的利用這個大系統所演化出來的一切資源,去發現利用他們。這比我們人力要效率高太多了,也就是所謂,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引用高曉松的那句話:歷史不是鏡子,歷史是精子,犧牲億萬才有一個活到今天

附記:文明交流的副產品:安祿山,蒲壽庚,白彥虎。。今天的歐洲穆斯林,美國的黑人

文明交流,往往也有正反兩面,這個世界上,文明是經常被野蠻征服的。因為海外來得人,往往關係龐大,他們可以通過這個關係網獲得巨大的商業收益,他們壟斷的是信息的交換權。當年的唐朝長安,高利貸幾乎全部被回鶻商人壟斷,就是因為他們是絲綢之路上的活躍者,關係非常特殊。而安祿山這樣的人,也是絲綢之路帶來的武將,他們強大起來之後就會有欺壓漢人當主人的思想。安祿山的造反,和蒲壽庚白彥虎的造反有一定的相關性,都是有巨大的外來人口或者外來勢力外來思想的控制下得一群人對抗中央政府的行動,而這些人因為長期在中國,已經掌握了中國的文明成果,加上他們先天的野蠻特性,造反會破壞力很大。這是文明交流的副產品,不可避免的,後來明朝清朝的海上貿易,都嚴禁外來人口在港口長期定居,就是這個歷史的教訓。

現在的歐洲穆斯林,已經跟當年的安祿山這樣的人差不多了餓,而且更嚴重,現在歐洲根本攔不住海量的難民進入歐洲,這些難民堅信真主,抱團,一生就是一窩子人。再這麼搞下去,當年蠻族滅亡羅馬事情恐怕又會來。


題主的假設完全不成立。中國古代從未和外界中斷過科技文化交。無論是古印度、古波斯還是阿拉伯世界,與中國之間都存在密切的經濟、科技、文化交流。西方國家在文藝復興興起後,也通過海路與中國發生的聯繫,自1582年傳教士羅明堅進入中國起,西方傳教士便絡繹不絕。這些西方傳教士帶來了中國傳統科學研究所缺乏的,同時也是催生近代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大法寶——歐幾里德的形式邏輯體系和實驗研究方法。這些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先進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在晚明掀起了一個研究科學的小高潮,按李約瑟的說法,到明亡時的1644年,中國的科學(不算技術)水平,已和西方處於統一水平線。後來清軍入關,這個小高潮才戛然而止。


在有些人心裡中國無論什麼創造都是「小發明」,西方任何改進都是劃時代的。

在有些人心裡,瓦特改進蒸汽機的時候,一定還刻上w=p×t的公式。

正視不足,承認落後不等於妄自菲薄,更不是把一切責任推到先人身上,然後自己心安理得編段子。

西方重視邏輯,中國重視實用,因此只有西方才能發展出科學。呵呵,從古希臘起的一千多年西方抱著《幾何原本》和嚴密邏輯睡大覺去了?

科學無不是從前人實踐中不斷總結歸納出來的。所以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現代科學為什麼發生在西方?因為大航海後的世界文明交流更便捷,因為人類科技的積累到這個時刻必將爆發。西方通過自己的努力,抓住機會走上前台,如此而已。扯什麼亂七八糟的,下一步是不是還要把人種論什麼的拿出來?

以為中國數學只有圓周率是你知道的少,舉兩個你們認為中國停滯不前時期的兩個例子。

明安圖的《割圓密率捷法》(清朝) 該書不僅創造性地用「割圓連比例法」證明了從歐洲傳來的三個有關三角函數的解析式,而且進一步創造了與原公式相關的一系列新公式。他是我國用解析方法對圓周率進行研究的第一人。

李善蘭為清朝著名數學家,著有《方圓闡幽》、《垛積比類》等書。微分、積分二語為李善蘭所創。他創造尖錐術,在沒有接觸西方微積分時,就得出了定積分公式,這是中國數學能夠通過傳統途徑,自力更生地完成由初等向高等轉化的一個例證。他還用數表形式列出了一系列高階等差級數求積公式,被國際數學界譽為「李善蘭恆等式」。

蒸汽機的例子里,水力風箱是採礦排水,鍊鋼鼓風爐的重要設備,而不是你想當然的農業設施。在工業革命的代表產業——鋼鐵領域,中國領先西方到19世紀中葉,何來沒有改進動力之說?

根據美國經濟史學家保羅?貝洛克給出世界製造業產量比重數據:

1750年,中國所佔比重是英國1600%。1800年是670%。1830年是215%。

1860年英國才追趕上來。中國落後於近代一百多年有什麼問題?

只是」只能在西方產生的科學」轉化生產力的速度未免太慢了。

最後,我在知乎的回答一貫反對的是雙重標準和自輕自賤。從沒想過說服誰。不同意觀點正常,但如果既無數據又無例證就不要評論了,浪費大家時間。惡狠狠的點下反對和沒有幫助即可。

——————————————————————————————

不知道要有多大的偏見和無知才能作出中國會在幾百年間處於停滯不前的結論。都被歐洲中心論洗腦了?

先說說中國對西方的影響。

農業革命。

羅瑟勒姆犁於1730年獲得專利,它大大提高了英國的農業生產率。據說荷蘭在17世紀首次發明了這種犁稱為bastard plough。歐洲新型犁的突然出現與使用了一千多年的本土犁截然不同,表明這不僅僅是個巧合。事實上荷蘭犁的各個特徵都能在中國犁上找到。1931年,德國農業史學家保羅?萊塞首次指出現代歐洲犁起源於中國。

旋轉風揚機。中國的旋轉風揚機自公元前2世紀發明以來,不斷改進,長期領先於世界。18世紀傳入法國,後被瑞典科學家喬納斯?諾伯格改進。諾伯格打破歐洲常規,承認從中國模型中獲得靈感。

被英國稱為重大農業突破的作物輪作方法,在中國早已完善,並在《齊民要術》記載。

條播機。條播機的發明使播種效率提高几十倍。傑斯羅?塔爾發明了條播機,但他的《馬耕農事》書中的條播機原理幾乎就是中國公元前3世紀的翻版。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兩大支柱產業紡織業和鋼鐵工業。

中國在1090年發明了繞線機,並在13世紀把紡車技術傳入義大利。義大利的機器在諸如連接曲柄的控制桿的細節上都與中國機器相似。然後,義大利又傳播到英國。英國人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但這些紡織機的重要特徵都是用了繞線機。

西漢中晚期,中國就發明了炒鋼法,實際就是1863年西門子的鍊鋼工藝。直到1850年,英國也只能生產低水平的鋼。1788年,英國的鋼產量仍低於中國1078年的水平。

這些不能說明英國工業革命僅以中國為基礎,但可以說英國享受了「後發優勢」。英國人的成功在於對外來發明加工,改進的能力和毅力。

文明的發展,從來都是在交流中發展。單方面文化遷徙理論早就被扔去了垃圾堆。東西方的競賽是一場長跑,遠未到結束,站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就有不同的觀感。但不能因為一時的領先就把另一個說的一文不值。

否則,如果我們站在工業革命前這個時間節點,是不是就可以說隔絕了世界,英國到今天還是個渺小而落後的國家?西方到今天還是蠻夷之地?

回到題主的問題,即使真的隔絕了東西方的聯繫,中國也不會原地踏步。就以工業革命最偉大的發明蒸汽機為例。王禎在《農書》里詳細說明了水力風箱的製作。水力風箱的雙重運動活塞和把旋轉運動轉化為直線運動的曲軸連桿系統與蒸汽機的不同之處就是驅動方式。有什麼理由認為中國就一定不會觀察到蒸汽的現象並加以應用?

縱觀近代史,中國之真正落後是這一百多年。這一百多年恰恰是很多中國人失去自信,盲目模仿西方的一百年。這一百年也造就了一批極度自卑,不思進取,只知埋怨並以此為樂的中國人。

好在中華民族從來不需要靠這樣的人,正如魯迅所說: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拚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樑。


中國人總是有一種古已有之的毛病。

中國人說,幾千年前的《墨子》裡面都已經發現了牛頓第一定律了。

中國人說,幾千年前的《墨子》裡面都已經發現胡可定律了。

結果都只有一句話,馬拉車,馬不跑了車還能走一點距離。弓拉得越緊,箭就射得越遠。

我們從現實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和別人科學的理論體系差了十萬八千里。

回到問題,如果沒有西方科技,我們還停留在雷公電母,龍王玉帝,梨花老母,的思想境界。

沒有人想要改造自然,認識自然。中國的自圓其說的邏輯舉世無雙。我們接受了一個設定,沒有人想要推開這個罩子。


除卻文明本身的自我修正以外,對中國文明進程影響最大的並不是近代西方,是(前)中亞、(後)北亞腹地游牧民族持續的侵襲與融合,融合過程基本上就是把文明的高度拉回到一個較低的水平上重新開始。這種情況貫穿了整個中古時期,直到有清一朝,近代西方文明崛起之時,已經塵埃落定。

去討論基督教存在對王權的制約、去討論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去討論希臘傳統經由阿拉伯人的轉譯重新回到歐洲世界等等,都只是事後證明。比如要說對王權的制約,有宋一朝的政治架構設計比基督教高明得多(參見錢穆先生《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說白了就是持續性,自從羅馬帝國被日耳曼蠻族瓜分之後,歐洲世界便獲得了持續性,中間雖然有維京人、匈人、蒙古人等短暫的侵襲,但並沒有影響其持續性。而中國的文明進程則在自我修正期被此消彼長的中北亞游牧民族持續地打斷重組。自東漢末年以後,再也沒有獲得像西漢-新莽-東漢這樣相對平穩和保持持續性的交接方式。我們翻開歷史書再看一看,自此以後,華夏文明的進程就是一部被異族統治、反抗、繼而同化異族的歷史,既是同化,異族作為統治者,只能從起點開始,文化自由落體,然後在每一個相對平穩時期獲得短暫發展。這一場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整整持續了兩千餘年,帝國都城像雞頭一樣因之而起舞變遷,天子守國門,帝國的經濟冗餘經由漕運時時不斷地向都城輸送,帝國的士兵遠戌漠北自此守望。

歐洲文明的曲線是J形曲線,不管有多長時間的蟄伏期最終都會到達引爆點,而我們的文明更像是多重的波浪,在每一次將要到達引爆點的時候都重又被拉回到起點。


某平行世界

為了抵禦蠻夷對我天朝的虎視眈眈,朝廷大力推廣武術氣功和火器。於是我大中華子民個個功夫了得,各國子民無不讚歎,視我朝為東方伊甸園、天使的國度。

美國的好萊塢、印度的寶萊塢等夷蠻的曲藝基地,紛紛邀請我天朝子民前去擔任主演,並允諾以巨額黃金銀兩作為酬謝。

話說,本朝地大物博,凡天下所有不所不有,本不屑於前去。然,各小國子民數次相邀,言辭懇切,對所派藝人也表達了十足的尊敬,所允銀兩也實為豐厚,可用於充盈國庫,賑災饑荒。再者,昔日永樂大帝,亦曾派鄭和太監前往周邊各國,傳我天朝神威。今日派藝人前往諸國也未嘗不可。

話說,我國藝人前往各國後獲得各國子民的空前歡迎,無不對其頂禮膜拜。聖人云,士農工商妓。這藝人與妓同等,但在西洋諸國竟獲得如此崇拜?可見我天朝國力雄厚,為千百年來之盛世,感謝吾皇英明,隆恩浩蕩。想必那千古奇書《推背圖》所言之「四夷重譯稱天子,否極泰來九國春」說的便是此刻。

在我國藝人出國表演的同時,我國民眾紛紛收到來自各洋商的邀請,望我國子民擔任武術教官,欲開辦功夫學堂。此事已報告朝廷多日,但爭議頗多。以兵部尚書為首的武官表示明確反對,說此舉將對我朝構成威脅,萬萬不可。而以新任狀元為首的儒官則大多持支持態度,認為我天朝之國力,遠勝各諸國無數倍,傳授各國子民功夫,不會對我國構成威脅。再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各國子民亦我天朝子民,傳之功夫,又有何不可?雙方爭論不休,於是聖上決定對此事採取不鼓勵不禁止的中庸方式。陛下英明!

然,據密報,狀元郎等文官收取了大量西洋人的賄賂,固在朝廷之上替西洋人說話。聖上密派東廠西廠和大理寺和審此案。經月余,水落石出,密保屬實。聖上大怒,將狀元郎等相干官員殺頭抄家。案件牽連者千餘人,史稱狀元郎案。 此案之後,聖上下旨海禁,召回派往各國的藝人。天下為之駭然。各國民眾紛紛走上街頭,進行抗議。一些蠻夷政府盡公然詆毀我國朝廷,聖上為之大怒。

經月余,回國之藝人不到十分之一。其餘,皆在西洋醉生夢死不願回國。據回國藝人稟報,西洋人之奇淫巧技已登峰造極。其國民衣著華麗,五穀豐登,舉國上下並無饑荒。樓舍聳入雲端,滿街的鐵皮車比汗血寶馬快上數倍,還有那巨型的飛鳥肚中可裝人。西洋人還掌握了千里眼順風耳,可通過一些機械遠程交流。西洋人之照相術可在霎那間逼真繪畫,其真實程度讓人嘆為觀止.…… 此等言論一出,滿朝嘩然,怪不得藝人都不願回來。西洋各國竟已發展到如此程度。

朝堂之上,眾臣爭論不休。有說取消海禁,如東夷明治天皇一般,派使者去各國學習技術。也有不信者,說此等消息必為謠言,要聖上治那些慌報者欺君之罪。

聖上久久不言語,並密派心腹前往各國調查。

數月,心腹稟報調查結果,各國之發展已遠超之前預期,物質發展空前發達,其軍事實力已遠在我國之上,西洋之互聯網、智能手機更是奇妙之極,如天界法寶,非人間所有,但西洋人精神墮落,不尊倫理,道德敗壞,環境污染。各蠻商財團,更是攜財力以令朝廷……聖上默然,要心腹退下,連續七日不上朝。

據貼身宮女太監反映,聖上每日對鏡自問,時常黯然淚下……期間,聖上接見了儒釋道三教高德,並相談許久。

七日後,聖上上朝,同行的還有儒釋道三教高德。聖上讓心腹當中宣讀了調查結果。並表示,我朝已全面落後於西方諸國。眾臣嘩然……

聖上表示,「我朝雖天下太平,但時時有亡國之危。落的今日局面,朕當下罪己詔,自禁葷腥三年以自懲。自即日起,朕當卧薪嘗膽,體恤子民,發展國力。自即日起,凡我朝子民,不得以天朝自居,不得以蠻夷稱呼各國。」

聖上又雲,「即日起,開放海禁,與各國通商交流。成立洋部,與兵部戶部同級,專門研究各國先進技術……」

此言一處,滿朝文武,反對者十之八九,皆言此舉有損我朝神威、有辱列祖列宗。

聖上大怒,「朕意已決,再有阻攔者,立斬不赦。」眾臣不再言語,但紛紛淚如雨下……

聖上又說,「諸位愛卿不必傷心,西洋諸國雖科技先進,但並非均勝於我。諸國迷於物質,喪失心性,爭鬥好勝,久之必成內患。」 眾臣聞之,紛紛肅然起敬。

「西洋諸國之科技,來自於格物致知,來自於技術分享。然,其所格之物,乃欲界之物。未曾涉足色界非色界。其格物之器,乃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和機械,且偏於前五識,至於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並不曾涉及。西洋之醫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懂氣血,不識脈絡,不知精氣神,膚淺之至,全靠於其器械之精良。至於我朝之氣功內丹,西洋人更是無法解釋。」

眾臣聞之大喜,雲:「陛下所言甚是,我等絕不妄自菲薄。」

聖上又雲:「從即日起,成立國立科技院,下屬道部,佛部,醫部,洋部,武部,教育部,科技應用部。首任院長由朕擔任。般若大師擔任佛部部長兼副院長,負責統領天下佛教,組織研究佛學中的禪定、神通等法門。無為道長擔任道部部長兼副院長,負責統領天下道教,組織研究道學中的內丹、符咒、奇門遁甲等法門……」 眾臣大呼「吾皇英明,若能如此,必定國運昌隆。」

「大儒士張如志擔任儒部部長,負責以孔孟之道為精髓,廣泛吸納各家學說,配合國立科技院,以強國、仁愛、富民為宗旨,輕禮數、去尊卑,改造儒教。」

「還有一事,涉及國之根本。」

眾臣紛紛交頭接耳,不知皇上又有何駭世之語。

「太上老君雲,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朕之天下。 」

眾臣惶恐,「陛下聖明,政體之事,萬萬不可學洋人。否則,與亡國何異?吾華夏千百年之文明將毀於一旦。」

「愛卿莫急,朕沒說要學洋人之政體。朕將效仿三皇五帝,改家天下為禪讓制。且後世繼承者不得擅自改回,凡有違者,天下人共擊之。」 「陛下!萬萬不可啊!」

「朕意已決,別說了。」

「除此之外,朕還將廣開言路,杜絕文字獄,再造一個諸子百家爭鳴時代。西洋之互聯網是個好東西,科技應用部需配合教育部儘快引進。」

…… 這一天為西元2012年12月22日。 ……

50年後,中國再次恢復漢唐時的國際地位。經濟、科技、軍事遙遙領先其他各國。各國紛紛派遣學生前往中國學習。

80年後, 中國通過自我革新以及與外星文明和非物質界文明的交流,進步速度急速加快。 中國的物質文明發展到了不可想像的先進程度。中國大多數民眾擁有各種神通、氣功、武術。大多數中國人已經掌握了辟穀術,能夠直接吸收天地之精華,不需要吃飯。1/10的中國人能夠出陽神,能夠自由地在天地間穿梭,而不需要藉助任何交通工具。據說1%的中國人已經得道,已經超越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能夠自由決定輪迴與否。3%的中國人能夠用意念操縱物質。5%的中國人能夠通過心電感應和花草樹木交流。此時絕大多數中國人,對物質世界(欲界)已不再關心,而是將自己的精力放在了精神世界的追求上,追求對自我潛能的無限探索。

100年後,某原發達國家申請併入中國。遭到拒絕。

之後的十年,又有100多個國家,先後向中國政府提出併入的申請500多次。均遭到拒絕。

110年後,新任聖上宣布,欲併入我國,需滿足4個條件。第一,全面認同我國的文化、世界觀、價值觀。第二,申請國必須進行全民公投,且贊同併入(包括棄權)的國民數不得低於99%。第三,由該國政府向我國提出申請,並在合併之後,原政府解散。第四,我國全民進行公投,且贊同合併(包括棄權)的人數不低於99%。

政策宣布之後,世界上掀起了加入中國的公投潮,但由於條件過於苛刻,或者是達不到99%或者是原政府不願意解散,所以10年內並不曾有一個國家成功加入中國。

又過了10年,隨著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其差距已經不是國與國的差距,而是物種的差距!

終於,各國政府和民眾開始坐不住了。有了第一個成功與中國合併的國家。 ……

150年後,世界實現大同。從此再無種族人種之分,戰爭消失了,全世界人民過上了幸福快樂的日子。


估計還在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個醬缸里繼續折騰!繼續著黑格爾說的一個皇帝推翻另一個皇帝,周而復始!!!


中國將會是另一種文明...只是異想天開

生物文明進化歷史

生物與機器沒有本質的不同,發展到一定成都都是生命形式,但讓人有爭議的是,現在我們只能看到機器 文明,原始的人力機,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後來的火車,汽車,飛機,大炮,火槍,再後來的飛船 ,核能,電腦,似乎只要機器才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機器才能建立現代化的文明,人們對生物文明一點 想像也沒有,生物可能飛出太空嗎?大家似乎都會說,這不可能,無法想像出生物文明是怎麼進化成宇宙文明的,其實我說這完全可能。

-----

假想一下,地球文明為什麼會發展到現代文明,幾個重要轉折是,原始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機械的發明,蒸汽機的發明,內燃機的發明,電能的使用,但是如果地球沒有陸地,完全是火的環境會發展出現代文明嗎?

可能有人會說,不能,理由是,水中無法用火,無法用電,那就不能冶煉,沒有金屬,沒有電,沒有現代化的機器。

但這只是普通人的慣性思維,我說會發展出高度發達的文明,只不過是全新的生物文明,生物文明不需要火,電,金屬.........等。

-------

原始的生物文明和地球文明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環境不同,一個完全是海洋,一個有地。

生物文明的祖先可能是聰明的魚類,或是軟物動物,這個不一定,只要智力達到要求,能使用工具就行。他們會生存在淺海,吃海藻和魚類為生,他們會形成部落,部落之間會為了有限的資源而戰爭。

他們會像原始的地球人一樣,使用石器和骨器為工具,馴化植物和動物為自己工作,俘虜其他部落的戰敗都為奴隸。因為是在海洋環境,所以只能發展出石器和骨器,在海中無法冶煉金屬,但會在火山附近尋找少量硬度很高的礦石來打造工具。

之後,這就是文明的分水領,不能用火,不能冶煉,這就無法繼續發展機器文明。但生物文明號無阻礙。馴化海洋生物,如果人類循環牛馬一樣,用於交通和戰爭,這就是生物文明的遠古世紀,一群驅趕巨獸,或騎著巨獸,手拿石器的原始人在戰鬥。

他們馴化的生物不單只是家畜,交通工具,也是戰爭工具,他們為了生產,戰爭和遷徙而馴化生物,這時的人類發明的,馴獸法,這相當於地面人發明火種一樣具有里程碑一樣的意義。

-----

之後生物文明會意識到遺傳學,不是因為他們發明顯微鏡,而是因為他們養的生物太多了,自然會察覺到遺傳和生物之間的關係,他們會開始有意識的培養優秀的生物,讓生物更強大,更適應環境,當然也包括植物,這個時代是生物文明的中世紀,他們發明了優選法,讓生物按照需要的方向進化。

生物文明發明文字,他們把知識,海圖,等記錄到獸皮上,流傳給下一帶,因為文字的發明,詩歌,文藝,等也會逐漸的發展,他們的文明快速進化,大腦也越來越聰明。

生物文明會開始利用馴養的海獸航海,黑暗的深海就相當於地面上的沙漠,不是能輕易跨越的,隨著更優秀的生物被培養出來,生物跨越深海也會更容易,他們不斷的發現可居住的,更大的淺海,不斷有新物種被發現,生物文明的大航海時代開始。這時國家形成,國家都在淺灘上建立的,國家與國家之間開始因為掠奪資源,擺脫殖民統治,建立國家,信仰不同,等理由而發生戰爭。

文明在戰爭中進化,發展出更優秀的文明,更優秀的生物,更優秀的政治理念,擺脫奴隸統治,建立封建帝國,生物文明開始形成。

這時看上去和地球的中世紀還是很相似的,石頭構建的城堡,他們的承包幾乎都是穹頂建築,為的不是遮風擋雨,是為了戰爭的需要,在海中沒有什麼風雨,但也沒有什麼天空和地面之分,戰爭是立體的。

一群海中巨獸撞向城牆,沒有什麼機器攻城武器,海水主力大,投石器作用不大,到不如讓海獸去撞城牆有效,人們拿著石器和魚骨在戰鬥。

--------

生物文明會發現,生物在感染病毒,瘟疫後活下來的生物會有少需變化,還有生物在火山附近有放射性質的岩石附近也會有變化,他們找到改變生物基因的辦法,雖然只是少許,但生物文明進入基因育種的時代,他們開始用人工的辦法來改變生物基因,增強或者增加生物的特性,大大加速生物的培養進化。這時代的生物文明相當於機器文明的工業**,蒸汽機的發明。

具有特殊能力的生物會越來越多,新的生物不段被發明出來,比如擅長游泳的生物拉著海車來往於淺灘國家之間,第一個人騎著飛魚衝出海面時,他們發現沒有水,只有空氣的世界,再更上方會是什麼?

飛魚很早之前就被馴化,他們相當於地球的潛艇,因為在空中飛行時,水中生物是發現不了的,飛魚是很好的突襲武器。戰爭結束後,飛魚用來作為最高速的交通工具來使用,但生物文明發現了沒有水,只有空氣的世界,還有比空氣更高的宇宙。

------

戰犯和囚犯也會被拿來做生物實驗,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也是一種生物,也會變異,培養,人工選擇的進化,他們會讓人的大腦異常進化,但破壞部分自主神經,發展出記憶特別好,但沒有自我意識的奴隸,

這相當於機器文明原始的電腦,但他們的作用不是用來做工具的,而是用來與普通人交配,繁殖出更聰明的生物,這樣來有意識的讓自身智力進化,最終會發展出特殊化的能力,類似地球上有超能力也很有可能,比如心靈感應,距離很遠就可以用意識交流,不必用語言,這個時代相當於地球文明的21世紀左右。

-----


在這裡補充一點「如果沒有xx,yy會怎樣」的案例,不過我要把角色顛倒下,被吹上天的大航海時代的直接成因是什麼?自古歐亞大陸上連接東西方的商路對大大小小的文明融合和交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歐洲王室貴族通過貿易從遠東獲取大量的茶,瓷器,香料以及其他稀有商品,特別是茶和香料已經成為歐洲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部分。

但是當奧斯曼帝國崛起後,這條東西陸上通路被完全阻隔了,導致歐洲人依賴的許多遠東產商品價格暴漲還買不到。歐洲人被迫開始在海上尋找新的通商路線,希望可以繼續和遠東的貿易,特別是已經深度依賴東方各類奢侈品的貴族(想想今天的愛馬仕們)大力的支持平民去開拓新航線,哥倫布和麥哲倫都是受王室支持。

總之,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就是這樣被逼無奈。

我們就不去扯四大發明在地球上的逼格如何了,看不起古代中國的人,先好好查閱下絲綢和茶葉對西方人的重要性再來撕逼也不遲。

評論里又見「你國在地球上算個鳥,西方文明大法好」的論調,說實話至今我搞不懂抱有這種思想的中國人(也有概率的確不是)是怎樣的存在,不過現代國家裡反祖國反同胞的非主流文化各家都有,姑且看成是中國的一種發展吧。

----------------------------------------

排名第一的答案是什麼鬼?有見識的大大不屑回答這個問題么?

這首先是個偽命題,因為反過來說,西方不受中華文明影響是發展不出近代科技樹的。

要斷絕所有文明的聯繫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大家還在穿獸皮住茅屋吃烤肉采果子。


推薦閱讀:

瓦特只是改良了蒸汽機,並沒有發明蒸汽機,為什麼能作為工業革命的代表人物?
關於科技史的紀錄片或電影有哪些?
關於科技史的好書有哪些?
SNH48、TFBOYS流行的背後,預示了什麼?
中國軍事、技術等是否真的如很多網友說的那樣不如同期其他文明?古中國的真實軍事實力究竟如何?

TAG:科技史 | 歷史 | 帶有假設的問題 | 李約瑟之謎 | 科技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