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戰爭的游擊戰法,該怎麼破?

ps:請注意審題,這裡的游擊戰是在「人民戰爭」發動起來的背景下實施的戰術!


顛覆你的認識——看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期間,我軍是怎樣爭取越南群眾的?

前面很多答案都提到了,要破解人民戰爭的游擊戰法,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切斷敵國群眾與其本國武裝力量的聯繫。要切斷這種聯繫,無非是一文一武兩個途徑,前者比如美軍在海外作戰時的支票官,後者比如偽滿洲國時期的」歸大屯「。今天講一講1979年我軍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時,是怎麼爭取越南群眾的。

和群眾打交道在我軍的軍語中叫做群眾工作,屬於政治工作的範疇。群眾工作平時要做,戰時也要做。在本國做,軍愛民,民擁軍,大家都好理解。但是打到越南之後這就成了個新課題。比如:老百姓為了躲避戰火,進山鑽洞,人都找不到幾個;越南也是執行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有大量民軍,越軍也慣於化裝成老百姓,是軍是民難以辨別,危險性大;語言不通、風俗民情不懂,戰鬥頻繁、環境艱苦,不便於開展工作。

因此,不管是當時的參戰部隊官兵還是現在的網民,很多人都認為在越南做群眾工作沒有必要。比如:越南全民皆兵,統統應該懲罰,做群眾工作是「瞎子點燈,放虎歸山,燒香引鬼」,主張「殺他個片甲不留」。這種看法,當然有事實作為依據。但是這樣的一刀切,完全是把複雜的歷史簡單化了,否定了歷史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有四個理由可以做群眾工作:

1,兩國邊境少數民族跨界而居,不少人是親戚朋友關係,往來密切,素有「認族不認國,認親不認界」的傳統(所以人家未必認越南是祖國,所謂「越奸」也未必成立。)。這為我軍通過我方少數民族做工作提供了堅實基礎。

2、從70年代中期開始,越南當局為了進行對華戰爭準備,強制凈化邊境。要麼內遷,要麼集中,且不準同中國方面往來。引發了越方邊民,尤其是少數民族的強烈不滿。特別是越西北的少數民族長期受京族欺壓,歷來和他們的官府、軍隊關係不好。

3、越南自從建國以來長期接受我國的大量援助,特別是60年代我國派出32萬部隊入越,這一影響或多或少還在。比如石安縣城東溪鎮郵電局有個黎姓女職工帶著不到3歲的女兒留在家裡。我軍攻克東溪之後,373團宣傳組上門拜訪。該女子就表示,自己過去在第三軍區當通訊兵,和我國援越高炮部隊有過接觸,知道我軍紀律嚴明,所以沒有進山避難。後來她還幫助我軍做了一些安撫人心的工作。

4,戰火中大多數老百姓的心態還是「神仙打仗、百姓遭殃」,只希望「苟全性命於亂世」。所以不管是堅決我軍為敵的,還是幫助我軍的,都不是大多數。

怎麼做群眾工作?

越南老百姓很窮,真的很窮,給他物質上的實惠比口頭宣傳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那麼我軍的主要辦法還是和在國內一樣,發放物資,開倉濟貧。除了把繳獲的越方糧食(據云南方向不完全統計,發放了50萬斤)、衣物、日用品發放給越南群眾之外,還抽出資金作為群眾工作費,購買物資送給越南群眾。比如雲南省軍區撥出專款16900元,從國內購買了鹽、食用油、煤油、香煙、火柴、肥皂、頭痛粉、清涼油、布匹、電池等物品,運到戰區分發給越南群眾。但是注意,所謂群眾,是不反對我軍的老百姓,如果拿起武器和我軍為敵的,必須視為敵人的武裝力量堅決予以消滅。

通過做群眾工作取得了什麼戰績或者好處?

1,121團攻打發隆之前,通過少數民族民兵做了對方民軍的工作,爭取了80多人。不僅掌握了越軍的部署情況,穿插分隊4連在對方的帶領之下不發一彈、不傷一人,順利通過7個哨卡提前到達了指定位置。

2,124師370團7連在一個山洞裡發現避難的越南群眾,於是就給他們送乾糧,宣傳我軍政策。這150多名群眾下了山,4名青年承認自己是民軍交出了4支槍,還帶路活捉了5名越軍。

3,,55軍群眾工作隊一名地方隊員朝同登的一個山洞裡喊話,正好他表姑在洞里。他表姑把百多名群眾帶了出來,我軍從中抓獲15名越軍。

4,163師488團一個連在同登地區包圍了一個山洞後,請當地一位老人喊話,招降了5名越軍。有的老百姓主動報告民軍的姓名,部隊據此搜出來8支槍和200多發子彈。

5,165師493團給一個農姓老人餓得直哭的孫子送去餅乾和罐頭,他於是上山喊回了兒子和其他老百姓,並說服兒子給我軍帶路活捉了6名越軍,繳獲衝鋒槍3支,機槍1挺,手榴彈32枚,子彈2400多發。

6,雲南省軍區邊防13團派出84個工作組,動員了一萬多名群眾回村,越南民軍和老百姓交出槍支131支,子彈2215發。

7,149師在沙巴戰鬥中開倉濟貧920多人,有200餘人為我軍修路推車送水,有8人為我軍帶路,有10餘人為我軍報告情況,幫助我軍俘敵4人,斃敵3人。

8,雲南省軍區工作組給某村主席(該人開始害怕我軍殺他)做工作,給他剛生孩子的老婆送去6斤白糖,他不僅交出了自己隱藏的槍支彈藥,還動員全村交出武器40多件。

9,58師車隊在開進重慶城時,一名婦女攔在車前比劃著公路上埋有地雷,工兵根據她的指認在200米公路上挖出地雷25枚,其中1枚就在頭車的輪胎前。

10,149師446團新戰士蘭勝賓掉隊之後餓昏在地,被一名越南苗族群眾發現,這名群眾不僅給他換衣服收留了他一晚,第二天還步行10餘里把他送回了部隊。

11,165師493團政治處鄭副主任帶領工作隊到同登那林村做工作,發現一名50多歲的李姓女子對我軍態度友好,便派出醫生給她的兒媳婦和小兒子看病,她便將村裡民軍的情況詳細告訴了工作隊,順利搜出步槍7支,騎槍1支,子彈205發。

12,124師371團7連在攻打高平時將一名老人送回家裡,並且給他糧食,他帶著部隊到後山獨立小房裡抓到了3個公安兵

13,13軍在作戰期間,先後有49名越南群眾為我軍帶路、報告情況64人次,報告彈藥庫4座,交槍93支,炮彈128發,子彈7745發。

………………

以上所舉事例,只是很小一部分。而且我軍在越南的時間不過28天,如果駐軍時間再長一些,通過清剿取得的戰果將會大得多。

至於我軍走了之後,這些越南群眾的遭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乾貨滿滿,沒有水分。

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請打開微信搜索 cpcliusi


游擊戰法的基礎是人民群眾,知道怎麼破了吧。

-----------------------------------------------------------------------------------------

先給游擊隊換個名字,恐怖分子。

再發照片,恐怖分子屠殺民眾,

大肆宣傳,恐怖分子策劃針對平民的暴力襲擊。

繼續宣傳,恐怖分子勾結外國僱傭軍,出賣國家利益。

設立難民營,所有想活命的老百姓過來住,給吃給喝。

難民營外的救災物資、食品、生活用品,讓游擊隊破壞去吧,破壞得越多,他們失敗的越快。

所有做法都為了一個目的,割裂群眾與游擊隊之間的聯繫。


日本人在敵後根據地的搞法可以作為教科書,當年就搞得咱當家的沒脾氣。關鍵一個字:絕!其思路主要不在進攻而在運營。

參考其做法,可以做出一套對付游擊戰的有效組合拳,其運作理念如下:

1.首先修路劃棋盤,比如一塊地,直接修機動道路修個十字化成四塊,或者劃個井字成九塊。

2.在交叉路口修碉樓,道路保持機動優勢,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沒有統一部署,各駐守部隊不深入游擊區,而是防守或者沿路阻擊。

3.道路兩邊清理出無人區,無人區寬度根據碉樓沿公路機動出擊時間而定。無人區非指定通道出現發現人活動,即視為非法可逮捕或擊斃。

以上三點就可隔絕和壓縮游擊空間,防止其流動或擴大。而且正規軍各單位權責明確,連成一體。(正規軍對付游擊隊最怕基層畏戰避戰,高層定位不清,不利則迷茫無措,得利則爭功冒進。)

游擊隊一旦試圖強行突破某一網格,利用機動優勢,正規軍很好進行定位、調度、支援甚至包圍。

4.無人區以內的游擊區居民,實行配給制。即保證配給區居民食物維持自身溫飽即可,盡量壓縮游擊隊的食物補充和供給空間。(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基本上大局已定,但是一般政府沒這種資源控制力。)

5.棋盤中游擊隊活躍區塊,軟硬兩手要求當地人不從事糧食生產,交換條件是無償提供基本的食物,這對於本來就溫飽線上的窮人來說應該是可以甚至樂於接受的。(非活躍區塊如果自我感覺控制力足夠,可允許居民進行糧食生產,但是口糧配給制一定要保證,對餘糧務必進行強制統購調度)

5.對「棋盤」中,游擊隊活躍區塊先四周增加兵力穩固囚籠,然後進行掃蕩,尤其是秋收的時候,一定控制住游擊區的餘糧和農作物,就是說進游擊區不必追殲游擊隊,而是對地不對人,掃蕩在掃糧,只要掃蕩清理各地田地糧食即可。

6.視情況對游擊隊控制區的村莊往棋盤中其他網格進行強制遷移,然後焦土。(日軍做的更絕很多地區直接三光政策。)

7.大盤比較穩固後,視情況對棋盤中游擊活躍區塊如上述步驟再來一遍,再次進行細化切割…

這就是棋盤分區,囚籠政策,掃蕩之間的關係。基本上只要分割網格能穩得住,游擊隊一步步被壓縮,經不起幾輪分割的,這套手法只要作用得當,按部就班,對平原區和邊遠窮的地區應當比較奏效。(如果是富庶地區可能就投入大,效果也要大打折扣,但是話說回來,如果一個政權富庶地區都成了游擊區那也就是絕症晚期沒得搞了。)

以上為理想狀態的基本思路,具體操作可做調整。但是也應該看到這套做法有非人道非法治的一面,無人區,配給制,強制遷徙等手段,對於一般國家很難做到,用剩下的辦法就療效損失一大半。

說了這麼多,最後再加一句,題主應該很好理解為什麼社會主義國家內玩不轉游擊隊了吧?

————————

對本答案關注的人比較多了,所以我基本上刪除了原來答案中很大一部分對歷史的演繹調侃部分。


我說說游擊戰的祖宗是怎麼破游擊戰的

解放軍在湘西剿匪

其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游擊戰不過也差不多

查戶口

天天查

不定期的查

今天你們家仨人,第二天多了一個,哪來的?到哪去?誰能證明?

搞得土匪過年都不敢回家

然後就投降唄

我們就翻檔案,問老人

投降超過兩次的,殺

沒糧又不敢回家又不敢招安的土匪有啥戰鬥力?只能躲著

我們就搜山,偏留一座山我們不搜,結果十里八鄉的土匪都往這座山跑

然後在山口路邊處埋伏,往山上打炮

土匪一跑,就進了我們的伏擊圈……


極端的做法是屠殺,管你是軍是民統統殺光,死了的印第安人才是好印第安人

溫和的做法是停戰,停止侵略該國

當然現在世界上有了一種軍隊混在人民中一起闖入他國,然後發動游擊戰的戰法,所以溫和的做法也沒用,總不見得退出自己的祖國,把國土留給他們吧?


如果你指的「人民戰爭」其實就是想問怎麼剿某共的話,那我只能回答你:高效的生產組織能力只能用更高效的生產組織能力去打敗。

什麼?你跟我說日本更高效?

先不提日本自己就是半個封建殘餘的事,我們換一個比喻,阿富汗的塔利班和美帝。嗯,這個先進程度就沒有爭議了。

然而我必須說,美國在阿富汗的統治比塔利班落後的多得多,這和美國對本國的統治比塔利班先進的多得多沒有任何衝突。

美國在阿富汗是怎麼統治的,實際上就是羈糜統治,而且羈糜的還很爛……時常能看見一些聖母白左跟我講阿富汗在迎來自由民主之後,婦女如何解放,如何擺脫了極端宗教的束縛,諸如此類balabala。

說的很好。

有個屁用?

要記住,宗教的束縛是生產力落後的結果,不是原因。持有二元非善即惡的觀念的,可以點反對+沒有幫助,不用往下看了。

阿富汗戰爭拖到現在的唯一原因,就是美帝不能管好阿富汗,塔利班可以。當然這是個比爛的過程,塔利班看起來也確實非常落後,宗教神權人肉炸彈。

但沒關係啊,人家有群眾基礎啊。

為什麼有群眾基礎呢,很簡單,在塔利班手下過的比美帝手下好。沒有別的原因,如果宗教洗腦能管用的話,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還會在巴格達號令中東。

有人會說美帝每年投入大量的物資去援助阿富汗啊,阿富汗人怎麼會過的不好?

美帝也援助過李承晚,蔣介石,吳庭艷和巴列維,他們的人民過的很好?

事實證明,美帝在阿富汗沒有深入基層也沒有興趣深入基層,但是塔利班能做到。塔利班的分配方式再落後再低效,也比美帝建立的半個買辦政權深入基層的能力強。

所有問阿富汗人為什麼不擁抱世俗和皿煮的人,你們的問題其實很好翻譯:

「何不食肉糜?」

扯遠了,扯回問題。

怎麼打敗人民戰爭?

自己發動一場更好更大的人民戰爭。

怎麼阻止敵人滲透基層?

自己把基層滲透光,讓敵人無處滲透。

想打敗某黨?那你就比某黨代表更先進的生產力啊

成王敗寇?

王有成的理由,寇有敗的理由。

打不過,還不讓說?

——————

可能因為我歪題太歪了,有點避重就輕去了。

首先,如果不是題主那個補充,我大概不會來答這個題。畢竟游擊戰是日常吃屎的,絕大多數都是給佔領軍吃屎,自己也吃屎,比誰先吃不下去,雖然正規戰也差不多啦。

但是題主點名要懟人民戰爭,要點艹游擊戰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創造出的最高端的游擊戰例,那就只能跟你談生產力的車輪了。

有一個回答是說,讓日本人打土豪分田地搞群眾基礎的。如果這招百試百靈,太平天國早就統治全中國了,李自成也不用當流寇直接建立蘇維埃豈不美哉?

想多了,打土豪分田地只是一個手段,其根本還是更加先進的生產力組織方式和分配方式。先不提連反動都不合格的半買辦政府炮黨,日本是來掠奪的,不是真的錢多了燒的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簡單粗暴的掠奪和黃泛區,創造了上億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秩序都混不下去的人口,誰能給他們提供社會秩序和生產力的組織和分配,誰就能爭取到他們的支持。

很明顯,只有土鱉能做到。

岡村寧次看出來問題所在,但是他的軍國主義立場讓他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能是採取了最明智的對策。

然而再怎麼吹噓,從他自己的回憶錄中也能看出,對於土八路們所佔有的某些不可替代的優勢,岡村是各種羨慕嫉妒恨。誰讓大日本帝國是因為窮瘋了才發動戰爭的,就是簡單粗暴的掠奪而來的物資估計還不夠付入侵中國的軍費開支,什麼模範區到頭來都是扯淡。鬼子急了自己人都搶,會施捨一毛錢給佔領區?

說到底,還是那句話,想一勞永逸地對抗人民戰爭,要麼把人民殺光,要麼把人民都變成你的自己人。這兩個選擇,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虧本虧的當底褲的選擇。

順便最後再歪一下,一切試圖抵抗生產力車輪的政府都是不穩定的。美國著名的四大坑,現在又多了一個新成員,阿基諾三世。對於中國而言,其他國家的智商和他們造成的麻煩,嚴重不成正比。

祝願杜特爾特同志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的偉大事業成功(滑稽)


其實最簡單的破法就是大屠殺,老百姓殺光了游擊隊也就沒有了。

游擊戰在古代就不是事,因為古代屠殺是家常便飯。現代倫理對戰爭手段的束縛導致游擊戰反倒無解了。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說游擊戰的目的不是在殺傷敵人,而是在破壞「治安」,從而瓦解敵人的統治秩序,讓統治成本飆升到繼續佔領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佔領軍最後也唯有撤離一途。所以說往往容易開展游擊戰的地區都是較為貧窮的地區(比如說阿富汗、衣索比亞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因為佔領成本超過佔領收益的閾值低啊。相反富裕地區因為經濟利益較大,哪怕佔領成本上升了,但是相比經濟收益來說依然有利可圖,那麼自然就會繼續維持佔領。

既然說游擊戰的核心價值是破壞統治秩序,那麼如何破解游擊戰也要從這個角度來進行。最極端,也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這個秩序老子也不要了!」。與其費心費力的去統治那些不安分的老百姓,不如直接把游擊隊員和老百姓一起消滅掉,要地不要人(寧可XX不長草,也要拿下XX島就是這種思路),把原住民消滅以後重新從本國移民來統治,這樣重建的秩序就可以保證「長治久安」了。或者說沒那麼極端,消滅到足夠多的原住民以後,剩下的原住民也就老老實實不敢反抗了。

當然這種極端思路也有局限性,第一對人口少的小民族比較容易(比如說乾隆消滅准格爾人,美國人消滅印第安人,英國人差點把布爾人滅族等),對人口千萬級以上的大民族在技術上就難以做到(中國人歷史上被屠過多次,也沒被屠完,就是天靈蓋的數量比狼牙棒多多了)。二是現代社會倫理越來越不能容忍大屠殺,道德關不好過,國內和國際輿論都不允許再玩這套了。所以說古代游擊戰沒啥搞頭,因為那個時候殺人滅族是家常便飯,大家沒有道德負擔(扎蘭丁用游擊戰對付蒙古大軍,蒙古人屠城搞多了,扎蘭丁就搞不贏了),現在游擊戰反倒越發無解了(不能隨便殺人了)。

英國人在1905年可以以幾乎滅族的方式迫使小民族布爾人降服,但到了20年代面對人口眾多,同時對國際輿論影響更大的愛爾蘭人的時候(美國的愛爾蘭移民已經漸成氣候),卻不能故技重施,只有「含悲忍痛」讓其獨立。而稍微早一點的時間,土雞國卻在開開心心地屠殺了近百萬並無明顯反意的亞美尼亞人,歸根到底亞美尼亞人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遠不如愛爾蘭人(說白了在美國的親戚少了點),國際社會不大關心他們的命運,人口也沒多到讓土雞殺不完的程度,就只有接受比布爾人更悲催的命運。這些年亞美尼亞大屠殺不斷被提及,也和美籍亞美尼亞人勢力的增長有密切關係。同樣,擁有可以毀滅世界幾百次的超級武器的米國和羅剎卻不能搞定住在叢林里的越南農民和生活在阿富汗山區的艹羊愛好者,也是因為道德輿論的壓力讓這些超級霸權無法放手一搏而已,如果真要放在古代社會的倫理觀,以米狄、羅剎的殺人機器的效率和能力,屠光越南人和阿富汗也是易如反掌。

==============================================================================

那麼現代社會不能再用簡單粗暴,但也最為有效,成本最低的反游擊戰策略——屠殺——這種大招了,該如何?那就是非常麻煩的一套策略——懷柔。

古人就知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但是不能大砍大殺的情況下就只有慢慢的去破心中賊。具體來說就是全面插手叛亂地區的意識形態領域,禁止反「穩定」的意識形態的傳播,強化對國民的「愛國主義教育」,爭取花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在第二、三代團體中培養出較為忠誠和恭順的團體。同時還要輔以經濟統戰和利益輸送,加強叛亂地區和其他地區的經濟聯繫,讓當地較為理性的精英群體(這些人往往才具有決定性)認識到經濟聯合的好處,從而放棄支持叛亂的念頭。我和一些藏族和維族的知識分子交流的感覺就是他們普遍都有比較錢強烈的民族感情和認同,但是也承認萬一脫離內地是無法真正發展經濟的。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做好了一勞永逸(比如說日本對台灣的統治),缺點是時間長,見效慢,容易產生波折,必須有中央政府開明而長久的支持才行

具體來說,對本土地區和對殖民地地區,還有不同的策略。

對本土來說,因為民族主義和政治正確,是絕對不能失去的。所以哪怕統治成本太高,歷史上因為游擊戰而放棄本土的情況非常少見,除非是因為外部干預而面臨嚴重軍事挫折(比如說英國能夠放棄愛爾蘭,也是因為英國一直把愛爾蘭以殖民地對之;反過來要花巨大力量鎮壓蘇格蘭叛亂,就是因為把蘇格蘭視為本土)。所以平息本土的叛亂,必須要花費長久而持續的努力,只要中央政府財力和軍力能夠支撐,必然會持續而長久的投入,幾乎是沒有退出機制的。就算無法直接控制,也要統戰和培養當地代理人實施羈縻統治,維繫表面上的統一,比如說現在俄國在車臣默許卡德羅夫家族就形成了類似唐代藩鎮的家族世襲格局,以此維繫表面上的統一局面(說白了俄國在車臣還是打敗了)。

但是對於殖民地,情況就靈活的多。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以夷制夷。統戰本地的世家大族,讓他們充任代理人來打代理人戰爭。當然扶植代理人也要有策略,不能扶植大族群的代表,這樣勢力太強,容易尾大不掉,要扶植小族群的代表,讓他們和多數族群形成對立關係,這樣才能讓這些代理人死心塌地的跟隨殖民政府。英國在印度就採取了這套行之有效的辦法,英國在印度扶植被莫卧兒壓迫的印度教徒來反制穆斯林,又扶植錫克教徒和賤民反制印度教徒,造成多層的互相牽制,從而用非常少的人力控制了遼闊的印度次大陸。但是採用代理人的策略就意味著必須分肥本地代理人,所以殖民政府就做不到利益獨佔,分肥的程度和方式就非常考驗殖民政府的策略與統治技巧。讓代理人吃的太肥或者餓的太瘦,都不利於統治。

==============================================================================

順便帖兩個以前寫的老文,都是關於游擊戰題材的

後現代主義游擊戰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游擊戰

所謂後現代主義一詞,通常是出現在藝術和社會學領域的,最先是指一種以批判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為特徵的建築學傾向,主要成分是後現代的文學藝術和後工業社會的社會科學。在其形成的過程中用來指稱哲學、社會學、文學、藝術甚至自然科學等諸領域中具有類似傾向的思潮。現在我們所說的後現代主義通常是對西方60年代激進政治運動失敗的反應,是一種以西方發達國家二戰後進入現代社會為背景,以反思、批判近現代主義文化、理論取向與基礎、思維方式等為基本特徵,以新的話語和形式解釋世界為特點的文化思潮。解構主義加入後現代主義行列後,後現代主義發展為一種遍及哲學、社會學、美學、藝術、宗教等領域的在全球頗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潮。強調反思和批判精神、反中心和提升非理性、倡導多元化的方法論和提倡對以及淡化價值判斷是其顯著特徵。我在這裡借用後現代主義這個詞,主要目的是了強調最近在巴勒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的衝突中表現出的游擊戰戰爭的一些新特點。與經典的現代主義游擊戰思想(比如我們熟悉的毛澤東的游擊戰理論)相比,後現代主義游擊戰這些特點可以說是反傳統的,甚至是顛覆性的,是對傳統理論的一種反動,可以說是「後現代主義的」游擊戰。

後現代主義游擊戰的特點

就象後現代主義思想是通過「復古」的方式來批判現代主義經典理論一樣,後現代主義游擊戰也是通過復興一些古典游擊戰的方式來顛覆現代主義的經典游擊戰形勢。具體來說,就是恐怖主義的復興。

在全民皆兵的古典游擊戰時代,用恐怖手段襲擊對方的平民和平民目標是很常見,比如印第安人對美國拓荒者的襲擊,就很典型。這種襲擊行為的基本思想,是將敵方(也就是侵略者)當作一個整體看待的,因此,無論軍人還是平民,都必須要為自己國家、民族的侵略行為付出代價,所以攻擊沒有防衛能力的平民是理所當然的(當時的侵略的一方里大多數人也是持這種思想,因此屠殺平民也同樣是「理所當然」的)。古典主義游擊戰除了與當時的意識形態(種族歧視)、軍事制度(全民皆兵)相聯繫以外,冷兵器時代武器裝備也是重要的因素,因為在冷兵器時代,武器在威力和射程上都非常有限,規模很小的游擊隊很難對正規部隊構成威脅,而經濟價值高,防衛能力差的平民目標就變的非常誘人了。

當歷史前進到近代,總參謀部的建立、職業軍人的出現和徵兵制的實行使得各國的戰爭機器開始更加職業化、正規化。戰爭的指揮權從世襲貴族的手中轉移到受到政府監督、控制的經過系統、專業化訓練的專家手中(職業軍人),徵兵制也使過去由臨時徵召的平民組成的軍隊轉變成經受長期正規訓練的常備軍。因此,戰爭被普遍看作是由政府和職業軍人們所從事的活動,逐漸的遠離了平民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攻擊和殺戮平民就很在然被視作一種罪過,開始成為社會道德譴責的對象(當然,這種輿論傾向是逐漸形成的,而且因地域、文明和民族不同而有先後)。另一方面,爆炸物和線膛槍的發明大大增強了游擊隊的作戰能力,小股的游擊隊也可以對小規模的正規軍隊造成巨大損害,游擊隊攻擊軍事目標的能力得到了增強。所以以攻擊軍事或與軍事密切關聯的目標的游擊戰開始與純粹攻擊平民目標的恐怖主義開始分野。襲擊平民的行為被視為純粹的恐怖主義而遭到一直譴責(就象本·拉登和他的基地組織)。而在經典的現代主義游擊戰中,無論是抗戰的中國,二戰的南斯拉夫,還是越戰中越南,游擊隊的襲擊目標基本上都局限于軍事目標和與敵人合作的偽政權及其成員。對民用目標的攻擊,也僅局限於與軍事關係密切的,更不要說專門殺戮平民了。經典的現代主義游擊戰爭理論大師(比如毛澤東的理論)也沒有提出過要攻擊平民的主張。

但是自從伊斯蘭極端主義興起以後,伊斯蘭世界的游擊戰開始出現了回歸「古典主義」的特點。在巴勒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極端組織不僅僅進攻敵人軍事目標和軍人,也攻擊敵人的民用設施和平民,甚至攻擊本國、本民族的平民,以製造不安定環境和恐怖氣氛。哈馬斯等巴勒斯坦激進組織不但襲擊以色列軍事目標和軍人,而且更加熱衷於用人體炸彈殺死以色列平民。伊拉克的薩達姆分子不僅攻擊美軍,攻擊與美軍合作的伊拉克人,甚至在鬧市製造爆炸事件來殺死本國平民。他們這些做法主要目的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打擊佔領軍,而是為了加劇佔領區的動蕩局勢,增加敵方佔領成本,最終迫使對方放棄佔領。這種反傳統的游擊戰法更趨向於恐怖主義(不說他們是恐怖主義是因為他們還在抵抗佔領軍,還在攻擊侵略者的軍事目標),他們的鬥爭目標僅僅是為了摧毀佔領者所建立的統治體系,而不是建立一個新的體系來取代它。他們分散行動,各自為戰,他們不僅僅在自己的領土上戰鬥,也在敵國及其盟國的領土上實施恐怖行動。他們瘋狂、頑強、堅忍、破壞力巨大,卻沒有統一的組織,也缺乏長遠的目標。他們的前途如何,短期內還無法斷言,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在進行一場反傳統的游擊戰。是一種對現代主義游擊戰來說「強調反思和批判精神、反中心和提升非理性、倡導多元化的方法」的游擊戰,是後現代主義的游擊戰。

後現代主義游擊戰的產生緣由

後現代主義游擊戰何以產生,這是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在這裡我就嘗試著對其根源作個簡要的分析。

從思想根源上,後現代主義游擊戰是源自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伊斯蘭教旨主義開始在伊斯蘭世界抬頭,而作為其一部分的極端思想自然也得到了傳播,而由美國等西方列強主導的國際政治形勢加深了伊斯蘭世界對西方的抵觸情緒,這又助長了這種思想傳播。從某種程度上說,伊斯蘭教旨主義的復興也是後現代思潮的一部分,因為後現代思潮可以說就是後工業社會對在工業社會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現代主義的一種反動和顛覆,這種反動與顛覆在西方發達國家是出於對現代工業社會弊端的反思和修正,在第三世界則是因為國家獨立運動和民族主義的勃興。雖然二者原因不同,但從表象上看,就是古典主義的復興(當然不是完全復古,而是古典的一些元素、思想重新被發掘出來,就是所謂螺旋上升)。這種「復古」的思潮在中國就表現為對傳統儒家文化的再發掘和重新尊崇,在伊斯蘭世界,就是教旨主義的勃興。所以說是後現代主義游擊戰也不為過。

從軍事鬥爭的發展上,後現代主義游擊戰是非對稱戰爭的發展結果。隨著新軍事革命帶來的戰爭機器能力的提升,從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軍事優勢越發明顯,而大量的第三世界國家則越發的落後。隨著這種戰爭手段的不對稱性已經日益加深,必然會出現不對稱的對抗手段(比如我國有人提出的《超限戰》),襲擊相對容易,影響力又巨大的平民目標自然成為誘人的選擇。從這點上講,恐怖主義與游擊戰的重新合流也就不難理解了。

後現代主義游擊戰在當今世界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大,成為值得關注與研究的對象,從目前的角度上而言,後現代主義游擊戰還主要局限在伊斯蘭世界,它的命運如何?是否代表了今後游擊戰演化方向?我們都還不得而知,這還需要時間來解答。

我看全民戰爭

——兼對《紅與橙的碰撞——布爾戰爭回顧》一文觀點的商榷

最近閱讀了《巡航者》里《紅與橙的碰撞——布爾戰爭回顧》一文,文中豐富的資料、精彩的評述領人折服。不過對於文章結尾對於全民戰爭的一些觀點,我卻有不同的看法。

在評論全民戰爭的時候《紅與橙的碰撞——布爾戰爭回顧》一文中的觀點如下:

「......但是,如果戰爭的目的是以領土兼并、種族仇恨或者意識形態等非利益性因素為主,則全民戰爭對戰爭的最終結果不可能產生逆轉性的影響。在當代高科技戰爭和精密打擊的手段下,全民戰爭的理論尤其過時......所以,游擊戰爭往往只能在戰爭中充當輔助和牽製作用、或者成為戰後爭取政治地位的一種籌碼來使用。當一國孤軍使用的時候,沒有與別國結成軍事同盟的時候,單純憑藉全民戰爭和游擊戰,並不能對戰爭的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德蘭士瓦和奧蘭治的悲劇就證明了這一點。」

對文中的觀點,我比較贊同後者,就是:「當一國孤軍使用的時候,沒有與別國結成軍事同盟的時候,單純憑藉全民戰爭和游擊戰,並不能對戰爭的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的確,沒有堅強的同盟和外援,單憑一國的力量很難將殘酷的游擊戰進行到底,但游擊戰是否就此過時了嗎?高技術戰爭可以杜絕游擊戰嗎?我卻持有不同的看法。在這裡,我希望通過探討全民戰爭的一般特點來具體分析一下游擊戰在高技術戰爭條件下是否過時的問題。

政治優先的全民戰爭

如果反侵略的國家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抵抗外敵,必然會導致大量的領土淪陷和正面戰場的潰敗。這時實行所謂全民皆兵的全民戰爭,必然會導致佔領區的大範圍的游擊戰。由於敵強我弱,游擊者很難尋求在軍事上取得完全的勝利。只有通過長期的小範圍軍事襲擊,攻擊敵人薄弱之處,增加其有生力量的損耗,破壞佔領區的安定,增加被佔領人民於佔領者的敵對,最終使得佔領的成本超過了佔領者所能承受的範圍,使佔領者失去繼續佔領的意志而達到反侵略的目標。

為了能夠達到上述目的,軍事行動必然要服從於政治需要。最大可能的製造對自己有力的政治形勢,某種情況下,宣傳的效果比實際取的戰果更重要,心理比鋼鐵更有效。從越南戰爭的實例看,北越在戰場上取得的軍事勝利並不多,也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但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北越在政治上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北越的戰爭力量都是為取得這些政治勝利而使用的。相反,美國之所以失敗,也很大程度上是迫於國內的政治壓力,而這種壓力,就是北越通過其政治和軍事的行動來間接施加的。一些美國將軍認為美國在越南的失敗不是在於軍事,而是出於國內的反戰力量,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一個現代國家,一個諮詢非常發達的社會,輿論的力量是空前強大的,善於使用和調動輿論的一方必然在政治上取得巨大的優勢。

而在軍事上居於弱勢的被侵略一方,在爭取輿論同情上具有天然的優勢。爭取和利用輿論的支持,激發敵國內部的反戰思想,也是他們必然選擇的目標。其中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製造漫長而艱苦的戰爭,使佔領國人民不勝其苦,最終對戰爭的厭煩超越了對侵略果實的渴望,從而產生結束戰爭的想法。另外,強化受害者形象,激發國際社會和敵國溫和派的同情,強化反戰聲浪也是常用的手段。所以說,全民戰爭的精髓和核心就是政治、就是外交、就是宣傳、就是心裡戰。

當然了,由於兵民一體和沒有日內瓦公約的保護,以游擊戰為主的全面戰爭必定使非常殘酷的。

如何成功的進行全民戰爭

研究戰爭歷史上成功的全民戰爭的實例,我們發現,如果想成功的進行一場殘酷的全民戰爭,必須要滿足一定的主客觀條件。

全民戰爭的三個主觀條件

1、 健康、高效而有活力的政治機體。

要進行長期、艱苦的游擊戰爭,必須要有一個健康、高效而有活力的政治組織來領導。這個組織必須能夠代表佔領區人民最廣泛的利益和願望,能夠爭取他們的真心擁護。這樣才能在長期艱苦的而又居於弱勢的游擊戰爭中生存下來。而且這個組織還要適應多變的游擊戰形勢。在聯合戰鬥的時候能夠堅持統一、高效的領導,在分散作戰的時候能夠獨立應變,主動出擊。在這方面,中國、越南的實例就是最好的證明。在艱苦的戰爭里,中共和越共始終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在險惡的環境中隨機應變,從而能夠不斷壯大、越戰越強,最終取得了最後勝利。相反,布爾民團極端民主的組織形式(上級不能決定下級的任命,的團長和連長都是由本單位人員選舉產生)顯然不利於統一指揮和行動,從而導致戰機的延誤或喪失(比如克倫索之戰),或者各自為戰,被敵人各個擊破。而塔利班的極端宗教思想和薩達姆的腐敗統治都使的他們的政權無法得到人民真心實意的擁戴,想要在殘酷的游擊戰爭中取勝,也是不可能的。建立一個代表佔領區人民最廣泛利益,同時又健康、高效而有活力的政治組織來領導遊擊戰爭,其實這就是所謂我黨「三大法寶」中的「黨的建設」。

2、 廣泛的統一戰線

說起「三大法寶」,那麼統一戰線就不能不講。既然組織游擊戰一方是弱者,那麼儘可能爭取最大範圍的支持就是必然的選擇。本來就居於弱勢,有孤軍奮戰,那離失敗就不遠了。如何爭取建立最大範圍的統一戰線,是弱勢一方需要重點考慮的。建立統一戰線,最基本的當然是聯合國內各種利益集團共同投入抵抗,但爭取外部支持也非常重要。不但要爭取國際社會的廣泛同情於支持,就是敵國內部的溫和勢力,也是爭取的對象(雖然這個難度很大)。只有爭取了強大的國際社會的支持(物質和輿論的),國土大量或全部淪陷的反侵略者才能獲得堅持鬥爭的物質援助,才能製造輿論壓力,迫使侵略者減少其不人道的做法。同時爭取敵國溫和勢力的同情,分化瓦解侵略勢力,從而為抵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但是,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本,沒有堅強而有活力得領導,沒有統一的國內抵抗力量,沒有有效的軍事行動,單純指望外界的幫助和同情是無法在殘酷的游擊戰爭中取勝的。薩達姆和塔利班的失敗一部分就在於他們既無法聯合國內的反抗力量,又無法真正爭取到外國的援助和支持(雖然薩達姆還沒有完全失敗,但我不看好他)。同樣,布爾人由於其種族歧視的政策而無法得到黑人的支持,英國人卻利用這點來打擊布爾人的農場(後來英國人又和布爾人妥協,轉而壓迫黑人,真是老辣、狠毒!)。

3、 武裝鬥爭

毫無疑問,游擊戰的基礎就是武裝鬥爭,沒有武裝鬥爭,就不能破壞佔領區的穩定,就不能殺傷佔領者的有生力量、增加佔領者的佔領成本,就不能激發國際社會支援的願望,也不能激發敵國內部的反戰思潮(歷史證明,挫折感比同情心更容易引起反戰思潮)。武裝鬥爭是取得勝利的基礎,是政治、宣傳和心理戰爭的基礎。沒有足夠強大的武裝力量和足夠顯著的武裝鬥爭,游擊戰政就無法取得真正的勝利。當然了,武裝鬥爭是從屬於政治鬥爭的,是為政治鬥爭服務的。從歷史上看,成功的游擊戰爭都離不開成功的武裝鬥爭。不論游擊者傷亡有多大,他們最終都很好的完成了武裝鬥爭的任務。

綜上所述,我黨在艱苦鬥爭中所總結的「三大法寶」其實就是進行成功全民戰爭所必須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全民戰爭的三個客觀條件

要想取得全民戰爭的勝利,單單有主觀願望是不行的。還需要具有一定客觀的物質條件。否則即使達到了上述主觀條件,也無法取得勝利。

1、 合適的地形

只有用於足夠的幅員,才能使得佔領軍分散兵力,才能使其不能輕易控制佔領區,從而為游擊活動提供空間。只有合適的地形,才能為游擊隊提供躲藏、機動和隱蔽攻擊的空間。抗日戰爭的實例表明,在山區堅持游擊戰就比在平原容易的多。在幅員遼闊的華北就比在地域狹窄的華南容易游擊。叢林、山地從來都是游擊戰的天堂,就是精確制導武器發達的今天,在山地、叢林識別、發現目標也是很有難度的問題。越南、阿富汗、南斯拉夫,這些游擊戰成功進行的國度無一不是擁有適合游擊戰的地形的國家。由於中國遼闊的疆土,日本始終全面控制中國的土地,這給游擊隊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時候,西方軍事專家預測蘇聯要想有效控制阿富汗全境,至少要投入50萬兵力。但是由於後勤能力和其他原因的限制,蘇聯在阿富汗的兵力始終只能保持在10萬人左右,所以最終也無法控制阿富汗。

2、 足夠的人口

由於游擊戰爭的殘酷性,必然導致大量平民的傷亡。沒有足夠的平民,是無法承受這種損耗的。英國人在布爾戰爭中先後投入了總計448,435人的兵力,這個布爾人44萬的人口相當,所以他們最終能夠控制南非,讓布爾人屈服。而更殘酷的日本人的屠殺卻無法殺光四萬萬五千萬中國人民,美國的狂轟濫炸也無法讓幾千萬越南人屈服。這裡面沒有別的原因,就是人口多少的問題。歷史上的確多次出現血腥屠殺迫使一個民族投降的實例,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屠殺、種族滅絕日益成為人類的禁忌。在古代,屠城、滅族都是很常見的,而且並沒有受到多少當時輿論的譴責;而在當今,種族滅絕卻被視為反人類的罪行。囂張如以色列者也不敢明目張胆的屠殺巴勒斯坦平民,所以兵民一體的全民戰爭獲得了更大的活動空間(當然了,以平民為目標的恐怖活動的空間被壓縮了)。

3、 大後方、根據地與正面戰場

游擊隊員不是超人,游擊隊也不能無限制的作戰,游擊隊的物質和裝備也不能全部依靠繳獲。所以游擊隊的活動也需要比較穩定的後方來支援。另外,大後方和正面戰場的存在也對堅定抵抗者信心,增強抵抗者士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沒有正面戰場和大後方,沒有合法有效的政府,也很難獲得國際社會的全面支持與援助。如果徹底失去了根據地,那麼維持游擊戰爭是非常艱難的,東北抗聯的歷史就是最好的證明。就是在游擊區,也需要根據地為游擊隊提供安全的庇護所和修養地,那些以游擊戰為主的戰爭里(越南、阿富汗),大後方的作用也是非常關鍵的(比如著名的胡志明小道就是北越後方支持南越鬥爭的重要輸血管)。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從來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沒有大後方、根據地和正面戰場的游擊戰爭是很難維持的。

殘酷打擊可以消滅游擊戰爭嗎?

《紅與橙的碰撞——布爾戰爭回顧》里認為殘酷鎮壓措施能夠擊敗全民戰爭。這其實是個複雜的問題。歷史上的確存在屠殺征服民族的實例,但這是與具體的情況相聯繫的,前面我已經講過 ,英國人可以讓布爾人屈服,日本卻不能讓中國人屈膝。另外,二戰以後的戰爭歷史表明,屠殺和殘酷的鎮壓並不能消滅游擊隊,相反還會使實施者居於道義上被譴責的地位,在國際上陷於孤立。

殘酷的鎮壓不僅會惡化佔領區人民與佔領者的關係,增強佔領區人民的抵抗意志,同時也會動搖與佔領者合作者的決心。除了個別品德敗壞者,沒有幾個人看到自己同胞被屠殺而無動於衷的,即使處於一時而與佔領者繼續合作,他們也會覺得自己很難與對方取得和解。偽軍和偽政權官員的動搖,往往是佔領者開始失敗的重要先兆。

美國在越戰的經驗表明,轟炸只會增加敵人的仇恨,而不能使之投降。無論轟炸機在軍事上的效果如何,在心理上的效果是零。而在較早時期,在馬來西亞對付共產黨游擊隊的英國特種空勤團卻採取了有效的措施,從而挫敗了他們。早期英國人也採取了殘酷報復的措施,他們公布擊斃的游擊隊員的數字和名單,希望能夠恐嚇他們,但結果只是增強了他們的報復慾望。後來他們改變策略,採取懷柔策略,推行「感情與思想」計劃。一方面,英國士兵走入農村,接觸當地居民,了解他們的疾苦和願望,派遣醫療隊等幫助窮苦百姓,努力消除白人與當地人的隔閡。另一方面分化當地人,勸說華人不要參與抵抗運動(開始英國採用馬來語、泰米爾語和各種中國方言進行宣傳,後來全部改用普通話)。同時他們赦免投誠大額抵抗者,給予他們待遇,勸說其他抵抗分子走出叢林。並且英國人充分利用抵抗力量的領導層中存在腐化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在抵抗者內部造成部信任感。最終,在多種手段綜合作用下,馬共的抵抗被瓦解了。英國人在馬來西亞的成功告訴我們,成功的反游擊戰和游擊戰一樣,都是政治優先的。

高技術戰爭讓游擊戰走開嗎?

誠然,高技術兵器的發展增強了正規軍隊的偵察、搜索、打擊和快速反應能力,夜戰也不再是游擊者的天堂。使用小米加步槍固然是無法戰勝現在高科技武裝的軍隊,但游擊者也不會故步自封,先進的技術也能夠為他們所用。但高技術兵器顯然也為游擊戰爭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手段。信息化社會賦予游擊者更多樣的攻擊手段和目標。高技術兵器也使游擊隊員作戰能力更強,攜帶型防空導彈、反坦克導彈、大口徑狙擊步槍都給予游擊者更強的戰鬥力。夜視器材也不再是發達國家軍隊的專利。空前發達的諮詢和網路媒體也大大增加了宣傳的手段和效率,任何一國想完全控制輿論也是越發難以做到的了。可以說,游擊戰的手段和效力都在增強。所以只要能夠解決好我前述的主客觀條件,全民戰爭還是大有可為的。戰爭的手段在翻新,但戰爭的基本規律卻依然故我,作為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民戰爭、游擊戰爭必然會繼續存在下去,並發揚光大。


做法很簡單,破解很難。

被游擊戰抽,根本原因是想要無節制的剝削地區民眾導致民眾反撲。

想要破游擊戰很簡單,兩手抓兩手硬。一方面深入打擊游擊隊的中樞組織和民間與國外資金支援,另一方面改善民生,友善對待游擊區的民眾。

前一條要執行下去挺簡單但是並沒有長效,後一條。被游擊戰抽的對手能做到就神了。

一開始看上去很友善的,等游擊隊走了很快就會露出獠牙來對放棄了作戰的民眾進行殘酷剝削。然後民眾意識到「他們對你們的好,是因為我們來過」接下來再把游擊隊請回來。

那時候看個神奇的印度電影,無法避免的戰爭。警察局長英明神武利用卧底智斗毛派武裝,同時親善民眾樹立自身形象,終於把毛派打得捲鋪蓋跑路。然後地方政府發現毛派走了,馬上把警察局長掛起來,自己搞強行開發,推土機碾平村莊。毛派趁機捲土重來,政府只能再把警察局長寄出來,結果這次不光民眾不買單,連警察局長派過去的卧底都反水了。

為什麼政府要祭出英明神武天之驕子的警察局長來對付毛派?原因是政府想要搞強制開發。但是這目的和警察局長壓制毛派的手段正好相反。結果自然是親善政策執行不下去。

這是個電影太理想化了。現實中這獠牙根本藏不住。大部分游擊戰對付的目標根本不屑於隱藏自己的獠牙。比如日本在中國,德國在南斯拉夫,在蘇聯。國民黨在蘇區,這都是明著搶明著撈,哪有收斂的意思?小部分的想要藏但是總會扎嘴。比如印度圍剿毛派。再有就是美國在越南在中東了。

電影里實際上是給天之驕子開掛了。真正天之驕子進入地方警局,要想阻止官僚和大企業利用警察剝削民眾。首先從自己做起,不收錢辦黑活。結果大企業和官僚直接把錢砸給基層警員。人家自然把黑活幹了。然後天之驕子同學體察民情,走基層從老百姓嘴裡聽說了黑活的事情,感到義憤填膺。準備好好收拾腐敗的下屬。再然後警員上面的警長不樂意了。因為警長也收了錢,而且警員是警長的親信。天之驕子同學再想整警長,警長在高層工作的七姑父不樂意了,而警長的七姑父恰好認識天之驕子的上司。。。。

讓我們祝天之驕子同學榮升檔案部部長後工作順利,祝新警察局長與大企業合作愉快。

另外吧,不要把古代的半土匪性質的民眾武裝和現代意義上的游擊隊混為一談。民眾武裝這東西你不去管它,慢慢就變成土匪或者自發分裂了,要不然就開幾張空頭支票把頭目騙過來殺了,剩下的烏合之眾自然就散了。


我強烈反對上面一些反人類的答案。

如果一國的軍隊陷入治安戰的困境中,最大的原因是想從佔領區獲得經濟或者戰略利益。比如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治安戰,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治安戰,法國在西非的治安戰等等。

以上的反人類的答案好比有人提問「如何解決水稻害蟲」,回答曰「把水稻全部拔掉」。沒有稻田了當然不會有稻田的害蟲,然而我解決害蟲的意義何在?

反對人民戰爭,必讀的就是毛澤東的人民戰爭理論。

第一,它的發生不能在任何帝國主義的國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⑺,必然是在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的中國。因為這種奇怪現象必定伴著另外一件奇怪現象,那就是白色政權之間的戰爭。帝國主義和國內買辦豪紳階級支持著的各派新舊軍閥,從民國元年以來,相互間進行著繼續不斷的戰爭,這是半殖民地中國的特徵之一。不但全世界帝國主義國家沒有一國有這種現象,就是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也沒有一處有這種現象,僅僅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中國這樣的國家才有這種現象。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兩種,即地方的農業經濟(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的分裂剝削政策。因為有了白色政權間的長期的分裂和戰爭,便給了一種條件,使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區域,能夠在四圍白色政權包圍的中間發生和堅持下來。湘贛邊界的割據⑻,就是這許多小塊中間的一小塊。有些同志在困難和危急的時候,往往懷疑這樣的紅色政權的存在,而發生悲觀的情緒。這是沒有找出這種紅色政權所以發生和存在的正確的解釋的緣故。我們只須知道中國白色政權的分裂和戰爭是繼續不斷的,則紅色政權的發生、存在並且日益發展,便是無疑的了。

第二,中國紅色政權首先發生和能夠長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種並未經過民主革命影響的地方,例如四川、貴州、雲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1926和1927兩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工農兵士群眾曾經大大地起來過的地方,例如湖南、廣東、湖北、江西等省。這些省份的許多地方,曾經有過很廣大的工會和農民協會的組織,有過工農階級對地主豪紳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許多經濟的政治的鬥爭。所以廣州產生過三天的城市民眾政權,而海陸豐、湘東、湘南、湘贛邊界、湖北的黃安等地都有過農民的割據。至於此刻的紅軍,也是由經過民主的政治訓練和接受過工農群眾影響的國民革命軍中分化出來的。那些毫未經過民主的政治訓練、毫未接受過工農影響的軍隊,例如閻錫山、張作霖的軍隊,此時便決然不能分化出可以造成紅軍的成分來。

第三,小地方民眾政權之能否長期地存在,則決定於全國革命形勢是否向前發展這一個條件。全國革命形勢是向前發展的,則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不但沒有疑義,而且必然地要作為取得全國政權的許多力量中間的一個力量。全國革命形勢若不是繼續地向前發展,而有一個比較長期的停頓,則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是不可能的。現在中國革命形勢是跟著國內買辦豪紳階級和國際資產階級的繼續的分裂和戰爭,而繼續地向前發展的。所以,不但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沒有疑義,而且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發展,日漸接近於全國政權的取得。

第四,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若只有地方性質的赤衛隊⑼而沒有正式的紅軍,則只能對付挨戶團⑽,而不能對付正式的白色軍隊。所以雖有很好的工農群眾,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更不能造成長期的和日益發展的割據局面。所以「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共產黨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充分具備的一個重要的思想。

第五,紅色政權的長期的存在並且發展,除了上述條件之外,還須有一個要緊的條件,就是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

——選自《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

總而言之,毛澤東所謂的「人民戰爭」在世界範圍內是一種極其特殊的戰爭形式,這種戰爭形式的特殊性來自於當時中國國內環境的特殊性。我們可以一條一條的進行分析。

第一,所謂「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並且發生了」白色政權之間的戰爭「。換句話說,在帝國主義直接控制的殖民地,或者白色政權保持內部團結的情況下,工農武裝割據很可能會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比如:南韓朴正熙的政權,沙特的王室等等。儘管階級矛盾尖銳,然而它們爆發革命了嗎?

第二,就是在第一點的情況下就是民主思想已經有一定的傳播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已經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了。在一些非常落後的欠發達國家,這一點不現實。

第三,在做到第一第二的條件下,革命在穩步推進而不是停滯不前。

第四,就是在一二三的作用下,進步軍人和進步軍官開始加入革命,組成正規的革命軍,而不是未經訓練的民兵。

第五,一二三四的情況下,革命主體不犯錯誤。

人民戰爭的誕生就很難。要消滅它簡直輕而易舉。我們在六七十年代在東南亞進行過輸出革命的努力,然而石沉大海的居多。

而且,就算是真的有革命者開始進行游擊戰爭了,取得勝利了。那又怎樣?

南部非洲的人民可以奪取政權,然而仍然擺脫不了殖民地的地位,這是因為雖然擺脫了殖民地的上層建築,卻沒有擺脫殖民地的經濟基礎——為宗主國配套的畸形的經濟結構。

【領航客】【20120208】葉海林:辛巴威如何選擇

辛巴威的單一經濟結構——七八成的收入來自咖啡種植,導致了通過革命獲得的國家政權根本無法兌現革命成果。因為一旦強行徵收,就會遭到國際市場的聯合打擊。從金融到商品貿易。

所以即使英法等殖民大國退出了前殖民地,卻仍然可以享受宗主國的待遇,因為殖民地面對單一的經濟結構和複雜的國際市場。前殖民地能做的只有維持和前宗主國之間的關係。

所以,面對人民戰爭的游擊戰的人,往往並不是西方殖民者,反而卻是當地的政權,有些政權甚至還是前革命政權。中東的強人政治家哪一個不是早年的革命者?

於是這些」強人「開始用反人類的辦法解決問題。就像一些答主回答的那樣。無論是納賽爾,薩達特,薩達姆,還是阿薩德父子。可以說每一個都是血債累累。用屠刀來嚇唬國內被壓迫的人民。

頂用嗎?沒有。

當西方殖民者覺得維持這些獨裁者成本超過收益的時候,毫不猶豫的放棄是必然的結果。然後擺出一副捍衛人權的樣子。用過的沾滿鮮血的白手套,自然是討人嫌的垃圾。

然後新的革命者上台,然後循環往複。


方法有很多,但是實施起來困難太大,鮮活的例子就發生在崗村寧次身上:

他反對日本人在佔領區內擔任各級官員,而主張以華制華,要給中國人以「尊嚴」。他提出「討蔣愛民」的口號,不斷分化抗日勢力。

但下面的下級軍官和大部分的士兵,似乎壓根就不屑這麼做。

如果真要搞,就參考一些日本對付台灣的辦法:

教育:

建議台灣總督府於台灣實施當時日本尚未實施的兒童義務教育。台灣總督府遵循其意見,在同年於台北市芝山岩設置第一所西式教育場所,也是台灣第一所小學(今台北市士林國小),

民政改革:

台灣日治時期的內政雖以特別統治主義為主要宗旨,但在某程度上仍以將台灣現代化為主要目標。在此理想中,台灣總督府為主導,社會力量為輔的內政改進,漸進於各施政階段實施。而實施重點,為剔除阿片(鴉片)、纏足與辮髮三大陋習、市區改正與公共衛生等三項。

公共衛生改善:

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於全台各地廣設衛生所,從日本引進醫生治病與抑止傳染病爆發。但不興建大醫院,而以公共衛生與小型衛生所為主軸的醫療體系,徹底減少瘧疾、鼠疫、結核病的發生率

宗教感化:

日治時期初期,在治理台灣所需要的宗教安定力量上,台灣總督府捨棄19世紀末因對外戰爭勝利而興起的日本國家神道教,而選擇了已經在台灣稍有根基的佛教。

....... 希望詳細了解請自行閱讀俄台灣日治時期。台灣日治時期

結果

儘管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輸入民族主義教育、積極強調日本殖民台灣的負面影響,並將之與中國抗日戰爭類比等其他相關反日、仇日的成分。但台灣民間對日本仍大多抱持好感。

當然這些措施也是有限制的,畢竟當時日本佔領了台灣全境,有充足的時間、精力、資源來完成這些政策。


共產黨就一直在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實際出發。

其實TG真是很科班式造緩的樣板,所以為啥Maoism在世界上也成了半套屌絲國家造緩教科書?

游擊戰當原始積累成功的中國,真心是腦袋像顆蛋的那位傻蛋,蠢蛋,糊塗蛋,王八蛋的太厲害了。軍閥出身,政治水平和旭日帝國那群下克上的不相伯仲。

當買辦賺快錢,把老百姓傾銷的暗無天日,十室九空,吃觀音土,就為了「友邦(美帝,日本)」爽,自己坐的踏實。別的軍閥都受害,能支持他?

不知道政治的本質是博弈,哪怕稍微緩和一點矛盾也會,就會搞特務殺人,搞清黨,把本來TG溫和派逼成了極端派,自己基層爛掉,被那幫地主階級綁架。

日本打來了,還是不得不抵抗,首都都不死守到底,人心散盡,民族主義也能活活變成反蔣主義。

終於停戰了吧,還為了一己私慾,愣是要繼續讓老百姓不得安生,把財政玩破產,還貪的美帝都看不下去(覺得不值)了,只好轉進台北,徹底當美帝哈巴狗續命。這是我最無法接受的。

然後?然後江南案還不長記性,吃相那麼血腥,終於徹底把自己一家子人頭給送沒了。

拜託,那個暗無天日的年頭,貧農們只是想活下去啊!可沒有你乎那些活的不夠小資就想天地同碎的人的追求。

就是依然掛白條雞,農村破產的狗血十年,共產主義都能被邊緣化。最後玩成了軍事物流學,成建制投降,這不算失敗,什麼算失敗?

真是槍指揮腦的往往都沒好下場。

--------------------------------------------------------------------------------------------------------------------------

說起恐怖主義,其實真心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游擊隊只是終極產物之一,最好的辦法就是別把矛盾激化到人家要不要命跟你玩游擊的程度。

給他們點扶助,待遇,冒著危險鐵腕執行375減租等等,都是釜底抽薪的辦法。為什麼俄羅斯車臣打贏了還事實上失去控制權,人家軍頭開車搶妹子都管不了?不是因為穆斯林多兇猛,是這種靠打解決打的問題的打法,最終就只能像封建時代一樣,屠殺乾淨or打輸。現在礙著國際情面,不能下手搞大屠殺了,就只能輸。讓車臣模式成了恐怖分子的嚮往。

說真的我最大的異議就是中國的民族政策,真心想著如果過去中國不給人扣個少數帽子,學學美帝「不管什麼膚色,合法的來就是中國人」,壓力要小得多。

說遠了,治理游擊隊,往往根據不同情況,這幾種辦法比較有效。

改善環境,孤立游擊隊,讓游擊隊失去野蠻生長的土壤。包括瓦解游擊隊的地區,民族意識基礎,稍微給點利益,讓人依賴你而不願意去死,哪怕是犧牲自己人點利益也好,這是上策。杜特爾特可是準備跟菲律賓毛派談和了,想改變菲律賓狀態,明主也必須搞統戰啊,至少先能把游擊鬥爭變成議會鬥爭也好。

搞均勢,摸清本地矛盾,攪渾水,收買庫爾德這樣的人當支持者和去送死的代理人,讓游擊隊打游擊隊,四兩撥千斤,這種中策。擴大點說,更可以做大其中一方,引起當地陷入矛盾和內耗,以夷制夷。不過這招可不能在自己地盤用,那就是放自己血了。

鐵血政策,誰游擊殺誰的家人,誰的上級,學果爾達梅厄那套。甚至學日本鬼子,哪兒游擊頻繁就夷為平地,搞無人區,電網,這是下策。

什麼,你說阿富汗,敘利亞游擊隊們去炸法國,炸德國,炸美國?

先看看白皮乾的都是什麼王八蛋事吧。

一邊製造難民給軍火商發財,一邊鼓吹白左給政客發財,把人逼的背井離鄉到異國當勞動力。干這種混蛋事,還想不挨游擊,想得美啊。


人民戰爭在理論上只有一個破法,即大規模反人類的屠殺,殺光人民,水幹了自然就沒魚了。

但現實里,特別是年代越接近現代社會,就越難被執行,這是因為兩個無可動搖的人類社會的基礎,第一,人類是有社會層面的人性和道德的,不是滅絕人性的屠殺機器,第二,人民的數量相對於統治階級與其能操控的用以維護統治秩序的武力是占絕對優勢的。

這就意味著統治階級及其武力面對人民戰爭時,因上述兩個條件的限制,只能有三種行動思路:

一,收買人民,將民心拉到自己這邊,以消滅抵抗者(這也就意味著增加了對人民的資源投入,是違背統治階級壓迫和剝削的利益所在的,等於在戰略上直接投降了)。

二,屠戮人民,嚇阻人民對反抗者的支持(這等同於飲鴆止渴,因為上述兩個基礎條件的存在,這麼做見效最快,同時後果也極嚴重,等同於大幅降低己方士氣和增加人民的反抗意識,即戰術毒辣戰略愚蠢)。

三,監禁人民,混雜收買和嚇阻,即隔斷人民和反抗者的聯繫(這雖然是個花巧而精密的戰術,卻不可避免的要削弱社會生產力和增加運營成本,且只能治標,人民的反抗意識還是會滋長,等於把負面效果分散了,卻沒改變總量的因素)。

所以現實的,長遠的,宏觀的看,此題無解。

統治階級或許能通過上述的方法擊敗一個,十個,甚至幾百個誕生於人民之中的抵抗組織,取得眾多的戰術勝利,但因為存在於本質上的,極為懸殊的力量對比,他們根本不可能擊敗人民,而人民不滅,壓迫存在,抵抗者就會源源不斷的誕生,人民戰爭就不會止息。

所以我們說人民是歷史永遠的勝利者,人民戰爭是立於不敗之地的。


以日軍侵華時面臨的人民游擊戰爭為例,在佔領區搞土改,開展興修水利、推廣農技等提升農業生產力的措施,興建工業等等等等,簡單來說就是社會主義改造+第一個五年計劃。

這一套玩下來保險沒得游擊隊了,三個月滅亡中國說不到,五到十年建成共榮圈,二十年把英米鬼畜趕出亞洲還是很可能的。

但是士兵父母在老家餓死,弟弟在蟹工船上,姐妹老婆在慰安所,在中國當活雷鋒,圖個啥呢?不要滿鐵的反賊煽動就要回家吊財閥軍閥政閥和華族的路燈了吧?


同樣是異族入侵,日本和滿清的結果全然不同。須知滿清也殺了很多人,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並不比日本人好到哪裡,但為什麼日本就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里呢?

原因非常多,但有一條我認為是最重要的原因。簡而言之就是,給不給官做。

滿清當然也有八旗子弟,但是人數相比於漢人實在太少。統治階層的上層當然是滿人,但中層和基層自滿清入關就大量起用漢人。吳三桂,耿精忠等人更是可以封為藩王。康熙皇帝的生母竟然也是漢人。漢人的權力,漢人的血脈延伸到了帝國的方方面面。而這並不是從滿清入關開始的,而是從後金建國就已經開始了。

總體來說,後金的政體在前期是看軍功不(那麼)看重種族,所以才能迅速瓦解漢族的團結,最終入主中原。事實上,滿清對八旗子弟的優惠雖然不少,總體上講也跟劉邦善待沛縣集團,隋文帝善待關隴集團差不多,沒有特別離譜。後來考不上科舉的八旗子弟實質上還是比不上科舉出身的漢族大臣的。

反過來,日本的侵略就完全不同了。日本雖然扶持了汪精衛和溥儀,但對這兩個的首腦幾乎是軟禁。而且日本把人分為了,日本人,朝鮮人,台灣人和大陸人四等,幾乎不給大陸人任何當官兒的機會。或者書面語一下,日本人不給大陸中國人晉陞的空間。所以這些讀過書卻無法上升的中國人就格外地仇視日本人。

事實上,在農村基層做動員工作,建立敵後根據地的人絕不是只知種地生娃的農民。他們正是受過教育而無法在日本統治下過得更好的讀書人。沒有他們,人民戰爭就是一句空話。

那麼為什麼滿清可以重用這些讀書人而日本不可以呢?這就要從法西斯主義的根子上來看問題了。日本發動戰爭的基本邏輯是,日本人是高等民族,而高等民族無法佔有相應的資源,所以日本人太委屈了。因此要發動戰爭,消滅低等民族,搶走他們的資源。

在這種基本邏輯下,怎麼可能指望日本能夠跟中國的知識分子共享權力呢?

其實日本不是沒有機會,汪精衛出走談判的時候,假如日本真的能夠撤兵僅僅佔領東北,並且承認汪精衛的合法性。那個時候,中國知識分子會出現大分裂,會有一大批人支持汪精衛反對蔣介石和共產黨。再讓中國人內鬥十幾年,日本再消化消化東北皇室再娶個漢人宣傳一下,而後未嘗不能最終入主中原。

可惜,日本國內矛盾也太激烈,有頭腦的人無法掌握權力。最終在一次次短期勝利中走向了毀滅。

因此,避免人民戰爭的方法很簡單,給精英上升空間和希望。當「亡國奴」都可以做一品大員的時候,傻子才願意跑到農村去領導遊擊呢。

////////////////////////////////////////////////////////////////////////////////////////////

我看到很多人在評論里罵我,還提到了蒙元,提到了文天祥。

我想說的是,任何時候都有特例。而絕大多數的人是趨利的。換個角度來看,蒙元之所以能滅掉南宋入主中原跟他能夠讓文天祥繼續當丞相有莫大的關係。假如日本侵華的時候也能讓個中國人當兩年首相,哪怕只是做做樣子,搞民族大融合。你看看還有多少知識分子堅定地抗日?

日本後期所謂的「大東亞共榮」思路是不錯的,但是並沒有真的把日本的權力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別說讓中國人做日本首相,就是讓中國人去做個議員估計當時國內都要暗殺內閣了。


只說一個觀點:游擊戰只是抗日戰爭的次要戰爭形式,主要形式為運動戰。

以下內容引自《論持久戰》--毛澤東

抗日戰爭的作戰形式中,主要的是運動戰,其次就要算游擊戰了。我們說,整個戰爭中,運動戰是主要的,游擊戰是輔助的,說的是解決戰爭的命運,主要是依靠正規戰,尤其是其中的運動戰,游擊戰不能擔負這種解決戰爭命運的主要的責任。但這不是說:游擊戰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不重要。游擊戰在整個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僅僅次於運動戰,因為沒有游擊戰的輔助,也就不能戰勝敵人。這樣說,是包括了游擊戰向運動戰發展這一個戰略任務在內的。長期的殘酷的戰爭中間,游擊戰不停止於原來地位,它將把自己提高到運動戰。這樣,游擊戰的戰略作用就有兩方面:一是輔助正規戰,一是把自己也變為正規戰。至於就游擊戰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空前廣大和空前持久的意義說來,它的戰略地位是更加不能輕視的了。因此,在中國,游擊戰的本身,不只有戰術問題,還有它的特殊的戰略問題。這個問題,我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裡面已經說到了。前面說過,抗日戰爭三個戰略階段的作戰形式,第一階段,運動戰是主要的,游擊戰和陣地戰是輔助的。第二階段,則游擊戰將升到主要地位,而以運動戰和陣地戰輔助之。第三階段,運動戰再升為主要形式,而輔之以陣地戰和游擊戰。但這個第三階段的運動戰,已不全是由原來的正規軍負擔,而將由原來的游擊軍從游擊戰提高到運動戰去擔負其一部分,也許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從三個階段來看,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將在人類戰爭史上演出空前偉大的一幕。為此緣故,在全國的數百萬正規軍中間,至少指定數十萬人,分散於所有一切敵佔地區,發動和配合民眾武裝,從事游擊戰爭,是完全必要的。被指定的軍隊,要自覺地負擔這種神聖任務,不要以為少打大仗,一時顯得不像民族英雄,降低了資格,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游擊戰爭沒有正規戰爭那樣迅速的成效和顯赫的名聲,但是「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在長期和殘酷的戰爭中,游擊戰爭將表現其很大的威力,實在是非同小可的事業。並且正規軍分散作游擊戰,集合起來又可作運動戰,八路軍就是這樣做的。八路軍的方針是:「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這個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反對這個方針的人們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太祖是在天上飛的分析能力

《論持久戰》: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6/30/content_1557356.htm


我是來反對得票最高的回答的。

國民黨繳共。

共軍叫紅匪。農民起義軍。

搞宣傳,經常宣傳共軍又殺了多少老百姓。

繼續宣傳,說共軍沒有國家大局觀。

設立難民營,給老百姓吃的,解決老百姓的吃喝問題。

老蔣給你的思路一樣一樣的。

但是老蔣還是失敗了。

老毛的游擊戰,基礎是民心。

統一戰線、武裝割據、土地革命。

這一套才是老毛真正成功的因素。

所以說,老毛搞得是政治,軍事只是實現政治的工具。


游擊戰最重要的就是與老百姓之間的關係。游擊隊經常需要老百姓來傳遞信息,收治傷員等等,因此沒有良好的軍民關係是無法實行游擊戰的。切格瓦拉跑到南美不就吃癟了么?

對付游擊戰也可以從此入手,大體上日本人在中國做的是沒錯的。以高壓的方式把民眾都集中統治,如果有勾連行為就殺一儆百,來阻止老百姓對游擊隊的幫助;同時把自己的組織也下放到各個鄉鎮,大量依靠偽軍等等。日本人在東北就是這樣把抗聯逼得無路可走只能離開東北遠走蘇聯避難的。而岡村寧次在華北複製之後,雖然號稱三光政策被人們痛恨,但連TG也承認那是自己最痛苦的時期,游擊隊的行動範圍大大壓縮。如果不是日本本身的形勢已經無可挽回,在華北實行個三五年,也許TG也不得不撤離。


什麼時候才會出現游擊戰?游擊戰往往意味著領土淪陷政府軍敗退,敵軍已經大概控制了場面。想要打敗游擊戰很簡單,殺光滅絕就行 ,佔領軍把佔領區老百姓殺個乾乾淨淨,定期清除可食用植物比如大面積放火噴洒除草劑。游擊隊無法補充兵員糧食,沒有情報越打越少自然就沒了!蒙古滿清能入主中國就是捨得殺人,一城一城的屠過去,殺到天下喪膽無人敢反。老蔣和侵華日軍也意識到這點,只是老蔣是中國人且政敵太多美爹要干涉放不開手,只小打小鬧的殺了幾回,反而起了反作用。日軍則是太窮 要留著中國人交稅出丁,也殺不幹凈。現代講人權,最簡單的方法不能用了,但是還是可以利用已經佔領對方國土的優勢把所有老百姓關集中營,集中專家編一套洗腦教材強迫集中營的人學習背誦,背不來不準吃飯,活活餓死。倒背如流的當領導,發工資。允許結婚,有獨立房間,高級配餐等等。就按傳銷那一套來,傳銷假的東西都能忽悠人死心塌地奮鬥,更何況背下來真的可以當官發財。


以下內容節選自本人譯著《隱形軍隊》,僅供參考

面對神出鬼沒的游擊隊,軍方過多的採用拷打手段獲取情報,並且血腥報復平民。這樣的戰略曾經起到過效果,但通常都會遭到失敗。大革命時期和拿破崙時期法國的經驗能夠很好的證明這一觀點。法國革命政府草菅人命,並且成功的鎮壓了法國旺代地區在18世紀90年代的叛亂。但是法軍僅僅依靠暴力卻未能鎮壓西班牙或海地的起義。甚至在古代世界,當時沒有人權組織也沒有電視台,那些古代帝國紛紛發現想要制服那些野性難馴的民眾,通常要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羅馬治下的和平征服了許多民族,這種和平有很多優勢,羅馬的反游擊戰不僅僅是「他們製造了一片荒漠,稱之為和平」這麼簡單。

鐵腕手段在起義者特別弱小,或者在本國領土上進行反游擊戰的情況下比較有效,因為本國政權至少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相對熟悉當地的人文和地理環境,並且可以調動佔壓倒性優勢的部隊,比如說斯大林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清洗。但是許多其他的例子,諸如德軍在巴爾幹和蘇軍在阿富汗,就算是反游擊武裝願意實施大屠殺也無法取得勝利;他們暴行的唯一結果僅僅是激起民眾拿起武器加入表面上遭到挫折的起義者。這也是為什麼研究內戰領域的領軍者,政治學者斯塔西斯·卡里瓦斯(Stathis Kalyvas)曾經總結過「濫用暴力往往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除非衝突雙方的力量特別懸殊」。

獲得必要的控制必須讓佔領軍每時每刻和民眾保持接觸;僅僅定期的「掃蕩」或「警戒搜索」行動,甚至像納粹那樣殘酷的鎮壓手段都會失敗,原因是平民知道起義者會在軍隊撤走後回來,並殘酷鎮壓那些曾和政府合作的人。而平民只會在支持政府的危險比支持起義者更小時才會擁護政府,這就是為什麼成功的人口中心論策略是控制民眾,而非贏得他們的熱愛與感激。正如在南越的美國顧問傳奇人物,約翰·保羅·范恩所說的「安全只是問題的10%,或者90%,但無論佔比多大,安全問題始終是重中之重,沒有了安全,我們做的一切都毫無意義」。

合法性是僅次於保證民眾安全的第二重要的因素。在20世紀以前不通過選舉就獲得統治權很容易,甚至是外國人也可以獲得法統:在人類歷史上由皇帝、國王和酋長統治是司空見慣的。隨著民族主義和民主思想的傳播,維持非民選政權的難度大大增加了,特別是那些來自外國的勢力,很難獲得民眾的忠誠。因此那些大國在外國與當地游擊武裝對抗時,往往會選擇扶植合法的本土政權,而不僅僅是以殖民者的身份用刺刀直接介入,雖然在以往的歷史上強權國家經常如此。對美國來說,在哥倫比亞和菲律賓達成這一目標相對容易,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是由美國扶植的民選政府統治的。

低烈度衝突的特點用羅伯特·湯姆森爵士的話說就是「持續時間長,危險並且久拖不決」,這可能讓交戰雙方都感到失望,但是想要速戰速決的後果往往是欲速則不達。美國在越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初期就曾經試圖使用常規戰手段,企圖通過窮追猛打的手段殲滅游擊武裝從而迅速撲滅戰火,用約翰·保羅·范恩的話說是「迅速然而表面化的功夫」。

從游擊隊的觀點來看,除了獲得民眾支持以外,第二重要的優勢就是獲得外部支持。而最佳的狀況就是能和正規軍協同行動,不論是本國的還是盟友的。這樣能夠平衡雙方的實力差距。正規軍在投入大規模作戰的時候,薄弱的交通線容易遭到游擊隊的襲擊。而當正規軍分散清剿游擊隊的時候,面對敵軍主力的攻勢又很脆弱。像毛澤東和胡志明這樣的游擊隊領袖能夠創造自己的正規軍。但是這種案例很少。更多的起義者是和外國盟友合作,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起義者和法軍合作對抗英軍,西班牙游擊隊和惠靈頓合作對抗拿破崙,以及阿拉伯起義者和艾倫比和勞倫斯合作對抗土耳其。


這個問題比較的複雜,首先人民游擊戰的目的是把你趕出去。

那麼我們就要分析一下。

下面我只是說主要的。

1:對方是否有接壤的友好國家且不完全受你控制。

2:是否有和你旗鼓相當的對手支持。

3:對方人口是密集還是分散。

這是三個最主要的,特別是現代游擊戰。

現代游擊戰由於武器需求量大,而且保養和來源都很重要,畢竟現代武器是絕不可能土作坊裡面做出來的。

如果缺少基本的高技術武器,要把敵人趕出去基本上更依賴於經濟和政治手段,而不是直接的軍事手段。

如果要獲得一定數量的武器,他必須有接壤的友好國家,這樣才能偷偷送進來(明目張胆也可以,但是不能一入國境就被打掉)。

要有一個和你旗鼓相當的對手支持,才能在現代條件下打可能勝利的人民游擊戰。支持者不僅可以提供足量的武器,還能預防戰爭進一步無限制擴大,這樣就不能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且成規模的種族滅絕也就變得不太可能,同時還能在另一戰略方向上牽制。阿富汗戰爭和越南戰爭都是如此。

人口密集和分散,密集當然不利於人民游擊戰,因為這些地方往往說明產業結構比較複雜,動亂很容易出現經濟崩潰。這個時候密集區的人更希望穩定而不在乎是敵人還是自己人。

所以說相對來說分散和體系不那麼健全的地方更適合打游擊戰,而且這些地方還能提供更多後勤補給通路。

如果說有這三者的支持,反制手段應該有幾個。

1:拉攏支持大國的不那麼確定的盟友,這是為了減少支持大國的關注力度,獲得一定的談判籌碼。當然這裡面有很多事情要做,要看具體情況,我還是多說說軍事方面的。

2:持續不斷的轟炸補給線,現代條件可以多使用無人機,良好的戰場監控是勝利的一大半。

3:實行集中制度,將分散的人口儘可能集中起來,和當年日本人侵華時做的一樣。

游擊戰部隊對於高技術兵器的保衛能力是相對較弱小的,因此加強偵察很重要。一旦發現對方的高技術兵器,要專門打擊和摧毀。儘可能將敵人限制在輕武器和少量火炮的技術水平上,這樣就很難發動真正有效的軍事進攻。

另一個很關鍵的就是現代才可能做到的最有效的戰場監控,儘可能在襲擊後能進行最充分的反擊,讓游擊隊在襲擊得手後能撤退的概率降到最低,儘可能讓他們沒有太多的老兵。

所以說火力必須要兇猛,無人機,直升機是必要的,同時也要讓軍事部署儘可能的靈活,尤其是要有靈活的方便直升機運輸的大口徑榴彈炮。

步兵要增加個人防護,同時裝甲車等載具要經過更好的改進,對暴露人員要增加觀察保護措施,比如增加觀察塔,機槍要增大防盾面積甚至加裝側防盾。

裝甲載具最好增加爆炸性武器的搭載輛,多增加榴彈發射器。有條件的話步兵多裝備下掛榴彈發射器。

如果有可能,應該更加靈活的使用迫擊炮等低技術武器,如果有中等口徑的迫擊炮更好,當然很多國家已經沒有中口徑迫擊炮。

總之,要盡量增加炸藥的投射量,增加中進距離的火力壓制密度,畢竟飛機要幾十分鐘後才會趕到,而輕型迫擊炮一分鐘就可以開火。

此外要增加步兵的反掩體武器,配備溫壓火箭彈,這樣清理風險就會大大降低。

整體而言,在戰略上要牽制支持國家,戰役上要連續轟炸(當然最理想是炮擊)敵人的補給通路,戰術上要加強輕武器火力特別是補充一定的曲射火力。


推薦閱讀:

在中國積貧積弱的情況下,為什麼近代歷次侵華戰爭都未能讓中國徹底淪陷?
同樣是精銳部隊,同樣是山地阻擊戰,同樣面對數倍敵人,為什麼三所里的38軍和孟良崮的74師命運完全不同?
拿破崙對外作戰的目的有哪些?
考文垂事件和花園口事件都是在二戰中做的戰略,為什麼英國人對丘吉爾和中國人對蔣介石的看法如此不同?
如何評價德意志第二帝國首相俾斯麥?

TAG:歷史 | 軍事 | 軍事研究 | 戰爭 | 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