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儒為外,道為里,法為核?


狗屁不通。

法家都是從儒家裡出來的,李悝吳起是子夏的精神傳人,吳起和曾子混過,商鞅是李悝的精神傳人,帶著李悝的法經入秦,韓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法家是儒家子弟在面對戰國殘酷競爭的一種根本上的叛逆,但是方法論和世界觀都和儒家停留在一個層面上(現實主義和理性),怎麼為核?

道家是另一回事兒,和儒家截然不同,世界觀上就是相互反對的,翻翻莊子和列子里有多少黑孔子的黑段子,又怎麼和儒家互為內外?

儒家不問鬼神,註定了就是一種社會倫理,說不好聽叫成功學和心靈雞湯(天註定的我不想知道也改變不了,我只關注我能改變的),可以根據經濟條件的不同與時俱進,韋伯詳細比較過儒教和新教的關係,沒事兒可以拿來翻翻。

道家是要同鬼神對話,乃至超越鬼神的,講的是人性中陰陽轉換的根深蒂固,賢者和愚者比例的相對固定,諷刺的是儒家的一廂情願。同時在承認這些悲觀現實的基礎上,提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想要超越現實,就不能做正常人,等等。

要搞清先秦流派之間的關係哇,喵。


題主的提法,可以用王夫之《宋論》中的一句話概括之「爲君子儒者,亟於言治,而師申商之說,束縛斯民而困苦之,乃自詫曰:』此先王經理天下大公至正之道也。『……聖王不作,而橫議興,取詩、書、周禮之文,斷章以飾申商之刻覈,爲君子儒者汩沒不悟,哀我人斯,死於口給,亦慘矣哉。」(王夫之《宋論·卷二太宗》)

暫不論儒家君子視老莊之說和申商之術為異端邪說的學術態度,這種外儒內法,借先王之言行老莊申商之術的做法,失去了「誠」這一要訣,因而其所行之「儒」不過是小人之儒,根本不知聖道之門徑。一邊以功利學說解構儒家道義概念,一邊將將聖人抬高成不食人間煙火、毫無人性的偶像,導致聖賢之道在人們心中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種提法的流行,正是先王之道汩沒難明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正如@王靜得兄所言,這種只知「博學」而不知「精一」的讀書之法,難以有所成就,王文成諱守仁先生曾在傳習錄中以煉金為喻,知識好比金屬的分量,德行好比金屬的純度,凡人只知在分量上用功,結果加了各種」雜質「,導致純度不高,甚至會造成」才濟其惡「的情況發生,而修身之道,貴在提煉」純度「。

最後,以王夫之在宋論中對於讀書的論述結尾,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啟發。

」苟以流俗之心而讀書,則讀書亦嗜好而已。其銷日糜月廢事喪德也,無以愈。如是者其淫有三,不知戒而蹈之者眾,故不可不戒也。物求其名,形求其似,誇新競麗,耽僻摘險,以侈其博,如是者謂之色淫。師鯫儒之章程,殉小生之矩步,析音韻以求工,設機局以相應,曳聲引氣,意短言長,如是者謂之聲淫。讀可喜之言而如中酒,讀可怒之事而如操戈,嬉笑以諧心,怒罵以快意,逞其氣以擊節於豪宕之篇,弛其志以適情於閑逸之語,心與俱流,情將日盪,如是者謂之志淫。此三淫者,非所讀之書能病之也。風、雅兼貞淫之什,春秋有逆亂之書;遠流俗,審是非,寧靜以鎮耳目之浮明,則道貞於一。軒輶之語,里巷之謠,無不可益也。非是而涉獵六籍,且有導人以迷者;況史冊有繁言,百家有瑣說乎?「


類似的說法還有「道為骨佛為心儒為表」。

都是意淫出來的東西,正著說也行反著說也行的。

不信樓主你換成 「儒為里法為表」 解釋一下試試,也通順。

所以說這種泛泛而談的倫理準則都是扯淡。


-

題主談到的這類說法,是當代人對古典思想、也可以說任何思想的一種很典型的態度:「予取予求」

這種態度只能將我們面對的那一種思想對象化,用觀摩的眼光打量之、用審判的眼光評論之,而將永遠無法深入其肌理,真正從中受用。

閱讀經典、與偉大的思想與靈魂對話,在這樣一種態度下,變成了逛超市,將思想體系(這裡尤其指「信仰體系」)變成了可揀選的商品。

請別忘記,我們面對的,無論是「儒」「道」「法」還是「佛」「耶」「回」,那都是在無數人的精神與肉體深處生長起來的不朽思想。

比起「融會貫通」,我會更欣賞「擇善固執」。

-


扯淡呢。

從思想傳承上來說。

先從老子說起,老子思想有如下幾個傳承。

一、孔子。孔子曾適周問禮於老子,得老子思想之旨。

二、關尹。老子西出適秦遇之,其將老子思想西傳於秦。

三、老萊子。南傳於楚地。莊子思想當有部分傳承於此。

四、繼任守藏吏。太史儋當是此脈弟子。《老子》一書也當是由此脈完成。

再說孔子。至聖先師。思想來源極廣,中間有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我以為孔子思想精華在於六藝之中,道法自然。增補刪訂詩書禮易樂春秋,化古於今。

孔子死後,儒分八家。

其次說莊子,莊子與孟子同時。莊子思想的主要來源當是南傳楚地的老子思想、「儒分八家」中的「顏氏儒」一支的儒家思想以及楚地自身的傳統文化。

最後說韓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的主要思想來源當是儒家荀子思想以及成書《老子》一脈的老子思想。

由此可見,每一家思想都是自成體系,卻又相互影響、相互聯繫的。單純的把任何一家的思想拿出來看都是有失偏頗的,更不要說「儒為外,道為里,法為核」了。


談論某個觀念的合理性,至少應該以它被提出的時代為背景吧。「外儒內法」或者說「儒為外,道為里,法為核」的觀念什麼時候出現的?至少也是西漢初年才有這種說法的影子吧,硬說先秦百家爭鳴儒法道三者相互交融什麼的有意義嗎?西漢初期奉「黃老」之學,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主要是楚漢相持生靈塗炭+白登山之圍大漢蒙恥,民生凋敝,漢初三代君主雖有強國之心,無奈先行蓄力。

及至武帝,則外拒匈奴,內削藩國,任用酷吏,法令嚴明,一派法家霸道作風。而董仲舒的儒學提供外衣,「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強調大一統思想,以儒學經典斷獄實則開主觀論罪之先例,客觀上為法家酷吏羅織打開窗口。武帝骨子裡還是喜歡法家那一套,所謂雄才大略君主大多喜好威權政治。此為「外儒內法」,不敢見法家於天日估計還是有「秦法嚴苛」、「秦仁義不施」等的秦以法家思想治國而亡天下的先例這一因素,不敢光明正大地採納「亡國之說」。

可惜而後幾代漢朝君主真的信了儒家,求王道,以禮儀形式、民心所向、寬和施政等適格為政權合法性來源,助長了宗族勢力,長老統治日益興盛。法家的核心「道、勢」倒是被慢慢丟了,「術」成為政治鬥爭的權謀主流,幾個超級權臣重「勢、術」,偉大的變法家重「道」,可惜寥寥無幾。道家一脈相承到一直活躍在民間,與墨家精神結合為後期無數次農民起義提供理論支持。

至今 依然如故


這不就是現在的天朝政府么?

天天中國傳統美德吧啦吧啦,和諧社會吧啦吧啦,這叫儒為外。

無為而治,任上不出紕漏就行,反正爛攤子是一屆一屆傳下去的,只要最後別砸自己手裡就成,這叫道為里。

槍杆子里出政權,不管怎麼樣國家暴力機器必須牢牢握在自己手裡,接受ccp的領導,這叫法為核。


從現實中的應用談談這個東西

運用大一學到的知識,可以說,儒家崇尚的是一種現實化的社會倫理,民本思想是最有代表性的。

道家是一種自然主義思想,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是其代表性的思想。

法家崇尚法治,表現為一種制度崇拜,或者說是具有國家主義甚至集權主義傾向的思想。

那麼這幾個東西結合起來會是什麼?

強調社會倫理,社會治理上制度化的倫理控制形式,在輿論宣傳上站在民本甚至民粹的角度(外)

在社會治理上,崇尚順其自然,當出現權責糾紛時,則以「你們太low,我是世外高人,這跟我無關」的態度推脫責任(里)

集權主義+國家主義,將國家生活的方方面面藉助國家權力控制起來(核)

所以這三種東西如果能結合的話,最有代表性的則是19世紀末俄國推行的警察民粹主義

在這個崇尚自由,追求公平的時代里,這種思想真的大丈夫?

如果追溯到歷史上,回歸高中教科書的話,估計大家最親切的就是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麼個不怎麼涉及政治層面的東西。這都能奇葩無比,那麼這種三個一的東西如果推廣起來,尤其是延伸到政治領域,真的大丈夫?

以實用主義的態度將先人們的思想(還不管這些思想本身是否會有衝突)融合到一起,這樣做最能產生的是四不像的蘊藏著反人類反社會的奇葩思想。

君不見打著為民請命、為人民謀福利的民粹派最後淪為崇尚暴力的民意黨?


大家似乎都覺得是扯淡,今天在下來點非主流的。

儒為外,道為里,法為核是行得通的!

1.先說儒為外,通讀儒家文獻,不知你有無感覺到他們傳達給讀者的最大感受是:怎麼討好人,人怎麼討好你。

先說孝,這個字說的是單方面的要求兒女無條件的尊重父母。我們從孔夫子這時代的士族階層說起,這些大官人們一般都擁有一個大房子,一大票後宮,一大堆兒子。兒子太多兼顧不過來呀,你教誰知識?你給誰做官?好難選擇的。所以這些官二代們的競爭就非常激烈了,除了在文化知識上有造詣意外,更需要討好父親的關係,以獲得更多的發揮空間。父親也因為得到太多單方面的收穫,而養成這千古尿性,令我等當代人難以吃消。

(ps:當代基本沒有了這種情況,在父子關係中更多的是相互尊重,而不是用你那尿性來挑戰我的尊嚴。現在官場搞世襲制沒那麼簡單了,所以我沒必要討好父親;現在家庭也沒有一大堆兒子搶著集成家業了,所以我每必要討好父親。如果你想搞好父子關係,那請先理解相互尊重。)

總之,這個意思就是教你怎麼討好你爸,讓你事業有成。

再說尊師,這個詞又是一個單方面的要求了。在這個儒裡邊還是說尊師重道,因材施教呢,到了當代也只剩下尊師倆字了。那個時候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向非常的單一(好牛啊,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完全的把這個優點傳揚下來了!),誰聽話就教誰,誰聽指揮就推薦誰上位,以當時只有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優則仕這麼條獨木橋的情況,有什麼理由不尊師?

(ps:這個在當代也行不通,在全民接受教育的今天,老師已經沒有什麼能耐去要求學生單方面的尊重他了,這個地位啊。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提高自身素質,學會相互尊重。不能說今天你做老師,因為學校有「尊師」這要求才能得到尊重,明天你離職了,學生向你吐口水。要做一個值得別人尊重的人,能有人撇開你的身份去尊重你,這才是正路。)

總之,這個意思是叫你怎麼討好你老師,讓你有機會事業有成。

再說一個恭。算了不說了,我這麼反主旋律,是會被查水表的。

以上說了兩點,跟儒為外有聯繫嗎?無論說多少點,那都是從方方面面教你怎麼討好別人,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當代都是很好用的,你外在表現得很討人喜歡,在社會活動中,你會左右逢源的。這就是儒為外。

老師老師,你剛剛說的時候不是從當代的角度否定了那兩個觀點了嗎?這位同學請舉手提問問題!!好吧,我剛不是完全否定,你們不要懷疑中國人延續古代人尿性的能力,我只是說按照正確的路子是這麼走,你若是知道正確的路子再配合一下這個高逼格的言行,會有更好的效果。

(ps:我把這些行為叫裝逼+拍馬屁。)

2.道為里,基礎知識不補充了,我從道家文獻讀到更多的是 ,創造規則的知識。

道家是帶你了解宇宙天地間的規律、規則和發展(我感覺道德經就是面對對象編程的始祖啊!),然後順應規律去把握人間世故。

這個道為里跟儒為外一點都不衝突,你可以根據規律創造出自己規則,做上一點提到的被討好的那個階級,再用上一點的方法去維護此規律下的秩序。

3.法為核,這個的基礎知識點會更多,懶得說了……最具有代表性的《韓非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根據天地規律(承襲老子思想嘛)再結合人性規律(師從荀子嘛),織一張疏而不漏的網讓人們不可逾矩(這張網有多強,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我打你就不怕你還手!),你看這不輕而易舉讓所有人隨心所欲不逾矩了啊!那儒家還搞那麼一大堆漏洞百出的理論啊!

這個法,可以針對全體人民(韓非子本人也是被自己的網搞死的),如果聽話我跟你說說禮儀,如果有能力我跟你說說道法自然,如果不聽指揮?你也跳不出我的手掌心。最可靠,應用最廣的還是法,所以法可以作為核心。

4.總結,看來我的戾氣很重,反主旋律的文字好多,乾貨不多。

調整一下順序,法為核,儒為外,道為里。在管理上,法為核,不放過一條漏網之魚讓所有人走你的路!在社交上,儒為外,擦鞋維護利益關係!在決策上,道為里,尊崇天地規律使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決策!

隨意一答,有人有興趣的話,可以評論,我還可以繼續修改答案。


個人理解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呢,就是依法治國,和諧社會,素質教育。


作為三個對古代中國的極具影響的思想學說,個人認為不要光批評這句話。這句話在某些層面上是有意義的!比如儒家是崇尚積極入世的,是積極向上的學說。道家推崇出世,有點消極,但道家講究遵循天道,遵循規律,這一點很好,法家講究的更是制定規則,遵守規則。在我看來,法家似乎是道家和儒家的融合。一個人外在要努力,積極入世,要建功立業。但其也要知曉天道不可違,要順天而行。一切的處世準則要謀定而後動。


同意@程嘯

有原則,有手段,有樣子。

其實不管放大縮小了看,個人、組織、政黨、國家,都一樣。非此不治,還是老祖宗總結的好。

怎麼理解、如何參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做到,啊喂!又不給勺子嗎?


這個用劉徹最能解釋,用儒學奴役人的思想,骨子裡信道,用改革來完成一項項偉業。 但我認為,儒在外,法在里,道為本 比較恰當


扯淡吧。三家對個人修為本源上是一樣一樣的,只是治世秩序手段不一樣。儒為外,道為里,法為核,是做人的一種建議。得道之人在乎這個做屁。


儒家是臣道,道家是帝王道,至於法家好像自秦朝之後就不太有名了吧。我當年の老師是跟我們說大凡盛世,都是內道外儒的。法家好像就是太嚴苛了,然後秦朝之後就漸漸隱退了?


推薦閱讀:

中國人講究中庸,為人處事講究技巧,八面玲瓏,這會不會暗示:玩弄手段是一種傳統文化?又如何把握與變通之間的區別?
為什麼中國沒有一款特別有名的香水?
五四運動的精神現如今還適用嗎?
如何看待陳道明批評《傳承者》欄目的青年評委們只有知識沒有傳統文化常識?
泛娛樂產業是否有可能與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相結合?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