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臨床醫療技術和美國差距有多大?

中國的臨床醫療技術和美國差距有多大?

哪些科室和美國差距很大?哪些科室比較接近?有超過美國的科室嗎(中醫除外)?


對我舉的第二例,已經不成立了,上海新華醫院現在既能做髖關節鏡又能做PAO了,今天是2017.5.17。他們做關節鏡大概有半年時間。

-----------------------------

怒答

@洪嘉君的觀點似乎有某種程度的道理,其實不過是很多醫生的自我陶醉和安慰。美國因為全方位的的科技領先+高人均收入+三億人口基數對病例數的保證+對醫學的重視,使美國的臨床醫學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

其他專業我不敢妄言,單就骨科領域,我們強調的中國醫生手術技術優勢僅僅體現在普及性手術上,新觀點、新技術、革命性進步仍然要看美國。

領先者必然是理念的推廣者和標準的制定者。

無論國際還是國內均如此

舉例吧

1. 髖關節置換的常規手術方式為後外側入路,但有後脫位風險,為減少該風險出現了DAA入路(直接前入路),美日等國使用DAA技術的病例已超過20%每年,而中國因為坐便器並不普及,DAA對我國有更重要的意義,可是國內能做DAA的骨科醫生能佔到1%嗎?每年採用DAA手術的患者能佔到1%嗎?近三四年國內對DAA的大力推廣,講師是一水的美國人。國內也有開培訓班的,可是手術沒有別人做的漂亮。

2. 國內,能做PAO(髖臼周圍截骨)的不會做髖關節鏡,會做髖關節鏡的不會做PAO。可是我在美國看到一台手術上同時做了PAO+髖關節鏡,總共耗時2小時,如果一個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DDH)的患者合併髖臼撞擊綜合征(FAI),在我國內得到最佳手術方案嗎?不可能!

3. 肩關節鏡在美國已經屬於普及化手術,可我國的肩關節鏡手術還只能在發達地區開展,在很多地方對肩關節的認識還停留在美國80年代水平,無論手術難度和手術熟練度我們都不能和美國相比。

4. 前年的全國骨科年會(COA)上,有國內醫院報道反式肩關節置換的療效(忘了是上海六院還是九院),說60%的病人上肢前舉功能不能完全恢復,可是我在美國看到的是術後肩關節全範圍活動無障礙。

5. 不只是國際,國內也是如此。膝關節置換在國內算普及性手術了,在河南開會時觀摩手術,河南省內的兩位大神在助手第一次配合的情況下,都在25分鐘內完成假體的安裝,國內的頂尖大牛的手術我也觀摩過,速度和熟練度都是以河南這次的為最,可是這兩位在全國的話語權和名氣並不大,無他,不是理念的推廣者,而是蕭規曹隨的跟隨者。國內是這樣,當我們走到國際上時又有什麼好自怨自艾的呢?

一台常規後外側入路的全髖關節置換無論是30分鐘完成,還是1小時完成,最終體現在患者身上的效果是沒有差別的,可是採用了不同的手術入路和更先進的假體時療效的差異性是可以明顯表現出來的。

說了這麼多,規規矩矩的答題,給出結論

美國在醫學上常常可以體現出這種代差的優勢,對我們來說屬於「降維打擊」,蒸汽時代的的頂尖技術在信息化時代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如果有人能看到這裡,我還可以在說說我骨科界唯一的驕傲:顯微骨科,如 @蔣校長的展示

顯微骨科的兩大領域:斷指再植和組織瓣移植,在這兩個領域,我國都是理論的領先者、技術的革命者、難度的保持者。第一例斷肢再植、「中國手」、大量的組織瓣的開發等等,我國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這種輝煌一直持續到了90年代末。但是因為基礎研究的停滯,目前進入世界範圍的瓶頸期,比如再植神經功能的回復需要在神經再生研究上有突破,異體再植需要在抗排斥反應的藥物上有突破。而這些基礎研究並不是我國的強項。

醫學是多種學科的綜合應用,在某一領域保持長期的領先很難,但是美國做到了 ,這也是差距。


別的老蔣不知道不敢瞎說,但是斷肢再植臨床絕對是國際一流,尤其是解放軍的幾個醫院。

比如剛完成一例罕見手術的解放軍八九醫院,就是顯微外科的聖地。

嚴重警告!圖片高能,心理承受能力較弱者請繞行!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十九醫院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為公立三甲醫院,前身為八路軍第115師野戰醫院。

就在12月7日,八九醫院接診了一名傷情嚴重的病人,傷者的右臂被彈棉花機絞為六段

再次預警!勿謂言之不預也!

3組9名醫生,歷時17小時,完成了一場不可思議的「斷肢再植」手術。這是會載入史冊的斷肢再植手術:六段九節全部存活

全部存活意味著這隻手還能保留一些功能,當然多數神經肯定很難恢復了。

斷骨要用鋼釘固定,血管、神經、肌肉……這些東西都要外科醫生一針一線將它們仔細縫上,需要無比的耐心與精細,才能保證再植肢體術後功能恢復。

術後近48 小時,進入腫脹高峰期,他們正組織全院力量在保護己取得的初步成果。

【以上圖片來自 @楊強1108 的微博 】中國的顯微外科一直是世界領先的。一些不複雜的手術,接上、成活根本不是問題,醫生更在意的是斷肢再植後儘可能恢復功能。

但是像上面這種手術,只能說神乎其技!嘆為觀止!

感謝這些技藝精湛的醫生,辛苦了。也祝願傷者早日康復。


總體來說,中國臨床技術的關鍵字是」熟能生巧「,美國臨床技術的關鍵詞是」標準化「。

我舉個栗子來說明一下。肝膽外科手術吧,我們普外科老師曾經說過,有一次美國的一個大牛到東方肝膽醫院訪問,當聽說每天要開到20+台的時候,驚訝地說不出話來,他們中心算是美國一流的,高峰時候每天不過3-4台。請想一下,在這種魔鬼訓練下,至少肝膽外科醫師的」技術「是要好於美國醫師的。

事實上,由於中國人口多(患者基數大),醫生少,在這種實踐性很高的科室中,醫生的臨床技術(基於實踐的技術)是不比美國醫師差的,乃至於更好。很多人跑去hk做手術,大可不必,hk地方小,絕對患者少,根本就沒有多少機會砥礪技術。

然後在」標準化「上,中國的臨床技術就有些問題了。相比大家一定感受過」套餐化診療「的。雖然說」套餐化診療「有時候是無奈之下提高效率的方法,但是過猶不及,當這種演變成對個體患者的漠視後,那麼問題就來了呢~~~

好吧,總之」標準化「的背後是法律對醫師這個職業的尊重。極端案例是,曾有患者因罕見闌尾位置(記得是肝後闌尾)而手術失敗起訴醫師的案例。法院判賠患者敗訴,原因是醫師方拿出了某指南和錄像,證明手術操作規範無瑕疵,未能成功切除實在是因為這患者運氣不好。在美國,」運氣「是可以保護醫師的。


最開始寫在橫琴微信群裡面的:昨天在飛機上偶遇一起開會的人,談及中美醫學差距,大家意見有分歧,今日就以這個點簡單談談醫療的許多弊病。中美的差距不在高精尖的技術,技術的差距很容易彌補,甚至很多手術操作中國的老師比美國老師做得好。

差距在於內功,從進醫學院那一刻起就已經落後了,醫學課程大致可以分為基礎課和臨床課和臨床培訓。

基礎課的差距:中國的基礎課都是那些做科研的老師編寫並講解的,把知識點全部羅列一遍,枯燥之餘讓人抓不住重點,而且就是不告訴你這個知識點和臨床有什麼聯繫。國外的基礎教科書是臨床老師編寫的,把臨床經驗彙集成書,一本生化半本病例,學完基礎課平均每人積累討論2萬個病例,國內的大學畢業之日就是基礎課全忘乾淨之時。

2萬個真實病例和0病例的區別的是醫生的內功不是外功,內功隱於無形,就是傳說中的臨床經驗。沒有內功手術一樣做得非常漂亮,也不影響一般工作。但是面對病情瞬息萬變的危重病人,當疾病超越本科室的範圍涉及其他系統,就有一種很強的無力感,也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比如說心內科常用的阿司匹林卻是腎內科的大忌。由於心內科常用的是小劑量阿司匹林,所以對其腎衰竭的副作用幾乎從不強調,所以很多醫生在心內科呆久了就忘記了阿司匹林的腎衰副作用,給發熱的腎衰病人開NSAIDs時就會不注意,導致很多不該發生的悲劇。

2萬個病例就是2萬個臨床經驗,0病例就是沒有臨床經驗。國內的體制下,大家的經驗必須到了臨床才能開始積累。啥是臨床經驗?鑒於教材落伍,臨床經驗沒有分享體制,往往非得自己看到血淋淋的教訓才是臨床經驗。

臨床課的差距:剛在美國實習的時候,70%的疾病我們教科書沒怎麼提到。我們的教學理念是掌握20%常見病就可以了,國外的教學理念是雖然罕見病比較罕見,但是發生在病人身上就是有和沒有兩種情況,所以方方面面都要為病人考慮到,換句話說,我們是大鍋飯教育,國外醫學教育是精英教育。我們的大鍋飯教育是建國之初醫療系統百廢待興的必然之舉,這個也是內功,日常工作「似乎」不受影響。很多人說,能把常見病掌握就行了,但是其實罕見病是對診療思維的一個很好提升,具體如何把握這個度還要根據國情和人文而定。

知識的更新速度。在香港實習的時候,遇到一個十歲的小孩子,2007年他生下來的時候全身血管瘤,遍訪北京上海各大醫院給出的方案都是大手術。輾轉到香港,香港的醫生也不知道怎麼辦,但是他們及時查閱了最新的資料,發現新英格蘭剛剛發了一篇文章,用普萘洛爾可以治療全身的血管瘤,於是就採用了這種方法。九年以後,病人的血管瘤基本完全消除,如果當初採用手術方案,也符合醫療程序和規範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這個孩子現在必定滿身傷疤,身心俱損。這明顯不是水平的差異,也不僅僅是態度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國外醫學生教科書也是知識更新的一個重要平台,每年都會把最新的臨床經驗編進去。

臨床培訓系統差距:

1 規培:現在全國普及的規培系統本意是好的,但是一看就是外行想把美國那一套直接照搬過來的。美國醫生社會地位高,薪水高,培訓系統比較完善,一般外科住院醫生每年要註冊主刀完成400到700台手術,規培完畢可以獨立手術開診所啦。我們的規培,臨床老師沒有動力也沒有精力帶學生(很多老師自己都沒有主刀機會),老師想起來教一下想不起來算了,大家規培這幾年寫寫病例送送病人幹些雜活就結束了,拿著微薄的薪水,臨床水平未必有什麼提高,獨立看病手術行不行我們自己知道。

2 真正能學到知識的階段還是規培以後在固定科室工作的時候,但是床位就這麼多,有些科室的醫生之間有一定的競爭關係,上級教不教你是個很微妙的問題。很多主治老師天天自發值夜班,如此辛苦,不過為了有機會多縫一根血管,多開一次顱,也有不讓下級醫生成長過快上級醫生(當然也有很好的老師,看運氣吧)。在體制內,你能否學來一點安身立命的本事完全是在上級醫生許與不許之間,主任喜不喜歡你很重要。朱恆鵬老師說80%的醫生的思想是活在80年代的,我覺得他這種說法一點都不準確,更多的人是有自知之明,既無臨床內功也沒有安身立命的外功當然要在三級醫院的庇護下乖乖呆著啦。

有人說,你講這麼多,似乎和我們投行沒啥關係啊。惡性循環是連鎖效應,名利雙收醫術超群的大主任們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就是我們這種90%無法獨立無人培養艱苦掙扎自力更生大批辭職無人問津內外功皆不行的小醫生,不合理的政策導致醫療系統浮躁利益鏈條錯綜複雜就不會產生務實的醫生培訓體系(流於形式),沒有務實系統的培訓體系中堅力量的醫生的數量就非常少,沒有中堅力量的醫生在這個領域的任何改革創新都是無源之水,很難形成規模或者可持續發展,有很多空白的領域雖然很好卻無法推進,更別說顛覆整個行業啦。

再從小醫生角度分析我國醫療幾個現象級的問題:

一 醫療水平嚴重不平均。剛開始很驚訝,國內很多大型醫學會議一些大主任拿出來講的病例其實是美國一二年級醫學生考試2萬個case裡面一道基本題,後來想想其實也正常,這種級別的病例一個人再厲害一輩子也積累不到2萬個,所以必然是一代代美國醫生把自己的臨床經驗匯總出來的,為後來者的成長鋪路,結果是無論你是是哈佛的還是美國普通醫學院的,水平基本沒啥差別。之前在美國一個很小的醫院實習,整個心胸外科就兩個年輕醫生,一次心臟移植手術,我還以為病人要轉院了,不料這兩個年輕醫生在這個小醫院迅速把手術做完了,術後恢復也很好。我很震撼,感覺無差別的醫學水平才是分級診療的基礎。反觀國內,咱們的醫學本科0case,所以所有的臨床經驗要在臨床才能開始積累,那麼你所在的醫院的級別就直接決定了你的臨床水平。分級診療有用嗎?我覺得沒用,根本問題是醫療水平嚴重不平均,不解決這個問題直接去分級診療,似乎治標不治本。

二 分科太細。基礎醫學教育薄弱,進入臨床以後基本都呆在一個固定科室,自然而然的國內很多醫生對其他科的醫療知識的無知程度超乎你的想像。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在國內的病人只能得單系統的疾病,多系統疾病基本都不太安全。急診女超人於鶯老師講的例子比較有代表性,一個澱粉樣病變的病人,先是舌肥大,去口腔科就診,口腔科需要做舌活檢,但病人之前在外院診斷冠心病正在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建議去心內科評估是否可以停葯。心內科醫生說需要做增強CT、心臟彩超才能評估心臟功能。心內科醫生又因為鼻塞、鼻腫大,建議病人去耳鼻喉科檢查。最後病人在專科治療的過程中,因為一個上呼吸道感染導致心源性休克被送到急診,但此時已回天乏術。Moreover,細緻的分科嚴重影響科室之間的協作。國外team work都已經寫進指南裡面了,比如心臟團隊必須是心外科醫生和心內科醫生一起協作的。國內,不但合作起來沒那麼順暢,甚至本來應該協作的科室之間還存在競爭。比如心內科的PCI和心外科的搭橋,神內的介入和神外的介入,消化內科的ERCP和普外的ERCP。畢竟科室開創一個新的手術,意味著新的收入點,直接和獎金掛鉤,因為搶生意科室之間發生衝突的事情絕不少見。

三 臨床利益導向嚴重。這一點請不要做道德批判,因為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個社會問題:首先是患者嚴重輕視醫療服務價值,政府幾乎0投入,醫生陽光收入太低,才逼良為娼。什麼樣的患者造就什麼樣的醫療體系,挂號費100元很多人就開始民怨沸騰了,他們覺得「你只是看了我兩三分鐘而已又不是檢查和開藥和使用器械就這麼貴」,結果就是一方面醫療服務被嚴重低估的價值要從器械和藥品的回扣裡面補回來,在這個過程中盤根錯節的中間商從中漁利,造成巨大浪費;另一方面,臨床利益導向化,呼吸科快變成肺癌專科,支架泛濫,不掙錢的手術不掙錢的葯被排擠都是中國醫學界非常可悲的現象;Moreover,臨床風氣不正,診療的提高不被重視,床位周轉率手術率才是重點。貴价器械手術越多,貴价葯越多,床位周轉率越快,漁利空間越大,醫院收入越多,灰色收入越多,企業盈利越多,形成了多贏的利益鏈,唯一的輸家就是患者。兩票制有用嗎?我覺得沒用,根本問題是醫療服務價值被嚴重低估,醫生陽光收入太低,所以醫生一定會尋租的,根本問題不解決,灰色收入有動力,中間商們賬面做成兩票,背地再用其他方法補回來估計也不是什麼難事。

四 缺乏人文關懷。惡性高熱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每兩千人就有一人攜帶這個基因,這些人和正常人完全一樣,只有在手術的時候吸入全麻藥物(如氟烷、安氟醚、異氟醚等)和去極化肌松葯(琥珀醯膽鹼)後才發病。骨骼肌細胞內的肌漿網過度釋放鈣離子,導致了高代謝亢奮狀態,繼發心衰腎衰DIC。在沒有特效藥丹曲林的情況下死亡率80%以上。歐美,香港和日本規定,每個醫院和門診外科中心必須貯備丹曲林,定期更換,過期的丹曲林在每年一次的手術室惡性高熱的預演實習時使用。且定期檢查,一絲不苟,在惡性高熱方面質控任何一個環節不達標的醫院都將面臨訴訟的危險。在美國實習的時候,每個手術室在最顯眼的地方都貼著惡性高熱的詳細處理流程。反觀國內,我們是沒有丹曲林這個葯的,換句話說,惡性高熱基因攜帶者在我國非常不安全。再比如 Rh陰性血女性懷孕 ,如果孩子是 Rh陽性 的話,非常需要 Rh免疫球蛋白RhoGAM 防止二胎溶血,但是這個葯在我國並不合法。因為我們國家覺得這些是個小概率事件,所以不值得為小概率的人付出太多的醫療資源。這本質上是個人文關懷的問題,不好評判,但是我提醒大家一下,人人都有可能稱為小概率事件。

五 歷史的眼光看醫療。建國之初,百廢待興,急需擴充醫療系統來滿足人民的需求,大鍋飯式醫療教育是一種必然。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鍋飯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了,本來可以隨著時間的沉澱慢慢好轉,但是由於醫生賬面工資太低,灰色收入利益鏈應運而生。大鍋飯和利益鏈二者疊加問題就變複雜了。

首先粗糙的「大鍋飯」教育,導致大家到了臨床就得從頭學起,所以醫院的水平決定了醫生的水平,有抱負的好醫生不會去基層醫院,基層醫院也很難培養出好醫生,三甲醫院勢必越來越好,基層醫院勢必越來越差,結果就是醫療資源分布嚴重不平均,大三甲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可羅雀。三甲醫院不堪重負,犧牲質量維持運轉,套餐文化盛行。

然後是「利益鏈」的介入導致臨床利益導向化,一方面三甲醫院人太多,其實很多醫院是可以挑病人的,於是資源就集中在高產值的疾病和手術上,不掙錢的手術和疾病乃至科室(兒科急救)被排擠,導致診療水平再一次受打擊,另一方面對於利益鏈來說,灰色收入是有限的,所以分蛋糕的人也必須是有限的,技術壟斷應運而生,成為無數小醫生成長路上揮之不去的夢魘,小醫生成長不起來,改革缺乏中堅力量。

上述兩個問題沒解決,對美國的精英教育理念沒吃透,直接照搬建立在美國精英教育基礎上的體系,流於形式是必然的。

我:

我今天不是來吐槽的。

在血液科實習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大抵患者對你的態度,就是你自己言行的影子吧。於是透過血液科病房裡那些溫和有禮的患者,我們似乎看到老師們溫柔的影子。其實,醫療系統何嘗不是這樣呢?每個人把自己的慾望和態度投射在這個系統裡面,無限放大再投射出去:一個紗布門,留在子宮裡面的紗布本來是保住患者子宮的最後一道防線,卻變成了患者敲詐錢財快速致富的理由,毀掉的是以後千千萬萬個本來可以冒險一保的年輕子宮;一個跳樓門,張世林醫生在醫鬧的無休止糾纏下縱身一躍,寒的是千千萬萬在如此惡劣的大環境下依然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醫療工作者的心;不尊重醫生知識服務挂號費10塊錢都嫌貴盲目看重手術檢查的病人,造就的就是這個過度醫療比比皆是且死人無數,但是真正非常專業的可以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術後護理鍛煉康復人文關懷系統幾乎一片空白的醫療體系(我說的不是康復級的,而是醫院級的)。

當醫生,死亡見的比較多,說真的,其實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在生老病死面前不值一提,在那個時候,我們的共同心愿無非是有個靠譜的醫生盡心儘力給我們的家人看病,或者有個靠譜的醫療體系接納我們溫柔地送我們最後一程,只有這樣我們的辛苦打拚似乎才有意義——但是現在,這些小小的願望都成了奢求。

去年媽媽因為一個很小的手術住在有名的三甲醫院,術後一兩袋鹽水可以解決的問題,主刀醫生開足了15袋,大都是回扣比較多的營養針劑,可是我知道裡面的諸多無奈無處申訴因為全國皆是如此。

今年爺爺去世,爺爺身體很健康,只是跌了一跤硬膜外出血,也是一個小手術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但是年紀太大醫生們怕手術出現意外擔責任,各種推脫,我縱然心裡明白也只能眼睜睜看他離去。

外灘踐踏事件發生的那天晚上,走進急救室,看到那麼多年輕的身體直挺挺躺在那裡,當時大家在做最後的心肺按壓搶救,但是估計大家心裡都清楚,對於這些急性肺損傷,心肺按壓大抵是收效甚微,這些年輕的生命可能再也回不來了——如果在台灣,在那個人工心肺可以在半小時內裝上的地方,這些人估計還有救,可惜這是在大陸,哪怕是上海。報紙上說,踐踏時間發生三天以後,經過各大專家的會診,終於給那些倖存者把人工心肺裝上了。我們有人工心肺,頂尖手術我們都有人會做,但是那又怎麼樣呢?很多緊急情況下大家能依靠的是普通醫務工作者的水平,不是那幾個專家啊,估計這半小時和三天的差距就不止二十年。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滿目瘡痍的醫療體系的巨大陰影下面,估計就是我們之中任何人都逃脫不掉的宿命,但是在東西方文明的矛盾夾擊下百廢待立的醫療體系下面未必不是巨大的機會,趁著能吃能喝能跑能跳的時候盡量做點啥吧。

針對大家的問題統一回答一下,小醫生,閱歷或者水平都非常有限,只能談談自己的理解

1 啥是醫院級的護理?

以心梗為例,國內的心梗處理流程大都是診斷住院開藥手術,護士宣教,醫生在出院小結裡面簡單寫寫注意事項病人就出院啦,出院以後定期複診,這個複診也就局限於開藥和複查而已。所以醫生和病人的聯繫還是比較薄弱的。

國外的心梗病人除了住院複診開藥手術還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可以進入各種各樣的專業心臟康復計劃,從運動飲食心理干預三方面幫助患者康復。這種康復計劃以踏板、平板為輔助工具,患者每天按照醫生的方案進行運動飲食,其專業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人員專業。必須在心臟專科醫生的指導和處方下進行,由治療師制定運動計劃和運動量,還要需要內科醫生共同監督。

2 設備專業。運動的時候嚴密監視心率血壓心電圖耗氧量,所以動態ECG、心超、踏板或者平板、搶救車都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時進行包括心超血液、癥狀限制性極量運動試驗,負荷超聲心動,心肌灌注顯像和冠脈造影在內的輔助檢查。

3 方案專業。運動方案有權威指南為依據,分得非常細,糖尿病伴心梗、穩定性心絞痛、充血性心衰伴心梗、植入ICD伴心梗等依照那種量表如何分析都有比較明確的規定。

4心理干預被提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患者獲益是非常明顯的,生活質量大大提高,死亡率可以降低30%。但是鑒於心梗後猝死發生率本來就不低,運動誘發心率失常或者再一次心梗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必須心內科醫生親力親為而且要隨時準備搶救,考慮到國內累成狗的心臟科醫生以及一塌糊塗的醫患關係以及廉價得要命的醫療服務價格,這樣的康復計劃費時費力錢少風險大,空白也是非常正常的。

不過寫到這裡有點心疼我國的心梗患者。

另:如果說「大鍋飯」可以用歷史的原因解釋,「利益鏈」「流於形式」的根源則存在於傳統社會結構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我們國家是個農業社會,農業社會的的立案在保持本身的持久不變,重形式而不重實質,經常以儀禮代替行政,只要能保全官僚體系內邏輯之完整,它不對外負責(流於形式),社會結構是由無數私人關係搭成的網路,強調的人與人的關係,抹殺個人人格的發展,必須由他人來定義自己,一旦他治他律的藩籬盡去(監管不到或者市場經濟),私心就結成利益鏈像洪水一樣決堤(食品安全)

所以「利益鏈」「流於形式」一定絕不局限於醫療領域,鑒於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每個行業皆是如此,西方的堅船利炮摧毀了我們的舊的社會體系,但是新的社會體系並沒有完全確立,信仰坍塌,文化重建還要很長一段時間,尚需一代代人接力努力


中美臨床醫療各有各自的特點,難以一句話評價。中國臨床大量的病例給了醫生熟能生巧的機會,而美國臨床學研體制則培養了醫生去理解考量臨床思路的本領。

打個比方,中國臨床醫生好比熟練的裝修老師傅,他們布線粉刷填平做的很好,房子裝修好功能完美,但是設計上沒有新意,如果想改良風格就很困難。

而美國的臨床醫生更像新銳的設計師,圖紙畫的十分漂亮,怎麼走線怎麼分布顏色怎麼人性化設計考量的很好,但是真到操作起來有時候手上的技術達不到標準完成不了實際操作。不過老美也在考慮如何解決,那就是將更多科技產品投入臨床。

實例,較複雜的手術麻醉醫生需要做動脈穿刺來監測血流動力學數據,中國醫生嘛就是天天看顯示器上的波形變化,通過波形變化來獲取一些信息,而老美則是通過儀器來分析獲得更精準的數據來進行一系列決策,但是問題來了,老美穿刺成功率不忍直視,數據獲取不到。中國醫生穿刺成功率高,但是由於操作流程不嚴謹,穿刺併發症幾率要高些。而對於這種穿刺技術,中國醫生會從手法,患者手臂擺放等等來改進穿刺成功率,而老美直接用b超引導照著穿,縮短了必要學習例數,當然就醫成本也高了。

總結觀點,中國醫生在治療診斷明確,治療方法完善普及的疾病方面有優勢,不論療效還是時間還是經濟成本;而美國醫生在進行沒有明確統一治療規範的疾病,疑難少見疾病以及改進傳統治療手段方面有優勢。


謝邀,土鱉,沒去過國外,但是身邊師兄師姐好幾個從國外歸來談過這個問題。

從外科及部分需要操作的內科熟練程度上來說,我們是絕對領先的。

阜外醫院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治療世界領先水平,死亡率比國外一流心臟中心還低。

可惜,國內很多先心病患者連去北京的費用都承擔不了。根本沒有機會去治療。

身邊的大牛和老外交流的時候都有一這麼一點優越感。中國人口多,醫院又絕對的少,病人很集中。在中國的超級三甲醫院,即使是國外的罕見病,有時也很常見。很多老外在交流的時候,說這種情況我遇到過幾次,我們的大牛說,我一年遇到幾十次。

但是,我們的外科醫生就像是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人,熟練有餘,創造力嚴重不足。絕大多數手術方式是老外發明的,我們僅僅是很好的學生。很多外科大夫都是開刀匠,技術一流,但是僅僅局限於技術。記得一個院士在會議上說一群骨科大夫,說,你們啊,別以為自己技術好,隨便去找個乾的好的木匠,學習兩年,不見得乾的比你們差。

老外進行的是個性化的治療,我們進行的是流水線一樣的維修。所以,在我們這邊住院的體驗不佳也是必然的。

我們的培養方式決定了,我們的創新能力不行,科研不行。


單就臨床技術來說跟以前相比中美差距不大,甚至在部分領域中國還能超越美國,以骨科為例,中國在椎間盤置換、關節置換、關節修復上的臨床經驗十分豐富,在處理此類病種上非常系統專業,治療技術的革新及骨折癒合的手術方式選擇能給其他國家醫生許多建議和參考。美國關於骨傷運動醫學和關節修復重建的研究更加細化和專業,在基礎疾病的研究更加深入,如脊柱手術腦脊液滲漏的處理,如有一系列研究是關於女性撞擊綜合征、關節鬆弛症、韌帶損傷重建與男性的區別。這些研究更強調對患者的照護,不但需要恢復正常生活,還強調能不能繼續運動;更強調團隊治療,關注患者的職業生涯的影響,美國醫生非常注重依據循證醫學來討論問題,通過數據來告訴大家我為什麼這麼做,這麼做可能存在哪些風險。

在科研和創新方面,中國醫生大都疲於應付繁重的臨床工作,由此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但是反過來說缺少精力和時間去搞科研,特別是在基礎、理論、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更少,這與我們目前實用主義的管理體制相關。


中國的醫生技術不差,甚至一些常見的外科手術技術要比國外的醫生強到不知道多少倍,但是中國的研發技術實在是低到離譜、外國的新葯進不來,國內的藥廠以次充好,導致好多在外國可以治癒的病在我們國家就是慢性癌症、而且原來在知乎看到過一個醫生患癌之後舉全家之力去美國治病,因為美國有針一段特異基因抗癌的藥物,錢是少不了花,但是病確實治好了,這要在中國,可能2到3年就say goodbay了吧。


非請自來,在美國一家醫院輪轉時主治也問了我中美醫療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先自我介紹下背景,答者3年前拿到了中國執照近幾年一直在上海某三甲做臨床工作,同時也一直在複習美國執業醫師考試。在我去美國醫院輪轉過之後覺得中美醫療有以下一些不同:

【優點1】

國內醫療非常高效:以我在的醫院為例,普通門診通常是30-50人/天/醫生,有時會診是30人/下午,醫院的手術室每天都有幾百台刀。國內老百姓看病可以直接去醫院現場挂號無需預約,急診便宜方便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診。而在美國通常一下午接5個會診就已經忙瘋了,門診統統都要預約,急診如果不是真的「die without intervention」的話,是要等很長時間才有人接診你的,而且費用是天價。

【優點2】

國內「醫療技術」的確不比國外差:尤其是在北上廣這些大城市的大醫院,病人多導致醫生練手的機會也非常多,醫生的成長很「快」。而在美國一個小城鎮可能只有幾千人口,當地的醫院就算把每個人都練一遍又能長進多少呢? 然而我對「醫療技術」和「快」加了引號,下一條解釋。

【差距1】

我們非常忽略人文關懷:病人多可以練手的機會多,所以技術高,然而技術和醫術不是完全對等的。事實上醫療更多時候牽扯到對病人的關懷/溝通/傾聽/交流,這些都需要付出時間去完成,國內的醫生更多傾向於解決「疾病」而缺乏對患者的交流和關心,所以我們的「高效」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美國的文化背景非常講究自我個體的重要性,近年來的循證醫學和大數據都越來越強調「精準醫療/個性化方案」,在美國的醫生接診病人通常是住院醫去看一遍病人,再向主治彙報一遍,然後主治再去看一遍病人。而且在接診過程當中,醫生和病人的溝通非常通暢,每個病人都很清楚自己的病情(即使有些小細節不一定準確但主要的問題都很清楚),醫生也會不厭其煩的向病人解釋,直到病人完全明白為止。我在美國醫院見過很多次醫生親自給病人畫圖解釋病情,國內也有,但不多。而且我前面也說了,不是不願意解釋,實在是病人太多沒時間翻來覆去的解釋。 我個人傾向於給病人解釋清楚病情,所以勞動力很低一天看30個病人已累趴,白天門診結束一整晚都不想再開口講話。

【差距2】

我們非常不精準:我畢業的醫學院是國內top3,雖然我不是佼佼者但身邊的老師和同學有相當多的大牛和潛力股,基本可以代表國內醫療的先進程度了。然而就是這樣的醫療群體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在選擇「醫囑」的時候,是根據「主任的指示」、「個人的經驗」、「教科書上寫的」等作為依據。舉例:你接診了一個新發的心絞痛病人,現在要判斷這個病人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程度以及後續可能會發生急性心梗的風險有多大? 在國內通常是「心絞痛檢查套餐」-心電圖+心肌酶+核素顯像+運動應激耐力實驗等全套(所幸在國內這些加起來也沒有一個美帝的心電圖貴,再加上醫保還能報銷點),這樣做其實對醫生來說是降低難度了的,因為醫生不需要去花心思尋找最適合病人的檢查。而美國主治的做法是(主治親自講給我聽的),他根據這個病人的年齡/性別/人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等所有的信息,再綜合上述每個檢查的「靈敏度」和「特異度」 選擇最合適這個病人的檢查,而不是套餐。 還有一個主治問了我某個病人每一個用藥背後的data supports ,也許非醫療行業的人並不能明白這其中的差別,換個角度理解這件事就是,在醫療硬體如此發達的今天,醫生的價值最終還是體現在如何選擇出最精準的那項檢查和治療方案。套餐人人都會開,而如何做出最優選是base在大量的文獻資料以及最新的臨床研究基礎上的,這才是一個醫生真正的「臨床技能」。

【差距3】

美國的醫患關係遠遠好於國內。美國的醫院有很龐大的輔助系統,social worker/coordinator/secretary等等工作人員可以幫病人想辦法解決各種問題甚至幫忙搞定簽證延期(出證明給移民局申請簽證延期),解決財務困難(想辦法幫病人聯繫保險公司)等等。有一天遇到急性心梗的病人,在急診室問過病史做了心電圖之後基本確定是個心梗,旁邊的家屬泣不成聲。我上前去安慰她,家屬問病人究竟發生了什麼現在要做什麼,我下意識就回答:我們現在還不是很清楚,需要去導管室做血管造影看清楚才知道。這時候高年糾正說:我們確定這是心梗,現在要去導管室做造影,造影是從手腕到血管放進導管然後看清楚到底幾根血管堵了,如果有必要的話我們會當時就放支架進去疏通血管。之後我想了很久,在國內沒有醫生敢說「確定」的事,以至於我想要安撫這位家屬的情緒,卻帶給了她更大的焦慮。真的很羨慕美國的醫患關係,他們的病人非常信任和尊重醫生使得醫生願意說一些比較確定的話,另一方面醫生又始終能將患者放在最首要的位置上。而國內目前的狀況,惡性傷醫事件/病人的不信任導致醫生為了自保從來都說最壞的可能和不確定的結論,反而加重了患者的焦慮和懷疑。

【差距4】

我們缺少對隱私的尊重,或者說對「暴露隱私」這件事還不夠敏感。美國是有法律規定(HIPAA)任何醫療行為中有關患者的信息只有醫療團隊和患者本人知情,患者家屬想知道病情或者醫療決策需要經過患者批准/授權。從電子系統列印出來的醫療文書要放進專門的碎紙箱中不能帶出醫院,包括我在跟主治門診的時候都會先問過患者是否介意有一個實習醫生在旁邊一起參與。再看國內情況,一個診室里擠著至少5個病人,連問病人性生活病史都無法開口,試想在你的家人面前、若干陌生人面前你要如何坦誠向醫生回答自己的性生活? 隱私這事其實是個普遍現象而非單純存在於醫療行業,也和國民的平均素質水平有關。

總結:

國內的醫療整體其實和其它行業很像,因為人口紅利所以高效、便宜,然而質量以及精緻度與美帝比確實是有差距的。

我不羨慕在美國生活的人,但很羨慕美國的「醫生」和「病人」,他們做的真的很好。

在國內也有很優秀的醫療團隊,但一個生活在二三線小城市、沒有貴人相助、沒什麼存款、每天看著電視上沒完沒了的養生節目、虛假醫療信息的老百姓真的病不起。

拒撕,謝贊!


很多比較說的很對,熟能生巧和標準化的區別,都對。但還是太籠統。

大部分比較都是在大學醫院之間進行的,因為大部分有國際視野的能看到的都是這個層面。但恕我直言,無論中國還是美國,大學醫院的醫療都占醫療總體的小部分。

如果只是大學醫院之間對比,年輕醫生動手能力差別幾乎是肯定的。國內放手讓年輕醫生無督導大量練手(認識好幾個同學,畢業兩年已經獨立承擔科室大部分手術量了。而不說美國,德國在外科六年培訓結束之間,是不可能讓助理醫生脫離上級醫生督導主刀的,也就是說,主刀必有上級醫生乃至主任拉勾督導,國內這樣的奢侈待遇估計很少吧),而國外恰恰大學醫院年輕醫生工作病房文書為主,動手能力自然缺乏。

可除去大學醫院,其他普通醫院水平如何對比?說實話我不太知道。直觀數據是國內百分之七十以上醫生是本科學歷以下,而至少德國,無論大小醫院,到獨立執業階段基本八九成以上是有博士頭銜,雖然,也都知道,也就是個頭銜,含金量不大。但好歹是至少六年醫學院畢業加規範培訓的。

所以這個問題有點像,國內外家電水平比較如何?什麼家電?什麼檔次家電?比的啥方面?

好比德國你能見到很多一塌糊塗的小家電,不便宜還功能差(比如聽說過自動跳停功能都沒有的電飯鍋,只能當電火鍋用),但再差也是符合歐盟安全標準,不會隨便出安全問題啥的。但德國品牌煮蛋器拿去和海爾冰箱比,多少還是有點糊塗吧…


以胸外科為例。

1,有代差,可能不止一代。主要是臨床與科研結合不緊密。巴爾的摩的醫生是以醫療組為單位收的病人(包括病理醫生,護理,胸外醫生,檢驗醫生等),國內目前還是以單個醫生收病人。其他的還有很多。

2,在國內的這一代水平上,國內醫生遠超國外。我科去年一共是2000左右手術,霍普金斯的胸外手術加起來也就一千左右……他們的醫生是我們的四五倍……

3,他們更像科學家。把基礎的研究和臨床緊密結合,研究了就能用上。我們更像工程師,把已經研究好的東西發揮到極致……


中國目前醫療資源並不均衡,就拿三甲醫院來講,每個地區和省份以及地級市的三甲醫療水平都不一樣。

國內頂級醫院以及醫生的科研能力還是可以和美國或者歐洲比肩的,但是太少。或者我太樂觀。

在糖尿病領域來,治療的金標準都是直接引用ADA美國糖尿病協會和 EASD歐洲糖尿病協會的研究成果。骨科的技術都是從AO國際內固定學會。牙科種植學都是從ITI國際口腔種植學會培訓的。目前,我們的只是熟練工,接手的臨床病例數非常巨大所以這當面我們是佔優勢的。但是在學術上,我們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是我相信會有扭轉的一天。


唱唱反調再歪歪樓。平均水平可能差很遠,即使是大家說的「熟練程度」。

在外科方面,中國的人才培養,還差得遠。

別的不說了,就只說住院醫期間的主刀手術量這一點。懂的都懂,不懂的沒必要懂,美國的外科住院醫培訓是為了培訓主刀的,國內的外科規培是為了培養拉鉤/扶鏡工的。

隨機找了一些普外住院醫項目

大學項目

1.UW–MadisonAverage Operative Experience

2.Stony BrookGeneral Surgery Operative Experience

3.AugustaOperative Experience

4.StanfordOperative Experience

5.UC DavisDepartment of Surgery

社區項目

1.TriHealth/Good SmaritanOperative Experience

2.Summa Health System/NEOMED Program Advantages

3.Mount Carmel Health System Program Mount Carmel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美國的普外科住院醫五年下來,一般主刀1000台以上,偶有不足1000的。

不是我們沒有能這樣培養醫生的醫院,然而,醫院裡更多的是讓規培醫生做各種無用的重複勞動。年輕醫生的本事,更多是在規培完成去到入編的單位之後才掌握的。

對於能留在好醫院的年輕醫生來說,當然有可能有在「手術技術」層面上超越美國同年資醫生的條件,畢竟好醫院有好師傅帶,那個病例量積累下來,想不好都難。但是對於沒能留在好醫院的年輕醫生來說,這樣日復一日積累下來的差距,他們從一開始就不可能在「手術技術」層面上超越國外同行。


要說我國醫療領先的,信手寫兩個,

肺移植 江蘇無錫市人民醫院陳靜瑜院長為首的團隊,例數、難度都是領先的。

POEM手術 上海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為首的團隊,國際性的會議多次邀請其進行現場演示(表演)

有機會再來拿數據填坑


說個老段子

中國的醫生就像已經到了人車合一的境界的老司機開著五菱之光,美國的醫生就像剛拿到駕照半年的新手開著法拉利。


上台流水線幹活的區別大家都不大

思考為什麼這麼干,如何更好的幹活,以及幹完活怎麼維護勞動成功這些事上可提高區間很大。


應該反一下。美國和中國的差距有多大。

我們之前常說的西醫,應該稱之為現代醫學。

我的理解,雖說叫現代醫學,但其實,這個思路還是很落後的,還不如我們的中醫思路。

西醫的思路,是對抗式的。比如,你體內有細菌入侵,感染了,那好,我給你吃或者掛抗生素。你某個部位發炎了?好,我給你消炎藥。你長腫瘤了,而且壓迫到你的器官正常功能了?好,我給你切了。什麼?長癌了?我給你放療來一發,化療也來一發。

雖說這個思路在一定程度是比較正確的,但是葯大多都有毒副作用,你用來對付幽門螺旋桿菌的抗生素也會殺死你的腸道益生菌,影響你的內環境平衡。更別說化療放療了,就是把你好的癌的一起殺了,能不能挺過來,還能過多久,還是得看你自己。這個情況,就像是你是一塊田地,原本農作物好好長在地里的(體內還都是正常的細胞,組織),後來你的其中一株農作物變異了,瘋狂繁殖,搶奪營養,把其他的好的農作物競爭死了。化療放療就像是朝你這塊土地扔個炸彈,好的壞的一起炸,不僅炸了農作物,還把土地給炸出一個大坑。和平維持了短暫的一個月。也許壞的那個農作物最終消亡了(前提是你好的農作物的生命力比它更頑強),但是更大的可能還是那個壞的變異農作物繼續捲土重來瘋狂繁殖,然後你這塊土地的營養被消耗殆盡,全部一片死寂。同樣的道理,人做一次化療放療的傷害是很大的,而且,癌細胞的繁殖能力比你正常細胞強的多。

那有人說,補充營養呢?那更是加快死亡的步伐。就像是往種植著生命力不強的農作物,而且長滿雜草的田裡施肥,雜草把營養全搶去了,然後進一步奪走農作物的營養。就像是A和B兩幫人打架,你是A的朋友,你是要幫助A的,但是你又不能加入戰鬥,於是你選擇了朝人群里扔刀,槍支。但是A已經被B打的趴下了,這個時候,能搶到槍和刀的,基本上是B,你這就是加快了A的死亡。

畢業論文我寫的是慢性病這一塊的,現在大多數人死的基本上都是慢性病。也許有的人死於車禍,或死於食物中毒,或者非常急性又罕見的病。但是把大部分治療手段,經費花在疾病的醫治上,是不值得的。

醫學界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我覺得是疫苗。天花,你是希望有一個疫苗讓你打了不會得天花?還是希望有一個技術高超的醫生拿著非常先進的醫療設備給你醫治好天花?在你已經飽受天花之苦的時候。

我是感覺到許多道理都是相通的。一個人可以比成一個國家。癌細胞是自己本來就有的,但是你健康的時候,癌細胞很難茁壯發展。就像一個國家總有叛亂分子的,但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大家各司其職,然後有人說要起義,這個義,起得來么?當這個國家已經腐敗不堪的時候,就給叛亂分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這時候,你去端掉叛亂組織的基地,有用嗎?沒用的。叛亂組織反而會像雨後春筍那樣在各個地方冒出來,甚至比之前的還要多。

未完,先寫到這

繼續,中醫我學了一部分,一點皮毛吧,但是即使是這點皮毛,我覺得已經受益匪淺了。中醫講究平衡。中藥講的一個君臣佐使,身體是君,藥物只是輔助。這個理念對於癌症,還有很多慢性病,甚至是細菌病毒性的疾病,我覺得是非常適用的。因為這些病,都不是諸如病毒細菌的外來物,都是自己身體產生的,用西醫那種對抗思路是行不通的。有的慢性病,用的西醫思路,比如冠狀動脈堵塞,拿個支架給你撐開,勁動脈堵塞,開刀把結塊的脂肪取出。但是如果你的飲食,運動習慣不改變,別的地方還是會繼續堵塞的。還是治標不治本的。但是中醫里,卻有很多對付血脂高的方法,比如很多藥方,甚至只是食療,堅持一段時間,血脂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剛才說到對抗細菌感染,中醫思路也是很適用的,我的例子,我鍛煉了四個月,就一次感冒再也沒得過,之前我是兩個月一次大感冒的,我之前容易過皮膚過敏,現在鍛煉多了也不過敏了。我覺得這就是身體自身變強大了,細菌進入體內,難以戰勝我的免疫系統和正常細胞的結果。就像是當年任xx人屠殺的yy人,yy國正規軍五個團才能打贏xx國一個混編團,後來yy國大力發展軍事,教育等事業,後來yy國的一個普通百姓都具有了和xx國一個正規軍人對抗的實力那樣。

未完,繼續


這是個很容易引起誤解的話題,大部分人覺得我們國家病人多,醫生練手機會多,殊不知,由於缺乏規範的操作,很多的手術都是低水平重複,而且帶教意識差,學生動手機會少,反而在自己獨當一面的時候錯誤百出,而且現在醫院晉陞主要依靠科研,外科技能可能更弱


正如很多答案提到的一樣,美國的領先是在基礎研究、醫療理念等戰略層面上的領先,中國的醫生很難用大規模病例這種戰術層面的優勢來追趕。

不過,具體到個例上,事無絕對,說一個我老師親身經歷的例子,不是為了證明中國比美國好,只是給大家提供另一個思路。

老師的朋友是美國留學回來的金融精英,年薪200W+,他的母親不幸得了直腸癌,距尺狀線2cm。他直接帶著母親飛美國,諮詢了全美五所頂級醫院,全說要做miles手術(就是要切除肛門,患者以後只能通過造瘺口排便,對生活質量影響極大)。朋友和醫生溝通,問能不能保肛,美國醫生都是掏出一本NCCN指南,詳細和他講解一遍,最後說絕對不能!朋友不死心,又回國諮詢我老師,我老師還沒問他病情呢,他先自己講解了一遍NCCN指南,說的比專科醫生還溜…汗…

我老師看過病人的詳細檢查資料後,當時給他的原話是:美國醫療肯定比中國好,但這個好,更多體現在的是醫療理念的先進性和診療規範的正規性。而這個正規性,很多時候就是個雙刃劍,它既體現了西方人對規章制度的重視,也暴露了他們性格中「軸」的一方面(捂嘴偷笑)。它可以保證更多患者收益,但也有可能對某些特殊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你們的這個病,在美國是肯定要挖除肛門的,但是我們以前做過比你母親位置還低的保肛手術,病人預後也很好。如果你相信我們,那就回國治療,我們給她保肛!

後來回國後詳細評估病情,結合術中的情況,給患者做了保肛手術,肛門功能基本保留。已經術後七年(一般腫瘤術後5年不複發就認為治癒)。

然並卵,這件事並不能說明啥,論醫療技術,我還是相信美帝!


中國人多,醫生少,醫生待遇低,決定差矩。就象是電腦染上病毒,最簡單的方法是先殺毒,不行的話C盤FORMAT,重裝,而不是分析一個個進程,一個個文件,去除感染的文件,保持原樣。重裝系統多快,簡單快速,分析系統既慢,又有技術含量。


推薦閱讀:

在美國開車被警察pull over是什麼體驗?
為什麼在美國的百萬富翁認為政府應該更多向他們徵稅?
美國有柴犬嗎?如何馴養柴犬?那種柴犬更護主人?
如果有一天美國階級對立無法調和,發生社會主義改革/革命,將會對國際格局產生什麼影響?
為什麼美國的文具大多數粗製濫造?

TAG:美國 | 醫療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