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和 LinkedIn 的區別是什麼?
簡單的回答一個中國的,一個世界的。一個手機端,一個pc+手機。稍微複雜一點
LinkedIn是建立在美國的郵件文化,利用郵件通訊錄積累的商務社交關係,開始冷啟動,郵件通訊錄屬於半熟人的社交關係,有些是好友,有些是商業上的夥伴,關係網路更適合進行商務擴張。LinkedIn創始人霍夫曼在他的《至關重要的關係》中闡述過,強關係的內容偏類似,難以為招聘、商務社交提供足夠的關係擴展度,而弱關係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提供足夠的信息,形成商務社交網路。
但是中國沒有郵件文化,因此無法形成最初的弱關係網路。脈脈可以說是對於弱關係的另一種解讀,利用二度關係(朋友的朋友),形成一個自己的人脈圈,進而通過朋友介紹的方式,逐漸完善自己的人脈圈。單純的新浪微博關係鏈太過複雜,很難分析出一個商務社交圈,然而移動互聯網來了,有了通訊錄,依靠通訊錄+新浪微博,可以近似的勾勒出一個強關係網路,進而通過朋友的朋友,擴展為弱關係網路,這成為了脈脈理解的商務社交網路。當然,脈脈的理解跟實際情況是否相符,這還需要用戶去驗證。另外一個層面,脈脈這種方式擴展到世界還是挺有難度的,不過幸好LinkedIn也沒在中國造成什麼動靜。本質上沒有區別。
用戶感受上區別很大:
LINKEDIN:不符合中國人的操作交互、使用模式;但人很多,尤其是名企高管;脈脈:符合中國人的操作交互、使用模式;但人現在還很少,80後居多;職場社交處在一個快速爆發的狀態,背後最本源的事情,是因為現在人越來越焦慮了。隨著整個國家的經濟在快速增長,每一個人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企業亦是如此。隨著這種焦慮的不斷升級,人和人之間的連接的需求開始變得更強;個人和企業成長的目的也越來越清晰和迫切。
脈脈火爆,固然有大環境原因。更因為職場影響力時代的到來。脈脈已經擁有了相對完整的同事關係、同學的關係以及各種各樣的行業關係;現在脈脈正在通過演算法,通過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去幫助職場人獲得更好的相互連接,也在幫助企業獲得更寬廣的市場合作和商業推廣渠道。
成立四年以來,脈脈先後推出人脈拓展、行業交流、行業頭條、求職招聘、職業形象建設等諸多產品服務,圍繞職場形象延伸出了覆蓋廣告、會員、招聘、金融、教育、SaaS等領域的應用場景,讓用戶與用戶、用戶與內容之間高效連接。目前,包括微軟、阿里等公司都已經同脈脈展開商業合作,尋求進一步發展。
因為人和機遇之間,人和人之間想要更多的連接。所以,自我的成長和自我的培訓這個事情會越來越火,而職場社交本質上就是在做這兩個事情。脈脈的找人,就是在做人和人之間的連接;脈脈的內容互動,就是在幫助自我成長。
如今脈脈已經成為了國內垂直職場內容的最大聚集地,搭建的內容社區深度沉澱優質職場內容和關係鏈;覆蓋十餘個大行業,擁有數千萬職業用戶真實職場Profile,目標用戶的生命全周期與價值遠高於其他社交產品;脈脈的用戶總規模與運營效率極高,今年的月活與收入更是有了5倍增長。
脈脈:不上傳通訊錄不能註冊使用領英:你可以選啊~
用了五分鐘就刪了,全部通訊錄上傳,打著人脈的旗號瘋狂攫取用戶隱私數據
脈脈比Linkedin最好的一點在於,可以和陌生人發消息,即便是兩三度開外的人,但是linkedin真的很蛋疼,必須要付費才能邁出這一步,雖然不知道脈脈在商業化躍進中會不會逐漸增加付費VIP等級這些,但至少目前而言,在國內找一個陌生的合作對象要比在國外容易很多,有時候在linkedin上看著目標客戶就在那沖你微笑,你就是沒法聯繫,嘿!
下面從幾大板塊上分析吧:
一、內容分發上在職場,人脈只是萬事開始的其中一步,對職場和行業的洞察,會影響每一個職場人的視野。脈脈特有行業頭條,每天精選出各行業最新的動態,幫助職場人有效獲取實時信息,豐富自身對行業的洞察,獲得了諸多職場人的喜愛。二、匿名交流2014年無秘一夜爆紅證明匿名社交大有可為,在高壓的工作狀態下,職場人需要一個能夠隱藏自己、環境輕鬆的交流渠道,或發泄或抱怨或諮詢或吐槽職場中的種種遭遇。脈脈為互聯網、金融人才等主要受眾提供這一平台,他們普遍工作壓力大、強度高,匿名交流有效滿足了交流需求,成為增強脈脈用戶活躍度的一大利器,反觀領英則一片空白。三、群聊服務與歐美人喜歡點對點交流不同,中國人更熱衷於抱團,微信群熱火朝天的聊天氛圍就是最佳證明。脈脈比領英更能響應中國人的實際需求,順勢推出群聊服務,滿足用戶多元化的聊天和商務溝通需求,反觀領英則繼續保持高冷姿態,對用戶需求置之不理。
四、實名認證歐美社會完善的信用體系讓中國羨慕不已,因此馬雲才高喊支付寶職責是建立信用體系,讓信用等於財富。目前,中國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信任感極其稀缺。因此,職場社交中實名認證機制顯得尤為重要,有利於提升社會交往中的信任感,強化溝通的真實性、可靠性。作為國內首家實名制認證的職場社交平台,脈脈堅持用戶職業身份實名認證,擁有大量認證用戶,平台上沉澱的職業數據已成為全國主要個人徵信和消費金融公司評價個人信用的指標之一。同時,脈脈還與滴滴出行、PP租車、去哪兒網等跨界合作,通過輸出強大的職場實名信息數據等方式,幫助其評判個人信用狀況。反觀領英在實名認證和信用體系構建上則進展緩慢。五、移動優先中國移動互聯網與歐美旗鼓相當甚至趕超,從移動支付的應用、社交產品的演變中可以看出,移動化的互聯網產品優勢遠大於PC端。脈脈從誕生之初就以移動端優先,充分調動碎片時間,減少社交場景的限制;相比之下,領英則在移動端遲遲沒有大進展,並且產品屬性更偏向招聘工具,沒有脈脈多元。linkedin上一小部分靠譜的獵頭和一大幫同行加我,
脈脈上一大幫發小廣告的和很多不靠譜的獵頭加我。脈脈一個月就受不了卸載了,linkedin用了六七年了,時不時的的會發郵件通知我某個同事加入新公司之類的,偶爾還會上去看看。創立之初,脈脈就明確切入了職場社交這一個重度垂直定位,在社交產品普遍追求大而全的情形下,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競爭道路。一方面,脈脈具備傳統在線招聘平台所不具備的社交屬性,搭建起了一個基於職場的全新生態;另一方面,在社交產品同類化競爭的血海中,專註職場場景為脈脈獲得了清晰的用戶認知和品牌定位,通過更懂中國職場環境的產品迭代和運營手段,僅用三年時間就實現了盈虧平衡。經過對中國職場人群需求的深度體察,脈脈基於人脈拓展、行業動態、求職招聘、專屬會員四大基礎功能之外,通過產品迭代創新,搭建起了實名動態溝通平台、職業信用認證體系,打造了脈脈職播、僱主品牌建設等服務產品。和眾多燒錢式創業不同,脈脈在用戶規模、市場佔比取得優勢的時候也在不斷探索商業化可能。2016年8月上線的會員體系,成為脈脈營收的重要來源之一。緊隨其後推出了面向B端的品牌廣告模式,挖掘職場場景中的商業價值。至此,脈脈打通了中國職場社交的任督二脈。
同樣具備流量的公司很多,比如探探也是做社交,為啥投資人會選擇脈脈,並在C輪投資脈脈7500萬美元(職場社交史上最大單筆融資)呢?細微差別則取決於人的因素。在脈脈此輪的投資機構當中,領投的是DCM。這家基金並不高調,在全亞洲也只有7個人,名氣也並沒有其他基金那麼大。然而,據LP透露給GPLP君,該基金有幾年的業績卻是全亞洲第一,曾投資出了前程無憂、人人網、唯品會、58同城等多家知名公司。毫不誇張的說,每年DCM年會都是投資圈的一件盛事。這家低調的公司成功的原因就是專心做投資,然後用最頂級的投資人的思路去找到行業最頂級的項目。而在DCM看來,他們投資脈脈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創始人林凡不僅優秀,而且專註。DCM合伙人曾振宇曾對風險投資有過如下反思:第一,投賽道還是選手?
很多人覺得,當然是投賽道,大勢最重要,只要多參與在大的時代洪流里,總有很多機會。但是,在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投賽道也沒戲,如果沒有找到那一個成功者,所有的付出都不會有回報。
第二,多投還是少投?每個項目都投一點,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你會發現,這種方式帶來回報的效率太低,好不容易有個項目賺了10倍,但絕對金額很小。每個人都想做狙擊手,一槍打中一個獨角獸,但實際上非常困難。第三,投資的估值是否重要?一般大家都會說只要投對的公司,比如你投了京東、阿里,唯品會,都可以有超額回報,因此價錢是不重要的。這是事後諸葛亮的邏輯。隨著市場情況不一樣,投資人心態也在時時變化,有時候覺得要聚焦,有時候覺得是不是要撒網試一試,這樣的掙扎在每一個人的心目中都有。我們所能做的,可能只是建立一個框架讓思考變得相對有跡可循。」因此,按照DCM的投資邏輯——投資脈脈,其實,DCM從賽道選手、估值、股份多少等多個維度都進行了以上的系統思考。剛好,搜「脈脈」搜到這了,剛巧最近對象找工作就帶她玩「脈脈」,剛好我之前也用linkedin,所以就來閑叨幾句……-----------------------此處分割---------------1、但從用戶體驗來說,我每次啟動領英,首先看到的都是幾個空白頭像的聯繫人佔據屏幕一大半,我不知道他們伺服器在哪裡,以至於每次都很難說服自己想到下一次啟動領英的理由。而脈脈,每次啟動歘歘欻的,相當快,界面UI和文字都比較喜歡(據說是比較細的微軟雅黑),信息流更是刷信息和存在感的好去處。2、內容引導和界面易用性差別。領英說到底讓在我心裡還是那種」比較裝「的位置,尤其看到自己微信綁定裡面的那種違和感,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有一個現象我之前特意往我對象下領英,結果沒幾天看他手機找不到了,她給的理由是用不來。後來前幾天我偷偷給她裝了脈脈,她現在已經玩上了,昨晚還搶我手機要給我換八卦的花名。
3、脈脈有更多的熟人社交DNA,更符合中國用戶習慣和需求。繼續努力。至於八卦我想也是職場八卦衍生出來的。
職場社交處在一個快速爆發的狀態,背後最本源的事情,是因為現在人越來越焦慮了。隨著整個國家的經濟在快速增長,每一個人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企業亦是如此。隨著這種焦慮的不斷升級,人和人之間的連接的需求開始變得更強;個人和企業成長的目的也越來越清晰和迫切。
脈脈固然有大環境原因。更因為職場影響力時代的到來。脈脈已經擁有了相對完整的同事關係、同學的關係以及各種各樣的行業關係;現在脈脈正在通過演算法,通過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去幫助職場人獲得更好的相互連接,也在幫助企業獲得更寬廣的市場合作和商業推廣渠道。成立四年以來,脈脈先後推出人脈拓展、行業交流、行業頭條、求職招聘、職業形象建設等諸多產品服務,圍繞職場形象延伸出了覆蓋廣告、會員、招聘、金融、教育、SaaS等領域的應用場景,讓用戶與用戶、用戶與內容之間高效連接。目前,包括微軟、阿里等公司都已經同脈脈展開商業合作,尋求進一步發展。因為人和機遇之間,人和人之間想要更多的連接。所以,自我的成長和自我的培訓這個事情會越來越火,而職場社交本質上就是在做這兩個事情。脈脈的找人,就是在做人和人之間的連接;脈脈的內容互動,就是在幫助自我成長。如今脈脈已經成為了國內垂直職場內容的最大聚集地,搭建的內容社區深度沉澱優質職場內容和關係鏈;覆蓋十餘個大行業,擁有數千萬職業用戶真實職場Profile,目標用戶的生命全周期與價值遠高於其他社交產品;脈脈的用戶總規模與運營效率極高,今年的月活與收入更是有了5倍增長脈脈上線則被貼上「中國版領英」「領英中國門徒」等標籤,領英進入中國後這一印象更加固化,外界總是習慣無死角對比二者,得出「脈脈將活在領英陰影下」這一悲觀結論。4年過去,脈脈實力打臉唱衰者。與分別主打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的微信、脈脈更容易爆發不同,職場社交需要耐心培育,成長速度相對緩慢。一個殘酷的事實是,由於用戶習慣、傳統文化與西方存在差異,中國是否有職場社交的土壤一直存在爭議,PC時代天際網、經緯網、若鄰網相繼敗北使悲觀論調一度盛行。2014年,與領英瘋狂擴張不同,脈脈選擇打磨產品,鮮少打廣告,發展勢頭遜色於高舉高打的領英。2015年春節,脈脈奮起直追,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投放廣告,迎來新一輪用戶增長高潮,努力縮小與領英的差距。
2015年6月,競爭的天平逐漸向脈脈傾斜。當時領英高調推出赤兔搶奪年輕人市場,區別於領英偏高端、國際范的工具屬性。
2年下來,三方鏖戰戰局如何?脈脈低調潛行不斷探尋用戶需求和產品功能的最佳結合點,反觀赤兔從當初高調上線到現在名存實亡,領英借其狙擊脈脈的如意算盤未能敲響,反而被後者猛甩N條街。更為尷尬的是,領英月活也被脈脈趕超,現在看來,沈博陽去年說的「不是領英本土化不夠好,是中國市場太特殊」只是借口。二者鎖定同一賽道、同一市場,地位不同歸根結底是領英本土化做得不夠好。領英本質上是一家從人脈切入的招聘工具產品,脈脈商業模式與其存在天壤之別。數據顯示,脈脈廣告(含招聘)營收佔比與會員收入平分秋色,且會員收入呈上升趨勢,代表脈脈本質上是一家基於人脈的綜合性的職場交流、服務平台。另外,脈脈還圍繞Profile延伸出了覆蓋金融、教育、SaaS等領域的變現場景。以金融為例,脈脈在實名制認證的基礎上打造了職業信用生態體系,並與去哪兒、螞蟻金服、自如等平台合作,將其應用於徵信、消費金融、生活服務、資料驗證的方方面面。
換個角度看,職場社交是移動社交領域的一個分支,其側重點在於社交,職場不過是觸發社交需求的特定場合。因此,社交屬性的脈脈戰勝工具屬性的領英是必然趨勢,比起外資企業,脈脈更懂中國人,更懂中國職場。可以預見的是,差異化、多元化的脈脈將繼續對領英保持高壓態勢,值得更多職場人擁抱。回顧領英、脈脈三年交戰歷程,不難發現,二者有很多共同點和不同點,它們曾經各自的堅持,為今天行業地位塵埃落定埋下伏筆。
先說共同點,領英、脈脈均擁有展示個人檔案、推送行業信息、提供商業機會等基礎功能,為用戶把握市場動向、尋求職場晉陞提供便利。透過現象看本質,二者均為弱關係驅動、以Profile(職業信息)為核心的大數據公司。領英創始人霍夫曼曾在《至關重要的關係》一書中表示,強關係的內容偏類似,難以為招聘、商務社交提供足夠的關係擴展度,而弱關係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提供足夠信息形成商務社交網路。脈脈亦如此,關係鏈有助於用戶獲取一度人脈和二度人脈,並通過人脈推薦、公司、學校、職位等不同維度找到靠譜小夥伴。同時,領英、脈脈均掌握著海量用戶、公司主頁、工作職位等數據,不僅可以幫助企業了解競爭對手的人才情況、為投資人摸底初創公司提供參考,而且長遠來看,可以用數字化方式把世界上所有經濟相關的各種元素呈現出來,從中洞察經濟發展的規律,創造更多新的經濟機會。再說不同點,領英被吐槽本土化做得不夠好一點也不冤枉,與更接地氣的脈脈相比,其不是輸在格局,而是輸在細節,細節不僅體現產品思路,更代表對用戶的真實態度。我總結,領英在五大細節的處理上不如脈脈細膩都屬於職場社交產品
我想要一款通訊錄app能網頁整理數據的,如QQ通訊錄,但他的備註功能還是豐富,妄求推薦
推薦閱讀:
※能否說 LinkedIn 正在向媒體公司轉型?
※LinkedIn 這家公司為什麼值 100 億美元?
※社交網路現在有哪些盈利模式?如 Facebook 平台級的社交網路盈利模式和細分群體的社交網路在盈利模式上有哪些區別?
※LinkedIn 已經上市了,它成功在哪裡?
※如何用 LinkedIn 自己 Network 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