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口器(嘴)留在皮膚里怎麼辦?會有不良後果嗎?

很多時候我會發現正在我身上進食的蚊子,這時候很容易就能捏死它們,但是它們的口器(蚊子的嘴)就會留在皮膚裡邊,這時候該怎麼辦呢?會不會對人造成健康危害之類的?


蚊子吸血過程和打針是不同的,我找到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了不少東西。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4/243337.html?id=243337

下面節選其中的段落。

我們先研究一下蚊子口針刺入皮膚時最關鍵的兩個部件:上唇和下顎。上唇尖端部位很尖,曲率半徑約為100~200納米,遠小於常規金屬材料的晶粒尺寸(例如工業純鐵晶粒尺寸為1~100微米),這麼小的「針尖」用普通金屬材料是很難製作的(普通縫衣針的針尖曲率半徑約為100微米)。

蚊子的下顎尖端也十分鋒利,曲率半徑約為幾百個納米。有趣的是,它下顎的外側和內側均長著一排微小而精緻的鋸齒狀結構(見圖),這些鋸齒的齒尖更為鋒利,曲率半徑約為50~150微米。一般來說,蚊子種類不同,下顎尖端處的鋸齒數目也會不同。那些長著14個以下鋸齒的蚊子主要以人類血液為吸食對象,鋸齒數目更多些的則主要吸食家畜的血液。微納鋸齒數目越多,刺入皮膚能力越強。

我們用納米壓痕技術測量了蚊子上唇與下顎的力學性質,結果發現:其彈性模量與聚合物材料相當,表面硬度則可媲美金屬材料,並且越接近尖端表面硬度越高。正是這個內柔外剛的力學性質使得蚊子口針不但能輕易刺入皮膚,還可以在皮下自由彎曲以尋找毛細血管。

用高速攝像機觀察發現,蚊子口針刺入皮膚的過程並不是簡單刺入。

刺破前蚊子會將其口器綳直,快速地刺向皮膚。這是一個動態衝擊的過程:上唇尖端首先刺破皮膚表面,此後,隨著刺入深度的增加,伴有周期性的振動,從而驅動帶有微納鋸齒的下顎鋸開皮膚。

此外,更令人吃驚的是,蚊子在進一步刺入皮膚過程中,口針對皮膚的作用力比這個刺入力值還要小很多。這使得人體毫無察覺。

口針刺入皮膚時超級省力的奧秘在於採用了一對微納鋸齒振動切開並刺入皮膚深層,有點像生活中使用的衝擊鑽。如果我們用一隻帶有完整口器的蚊子,人工將口器直接刺入皮膚,不但不會成功,口器還會發生屈曲,甚至折斷。

這就是說,真正刺入內部組織的實際上是外柔內剛而且極細的口針,而口器的其他部分實際上是在表皮外的,口針這個結構並不容易斷裂,或者可以說,根本就不存在強度問題。當拍死蚊子以後,不大可能發生口針斷裂在體內的情況,除非你不清理遺留在皮膚上的蚊子屍體。


如果你試著用手去拔蚊子的口器,你會發現口器沒斷,卻在脖子處斷了,我每次這麼做都是如此。


推薦閱讀:

說一門學科是「實驗科學」意思是什麼?
在科學領域,理論和實驗哪個更重要?
有把畢生貢獻給科研事業的覺悟,理論和實驗學科哪個更加適合我?
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分別有什麼用?
化學反應中形成的沉澱顆粒的大小由哪些因素決定?

TAG:生活 | 自然科學 | 自然 | 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