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是被我們漢族祖先糟蹋成現在這樣的嗎?遠古時代即戰國以前黃土高原是非常適宜人居住的好地方?
我大漢族一直說天人合一,好像很重視環境保護的樣子,其實從我們老祖先開始,對環境的破壞就非常厲害,所以今天霧霾中國也不奇怪。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這裡沒有奇蹟,其根本原因是黃土高坡水土流失世界第一,這得感謝我們的老祖先。而在戰國前,黃河還是清的。。
太高看人的力量了,黃土高原由盛轉衰主要是因為氣候變冷,漢唐時期全球氣溫比現在暖,黃土高原降水量更大,植被也更繁茂。
黃土高原還是看安芷生院士寫的東西吧。看了之前幾位的回答,恐怕都不是這個專業的。黃土本身記錄了其乾濕冷暖的演化過程。所以黃土是世界三大古氣候紀錄之一(另兩個是海洋沉積和冰芯)。回到問題,黃土本身就記錄了兩萬年,十萬年等多個周期,自然的演化過程導致了乾旱區的進一步乾旱。科技部有個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就是作乾旱區演化的。人為影響有,但是和自然一比就很少了。
*先說結論:
黃土高原是由風和水於上千萬年里,共同作用形成的。
黃土高原上的土質和氣候決定了其自恢復能力差。
歷史上的戰亂,墾殖,大興土木,導致並加劇了這一地區環境的惡化。
——————正文分割線——————
這個問題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我們按照時間逆序,從現代開始講到千萬年前。
1. 為什麼叫「黃土高原」?
中國大部分的山脈高原地理分區都是使用地名命名,為什麼「黃土高原」這麼任性呢?其實黃土並非只是因為土質呈黃色。黃土是一個統稱 ,遍布全世界。此土由於生成的年代、 成因、 環境、地域以及生成後歷史變遷上的差異而會具有不同的性質,英文翻譯為「Loess」,黃土高原為此有一個很洋氣的名字,叫「Loess plateau」。這種土在濕陷性、壓縮性 ,抗剪性、滲透性 、擊實性等方面上均表現得很特殊,甚至詭異,所以學界對黃土進行了分類討論。(FIG.1. 黃土在世界範圍內的大概分布)
全世界最大的黃土沉積區就是黃土高原。黃土在我國分布極廣,覆蓋面積約為6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6.6%,黃土覆蓋層較厚,其最厚可達400多米,而且分布主要在多地震的中西部地區,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東,關中平原以北、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跨山西省、陝西省北部、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及河南省等省區,位於我國第二級階梯,面積約62萬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其中濕陷性黃土約佔黃土總面積的60%。2.黃土從何而來?
中國北方和西北方擁有很多沙漠地區。中國有名的沙漠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渾善達克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庫姆塔格沙漠、毛烏素沙漠、科爾沁沙地等。
(FIG.2 我國黃土分布圖)你看,整個西北地區的沙漠包圍了黃河中上游,難怪以前匈奴契丹蒙古天天要打到中原來,沒辦法祖宗給的地兒沒法種地呀。
形成沙漠的是沙子。沙子是岩石風化和水侵蝕碎裂形成的,岩石種類不同,形成的沙子成分當然也就不同,同時由於風和水的搬運與堆積,把不同大小的沙粒被分開,造成了粗細不同的沙漠,最細小的是粉沙,大小如粗麵粉,直徑為幾毫米至零點幾毫米。
(FIG.3 黃土堆積形成的類別和過程示意圖)
我們也可以在家模擬這個過程:將水和研細的少量土攪拌在一個玻璃杯里,靜置一會兒明顯可以看到粗顆粒和細顆粒在水中發生分離。在這個實驗中水模擬的就是黃土高原上的流體。
形成黃土高原的是黃土顆粒。黃土顆粒細,土質鬆軟。岩石風化、水侵蝕以後,塊兒大的、重的沙礫,是搬不動或搬不遠的。而粉沙和黏土屬於較細的,可以被海流帶走,當它們墜落在地堆積成為黃土時,已離開它們的出生地好一段距離了。黃土中約50%是粒徑小與0.01-0.1毫米的石英、長石、雲母的碎屑礦物顆粒,20-30%是 更細微的黏土礦物。是可以搬得比較遠的。這些過程在上面的圖中均有形象表示。
按組成物質從粗到細,依次出現的是戈壁,沙漠,黃土,在我國西北表現得最清楚了。我目前所研究的黃土,顆粒最粗的出現在陝西榆林。在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榆林以北就是戈壁。
3. 歷史時期以來黃土高原的植被變化
黃土高原上的植被分布細說起來非常複雜。古代植被狀況並沒有嚴格按照植被地帶性分布規律分布,溝谷和塬面的植被類型有明顯的差別,全新世以來有厚黃土分布的塬面上從來沒有穩定的大面積的森林生長,即使在氣候條件較好的關中盆地,在全新世氣候最適宜期也只有短暫的疏林生長,黃土高原其他地區自然植被類型應該是草原,但在溝谷中森林可以得到較好的發育。
這裡也只是列舉一項數據供參考。根據歷史時期黃土高原森林分布圖推算,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中游森林覆蓋率為53%,秦漢時期下降為42%,唐宋時期下降至32%,明清時期下降至4%。
歷史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人為事件,這個就不在我的學術討論範圍內啦。
4.黃土高原的地質成因(兩種假說)
黃土高原幾百米厚的黃土是怎麼形成的,科學界歷來有「風成」與「水成」兩種說法。「風成」說相信,黃土是由沙漠搬來的。而「水成」說認為,黃土是由洪水搬運而來。
我們繼續向前追溯。
其中一種學說,地球膨裂說認為,中國北方和西北方擁有的很多沙漠、黃土高原是海洋的洋流形成的。46億年前,太陽因內部的核聚變而發生爆炸,飛出許多熔融的火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40億年前,由於地球的氣溫不斷下降,岩石圈形成。39億年前,地球空氣中的水蒸汽凝結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這時的海洋覆蓋著整個地球,深度1.2萬米。8億年前,由於地球內部的放射性物質不斷衰變釋放熱量,地球開始大的膨裂,海水逐漸流入地球裂縫,大陸開始逐漸露出海面。海洋分11次從中國大陸上逐步退出。塔里木——華北一線是海洋在震旦紀從我國大陸上第一次退出的地區。由於岩石几十億年處于海洋底下,逐漸被海水侵蝕,形成了礫石、沙粒、粘土、黃土。在海流的作用下,西北內蒙古的沙漠地區的黃土被由西北向東南的海流帶到中國的黃土高原地區沉降後,形成了有序的地層。
經過海水的分選,從產生沙土的發源地開始,順著海流流向,按組成物質從粗到細,依次出現的是戈壁,沙漠,黃土。沙漠是提供黃土的物質基礎,海水的侵蝕使沙漠這裡的岩石很快地崩裂瓦解,成為堆積黃土高原的材料供應基地,所以黃土高原緊靠著沙漠分布。
隨著地球的不斷膨裂,這些地區逐漸露出海面,經歷了一個由深海、淺海、湖泊、沼澤、河流、森林、草原、沙漠、荒原的演化過程。這些沙粒、黃土層地區裸露出來,就形成了沙漠和黃土高原。
反對的聲音認為地球膨裂說是偽科學,這種聲音認為黃土高原是其周圍及其上游高處山體地質剝蝕物/經流水/搬運淤積沉澱並排擠掉湖區水體而成的。
而這個湖存在於大約在八百萬年以前。其時黃土高原地區是一片汪洋的湖泊,它西起青海日月山,東到河南洛陽,南至陝西秦嶺,北到陝北長城,湖面遼闊,水如汪洋,面積有如今的六個渤海之大。
目前因未能掌握地球冷暖期年輪轉化規律,因此科學界對地球上事物的變化發展暫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釋。
地球上呈網格狀分布的地形和陸域高地及海洋低洼地地勢都形成於地球冷化期的冰川運動中,那時地球上才會發生大的地殼板塊升降運動,是地球上水體在太陽輻射熱能作用下即地球暖化到一定值後向天空轉移較多包裹住地球遮斷太陽輻射熱能的影響使地球開始冷化進程的,當天空水體向地球地面轉移到一定值後又會重啟地球暖化的進程。
所以我們現在能得到的結論,如前所述:黃土高原是風和水共同作用產生的。而在華夏文明時期,植被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
而關於水土流失問題,長篇大論在此不作贅述。
科學是包容的和進步的,我們期待著真相的最終揭曉。
4. 黃土高原的意義。
嗯,有了這段,符合我朝科技文範例。(嚴肅臉)
其實,旅行有旅行的意義,遵義會議有會議的意義,研究黃土高原也是很有意義的。
意義很多,舉個栗子:對於剛剛提到的研究地質和古代氣候的科學家來說,黃土的特性使其在堆疊過程中,呈現出美好的分層。
(FIG.4 黃土高原某一剖面的分層信息)以及沙漠的意義是什麼,請參閱沙漠 - 話題精華
——————正文分割線——————
參考文獻:
The nature, origin and accumulation of loess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zoning of loess and loessilike soils in china
致謝:
中國科學院地質和地球物理研究所
以上。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陝北人,只記得兩三年前考古學家在我們這邊發現過長毛象的骸骨,這證明了從前這裡確實是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以前高中地理老師說我們這裡曾經植被是非常茂盛的 現在這樣我認為主要原因可能是極端氣候的出現或者說什麼自然因素吧。
人類的活動都會不可避免地對環境造成破壞,不論多麼講究「可持續發展」、「天人合一」的民族。人們生活需要種地,需要木材蓋房子,需要大量的燃料取暖做飯。人口的增加對環境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古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就是因為環境崩潰,文明才會衰落,被異族屠滅的。黃土高原是僅存的人類持續活動時間最長、而沒有出現環境崩潰的惡果的地區。我們可以以黃河的泛濫作為黃土高原環境變化的指標。遠古到戰國時期,黃河安流;秦到西漢,黃河時有泛濫;東漢中期到遼金,黃河安流;明到建國前,黃河泛濫。我們發現,胡人(游牧民族)佔領黃土高原的時候,黃河多為安流,反之漢人佔領的時候,黃河多為泛濫。原因可能出在農耕和游牧兩種生活方式上,游牧本身是很「環保」的生活方式,並且游牧並不能支持太多的人口,游牧民族統治黃土高原的時候,一方面人口減少,另一方面植被被人為地恢復。我們看到從東漢中期到遼金近千年的時間,黃河持續安流,其間除了唐朝是漢人政權外,其他政權都是胡人,這不能不令我們深思。黃河惡化是在明中期以後至建國前,這很大程度上歸因於黃土高原人類活動的加劇。明中期從美洲大陸傳過來了紅薯和玉米,它們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中國農民掌握了強有力的改造環境的工具。在當時中國大陸上,從南到北,農民們靠著這兩種作物向高地、沙地進軍,山坡被夷平,河灘被侵佔,中國人口迅速增加,黃河環境也極劇惡化。清代有段時期,華北的綠化面積還不到5%,河工成為清代財政的一大負擔。所以說,黃土高原其實也不是很久以前就是這個樣子,最遠也就是追溯到明中後期。冤有頭債有主,上數十幾代祖先就是罪魁禍首。
記得前幾年高三時生物老師花了三節課講黃土高坡問題,他說雖然生態題不考這個,但是你們要知道前人的帳,我們後人來還,但是隨著生態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們的帳我們的後人怎麼還?
(維基百科,黃土高原的範圍在中國北方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面積約有40萬平方公里。其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間,高原包括陝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大部地區和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人為方面第一次是秦漢時期的軍隊和新入移民導致晉北陝北的森林遭到大規模破壞。 第二次是明初在延安、綏德、榆林地區和晉北規定每位邊防戰士毀林開荒。第三次是清代獎勵墾荒,黃土高原北部和鄂爾多斯百萬畝計的草原被破壞,使大面積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大躍進時期各種破壞,後來的開礦,如產煤大省山西。還有嚴重的過度放牧問題。自然因素
降雨集中在七八月份,暴雨以及黃河流域原因導致水土流失(連植被都沒了,土地荒漠化,暴雨沖刷,黃河帶走)總結:近兩三百年砍伐著實嚴重,秦朝之後還有緩衝區,明清近現代可以說是肆意妄為。這真是人禍,而非後來的降雨減少,氣候改變就能在短短兩三百年內將這麼大片區域毀得不忍直視面目全非。
題外話,在三北防護工程之前有歪果仁跑來為黃土高坡植樹造林,被國人嘲笑諷刺,而且三北防護工程最初起效不大,這是不了解生物鏈和生態就去胡亂種植,就算是碰巧種對了植被的地區也沒有引進破壞植被的生物的天敵,種種因素也是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我想主要是戰爭帶來的砍伐問題。其中持續最久的是宋朝與西夏近百年的戰爭,雙方在整個黃土高原爭奪激烈,宋軍最終以碉堡群戰術徐徐向西夏腹地推進,其中築城就需要大量的數目,黃土高原土質不佳,也缺少天然石材,所以無論在什麼環境下,木頭都是最好的材料。其他例如攻守,行軍,紮營等,都需要就地取材。宋夏戰爭應該是對黃土高原自然環境摧殘最嚴重的一段時期
以前看過一本書,記得裡面說的黃土高原以前是森林,經過三次大砍伐之後變成這個樣子的。第一次是秦朝,第二次是明朝,最後一次是清朝。情況差不多都是屯田墾荒。後來可能由於氣候原因就成了現在的黃土高原。
不是吧,這是地球自己的變化,人又不是神,干涉不了地球變化
說這種問題的,一般都是連地球在呼吸都不知道。
春秋時代,有八水繞長安一說,唐代可以去渭河以北打獵,且在當時今昭陵一帶還森林覆蓋,現在你去看看,滿眼斑駁。氣候大變遷應該在宋以後,大鍊鋼鐵對植被也有大量破壞。總之,天災加人禍都有吧。要說清這問題,恐怕要寫篇論文。
推薦閱讀:
※孔子對活人殉葬活人獻祭的看法是什麼 ?
※宋史研究方面比較經典或者權威的書是什麼?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政權的經濟發展情況是什麼樣的?
※如果當年一統三國,魏蜀吳哪個都城適合用來做國都?
※如何評價東方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