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恆久忍耐」有沒有可以與之對等的觀點?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 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為這幾句話花了大洋專門買劍橋版《新約》回來看,心中的疑問則是「我們的文化里有可與之對等的觀點么?」想了一圈都沒有想到。求解答
謝邀。
沒有。
在《希臘語經卷》也就是新約里,最常譯做「愛」的詞語包括a·ga′pe(阿格配)和phi·li′a(菲利阿)的不同詞形,以及源於stor·ge′(斯托格)的兩個詞(指男女愛情的e′ros「埃羅斯」並沒有在《希臘語經卷》里出現)。其中,「阿格配」出現的次數最多。愛跟上帝一樣美妙,難以言喻,要為愛下定義不容易。與其解釋何謂愛,不如說說愛是怎樣體現出來的。題主所說的經文,就是詮釋愛是怎樣體現出來的.以上,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們的文化里沒有對等的觀點了.
《道德經》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矣,是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裡講到凡事若要長保(包括愛情),需要相互支撐,相互扶持。若是只顧及自己,則難以長久。
"愛是恆久忍耐..."
這不只是一個觀點.而是一個描述,對神自己的描述.因為「神就是愛」(聖經-約壹4:16)
讀聖經,讀到西方文化,很好;讀到愛,更好;最好的就是讀到神自己,得到神的生命.
God is love.中國人的愛,根基立足於血統上。所謂孝、弟、幼,走不出家族的圈子。派生出去,也就是「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還是血統之親的思維。普通陌生人之間,是沒有理由愛的。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算是走得最遠的和諧之道。
聖經里的愛,是無緣無故的、人類前所未有的。神子被盡情羞辱,並被人掛在十字架上流血犧牲。耶穌基督以這樣的方式來詮釋愛的定義,刑具十字架也因此成為愛的記號。這種愛是中國傳統文化里找不到的,愛的源頭在於神。這是神的愛,不是人的愛。
墨子講到兼愛和非攻。這和儒家倡導的「有等級之愛」是矛盾的,所以被孟子黑成「無君無父」。
但墨家的意識形態總體來說是功利主義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社群關係,拜鬼神但只為實用價值,高度團結,倡導和平,會派出說客去說服兩國不要交戰,還有自己的維和部隊。。(參考電影《墨攻》)
綜上,我認為墨家放到現在可能是一個左派社會民主黨,具有一定的團結群眾優勢,意識形態偏社群主義、平等主義。但它並不能成為一種「愛的宗教」。墨子自己也說了他是個實用主義者;相愛是為了和平,不是為了改變人性。—大二時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一點殘餘印象讀經典,不要被文中單個字詞含義蒙蔽。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題中的:「愛」。對應儒家的:「中庸,至誠」。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叄矣。」
兩個文化不同。有相通但卻不同。然而觀你題中文意,遍思所讀,唯有這段話最為應題。我覺得我們文化里沒有這樣對應的觀點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里人與人是不平等的。拋開基督教文化圈後來的君權神授,聖經里的主流思想是上帝愛每一個人,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應該是平等的。但是我們的文化鮮有宣揚人和人的平等。其中,儒家思想一開始的綱領就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即整個社會需要每個人不平等的地位才能運行下去。因此,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樣的情況下,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愛根本就是不平等的,上位的一方有絕對的優勢,而下位的一方則被訓導為順從,忍耐——這一點和聖經里的愛是類似的。然而,雖然儒家文化認同父對子,夫對妻,君對臣有愛,但是卻沒有任何教導讓父,夫,君的行為忍耐。總結一下,聖經里的教導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履行: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 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而我們的文化里這種對於愛的要求只被宣傳於處於弱勢的群體,並被當作道德規範繼承下來——也因此,我們的文化里總有默默忍耐的妻子,兒子,臣子。
說說我的觀點。我是比較感情跟道德,中國自獨尊儒家之後講秩序講倫理,不怎麼講感情,大義滅親完全沒問題,私奔偷情大大滴不行。誠然有對愛,愛情的描述謳歌之類的。主流觀念更多是倫理道德,這個假設下可以將感情跟道德對立來看。比如自由戀愛私奔什麼的該是不孝。
那現在該怎麼破?
中國傳統文人的表達方式向以意境取勝,不會如此直白,來一大段,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什麼/愛是什麼/愛是永不止息,就跟戲劇一樣,多句排出一個小高潮,犯不著。
很多人覺得中國古代歷來是男女不平等,男人不屑於表達愛慕,可是他們卻無法解釋為什麼中國人把母親放到那麼高的位置,無法解釋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有權勢的太后,甚至產生了女皇。
他們不明白,中國男人有著對女子最深沉的愛,這種愛,穿越時空,讓人痛哭流涕,不忍直視。
中國士大夫在表達情愛上相當含蓄,他們不去赤裸裸地表達愛,以下引用先賢的名章,權當拋磚引玉,諸君見笑了。
曠古文藝第一天才蘇大學士,悼念亡妻的詞《江城子-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晚唐首席詩人白樂天的《長恨歌》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李商隱的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如果是說忍耐的話 我覺得周易爻辭里的「元亨,利貞」應當也有這層意思
推薦閱讀:
TAG:聖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