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叫心理健康?
先回答官方版本的:心理健康是一個理想狀態,但並不可能出現,只能出現心理相對健康。通過10條心理健康標準,我們可以將「心理健康」和「心裡不健康」做一個區分。
- 充分的安全感
- 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適當的估價
- 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 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
-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 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 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
- 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做適當滿足
- 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條件下,能做有限的個性發揮
這10條標準的提出者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他更著名的理論是需要層次理論。
好的,我知道你並沒有完全滿足,甚至基本上絕大多數都沒滿足。沒關係,這只是健康與不健康的區別,如果沒有滿足的話,你可能需要找個心理諮詢師做一下心理層面的保養。您還別嫌貴,算算每年給你家車去4s店做保養花多少錢?當然我們還有第二大區別,就是病與非病三原則。太經典了,每一個考瞭然並卵的三級心理諮詢師的人都會背。
- 主客觀世界統一:意思是桌子上有個蘋果,你看到的也是蘋果,大家看到的都是蘋果。
- 內外協調一致:心理悲傷,就哭喪著臉;心理開心,就滿臉桃花開。
- 人格相對穩定:今天是沉默憂鬱的梁朝偉,明天依然如此,接下來的幾十年可能都是這樣變化不大。
如果這三條有所違背的話,你就得小心了,這時候建議您別去找心理諮詢師了,趕緊去找精神科大夫吧,然後他們會給你開藥,然後建議你是否藥物和心理諮詢一起配合治療。
非主流心理健康評價標準
注意,這裡是非 主流的健康評價標準,不是非主流 的健康評價標準。注意空格的位置。1.在各種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出來之前,心理學家採用這樣一條簡單明了又粗暴的方法來判定一個人心裡是否健康:看這個人講故事是否引人入勝。筒子們不要對號入座,這是100多年前的評價標準了,它非常籠統,而且誤差不小。但依然有他的存在價值,即便是放在現在,我們也會發現,那些一講故事就吸引一堆人的傢伙,往往能較好的適應生活。2.心理過程包括認知、情緒、行為,如果這三者協調統一,人往往心裡更加健康。認知通常是一句話,一個概念,例如:我是一個招人喜歡的人;我在開車這件事情上很糟糕;隔壁老王是個好人。
情緒通常是一個詞,它能夠讓我們的身體產生感覺,例如:憤怒、悲傷、喜悅、愧疚、溫暖、感動……你感覺一下他們。行為就是行為。但是我們要注意,有的時候我們會通過一個人的行為假設他的心理過程。例如我們只能看到兩個人接吻,但是看不到他們相愛;只能看到一個人上班遲到,但看不到他沒有積極性。三者和現實如果協調一致,那麼一個人的心理就相對健康。繼續舉栗子:老王中了500萬彩票,他的認知是:我終於變成了個有錢人,情緒是興奮,行為是手舞足蹈大吼開心。但是老王媳婦兒卻有另一種認知,別人知道我有錢了就回來借錢,於是開始擔心如何應付前來借錢的人,反而變得愁眉苦臉。後來老王媳婦兒愁苦到生病,老王擔心媳婦兒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認知),感到非常擔心和悲傷(情緒),於是整天悶悶不樂借酒澆愁。在栗子里,老王相對來說更健康一些,因為我們發現他的想法們相對更協調。反駁一下大眾觀點,有的是錯誤的,有的是不全面的:- 整天開心就是心理健康:還不夠健康,應該是能開心的時候有能力開心,該悲傷的時候有能力悲傷,還有能力從悲傷里走出來。比如親爹去世,有的人完全感覺不到悲傷情緒,還有的人一哭哭一年,茶飯不思無法工作,這兩種都是不健康的表現形式。
- 人際關係好的是心理健康:健康的人不光要擅長建立關係,還要有憎惡他人,表達憤怒的能力。例如小王同學的老師當著全幫同學抽小王一頓大嘴巴子,到了教師節小王就是不給這個老師賀卡。更重要的是,小王還不會因此而擔心或愧疚。
- 道德感強是心理健康:道德感和本能慾望是一對相互制衡的能力。道德感強的人,往往對自己要求高,換句話說是「不滿意於現在的自己」,適當的道德剛能規範人的行為讓人更好的適應社會,過強的道德感讓人降低幸福感。
- 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二者缺乏相關性,可以平行並互不干擾的發展。
關於這個問題有許許多多不同角度的答案。我最喜歡的是德國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家諾斯拉特·佩塞施基安教授(Nossrat Peseschkian)的看法。
心理健康指的並不是生活中沒有問題的人,而是那些能夠解決生活問題的人。這種解決需要包含三個方面,積極(全面)、平衡(適度)、磋商(靈活)。這就意味著你能在你的生活中,能夠擁有體驗生活更方面的能力,不沉迷於生活中的某一個或者某兩個方面;擁有能夠平衡問題各方、尋求適中解決的能力;擁有積極學習、不讓自己局限於一種特定的模式下的能力。
來自中心諮詢師 李昂
宗薩仁波切《八萬四千問》第三章第一個回答
在心理學中,我想,心理健康與不健康有很大的區別。
在佛教中,是對真理的理解和對真理的實證讓你的心智健康。你對真理的理解越深、對真理的實證越高,你的心智就越健康。
事實上,在佛教一個叫做大圓滿的傳統中,能夠連心識也一起抖落、能夠擺脫心識本身,才是健康的,因為心識在本質上不是健康的,是我們需要擺脫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只要你還有二元分別的心,你就不是健康的。
說一則軼事,有助於理解這個問題。
有人曾問弗洛伊德,一個人哪些方面做得很好才算一個正常人。提問者本期望會有一個複雜而深奧的回答,但是弗洛伊德只是說,「愛情和工作」(to love and to work)。這一簡潔答案是值得深思的,因為弗洛伊德說到的愛情時,他指的是親密的寬宏大量和性愛;而當他說到愛情和工作時,他指的是一種普遍的工作創造性,但又並不使人專心致志到那種程度,以致失去作為一個有性慾的和表示愛的人的權利和能力。(摘自埃里克森:《青少年:同一性與危機》一書,P137)
所以,心理健康的標誌是:擁有親密關係以及創造性的工作。健康和精神健康
健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人類的健康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變化的。20世紀以前,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就是不生病,僅此而已。
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憲章》中提出了著名的健康新概念:「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這是世界公認的對健康的標準定義,此定義提出了健康新概念,即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良好三個方面。
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對健康定義的闡述中,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道德健康。所謂道德健康,就是指不能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會認可的道德行為規範準則約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維和行為,具有辨別真偽、善惡、榮辱的是非觀念和能力。
10年後,即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又提出了「合理膳食,戒煙,心理健康,克服緊張壓力,體育鍛煉」的促進健康新準則。
精神健康是指個體能夠恰當地評價自己、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學習、對家庭和社會有所貢獻的一種良好狀態。
通透---漏盡通
看了回答略感堪憂。
放個操作性答案。
本系學生多要在李家傑珍惜生命大學生心理熱線中心當志願者。關於心理健康,醫學和心理對此都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相對標準。相對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如下:
1、統計學標準:
統計學上處於中間大多數範圍2、癥狀學標準:不具有心理疾病的異常表現3、社會適應性標準心理活動和行為能夠被所在的社會文化接受綜上,主要基於生理反應、認知狀況、人格和社會性角度考慮。
精神疾病的概念要求以下特徵:變化性、持續性、自我無法調整性、需要治療。精神疾病是生物、心理、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目前仍是描述性精神病學。癥狀描述上主要看是否有情感過程障礙、意志過程障礙、運動和行為障礙、意識障礙。CCMD-3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與分類方案(第三版)0器質性精神障礙1精神活性物質或非成癮物質所致精神障礙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3心境障礙(分為躁狂、抑鬱、雙相障礙)4癔症、應激相關障礙、神經症(如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等)5心理因素相關生理障礙(心身疾病、心身障礙)6人格障礙、習慣與衝動控制障礙、性心理障礙
7精神發育遲滯與童年和少年期心理發育障礙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動障礙、品行障礙、情緒障礙9其他精神障礙和心理衛生情況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1、發展性問題——適應性問題——學業問題——人際關係問題(同伴、師生、父母、戀愛)——自我認同問題(自卑等)2、心理疾病
——心境障礙(抑鬱症等明顯而持久的心境高漲或低落並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抑鬱:心境低落、興趣和愉快感喪失、勞累感增加、活動減少、精力降低。有抑鬱自測量表。≤4分的無抑鬱或極輕微,5-13分輕度,14-20中度,≥21重度。——焦慮障礙(焦慮症、強迫症、恐怖症)——進食障礙——人格障礙——網路成癮、物質成癮3、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在全體學生中,20%-25%存在適應困難,3%-5%存在行為偏差,0.51%存在心理異常。如果覺得自己需要幫助,建議考慮學校心理諮詢中心或醫院。
學心理被人誤會最多的就是:你知道我心理想什麼不?你是不是看誰都有心理問題啊?你能不能給我心理諮詢下啊?其實我不知道別人心理怎麼想,甚至懶得觀察,因為我的實驗數據已經夠繁瑣了。其實我看誰都感覺沒有問題,為此已經被同門吐槽過很多次,表示看人的眼光只有三歲。其實我拒絕做心理諮詢原因除了因為我主學的不是這個方向,更因為諮詢倫理是要求避免雙向關係的,認識的人盡量不要。。。我只會為我喜歡的人提供心理支持。哼~首先你得保證這個人從小到大一直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種心理狀態,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 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 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清晰的性別角色認知、健康的人際交往、強烈的道德感
參照物都是人定的,哪還有標準答案。但還是會冒出「認為自己心理健康的人里有大半心理不健康」這樣的想法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
- 知道我們不能控制任何人,即便是自己的孩子,愛人和父母。但我們能積極地自控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有個定義:健康是一種身體的、心智的和社會道德的完全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心理健康。那麼對於心理健康,又有一個什麼標準呢?國內外心理學家,從不同行為表現進行觀察,提出了不同的 心理健康 http://www.meixinshuo.com 標準。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標準:
1、社會適應良好;
2、性格健全;
3、意志健全;
4、行為協調;
5、反應良好;
6、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7、注意力集中;
8、思維健全;
9、情緒穩定協調;
10、心理防衛功能良好。
我國心理醫生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
1、智力正常,智力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最要的標誌之一。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誌。情緒健康另一個重要標誌是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
3、意志健全。
4、行為協調,心理健康的行為協調標準,是指心理與行為協調一致。表現在意識與行為一致,言行一致,即思想與行動是統一的、協調的。
5.人際關係適應,個人能正確對待與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人際關係適應,對人的心身健康適應起很大作用。人際關係協調,達到了心理適應,使人產生安全感,舒適感,滿意感,情緒安定,有益於心身健康。
6、行為反應適度,行為反應適度,指對剌激有相應的反應,不過敏,不遲鈍。
7、心理活動特點符合年齡標準,心理的年齡特徵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同年齡的人,其心理活動特點與其年齡的心理特徵基本是相符合的,這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8、「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基本相符,俗語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即是說,人要有正確的自我意識。所謂自我意識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身心狀況的認席子識、控制、評價和自我培養、自我激勵、自我管理等。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道德健康。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裡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如果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均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適當的調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心理健康的標準1、具有充分的適應力;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4、不脫離現實環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8、能適度地發泄自己的情緒和控制自己的情緒;9、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夠有限度地發揮個性;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夠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如果你在生活中有遇到任何心理健康的問題都可以在美心說心理諮詢平台找到解答http://www.meixinshuo.com從容
對日長生活沒影響的心理,就不算有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一種面向: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推薦閱讀:
※如何回應「你心理有疾病,應該找心理醫生」的攻擊?
※我為什麼無法像學霸一樣靜下心來學習?
※心理諮詢師與精神病醫院的醫生有什麼區別?
※父母離異,父母兩邊的家人經常在我耳邊說對方的壞話,我該怎麼辦?
※如何做到不遺憾不後悔已經發生的事,放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