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齡化是否導致青年群體壓抑,從而導致少子化?
因為本人想去日本讀書,但是日本的社會發展前景了解並不深刻。
今天讀到一篇文章,講到日本的年輕人的悲觀。原文節選如下:「日本的「縱式社會」所構成的群體文化,在大工業化的「第二次浪潮」時代,由於需要大群體的緊密合作的勞動方式,因此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需要個人大膽地獨樹一幟,橫空出世地創新的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時代,壓抑個人創造性,強調集團意志的日本方式就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而使年輕人能夠安心於「縱式社會」的日本傳統的「終身僱用」的體系也在國際化的競爭中崩潰,但「縱式社會」的「論資排輩」的無形文化卻作為一種社會習慣,頑強地保持了下來,年輕人既無法重溫「終身僱用」的體系中「千年媳婦熬成婆」的舊夢,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開闢新的道路又在無形的文化的網路中重重受阻,他們對前途的悲觀,全在情理之中」
文章原文鏈接:
http://dajia.qq.com/blog/421275125846776
感覺如果在日本工作的話,一方面需要繳納高額稅收給日本的老人養老,一方面感覺日本的這種「等級森嚴」的文化,讓人難有什麼盼頭。不知道真實的日本是不是這樣子的呢?
啊,好吧,我來理一理邏輯:等級文化傳統→資源集中在老人手裡→年輕人難以出世→年輕人貧窮→結婚生子經濟壓力大→少子化
不是。
全世界少子化都只有一個原因:
人民認為養育一個孩子所付出的精力和經濟成本,和收穫的利益,不成正比。
這就是為什麼對生孩子的態度是:
懶人種菜靠天收的,拼了命想養。播種越多,收成越大。
但是對生孩子的態度是:
我要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撫養孩子,買這買那,還要買套房,要保證他過的好的,拼了命不想養。因為根本養不起。
全世界生育率高的地方,
要麼都是懶人種菜靠天收的,要麼就是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撫養孩子買這買那和當地文化上喜歡孩子的程度相比,相對成本比較低的。
沒有第三個可能性了。
你弄顛倒了因果關係。日本老齡化是少子化的的結果。不是原因。日本戰後推行節育政策。194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優生保護法》,放寬對人工流產的限制,使人工流產合法化。但為了尊重生育人權,日本政府避免倡導控制人口增長的口號。1951年,日本內閣會議提出,「為了減少人工流產和保護婦女的健康,提倡推進節育措施」;1952年,厚生省發表《受胎調節普及實施要領》,正式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府在保健所設立了優生保護諮詢所,幫助推行計劃生育。1954年,「人口問題審議會」要求把節育作為家庭計劃的一部分。從50年代起,日本的人口政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開始下降。
由於日本於戰後第四年就急急推出人口控制政策,故只有四年左右的嬰兒潮,之後出生率便急跌;其它國家的嬰兒潮延續十年以上,故日本人口老化出現最早,比歐洲平均早十年,比中國早二十五年。
到了上世紀70年代,國際計生運動全面開始宣傳。美國媒體開始炒作人口爆炸、提出增長極限時,日本也有人提出日本適度人口應在6500-7000萬之間,此時日本人口已超過1億(1967年首度突破),舉國惶惶不安,一度計劃將人口收縮到8000萬左右。但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2.1)之後不久,日本卻於1974年4 月發布了《日本人口動向——靜止人口》的白皮書,從抑制生育過渡到把穩定人口規模作為人口發展的戰略目標,重申努力抑制出生,減少人工流產,謀求普及避孕,並把提高人口質量放到首位,提出了「少生少死良養良育」的口號。
所以不作死就不會死。
到了90年代,日本人發現自己面臨的問題不是出生率太高,而是出生率太低。日本開始意識到之前政策的問題,開始大力鼓勵生育,但是收效甚微。
日本2003年通過了《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次世代育成支援對策推進法》、內閣設立少子化擔當大臣(部長),負責協調與提高出生率相關的人口、勞工、教育、社會福利等工作;2004年提出《少子化社會對策大綱》,內容包括產假一年,從沒有薪水到給一半薪資;從懷孕、產前檢查、生產、托兒、養育到小孩求學,政府全面介入補助,兩歲以內的孩子每月補助5000日元;第三胎每月1萬日元補助,到12歲為止;商家提供父母購物折扣,已有一萬多商家響應。2008年8月,為減少懷胎婦女的額外負擔,日本衛生部公布一項孕婦「大優惠」計劃,決定每年撥出至少840億日元,補助懷胎婦女免費體檢,在每個新生命出生前,就一次過贈送34萬日元(約3400美元)分娩費,並大幅度增加孕婦免費體檢的次數,從原來的5次增加到14次。「讓婦女們輕鬆走入產房,生個健康小寶寶」是日本政府這次「生子免費計劃」的響亮口號。
然而積重難返,生育率一旦降下來,要改變趨勢再提升真是難乎其難。許多年輕夫婦對政府的獎勵措施熟視無睹,還是鐵了心的不要孩子。為此,最初的十幾年裡,日本的人口出生率一直沒有回升的跡象。在2004年人口達到最高峰1.2773億人後,2005年日本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總生育率2005年下降到歷史最低值1.26。
已故新加坡元首李光耀評論:由於人口衰退和拒絕引進外勞,日本前途極其悲觀。
這個問題要跳出日本來看,其實整個東亞儒家文化圈都是毫無疑問的低生育率地區,以下是2010年總和生育率排名,一共統計了223個國家和地區:
218 韓國1.22。
219 日本1.20。 220 中國台灣1.15。221 新加坡1.10。
222 中國香港1.04。223 中國澳門0.91中國大陸的人口普查數據是1.18,但是國家發布的結果強行調整為1.54,原因很多不深究,反正也很低就是了。
看了這個排名直接想說的就是「嗶了狗了」這四個字,全部的儒家文化圈國家和地區統統排名倒數最後幾名,為什麼儒家文化圈都不願生孩子?綜合各方說法,結合扶焰自己的觀察,主要有以下幾點:
1、東亞人不接受未婚生子:東方人接受了西方文化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結婚率一路走低。這很容易理解,以前的人結婚很多不是因為愛,只是搭夥過日子,男耕女織誰也離不開誰,隨著經濟的發展,男的要解決吃飯家務問題越來越簡單,女性要獨立工作養活自己也越來越簡單,雙方搭夥過日子的願望都降低了,所以結婚率走低。英國自工業革命以來結婚率一直只有一半左右,就是此理。但是歐洲人對於未婚生子和婚生子一視同仁做得遠比儒家文化圈要好,他們不結婚,一樣生孩子,我們不結婚就不生了……
帶點私貨,樓上已經有人說了,日本結婚率比其他幾個國家更低,如果我生在日本我也不結婚,自己辛苦工作賺的錢要養活一大家子人還要把錢全部上交求老婆給零花錢忍受老婆說自己錢少沒用,退休時有很大的風險被老婆踢出家門(這些社會現象請查閱專著我沒法展開),正常男人都不這麼自虐好嗎?
2、教育費用高企:相對而言,歐美文化中安貧樂道的意識要比儒家文化圈好,當然不是說他們不奮鬥,而是當奮鬥沒有結果時也能接受做個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儒家文化推崇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出人頭地」的思想,必須從胎教開始就領先別人,3歲開始補習,讀書中等就等於失敗,這導致了東亞孩子普遍不那麼快樂,同時每個人的教育費用大幅增加,父母更傾向於少生優育而不是多生放養。
3、房地產泡沫:這可能是很多磚家都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台日韓三國(區)總和生育率開始下降的時間點幾乎就是經濟泡沫化,房地產價格瘋漲的時期,因為房產價格的瘋漲,導致很多男性被「開除」了結婚的資格,就算勉強湊足首付結了婚,因為要還房貸,所以不得不減少了生育子女的數量,不然養不起啊……
這點我想很多人都有切身體會……再帶點私貨,中國49年以後有三次單身潮,分別是三年人為災害時期——吃不飽誰結婚;上山下鄉時期——我一個城裡人被扔到鄉下難道讓我嫁農夫?;及現在的房地產泡沫時期——城裡人舉家湊不齊首付不結農村人湊不齊彩禮不結。
4、東亞人對流產墮胎的接受度更高:這不得不提我們偉大的祖國了,因為政策及無神論的原因,墮胎實際上是被鼓勵的,拋開必須墮胎的比如遭受犯罪及少女等等,未婚妻或者已婚妻因為事業啦家庭狀況啦去墮胎基本不會有太多負罪感,如果這是在東正教國家,墮胎的負罪感幾乎等同於殺人,天主教國家也很困難。
以上四點造成了儒家文化圈總和生育率全部倒數的情況。
另外,我反對樓上把少子化歸因於經濟衰退的,事實上台日韓三國(區)總和生育率超過5的時期都是戰後,當四小龍經濟騰飛的時候生育率已經開始逐年下降了,經濟衰退期生育率不過是繼續下降而已,並不是生育率下降的轉折點。
我也反對樓上把少子化歸因於男女不平等,現實是生育率最高的第一梯隊是黑非洲、第二梯隊是中東伊斯蘭國家,你別告訴我他們男女平等,事實是男女越不平等,越利於生育,只要女性接受了足夠的教育,生育期就會推後,生育率也會下降。一定程度上,生育率低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結果。
(本人比較玻璃心不太喜歡爭論所以匿了,這是個不成熟的答案,不過還是很開心看到有人熱情地留言探討這個問題,我會不定時根據評論更新我的回答,請大家多多指教)
男女越平等,女性參與工作的環境更好,越獨立,越希望在家庭和事業中保持平衡,生育率越低。
社會保障越好,收入越高,不靠結婚生子來保證老後生活的動機越強,生育率越低。文化程度越高,越能發現自己人生的價值所在,越有明確的自我認知,越不願多生孩子降低自己的生活標準,生育率越低。日本的生育率低,還包括結婚率下降。目前每季度的日劇都會出現「探討」大齡女性未婚問題的劇集,和中國一樣,日本也把結婚率下降的鍋甩給了女性。不過,這些劇集不是催婚,很多也是鼓勵人們放下結婚生子的枷鎖走自己的人生。比如「不結婚」、「我不能戀愛的理由」、以及最近的「東京白日夢女」。也不乏一些披著不結婚的皮,卻填著瑪麗蘇的料的劇,我就不說了。下面偏題聊一聊中國。
中國的生育率下降包含著非正常的、非人類殺人政策「計劃生育」的效果,和日本以及歐美隨著經濟社會進步而逐漸減少生子的過程有著明顯的區別。
人夠用了人太多了,生多了太浪費資源,你們給我交罰款和社會撫養費。然而這些交著社會撫養費長大的孩子,卻是將來勞動力的主要貢獻者。現在人不夠了,政府要催著生孩子,給多生娃的家庭減稅,「孩子的撫養不僅是家庭的責任,更是社會的責任」。按照這個邏輯,之前交罰款交社會撫養費的人們是不是應該拿到補償啊?我看政府到後來也許會跳牆拿出某個時代謳歌母親多生產的某口號來激勵人們生孩子吧,不過現如今的人們不是那麼容易被洗腦的。
過激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中國人口背離經濟條件的畸形發展,獨生子女一代變成社會夾縫中的一代。可以預見,以後中國的老齡化會比日本來得更兇猛,更棘手,中國年輕人的壓力會比日本年輕人大得多,畢竟,我們比別人窮。
①我說生育率低是經濟社會進步的結果,指的是同一個國家的縱向比較,不同國家的橫向比較沒有太大意義。你不能說因為韓國的出生率比美國低,就得出韓國經濟比美國進步的結論……(^-^;尤其是在很多國家實施計劃生育強制減少出生人口的情況下,橫向比較更加沒有意義。
從數據上來看,美國、英國、法國、瑞典、日本等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在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之間都在下降,最低到1.6左右。進入90年代後,英法美瑞典的數據有所回升,日本德國則繼續下降。其中可能包括鼓勵生育政策以及積極引入移民政策的效果(具體未查證)。韓國在70年代開始實施計劃生育,出生率降得嚇人,到現在比日本還要低。(圖回家補上)②衡量一個國家生育水平的指標,我推薦TFR。總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指該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
我也是才知道,原來韓國和泰國都曾經實施過計劃生育政策。2015年總和生育率
新加坡1.24韓國 1.29德國 1.41日本 1.43泰國 1.50
中國 1.57古巴 1.61美國 1.88越南 1.96印度 2.4印度尼西亞 2.44葉門 4.04坦尚尼亞 5.08剛果 5.91索馬利亞 6.36
應該是少子導致高齡吧?
因果關係不能搞混啊
PS: 我的意思是題目本身就有問題,無論如何高齡和少子是否有關,有關也只能是少子導致高齡而不是高齡導致少子
並沒有妄下結論的意思。僅是我個人觀點 望勿噴感覺中國的社會發展 也在日益趨勢的朝這個方向發展 年齡在不斷老齡化 人口福利的衰退在這個福利過後會迎來一個很大的人口負擔 老齡化為重點計劃生育造成人口減緩增長配合著上述的人口負擔加上並沒有人口高峰出現來承接上一個人口福利過後帶來的弊端。會出現什麼狀況呢計劃生育到這一代90後 開始結婚 代表著 獨生子女 要兩個人照顧四個老人(很有可能是8個祖輩的) 覺得現在中國的這個方面也不是很樂觀
日本一直就這文化,沒關係的
當年人口多得溢出來,迫不得已往美洲疏散人口生育率低的根本原因還是結婚率低和未婚先孕比例低。結婚率低是因為日本男人死死咬住男性沙文主義不放,女性又不肯放棄男女平等的主張,誰也不願意天天回家跟敵人同床共枕,所以就不結婚了。歐洲國家結婚率也不高,但是人家衛生部長親自上陣號召未婚少女勇敢懷孕,這種魄力中日韓根本沒有。給數據
日本出生率低下的情況從戰前就開始了,但在戰爭剛結束時,颳起了一股生育風,出生率有所升高,1940年左右出生數大約為270萬人.但是因為人流手術(在1948年合法化)的迅速普及,1950年後孩子數量減少.日本開始從多產少死轉變為少產少死的社會構造.
1960年到1970年代在經濟高度發展的背景下,出生率保持在2.13左右. 第一次石油衝擊後,1975年出生率下降了兩成,差不多年均200萬人,從此,人口置換水準就沒有回復過了.
1980年經濟回復與出生率低下相併存.1989年出生率僅為1.57,比1966年的1.58還要低.
1990年出生率持續偏低,1992年少子化一詞被廣泛運用.1995年生產年齡人口(15~64歲)達到最大值(8717萬人).比1996年更少.1997年正式步入少子化社會.2003年年出生率減少到112萬人.
日本平均年齡:男78.56年、女85.52
* 高齢化社會 高齢化率7%~14%
* 高齢社會 同14%~21%
* 超高齢社會 同21%~(※他に20%以上、25%以上という記述も見られる。)
日本1970年進入高齢化社會,1994年進入高齢社會,2007年進入超高齢社會。
出
直接反對一樓李斯特的答案。要邏輯沒邏輯,要論據論據還是錯的。
你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考見解,但至少要得科學一點吧。1:日本少子化的根本成因還在於經濟衰退,尤以1970年代以後為甚。日本什麼時候是經濟學意義上的衰退了?85廣場協議之後,到90年泡沫危機爆發。到現在為止,日本經濟是處於低增長甚至無增長。衰退是什麼鬼,日本國內都不生產消費了??標籤里還有經濟學,留學博士,逗我??剩下關於社會保障,這種社會保障又不是只在日本一個國家實行在歐洲也不是什麼大問題,造成影響這麼嚴重?求反駁 @李思特
》》》》》》》》》》》》》》》》》》》》》》》》》感謝王哲人對於經濟下行的解釋,應是我理解問題。是我錯了。在此表示對李斯特的歉意。下面是針對少子化現象跟老齡化現象提出我的解釋。
在我的理解中少子化跟老齡化不存在充分性的邏輯因果關係。倆者是社會現象,在我的理解中,社會現象既是因又是果,推動也是阻礙社會秩序的因子跟表現狀況。
這倆者其實是代表著戰後日本重建過程中的無內核的集體主義社會效應
與二戰中的其他法西斯國家不同,日本的戰後重建政府過程是並非是推到舊政府。這導致政府策略其中的社會秩序其實於明治後的政府集體主義的延續,只不過削減其中的軍國主義成分。
1:集體主義的特徵是磨滅個人主觀能動性,帶來集體性質社會工作推動效應。其效果和軍隊中的集體主義是一樣的。在策略的引導下,集體主義可以帶來對某種事業的強大的發展力。日本戰後的經濟飛速發展就建立在這中無內核的集體主義之上。但是集體主義首先會帶來無策略引導下的集體自我崩潰效應。最常見的特徵就是站隊現象,無論事實如何,為了保持集體的穩定性,防止認識偏差帶來對集體的解體。針對問題首先站隊,將直接矛盾轉化為集體與集體的對抗,再等待上級策略的下達。相信在日本工作和學習的人(旅遊不算)對於這種站隊現象有很深的感受。因而帶來很多有趣的現象,首先日本對排行榜相當在意,什麼事情都想著能夠排個123,選擇第一反應是看哪邊人多。選舉時投票意願很低如此等等我先解釋集體主義是為了引出對於少子化現象的邏輯聯繫。日本的少子化不同於計劃生育,是生育意願的下降。首先生育意願本質上是個人主觀能動之上的選擇,他需要一部分的激情性,甚至不理智性。如果看過很多文庫輕小說的人,會發現對於小孩子的描述極其美好,各種萌化現象(反正我就沒看過沒有萌化過的日本形象)。一旦在表現價值表現出這種特徵,更多的是表明這種價值觀的行為缺失。
日本這種被推升極化的集體主義對個人意願的摧殘,首先是隨著經濟發展會造成大城市化,極其多的人居住在一個地域。如此多的人居住在一起,為了防止社會崩壞,集體主義會進一步加強。集體主義的最極端也就是對個人主義的摧毀到極致。人們不再反思想不想這樣做,只是為了儘可能的規避變化。不打擾別人,也不被別人打擾,只不過是一種機械觀念下的對個人意願的碾壓。而毫無疑問孩子對於個人生活帶來的無序和衝擊,讓即使是富裕無壓力的人也不願去接觸,更何況其他人。2:從這個觀點來看中國的集體主義和日本也沒有什麼不同啊。但是我要認為我說的是無內核的集體主義,而我們的是有內核的集體主義。
有內核的集體主義即有著核心價值觀的個人意願干擾的集體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存在使得個人意願被滲透和引導,而非磨滅。沒有核心價值觀的存在的集體主義才是真正哲學意味上的集體主義,純粹日本集體主義就是為了集體主義而集體主義。自古至今,從仁義禮智信,天下大同,泱泱中土,王侯將相寧有種,現在的馬克思社會主義,我們的集體主義從來不磨滅個人價值觀,頂多試圖洗腦改變,還沒有幾個成功的。如果沒有內核支撐,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就是集體主義。當然集體主義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念。還要引出另一個概念——等級制度,放在企業既是年功序列制度,前輩後輩的觀念。這也是集體主義觀念下得產物。日本的老齡化和對養老的重視基本突出這一個特點。
估計會有人罵我,養老不好么。社會的發展本質上是維新,「周雖舊邦,志在維新」。老人的存在使得社會更加穩定,但革新更加困難。所謂維新就是維穩革新倆者的動態平衡,來保持社會的活力。由此得出結論老齡化使得集體主義更加穩定和滲透性,集體主義對個人意願的磨滅越強,對於需要激情出發生育反而是越少。因果關係有並不強烈。
題外,很多提出經濟狀況對於少子化的影響。就我的觀點來看,經濟下行是少子化情況加劇的推動條件而非根本條件。很多人是中產階級所以對於撫養的概念是生下來,養好,教育好成為一體。就出生率這個點來看,能否生出來才是關鍵點。生都不生,談何養好,教育好。
單純個人的社會觀點,如果不對請指教批評。本人29歲,老婆30歲,兒子2歲半。你以為我不想要老二啊。特么真的養不起。
日本少子化的根本成因還在於經濟衰退,尤以1970年代以後為甚。
從企業成本角度來說,在經濟發展停滯的大背景下,曾經的終身僱傭制所導致的高人力成本,迫使一些企業不得不增加非正式僱員(正式僱員就是所謂的「正社員」了,兩者在各方面待遇上天壤之別)而低收入在降低年輕人安全感的同時也顯著影響生育率。另外從社會保障方面來看,日本幾種主要的社會保險制度都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採用過現收現付制,簡單來說就是當年繳納各種社會保險的人,哪怕只花了很少的錢,也可以享受眼下年金,醫療等方面較為優渥的社會保障制度。而支持這些制度的財源實際上都來自於現時段年輕人繳納的保費,而眼下年輕人老後的所期望的社會福利水平,並沒有相應的財源提供作為保障,這也是日本社會面臨的一大難題。因此也可以說,由於龐大的老年人集團「佔用」了年輕一代的社保資源,導致世代間的不平衡,從而加重了年輕人的經濟負擔,進而加劇了少子化現象。從這個角度來看,題主「高齡化導致少子化」的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話說。。。。。題主你問題提的蠻好的,不過我覺得這個和你去不去日本讀書沒什麼直接關係呀,你又不是日本公民,這些問題等想移民那天再考慮也不遲,留學主要還是增長見識。而且我多說一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再衰退也算是老牌發達國家了,亞洲NO.1真不開玩笑,別看日本韓國老放一起,實際現代化和經濟發展程度日本真是比韓國不知道高哪裡去了。至於我大天朝,呵呵,和人家社會發展程度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想出去就趕緊走吧,就算真不合適,路也是你自己闖出來的的,光聽我們這幫人瞎逼逼多沒勁。———————————————————————————————————————————2015.7.15很多人對1970以後這個時間點有異議。先上張圖1973年をピーク(出生數約209萬人、合計特殊出生率 2.14)として、第一次オイルショック後の1975年には出生率が2を下回り、出生數は200萬人を割り込んだ。以降、人口置換水準を回復せず、少子化狀態となった。圖文皆援引自維基百科日文版,翻譯過來大意是
「1973年出生人口數達到峰值,1975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後合計特殊出生率(即一名婦女一生生育子女的平均數)一直低於2,並且自此以後,人口更替水平並未回復,日本進入少子化狀態。」
下圖同樣可以證明合計特殊出生率自1970年代開始下降,並且自1975後,從未回復到2以上十分清晰的,合計出生率作為衡量少子化的重要依據,在1975為1.91,並自此以後一直低迷,足夠充分的證明了,日本社會的少子化現象於1970年代已經開始。--------------------------------------------------------------------------------------------------------------------------------------------又回顧了一下評論,大部分的質疑聲音可能源於「197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衰退「的表述這個表述同樣不存在問題。縱觀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史,1945年到1950年被稱為經濟復甦期,1950年到1973是黃金的經濟高度成長期,GDP年均增速在8左右。而1975年到85年之間,由於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的原油價格上漲產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這幾年的GPD年均增速大概在4.3上下。增速減緩了近一半稱之為衰退並不過分而且你們再怎麼強調90年代初崩壞的影響,出生率減少那可是從1970年代就開始了的呀。請看之前我提供的圖,公認的泡沫破裂始於90年,可是那年的合計出生率對比前幾年,減少的幅度並沒有很明顯的變化好多人吧,不能說就因為你只知道流傳甚廣的「失去的二十年」,就別人說什麼都是錯的,是不是?-------------------------------------------------------------------------------------------------------------------------------------------有關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少子化現象,還是有依據可循的,在這裡繼續補充一點。首先是年收入方面( 資料出典:若年者僱用の不安定化の概況)圖表說明的是不同收入及不同年齡段的勞動者群體,已婚並育子的比例。可以看出,即使都處於適婚年齡段,年收200~299萬日圓與年收300~499萬日圓兩個收入群體之間,在育子率上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在於,在日本,300萬日圓年收恰恰是區分維持基本生活及區分貧困人口的基準線。記得日本單身男性調查中,單身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賺的錢只想自己一個人花
補充:我這裡討論的的是性別平等狀況對發達國家生育率的影響,所以非洲中東印度等不在此範圍。
===========================
我覺得日本少子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發達國家中日本的性別平等狀況不好,因為當一個國家經濟發達,國民受教育程度高的情況下,婦女的權利意識會不可避免得上升,這樣的話,如果婦女性地位不高,那麼職場上有孩子的女性會處於很不利的地位,而已婚男性也因為妻子無法工作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搞得大家不愛結婚生子。因此@孟德爾 的說法實際上有一定道理。
同樣的經濟水平、受教育水平的日本和北歐三國,前者生育率1.4,後者生育率1.7到1.9。為什麼生育率會差這麼多?當我查看性別平等指數的時候,似乎可以解釋了。
(性別平等指數越高越好,由低到高的顏色為棕、紅、橙、黃、綠、深綠、藍、深藍) 可以看出,北歐三國的性別平等狀況遠好於日本,性別平等狀況好,意味著婦女勞動參與率高,減輕家庭壓力,好處毋庸置疑。順帶一提,日本的低生育率問題,與其說是大家不愛生孩子,倒不如說是大家不愛結婚;在日本,25至29歲年齡段的男性未婚率為71.8%,女性為60.3%。30至34歲的男性未婚率為47.3%,女性為34.5%。35歲至39歲的男性未婚率為35.6%,女性為23.1%,可以說真是高得讓別的國家望塵莫及。據說結婚了的日本人養兩三個小孩很正常,恐怕是因為女性地位低下造成的有孩子女性在職場上不利而不想結婚,男性因為「單打獨鬥」,經濟壓力大而不想結婚吧。但是有了性別平等狀況依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我一直很困擾,德國的性別平等狀況這麼好生育率怎麼才1.49……
順便,至於經濟發展對於生育率的影響不一定是負相關,有研究表面,經濟發展與生育率的關係應該呈N型,即一開始是正相關,之後因為經濟發展導致生活壓力增大變為負相關,之後生活水平提高,經濟壓力減小變為正相關,比如,女性社會地位和受教育年限處同一水平的韓國與日本,前者的經濟發展水平比後者差,生育率也低了0.2。日本少子化的解決辦法就是打一架,中國如果能入侵日本,打砸搶燒,燒殺擄掠,最好。
這樣,日本經過一番折騰,老齡化人口折騰沒了。壓力小了,少子化也就結束了。還你一個強大,年輕,富有侵略性的日本。戰爭不止黃金萬兩,還能祛病去災。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日本少子化的根本成因還在於經濟衰退,尤以1970年代以後為甚。
關於 @李思特的回答,我對下面的觀點不作評價,不過第一句話有如此之多的爭議,我就簡單說說自己的看法。
樓上 @可可炎上實名反對,不過您@錯人了= =||幫您召喚一下吧。
首先,【經濟衰退】一詞的概念本身就有爭議。一說是,經濟增速下行就屬於衰退,那麼這句話沒有什麼問題。一說是,經濟發展停滯也屬於衰退,那麼「日本經濟是處於低增長甚至無增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經濟衰退。一說是,有明顯的負增長才屬於衰退,那麼這句話就是錯誤的。
在美國定義為「在一年中,一個國家的GDP增長連續兩個或兩個以上季度出現下跌」,但是並未被其他國家所廣泛接受。而另一種定義為「大多數經濟領域內的經濟活動連續幾個月出現下滑」,這概念就更加模糊了。
即便在當今中國超過7%的GDP增長率之下,部分國內媒體仍然用「經濟衰退」一詞,來表述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在這裡,經濟衰退被看作是一種增長率的下降,抑或是一種趨勢。周天勇:中國經濟衰退的三大綜合性癥結所以,對此概念的理解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結論,因為「經濟衰退」並不是簡單地用數值上的正負就判斷,因此也就會產生爭議。但是,經濟衰退有多種形式,日本90年後是非常典型的L型衰退,而並非停滯就不屬於衰退。
那麼撇開這個咬文嚼字的問題,且不說【經濟衰退】一詞是否用得準確,但1970年這個節點沒有什麼問題。
大多數人只知道85廣場協議,只知道90泡沫危機,因為這確實是質變的節點。而實際上,日本的經濟從1970年開始就明顯出現了壓力。以GDP為例:(圖片來源於百度,已去水印,侵刪)不難看出,日本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在於56~70年,年平均增長率高達近10%。
而在70年之後,除了72、73年之外,都在5%左右甚至更低。這增速雖然不低,但是與黃金期相比已經相去甚遠。這個回答可能會很離題,因為前面的答主都提出了很多優質的看法供以大家思考,因此我就不加贅述了。這裡我只闡述一下「1970」與「經濟衰退」兩點,至於是否與少子化有關,我不發表評論。
歡迎斧正。啥?高齡化導致少子化? 題主倒果為因了吧,高齡化正是少子化的結果,一個國家,孩子少了,平均年齡才會高齡化的啊!
=======================上面有些答主的觀點是:經濟衰退是導致少子化的原因,我不同意。先看時間軸吧,古代經濟更差,貧富更不均,結婚率生育率下降了嗎?沒有吧。再看看日本,70年代之後結婚率生育率劇烈下滑,是經濟原因嗎?看看泡沫經濟,富得流油的時代啊,結婚率生育率繼續下滑。之後泡沫經濟崩潰,結婚率生育率仍然繼續下滑,由此可見,經濟原因論不成立啊。
再看空間軸吧,很多人主張貧富不均論,哈哈,你們知道全世界貧富最均的是哪裡?答案是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你再看看結婚率生育率(不包括綠教徒),全球最低的哦。
還有人主張房子論,買不起房所以結婚率下降,別忘了全世界只有中國在宣傳結婚必須買房(畢竟土地財政)其他地區比如日本西歐港澳台的結婚率生育率如何解釋呢?人家可沒宣傳結婚必須買房啊。所以,房子論也不成立。
========================
還有一種有意思的觀點是:工業化導致少子化,簡稱工業化論,這就更加可笑了,人口快速增加的30,40年代是農業社會嗎?一戰二戰的飛機坦克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嘛?人口大爆炸的50,60年代,你可別告訴我是農業時代哦,人口爆炸恰恰就是爆在工業時代,所以工業化論也不成立。再補充一個證據,很多老牌工業國,比如德國,法國,其國內有大量綠教徒,人家的結婚率生育率下降了沒有?沒有!同一個工業化的國度,為什麼穆斯林們結婚率生育率不下降呢,說好的工業化導致少子化呢?
========總結的分割線======
開宗明義一句話,少子化是好事,少子化不是問題,少子化從來就是目的,少子化的反面人口爆炸才是真正的問題!上世紀30年代~60年代,稱之為overpopulation period(人口爆炸期)
之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幾年內,人類拿出了解決方法,也就是depopulation program(少子化計劃)少子化計劃包括:性解放運動,鼓勵色情業發展,同性戀運動,性別平均主義,計劃生育運動,第一屆人口大會。
性解放會直接導致結婚率生育率下滑,起源於北歐的性解放思想傳到哪裡,哪裡結婚率生育率就劇烈下滑,這還需要解釋嘛。
色情泛濫呢,如大家所知,日本是一個色情業大國,他們用色情業把男的性慾都餵飽了,然後,居然還抱怨男性草食化了,不追女性了,對婚姻不感興趣了,大家不覺得搞笑嘛,你把老虎餵飽了,它當然就懶得捕獵了嘛!所以日本根本不存在「草食男」 日本只有「飽食男」
同性戀嘛,不多解釋了,兩個男人也生不出孩子,當然,兩個女人也不行,所以同性戀運動也就順理成章的變成「政治正確」了
PS:補充一點,科學家找了那麼多年,都找不出一個「同性戀基因」性別平均主義嘛,就如同經濟平均主義會瓦解經濟生產效率一樣,性別平均主義也會瓦解人口生產效率,也順理成章的變成「政治正確」了
計劃生育嘛,大家都是中國人,就不多解釋了,是唯一不打擊婚姻制度,同時仍然可以降低生育率的唯一方法,可惜的是,快要被廢除了,原因是老百姓的覺悟還是太低。
很多人反對計劃生育,說什麼生育自由是人權,其他國家都有生育自由,可別忘了,你有生育自由是其一,其二呢,國家也有給你生育自由下絆子的自由,結果呢,那些國家不還是一個個少子化嘛,那麼低的生育率還有一大塊穆斯林的加成,別忘了,穆斯林3,4個孩子根本不算多。還有人說,其他國家都在鼓勵結婚生育,NAIVE!鼓勵結婚生育≠只在鼓勵結婚生育,鼓勵結婚生育的原因是:打擊結婚生育打得太狠了。比如日本,你問日本政府,你們是不是在鼓勵結婚生育,他會回答「當然」 你再問日本政府,你們是不是「只在」鼓勵結婚生育,他立馬顧左右而言他了你再多問一句,你們是不是在打擊結婚生育,他立馬直接轉身走掉,這問題沒法回答睿智的日本人會告訴你:表では少子化対策,裏では少子化政策富人永遠比窮人少得多吧,所以相對窮人的是生育主力吧。
日本人多地少房價高吧。日本的傳統是全職太太吧。東亞的傳統是家長制,也就是父母對孩子負責到底吧。OK一個相對不成功的男士,如何供養的起高昂的房價,全職太太,外加小孩的全部花銷?恐怕收入在均線一下的男士,結婚面對的經濟壓力都不是小數目吧。然後日本男士結婚後的收益是啥呢?
子女由太太撫養感情一般傾向太太吧?每天還得居酒屋熬到晚上才回家以示工作幸苦吧?退休後生活一般由太太強勢吧?這就是日本低生育水平的主要矛盾:對工薪族男士,結婚經濟成本太高,生活收益太低。
所以同工同酬的合理女權運動應該支持,小貓的田園女權應該反對。窮彩禮高經濟不行。人越來越懂得為自己找想,自然會拋棄一些不必要的責任。一個人活多自由,和別人交流簡直是一種折磨。越是未來,越是人生不順,越不愛說話。說話也沒什麼用。逃到2次元沒什麼不對,這個國家所有人幸福,我一個人不幸福又有什麼用!
日本最大的問題是中老年人控制了太多社會資源,以至於擠壓了年輕人的生存空間(貌似有統計日本二十五至三十五歲之間的年輕人平均收入還不到全年齡段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一)。這恐怕才是導致年輕人壓抑加少子化的根本原因。畢竟說到底生物的主力軍還是年輕人,但當年輕男性所得收入低到一定程度就沒辦法吸引適齡異性組成家庭,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年輕人不婚不育。這種社會的終極形式恐怕就是摩門教了吧。
我來說一說跟人口生育無關的,等級和年輕人貧窮的問題。等級這個在中國也一樣,只不過我們中國人等級意識沒那麼重,所以不會太在意,不去追尋的話遵循便是,而且這個東西我認為人並不是機器,該等級的時候等級,下面該喝酒還是喝酒嘛,領導什麼時候都是面子比較重。還有年輕人貧窮這個問題,由於日本的私企工作工資是和工齡掛鉤的,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並不會太高,但也不低,很少有說男方剛開始工作就開始拖家帶口的,都是男女一起努力。而且日本大多數人過著租房的生活,一租就是20年,30年的,我們居酒屋的店長都快50歲了還在租房,因為搬家挺費勁的買房也不便宜,但是房租也就占工資的3分之1,還算說得過去,店長一個月賺三十萬出頭。但是前幾年的生活確實不會太逍遙,但過得也很好。那個國家的勞動力是非常平衡的。親如果體力行那就去工地干苦力,比上班族不知多賺多少倍,但青春飯和白領工齡這個事要算清。再就年輕人難以出世,這樣講,在國內,如果沒點過人的能耐(誰達到了別噴我,我沒能耐我嫉妒還不行嘛),國企內部沒有人,30歲之前誰都別想出頭。而且私企里有一個類似於潛規則的東西(別想歪啊)就是:聰明大勁的人要儘早開除,不聰明但及其勤快的人也要儘快開除。具體為什麼我不知道,咱不趟那個水。估計日本這方面也差不多以上純屬個人見解,不喜勿噴,我心脆弱,給予指導便好
勞動力基本算是不可貿易的範疇,原本應當是最好的投資品。問題是,當今很多國家是的文明、自由社會,人脫離了投資品範疇,沒有巨大的生存壓力,作為個體從下一代得不到多大回報,基本沒有回報率可言了。綜上,除了本能沒有別的生育激勵了,問題是好逸惡勞也是顯性本能!
推薦閱讀:
※既然金本位已經廢除,為何各國央行還要儲備黃金?
※你最想破解大眾對經濟學的哪一誤解?
※生活中哪些經濟學觀點是誤導了你?
※政府辦事效率低下,態度傲慢,收費不合理,原因何在?
※16年一線城市房價大漲後會出現新一輪的「逃離北上廣」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