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是如何處理白平衡和色彩還原的?我感到自己眼睛在弱光條件下白平衡偏綠,這可能么?還是僅僅是我的錯覺?
01-07
1 人眼的白平衡處理
1.1 我們先明確概念,什麼是白平衡?
白平衡,又叫White Balance,因為很多相機都可以自動調節,我們把這個技術的應用叫做「自動白平衡」,簡稱AW,也是「3A」演算法的一種。但是在學術上,我們更喜歡稱其為Color Constancy即顏色恆常性 人眼具有在光照變化的情況下保持景象色彩一致的能力比如,一朵紅色的玫瑰花,在陽光下看是紅色的,在陰天下你看也是紅色的。但是機器不是這樣的。比如這同一個花,不同光照下明顯不同:
這就是顏色不恆常。我們做相機要達到的效果就是讓它在不同光照下也一致。1.2 機器實現白平衡的演算法和流程是怎樣的?
兩個步驟: 第一:先估計出場景中的光照(顏色)很多學者提出很多演算法,主要分為兩大類,有監督和無監督。無監督演算法,比如假設這是個灰世界,即場景中的平均顏色是灰色的,就根據圖像中各個通道的平均值來估計光的顏色;還比如假設場景中存在白點(灰),那麼這一點反射率是1,那麼張哥場景中最大的三個通道值作為光源顏色等等演算法。有監督演算法,簡而言之就是「有資料的」演算法,我提供很多光源,很多反射比,把這些當作資料來喂,最後你再出現一個場景,便可以估計出。
講到這裡,你應該能明白人為何能有顏色恆常性這種能力了吧。就是:
人在不同光照下看一個場景看了太多,已經「記住」了那個最普遍的場景(標準白光D65)中的顏色,所以再出現不同光照,他也會「自動白平衡」與此相似的是人眼對貓臉的識別:
因為在我們認識它之前,給它拍了太多的照片(也包括聲音),這些叫做「訓練集」的東西源源不斷的輸入我們的大腦,包括它的各種顏色,各種神態等等,這些資料在我們神奇的大腦處理後,得到了很多的參數,於是再有類似的東西進來時,我們便確定了,哦,這是一隻貓。1.3 白平衡對人類的意義以及它的局限性
對人類最大的意義或許就是早期的時候,為了發現果子能不能吃,比如陰天和晴天的蘋果顏色不一樣,但你又十分餓,如果沒熟吃了會拉肚子,所以就鍛鍊出了這種能力吧~~純屬猜測~~以上是猜測,但是這種人類所擁有的功能目前面臨學術上的質疑,比如,同色異譜現象。如下:
2 『』弱光條件下白平衡偏綠『』原因
這句話很不嚴謹。我們所說的『』弱光『和「強光」,更多的是從其光的強度來考慮,而顏色恆常性更多的考慮的是光的色度信息~我姑且把你說的理解成「室內光源」,」室外傍晚的光源」等類似的光源好啦。
你那句話翻譯的正常一點,就是「在室內光線比較弱的情況下,看物體顏色會偏綠」這種情況有很多原因。首先我們要清楚顏色形成的機理,簡而言之,需要四部分:光照,物體,眼睛,大腦。那就從這四方面來考慮你的問題。
光照:你的情況有可能是在偏綠的光照下感覺比較明顯,這是因為人類自動白平衡系統還不夠完善,假如給你一個黃色(在日光下)的物體(在綠光下照射),你看到的仍然是綠色,所以你並不能夠把它自動矯正到日光下,你想像不到這是黃色的。物體:主要看物體的光譜反射比。物體都是選擇性的吸收光裡面的顏色,反射出來的,才是我們看到的顏色。這個不太可能出現問題。除非物體本身在日光下就是綠色,但也就沒有「偏綠」之意啦~眼睛:我們人眼內有感應紅綠藍的細胞。你如果在很多場景下都感到偏綠,很可能是你的感綠細胞出現了問題。比較有可能是色弱。大腦:這個應該不是問題。只是產生「這種顏色感覺的」機關。另外,我懷疑是另外一種情況造成的,比如你長時間的處在一種顏色當中,比如,長時間注視紅色,當其消失時,你會感到看見了綠色。如果你說的「弱光條件」是傍晚的話,我倒是更傾向於這個答案,以為傍晚主要是紅外波段比較多,整個光照基調是紅色的。我們稱之為負後像。你是紅光看多了吧,眼球自我調節就感受綠的比較多。
你可能需要去醫院檢查了。
提一句,坐公交車的時候會發現,玻璃窗上面的小洞似乎是粉紫色的(玻璃本身顏色是很淡很淡的綠色),這是因為人眼的自動調節么?
推薦閱讀:
※手術去眼袋的弊端有哪些?
※在不化妝不整容的情況下怎麼讓眼睛變大?
※為什麼人可以感受到眼睛餘光範圍外別人看著自己的目光?
※為什麼睡後比睡前還累,眼睛酸澀,感覺眼珠子要爆出來一樣?
※眼睛小是一種怎樣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