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問,技術分析中的支撐壓力,是一個對歷史分析的結果,還是有內在的邏輯支持。撐壓互換是否有邏輯基礎?

技術分析基礎 支撐 壓力


謝邀。

撐壓是對歷史的分析。邏輯是找多空雙方的力量平衡位,看當下行情趨強還是趨弱。撐壓互換就是一方此時打敗了另一方。平衡位在多空角力勝負初現時,作為暫時勝利的一方的防守位。


所謂壓力位、支撐位,是市場主力交易者群體在特定價位附近達成一致預期的表現。

所謂市場主力交易者群體,是價格變動的主要影響者。這一群人各自為戰,資金量大小、交易手法各有不同。但在某些時刻,在某些位置,當下主力參與群體對於市場運動方向的預期趨於一致,從而形成壓力/支撐位。

所謂對於壓力/支撐位的突破,也是同樣的理解。在某些時刻,一些參與者對於當前壓力/支撐位的挑戰,帶動另一些參與者的跟進,也促使一些持倉者平倉。當挑戰方實力超過守護方時,壓力/支撐位被打破,突破實現。


建議去看《日本蠟燭圖》一書。


有內在邏輯支撐。撐壓互換有邏輯基礎


搏短線用的。大資金一介入,這概念一點用都沒有。

其實支撐點也可能是個陷阱。

比如在看盤時,股價走跌,¥12.55這個價位你看見有5W手的買盤大單托著,¥12.54有4W手托著,¥12.53有5W手。你以為到了這個價位就跌不下去了嗎?

如果你真這麼以為,就會在12.56以上買進,畢竟跌不下去了嘛。

然後你就會發現股價開始上升,吃掉12.56,12.57,12.58,在12.55以上的價位會有一些小買盤。

但是你不知道¥12.56~12.6的賣盤其實是主力掛出的。

當12.55以上有了不少的買盤之後,主力就開始出貨了,12.55以上的買盤就被吃掉了。股價跌倒¥12.55。

當主力在12.56以上出完貨,底下12.55~12.53的買盤分分鐘就沒有了。

再有人要出貨,股價就開始跳水。

資金的大小對於操作的選擇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如果沒有買盤,大資金沒法出貨。要麼等股價不斷下跌,慢慢出貨。要麼把股價打到跌停,自己先跑。

同樣,沒有賣盤,大資金也沒法進場。比如那些強勢股,沒有賣盤,大資金要進場就只能狂拉,看有沒有人出貨。也許拉到漲停都沒有多少出貨的,籌碼都拿不夠。這就是給人抬轎了。

如果是小資金的散戶,根本沒必要考慮什麼阻力位支撐位。

牛市只選強勢股就足夠了。

所以不要老想著跟大V,操作模式根本不一樣。


群體心理意識承受改變臨界點


補充一個大家都沒提及的問題,所謂的支撐壓力位只成立於吸籌整理的階段。

那些強庄控股,單邊下跌,無量上升的,談這個沒多大意義。

很多情況下,用技術分析支撐壓力位,還不如盯著大盤更有意義。


我用指數做過統計,順趨勢按照支撐阻力,成功率大概60%左右。考慮放量就大於60,還是值得操作的,不放量也就50多點,和隨機差不多...恩。


我第一次寫這個。。首先,你要明天價格為什麼會上漲,為什麼會下跌。供求關係你要理解。這個問題,假設,10塊錢你了一個杯子(做空)。現在8塊錢,你高興吧。然後又到9塊錢,又到10塊錢。這個時候你緊張了,本來賺的錢現在又吐出去了。那如果又他漲到了12呢。你本來賺錢,現在虧了,你責怪自己,鬱悶,後悔,然後告訴自己,如果再回到10塊錢,回本我就走,哪怕我賠一塊錢呢,我也願意。現在給你這個機會了,價格又再一次回到了10塊。你走了,為了,早點走你甚至還會出10.5,賠5毛錢。這個時候,觀望的人看見了,我擦,漲了,我還買呢,還有本來要加倉的人,趕快買進。還有在10塊錢到12塊錢時候因為操作原因止損的人也告訴自己再到10塊錢我就要買。就是這個意思吧。是人們呢的情緒在影響著價格。


俺物理老師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邏輯分析,大家都看到了。守住是相信的人多,擊穿是逃跑的需求更強烈


個人覺得支撐線意義不大,看支撐線不如看籌碼分布


一直等不到滿意的答案。就自己寫一點了解。拋磚引玉,不足之處還請諒解。

首先這個問題中標的本身就很模糊。第一點在於支撐壓力的定義上。支撐是指在這個價位上有較強的買盤,或者說接近於市場對於該標的價格的普遍認可。這就涉及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市場參與者的熱情。一個就是對公司價值的判斷。

第二點就是過去的行情對現在行情運行中是否有影響,什麼前提下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第二點實在回答不上來。


技術分析本身是對歷史的客觀描述,你要說它能準確的預測未來肯定是無稽之談,按理說技術分析應該對未來沒什麼用,但是市場交易的主體是人,而人是會受以前的經驗所影響的,所以技術分析並不是像邏輯上那樣沒有邏輯。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股市8月4日普漲?
如何兩面性地評論 2014 年初的這次 IPO 重啟?
貴金屬和股市哪個好做?
20160503的股市分析以及20160504的走勢預測?
如何判斷一隻股票在走勢中是趨勢的轉折,還是回調?

TAG:投資 | 股票 | 股票市場 | 股票入門 | 技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