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上說極樂世界裡金磚鋪地、琉璃為瓦,可是佛不是教導我們無欲無求嗎?
佛經上說極樂世界裡金磚鋪地、琉璃為瓦,可是佛不是教導我們無欲無求嗎,如果達到這種境界這些世俗東西豈不是無用 、不稀奇了嗎?
這個問題要從最基本的講起。 佛說法四十九年,說了那麼多經典,後人們根據各部經典開創了那麼多宗派,他們有什麼聯繫?又有什麼區別?相同點就是,所有宗派的目的都是一個,脫離輪迴,取得涅槃。那區別有是什麼呢?區別就是每個宗派入手點不同,針對的對象也不同。就好比一個球,大家的目的都是球心,但大家的出發點是球面上的各個不同點。下面列舉現在最流行的幾個流派大致說說,錯了歡迎指證。南傳,南傳佛教嚴格按照佛陀早期的說法,無常,無我,皆苦,求涅槃。遠離一切誘惑的源頭,比如題主說佛要我們無欲無求,如果你真的能做到,那你就能成就。
禪,禪宗講明心見性,有誘惑也好沒誘惑也好,我都不因此動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成就是最快的,你悟道了就成功了,可是禪宗對人的根性要求很高,六祖聽了半部金剛經就悟了,慧根極高,你有沒有那個慧根?有的話那禪宗無疑是最合適的
唯識宗,可有人覺得,禪宗太空了,虛無縹緲,就是扯嘴皮子的,學習應該有內容,有依據,系統的來。於是就有了唯識宗,唯識宗的理論體系非常的龐大和詳細嚴謹,把所有的知識掰開揉碎慢慢講,如果你是學霸型,那麼你去學唯識。凈土,好了終於說到題主的凈土宗了。凈土宗為何流行?因為它對根性沒有要求,所有人都能學。前面講禪宗要悟性高,可是我們很多人把金剛經翻爛了也悟不到怎麼辦?沒事,念佛,去西方極樂世界讓阿彌陀佛給你講。前面講唯識,可以系統學習,可我是學渣,是鄉下老太太,是文盲,一看書就頭大,怎麼辦?沒事,念佛,去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永不退轉了,有無限的時間可以學。前面講南傳要無欲無求,可其他都好說我就喜歡錢,喜歡金子喜歡的不得了怎麼辦?沒事,阿彌陀佛把極樂世界整個都變成金子了,你去那裡先喜歡個夠在學佛。總之凈土宗就是先讓你到極樂世界,再解決後續問題。很多人認為到極樂世界就是成功了,脫離輪迴了,涅槃了 ,其實不是的,極樂世界只是個學佛的好地方而已,因為那裡的佛還在,還有人指導你。而且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你在輪迴也在善道,而且由於佛的願力,永不退轉,不會忘記前世的修行。況且阿彌陀佛涅槃後觀音馬上就成佛,觀音涅槃後大勢至菩薩接上,正法永存。總結一下極樂世界各種莊嚴都是為了吸引各個不同喜好的眾生心生嚮往,發願往生,是佛慈悲的體現。如果你說我討厭金子,我就喜歡青山綠水,佛也會變個青山綠水給你看的。先以欲誘之 後令入佛智
在凡夫眼中一見「黃金、琉璃、七寶」,即生分別染著之心,而極樂世界所生諸眾生「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
- 《 佛說無量壽經 》 佛語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系。隨意自在,無所適莫。
- 《圓覺經》: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凈土。
佛於不二境,現諸凈土,皆是隨順眾生心,行種種方便教化眾生。你只「看到了」「金磚鋪地、琉璃為瓦」卻沒「看到」所有的外在環境其實都是為了「方便教化」重點是在於「教化」
- 《佛說阿彌陀經》: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 《 佛說無量壽經 》: 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阿難,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這就好像有一個人,從出生就沒有視力,沒見過這個世界的樣子。他長大了之後,家人要送他去接受眼科手術,他問:接受了手術會怎麼樣呢?
大家說:你就能像我們一樣看見了。
他問:看見是什麼意思?
大家解釋不清楚,這時候有個聰明人站出來說:看見就好像從早到晚,四處都是美妙的音樂,都是馨香的氣味。
這個人說:看見這麼好啊!快帶我去做手術,我也想看見。
後來,他做了手術,看到這個世界之後,他回去對那個聰明人說:看見的確很美妙,問題是並不像「四處都是美妙的音樂,都是馨香的氣味」。
聰明人說:是啊,是啊,的確不像。如果我不這樣說,你怎麼肯去做手術呢!
所以,法華經說的很明白,佛法本來就是一座「化城」,只是為了讓旅行者們有個歇息的地方,那個真正的目的地是無法描述的。可以涅槃寂靜,也可以往生極樂。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脫出輪迴那套在印度也就算了。在我大天朝,你告訴人們信你的教就是為了死的透透的,不再轉世投胎,那鬼才信你。所以為了混飯吃,當然要搞出一些有誘惑力的玩意。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真有還是假有?亦真亦假,不真也不假。這就叫方便說法。
有人說:「本來聽說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天樂鳴空、衣食自至,感覺自在的,還挺想去的,可是後來聽到說極樂世界大地是用黃金做的,頓時就不想去了。」我問:「為什麼呢?」她答:「唉!黃金多俗啊,我可不想去那麼俗的地方!」
呵呵!
其實碰到這樣的問題早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之前我和另外一個人,就曾經有過這麼一段對話。
有人問我:「佛教不是戒貪的嗎?怎麼極樂世界還弄得滿地黃金,這不是勾人的貪心嗎?」
我回說:「要不勾你的貪心,你還不去呢!只不過我們一般不稱其為貪心,我把稱之為願生心。「貪」是一種過分的索取心,而「願生心」的「願」,是很平和的、理性的、正常的、合理的。」
「那這不就跟佛法的空性、般若的原則相違背嗎?」
「不違背,你只知道空,哪裡知道空有不二,真空中能生妙有?佛性中具足萬法,萬法中自然包括一切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阿彌陀佛不是說他在做法藏比丘時,攝取二百一十億國土中之精華,黃金肯定也是一切美好事物中之一。不要說黃金很俗,黃金本身有錯嗎?黃金俗或不俗,勾人貪心什麼的,那只是時代、社會、人心對黃金賦予的成見罷了。」
「那到了極樂世界看見那麼多黃金,豈不是更貪了?」
「不會的,一旦往生,以前所有貪心全變成覺心。佛經中說,曾有位菩薩名叫愛作,他長得十分端正莊嚴,以至於所有婦人見之皆生染著貪戀之心。但這些婦人不僅沒有因為貪戀男色下墮,反而後來或死生天上或發菩提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一位愛作菩薩曾經發願:凡有對我生染心者,我皆令升天上乃至發菩提心成佛。你想想看:一個普通菩薩都有此殊勝功德轉染為凈,何況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呢?」
「那極樂世界的黃金到底是怎麼樣的?」
「到了極樂世界你才發現,原來佛講的黃金並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黃金。極樂世界的黃金原來就是阿彌陀佛本身,是佛的正覺妙心真實功德自然所化。
如善導大師所說:
『諸寶林樹,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無漏故,其樹亦是無漏也』,寶樹如是,其它亦然。
你會發現,娑婆世界的黃金,冰冷,堅硬,吞進去還能要人命,而極樂世界的黃金,溫暖,柔軟,帶有奇妙的香味,看起來更加光耀絢爛,還能像八音盒一樣發出聲音,音樂、講法,隨意切換,聞音當下開悟證果;撿起來一塊,還能變成美味麵包吃下去,吃下去煩惱全無,這黃金還能……簡直無所不能,時時隨人心意,我們說人工智慧很奇妙,殊不知,極樂世界的佛工智能才厲害呢!」
「那佛為什麼不直接說極樂世界萬物都是佛心所化?豈不更省事?」
「可是佛真要那樣說,你聽得懂嗎?就算你能聽得懂,你又能體會多少正覺妙心的深妙處?即使你也聽得懂、又對佛性有深刻體會,可是你的八十歲老娘可以聽得懂嗎?八千年後法將滅時,人們聽得懂嗎?」
「貌似聽不懂。」
「那就是了。本來極樂世界的真實境界,是無法用娑婆世界任何一種語言來說明的,經中所描述的跟那裡的真實境地比,恐怕連億萬分之一都不到。但是佛又必須讓娑婆世界絕大多數人能聽得懂,想像的到,進而升起想要去的心,所以不得已,順著凡夫的凡情喜好來相似說之。」
「嗯,你這麼說我就有點懂了。那佛說極樂世界黃金為地,就只是為了讓人好理解,升起願生心嗎?」
鄙見應不止於此,佛智弘深,隨發一語,即有無量顯義和秘義。我以凡小之見來略舉幾端吧:
一、黃金是財富的象徵。人間有多少煩惱之事、不平之事,及至人為的戰爭災難,本質而言,不都是為了爭奪財富?一個世界裡最普遍、最平常之物——大地,在極樂世界居然全是黃金合成,顯示出極樂世界極大富有,人們自然可以「相忘於有餘」,絕不會因為財富分配不均產生紛爭。又像馬克思說的:物質極大豐富,才能發展出高度的精神文明,極樂世界佛國凈土,絕不可能還要為了物質去勞作奔營。另外,財富也是福報的象徵,極樂世界往生者,很快即福慧兩足,福人居福地,自然展眼望去,皆是福報盈滿之相。
二、黃金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穩定的金屬元素,既不易氧化,也不易燒壞,保存萬年皆不變。去年長沙出土的海昏侯馬蹄金金光閃閃,和兩千年前新做出來的時候沒什麼兩樣。世上萬物里,再沒有什麼比金子更能比喻佛性之真實不壞、如如不動,既染污不得,也不能擦得更凈。極樂世界往生者人人具此真心,無怪乎連身體也是紫磨真金呢!
三、黃金貴重無比,比喻佛性珍貴無價,往生極樂者都是凈心菩薩(八地以上),堪為十方眾生仰尊;黃金延展性極好,聽曾楊(金箔畫藝術家)說一克黃金做成極薄的金箔可以鋪滿整個足球場,比喻佛心柔軟無比,往生極樂的人身心柔軟,如天親菩薩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黃金可以打成各種器物,比喻佛德起用,應化無方,往生極樂的人——「或現神通而說法,或現相好入無餘,變現莊嚴隨意出,群生見者罪皆除。」
四、黃金本來在金礦中,得到提煉才能「從無到有」,比喻佛性本來即在凡夫心中,需經修行(含自力與他力)才能顯現,「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而一旦提煉成金,再不可能入礦,極樂世界的人一旦往生,即成佛身,永遠不會再輪迴迷妄之界。
這麼分析起來,你還覺得極樂世界黃金為地很俗嗎?
【編者按】
凈土法門在述佛果地境界,多以喻明,以非此界眾生經驗、思維所及,也非聖道因地修途可比。
如《佛說阿彌陀經》中「晝夜六時」「食時」「飯食」皆約此界眾生生活常態,「金銀七寶」約此界寶物,「眾鳥」「風樹」約此界動植物,「聲聞」「阿鞞跋致」「一生補處」等皆引用聖道通途佛法的修行辭彙。
這些都要站在凈土門特別立場來理解,否則會「死於句下」。
如曇鸞大師說:「言十地階次者,是乃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凈土何必如此?!」
佛就是自性,可以生萬物。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生出奇麗的世界,接引感通的眾生,創造六道外新的秩序。這個秩序沒有三惡道,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只有善法、善念、善行,沒有惡法、邪法、惡念、惡行,人人生活在快樂自在的法喜中,修學過程中也可以發願到五濁惡世度眾生,自在隨意。金、銀、琉璃、赤珠、瑪瑙、珊瑚、琥珀、硨磲,都是佛的威神力變現出來的,其本質是空,與六道的所有山河大地、河池泉井、磚瓦水泥等物質現象一樣。物質的本質是對自性的感知而產生的,感知是一種能量的波動,隨著波動不同,自性變現出不同的生存環境和業報狀態。而感知本身是無明,無明本質是不存在的,破除了無明就可以明心見性。
法華經的例子講這個講的很透徹~譬如六道輪迴的閻浮提是個著火的超級大房子,火勢隨時可能燒死裡面的人。但是裡面的人察覺不到(猶如溫水煮青蛙),這個時候,外面的佛想讓大家出去,最要緊的不是跟大家說你們祛除貪嗔痴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就可以理解自己的房子著火了,最要緊的是讓裡面的人先出來,所以佛直接用大喇叭對裡面的人說:外面有好多好多的金子金子金子。
裡面的人快出來啊。
(其實真實情況比金子可殊勝多了,普通人根本無法想像)去西方極樂的目的是什麼,可不是去享樂了。是去學習。就像你拚命想上清華,是為了那個校園嗎,是想學最正宗的學問,學成後,更好地回報社會,同時利己利他。在西方不用像我們在娑婆世間,學佛還得先辨別正確錯誤,學錯了,別說西方極樂去不了,還有可能直接下地獄。到了西方也會根據自己的狀況九品往生。基礎差的學的慢,但也是正法。西方學成以後,還是要各處度眾的。不是在那裡當天界享福。如果以享福為目的,那還是跟著基督進天堂好。
那些就是騙人的。當然,也可以說是比喻。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建立的一個利於佛教修行的「小世界」,修佛者知道這點就可以了,其它的描述,都不是重點,或者,說得難聽點,是為了騙一些無知無智之人的。極樂世界,就是作為一個利於脫苦涅槃成佛的中轉地,就像是家長讓小孩努力讀書,考上北大清華、劍橋牛津、麻省西點一樣,說這些學府怎麼漂亮,風景怎麼好,建築如何好,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這些學府讀書,容易成才,容易有前途。但是,這些學府,還有極樂世界,固然是學習修行的好地方,但你考上抵達之後,還是要努力學習,才會有好結果的。另外,就像著名學府學風好,學生不會太差一樣,極樂世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退轉」,就是說,去了那裡,就不會被退學,努力的就很快畢業,不努力的就慢點畢業,不會讓你回到「社會大學」受苦。
在那裡他們眼中金磚和琉璃就像咱們眼中隨處可見的沙石泥土一樣,咱們不會對沙石泥土有慾望他們當然也就對金磚琉璃無慾望。同理肯定有某一世界對咱們不屑的沙石泥土的追求就像咱們追求黃金琉璃一樣狂熱,這在咱們看來是太low 了,在他們看來咱們也是一種他們夢想達到的佛界。只有有慾望,去追求再看淡看明白並放下這種追求再換另外一種追求,反反覆復直至看清一切追求的本質,追求「沒有追求」這個目標,達到一界一界一界的突破。那麼從某種意義上講咱們所追求的佛界也有他追求的一界,正所謂大千世界~~
……………………頭疼的分割線…………………不知所云,看看就好^_^這個問題我要答!啦啦啦!首先必須說明:佛教是無神論。其次,題主所說的「無欲無求」是沒錯的。然而,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不同的人與佛教結緣的方式也不一樣。比如我外婆信佛,她是希望菩薩能保佑她的家人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老人家每天吃齋念佛,幫助鄰里,非常虔誠。而我信佛,則是希望斷煩惱,清凈內心。每個人的訴求都不一樣。「佛經上說極樂世界裡金磚鋪地、琉璃為瓦」,這樣的美好景象,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應該是很能吸引人的,那麼順著這種吸引,可能就會結佛緣,通過各種戒律修持自己,從而多做善事少做甚至不做壞事。其實這樣,就已經很好了。總的來說,題主說的兩個方面都沒錯,只是這兩本佛經針對的人群不同,次第也不同。就好比你給不同的人講同一個道理,可能方式和切入點都不一樣。最後,我很贊同 @執金剛 所說的:先以欲誘之 後令入佛智。
猶如古人看今人,柏油鋪地,琉璃為窗。於我們可能很稀奇的,於他們卻很普通。心生諸法,愛厭、貴賤,唯識所現。
羊車、鹿車、牛車,皆為方便法罷了
沒辦法,有人就相信這樣,一個人本來就很苦,你告訴他要遠離貪嗔痴,他做不到,也不會相信,你說做好事下一世會去極樂世界,他就信了,因為他相信有這樣的世界
你說的對啊, 就是「無用 、不稀奇了」, 所以當你到了境界以後, 就算是 「金磚鋪地、琉璃為瓦」 對你來說也沒啥區別了。更何況, 我覺得這也許就是一種修辭手法, 意在用一種通俗的方式描述下極樂世界, 即是說, 當你達到極樂之後, 放眼望去皆是美好的東西。 但是這個美好的東西是什麼, 就不一定了, 不要執著於什麼金磚和琉璃, 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再簡單點想, 比如你和一個原始部落的人說, 金磚和琉璃, 人家說不定根本不覺得這兩個是啥好東西, 可能還不如兩塊大肉排來的好呢。不執於物,也可以用在這上面所以禪宗不立文字,大抵也是要讓人不執於物吧
你這個問題就同「佛不會死,可是釋迦牟尼佛還是死了」一樣。
釋迦牟尼佛示現圓寂是為了告訴我們,色身早晚會死的,人都會死。不僅會死,而且死之前還要經歷生、老、病、愛別離、怨憎恨、求不得、五蘊灼身這些痛苦後再死。你看多痛苦啊,那你還不快點修佛,遠離八苦輪迴了。
《無量壽經》里,世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多美好,也是為了和我們的娑婆世界做對比,告訴你咱們這個世界太髒亂了,去極樂世界吧,那裡好。我們眾生喜歡華麗,那極樂世界最華麗。我們眾生看重金子琉璃,那裡全是金子琉璃。你還想什麼,去極樂世界那些東西就都是你的了~
南無阿彌陀佛,走吧,一起去極樂世界吧,我不跟你爭,都是你的佛陀的福報使然,有貪著心不會有這麼大的福報。
這是個老問題了。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之前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的核心是一樣的。佛教說「色即是空」,那麼修佛的殿堂、物料、文案等為何都力求美到極致呢? - 心理學推薦閱讀:
※「你看見的是真相,而唐僧看見的是心相」如何理解《三打白骨精》里觀音對悟空說的這番話?
※觀世音菩薩真的能救人?
※什麼是佛教中的忍辱?
※我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卻總是挑《聖經》《古蘭經》等其他宗教經典的錯誤?這樣是大不敬的行為呢?正確做法是?
※哪些行為讓你感覺此人善根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