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多關注筆記和知識管理會不會失去思考的空間?

經常見到傳授記筆記等知識管理的帖子,但如果時間精力都花在「如何記」上,還有自己真正思考的空間嗎?看兩本書,卻弄了倆厚本摘抄劃線彩繪裝訂錄入又列印,還要上知乎來教別人,筆記的目的以及性質是不是也變了呢?


謝邀。

我自己是常年堅持整理資料的。原因很簡單,能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同事需要寫三個小時的法律意見書,我半個小時就能寫完,而且質量還更高,因為準備工作之前都做好了。節省出來的時間就可以干點自己喜歡乾的事情,包括上知乎什麼的。

知識管理的目標是在資訊太多且質量良莠不齊時,通過一定流程去粗取精,把那些有反覆利用價值的東西提煉出來,並進行系統化。用什麼工具記筆記、如何整理筆記,都是高度個人化的經驗,可以參考,不要照抄。「磨刀不誤砍柴工」,但如果光磨刀不砍柴,就需要反思了。

至於「教別人」這一點,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的,但我的體會是這也是知識管理的重要方法,通過給別人講會加深自己的理解。


不會,思考是筆記和知識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缺少思考去做知識管理和筆記沒有任何意義,那是浪費時間。

同時分享也是知識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分享時會讓你理解的更深入,而且有機會去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觸使你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事情。不誇張的說,在知乎的分享也在檢驗你的溝通能力、觀點、學識和經驗,偶爾在知乎上一個答案超過100票不難,但經常能到100票以上,大都是某方面的達人或專家。你可以試試看寫出一個獲得1000票以上的答案有多難。

筆記術和知識管理的核心目的都是提升自己,對自己有益,如果你沒有感覺到好處,那你的方法和出發點都有問題,要以實用為目的,而不是美觀和花哨。當你真正體驗到好處之後,才會更有動力去研究和使用。

沒有什麼方法能能適合所有人,必須不斷嘗試找到能幫助並適合自己的方法。

舉幾個真實的例子:

  • 有人通過《考上第一志願》中的筆記術考上想去的大學

  • 台灣的Ada 通過《筆記女王》系列書籍,從一個無名的小文員變成暢銷書作家,完成人生轉變
  • 運用筆記術和思維導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寫完一篇文章和完成一個PPT,在沒學到這二種方法前,我需要幾天時間。
  • 通過建立一個Blog,分享通過知識管理整理後學習方面的內容,吸引幾十萬人訂閱,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幫助了很多人甚至改變了某些人的人生,比如高考後會收到感謝的郵件。
  • 《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通過時間日誌來取得令人誇張的成就
  • 認識的一個銷售通過很簡單的筆記術來管理客戶和人脈,記錄每一次成交的得失,從幾年內從底層員工到高層
  • 自己通過知識管理來優化和改進流程,把一類項目實施周期從二十七天一直壓縮成1-2個人8-10天,降低60%以上的實施成本,把原來模糊不確定的事情變成可以衡量和快速複製的系統流程
  • 自己通過知識管理來把某類的投標方案準備時間從投入4、5個人2到3周時間減少到2個人、2-3天


做筆記的原則是適合自己。所謂適合自己,也包括了在記筆記和學習本身的開銷之間求一個平衡,為了做筆記而筆記以至於佔用學習時間,就是分不清主次。但這個平衡點只能自己去掌握。

至於筆記是大部頭還是兩頁紙,不過是個形式問題。只要收集到需要的信息,以後便於查找,就算達到目的。

教人不是上知乎的目的,至少不是我的。


樓主問題中有兩個詞「過多」和「失去」。

首先,樓主自己也意識到過多的筆記影響到自己的思考和學習。那麼就很簡單的減少筆記就可以了。

其次,樓主沒有弄清為什麼要做筆記。筆記只是一種工具,做筆記只是一種方式。我們看書學習的最根本目的是記住,理解,運用,內化……內容容易,當然可以只看看就可以了;倘若是知識結構夠複雜,內容繁多的時候就需要一些方式(比如做筆記,各種顏色的記號筆,思維導圖,自我總結等)幫助我們看書學習。

曾經我也犯過類似的錯誤。樓主是不是在看書的時候,滿腦子都在想——如何做好筆記,如何寫的更好看,排版更美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你已經完成你的目的,寫出了兩本厚摘抄。但是等你清醒時又發現,自己沒有思考,沒有收穫很多,都被記在本子里,腦子裡沒有留下東西(看書時沒有思考,是你把自己的重點搞偏了),我們人類有時候很簡單,腦子裡想什麼就去做什麼,只是很多時候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事後就會對結果相對於目標的偏離而懊悔。

其實,看書的時候,把我們的大腦用作判斷推理,把我們的手用作記憶。比如注重章與章,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係(並列,解釋,總分總,升華等),每段的關係(第一句,最後一句,個別名詞解釋等),大腦一旦發現規律得到結果(因為大腦僅判斷認識推理就已經很勞累,沒有精力再去記憶的道德結果),用手趕快寫下來,思考和筆記就不會衝突。最後有條件可以單獨拿出時間,再復讀做的筆記(肯定比較散亂,像蒙太奇),二次整理,能進一步對整體結構認識的更加清晰,對思考也有很大的促進。以後三次復讀思考整理,,四次復讀思考整理……呵呵,還愁筆記做不好?思考沒空間?


讀書記筆記是個思考問題、消化知識、轉化成自身經驗的過程,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只是單純的紀錄,那和複印機有何區別呢?不要本末倒置呀。


同感,樓主的擔心是有道理的。正如許多GTD新手會過多的試用不同的時間管理軟體,導致其還不如一個不知道什麼是GTD的人高效,而他自己還認為GTD有問題。道理亦正亦反,知識管理也一樣,過多的記錄、整理可能會選成過度整理,反而得不償失。記錄 整理的目的是使我們的資料更有條理化,並且可以快速找出來,但這並不能代替你去思考。再者知識管理 也不僅僅是記筆記,還有其它的環節。只是知識管理這個詞更加光鮮,我們更願意用這個詞而已, 當你過度整理而不去思考時,而你又得不償失時,那個時候你的行為還是真正意義的知識管理么?

再者 有些知識更新的快,也許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整理,結果很快就過時了。比如你現在花大量的時間去總結 批處理方面的文檔,可能整理的再好,對你的有利的一面也不是特大。所以有些知識還是要快速消費掉呢,可以和別人共享去換別人的文檔或者資料。要不然等你的資料、知識過時了,你花時間整理和別人不整理是一個效果時,你豈不是也是得不償失。


結合《如何閱讀一本書》回答樓主。

我認為,做讀書筆記有5個層次(或目的)。

1.理解與記憶(最基本的層次)。

2.梳理知識結構與邏輯關係,將書本知識整合進自己的大腦知識系統(系統思考)。

3.聯繫其他思想(發散思維與創造力)。

4.解決某個問題(屬於『主題閱讀』範疇,針對某個領域的特別問題進行的相關文獻的閱讀和思考)。

5.行動及反饋(學以致用)。

如果按照樓主的描述「弄了倆厚本摘抄劃線彩繪裝訂錄入又列印」,也許他僅僅達到了做讀書筆記的第一層次吧。。當然,領悟了第一層次的人,教導那些沒有領悟第一層次的人,是合理的。

PS:該回答似乎屬於第二層次。


我從來不記筆記。也談一下體會。可以算做反證。

除了高考的時候以外,我基本上沒記過筆記。或者偶爾記了也隨意扔了。

造成的影響是,

1,感覺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想起來,還要臨時去查很麻煩。比如說明個問題,我想引述某人著述的原話,記憶中是有的,但是跟別人總不能這麼說,又要回頭去查,總之很麻煩。而且常常還查不到。

2,寫文章的時候很難的心應手,特別是應制文章,公文什麼的,要標準表述的有時候臨時去搜集,也比較麻煩。

3,知識沒有結構,主動性不強,常常被激發出來,才會知道,原來我也知道這個事情。


我是這麼想的。知識就像是點,思考就像是把點串成線。知識管理和筆記的作用應該是讓人更清晰的管理點,以便看出知識間的關係,而不是只是「擁有」這些點。


Evernote的並不適合每個人


學習方法比知識重要,活了三十年才明白的一件事


不會~

首先,知識管理不僅僅是記筆記,它是一個將隱性知識 (tacit knowledge)轉化為顯性知識 (explicit knowledge)的過程。根據Nonaka的SECI模型,我們通過與他人進行面談、經驗分享、主題討論、頭腦風暴等,交換並獲取新的知識。然後,我們將獲取的知識通過concept map, mind map 或者word等形式記錄保存下來,方便下一步更廣範圍的分享。接著,它可以被存放在個人、公司或者開放式的資料庫中,其它人需要時便可以檢索到。他們通過學習,將知識吸收並運用到實踐中,那麼在實踐中便又會產生新的疑問,有新的經驗,創新的想法~

p.s.我在做筆記的時候我會想我們不是為了做筆記而做筆記,我們是為了增加知識庫積累,未來能夠將知識融會貫通或者創新。同時,知識交流是相互的,誰知道你分享的知識有沒有可能對未知的另外一些人問題提供一些解決思路呢?


筆記只是達成某種目的方法,對於我來說 記筆記或者是知識管理最終的目的是縮短自己做事、寫文檔所用的時間,節省下來的時間自己可以做些想做的事。

從這個角度說,如果記筆記花費太長的時間,就得不償失了!但這不是說記筆記不好,只是這種方法不適合!


記筆記和思考應該是不衝突的,是相輔相成的.

想上短乎來教別人的話,那其實是很有愛心的哦~ 教學相長么.

子曰: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溫習舊的知識而學到新的知道,這種人就可以給別人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推薦一個時間管理和知識管理的微信公共號,可以解答你的大部分困惑。


推薦閱讀:

大家下中國象棋時,是不是有個階段,就是說自己下棋不假思考,別人下完以後,自己就走招,碰見高手很容易吃虧,應如何克服的?
進入體制內工作後,此前積累的閱讀量還很重要麼?

TAG:學習 | 思考 | 知識管理 | 筆記類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