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覺得現在的網民就是一群暴民?
今天百度上看到一則學生給老師打傘的新聞。其實是學生自願給老師打的傘,但是那個老師還是被一頓婊,然後學校又是嚴重批評,那個老師自己也深刻檢討什麼的……
我就奇了,我記得我那個年代,學生自願給老師打傘,是尊師重教的體現,是學校里提倡的,書本里也是這麼教的,怎麼過了10年就會被拿出來婊了呢。這讓我想起了以前一則手術室里拍合影的事情,最後那幾個醫生好像都被處分了。其實了解了事實後,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個事兒。拍照那會兒手術已經成功了,醫生護士幹了幾個十幾個小時的活,手術成功了,當然高興,加上那個手術室快被廢棄了,拍個照留念,人之常情。結果髮網上就被人拿出來婊,好事成了壞事。我怎麼覺得現在的網民好像一群暴民,聽風就是雨?
像題主這樣把網民當做暴民才叫聽風就是雨。
著名黑客米特尼克在其書《欺騙的藝術》里,提出了一個叫社會工程學的概念。
這個概念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人們通常只想看到,自己需要看到的。
用題主所提到的例子來解釋一下。
大眾看來,幼兒園老師,就該老老實實的帶孩子呵護孩子關心孩子不管孩子如何的吵鬧如何的不聽話,畢竟他們是孩子,你就應該為他們服務,因為你拿這份工資,當上了幼兒園老師,這是你的工作,你必須這麼做。
所以,你叫孩子打傘,就是你的不對,你叫孩子服務,就是你的不對,你就該檢討。
大眾看來,醫院醫生,就該老老實實看病做手術開藥方,一絲不苟。因為你是醫生,你決定著患者的生命,你拿著高昂的工資,享受著舒適的待遇,所以就算你不在工作的,都有義務去維持自己高大全的形象,必須嚴肅,必須認真,必須不開玩笑。
所以,你在手術後聚集一群人玩自拍娛樂,就是你的不對,你在手術的時候拍照,就是你的不對,你就該認錯檢討。
而之所以大眾這樣想,是因為多數時候,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的人,並沒有把別人,首先當成人。
我在高中做兼職之前,曾經飛揚跋扈,不可一世。
我去餐廳點餐,如果服務員很忙來不及搭理我,或者服務員態度不是很好,我就會非常生氣,會罵會不停抱怨,臨走之前,會將桌上的作料倒滿碗里,亂撒一汽。會將桶里的筷子,四處亂扔,為他們增加工作量。因為我知道他們是服務生,他們必須來為我收拾,畢竟我給了錢,消了費,我有權這麼做。但後來我去餐廳當過兼職服務生後才知道,當遇到我這樣的客人時,我真想打死他。
但我也只能想。因為我拿著這份工資,就必須忍受這樣的氣。所以,我只會他的菜抖落很多,在背地裡將他祖宗十八代都罵完,甚至故意放慢上餐速度。
於我的工作而言,我這樣做,如果被人發現了,就是不稱職,會被指著背脊骨罵,或者我抖菜的照片被人傳上網了,我還會被人肉搜索,查到我家,逼我道歉。
但。
我是服務生沒錯,但我首先是個人。
我有七情六慾,我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我會心情沮喪,我會身體不適,我也會突然莫名興奮。所以,你惹了我,你罵我,你不停的抱怨我,我理所應當就會不爽,理所應當就會消極怠工。
我是拿工資沒錯,但我並不是拿了工資的機器人,我當然會偶爾犯錯做的一些過激的不符合我職業的事情,但這也只能證明我年輕,我脾氣大,我不懂事。以及,我是個人而已。
回到例子上。
大眾之所以會批判題主所提到的兩件事,只是因為大眾僅僅看到了,新聞里,所提到的職業。
幼兒園老師和醫生。
他們通常喜歡記住職業所要求的,而忽略人性間的互動。
也許他們兩人只是在開玩笑?也許他們就是關係很好,那個小朋友就是想給她打傘?也許這個幼兒園老師其實還是這個小朋友的阿姨或舅媽?
我小時候也經常幫老師拿東西,幫老師搬重物,就為了得到一句「你好乖」的讚揚。
而這個小朋友幫老師打傘,很過分?當然不過分。
同理,你所說的醫生,他們已經完成了工作,心血來潮跟著一大幫哥們朋友想最後拍個照留個紀念,紀念一下這個快要廢棄的手術室,紀念一下成功的結果,過分嗎?
人的心情與慾望就是一瞬間的事情,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完美的運行自己的工作遵守一切人類守則上的規章制度,那我們拿慾望和感情來幹什麼?
如果上述的職業,換成別的稱謂,還會吸引這麼多無知群眾們瞎起鬨?如今的媒體,總是喜歡用職業來當主體吸引眼球,而如今的人,也太不把自己和別人當人看了。
總搞得警察,醫生,老師,主教,官員之流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就該拋棄七情六慾,忘記人性互動,永遠認真按照規章制度辦事一樣。如今的大多數群眾,他們才不管你家庭背景,心理矛盾,童年陰影,客觀環境,情感五覺。
他們只需要,看到他們所想看到的。
即:什麼職業,就必須是什麼人。
End.
PS:
不能說得太絕對,不過一個人的素養,真能從他對高低貴賤身份之人的態度,輕而易舉的看出來。眾位批判別人做得對不對之前。
還是請先將他當成人來看。不過逼良為娼,拐賣兒童,傷天害理的畜生們見一個殺一個,是絕對沒問題的。非常贊同排名第一的回答,我在這裡打算補個刀。
排名第一的答案對於人們為什麼會對題主描述的事件抱有先入為主一般的負面看法有很好的解釋。然而這並不是這個現象的全部原因。網路這個平台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才是這樣的現象發生的原因。
網路是一個高度責任分散且匿名的虛擬平台。網路提供了一種匿名化的環境,讓處在其中的個體處於匿名化,責任分散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的狀態。在如此狀態下的個體的言行可能會和日常狀態下的言行產生偏差。這是因為,這樣情況下的個體處在一個與日常生活斷層的狀態:匿名性導致個體在互聯網上的言行減少了與現實中此個體的聯繫,因此減少了個體需要為自己言行付出的社會成本。因此,個體更容易做出有悖日常生活的言行(例如發表強烈情感色彩並高度偏見的觀點)。
另外,網路為被攻擊的個體創造了去人性化(dehumanizing)的形象。網路上個體所接收到的類似關於被攻擊對象的信息實際上失去了人性色彩。這些信息往往只是幾張照片,一段簡化的文字表達一個簡化過的事實。這些被攻擊的個體的高度人性化生活化的一面沒有也不可能被展現出來,因此在攻擊者的視角這些被攻擊的個體沒有展現出相對的人性氣息。而且,被攻擊的個體和沒有辦法做出及時的反駁或回應,這更加加深了這些個體被高度去人性化的形象。去人性化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攻擊言論的猖狂,因為攻擊者感覺他/她在攻擊一個高度抽象化的個體,而非一個活生生的,如他們一樣的人。因此,攻擊者並沒有產生因為攻擊一個人而產生的心理負擔。(在abu ghraib 監獄中,這個理論用於解釋為什麼士兵會對監禁者採取非人性的虐待。受虐者往往不被允許穿衣服,甚至被逼迫表現動物的行為,因此施虐者更容易對受虐者採取虐待,因為施虐者感覺他們在虐待動物而非人類)
同樣的,網路上也存在所謂「從眾現象」。屈從於群體壓力(這裡指網路中主流觀點),個體趨向於贊同這些主流觀點而非反對它們。而且,在以上所提及的網路的兩種性質的影響下,個體甚至會更容易受到這種壓力的影響。
我試圖用以上三個社會心理學的概念來解釋這樣一個看起來失去理性的群眾行為。總結下來,網路讓攻擊個體處在一個匿名,責任分散,去個人化的狀態;讓受攻擊個體處在一個去人性化的狀態。以上兩種狀態促使了個體發表先入為主的負面觀點。再加上主流觀點所產生的群體壓力,網路的使用者變成了題主所描述的非理性暴民。我恰恰以為似題主這般以偏蓋全的為某件事、某類人定性正是題主口中「網路暴民」的成因。
貼一段歌詞
世界呢分鐘 - 腰樂隊
《他們說忘了搖滾有問題》
我依然認為
草根不是民主
草根是庸俗 很庸俗
說白了 就是網民
網民當然是國民
無恥並熱鬧
是這世上
最難唱的一曲悲歌
快樂中國 的喇叭花
你愛八十年代
你想操 最後操不了今天
你在這一切的一切都發生
發生在中國後 孤獨地醒來
沒有了
早就沒有人孤單
沒有人不愛捐助
沒有人 無心睡眠
因為很多新聞發布者,只管抓眼球,他們不管真正的事實是怎麼樣的。而大多數的網民,都沒有判斷能力。他們認為看到的就是全部,他們不會去想是不是真的,這是不是事情的全部。就像最近很火的成都女司機案。剛開始就說「男司機暴打女司機」,然後網上一片討伐男司機的,但是現在你看看。
還不是很多(不是全部的)記者沒有節操,不搞清楚事實真相就亂寫或者故意歪曲事實,就為了吸引人去看
《烏合之眾》--作者:(法國)古斯塔夫·勒龐 (Gustave Le Bon)
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家都想讓別人贊同自己的想法,不贊同我就給你洗腦,洗腦不成我就罵你,不光罵你,我還罵你全家。這就很容易造成「網路暴民」的現象。大部分人都是很希望在網上找存在感的。
因為好人懶得點贊 壞人卻不惜浪費口舌證明自己
這裡面涉及謠言傳播、情緒的傳染、信息傳播傾向等社會學各方面的問題,細緻的說可能就會很複雜。簡單點:
縱觀我襠歷史,群眾運動都有兩大特徵,暴力性和不可控性。網路人肉、網路暴民,實際上就是網路信息時代的「群眾運動」,一旦發動,就不會再有所謂對錯之分了,因為其總會超過必要限度,所以其結果總是讓人不滿的。
我襠為什麼要對遊行示威進行嚴格限制呢?也就是上面這個原因——以咱們國家的國民平均素養來看,遊行演變成騷亂的可能性非常大。推薦閱讀:
※印象筆記有哪些高級搜索用法?搜索語法和圖片附件搜索怎麼用?
※2017 年,有哪些網路用語是最流行的?
※技術出身的 CEO 管理公司,要邁過哪些坑?
※如何評價果殼網的產品「在行」?
※如何看待汽車之家被澳洲電訊賣給中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