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 Evernote 管理大量筆記?
已經超過 2500 條筆記,100 多個筆記本,用過標籤結果發現越用越亂。現在需要在整理歸檔上投入越來越多的時間,簡直就是泥潭。即便如此,在有需求想要遍歷所有相關筆記時也得費大勁。
請圖書館學達人救我。
20140722 補充:
關於數量
從數量上來說2000、3000條筆記還算不上大量,如果這個數量再乘以10,才能算得上。管理大量筆記的核心是把收集的文章轉化成自己整理、輸出後的文章,按下面的方法積累到2000、3000條主動輸出的筆記,一定能在某個領域成為專家,並能給你的生活帶來很大的變化。 舉個兩個例子:1、我的個人Blog:戰隼的學習探索 ,這個Blog能有40、50萬的RSS訂閱量,並能在幾個相關類別的Blog里排到前三,目前這個Blog的文章在900多篇,裡面大致分為三類:- 200本左右相關書籍的核心內容和筆記
- 一部分個人思考心得和行動實踐
- 精選出來一部分網路文章
我在知乎上到目前為止一共回答了600個多個問題,花了二、三年時間,而這600個問題如果再精減一下可能一半都到不了。
仔細想過,當我能在知乎上認認真真的回答1000個問題之後,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改變。-----------------------------------------------------------------------------------------------------------------------------------------管理大量筆記主要是靠習慣,特別是定期整理的習慣。實際上當你定期整理之後,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樹和思維導圖,真正有用的內容並不是太多。方向:排版:別在意排版:不用浪費太多時間在排版上,有用的是內容。
提醒:筆記可以按內容或要求加上定期提醒,到時間後進一步處理,防止自己忘記。
定期整理(以周或月為單位):
合併:把幾個內容相差不多的筆記,重新整理後合併成一條筆記。
輸出:定期把某一標籤中的相關文章用自己的話重新寫篇文章,這樣會減少大量的筆記數量。
鏈接:所有相關的記錄最好能統一在同個筆記中。可以模仿wikipedia 把印象筆記變成資料庫,多用「記事鏈接」功能。
刪除:定期刪除、封存已經完成的或不需要的筆記
適度:控制一下別花太多時間在整理上,筆記以實用為主。- 怎樣把信息轉化成知識?
- 如何把 Evernote 用好,變成系統性的知識管理工具?
- 個人知識管理最常見的誤區有哪些?
- 如何管理看到的不錯的文章?
- 如何完整的吸收一部紀錄片中的知識點?
- 每天閱讀大量信息,但是沒怎麼受益,還養成了信息強迫症,如何克服?
- 你有或者有過信息焦慮嗎?你是怎樣應對的?
你想做圖書館么?
個人覺得,知識最重要的是學到手.
我收藏的資料中,有兩類,1.知識技術 2.人生道理對於第一類,相對於用到的,我只收藏很少的一部分.
舉個例子,電腦天天用.會出現各種問題,什麼驅動問題,什麼word轉pdf,如果你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把搜集的資料保存下來,你的收藏不爆滿才怪.有人說,我收藏起來以方便下次用啊!看起來很積極的做法,可是你怎知道,要幾年以後你才會再次遇到這個問題?那時候是否系統已經升級,解決方法已經變了?就算以後遇到這個問題,你再搜索一下就可以了啊.如果多次出現,你搜索幾次就記住了.對於這類知識技術性的,我只搜藏少量的,偏門的不太容易通過google描述,或者看法觀點跟流行的不一致的文章.第二類,人生道理.
其實,人生最重要的道理,一句話就能說通.我經常說,很多東西"能理解,但是不能體會",這就沒有到家.比如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李開復來我們學校,先講了些廢話,然後開始進入正題,說我有10點跟大家分享,第一,說了句類似"滿招損,謙受益"的話,我看到我前面一女生,狂翻背包,生怕慢了搶不到火車票似的拿出筆和本子開始記......後面他講了什麼我就不知道了,因為我開始想,沒必要吧?"滿招損,謙受益"你沒聽過?聽過你記什麼?即使是原來知道但沒注意,現在突然聽一個人說,有了茅塞頓開"被雷擊中"的感覺,那你根本不用記的.就像兄弟曾經告訴你他多討厭"你是個好人",你"能理解,不能體會",等你喜歡的女人這麼告訴你的時候,你真的不需要印象筆記.對於沒有到家的淺顯道理,記了也沒用.人通常需要一段極有代入感的描述或者畫面,來體會一個簡單如"堅持就是勝利"這樣的道理.
一個道理,一篇心靈雞湯,讓你"哇"的一聲,足以.收藏起來,再讀,你不一定能再"哇"出來,但是剩下的就是去執行.讀了&我意識到習慣的重要
讀了&<生命的心流&>我意識到專註能獲得幸福,過度渴望休閑是源於對工作的抗拒,好得工作不需要休閑多了一個意識,就是進步:意識到專註,意識到堅持,意識到要先擼一發或多戴層套......大家可以看我的收藏夾,"人生態度",有一百多條,但是放心,我不會全部收藏到evernote中的.一年12個月,如果10個月都在拚命的收藏收藏收藏,那麼拿出兩個月時間,不做加法做減法.你會發現,操,我什麼時候收藏了這麼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啊.該刪的刪,該重新學習的重新學習,精簡.設置上限,每年年低,筆記本不能超過500條.
最好的整理方法就是做減法.我的筆記量不算大,按自己的工作習慣整理的,拿出來一起探討下。
- 原則就是使用筆記本分類;
- 由於目前僅支持2級目錄分類,可以通過目錄前加序號(組合)進行更好的排序;
尊敬的用戶 ,你好!
感謝支持印象筆記!非常抱歉,目前印象筆記僅支持筆記本組-筆記本-筆記的目錄結構,如果希望使用多級目錄,建議使用標籤哦,可以多層級設置標籤。
—印象筆記用戶支持團隊
收藏的資料再多,不提煉出精華並變成自己的思想,還不如不收藏,有事再問google。具體來說,我這樣做:
- 分三個筆記本,分別用於:原創筆記、收集材料、精選過的材料:
- 一段時間內限定自己只閱讀和收藏有限的幾個主題,每個主題對應一個tag,來給收藏的資料分類;
- 收藏的文章,統一先放入「收集材料」筆記本,
- 定期(幾日以內)按主題(tag)精讀「收集材料」筆記本的最新內容,用馬克筆功能做摘錄和心得,放入「精選材料」筆記本,沒做任何摘錄和心得的筆記,大部分可以刪掉了,或者繼續留在「收集材料」筆記本,以後再精讀
- 利用碎片時間,回顧「精選材料」筆記本,時間少可以只看摘錄和心得
- 對某一主題按上述步驟整理了足夠多材料時,可以找個專門的時間,在「原創筆記」筆記本里,自己梳理一遍知識結構,形成自己對該主題的思路。
我的建議:直接閱讀《Evernote 100個做筆記的好方法》。雖然,你是一個小問題,用一本書來解決,似乎是有點「殺雞用牛刀」,但是,系統地學會一個工具的用法,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你的思維,而你之前的問題,迎刃而解。
我的經驗是,平時點滴積累的歸類操作比事到臨頭的搜索要高效。每天花個五分鐘分類,並不花去很多時間,但當我需要查找時,很多時候甚至不需要搜索。
Evernote有兩種歸類操作:1. 標籤(tag),2. 筆記本(notebook)。我一般選擇用筆記本,而我知道的另一些朋友很喜歡標籤。兩者皆可,但有不同。標籤的好處是可以做多重歸類,比如我的關於版權法的案例筆記,可以同時標為「計算機」、「法律」、「美國」。但這個好處在使用筆記本分類時則無法享受:我們只能將其屬於某一個筆記本。
乍看起來,似乎筆記本方式不夠靈活。但我在實踐中的感覺是標籤反而不好管理。因為Evernote的標籤定義相對隨意,隨著筆記增多,標籤數目也在增大,這時候標籤的管理就成了個問題:比如有時候我會定義一個「計算機」標籤和一個「IT」標籤,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現,這兩個標籤下的內容其實是相似的,這時候就得想著怎麼合併。兩個標籤還好說,可這樣的標籤如果有幾十個,那麼用於重新整理而花去的時間就可能超出我自己能承受的水平。
所以用過一段時間之後,我還是退回到了相對原始的筆記本模式。雖然不靈活,選擇少了,但定義時不再隨意,反而方便管理。實踐表明,一般最多兩級左右的分類目錄就足夠使用。像前面那個版權法的例子,我最後就直接歸類到了我的「法律」筆記本,少了兩個分類,但似乎也沒遇上什麼缺憾。
不過我也得承認,不同人用 Evernote 的方式非常不同,因而選擇也不同。我用Evernote的主要目的是做日常筆記和收集一些各種稀奇古怪的素材(程序、神怪故事、各行各業的冷知識),很多時候記下的信息就是隻言片語,我甚至經常手工錄入,所以每天的內容並不多,只是時間長了總量才會大起來。加上本來輸入的信息目的明確,用筆記本就足夠方便。相反地,有些用Evernote做GTD的朋友就喜歡用標籤,據說比筆記本更方便使用,可惜我沒這麼用過,不便評論。
另一個建議是:請學會刪除筆記。我的筆記數量可能沒有提問者那麼多,但我一直都有刪除筆記的習慣。簡單地說,如果我發現一篇文章我很喜歡但沒時間看,我會先存進Evernote,回頭我會拿出來重新讀一讀,然後留下自己的閱讀筆記(評論、摘抄、鏈接),接下來我就會——是的——刪除它。因為其實我存進去的東西不是筆記,而是素材。不那麼重要的素材,留下最關鍵的部分即可,沒必要佔用自己的寶貴空間。而且個人經驗,這種看完就可以丟掉的筆記比例並不低。水分擠走之後,原本幾十篇筆記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往往一篇筆記就可以容納。當然,我也有一些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刪掉的內容,那麼就專門建立一個素材筆記本,什麼都往裡丟。但因為我的閱讀習慣,這個素材筆記本里的內容最終也就只有幾十篇而已。我很不贊同使用標籤和多筆記。不用標籤是因為標籤與筆記正文割裂,不能在導出所有筆記為其它格式後繼續使用;不用多筆記是因為層級難分,還有筆記達到數千以上整理的工作量已經很巨大耗時了。
我是這樣使用evernote的:來了一項新工作,我會打開pc,新建一條"工作事項"筆記,新建筆記的操作如下:win+r(運行的快捷鍵)+jgz(加工作的縮寫),這時會自動彈出vim的編輯界面而不是evernote新建筆記的編輯界面,在vim界面會自動加入_work_0(下劃線為了以後搜索時和其它筆記中的單詞work區分,0表示未完成的工作,)關鍵字,自動切換輸入法,這時手動輸入工作的具體內容,之後保存vim。保存的文本會自動存入evernote(利用了evernote的文件夾同步功能)。當我這項工作完成後,win+r+gz(工作的縮寫),會自動打開evernote,並自動搜索所有帶_work_0關鍵字的筆記,找到已完成的那條筆記,把關鍵字_work_0里的0去掉,這項工作就完事了。補充說明:1、上述所有帶"自動"字樣的操作都是我自編的AutoHotKey腳本幫助我完成的,AHK是一款控制其它軟體的軟體。2、用vim編輯文本解決了evernote編輯功能弱的缺陷。3、win+r是我啟動不同ahk腳本的輸入框。4、用類似方法我還建立了_telephone_(電話)、_data_(數據)等多個關鍵字系統來分類不同類型的筆記,避免使用標籤和多筆記本。5、查找筆記時,比如要查張三的電話,我就鍵入win+r+dh(電話的縮寫),之後我的ahk腳本會自動打開evernote並查找_telephone_關鍵字,之後游標會自動停留在_telephone_+一個空格之後,我再鍵入"張三",他的電話就跳到眼前了。從我有找張三的電話的想法到看到張三的電話,大概2到3秒時間。可能像我這麼使用evernote的人不多。新建筆記、查詢筆記的操作是最頻繁的,如果你能仔細體會一下我實現以上兩點所需要的操作鍵盤滑鼠(其實我全程不用滑鼠的)的次數,再和你現在正在使用的操作方式對比一下,就能體會到evernote的魅力所在了。整理和分類可能是最關鍵的兩個步驟。畢竟任何筆記相關的文獻資料都難免要經歷從無到有,從雜亂到條例的的環節。下面說說我自己的一點使用經驗,當然使用經驗題主可以無視。1、綁定日常用的環境。確保最簡便的方式進行信息搜集和整理,移動互聯網有很多有意思的組合,chrome+印象筆記·剪藏,關注印象筆記微信,zaker+印象筆記,印象筆記+掃描寶,微博+印象筆記。2、讓mark不僅僅只是mark 一下。很多時候出於感興趣會在筆記上保存一些有意思的評論和文章,美其名曰稍後閱讀,但再見面真不知道何年何月。收藏的東西不隔天,有價值的留下,沒價值就刪除。筆記本越來越厚,但是自己一點都不熟悉,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3、定期對筆記進行整理和分類。很多筆記和諮詢具有時效性和階段性,定期對筆記進行整理,進行筆記的刪減和整合有助於熟悉筆記內容也算是一個複習的過程。最關鍵的可能就是在整理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分類,一開始的時候可能簡單的分類工作,私人兩個筆記本,在不斷整理的過程中,對筆記本的分類不斷細化、整合,原本雜亂不堪的筆記本分類越來越清晰,而且是私人定製的那種滿足感。題主100多個筆記本,真的就沒有一點重合的嗎?建議用思維導圖做大類整合,萬事開頭難,我最多的一次筆記本80多個,精簡時先刪除了近三分之二的過時筆記,然後梳理到現在的16個。完成後還是挺有滿足感的。
http://zhi.hu/XAih
這個也是自己的問題,最近有所悟,斷斷續續寫了好多天,終有雛形,來此分享。為了把問題說清楚,不覺發現寫的有點多,於是做了一張圖,剔除出重點信息,得出下圖。本文區別其他答案的地方,在於它只專註於解決最底處的筆記系統建立問題。往上走,則需參考 @warfalcon@陳甫鵃 等老師的答案 「因才自學」了。圖1 答案總體思路圖
本文思路:
問題-解決-效果
主要問題:
筆記本多,視野雜亂。
標籤雜,使用等同無效。
有需要時想要找到相關筆記,耗時耗力。
問題根源:
對知識的貪念導致 肥胖而不是健壯。
對整理的隨意導致 繁雜而不是有序。
先明確觀念:
首先,不要,試圖一下子,把問題解決。
建立一個好的系統,通過迭代,讓長期穩定的需求決定最有必要的分類和改進。
一致性:規範標籤和命名,減少二義性,用詞準確,一切都是為了便於搜索。如果明白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以及車軌的意義,就明白這個意義所在。你是這個筆記王國的主人。
極簡:如果沒有必要,就不要新建筆記本(組)。可以用筆記記錄,就不要新建筆記本。筆記如果可以合併就合併。極簡讓我們專註於生活的重點,懂得主次,有方向有思考有深度的閱讀才是學習。
不在去除貪念,而在明確主次。
合併筆記本,和筆記本組。
- 分類思路:臨時 + 重點 + 其他 + 歸檔
臨時:閱讀完文章,剪藏Pocket還是微信,統統放到臨時筆記本(命名為00tem),讓選擇變得唯一,避免糾結內耗心力,打亂當前做事節奏。
重點:記錄的內容無非是工作,生活,學習。一切筆記本皆歸入這三個筆記本組。在一段時間內生活只有一個重點。之後讓時間和需求決定是否要增加新的筆記本組,而非一時興起。筆記本組合理安排時 (5 加減 2),多了便是無重點,無重點的記錄 還不如直接Google搜索呢。即使是你現在要做的事情或者項目,如可以用快捷方式,或者標籤解決,就不要新建筆記本組來突出重點。
其他:就非目前重點,但是是你感興趣的內容。你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一次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非目前重點,做好標記一律放到其他中。也為了避免分類過細,造成難以尋找,等以後想要研究某一專門的主題時在去整理。(所以要做好便於搜索到的標記)
歸檔:事情總有結束的時候,當某一筆記本用完,或處於長期不使用狀態。就放到歸檔里,通過精簡的筆記本,讓你的視野所及皆是有用之物。 如 參加一個比賽,在學習筆記本組裡新建了一個筆記本。比賽完就放到歸檔里。
具體結構如下:
圖2 筆記本結構圖- 在第一目錄下,「臨時」 是一個筆記本,命名為「00tem」 (temporary)
「臨時」和「其他」不僅在第一目錄下存在, 也在 工作集、學習集、生活集 三個筆記本組中也出現。
大量筆記之後,標籤由於使用不規範,當初設計的標籤和現在想搜尋的筆記沒有辦法聯繫在一起,導致最初為了查找方便而設置的標籤幾乎報廢。其中在設置標籤的沒有一個統一規範導致。所以
在快捷方式出 放一個《基本標籤使用指南和命名規範》 用來記錄你的標籤使用方式和命名方式。
命名要準確,減少個性化。讓大腦看到就知道裡面放的是什麼東西,而不是再想一下才知道。在上面「行動 1」 中也說過,要保持 「極簡」,初始設置為:工作,生活,學習即可。直到你覺得有必要增加位為止。
根據圖 2 的設置,為了讓視覺有序,從而實現分類清晰,節省時間用於消化知識。我的設置如下:
臨時:00tem
說明:放暫時存儲的內容,只用一個筆記本表示,00可以使它排在第一個,在剪藏時便於找到。這樣空閑時,就整理00tem,寫筆記,下放到子集 00tem(學習)、00tem(生活)等,或者一步到位放到特定的筆記本中。
核心:
- A 可視化集 Visualization :記錄關於可視化的內容(技術,方式,思想等)
- D 發展集 Development : 記錄關於個人成長的內容
- N 學習集 Learning :主要用於正在學習的東西
- F 生活集 Life : body,finance,relationship,communication
- E 閱讀集 Reading :做閱讀的整理,mind
說明:「集」表示的是筆記本組,用於區分筆記本。
初始設置是 工作,學習,生活。 而上面是我的設置。我新增的分類,部分是由於下面的三句話。所以我想單獨把他們分出來。
一是:向上進取於專業化,向下立足於生活。
二是:記錄會讓你成長地更快。
三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不就是他們的思維方式么?
第一句話有了「可視化集」 ,所以可視化即是我感興趣的方向(代替工作)第二句話有了「發展集」,第三句話有了「閱讀集」。
每一個核心筆記本組裡都有一個「00tem(**)」「其他(**)」,這樣可以有效分擔,00tem內容過多,和分類過細的問題。、
非核心:
- O 其他集 Other :非以上內容皆歸入其他集
- P 應用集 Application :從相關軟體導入的集中,如IFTTT,clippings.io
- V 歸檔集 Archive :用過的項目,在很長一段時間不用,都放入這裡。
在對筆記本簡化之後,如何讓筆記成為自己的第二大腦,標籤的合理使用能起到很大的幫助。之前也嘗試過用標籤管理自己的筆記,發現效果不好。主要原因在於標籤使用太隨意,大量使用之後,內容所對應的標籤自己都想不前,且標籤自己的關聯也不高。
上次看了 @軒寧Jony 關於 如何協調 Evernote 的「標籤」和「筆記本」功能來整理筆記? ,很受啟發。
所以我的標籤系統,基本是在他的基礎進行改動的。
人物:[人名]或者[people:人名]
根據我的經驗發現,給筆記加入人物標籤真的非常實用,點擊標籤[people:大鎚],與他的一次出行、他空間截的照片、他說過的話立刻呈現在眼前。這樣「大鎚」這個人與「大鎚手機」就不混淆了。
改動的例子:
因為自己對那些能給予我力量的 名人 感興趣,在此基礎上添加一個的類別。celebrity:名人 這樣寫關於人物故事時,查找就會很方便。這個便就是記憶錨了。
下面給出我使用過程的一些思考:
- 不用過度創建類別,遵循極簡的添加方法。
- 如果必須添加,n需完成一個完整的添加過程。(格式+說明)如上面所示。
"I stay up,and stay late, day after day, year after year,it took me 17 years and 114 days to become an overnight success."——MESSI
在快速形成一個粗糙的系統之後,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不斷改善。記得不可試圖一個晚上吃成加菲貓。先建立好基礎!
通過標籤,搜索技巧,快捷方式來優化筆記本,而不是通過新建筆記本建立實體的方式來整理印象筆記才是讓 筆記逐漸有序化 的道路。
在基礎建好之後,下面列出一些自己將來要看的內容:
- 骨灰級用戶眼中的標題、筆記本、標籤和搜索(印象筆記的用法推薦系列)
- 如何協調印象筆記Evernote 的【標籤】和【筆記本】功能來整理筆記?(標籤之道)
- 《Evernote 100個做筆記的好方法》 (網頁內有思維導圖可參考)
- 《evernote超效率數位筆記術》讀書筆記 (warflcon 的)
- 如何構建自己的筆記系統?(這個狠)
- 高效工作的信息搜集及管理術 (喜歡這個作者)
- 《文獻管理與信息分析》公開課(聽說:名字挺土的--||| ,但內容好的超乎想像!)
有方向的積累可成高山,有深度的閱讀可成曠谷。若加上思考便可成就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寫的,只是一個最基礎的設置,卻是我在許多地方用到的「哲學」:
「極簡」和「一致性」。
我總是試圖把一個觀點推廣開來,也適用在我生活的其他方面。極簡和一致性的原則,最近在看《喬布斯》傳,感覺我整理筆記本的過程,喬布斯回歸蘋果做的事情,可類比。立即裁員、切流程、砍產品線,只留下必要與精華,是謂極簡。而對於筆記本的整理,同樣,將大量筆記本,變為筆記,合併到一個筆記本中,只留下必要的幾個筆記本。
一致性,可類比,扁平化設計。視覺的極簡主義,功能的最優表達。創造一個美的東西的人是優秀的,但創造一類風格的人則是偉大的。在筆記本建立過程中,一致性在避免了在查找資料上的無序,在建立一套完整的標籤和命名體系的同時,也是在建立一套認知體系和記憶方式。這不僅適用筆記本,這也會加快你的閱讀,加強你對信息的判斷能力,包括信息的內容,和是否需要等。這是一件長期有益的事情。
以前的Chrome也是由於收藏網站太多,而導致混亂。
本人之前也在用evernote,不黑的說,evernote的本土化做的真的很一般。現在已經轉用了為知筆記,感覺順手了很多。可以自定義各種標籤,並且標籤和目錄列表都很清晰,查找各種內容可以通過標籤和搜索來弄,非常便捷
你使用方法從根本就錯了,evernote設計目的就不是讓你層次分明的歸納筆記用的。少量筆記本加上標籤然後搜索才是用法。層次分明的用法不如轉向wiz。
1.最多3個筆記本,多了不是好事;2.時常回過頭把一些無效的筆記刪除(比如換了公司,之前的一些信息真的沒有用了,留著純屬佔地方);3.勤同步。4.隨機啟動,無時不刻可以用它。5.不要落實各種官方攻略,不要使用民間流傳的各種模板,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6.標籤神馬的都是浮雲,沒有時間整理標籤,然後通過標籤去查看——至於別人有沒有,我反正沒有。
我自己的方案,比較依靠標籤:
收集整理
1,不需要建太多目錄,不使用二級目錄。每個目錄的主題要概括抽象,且不互相包含,保證每條內容都有單一確定的歸類。
2,仔細整理過的筆記,要規範標題,要加至少一個標籤(因此沒標籤的就是收集完還沒看過的,閑時別忘去看)。
3,系列文章要用同樣的標題風格,體現「系列性」。太多了就合併這些筆記。
4,標籤是為補充關鍵詞以備搜索,正文出現過的關鍵詞可以不設為標籤。適當使用自己獨特的標籤,比如我有個「Star」來標出最高評價的文章。標籤也不分層次,用一級就行。要盡量全面,多角度的描述一篇筆記。
5,定期整理標籤,去掉利用率太低的、合併語義重複的、重新命名不合理的。
使用
幾乎純粹依靠搜索來找東西。基本上不指望窮盡一個話題的所有內容,但能做到圍繞一個關鍵詞,快速的找到80%的內容就可以了。這年頭的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Evernote 的價值在於建立一個經過自己審查的資料庫,搜這個比搜 Google 靠譜,因為都是由自己把關的內容。
以前我抱著思維導圖那樣的心去收拾筆記,想著使用時,我的筆記也能像導圖那樣挨條挨節點列出來。後來發現基於關鍵詞的模式更適合 Evernote,想通之後就用的舒服很多。從原則上,軟體主要負責記錄瑣碎的知識,人來記憶整體結構。
Tips
1,網頁上提供標籤時,存筆記時就注意帶上。比如存知乎的內容一定要連標籤那行一併複製。以後搜索時有用。
2,搜索時有個 sourceurl 可以過濾來源網站,特別好用,語法是sourceurl:http://www.zhihu.com*
這樣就可以找到所有來自知乎的筆記。
3,桌面版 Evernote 可以選多個標籤拖到筆記上,也能選多條筆記拖到標籤上,整理標籤名字時很有用。
4,自定一個方便的全局搜索快捷鍵。這個鍵也能用來啟動主界面。從2012年至今,用有道寫了3M的文字筆記,懶得整理,準備換新賬號了。
隨著日記的擴充,所有的分類都會過時。
已完善分類,也不一定會再填充。改來換去很麻煩。因此,推薦年季度月順序排列分冊,輔以關鍵詞搜索調用。筆記本只是一種低維度、低使用率的儲存工具,不要期望它能為你提供太多結構化、系統性幫助。以筆記本為基礎,通過大腦思考、資料再加工,才能產生更高價值。我覺得上面說的分類的方法其實不好。(今天是我筆記5555條的日子,特地過來分享一下經驗)
因為當文章很多的時候就會面臨如下的問題:
1. 如果標籤數量不多,那麼每個標籤下面的文章就會過多,失去了標籤篩選的意義。2. 如果標籤數量過多,這樣每個標籤下面的文章的確不多了,但是標籤一多,在你加標籤的時候就很麻煩,要思考很久很久,再加上印象筆記現在沒有人性化的方法加標籤,所以在標籤數量過多的時候,記筆記就會變成一件很累的事情。我的建議:
手動添加『關鍵詞』,為什麼要加關鍵詞呢?是為了搜索啊!!!其實當你的筆記數到達5000+的時候,你會發現,搜索才是你篩選文章最有效的方法。添加手動關鍵詞的過程就是你思考你這篇文章內容的過程,最好要添加那些你一上來就想到的關鍵詞,這樣才有用。
比如一篇關於智齒的文章。你可以添加上如下的關鍵詞到該條筆記當中:1. 牙齒2. 智齒3. 口腔4. 拔牙5. 治療6. 恢復這樣當你以後想起來你的筆記裡面有這麼一篇文章的時候,你隨意輸入其中一個詞,就可以較快的找到你想要的這個文章啦。其實,通過標籤來分類索引筆記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是數量多的時候明顯沒有搜索關鍵詞方便嘛。總結一下:
筆記本數量要適中,別太多標籤數量要適中,也別太多要通過第一印象給文章添加合適的關鍵詞善用關鍵字搜索功能就醬紫。存的越多,用的越少
目前在Evernote上存了超過5000條筆記,感覺存起來找起來還是比較輕鬆的,分享一下經驗吧。
口說無憑先上圖:
摺疊起來的時候是這樣的,看著是不是挺清楚的?展開以後也沒多恐怖,找起來依舊很方便:
下面簡單說說我是怎麼整理的,我整理筆記的邏輯非常簡單:
1. 建立一個Inbox筆記本,並設為默認筆記本
以後Inbox就是你的大本營,所有筆記通過均Inbox再流向其他筆記本,養成定期整理Inbox筆記本的習慣即可。2. 建立3大筆記本組,這樣的分類基本可以囊括所有的筆記內容:- 生活
- 工作
- 學習
- 每個筆記本組下的筆記本不要太多,盡量不要超過10個。像題主這樣建100個筆記本,也難怪自己要暈頭轉向了。
- 筆記本與筆記本之間,分類明確,不要有交集。不妨這麼評判:一條筆記過來,又能進A筆記本,又能進B筆記本,你就要考慮如何重新布置筆記本了。
- 筆記本名越短越好,方便掃描。我的筆記本名基本不會超過4個字。
4. 標籤?我從來不打,用筆記本分類就足夠了。
5. 如果害怕以後搜不到,可以在筆記的末尾補上一些關鍵詞,比如「前端、開發、架構、Angular、知乎」等,那麼以後用搜索就直接能搜到了。
6. 這樣的架構建立好之後,也可以根據需要,在3大筆記本組之外再補幾個筆記本或筆記本組。但切記,能塞進3大筆記本組就別放外面,不然時間長了又是一團糟。
下面說說怎麼找筆記,也挺簡單:
1. 查找的時候,可以直接全局搜索,記得關鍵詞與關鍵詞之間留一個空格。比如搜「O2O 運營」,而不要連起來搜「O2O運營」,印象筆記的分詞做得一般,不打空格容易遺漏。
2. 如果搜出來內容太多,也可以定位到相關筆記本,然後「搜索當前筆記列表」,以縮小範圍,基本就八九不離十了。
(完)完全不喜歡這貨,記得好像是在2年前下載到IPad客戶端的,Evernote的賬戶密碼在印象筆記里居然不能用。打開速度也很慢,一個這麼簡單的軟體要花4秒以上!我學信息系統的朋友推薦微軟的Onenote,可以無縫整合許多文件,大家不妨試一試。平時記瑣事我就用蘋果自帶的Notes,iPhone和MacBook上輕鬆同步。
我在寫筆記的時候,加標籤,也用目錄分類。而且在記筆記的時候,需要有一個脫水的過程,對內容做一些自己的總結,不要一貼了之。這樣的筆記,在你「找到」以後,更便於直接使用。
雖然用了標籤和目錄,但是實際在找的時候還是直接先定位到目錄,然後直接用關鍵字搜索,這樣會更精確地找到想要的內容,而且要找什麼的那個「關鍵字」是自然而然地第一個會浮現出來的映像了。
另外,我這邊有一些歸檔的筆記,一般情況下是不希望出現在搜索結果里的。我會給他們都加上"nosearch"的標籤,然後在搜索的時候加上-tag:nosearch,最後加到「Saved Search」裡面(Saved Search很好用):
推薦閱讀:
※為知筆記、印象筆記、OneNote 各有什麼優勢?各自適用於何種情形?
※怎麼克服在工作一段時間(4年以上)後就沒有動力去學習新東西了?
※面對一無所知的領域,如何判斷言論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