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包的沖泡方式,比起茶葉來優勢在哪些地方?
僅僅是避免茶葉沫子進到嘴裡嗎?其他方面有嗎?
除了可以過濾茶葉以外,我認為還有兩點:
1. 可以控制沖泡時間。
尤其是紅茶,並不是泡得越久越好,而是以3-5分鐘浸泡為宜。茶包可以到合適的時間就拎出來扔掉,比過濾茶水的方法簡便。2. 味道和顏色可以儘快釋出。茶包裡面的茶葉都是碎化過的,類似於老北京的「高末」。這種茶葉的特點在於能夠在第一遍泡的時候就把香味和色澤快速釋放出來,這點是茶葉不能比擬的。
避免茶末喝到嘴裡,我認為是次要的。主要還是為了簡化沖泡,控制茶葉到茶湯過程的標準化。茶的沖泡,從茶葉到杯中的茶湯,可以認為是「茶」這杯作品的最後一個環節。要泡得好,不辜負茶葉的品質和個性,需要針對地控制茶水比、水溫、浸泡時間、沖水力度四項因素,就如做菜,存在許多變化,同樣的茶葉,想喝到理想的茶湯,並不容易。所以就需要簡化泡茶的過程,把變數變成定量,針對一款茶葉固定最佳的茶水比、水溫、浸泡時間,只要按照沖泡說明來,任何人都可以衝出一樣好喝的茶湯,茶包的優勢就在於此。
茶包是美國茶商發明的,初衷是用絲袋裝一點樣茶給零售商品嘗味道。
美式生活的快節奏使得偶然變成了商機。美國人覺得用袋子裝著茶來泡很好啊,不僅不用清洗茶杯了,還不用那麼麻煩請出一整套茶具來喝茶。絲袋後來慢慢發展變成了紙袋,也就是現在的樣子。其實立頓就是敏銳地抓住了茶包這個商機趕上川寧的,老王牌川寧好幾次頻臨破產就是因為跟不上時代加管理不善(扯遠了),然後不僅川寧,許多茶品牌都紛紛推出茶包以求跟上時代的需求,最後成就了現在歐美市場佔有率80%以上的袋泡茶。
從茶包如何產生的歷史來看,茶包相比茶葉的優勢就是:方便。其實茶包並不是低端茶、碎茶的代名詞。
國外紅茶等級分級標準並不是指茶葉的品質高低,只是代表茶葉的大小和形狀。喝全葉還是喝碎茶關鍵看喝的人想要什麼樣的味道。比如說要衝奶茶那就越碎越好,因為茶葉里的有效成分容易快速析出。而且茶包不光只有碎茶,也有全葉的呀,如下圖英國知名茶品牌teapigs所示(圖來自淘寶店,侵刪)
全葉還是碎茶,全看客官選擇。
依我看,茶包唯一的缺點是比同等級的罐裝散茶要貴……可是它方便啊,旅行必備(我是認真的)
我認為茶包和茶葉比,成本低,也方便大規模生產,方便運輸、儲藏和銷售,能容易產生經濟效益。更是茶葉生產的副產品~不做白不做.....
在李淼叔上面補充一下,茶包準確控制份量,一般是3克,這樣避免很多沒經驗的人沖泡過多。
同時碎片狀能保證茶味很快出來,這樣飲用的濃度始終一致,而茶葉的話會越喝越濃水爺提的以及多位朋友提的內容都是從使用者來說。
其實,就製造商來說,他們也很划算的:
1)由於茶包了,且碎末了,故消費者很難知道這個茶葉本身的檔次了;
2)對於製造者來說,可以收大量制茶過程中的碎末——價格低廉,簡單製作之後利潤很高的。
優勢方便,對喝茶是基於健康訴求的消費者會非常喜歡。劣勢缺少了茶具茶功夫,對於喝茶談天少了很多風趣,也無法沖泡出好茶的味道。再者,喝茶其實就是健康,解渴,達到更高境界的人不在乎是否需要茶功夫以點綴,但很少有茶廠願意把優質茶葉放入茶包流入市場,減少了經濟收入。
閑茶悶酒自在煙看不到茶葉的樣子,喝著沒意思。
就沖泡方式而言,茶包比起茶葉的優勢是1.便攜:你不覺得把它仍進保溫杯然後在郊外掏出來喝那種感覺很爽嘛?
2.操作簡單:比起工夫茶,沒有那麼繁瑣的規矩和程序。
3.隱蔽:人家完全不知你究竟是喝水還是喝咖啡還是喝茶好嘛...4.味道:就算品質較差的茶葉碎成粉末,釋放當量的茶多酚依然在嘴裡取得較好的口感,但是卻喪失了工夫茶具泡製所得的層次感,有得有失。標準化!標準化!標準化!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茶包是還原茶廠標準茶味的最快捷方式
#水和茶葉的配比;茶在裝進茶包之前,已經反覆測試最佳配比口味,因此按建議水量泡茶,能最大程度還原調茶口味#3分鐘拎出;紅茶不易久泡,在沒有茶具的情況下,茶包最快解決了濾出茶葉的問題。#茶葉切碎:快速出湯飄香,不需要中式醒茶的過程,雖然會缺少喝茶的韻味,但標準和效率是一流的茶包一般情況下是一次性用品。泡2分鐘就提出來丟了。這樣不會有過重的「澀」味
推薦閱讀:
※為什麼喝茶or喝咖啡?
※和喜歡的人喝茶是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隔夜茶不能喝,隔夜飯卻可以吃呢?
※為什麼喝完茶後很容易餓呢?
※如何判斷一家茶店是否專業?