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麼對阿富汗這個國家的認識和了解?

關於阿富汗啊,什麼方面都可以。歷史,性格,戰爭,生活,真人真事。讓你有感觸的都可以說。


最早對於阿富汗的了解是從《追風箏的人》的,後來出國了,很幸運,一個室友就是阿富汗人,我就和他從這本書開始,聊了很多,頗有感觸。

先說說小說的內容,這個小說的內容,據我室友描述,大體上是屬實的。其中的追風箏的情節,在有一些城市中是有的,我室友沒有參加過,但是知道有的地方有這個風俗。

雞姦的情節,這個是非常真實的。在阿富汗,由於嚴格的宗教限制,男性在成長過程中,幾乎不會

接觸到女性(自己的直系親屬除外)。對於青春期的少年,強烈的壓抑和可以稱的上某種社會風

俗,使得男生和男生之間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存在。而青少年的經歷在成長之後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消

散的,所以很多成年男性,依然會和男性發生關係,有的時候甚至以強姦小男孩為樂。這是真實

的。在阿富汗,以首都坎大哈這種情況最為嚴重。在阿富汗甚至有一個笑話,內容是這樣的:

問:為什麼鳥飛不過坎大哈?

答:因為它必須把翅膀放在身後保護自己的菊花。

這樣的事情,衍生的結果就是一些成年男性,結婚之後對於妻子的興趣也不是很大,依然和其他男性廝混。婚後的妻子,即使冒著被私刑處死,也有人選擇去和別的男人通姦,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個原因。

小說裡面的主人公小孩和僕人小孩。這就涉及到阿富汗的另外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種族問題。阿富汗的人口主要由四個種族組成:普什圖族, 塔吉克族、哈扎拉族和烏茲別克族。其中普什圖族一般是出於統治者的階級,書中的男主人公就是,而書中的那個僕人小孩是哪個種族的我記不清了。

絕大部分的塔利班,也是這個種族的。這個種族看起來更像中東人一點,大鬍子,戴帽子。我的室友是哈扎拉族,偏向於東方人一點,更像中國人。

種族之前曾經發生過清洗事件,據室友所說(我沒有在其他地方看到過介紹),他的種族曾經被普什圖清理掉人口的70%左右,現在他的種族只佔全阿富汗人口的10%左右,就是因為經歷過大清洗。

現在來說說塔利班這個問題。 在室友的口中,阿富汗的黃金年代,竟然是蘇聯入侵時期。很不可思議是吧。他說蘇聯不能叫入侵,他的原話:「蘇聯是來幫助阿富汗的」。蘇聯的介入,幫助重建了阿富汗的經濟。但是當時特殊的國際背景(冷戰期間),導致美國對此行為反應很大。塔利班就是從那個時候建立起來的。

塔利班的建立,是有美國的扶持的。塔利班最早,是由在巴基斯坦的阿富汗人組成的。阿富汗人很多很討厭巴基斯塔,就是這個原因。在蘇聯入侵(符合大家的一貫思維,我還是用入侵來形容)時期,巴基斯坦希望擾亂阿富汗局勢,自己亂中獲利,培養扶持了第一批塔利班分子,這期間也獲得了美國的資助。但是由於塔利班分子過於難以控制,最後在巴基斯坦國內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動亂,可以說是典型的」引狼入室「。

後來,這些塔利班鼻祖們回到了阿富汗,在美國扶持下,將蘇聯擊退,同時獲取了阿富汗的政權。但是由於極強的宗教主義色彩,塔利班後來與基地組織糾纏在一起,最終製造了911慘案,可以說美國和巴基斯坦一樣,都自己引狼入室,養虎為患。

至於普通民眾的生活,我室友所說,蘇聯入侵時期是最佳的時候。後來塔利班執政,在國內施行高壓統治,無辜屠殺了很多平民,甚至是極其兇殘的方式。曾經有過塔利班分子,僅僅因為自己的母親沒有遵守古蘭經教義(具體的行為我記不得了),將自己的母親掛在車後,開車活活拖死。對於其他三個種族的壓制,我相信也就不用再說的多明了了。

當美軍入侵阿富汗之後,當地人的生活環境有所改善,但是不大。室友所說,曾經在美軍結束全面戰爭之後,在坎大哈周圍的一個村長被塔利班分子襲擊,整個村莊一兩百人被屠殺,然後塔利班分子佔領了村莊在那裡生存,可是美國和國際聯軍完全沒有干預這個村子的事情。直到這個村子裡面的塔利班分子對美軍實施了攻擊,聯軍才清理了這個村莊。

現在國際部隊已經撤離,阿富汗開始走上了」自由民主「的道路。但是現狀依然慘不忍睹。民族矛盾深厚。室友說,阿富汗的總統是普什圖人,後來被人爆料接受賄賂。全國的人都知道他接受賄賂了,但是他繼續參選,而由於其他幾個候選人不是普什圖人,所以即使在有這麼強的污點的情況下,占人口大多數的普什圖族依然投票選了他,最後他成功當選。

而最近(大概三天前),阿富汗傳出新聞,政府考慮恢復對於通姦的女性的石刑(僅僅針對通姦的已婚女性,通姦的男性不會受到這種懲罰)。這一刑法當年是最受到世界抨擊的,被譽為強烈侵犯人權。但是在一個新的」民主「統治之下,這樣的提案竟然又被擺到了世界面前,不能不說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

另外,就像石刑中體現出的不平等一樣。阿富汗男人可以娶多個老婆,女的只能嫁一個男人,男女地位極度不平等。相信這個大家也都多少知道一點。

要是我來總結的話,民族矛盾深厚,社會風俗詭異,動蕩不堪,可以說是對於阿富汗狀況最精簡的描述了。


還記得TIME時報封面上的這位阿富汗「割鼻少女」愛莎嗎?

12歲的她被迫嫁人,18歲不堪被丈夫虐待而逃跑不成。

由於出逃是對夫家人的奇恥大辱,丈夫為換回家族的榮譽,親手割下她的耳朵和鼻子。

「在阿富汗,「他們」就是要殺了你,而他們總是比好人多。」

(圖片來源:攝影師Muhammed Muheisen)

阿富汗的他們把女人當成附屬品,有時候甚至連附屬品都不是。

他們禁止女性的所有行為,唯一不禁止的可能就是讓女人外出乞討。

在今天,阿富汗仍然有些地方禁止女生上學。

他們覺得「女生受教育就會變得不受控制」。

前不久一位所謂他們認為「不受控制」的阿富汗女子被指責焚燒古蘭經後,在阿富汗首都市中心被300多名阿富汗男人圍起來毒打,踩踏,汽車輾壓,焚燒至死。而一旁的群眾和警察冷眼旁觀。

這些布卡背後的女人,相同的都是悲慘,不同的是各有各的悲慘。

越來越多的阿富汗女人選擇自殺來結束平日里遭受的暴力和侮辱行為。

在這個世界上女性最難生活的地方,難道女性就該如此?就沒有人做些什麼來改變這些女性的命運嗎?

也許Roya Mahboob(羅婭·馬哈布博)的故事可以。

因互聯網而改變的人生

(Roya Mahboob)

馬哈布博出生於阿富汗赫拉特市。在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中,她和家人逃到伊朗避難。

2003年,16歲的她在伊朗第一次接觸到了互聯網,就被這個全新的世界深深吸引。

Google成了她第一本會自動更新的百科全書,讓當時的她不但接觸到了更多的知識和外界的信息,也讓她從那時候開始,下定決心投身於互聯網中。

(2003版本的Google)

當時還不會英語的馬哈布博還是一位很害羞的小女孩,但為了能和雅虎Messenger上的外國好友交流,她通過英語字典自學英語。

通過不斷的聊天,她的英語不但提高了,她的性格也漸漸變得更加外向和自信。

(當時的Yahoo Messenger)

17歲的她幸運地進入了阿富汗赫拉特大學,毫不猶豫得選擇了計算機專業,她的英語也得益於一位德國老師的系統培訓。

在大學期間,她加入了阿富汗青年組織,幫助提高其它阿富汗女性的學習能力。同時,她還是學校IT部門的協調員。

要知道在當時一位女性在阿富汗去做這些事情,付出的努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

但這所有的一切,都為她後期的職業生涯做好了鋪墊。

阿富汗第一位女性科技CEO

(Ministry of Higer Education)

畢業後,她去了Ministry of Higer Education當了IT部門的項目經理,為阿富汗的大學開發免費的軟體系統。

就在那個時候,她遇到了來自矽谷的科技貴人:

「為什麼不把這些軟體商業化?」

當時23歲的她在阿富汗赫拉特成立了軟體公司Afghan Citadel,也成為了阿富汗第一位女性科技CEO。

同時幸運的被美國國防部TFBSO在阿富汗成立的第一個高科技孵化器入選。在當時,這個孵化器只選擇了七家科技公司,馬哈布博的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一個多半由阿富汗女性組成的軟體公司,首批訂單就是來自美國政府。

但好景不長,遭受了當地痛恨美國,認為女性不能工作,舊思想阿富汗人的強烈反對,惡語相加,認為這個軟體公司憑藉著「女色」得到了美國政府的訂單。

為了公司女性員工和公司的聲譽,最後只好放棄和美國政府的合作,轉向了和阿富汗政府的合作。

但阿富汗政府經常拖欠,延遲付款給馬哈布博的公司,還不斷給她們施加壓力。

隨著社會輿論的傳播,赫拉特當地的阿富汗愚民越來越不滿這個由女性成立的科技公司,某一天他們直接砸窗毀壞公司。

馬哈布博後來用了兩個字形容那段日子:

「地獄」

幸運的是,馬哈布博的父母不像傳統的阿富汗人,去逼迫自己的女兒早早嫁人。

而是在其它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全力去支持馬哈布博的事業。

可以說,如果沒有父母的支持,就沒有馬哈布博今天的成就。

那些殺不死你的,總會讓你變得更強大

馬哈布博決定放棄和政府的合作,放棄歧視女性工作者的合作方。

她將公司團隊搬到了伊朗,自己去了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那裡尋找更多的商業機會。

(馬哈布博領英的一部分)

當時的商業夥伴向她推薦了職場社交軟體領英,她用領英成功得拓展到了海外的合作商。公司漸漸開始正常盈利,合作也越來越多

作為經歷過各種挑戰的阿富汗女性,她清楚的知道,在阿富汗或者在其它落後的地方,仍然有一群人:

「她們跟我一樣具有好奇心,但沒有理由的被禁錮在互聯網之外。」

馬哈布博意識到,她應該把自己的所得回報給社區。她和合伙人拿出了當時公司一半的營業額在阿富汗設立了機房。

她知道這還遠遠不夠。她的經歷讓她明白阿富汗的每一位女性都能通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她開始培訓這些女生如何編程,如何做數字化營銷。漸漸這些女生開始有了能力去公司工作,她又為她們尋找工作機會。

當時她們有100多人一起做了一個關於電影的平台項目,訪問量最高的時候都有幾百萬次,通過廣告收入也不斷增多。

但如何支付給這麼多女性工作者工資成了一個問題。

因為阿富汗的法律規定,不滿18歲的女性不能有銀行賬戶。除此之外,阿富汗的人民不相信阿富汗的銀行系統。

(PayPal Vs Bitcoin)

轉賬在我們看來無比快捷的事情,在阿富汗幾乎不可能。電子支付PayPal在當時也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

即使是有賬戶的匯款,銀行的工作人員也會故意讓轉賬停止,因為這樣又可以再賺一筆手續費。

機緣巧合,馬哈布博的同事向她推薦了比特幣,她發現比特幣確實能夠很好解決轉賬的問題。她又把比特幣向她的學生和職員分享,並培訓她們如何擁有自己的比特幣錢包,如何通過比特幣來轉賬。

她很高興的開始看到,自己身邊的阿富汗女性可以開始擁有經濟基礎,走向獨立。

但比特幣解決了轉賬的問題,如何能讓這些比特幣花費,她又去說服當地和網上的一些商家接受比特幣的支付。

漸漸得,她成為了一名在阿富汗推廣比特幣的倡導者。

比特幣幫助女性離婚

在阿富汗,丈夫會搶走老婆的錢,去買鴉片。而比特幣除了轉賬,最大的功能在於讓阿富汗的女性能夠很好的保護屬於自己的財產,這些受家暴的女性能夠用花比特幣來請律師和丈夫離婚。

(Digital Citizen Fund)

她相信區塊鏈技術實現的智能合約,是讓阿富汗女性們公平走向經濟獨立的關鍵。

現在有很多阿富汗的女性即使可以工作,但也會去欺騙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獲得救濟金,而這些救濟金其實可以幫助更需要這筆錢的其它人。

她也在探索區塊鏈技術如何能夠在阿富汗女性貸款和保險方面發揮作用。讓更多的阿富汗女性受益於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好處。

在這個世界上女性最難生活的地方:

「女人走這條路確實比男人還要難,然而她把女人的難都展現了出來。」

-------------------------------------

歡迎關注 @矽谷密探

掌握全球創新趨勢


1看阿富汗地圖

阿富汗地處亞歐大陸內陸中心,北面是中亞各國,南面是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西面是伊朗,東面是中國,是中亞,西亞,南亞交界之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地貌

阿富汗境內多山,高原和山地佔全國面積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平均海拔1000米。阿富汗最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北斜貫西南。

水文

阿富汗的河流大部分是內陸河,多注入沙漠和湖泊。主要河流有阿姆河、喀布爾河、赫爾曼德河和哈里河等。河水主要來源於雨雪。

氣候

阿富汗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全年乾燥少

雨,年溫差和日溫差均較大,冬季嚴寒,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最低氣溫為零下30℃以下。夏季酷熱,東部城市賈拉拉巴德最高氣溫可達49℃。全國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40毫米。首都喀布爾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3℃左右。

阿富汗的民族中普什圖人佔40%,塔吉克人佔25%,

阿富汗民族分布圖

還有哈扎拉人、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等20多個少數民族。

普什圖族武裝以塔利班聞名,普什圖族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主要分布在阿富汗南部-巴基斯坦北部交界地區。

阿富汗北方各少數民族如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其武裝為「北方聯盟」,得到俄羅斯與中亞國家支持。

阿富汗東部突出,與我國交界部分為瓦罕走廊;之所以有這樣奇怪的形狀,是因為當年中亞是沙俄的勢力範圍,南亞是英國勢力範圍,為了建立緩衝區,兩國商定把瓦罕走廊劃給阿富汗。

2 由於這裡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幾大勢力都想控制當地。

近代以來大的阿富汗戰爭有三次:(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1)英國阿富汗戰爭

19世紀英國殖民者出於與沙俄爭奪對中亞控制權的戰略需要,企圖將阿富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而於1839—1919年間,對阿富汗進行三次侵略戰爭。最終以阿富汗勝利而告終。

第一次1839年4月-1842年10月12日

第一次英阿戰爭發生於1839年。19世紀30年代,阿富汗經曠日持久的封建割據和內戰,終於由多斯特·穆罕默德統一了全國。這時,已控制了大半個印度的英殖民者為把阿拉入其軍事同盟,不斷對阿進行間諜活動。沙俄也加緊對阿滲透,並騙取了阿統治者的信任,使阿倒向了沙俄。英隨即以「俄國威脅」為幌子,加緊進行戰爭準備,決心出兵阿富汗,推翻阿親俄政府,扶植傀儡政權。

1839年4月,英軍3萬多人經長途跋涉,先後到達奎達,而後越過霍賈克山口侵入阿富汗西南部;英軍另一路強行穿越開伯爾山口,配合英軍主力作戰。阿軍僅有1.5萬人,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裝備上都遠不及英軍。英軍很快就攻佔了坎大哈和加茲尼,兵臨喀布爾城下。多斯特·穆罕默德向俄求援遭拒,只好逃到布哈拉避難,英國隨在喀布爾建立傀儡政權。為回擊英國侵略軍,阿富汗人民揭竿而起,展開抗英游擊戰爭。各地游擊隊依託有利地形,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襲擊英軍哨所,切斷敵交通補給線,收復重要城鎮。英軍在阿游擊隊沉重打擊下,士氣低落,惶惶不可終日。

1841年11月2日,喀布爾爆發起義,各地游擊隊舉行聯合反攻,怒不可遏的喀布爾市民手執各種原始武器沖向預定目標。起義軍英勇作戰,勢不可當,當晚就佔領了喀布爾全城。第二天起義軍向城外的英軍據點進攻,英殖民軍驚呼「阿富汗全國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對我們了」。戰至9日,起義軍攻佔了喀布爾至巴拉·喜薩爾要塞間的全部據點,後又擊斃英國公使麥克諾頓,英軍被迫同意從喀布爾撤軍。英軍殘部及隨行人員和家屬1.6萬人在向賈拉拉巴德撤退沿途,多次遭到起義軍的伏擊,最後只有一名身負重傷的軍醫跑回賈拉拉巴德,報告了英軍全軍覆沒的消息。此後,抗英武裝又包圍了賈拉拉巴德和坎大哈,收復了加茲尼,英傀儡政權徹底垮台。

英殖民者不甘心失敗,增調援軍,首先解了賈拉拉巴德和坎大哈之圍,爾後從東、南兩個方向大舉進攻喀布爾。1842年9月,阿軍經浴血奮戰,終因力量懸殊,主動撤離了喀布爾。英軍重占喀布爾後燒殺搶掠,瘋狂報復。但阿人民並沒有屈服,抗英鬥爭更加高漲。英軍唯恐再遭慘敗,在救出人質後,慌忙於10月12日撤回印度。歷時三年半的第一次英阿戰爭,使英殖民者損失了3萬餘人,耗資1.5億英鎊,結果以阿富汗人民大獲全勝而告終。以後30多年英國殖民者未敢再向阿富汗發動侵略戰爭。

第二次1879—1881年

阿為尋求庇護,接受了沙俄提出的包括出兵援阿等條款的條約草案,拒絕了英國使團來訪。英殖民當局不能容忍阿與俄結盟,便以使團遭拒為借口出兵侵阿。1878年11月,英殖民軍3.5萬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南路殖民軍向坎大哈推進,一路未遇抵抗,於1879年1月8日輕取該城;

中路殖民軍在派瓦爾山口受阻,後迂迴阿軍側後迫其後撤;北路殖民軍在開伯爾山口遭阿軍炮火猛烈轟擊前進受阻,但當夜阿軍奉命撤退,殖民軍順利佔領了賈拉拉巴德。阿大片國土淪喪,請求俄國出兵。但沙俄的戰略重點在歐洲,不願在阿與英國攤牌,因而拒絕出兵。阿成為英國的附屬國。

《甘達馬克條約》的簽訂激起阿國內一片義憤。9月8日,喀布爾爆發人民起義,10月12日,殖民軍再度佔領喀布爾,對愛國者和廣大市民進行瘋狂的報復。各地抗英武裝以加茲尼為基地,對喀布爾形成包圍,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並挫敗了殖民軍對加茲尼的進攻,給敵以重創。1880年7月27日,抗英軍2.5萬人在坎大哈附近與殖民軍一個旅遭遇,打響了著名的邁萬德會戰。抗英軍乘勝向坎大哈進軍,喀布爾殖民軍也被10萬起義軍包圍,英殖民當局調來大量增援部隊才把抗英軍鎮壓下去。在阿人民的英勇抗擊下,英殖民軍到處挨打,四處碰壁,被迫同阿富汗統治者簽訂妥協性協定,同意阿內政自主,但外交受英控制。1881年4月,殖民軍放棄了侵佔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

第三次 1919年-1921年11月22日

1919年爆發了第三次英阿戰爭。19世紀末,阿富汗國內安定,經濟復甦,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牽制了英國很大力量;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國際國內形勢對阿擺脫英國外交控制,爭取徹底獨立十分有利。1919年2月,阿改革派代表人物控制政權後,宣布阿富汗獨立,不承認任何外國特權,並採取聯蘇抗英的政策。英殖民者拒不放棄它在阿享有的特權,在阿邊境集結兵力,準備發動新的侵略戰爭。

英軍襲擊開伯爾山口阿邊防軍,接著,英國侵略軍3.4萬人分為三路入侵阿富汗,主力在北線經開伯爾山口向賈拉拉巴德方向進攻,一部在南線向防守薄弱的坎大哈出擊,另一部在科哈特地區取守勢。阿軍4萬人分三路在開伯爾、加茲尼和坎大哈迎擊敵人。英軍在兵力兵器上佔有絕對優勢。儘管如此,阿富汗人民為獨立自由而戰,士氣高昂,作戰英勇,並得到了印阿邊境少數民族起義軍的大力支援,扭轉了被動局面。開伯爾方向阿軍以3個步兵營攻佔了敵巴格要塞,搶佔了朗迪科塔爾要塞周圍有利地形,但未乘敵兵力空虛之機攻下要塞,坐失戰機。英軍增援部隊迅即趕到,在英國皇家空軍的支援下,奪回了巴格要塞,阿軍且戰且退。英軍又集中轟炸了賈拉拉巴德和喀布爾,引起阿軍和市民恐慌。英軍正準備向賈拉拉巴德進攻時,得知阿軍在中路主動出擊,被迫分兵增援。

加茲尼方向阿軍行動迅速,進至邊境重鎮馬敦,居高臨下,迫敵後撤。隨即抄小路直插塔爾城下,直接威脅敵設在科哈特的大本營,打亂了英軍部署。阿軍以炮火猛轟塔爾城,但由於步炮協同不利,未能攻下該城。英援軍趕到後,阿軍為保存實力,主動撤出戰鬥。南線阿軍取守勢,在優勢之敵進攻面前,頑強堅守,給敵以重大殺傷,迫其停止進攻。

1921年11月22日,英阿簽訂和約,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2)蘇聯阿富汗戰爭

蘇軍入侵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即支持激進的政黨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加緊使阿富汗在經濟上依賴蘇聯,反對同中國有密切關係的巴基斯坦。歷屆阿富汗政府雖然都曾試圖改革,但均由此而告終。1978年,人民民主黨激進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殺了第一任領導人,組織新政府,並由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國家元首(革命委員會主席),但在1979年9月又被其副手部長會議主席哈菲佐拉·阿明所取代。同年12月27日,蘇聯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在政變中上台。當卡爾邁勒推行俄國化的企圖遭到武裝反對時,他要求並接受蘇聯援助,對反對派進行鎮壓,導致阿富汗戰爭的爆發。

第一階段,蘇軍全面入侵(1979.12~1980.1)

蘇軍憑藉優勢兵力和現代化武器,以突然襲擊方式大舉入侵阿

蘇軍入侵

富汗。1979年12月24~26日,蘇軍出動大型運輸機280架次向喀布爾國際機場和巴格蘭空軍基地空運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裝備。27日晚7時30分,進駐喀布爾的蘇軍佔領阿首腦機關、國防部、電台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軍抵抗,將B.卡爾邁勒扶上台並宣稱阿富汗發生政變,蘇軍系"應邀進入阿境"。28日起,蘇軍集結在邊境的6個師,分東、西兩路對阿富汗發動鉗形攻勢。東路3個師沿鐵爾梅茲—馬扎里沙里夫公路南下;西路3個師沿庫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次年1月2日,東西兩路在坎大哈會師。一周內,蘇軍基本完成對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佔領,並控制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朗的邊境要地。在此階段,蘇軍共出動7 個師8萬人;阿明控制的阿政府軍(1個軍團、13個師,共10萬人)對蘇軍的入侵基本上未予抵抗,大部分繳械投降並歸順了蘇聯扶植的卡爾邁勒政權。

1979年蘇聯軍隊對阿富汗的全面入侵。70年代蘇聯為從陸路南下印度洋,對阿富汗進行滲透和擴張。 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遣8萬多人的現代化軍隊,大舉侵入阿富汗,佔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及其他大城市,處決9月通過政變上台的阿明,在蘇境內播發所謂阿富汗政府請求蘇聯援助的聲明。早已集結在邊境上的蘇軍大舉入侵,一周之內控制了主要城市和交通幹線,並扶植人民民主黨旗幟派頭目卡爾邁勒組成傀儡政權,由卡爾邁勒擔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政府總理等職。蘇聯入侵後,阿富汗人民奮起抵抗。十幾支穆斯林愛國武裝在喀布爾市郊、坎大哈、赫拉特和全國的山區要塞展開了抗蘇鬥爭。

蘇軍掃蕩

第二階段,蘇軍發動全面「掃蕩」和重點「清剿」 (1980.2~1985.12)

蘇軍完成對阿富汗的佔領後,將進攻矛頭指向以反政府武裝為主體的抵抗力量,先後於1980年2月、4月和6月發動三次大規模攻勢,對喀布爾、昆都士、巴格蘭以及庫納爾哈、楠格哈爾、帕克蒂亞等省的抵抗力量游擊隊展開全面「掃蕩」。游擊隊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條件,廣泛開展山地游擊戰,使蘇軍摩托化部隊無法發揮其兵力兵器優勢,被迫停止全面"掃蕩"。

全面「掃蕩」失敗後,蘇軍改變戰術,在確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線的同時,集中優勢兵力兵器對游擊隊主要根據地發動重點"清剿",企圖切斷游擊隊的外援渠道,殲滅游擊隊的有生力量。「清剿」的重點地區有潘傑希爾谷地、庫納爾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其中對潘傑希爾的大規模「清剿」達8次之多。1982年5月和1984年4月,蘇阿軍隊出動1個師2萬餘人,採取全面封鎖、飽和轟炸、分進合擊、機降突襲等戰術,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向潘傑希爾游擊隊根據地發起猛烈進攻,一度佔領該谷地。蘇軍和阿政府軍的重點「清剿」遭到游擊隊頑強抵抗,在付出沉重代價後雖佔領游擊隊一些根據地,但未能重創游擊隊的有生力量。「清剿」結束後,游擊隊又回到根據地。經幾年戰鬥,游擊隊逐步發展壯大,武器裝備得到改善,戰鬥力明顯提高。至1985年底,侵阿蘇軍兵力達12萬人,喀布爾政府軍兵力為7萬人,游擊隊則發展到10萬人。在此期間,蘇聯在國際社會壓力下,被迫於1982年6月同意在聯合國主持下舉行日內瓦間接會談。至1985年底,喀布爾政權和巴基斯坦政府代表先後舉行六輪日內瓦間接會談,但未能在實質性問題上達成協議。

雙方相持

第三階段,雙方戰略相持(1986.1~1989.2)

1981年,其中的幾個抵抗組織聯合成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並開始接受美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等國的軍事援助,在全國開展抵抗蘇軍入侵的鬥爭。

蘇軍入侵阿富汗,還遭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1980年1月,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通過了《要求外國軍隊無條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決議。以後歷屆聯合國大會上,蘇聯都遭到各國的強烈譴責,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實現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蘇軍的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蘇聯入侵阿富汗

蘇軍進入後,阿富汗遭到了極大破壞,大約100萬人死於戰火,6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1986年2月,在阿富汗人民的頑強抵抗和世界輿論的強烈譴責下,蘇聯被迫表示,願意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5月,納吉布拉代替卡爾邁勒,擔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一職。12月,納吉布拉被任命為革命委員會主席。第二年,又擔任了總統。1988年,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蘇聯、美國、阿富汗喀布爾政權和巴基斯坦四國外長在日內瓦簽署了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協議。協議包括四項文件和一項關於聯合國提供監督的備忘錄,要求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喀布爾政權互不干涉內政、阿富汗難民自願返回家園,以及由美、蘇提供國際保護。協議還規定,蘇軍從1988年5月15日起,9個月內全部撤出阿富汗。1989年2月15日,蘇軍按照協議規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1991年5月,聯合國提出了阿富汗和平計劃,建議成立多黨政府。1992年4月16日,納吉布拉政權瓦解。28日,穆賈迪迪在喀布爾成立了阿富汗伊斯蘭國臨時政府

曠日持久、邊打邊談的戰爭使蘇聯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承受巨大壓力。戰場上的屢屢失利,阿富汗游擊隊的不斷壯大,迫使蘇聯改變侵阿政策。1985年戈爾巴喬夫任蘇共總書記後,決定逐步從阿富汗脫身。為實現這一目標,蘇積極推進阿富汗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將戰爭規模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加緊武裝並將"清剿"任務移交給阿政府軍,蘇軍主要負責防守城市和交通線。阿游擊隊為了把蘇軍趕出國土,推翻喀布爾政權,對城市和交通線頻繁發動攻勢,先後對喀布爾、昆都士、坎大哈、賈拉拉巴德、赫拉特等重要城市發起多次進攻。其中對喀布爾的進攻曾出動兵力5萬人,時間長達幾個月,對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造成嚴重威脅。但由於游擊隊內部政見不一,缺乏統一指揮,加上武器裝備落後,進攻屢屢受挫。阿富汗戰場出現了蘇軍控制主要城市與交通線、游擊隊控制廣大農村、雙方均不可能取勝的僵持狀態。在此情況下,蘇聯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達成的日內瓦協議,並於同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分兩個階段撤出全部軍隊11.5萬人。至此,蘇聯侵阿戰爭結束。

阿富汗戰爭曠日持久,歷時九年多,給阿、蘇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阿富汗有130多萬人喪生,5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蘇聯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餘人,耗資450億盧布,削弱了國力,從而被迫改變其全球戰略,對國際戰略格局影響深遠。戰爭中,蘇軍使用大量先進武器,採取多種戰略戰術,但由於進行的是非正義戰爭,受到國際社會和蘇聯人民強烈反對。阿富汗人民抵抗力量雖然在兵力兵器等方面處於劣勢,但由於從事的是正義戰爭,受到廣大人民擁護和國際社會支持,部隊士氣高昂,加上成功地開展游擊戰,使強敵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並最終迫使侵略軍撤離國土。

蘇聯撤離

在戰爭最後階段,蘇聯軍隊準備撤出阿富汗。1987年1月1日,阿富汗政府軍宣布單方面停火6個月,與聖戰者舉行談判。但因雙方分歧太大,雙方再度爆發激戰。蘇聯空軍多次越境轟炸巴基斯坦村莊。在1988年,蘇聯部隊和阿富汗政府軍成功奪取了從加德茲至霍斯特公路的主動權。同年第一批蘇聯部隊在5月15日開始撤離阿富汗。撤離工作基本上是和平的。為了確保安全通道,蘇聯與聖戰者達成停火協定。

戰鬥援助

到80年代中期,對阿富汗抵抗運動提供援助的國家有: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美國、中國和其他國家。美國認為阿富汗的衝突是冷戰時期中對抗蘇聯的重要鬥爭之一。中央情報局在1979年執行旋風行動,透過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作為中介,向聖戰者提供武器彈藥及資金,其中包括了著名的FIM-92毒刺導彈。該導彈造成蘇聯空軍的作戰飛機大量損失。 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從1979年到1992年訓練了10萬名聖戰者游擊隊。在一些穆斯林國家中,一些組織開始號召志願者到阿富汗參與打擊蘇聯部隊的作戰。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年輕沙烏地阿拉伯男子奧薩瑪·本·拉登的組織最後演變成基地組織。美國派出軍隊顧問到阿協助訓練聖戰者同時也在本國內開設訓練營。大批的美國產武器被轉交給聖戰組織。聖戰組織領導人高度重視破壞行動,常見的類型包括破壞電線、油管、廣播電台、政府辦公大樓、機場、酒店、戲院等等。從1985年至1987年,平均一年這類破壞行動發生超過600件。在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地區,聖戰者每天發射800枚火箭彈。1985年4月到1987年1月,聖戰者發動了超過2.3萬起針對政府機關的攻擊事件。聖戰者的陣地多是在鄉村內,這些鄉村則會遭到蘇聯部隊的殘酷報復。聖戰者擅長使用地雷,這些地雷大多被埋在橋上和路旁來攻擊車隊。在1982年3月,一枚炸彈在教育部爆炸,同時波及到周圍數座建築物。1985年9月4日,聖戰者游擊隊攻擊在坎大哈機場起飛的巴赫塔航空公司客機,造成52人死亡。1985年5月,七個主要的反叛組織成立了七黨聖戰者聯盟以協調他們的軍事行動。該集團活躍於喀布爾周圍發動火箭襲擊,並進行軍事行動、打擊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政府。

戰爭結果

中國譴責蘇聯入侵阿富汗畫報

1979年底,蘇軍集結10個師的兵力,大舉入侵阿富汗,使阿富汗原來各派力量的流血軍事政變,演變成阿富汗游擊隊與入侵的蘇軍之間的曠日持久的民族戰爭。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聯耗資200多億美元。1988年5月25日,蘇軍總政治部主任利濟切夫宣布: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阿富汗戰爭成了蘇聯日夜不停的「流血的傷口」。

由於入侵阿富汗,蘇聯不斷受到世界各國的譴責,承受巨大的外交壓力,處境孤立。由於入侵阿富汗,蘇聯與巴基斯坦交惡日甚。戈爾巴喬夫當選蘇共中央總書記後,即開始尋求阿富汗問題的政治解決。

1988年4月14日,阿富汗納吉布拉政權與巴基斯坦簽訂了由蘇美兩國予以保證的解決阿富汗問題日內瓦協議。5月15日,蘇聯和阿富汗發表聯合聲明:根據日內瓦協議,蘇軍從今天開始撤離阿富汗,撤軍將在9個月內完成。1989年2月15日,蘇聯政府就從阿富汗撤軍結束髮表聲明: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已經結束,這一行動完全符合日內瓦協議。

第三次 美國阿富汗戰爭 2001年10月7日-2014年12月29日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該戰爭是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支援。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宣布阿富汗戰爭結束。

2016年7月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放緩美軍在阿富汗的撤軍計劃,將在明年1月其總統任期結束前在阿保留大約8400名美軍士兵。

空襲

早在2001年10月7日,

阿富汗戰爭

美英已組成聯軍進入阿富汗境內與當地的北方聯盟接觸。雙方其後達成協議,合作推翻塔利班政權。並在當天晚上進行空襲,攻擊塔利班和基地組織多個據點。

美國在首輪空襲中採用了不同種類的武器,據美國軍方公布,共動用了50支導彈、15架戰機和25枚炸彈。同時美國還在空襲時投下大量救援物資,據美國聲稱這是為了賑濟空襲中受傷的平民。

2001年11月9日,馬扎里沙里夫戰役開始。馬扎里沙里夫在阿富汗北方是一個大型城市。塔利班在馬扎里沙里夫有較強的群眾基礎存在。美國轟炸機地毯式轟炸塔利班部隊的陣地。

攻城南

下午2時,北方聯盟部隊攻下了城市的南部和西部,

第三海陸營掃蕩村莊

並且控制了城市的主要軍事基地和機場。戰鬥在4個小時後結束。到日落時分,塔利班殘餘部隊向南部和東部撤退。

戰鬥結束後,大批塔利班支持者被處決,在整個馬扎里沙里夫開始出現搶劫。馬扎里沙里夫戰役後,北方聯盟迅速拿下了北方地區的5個省份。塔利班在北方地區的勢力開始瓦解。

2001年11月12日晚塔利班部隊在夜色的掩護下逃離喀布爾,11月13日北方聯盟部隊抵達喀布爾市。市區只有炸彈坑和焚燒過的樹葉。一組大約20人的強硬阿拉伯武裝分子被發現藏身於市內的公園,隨後被消滅。

森蚺行動

160th SOAR空降特種團進入山區美軍的衛星照片情報顯示蓋達組織士兵在Gardez山西面高2740米的山脈中出沒,特戰部隊(SOF)稱該區為「雷明登屏障」,展開森蚺行動(Operation Anaconda)剿滅山區。該行動中美軍採用了包圍戰術,首先派兵佔領山谷的有利位置及阻止敵軍四處逃竄,再陸空合擊山谷北端掃蕩敵軍。整個行動從2002年3月3日到3月19日結束。

攻城北

喀布爾的陷落標誌著塔利班在阿富汗全國的瓦解。在24小時內,

阿富汗的美軍悍馬車成防禦圈

所有的阿富汗沿伊朗邊境各省,包括關鍵的城市赫拉特,都被北方聯盟攻下。當地普什圖族指揮官和軍閥接管整個阿富汗東北部,包括關鍵的城市賈拉拉巴德。

近1000名塔利班的巴基斯坦志願者部隊死守北方戰線。到當年11月16日,塔利班在阿富汗北部最後一個據點被北方聯盟圍困。此時,塔利班主力已被迫撤回到阿富汗東南部坎大哈周圍地區。

心理戰術

美軍阿富汗一處營區

2006年的一處監視哨

2005年10月份駐阿富汗美軍發生所謂「焚屍門事件」,塔利班武裝分子聲稱美軍利用焚屍當成心理戰術,美軍否認。2005年10月21日美國表示戰場上可能有所謂所謂「虐屍」事件是屬於衛生處理,不過火化屍體不符一些伊斯蘭傳統才會引起爭議,並非為了對塔利班或者阿富汗平民施加心理壓力。已經成立了聯合調查小組,對這一事件調查。美國在阿富汗實際上是有一個心理戰單位「美國陸軍第913心理戰小組」。

戰爭結束

2012年,在美軍特種部隊擊斃基地組織前領導人本·拉登一周年到來之際,奧巴馬突擊訪問阿富汗,並與阿富汗簽署了戰略夥伴關係協議。奧巴馬在簽字儀式上說,美國與阿富汗人都不想打仗,期待著和平的一天。奧巴馬說,現在是振興美國的時候。

2012年5月2日,正在對阿富汗進行突擊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喀布爾郊外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表示,阿富汗戰爭即將結束。 奧巴馬錶示,戰爭還沒有結束,仍處於艱困時刻,但地平線上的曙光已經出現。在黎明到來前仍處黑暗中的阿富汗,能看到地平線上出現了新一天的曙光。

2014年5月2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有意在2014年底北約作戰部隊撤離後在阿富汗部署大約9800名美軍。

2014年12月28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舉行了宣告儀式,駐阿富汗國際維和部隊指揮官在儀式上收起部隊軍旗以示戰爭結束。美軍撤離阿富汗在即,喀布爾遭受的塔利班武裝襲擊日益增多,但美國官員依然堅稱目前的阿富汗比13年前好得多。

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耗時13年之久、逾兩千名美國士兵為之犧牲的阿富汗戰爭正式結束。奧巴馬在一份書面聲明中正式宣布了這一消息,並稱雖然仍有大約1萬美軍駐紮在阿富汗境內,他們還會面臨危險,但美國這場耗時最長的戰爭已經成為歷史。

奧巴馬上任時便宣誓要逐步減少投入阿富汗戰爭的兵力,奧巴馬總統曾多次表示要撤出駐阿美軍,他曾在5月的一次講話中表示美國駐阿富汗的戰鬥部隊將於2015年1月前撤離。12月早些時候,奧巴馬在新澤西的福特迪克斯(Fort Dix)軍事基地露面時還承認安全挑戰依然存在,最終他把駐阿美軍人數削減至今年的1萬名,而此前在阿富汗駐紮的美軍人數為15萬。


美軍撤了,阿富汗最近塔利班比較活躍,親身經歷戰爭邊緣,感恩節那天,塔利班襲擊了一外國機構,交火持續了5小時,而我住的地方距離他們只有一百米左右~~


阿富汗算得上一個愛憎分明的國家。

阿富汗最大的敵人最親密的朋友,都集中在這張地圖裡。

印度

在東方世界中,能與天朝和巴鐵的恩愛相媲美的,可能只有印阿友誼了。

根據2010年蓋洛普民意測驗(Gallup poll),75%阿富汗人在最認可的他國領導人投票中,投給了印度,超過了美國和中國。

阿富汗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的板球,阿富汗國家隊將自己主場安置在印度諾伊達(NOIDA)省的UPCA體育場。

1996年塔利班執政阿富汗,民不聊生(看過追風箏的人的都有體會),印度極力協助推翻塔利班。(推薦一部電影《喀布爾快遞》)

在阿富汗重建的困難時期,印度出資超過2億美元,用於重建學校、醫院和人道救助。還協助建造了薩爾瑪水壩(Salma Dam),又稱阿富汗-印度友誼水壩。另外,就連阿富汗的國會大廈都是印度幫造的:

下圖是在印工作的阿富汗人在印度國家領事館前,拉出100米長的印度國旗表示對政府援助的感謝:

阿什拉夫·加尼和莫迪會晤的畫風是這樣的:

近年來兩國也熱度不減,據2014-15年的統計,印阿雙邊貿易額達到684.47美元,比起2010-11年的568.44美元增長了20.41%。儘管印度並非阿富汗的接壤國,但仍是阿富汗第二大的出口地。

最後援引印度外交官發言時的原話:

「Other countries may have sunset clause but India』s ties with Afghanistan remain timeless.」

巴基斯坦

所謂朋友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敵人,印巴衝突已經戰火綿延70年,但巴基斯坦的阿富汗的世仇遠不只是這一點導致的。

其實早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一統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阿富汗的廣袤領域。11世紀初,阿富汗伽色尼王朝開始推行伊斯蘭教,並且影響到了巴基斯坦,阿富汗不斷東征侵襲沖刷印巴地區,埋下歷史的仇恨種子。

18世紀到19世紀初,英國統治著印巴地區(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打了三次英阿戰爭(不是後來80年代的英國阿根廷戰爭)。阿富汗跪了兩次最後一次終於打勝獲得獨立。隨後英屬印度也獨立,分為了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教的印度兩國,看似皆大歡喜,但是英國殖民期間佔領的阿富汗城市白沙瓦,此刻劃歸了巴基斯坦,從此白沙瓦爭端就形成了,隨之出現的就是著名的杜蘭德線

國際舞台上的經濟制裁、軍備競賽、叫罵撕逼,都是由各自利益考量的,只要領土爭端是赤裸裸的仇恨,這點天朝人民也深有體會。


鴉片種植很發達。懲罰偷盜的人是砍去右手和左腿。很窮,走私毒品的錢都用來買武器打仗了。。。這是從紀錄片里看到的


先看了《追風箏的人》,然後又看了《燦爛千陽》,

其實我對《追風箏的人》已經沒什麼印象了,因為《燦爛千陽》看的晚一點我還記得些,所以我說說《燦爛千陽》裡面我對阿富汗的了解吧。

在《燦爛千陽》裡面1、一夫多妻是合法的,比如瑪麗雅姆的父親有七個?妻子們還能相對和平共處。女性在這裡就像物品,毫無尊嚴可言,出門要穿卡布,再好看的小姐姐都只能看到一雙眼睛……

2、貧富差距極大,瑪麗婭姆的父親是個富人,住著豪宅開著汽車打扮整齊光鮮,而窮人就只能吃土…

3、時局動蕩,戰爭頻繁。這一點想必沒看過書的也知道。

4、人民受教育程度低下,因為貧窮以及動蕩的環境,有大批的貧困人民(難民?)在這種大環境下接受好的教育相比有些奢侈。

5、語言(或許說方言?)很豐富啊……在《燦爛千陽》里注意到的,裡面有提到,至於具體內容我已經記不清了……

6、綠教啊綠教啊,每天都要做禱告。

暫時就能想到這麼多了……


不邀自來,還有點兒乾貨。

05年在阿富汗考察水電項目一個月,輾轉了南方几個省。那會兒美軍在阿富汗剛結束戰爭不到兩年,塔利班政權才從城市逃進了山裡。

幾十年的戰爭下來,那裡用一貧如洗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曾經在一個村子裡看到幾十個孩子上課時席地而坐,沒有書沒有紙也沒有筆,老師用一根前端燒成炭黑的小棍兒在小木板上寫字,全學校唯一的遊樂設施是一輛廢棄在荒地里的蘇式坦克。

當地接觸的居民和政府軍里的士兵沒一個懷念塔利班政權的,私下交流時跟我說的都是一些聳人聽聞的暴行,現在鬆快些的日子都很感謝卡爾扎伊總統。

都說阿富汗自然資源匱乏,其實那裡的水電資源還是很豐富的,可惜沒錢沒技術沒希望,全國唯一的發電設施還是蘇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給援建的一套600兆瓦小水電,也就是說除了極個別富豪能自發電照明,全國一到晚上基本一片睃黑。

從賈拉拉巴德返回喀布爾的路上有一段是中國水電集團正在援建他們一條公路,還有些生氣的樣子,可惜回來不多久就聽新聞說那個項目工地被襲擊了,犧牲了幾位中國工人。

可憐江山貧到骨吧……


亞洲生育率最高。

最早是在《追風箏的人》里了解到的,

回來發現《燦爛千陽》里的更貼合普通阿富汗人民的實況,畢竟《追》里描寫的是阿富汗戰爭之前那1%的富人的生活。


阿富汗這個地方怎麼說啊!簡單講是個貧窮加文盲世界最窮地方,但又是最富的地方,具有不可動搖的信仰,使世界老sanda英國、俄國和咪國三個不同世紀入侵,用了三個十年時間都不得不escaped, 是什麼地方你自己思考吧!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民族和國家或是未建立完整國家體系的他民族政權被中國滅族亡國或者同化吸納?
為什麼把糞便稱做屎?和英語的shit發音如此相似,是先有屎還是先有shit?
歐美國家偏遠貧窮地區的民眾到底是善良淳樸多、還是姦猾刁鑽的多?
如何評價被斷頭的瑪麗王后?
為什麼「窮山惡水出刁民」?

TAG:文化 | 印度 | 國際政治 | 中東 |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