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努力的學習,成績卻不見起色?

上周遇到一個學生來問作文,把他自己寫的作文拿來看,問怎樣才能提升,我看完後,說了,他又問怎樣再提升。如此反覆幾次,最後還是說,能不能再提升。我都懷疑他說的提升是不是和我想的一個概念啊。辦公室里,以及老師嘴裡說的一些學生,天天問題,學習也努力,可成績提升不大。想到自己高中,語文學習總是在100分上下,而有的同學到了高三越考越好,最後到130左右了。為什麼?這也是我要探討的問題。


謝邀。

工作後我才發現,再沒有比學習更公平的事情了,在職場上, 成功的偶然因素實在太多,諸如個人運氣,風口,家庭背景,人際關係,失敗來的是防不勝防:

努力+方法 &<&< 成功

但在應試學習上,雖然整個教育體制槽點很多,但大體而言,

努力+學習策略 ≈ 好成績

除開情緒因素,這個公式基本成立。

對於任何一個智商正常的人,努力了,卻沒有好成績,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學習策略出問題了。

努力+高效的學習策略=高效的努力

努力+錯誤的學習策略=低效的努力

在高中以前,知識總量比較少,所以努力的效率並不決定成績,低效的策略,輔以長時間的投入,也能製造出尖子生,但上了高中、大學以後:

努力+高效的學習策略=高效的努力=聰明=學霸。

努力+錯誤的學習策略=低效的努力=笨=學渣

如果你是高中生、大學生,努力了,成績還是不行,就必須,要反思下學習方法。高效的學習方法已經在個人公眾號寫了很多:

高效學習方法:《認知心理學告訴你什麼才是高效學習》

高效記憶方法:《普通人如何通過訓練成為記憶高手?》

構建知識樹方法:《不能學以致用?你的癥結就在這兒!》

學中做樂:《這樣學習,可以讓你爽到爆!》

等等,這裡就不再贅述,這篇就講講4個最普遍的學習陷阱:

1、過度學習。

學習其實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尤其是當你真正沉浸進去,搞清楚一個難題,熟練掌握一個知識點,這種快感真是讓人慾罷不能,不知不覺就兩三個小時過去了,合上書,雖然非常疲憊,但收穫感滿滿,心裡忍不住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贊。

像我這麼努力的,還有誰!!

下次還要再接再厲!!

這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感動自己」,長時間學習某門課弊端有兩點:

1) 邊際遞減效應

經典學習論文 《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 曾指出:

A number of training studies in real life have compared the efficiency of practice durations ranging from 1 -8 hr per day. These studies show essentially no benefit from dura-tions exceeding 4 hr per day and reduced benefits from practice exceeding 2 hr (Welford, 1968; Woodworth Schlosberg, 1954).
有很多關於學習時間與效率的研究,這些研究證實:超過2小時學習效果就逐漸遞減,超過4小時根本就沒有效果了。

這其實就是學習的邊際遞減效應,2小時是一個極限分水嶺(大多數人根本到不了2小時),超過2小時,學習效果越來越差,直至沒有效果,這個效應對小學、初中問題不大,但對高中生而言就是致命的,因為時間根本經不起低效的浪費。

對於高中生而言,同一門功課學習較長時間,必須切換到其他學科,另外,課餘時間必須休息,否則10分鐘的課餘學習,導致的將會是一節課的低效。

2) 違背刻意練習

對於一個難題,或者新的類型問題,我們習慣於反覆練習以徹底掌握,在剛開始時,有一個主動的思考過程,這也就是在「學習區」(不舒適區)的刻意練習過程,但如果反覆練習,大腦其實進入了一種自動化的慣性模式,大腦也就進入了「舒適區」,看似我們解出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題,其實大腦基本關閉思考過程,因此,對難題的理解並沒有加深,基本上是在做無用功。

另外,學習的生理基礎也決定了,過度的練習未必有效。學習本質上是神經元的聯接和固化過程,但神經元在特定時間內強化程度是有限的,反覆練習超過一定限度,就是無用功了。

學習心理學證實,間隔學習效果更好,即對於新知識、較難的題型,如果總計需要2小時練習才能掌握,一次性學習效果最差,分成兩次或以上學習效果則更好,通過短時間的多次練習,可以有效地鞏固神經元聯接。

2、題海戰術。

很多人對題海戰術的本質含義並不理解,做題多並不一定就是題海戰術,要掌握一個知識,一定程度的練習量是必須的,心理學也有實驗指出,過量練習是有助於對知識點的掌握的。

題海戰術的本質區別,不在於做題多少,而在於做題思維。

題海戰術是以問題為中心的,以問題為牽引去整合知識,通過反覆練習,建立的是問題庫,就好比下面這張圖:

中心是一個個問題,這些問題將散射狀的知識點整合到一起,我們對問題掌握的非常透徹,但對知識點掌握只是流於表面,這樣做的結果顯而易見,對於小學、初中而言, 問題庫其實非常固定,多做題基本就能把問題庫涵蓋,所以題海戰術非常有效。

但到了高中以後,知識量增加、時間相對減少是一方面,另外,更強調問題的變化性,題海戰術已經無法做到覆蓋,所以,稍微變化題型,知識就不能靈活運用。

正高效的學習,不在於改變刷題量,而是改變刷題思路,同樣是上面那張圖,但要改變中心與散射點的關係:要以知識點(公理、定理等)為中心,整合各個問題,藉助問題加深對知識點的深度理解、掌握!

掌握了知識,自然就可以靈活運用,以不變應萬變,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在於做題數量、速度,而在於做題後的反思,對同類型題目的歸納,做題是為了印證知識,理解知識。

3、學習錯覺。

我們經常被大腦欺騙,自以為記住了、掌握了、理解了的知識,其實只是一種錯覺。常見的學習錯覺有3種:

1) 自以為記住了。

心理學有一項統計研究:大多數學生的的記憶策略是反覆閱讀材料,復讀會造成正在學習的錯覺,因為復讀提高了流利度,但流利度提升並不意味著對材料有更好的記憶和理解。此外,復讀還會導致熟悉性效應,即當我們看完兩三遍材料之後,不由自地就會產生一種錯覺:我已經理解、掌握材料,不用再深入鑽研了,不幸的是,這僅僅是一種錯覺。

很多人誤將熟悉當作知道,一旦考試就露餡了。

心理學就此展開了更進一步的實驗:同樣一份材料,控制組採用傳統復讀記憶策略,實驗組採用「復讀+自我測試」策略,分別對這兩組在10分鐘後,1天後,1個禮拜後的記憶效果進行測試,結果表明,「復讀+自我測試」組記憶效果遠遠好於復讀組,且隨著時間推移,比對效果越明顯。

「復讀+自我測試」策略之所以如此顯著,一方面,自我測試能夠及時掌握知識薄弱點,另一方面,自我測試利用了生成效應,對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加工、整合,所以記憶效果更佳。

2) 自以為掌握了。

語言分為內隱語言和外部語言。通俗講,內隱語言是我們自問自答或不出聲的言語,外部語言就是我們正常交談或小聲默念。內隱語言過於隱秘、快捷、破碎,而外部語言(或者書寫表達)是邏輯、完整、成體系的,但如果一個知識點能用內隱語言描述,我們就誤以為很熟悉。

比如,問自己一個經典問題:「什麼是囚徒困境」?心裡是不是很快閃出「兩個人」、「博弈」、「策略」等關鍵詞,覺得對這個問題很熟悉,但如果我要求用你完整描述出來,你真的知道嗎?

所以,在遇到哪怕很熟悉的問題,也要能夠把答案完整的說出來,這才是真正的掌握。

3) 自以為理解了。

書本上的知識就那麼多,我們反覆練習,基本都掌握了,但有時候做題,冥思苦想不得,如果能夠瞟答案0.01秒,我們立馬就能把問題手到擒來,為什麼知識都會,但離做題還差著0.01秒,這就是對知識的理解錯覺。

學習心理學提出「思維工具」概念,即我們學習並掌握的知識,內化成了大腦中的工具,學習就是不斷地在打造思維工具,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沒有工具,而是工具太多了,當面臨一個問題時,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工具。

正確的做法是,在日常學習中,有意識的對工具進行分門別類,對工具撰寫使用說明書,再遇到問題時,我們就能很快找到它,不用再「瞟一眼」了,這也就是構建知識體系過程,知識唯有體系化,才算是真正理解消化,才能夠真正學習致用,而構建知識樹是知識體系化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4、突擊學習。

這個名詞不用解釋,但突擊學習需要進一步細分。

1)平時的突擊學習。

學習的生理基礎是神經元的聯接和鞏固,但心理學實驗證實,要想達到好的固化效果,必須在學習過程中保證專註,注意力越集中效果越好,也就是說,學習的「質」比練習的「量」重要。

很多學生,或者是為了早點出去玩,或者是因為拖延到很晚,會心不在焉地突擊完成學習任務,看似效率很高,甚至他們會為自己的效率沾沾自喜,但學習效果非常差,長期下去,學習的底子就非常薄弱了。

2)考前/deadline的突擊學習。

這在大學非常常見,到了考試周,很多平時翹課的同學就霸佔了圖書館,沒日沒夜的學習,還真別說,效果非常喜人,往往一個禮拜複習就能拿下一門課,這種高效還會對周圍的人形成一種智商上的優越感。

但,這種突擊有用嗎?

從長期看,是一點用都沒有,學習的生理基礎是一方面,即神經元在短時間內的強化是有限度的,所以這種突擊學習並不牢固,時間一到,怎麼學的就怎麼忘了。

還有另一種解釋,一個完整的知識其實就是一座冰山,水面的部分,稱之為「顯知識」,也就是課本上明確告訴我們的公理、定理、解題方法,水面下的龐然大物稱之為「隱知識」,包括知識的背景,知識的由來,知識的適用範圍,知識間的聯繫,等等,隱知識的掌握,是需要平時的積累、練習、反思、實踐,是一個潛意識學習、體驗過程。

很多人,過分重視「顯知識」,忽視了,甚至是不知道「隱知識」,但實際上,掌握了隱知識,才算是真正理解、掌握了知識。

舉個栗子,上面說的過度學習、題海戰術、學習錯覺、突擊學習,都是典型的、淺顯易懂的顯知識,但隱知識才決定了對它們理解的深度,才可能真的避開這些坑。

再比如,「那些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這句話是顯知識,非常淺顯易懂,相信絕大數人,看完最多是有所觸動而已,但這句話卻是我的座右銘,因為在我非常困難的那段時間,它陪伴了我,而我的經歷、反思、堅持也為它賦予內涵,這就是隱知識。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漢姆雷特,這種差異,關鍵就在於隱知識。

突擊學習,只會讓我們似懂,但實際上非懂,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為什麼道理都懂,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很大一部分原因,道理其實他並不懂,或者說,懂的太膚淺了。

回答超過5300字,內容也頗為枯燥,能堅持看到這裡的,應該是真正愛學習的少數人,我有理由相信:

那些殺不死你的陷阱,必使你更強大!

5000+長文,不要忘記點贊啊,真會吐血的。。。。

PS:限於篇幅就沒有講高效學習方法,可公眾號搜「高太爺」,後台回復「高效學習」獲取《如何高效學習》的電子版、讀書筆記及思維導圖,回復「學習」獲取高效學習文章合集。


有些人並不是努力學習,而是做出努力學習的樣子。還把自己騙了。

比較典型的,就是上課猛做筆記,不思考就問老師問題,問的問題只追求解題,而不是理解。

其實這些是一個問題。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其實是好的,好比打拳要練習套路。

但你不能人都打臉上了,還從沖拳開始打啊。

小學的時候老師要求上課做筆記,要求經常問問題。這是用來培養你良好的習慣的(比如我,懶得要死,現在筆記都做得很隨意。板書有時寫著寫著,序號就丟了。)

但上課光記筆記,怎麼聽老師講課?老師講課很重要的好不好!銅山中學的地理范老師,聽他課簡直是享受好不好!

老師講課,是幫助你理解,記憶的。筆記么,在書上畫畫就可以了。定義書上都有,字還比你寫得好。只有老師總結,或者幫你記憶的口訣才需要記錄。

上課苦哈哈做筆記,什麼都沒聽到,下課不會的題直接問老師,自己也不思考。

努力吧?努力。有用嗎?沒有。

力學有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你方向錯了,再大的力也屁用沒有啊!

這就是學習形式主義,努力了,老師也知道你努力了。結果就是學不好。然後乾脆得出一個結論:笨。於是勤能補拙,繼續做無用功。

為什麼會這樣?初中學過論語六則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過嗎?

很多人,不是笨,是學而不思則罔。學習而不思考,也迷茫而無所得。

為什麼有人感覺數學,理科難學?因為你在背公式,你把「知識」和「生活」割裂開了。所有的科學都是為生活服務的啊。

思考一下,現在從樓上跳下去,幾秒落地,落地的時候,受到的合外力是多大。這不就把運動學力學的內容都聯繫起來了嗎?

學數學。什麼是微分,什麼是積分,它們是幹啥用的?然後你就發現它們長著和善的面孔。

實在不行,你還可以思考一下在老師辦公室對面樓里射死他,該在幾樓,用多硬的弓,這樣實用型問題啊!

…………………………………

我的評論區和其他回答里都出現了「智商決定論」。

首先,智商肯定對於學習是有影響的。這個毫無疑問。

但影響的只是最好和最差的那批人。

智商高的我就不說了。說一個確實智商低的。

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他用透鏡成像公式解功率題僅僅是因為二者公式中都有「p」。

作業做得非常認真。儘管完全是驢頭不對馬嘴。但完全是自己做的。

說句實話,大部分人智商水準差不多。能看到我寫得答案的人,基本上可能在生活中能碰到的,都是和自己智商水平類似的人。尤其是按照題主描述的高中生活。真的智商高的在重點班,智商低的,根本考不上高中,所以才能被我教啊。

大部分人學不好,要麼是方法問題,不知道怎麼學。要麼是思想問題,也就是懶了(比如我)。


你只看到那些成績平平之人的努力,卻沒有看到他們的心理上的阻力。

阻力這東西因人而異,比如對一個小孩來說,中午沒帶飯勺,就會直接導致他一上午聽不進去課,想著去哪個空教室手抓飯。

我曾經就是你們口中所說的那類人,我到現在逐漸擺脫了習得性無助和不自信。對曾經的自己更多的是寬容和體諒。也很感謝曾經誇過我聰明的老師。

到現在一直覺得自己幸運並且感謝自己,沒有人云亦云地指責自己笨與懶,而是反思怎麼減輕自己的阻力。

--------------------4.28------------------------------割-----------------------------------

好多人問我是怎麼減阻的,更新一些方法論的東西:

「學沒學進去,自己最清楚」,沒錯,我完全同意這句話,那知道自己在沒學進去的情況下,是什麼因素導致這個同學還在努力地學呢。可能就是為了掩蓋沒有夥伴來找你玩的尷尬,可能就是為了再給自己一次能學的進去的機會,還有的人說不上來理由,僅僅因為是習慣。

還有,這篇文章絲毫不是為了那些偷懶的人打掩護的,偷懶裝樣子耗點和心理阻力是兩回事。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

1、你要是真想走出屢敗屢戰的怪循環,首先!你應該停下來。對,停下來,什麼都不做。不是叫你去玩去放鬆。甚至可以裝病翹課。你應該去找到底是什麼羈絆住了我,答案往往會讓若干年後的你自己笑哭。

2、對自己不停地說:讓別人的看法見鬼去吧。心理阻力大的人往往很重視別人對他的看法。因此一直在維持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固有印象。如果你已經在別人心中留下了很努力的樣子,別人就會「推定」你接下來還是會很努力。人啊就是很奇怪的,不知不覺給自己加了一份「推定義務」。記住,學不學,是你的權力,你不用完成別人的期待。

3、如果成長的煩惱太多了,和心理醫生聊一下也沒什麼。不是心理有問題才能去找心理醫生的。

4、給自己樹立多條軸心。有人說光干一件事還干不好,還干其他的能學好嗎。我覺得看起來努力成績沒起色一部分是信心不足的表現。干點其他想乾的還能給自己樹立信心不是么。

5、建議大家去百度一下:自證預言,這四個字。在考試之前,自己就覺得自己怎麼努力都不會成功了,就算有時間也不會全力以赴複習。這是根。以上4點全部都是在為打破自證預言而服務。同學們,你們一定要自救。之前失敗幾次沒關係,只要成功一次就好了,自證預言就會減輕很多。

各種高效學習的方法很重要,我覺得很適合現在這個階段的已經走出怪圈的我,但不適合當年那個心理阻力那麼大的我,學習方法第二,攻心為上。

最後來一發雞血:

我極其正式地告訴所有真心努力學習,但成績沒有起色的同學,如果你放棄了,認輸了,你真的對不起曾經努力過的自己,靠自己突出重圍,要不停地自我鼓勵。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同時要學會寬容自己,在黑夜中摸索的人們,你們已經比很多放棄的人強多了。


以前讀高中的時候見過太多這樣的人了,特別還是文科班,班裡總有一群人每天不到6點就起床去課室晚上還要開夜車,用盡全身的力氣去學習最後成績還是上不去。其實仔細觀察他們,都是低質量的努力,每天題海戰術不去總結思考,還沒把基礎弄懂就要做難題,比起智商差別我更覺得是學習方法的問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一定要和思考結合起來,看起來很努力是沒用的,學沒學到只有自己知道。


初中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太妹,在全封閉的私立學校讀書。初三剛開始的時候,我有個朋友爸媽都是老師,特地在學校公寓租了房子照顧她。我因為怕黑輪著跟幾個要好的朋友睡覺,有時候會去她那裡。

晚自習之後我會先回宿舍,等我收拾好之後差不多半夜了去他那裡。她還開著檯燈在寫作業,我在床上等得無聊就看小說。第二次月考成績還是不理想,我還記得她坐在教室里對著班主任大哭,說為什麼我明明這麼努力了還是沒有進步,還不如人家整天玩的。

當時我就站在旁邊,又過意不去又有點小興奮,畢竟那時候大家都還是半個孩子。

我以前也一直覺得我挺聰明的,讀書的時候用的都是小聰明,但是在小打小鬧裡面名列前茅已經足夠了。直到後來慢慢地,我剛好被卡在重點線外面,很尷尬。

如果這是個雞湯故事的話,應該是我落榜了,而努力的她終於超過了我。

然而事實上我的確落榜了,她也沒超過我。最後好像上的大學也不太好。

不過我確實被很多人超過了,也都是些努力的人。而且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重複這個模式,就是在最後關頭髮現小聰明不管用了。

這是我要說的第一點:努力有沒有效果也得看時間,厚積薄發是常態。你覺得好像沒有起色,但其實還是會有的。

我為什麼要把這一點放在最前面,因為我相信大多數人的智商都基本在同一個檔次。根本不存在有的人就是智商不夠,學不會。有的人喜歡說方法方法,既然大家的智商都在一個檔次,你憑什麼覺得你能悟出來的方法別人就悟不出來?

大多數我見到的例子,都是因為客觀因素差生的差別,而這些客觀因素主要體現在個人品質上。比如自律和專註,努力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按理來說只要不是腦殘,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問題的,努力對於普通人來說真的是一項非常非常管用的技能。

回到我剛才說的那個同學身上,人家現在過得也不錯。長得又好看,情商也不低。我一直沒覺得學生時代的成績和智商是完全對等的,很多時候應試只代表了一種總結歸納並且適應的能力,而有的人可能不擅長處理而已。

人能被開發出來應對的方面實在是太多了,可惜的是我們在意的領域太局限了。如果按照我們從前學的發散性思維來說的話,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事情。

要我說在學習這一塊,每個人能體現出來的閾值都不一樣,畢竟學生時代的考試和成績要求調動的能力並不全面,它僅僅能代表某些方面。這樣說的話,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足夠努力,卻難以看到提升了。

但是我還是要說,不分青紅皂白去揣測人家智商低或者方法不對是不科學的,通過這些言論打擊或者定義別人也是不對的。

我一直覺得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智商這個詞畢竟不是你發明的,在沿用的時候你也未必完全理解它的含義和它涵蓋的範圍,以及任何東西都是可以被重新定義或者被新創造的認知而顛覆的。我們很多人對待很多事情的態度總是非黑即白,不利於人類發展。

有的人可能一輩子也沒辦法發現自己真正擅長的東西,或者已經找到了卻無法變現也無法獲得社會的認可。

但是努力這個習慣,一定是個好東西。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擅長的領域了,沒有努力,你很可能會仍然一事無成。

那就太可惜了。


他們並沒有在學習,他們只是在寫字而已。


感謝評論區,排版實在不行,手機弄的不會啊。以下盡量作了修改。

--------寫給高中學困生的話

為什麼有人努力的學習,成績卻不見起色?這不僅是部分同學的問題,而且是許多老師心頭的一個巨大的石頭。

一個學生過來找我問題。他就是天天找同學找老師問許多許多題目,只要在學校看見他,他就在學習。可成績從高一高二高三都是比較穩定的在一個位置,不是特別差,但也不是特別優秀。他的努力程度,大家都認可。努力和進步沒有能成正比,也是大家的共識。他的特點是喜歡問問題,可是問的都是一些細節的東西,或者一些基礎性的知識。甚至於老師們見到他來問題都覺得頭疼。

有同學努力學習了,為什麼成績沒有得到提升?具體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我們看看所謂的努力學習具體指的是什麼。在這些同學的心目當中所謂的努力學習,就是大量看書背書做題。同樣是做題,看書背書,有的同學成績能夠提升,而有的同學成績沒有提升。這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單從背書的角度看,第一個要看背的準不準。有的同學背書很精確,一點不錯。有的同學背書很模糊,一寫就錯。兩者差別當然很大。第二個就是要看理解不理解。背過的東西理解了,才能夠在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用。不理解的背誦,就像不知道用處的材料,擁有再多不會用,也就沒有多大價值。當然有總比沒有強。

有些時候我們用簡單的一句話,用心或者不用心,來解釋這當中的區別。這話當然沒有錯,可是也不能說很正確。可是他能夠去大量的做題,大段的背書,而且到辦公室,問老師,教室裡面問同學,你也不能說他沒有用心。那麼我們可以說他用心了,但是點不對,或者是他用心了,但方法不對。許多時候他自己並不明白,而且給他回答問題的老師同學也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許多時候,我們老師幫助學生解決一個問題,會以為很正確,很有用。實際上卻並不了解實際情況,也不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對於陷入困境中的人來說,並不能有效解決他的問題。

有一個笑話。

一個直升機駕駛員在濃霧中飛行,後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飛到什麼地方了,看見兩個人在外面。就問他們:我在什麼地方?其中一個回答說:你在直升飛機上。他又問另一個人,另一個人說:你在地球上。結果是他還是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前一個答案是因為太精確而沒有用,後一個是因為太正確而沒有用。

有時候我們在回答孩子或者學生的問題是不是也像這樣的呢。從我們自己的角度看,完全正確,完全有效,可是對於孩子來說,還是一頭霧水。

況且我們的學生也有自己的問題。

還是講個故事。王安石的兒子,王雱,很小時,與客人一起遊玩。客人指著被關在同一籠子里的一頭獐和一頭鹿,問王雱哪一個是獐,哪一個是鹿。王雱實際上不認識,過了很久,他回答說:「獐子的旁邊是鹿,鹿的旁邊是獐子。」客人們都認為他很聰明。他確實很聰明。可是也改變不了這只是抖機靈的事實。

我們的學生要是也這樣對待學習的話,恐怕結果很不妙。因為這樣的聰明並沒有增加他的知識,也沒有提升他的能力。很多學生貌似知道,實際卻不懂得;貌似背書了,其實沒有背會;貌似完成了作業,其實沒有掌握題目。

那個同學走的一瞬間,我忽然意識到:所謂提升,要做到的是各個相關知識點你首先要掌握好,然後融匯貫通了,你也就提升了。也就是說對本學科認識要全面,而且要達到一定高度,理論掌握很熟悉而且會運用。當然全面掌握相關知識點是一個學習積累的過程。這些知識點就是本學科的根本。

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雄厚的基礎樓房怎麼可能蓋得高呢?

所以我認為,有效的學習是能夠增強本學科基礎的學習。所謂基礎,就是本學科基本的素材和概念,基本的方法,基本的思維。

如果一個人知識面比較狹窄,後面就不能做到融匯貫通。

有效的學習可以分成四步:

學習的第一步,掌握知識點並能夠熟練運用,接著掌握許多知識點並能夠熟練運用。

學習的第二步,掌握本學科的基本技巧方法,並能夠熟練運用。

學習的第三步,理解各個知識點的聯繫,在本學科中的位置,理解本學科的基本原理。

學習的第四步,運用本學科的原理去發現新的相關知識,研究新的技巧和方法。

對於高中生而言,需要一步一步走紮實。

高中生最喜歡採用的方法是大量做題。

大量的做題能不能有效提升成績?對於相當多的一部分同學而言,能。

關鍵是大量的做題能不能讓你獲得紮實的基礎,掌握正確的方法,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

再具體的分析一下。

通過做題有沒有增加本學科的基礎。一個學科的基礎,包括基本素材,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思維。能夠增加本學科基礎的做題才是正確的做題。

通過做題有沒有掌握方法了。也就是所說的,舉一反三。有同學做題他就只會這一個,題目稍微改變一下她又不會做了。他就沒有意識到這一個題其實代表著一個類型。這是沒有掌握方法的表現。還需要把自己掌握的理論方法,運用到具體的題目當中去。

通過做題他有沒有提升了思維。有同學做改錯,過了兩三個月之後再次遇到同樣的題目,但還是錯了,而且錯的和前面的一樣。這又是為什麼呢?明明做了改錯,結果,還是不會做。他的改錯,只是把答案改過來了,但是她的思維,做題的思路並沒有得到改正。後面遇到了同樣的題目他還是用原來的思維去思考,做出來的結果當然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真正的做題,或者改錯,要做到優化我們的思維或者改正我們思維的程度。

事實上是很多同學無法做到這些。比如很多同學做了題,卻並不能夠增加對本學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反而把很多概念混成了一鍋粥。而且學到的方法也不能夠靈活運用。這樣題目做得再多成績也是很難獲得提升的。

那個學生幾乎是天天到辦公室找老師背書問題。但是一年半過去了成績並沒有得到提升。有一次他的數學老師在抱怨。說他做不到的題目都是一些基礎的。做題過程中出現問題,也都是由於計算或者是基本方法基本概念沒有掌握而引起的。這給我了一個新的認識。他題目做的多,卻只是在重複自己。做了很多題,他的基礎並沒有變得更紮實。做了很多數學題,他的計算能力,提升了沒有?他的計算題的正確率提升了沒有?很可能在他的心目當中,計算錯了,根本就不是個大問題。所以他不斷地做數學題,但是正確率並不能提升。計算能力,數學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而很可能他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對於一個自己都不認為是問題的問題他會用心去解決嗎?

無論是高中生或者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成績不能提升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思想問題。我們用成年人的事舉例子吧!

有的人為什麼不肯改錯。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人他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她其實有很強的是非觀,他也知道對錯。但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錯的。為什麼呢?從他的角度看它有道理啊!而且有證據啊!經歷多了,我們才發現。他們其實把對錯看得太重。所以她們總是在做一件事:證明自己是對的。他那兒多聽見的他眼睛看到的他腦袋裡面所想到的都是在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世界那麼大,材料那麼多,角度那麼豐富,想證明自己是對的,當然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一個永遠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而且,能夠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讓他改變當然是很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群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後,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後面露憂色,這是為什麼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自己正確,卻以此為憂慮;自己優秀,卻以為不足。這恐怕是楚莊王能夠稱霸諸侯的原因之一吧。

也有些人是思想的懶惰,只願意簡單的重複自己。比如說下棋吧,下了幾十年,可是水平依然很糟糕。這個嚴重的違背了,我們所說的熟能生巧的道理。跟我們的題目做了很多成績卻沒有提升很像。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他下棋的數量雖然多可是每局棋都是在重複自己,哪怕是錯誤也在不斷的重複。思維已經固定而且不能夠自我修正那麼只能夠讓自己的水平一直維持在一個固定的檔次上。每個人都習慣於做自己習慣的事情,這樣的習慣維持著自己的穩定,同時也可能成為阻礙自己突破的障礙。

潔島的勵志書里有一個「唐僧的馬和推磨的驢」的故事。馬隨著唐僧取經期間,驢子每天也在走路,行程也不少於十萬八千里,只是它每天圍著磨轉。每天都做著同樣的事情,每天都是在重複自己,再過一百年也還是在原地轉。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格局太小。比方說吧,望遠鏡能夠看到很遠的地方,顯微鏡能夠看得很精確。用顯微鏡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你的視線不能夠自由地移動,他只能夠看,那麼很小很小的一點地方。視野的寬度和看的精確度似乎不能夠兩全。也就是說,你看的越精確,那麼你看的面積就越小。人的思想也有這樣的特點。思想的格局過小,思維的靈活性就不夠。當我們把一件事物或者一件具體的事思考的很細緻,很精確,而且已經習慣於這樣的時候,那麼你的思想還能不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自由的馳騁呢!那些同學有可能將自己的思想,習慣性地停留在一個一個的題目上,這樣就失去了思維的靈活性。成績的提升也就很難了。思維在精度和廣度上的平衡,也是一個技術活啊。

還有就是歸因不準。有時候問同學,為什麼考差了。答曰,數學沒考好,政治沒考好,物理沒考好。或曰,考試時不認真,沒有發揮好。或曰,沒有複習好,最近狀態不好,沒有努力。等等。這個是不是有點像別人問你現在在哪,你答曰,我在地球上。絕對正確,然而沒用。考試差了當然不一定是錯誤,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和考試的過程中一定是有很多錯誤的。如果一個結果發生了,不去尋找錯的地方,原因也不知道,那他如何去改正呢?所以努力了成績卻沒有提高多少的同學一定要找到真正的根源,然後去改正。

給這些確實努力卻成績實在又沒有進步的同學提的建議。

第一點是祛除急於求成的功利思想。那些看似努力的同學,是太想獲得成績的提升了。只是為了一個好的成績而努力學習並不是真正的愛學習。一旦有了這樣的功利的思想,他的學習效率一定會大打折扣。為了急於得到分數的提高,他們不能夠慢慢的去思考品味學科的內在的規律。他們也不可能注重知識的積累,因為,那樣做,費時比較多,效率比較低。這樣也不符合他們的價值觀。功利的思想讓他們只能看到分數,不能看到真正的知識。要保持一顆寧靜的心,面對學習,才能夠真正的有所收穫。

第二點是,培養正確的思維習慣。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觀察,歸納,概括,推理,實踐。我們的同學缺少的最多的是什麼呢?我們的學生缺少最多的是觀察。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肯定不一樣,但觀察是思考的基礎,沒有準確的觀察就不會有正確的思考。我們的學生缺乏觀察的習慣,也沒有觀察的意識。他們習慣於認為題目是想出來的,但是沒有意識到,思考的素材來自於觀察所得,他到底要想什麼自己也拿不準。培養善看,善聽,善思,善做的好習慣,至關重要。

第三點是,從本學科,最基礎的部分,重新開始,再過一遍。從素材的積累,知識的儲備,到基本方法的思考,到基本思路的整理,都要重新打造。這是一個思想的再造的過程。中間的複雜與困難不言而喻。可能開始不見得多麼有效,但是隨著你的深入,你就會發現他對你的學習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溫故知新,可以為師矣。

第四點是加強活動,勞逸結合。很少人能夠單純地靠精神的力量保持大了長期的高強度的活躍。強健的體魄和全方位的刺激,對於大腦的活躍,有很好的作用。

褚時健的例子可以參考。褚時健,紅塔集團原董事長,曾經是有名的「中國煙草大王」。

1999年1月9日,褚時健被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褚時健被判後減刑為有期徒刑17年。2002年,保外就醫後,與妻子承包荒山開始種橙。2012年11月,褚時健種植的「褚橙」通過電商開始售賣。2014年12月18日,褚時健榮獲由人民網主辦的第九屆人民企業社會責任獎特别致敬人物獎。王石去拜訪的時候有一個感嘆,他開始種橙子的時候已經有74歲,而橙子需要三四年才能結果收穫,收回成本只怕十年以後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管在什麼年紀做事時都要從長遠考慮。

確實身體的脫胎換骨很難,思想的徹底改變更難。但是上天讓你降生到這個世界,一定會給你留下一條登上巔峰的道路,中間的過程自然無比困難,但絕對不是九死一生。把自己的思想錘鍊的更好一點,未來的人生就會更精彩一點。

我在網上提出了這個問題,網上有人回答說,你確信你說的努力是努力嗎?

然後他舉了自己的例子,說自己在決定好好學習之後,努力的情況是,放學之後先睡兩個小時,然後起床學習,一直到早晨,然後到學校去。保證每個學科每天至少做一套題目。

另一個網友說的,獲得了很多贊的說法是:一個人能夠很努力的學習,就是他的智力很高的體現。如果不能夠努力,是他智力不夠的體現。

我以為很有道理。一個人的努力,就是他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慢慢的,你會發現,智商確實是硬傷。


我是你們眼中的偏科生,

而我成績最好的科目是語文。

而且是從來不用聽語文課就能輕鬆拿高分的那種。

我的語文成績好,很穩定,但並不出神入化,而且在這最好科目中,還有明顯的短版——作文,每次都被妥妥扣掉15分,即使這樣,從小學開始語文成績我能穩定在班裡前幾名,一直到中考,各種模擬考試以及高考,總能穩定在市前10。

很多人問我語文要怎麼學,

其實我也不知道,

做題憑感覺,說到這,學理科肯定要噴我了,可是,我真的就是一種感覺,覺得答案就是那個。這感覺准到,一般選擇題要麼全對,要麼只錯一道。

至於說,這感覺如何來的,我想,不外乎四個字「基礎知識」。

小學開始,我就準備了一本新華字典,遇到不會的字,一個一個查,然後課本,小學的都是整篇背誦,到了初中,語文課本真的就是背誦得不說倒背如流,起碼你說上一句,我能把剩下的背個八九不離十。

到高中,背誦課本是常事,最難的古詩詞,每一個字什麼意思,把下面的注釋一個不漏地記住,然後,平時別人作為工具書使用的《高中基礎知識手冊》我也是從頭到尾背了個遍。至於你們說的聽課什麼,真的從初中開始就沒有聽語文課的習慣了。老師在講台說,我一臉懵逼,完全不知道他們在上面樂呵啥。

當然,作文這種講究創造力的東西,我一般穩穩拿低分,但即使是這樣,我的語文成績已經可以碾壓大多數人,

然後,同班有些寶寶老是覺得像我作文這麼爛的人怎麼會每次語文成績比他們好……怪我咯?

至於其他科目的學習,由於成績太平常了,我就不出來誤人子弟了。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努力學習,卻成績提不高。剛好你說的也是語文,

就語文來說,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不要說啥深層次的理解,文字和意思你都弄懂了嗎?


先上觀點1:一種是理想主義,一種是務實主義

理想主義:那些看起來學習很努力但是成績卻不怎麼長進的,其中有很多是真真切切想把本事學好,但是在現今浮躁的風氣下,社會和環境並沒有留給你踏踏實實打地基的時間,所以就造成了一種現象:一些想一步一個腳印學真本事的人不光要面對進步緩慢的煎熬,還要忍受同學們「圍觀智障」的眼光。但是在熬過了最初備受煎熬的一段時間,他們的進步將會是火箭式的。這是厚積薄發!

務實主義:看就看考試知識點,學就學拿分點,考四級就看四級書,考研就只學考的那本專業書(這種一般複試就都原形畢露了),這樣的人中較為上進的人會考一堆琳琅滿目的低級證書。

觀點2:學習很努力是假象,只動筆不動腦子是一群偽裝成學霸的學酥們常用的伎倆。

例:兩位同學在教室里學習,其中a看起來奮筆疾書很努力,b卻看起來比較懶散連筆也不拿。

真相:a在描字帖,b在默背課文。

回答下答主的問題:問題描述里說那位成績不提升的同學經常問老師怎麼提升之類的問題,這好像就是以前的我啊!我高中的時候一直想找到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試了一個又一個感覺成績一落再落,最後才明白問題出在我想「討巧」這個心理上。你知道,任何方法的起效都是需要汗水和時間的,不要妄想得到什麼「武林秘籍」!這個方法試一個月感覺成績沒提就換另一個方法,換來換去都把時間浪費了。人啊,要腳踏實地


同意上面幾位答主的觀點,很多人看似整天忙忙碌碌,但是實際上他們不過是在做一些無用功。

我們班主任說:「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如果一個人想光靠著拚命地刷題刷題刷題、背單詞背單詞背單詞就能提高成績,我想這無異於痴人說夢。

也許你我身邊這樣的人不少:他們看上去是整個班級里最為勤奮的人,每天早上一到教室,英語聽力前還得背兩首語文古詩詞;聽力結束後趕緊對個答案然後掏出下一節課科目的練習做上幾題;老師上課時,他們簡直是複寫機,老師說什麼他們記什麼,一本你能用半年的筆記本他一個半月能記完;下課也不挪窩,待在座位上背筆記,背得滾瓜爛熟,你問他筆記里一句話,他上下文都能給你背出來;在他們眼裡,節假日是什麼?能吃?大好時光不用來複習的人是不是瘋了?然而,每次考試成績揭曉,他們的成績又總是班裡中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他們也會抱怨:「憑什麼?某某某天天打遊戲為什麼還考得比我好?」心理脆弱點的說不定還要掉幾滴眼淚,而後,他們又顯示出極為堅韌的一面,前一秒哭哭啼啼,下一秒就開始念念有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

對於這種人,我除了說他們有著超乎於常人的忍耐天賦,還能說些什麼?他們勤奮么?勤奮,相當勤奮。他們考不好活該么?活該,相當活該。不知道他們在扼腕嘆息勤勤肯肯還比不上別人吃喝玩樂時,不知道有沒有花哪怕一秒的時間想過,自己做的有多少是無用功?

有答主說智商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也許,的確,在高等教育當中一個人的智力或許相當重要。但我想,在基礎教育中,這個問題不存在 。何為基礎?普通人人人均可學會。智商不是問題,那考不好,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每個人的學習效率。

你聽力前背古文,看似一舉兩得,結果聽力沒狀態,古文沒記住,反而不如人家老老實實先看看聽力題目迅速進入狀態效果好;你把老師上課講的一切都記下來,然後記到腦子裡,最後的結果是內容太多,思維混亂。「頭腦就像一間樓閣,不需要的東西必須及時清理。」筆記的精髓在於精且簡,並非越多越好,而應該是針對自身薄弱的量身定製;你下課繼續刷題,結果腦子昏昏沉沉,做題效果差不說,還會直接影響下一節課的效率,要知道,不同科目間的思維是不一樣的,課與課之間是需要轉換思維的;考試考完以後,你除了抱怨自己考砸以外,有沒有認真想過,自己考試的狀態和真實水平的差距在哪裡?要怎麼彌補?

你看見別人吃喝玩樂,卻不知道那是因為別人用2小時、3小時的時間就掌握了你死磕5小時、6小時乃至半天的知識。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一樣,看的就是每個人不同的分配方式,如果一味只知苦幹,事倍而功不到其半,成績自然提不上去。

學習不同於單純的機械運動,靠的不僅僅是量的積累,不得不承認,題海有用,但必須是在有所反思的基礎上,否則,必將淹沒於題海。

所以,不妨把筆放下,仔細反思,多注意點技巧,而不要再用一副努力的樣子欺騙自己卻騙不了考試 。


行動上的勤奮掩蓋思想上的懶惰…


兩種吧。

一是所謂的努力,只是看起來很努力。這類同學上課時候好像很認真地在聽講,自習的時間比其他同學好像都要長,問問題的時候比大多數人都積極。殊不知,他在聽老師講課的時候腦子裡在想中午是吃麻辣燙蓋澆飯驢肉火燒呢還是來點啤酒炸雞配薯條更美味;他在上自自習的時候在想著隔壁班的那個女孩怎麼還沒經過我的窗前;問問題也許就是那一瞬間被某個問題卡住了而自己還懶得去思考,問問老師問問同學多輕鬆。說白了這是典型的思想懶惰,靠做樣子來努力證明自己並不懶。

二是太努力了,沒有給大腦充足的休息時間。我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學習或專註於某一件事情較長時間後,會感到頭昏腦漲,這是大腦在告訴你,你該休息了。這個時候人的注意力很難再集中起來,學習效率會大大降低。這個時候你應該真正的去吃點麻辣燙蓋澆飯驢肉火燒或者來點啤酒炸雞配薯條;或者停止學習,認真思考一下隔壁班的女孩怎麼就那麼好;或者出去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鮮空氣;當然最好是靜坐冥想甚至是睡一小會,然後你會發現自己腦清心靜, 學習效率大大提高。這種是搞疲勞戰造成的。

當然,還有一個情況,沒在以上兩種之列。

一個人的智商是一定的。你會發現一個群體(學校)中,成績多是有明顯的等次劃分的,一些人看似不是那麼努力卻始終在成績榜的頂層待著,而一些人無論用多大力氣使多大勁多麼充分利用大腦,始終有個無形的線在擋著他,他突破不了。

智商差距,無解。


每個「很努力卻還是學習不好」的人都有他自己獨特的原因,如果真的有標準答案的話,那麼這個問題早就可以解決了。

不能否認,的確有人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但還有一部分人,是真的已經儘力了,但是並無卵用。

如果說,只要努力沒有成果就否認他的努力的話,那很傷人。

說一下我認為的原因吧:

一:先天因素

1.智力因素

別說人與人智力差別不大,其實先天因素差距很大。同樣智商的人里,有的人語文很好數學卻一塌糊塗,有的人數學很好作文卻寫得很糟糕,還有的人學習就是不好但動手能力特彆強、生活實踐很厲害……

語文很好數學很差的人,可能學了文科考了個還不錯的學校,也有可能因為數學拖後腿沒考上大學。

數學很好作文寫得很糟的人學了理科,可能作文寫不好對他影響並不大,照樣考上好大學,也有可能他因為不擅長語言英語也學不好最後沒考上好大學。

學習不好但動手能力強的人或許壓根沒上大學,也可能去小吃街賣煎餅果子去了,也可能某天你打開電視在宣傳「工匠精神」的欄目上就看見了他的身影。

這還是智商相同的情況下的假設。

大多數人智力因素相差不大,但這個「不大」是多少呢?它的影響和意義真的不大嗎?

以上我舉例的三種人,他們「相差不大」的智力差距就可能影響他們的結局。

2.性格因素

性格因素也是先天因素,但也受後天影響。不同性格的人適合做不同的事,面對困難有不同的反應。說實話,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在學校學習,但是所有的人都必須學習。

適合學習的人當然有很好的表現,不適合學習的人自然不能和前者相提並論。

3.身體因素

身體是否健康絕對影響學習。更不要說很多疾病和障礙直接影響學習。如注意力缺陷障礙、抑鬱症等。

總之,棉花做被子保暖又舒適,你非要用他做雕塑,再努力也不行啊……

二:環境因素

1.家庭環境

家庭對人的各方面影響都很大,父母文化程度、父母關係、家庭氛圍等都對個人有深遠影響,對學習影響也很大。

2.學校環境

學校里的環境對於一個學生的影響真的很大。重點中學裡的普通學生起碼可以上本科,而普通中學裡的優等生,可能是勉強上本科。絕非虛言,中國那麼大,學校那麼多,我說的「普通中學」絕非很差的那種。不然,中國的大學裡怎麼有那麼多專科學校以及職高?

3.個人朋友圈風氣

近學霸者與近學渣者受到的影響肯定不一樣。

4.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影響面很廣,影響的學生也眾多,但不能因此就忽略不計。同樣的因素,對於不同的個人來說有不同的影響。

目前就想到這麼多了,想起來再補充。


首先,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努力。你看到他每天看書熬夜到12點,但你看不到他的效率;你看到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背英語,你不知道他打了多少瞌睡;你看到他聚精會神的聽講,你不知道他有沒有神遊。所以看起來努力跟高效的努力有很大的差別,前者成績不好很正常,而很多人都屬於前者,真正的後者需要有強大的意志力,集中力和高效率,能做到真的很難!


在學生時代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只要你好好努力,就能有好成績。

我也一直相信這個道理,以至於每回我考差了都很迷茫,明明努力了啊,怎麼還會這樣?

到了大學我才明白,其實這裡的努力不是努力學習,是努力尋找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萬事都有技巧,中國文化中的一指禪,將渾身的力量集中在一指上,將石頭擊碎。

很多人都覺得這不可能,但是這是真實存在的。從物理學角度可以解釋的通,將一指的力量打在整塊石頭最脆弱,也就石頭的受力點上,就可以將其擊碎。

所以努力就是應該找這個受力點,找到這個受力點,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努力的戳石頭,雖然很努力,但是石頭也只是會掉一點碎屑而已。這當然會給我們造成困擾。

所以我覺得努力尋找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同時也要相信自己,這樣你才會成功。


沒努力對方向,或沒努力夠


說真的,學沒學進去只有自己知道


方向正確且方法得當的努力才會有效果。


因為他根本沒有【努力】。

————————————

有很多人的努力都是一種假象。

初中的時候有個姑娘 ,給人的感覺就是她很努力 很努力了!

筆記認真記 不會的就去問老師問同學

可是成績一直不見上升 。

她有一次和我訴苦,她那麼努力啊如何如何。

結果我一看筆記:老師黑板上寫的記下來了,沒寫的就不記。

這說明什麼————【她根本就沒有好好聽講。】

再一看她問的題:她該不會還是不會。【問題只是一聽,而沒有真正弄明白】。

所以呢

到頭來 所謂的努力都是虛無的。因為這些只停留在了表面!

————————————

直到現在 ,身邊的很多人總叫嚷著減不下來肥。 其實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鍛煉。肚子里填滿了的火鍋可樂。都證明了所謂的努力 只不過是一種自我催眠

————————————

【努力】的意義就是:感動了天,感動了地。感動了自己,感動了他人。

到頭來其實沒什麼實質性收穫。

【與君共勉】


推薦閱讀:

復旦和北大的哲學誰較可取?在不同範疇。
山東大學本科實際錄取6200多人,中山大學每年本科實際錄取7900多人,為什麼很少有人說中山是巨無霸?
山東大學的自考本科存在騙局嗎?
目前看來,山東大學有沒有超越南開大學?

TAG:學習 | 兒童教育 | 高考 | 學生 | 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