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魏晉南北朝歷史普及程度低?
我聽說少通俗小說是一個原因,為什麼這段歷史感覺大眾了解不深?為什麼沒有三國演義這樣的普及讀物?
首先,題主的提法有誤:魏晉南北朝中的魏,就是曹魏的意思,曹魏也可指代三國時期。故而正確的提法應該是「兩晉南北朝」時期。
——————————————————說起兩晉南北朝史,不得不順手提一下三國史。我國歷史有五大亂世:分別為春秋戰國、三國、五胡亂華、五代十國、民國。但在此間只拎出三國史作比較,是因為三國的地位實在很特殊,也很方便。三國與兩晉南北朝二者有諸多相通之處(亂世戰爭、亂世梟雄、亂世權謀、亂世分裂等);而且兩晉南北朝史乃三國史的延續,其時佔據統治地位的門閥士族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逐步形成;更為重要的一點,單以歷史地位來講,三國史遠不如兩晉南北朝的地位重要,原因很多,在此不贅述,單提一點,即南北朝的歷史在孕育著光耀萬古的隋唐。但是兩者之間在民間的普及度,三國史要遠超南北朝歷史。這其中因素多多,我只就個人的知識儲備,魯莽提出三點看法,若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指正。直接拋出個人的三個觀點:其一,通俗文學的題材取捨;其二,政治的干涉;其三,人物線索的相對簡單。
先說政治干預。世所周知,陳壽撰寫《三國志》,尊曹魏為正統,這是因為西晉受命於曹魏,為保持延續性,只得如此陳述,但陳壽對蜀漢的描述仍然帶有尊重,對東吳就毫不客氣了,直呼姓氏。這一說法雖在之後的歷史中出現反覆,但大體不變,直到司馬光《資治通鑒》仍然尊曹魏為正統。直到南宋朱熹《通鑒綱目》出世,對三國史事,本據魏國紀年,朱熹改據蜀漢紀年,以宣揚正統觀念。自此直到清朝乃至民國,大體不變。朱熹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使然。金國南侵,宋朝節節敗退,偏居江南一隅,徹底喪失中原,當時的思想家與朝廷為了塑造自己的正統形象,於是就以蜀漢的正統論作為偏證。政治上的風向急轉勢必對民間的文學創作造成一定影響。這也是宋元明清時代華夷之辨的一個縮影。第二點,即民間的文學創作。三國故事在民間的普及與通俗文學的勃興不無關係。宋代以降,市民階層力量壯大,市井文學隨之勃興。話本、小說、永嘉雜劇大盛,其後元雜劇橫空出世,明清小說與傳奇逐步盛行,清中期之後亂彈四起,直至京劇雄霸江湖。民間文學對民間故事的流行起著極為強烈的影響。在這些民間各類文學體裁中,三國題材的比例要遠高於兩晉南北朝故事,其實應該說三國題材足以傲視任何亂世題材。究其根本,乃是因為三國的人物線索相對簡單,但故事卻極其精彩紛呈。三國時間截止一般為黃巾之亂到東吳滅亡,大概為96年(184-280),事件區間也極為明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十八路諸侯討伐、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猇亭之戰、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鄧艾偷渡陰平、滅吳……雖然不夠具體詳細,但大致可以概括三國全貌,人物雖眾多,但極為突出的不過是劉關張、諸葛亮、曹操、孫權、周瑜、趙雲、馬超、司馬懿等,一般的百姓可能也不清楚國淵陳群之流,但足夠了,相信一個武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的故事就足以他們看一輩子,而且百看不厭,因為故事足夠精彩。他們的歷史形象逐步臉譜化,故事卻越來越精彩,民眾接受起來相對簡單,本身具有奇高的吸引力。可是說到兩晉南北朝,好吧,你來告訴我,五胡亂華是哪五個?十六國是哪些?南北朝又是指代什麼?東西兩魏跟北周北齊的關係?ohNo!老百姓沒興趣記住這些的。歷史事件太繁蕪了,時間跨度太長了(265-589),歷史人物又太多了!西晉的八王之亂是哪八個?我估計老百姓對這八王的興趣都不如滿清八大鐵帽子王來得多。春秋戰國呢?五六百年的歷史,歷史學家看起來都頭疼,就別難為普通百姓了吧,雖然他們也知道伍子胥過昭關和吳越爭霸,知道範蠡與西施,知道趙氏孤兒,但春秋戰國時空太廣了,一兩故事豈能概括?五代十國?問題就來了:五代十國的時間也短啊,為什麼也上不了檯面?很簡單,因為五代十國實在太!黑!暗!了!時人甚至有遭逢」季世「的感慨!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漢唐舊圖四分五裂出十幾個小國,還幾乎同時存在!三國故事雖然也黑暗紛雜,但其中有劉備的敦厚,劉關張的忠義,武侯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等一大批光輝而照耀人性的人物事迹!五代呢?抱歉實在不好找啊~~~~~————————————再來個分割線吧——————————————————————以上基本全是個人的看法與分析,歸根結底,就是三國故事本身存在著流傳的魅力與因素,其它都或多或少欠缺點叫百姓快速接受的基因,兩晉南北朝同樣不可避免!這就是造成兩晉南北朝故事難以在民間普及的因素。
但史學界,南北朝史卻是一大分支,因為它的存在太重要了,對後世的影響太大了,遠超三國史!!!那個研究隋唐史的,你告訴我你不懂南北朝史?!你特么在逗我么?!以上~漢民族長達300多年的黑暗史。儒家那一幫人是不願意多提的。筆杆子不願寫,當權者不願說,老百姓不忍聽。基本就是一段空白了
最近正好在A站主講五胡亂華,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五胡亂華前傳——史上第一個被餓死的太后因為問題描述修改了,我也就對應修改下答案。第一:的確是沒有多少通俗小說寫這段。第二:其實很多人都知道這段歷史,只是老百姓知道的大多是其中一部分,一點點奇聞異事,而不是系統的知道,比如聞雞起舞之類的。第三:後世的讀書人幾乎沒有不知道這段歷史的,尤其是世說新語裡面的,但是這些段子大多也只有這些人感興趣了····著名的大帝:
魏武帝曹操、吳大帝孫權、前秦大帝苻堅、晉武帝司馬炎,北魏武帝拓跋燾,北魏孝文帝拓跋弘,宋武帝劉裕。(以下順序請由下往上依次觀看)【五胡亂華】前涼西部大開發,祖逖北伐竟是為了黃瓜【五胡亂華】漢奸祖師姜子牙【五胡亂華·匈奴帝國】一朝七後完爆世界史【五胡亂華】實現匈奴偉大復興的人為何是劉備之後嘿歷史——中國第一白痴皇帝竟不是劉禪著名的謀士能臣:
石勒的謀主「小張良」張賓,苻堅的「孔明」王猛,司馬睿的「管仲」王導,後來的東山先生謝安等等兩晉名將羊祜、王濬、劉弘、陶侃、祖逖、周訪、謝玄、桓溫等等南北朝就數不過來了,比如二韋:韋睿,韋孝寬。白袍將軍陳慶之,萬里長城檀道濟等等。
【五胡亂華】冉閔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著名的文人墨客:「人形博物館」張華,「竹林七怪」,傅粉風流何晏,正始之音夏侯玄,華亭雙秀陸機陸雲,蘭亭雅士王羲之,五柳先生陶淵明,山水田園大小謝,古今絕色潘安,無良文人沈約等等。以及大儒鄭玄、管寧等等。歡迎各位繼續補充···本人也會不定期更新的。華歆竟是謀殺孫策的主謀吸毒戀童裸體癖 魏晉名士真面目修改竊以為,主要原因是時間跨度太長。
我們可以發現,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歷史,諸如楚漢爭霸啦,三國演義啦,楊家將啦,岳飛抗金啦,明英烈啦,都不是時間跨度很長的歷史,至多不過一百年。
而魏晉南北朝呢?即使從三國結束(280年)開始算起,也有309年(290-589),時間實在太長了。
時間太長,人物就多,世代就複雜,就給人很雜亂無章的感覺。老百姓喜歡看的歷史,是一群英雄,保著一個明主,再有一個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軍師輔佐,征戰天下,建立起一個新王朝的故事。他們愛聽英雄從草莽到名滿天下,從平民百姓到王侯將相,時間跨度太長,分支太多,他們就索然無味了。
戲劇里,有一個規律叫做「三一律」,要求戲劇創作在時間、地點和情節三者之間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齣戲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一晝夜之內,地點在一個場景,情節服從於一個主題。
評書和通俗戲劇相似,也要求故事的時間緊湊,地點不要跨度太大,主題不要分散。在一個較短的歷史時期里,英雄輩出,相互爭鋒,高潮迭起,才是最適合評書演繹的歷史。
就連《三國》這樣的好故事,到後來劉關張、曹操、諸葛亮都死了以後,很多人也就覺得沒意思了。時間跨度大,故事拉得太長,接受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
這是包括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清末民國等大混亂歷史時期不適合改變成評書或者說不適合普及的原因。
司馬xx殺了司馬x,然後司馬xx又幹掉了司馬xx→_→,同理慕容a慕容bcd什麼的也是太難記了╮(╯▽╰)╭
三國之後的頭緒太多,人物太多,不易理出個頭緒。其實東晉南朝還算清楚的,北邊就亂了。而且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人名,感覺跟看百年孤獨似的。
名字記不住。請說出八王之亂到底是哪八個?
有啥好講的,那麼頹廢的一個朝代,教科書上教大家的基本就是對大家來講有用的全部了。首先,三國時代說了吧,哪一年誰稱帝,哪一年被誰滅。西晉,一個那麼短命的王朝,能有什麼建樹?課本里明朝才幾頁紙?西晉這種一筆帶過不就得了。南北朝,作為一個中學生,你是沒有必要了解分裂時期的各個政權的,因為第一,很多很亂,第二,知道了真的沒有用啊…南朝宋齊梁陳,版圖永遠那麼大,那麼短命,能幹點兒啥?北齊北周,說實話光景也沒長到哪裡去,有何建樹?就北魏東晉時間長點兒,教科書上不是說了么,北方佛教興盛然後滅了好幾次佛,孝文帝改革,南方文人一堆堆,書法家什麼的,祖狄聞雞起舞。這些就夠了。多說一句,歷史課,是文化課之一,設置這門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專業人才,而是為了讓學生們了解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歷史中發覺我們先賢的情操以自省,從而樹立起民族自豪感、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同時,如果有對歷史感興趣的,他就會額外去了解,然後,有的人就從事了這個行業,那都是後話。看看語文課本裡面的古文古詩詞,就會發現和歷史課本很相似啊,那個朝代的文章詩詞占的篇幅多,哪個朝代在歷史課本基本同樣。為啥就沒有人問問這歷史課本咋不多放幾篇五代十國的詩詞歌賦呢?因為實在是沒有啊。所以結論就是,戰亂的年代和貧窮的年代,文化是不可能發達的,別看南宋那些天天夢裡詩里去國懷鄉,領兵打仗的詞人,他們的興盛不是因為國讎家恨,而應該是南宋經濟的空前繁榮,人民的安居樂業。至於南北朝,北齊皇室的遺傳精神病,短命的冉魏政權……沒必要講,根本不符合開設這門課的要求,也不是所有中學生需要知道的。很多人都知道語文課不是為了培養大文豪的,而是為了讓大家了解我們燦爛的文化,其實歷史課本也一樣,給歷史課本太高的定位實在沒必要,現在更是鼓勵大家自己課外探求了,所以,課本沒講,但是又特想知道的,多上上網,多買點兒書來看。只要是課本,知識量總是有限的,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的大家獲取知識的方法,而不是知識本身。希望真的有中學生來關注,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教科書的原因,喜歡吹牛的時候,古人可是都門清
核心原因:政治需要,普及需要;
你會把你的黑歷史到處宣揚么?
魏晉南北朝三百年間歷史混亂 背景複雜 政變頻發 宗室相殘 五胡亂華 在漢人眼裡是個不光彩的時期
歷史教育偏重政治史使然,就政治制度而言,兩晉南北朝時期比較混亂
五代十國更低…亂,而且不是一般的能統計的亂…
曆數魏晉南北朝幾百年,是一個沒有大英雄(帝王將相大一統),屌絲不能逆襲(門閥制度),漢人被逐(胡人內遷),社會動蕩(多個國家,朝代更迭頻繁)的年代。無論是不是簡單易懂,沒人願意聽這個年代的故事。
推薦閱讀:
※未來中國會不會恢復公,侯,伯,子,男這樣的爵位來獎勵對國家有貢獻的人,類似軍銜一樣,但不是世卿世祿的?
※這是什麼旗?在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常出現,它有什麼含義?
※像「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對中國有積極影響嗎?
※匈奴人最後去哪了?
※《聖經》里為什麼沒有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